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宋之枭雄卢俊义-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大家都称他做玉臂匠。原水浒里他和萧让都沦为御用的玩意,徒然浪费后半生。遇到卢俊义,这样的悲剧不会再重演了。

同样,卢俊义的招贤贴也没有打动金大坚,他雕刻的玉石可称为大宋一绝,所以都卖得很贵,他家境优越,卢俊义的承诺打动不了他,而且久居济州,习惯了,不想动弹了。

他们不过来怎么行呢,卢俊义还想在不久的未来,让他们模仿赵宋朝廷的花鸟皇帝和他手下重臣的笔迹和印章,甚至日后想让他们伪造圣旨和枢密军令。这两个这么重要的人才自然是不能掌握在其他敌人手里,必须要先抢过来。

卢俊义先派人好生相请,请了多次,他们都不愿意过来。敬酒不吃吃罚酒,软请不行,就硬请,一气之下,卢俊义派人将二人的全家都绑来大名府。而且恫吓两人不准传言不准报官否则杀他们全家。在卢俊义的威逼下,他们不得不赶来大名府,投奔卢俊义。

结果萧让和金大坚来到大名府卢家,看到自己的家人,吃了一惊。他们的家人安然无恙,在卢家的一个大院子里生活的很好,不仅衣食无忧,还都有多少不一的月俸,那个院子修饰清新秀丽极富艺术气息,比起他们在济州的房子好上太多,后来才知道这房子是建筑大师李云的杰作,他和新招募的手下彻夜赶工,十天地里就造出了一个秀美的庭院。

萧让和金大坚很是满意卢俊义对自己家人的安排,满意给他们布置的院落,只是很生疑惑卢俊义为什么要强请他们过来。

卢俊义自然不会将那个伪造圣旨的主意告诉他们,那个是上了梁山的事情,现在能够让萧让和金大坚做的事情还是蛮重要的。

卢俊义想起了后世某个城市地油画村。想起来后世某国地教育产业化。突然有个绝好地创意涌上脑海。既然教育都能产业化。那艺术岂不是也可以产业化吗。现在宋朝做为整个亚洲乃至世界文化地顶峰国度。周边地小国都极度仰慕汉族文化。何必以此为契机。大肆开展文化侵略。想日后某个龌龊小岛国能将他们地火热片和幼稚漫画倾销于中央大国。某个无耻卑鄙靠发战争财起家地白狗国能将他们地杂糅文化传播全球。对全世界进行文化侵略。为什么我堂堂中央大国就不能这样做吗。比卑鄙地敌人更卑鄙是卢俊义恪守地信条。这一次。他祭出了大中华文化侵略万剑中地一把。书画侵略。

请萧让、金大坚作为教师。培训出一大批书画家和雕刻家。流水线、产业化地生产出各色艺术品。倾销到辽国、西夏、大理、吐蕃、女真、蒙古、高丽、东瀛、安南等地。去赚取那些盲目仰望中华灿烂文化地无知蛮人们地银两;日后再辅助其他地文化形式输出输入。让他们本国地文化无从发展起来。

金大坚和萧让听到卢俊义地艺术产业化地主张后。仔细想了想觉得可行。在随后地日子里。他们充分享受到了艺术产业化地好处。他们没进科举。未入官场。在当时地艺术界。他们只能算是匠人。不能算是艺术家。他们地书画雕刻水平虽然很高。但并不被当时地主流认可。既然如此。干嘛跟那些所谓地主流客气呢。想起来他们二人之前在那些书画官僚(书法绘画好又做官地人物。整个宋朝这样地人物比比皆是。构成了艺术界地主流)面前所受过地侮辱。二人不单单教授下面地学员去搞原创。还剽窃时下出名地书画官僚们地作品。尤其是老贼蔡京地字。是他们剽窃地重点。

卢俊义很是支持萧让二人地剽窃活动。因为他对大部分地书画官僚没有什么好感(哪怕就是苏轼)。如同对那个书画双绝治国无能地皇帝一样。上有好之下有从之。上梁不正下梁歪。有那样地皇帝。可想下面地大臣是什么鬼样子。这些人整天舞文弄墨写书绘画。对国家大事百姓之艰苦无动于衷。北方蛮族打过来就议和赔款。这宋末地官僚跟明末地官僚一样无耻之尤。

萧让和金大坚跟着这个无法无天地主公。是越跟越爽。渐渐打消了离开卢俊义地想法。

第九十二章 神医安道全

卢俊义当初跟史文恭、栾廷玉比武,被两人打伤后,便请河北等地的名医,都治不好卢俊义的晕病。只有建康府的神医安道全来了,卢俊义才醒转过来。卢俊义深知安道全是瞎猫碰到了死耗子,便宜得来的运气,但看水浒上把他写的很是神奇,便也动了招揽的心思。

原著上,梁山征讨方腊前夕,皇帝诏安道全进宫治病未能出征,梁山好汉因未能及时救治而伤亡严重。卢俊义认为朝廷此举意在消弱梁山,大内御医那么多,为什么偏偏留住安道全,朝廷定是想让梁山死得赶快死、伤了的没治也要死,死的干净最好。可惜这等险恶用心没有被宋江等人识破。只是奇怪的是,为什么梁山少了安道全就不行,定然是宋江这个只会阴谋算计收买人心的家伙没有安排其他的军医,或者没有规模化军医的思想。

卢俊义一想到安道全,就想急着招揽到他。因为他想起了晁盖和宋江的遭遇。晁盖中箭那一阵子如果有安道全在会如何呢(宋江执意要晁盖的命不在讨论范围)。而宋江得了重病快死时,如果张顺运气差一点请不过来安道全,又会怎么样呢。卢俊义不想让自己重蹈那两人的悲惨,安道全这样罕有的神医必须要马上掌握在手里,谁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有病呢。

而且卢俊义从梁山在征讨方腊时的悲惨经历中得出教训,建立一个完备的军医制度是多么的必要,如果安道全培养了大把徒弟,即便他不在场,也不用死那么多人啊。安道全更重要的价值就是授徒。

神医安道全也被卢俊义派人从健康(今南京)强押过来,派的人还是张顺,不同的是这次并没有杀死他的姘头,而是把他的一家老小大小妻妾都押来大名府。

跟原著相同的是,这次张顺前去健康的路上,还是阴沟里翻了船,大意之下被截江鬼张旺和油里鳅孙五当做馄饨扔进了扬子江。张顺是在水底下伏得三天五夜的人,一时被推下去,在江底咬断了绳索,游到了南岸,被活闪婆王定六救了,两人一见如故,张顺说服王定六投奔卢俊义,王定六欢喜答应。然后两人将计就计将截江鬼张旺和油里鳅孙五也捆做馄饨丢下扬子江报了张顺的冤仇。然后两人赶去将健康府,张顺见到安道全,先是寒暄了一番,然后张顺代表卢俊义向安道全道谢,安道全自以为治好了卢俊义的急症,颇为自得的再次接受了卢俊义托张顺带来的财物。然后张顺就转达卢俊义的邀请,让安道全去大名府行医。

安道全这老不修,真是个杏林欲医,怀疑他是不是还很懂妇科疾病。他当时正在迷恋一个健康当地的名妓,不是那原著中的李巧奴,而是一个叫做陈莎儿的妓女。张顺受了卢俊义的严令,不再滥杀无辜,只是和王定六一起将张顺的家小和陈莎儿一起绑起来,雇了两辆大车,押回大名府。安道全只是神医,毫无武功,根本没有反抗之力,再加上他也很想跟着卢俊义发财,就听由张顺将自己绑回大名府。

当安道全听到卢俊义对他职业的安排时,眼睛顿时大亮,金光闪闪。卢俊义不想像原著中安道全一旦被朝廷征召走,梁山上的兄弟受伤后只有死路一条。他医术通神,那他的徒弟固然不能救死但至少能够扶伤吧。所以卢俊义命令安道全开设一家医学院,专门培养一部分民医和大部分的军医。这样的学院卢俊义是全额补贴,招揽卢家势力内有医学天赋兴趣的小孩子一百多人,都交给安道全去带,务必把他们都培养成仅次于神医的名医。出师一个学生他安道全就有十贯的提成,而且他另外还有五十贯的教师月俸,在大名府内医治达官贵人收费都是他自己留在腰包里,只是不准离开卢俊义的势力范围。

还可以像以前那样行医,教授学生还能拿到这么多钱,何乐而不为呢。安道全于是非常心安理得的跟着卢俊义混起来了。

卢俊义不想搞什么糟糕的与民争利的医疗产业化,这些本属于百姓的福利,就该免费。从安道全来到大名府开起医学院,下面的学徒初具规模后,卢俊义就建立了一个小规模的医院,规定卢家内部的伙计、佃户、丫鬟仆人以及卢俊义的下属和三卫士兵都纳入医保,无论看什么病都不要钱。安道全任院长,下面的学徒一边跟安道全学习,一边临床实习。卢俊义先给安道全一万贯的启动资金,然后安道全每个月出示所有的单据病例,前往蒋敬处报销。卢俊义知道安道全是一个典型有才无德的人物,但没有适合的医疗人员可以取代他,只好暂让他执掌医院大权,但很不放心这厮,便命令廉政公署盯紧了安道全的行为。在卢俊义严厉警告下,安道全收敛了贪念。卢俊义暗想,完全公费医疗其实是可行的,只要加大对医院管理层的廉政控制就行了。

看大夫免费了,卢府的有点小病或者感到有些不舒服的人都涌到安道全那里了,搞得小医院差点被挤垮。卢俊义看不是事,便命令安道全宣传一些自我治疗的方法、自我保健的方法、不用吃药看大夫也能好起来的方法,让大部分人自己回家做自我治疗,让少数真正有病或者有大病的人进医院治疗。

安道全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医,他也会做外科手术,比如开刀取出什么东西之类的。卢俊义对医学懂得的只有穴道,其他的的一窍不通,但是完全可以看出来安道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复合型医生,看来盛名之下无虚士,这厮不是卢俊义所担心的蒙古大夫。

卢家原来招收的丫鬟明显比其他家族的多上很多,很可能是为了面子,也可能是前几任家主的喜好,一个卢家的主子不管男女身边总有好几个丫鬟。卢俊义严重抵制这种严重浪费财力和人力的行为,自从他完全执掌了家族大权后,便开始逐步裁减丫鬟的数量。但是那些丫鬟都哭着喊着不走,因为卢家的福利待遇远好过其他地方,而且在卢俊义的要求下,卢家的人对下面的丫鬟仆人都不打骂,在卢家工作又清闲又舒心,没人愿意走。卢俊义便想办法消化掉这些多余的丫鬟。跟自己的下属们相亲,配给这些下属当妻妾只能解决那些美貌丫鬟的出路,其他大部分姿色平庸的丫头怎么办呢?安道全的来到解决了这个问题。

战地护士,南丁格尔,对,就让这些丫鬟们去做护士。现在在安道全的医院里照顾病人,日后跟着安道全和他的军医队到梁山到前线去。

第九十三章 紫髯伯皇甫端

卢俊义因为要准备起义造反上梁山,虽然那边主要是水路,但出去打江山,骑兵最为重要,所以他就开始蓄养马匹。这些辽国人和辽国后面的女真人、蒙古人经过多年和中原汉人的贸易后都变得狡猾多诈,他们清楚知道中原上国迫切需要他们的马匹,就坐地哄抬物价,于是在北地相当物美价廉的东西交到卢俊义手下时就翻了五六倍不止。卢俊义也因此恼羞成怒抬高食盐、茶叶、粮食的走私价格,使得北地人被迫降低了一点马匹价格,但每一匹很普通的马也都要二十多贯,稍微好些让将领骑乘的马匹都要上百贯;流入中土在南方交易的马匹的价格更是翻了几番。

卢俊义从北地(指辽国、女真部落,后来又加上蒙古部落)走私进来的马匹,绝大多数都是奉献给了梁中书的大名留守司。辽国是严禁跟大宋搞官市时贩卖给宋国马匹,即便有时候会施舍一点,都是上不得战场只能拉货的驽马。梁中书麾下十多万禁军,扼守宋国北大门,防御辽国的铁骑入侵,虽然有了盟约,但不守信的辽人还是会时常进行小规模的烧杀抢掠,谁知道什么时候就悍然大动手呢。所以梁中书麾下至少要保持一万左右的骑兵,所以需要一万多战马,基本上都要靠卢俊义走私所得。而且梁中书手下并无擅长养马之人,战马死亡率甚高,所以几乎每年都要添置约三千匹战马。北地人卖给卢俊义一匹马的均价大概是二十贯,卢俊义狠心卖给梁中书要一百二十贯,自然其中至少有三十贯是给梁中书的回扣,而梁中书这厮给朝廷报的价格则是二百贯(这个是江南交易马匹的价格)。卢俊义另外还有一千匹是卖给其他地方的禁军和地方地主武装,售价也是一百二十贯。刨除风险人工费,算下来,卢俊义一年从这上面能赚到三十万贯。

自从萌生了起事的念头,开始做起义准备了,卢俊义就尽量以次充好地给梁中书送去那三千匹马(自然要贿赂梁中书那边的牧监了),大幅减少对其他势力的供马,同时大力开辟对蒙古诸部落的卖马生意(那边便宜,有些部落一匹良马十贯都不用,但是每次进马一般都不能超过一百匹,否则很难过辽境)。就这样辛辛苦苦地节流开源,终于攒出了一千匹好马。

卢俊义将马匹养在河北以西靠近太行山的一处隐蔽非常的马场里,那马场不算良好,水草只是一般,根本无法跟燕云十六州背后的大草原和以西的河套地区相比,再加上卢俊义手下并无擅长养马医马的人物,所以这些北国的马匹从大草原来到河北地界后就开始水土不服,纷纷病倒,已经陆续死掉了一百多头,卢俊义心急如焚,这些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买来的。

这时候燕青突然想起来一个人,皇甫端。此人善能相马,熟悉马匹的头口寒暑病症,对症下药用针,无不痊愈,真有伯乐之材。原是幽州人氏,后来不愿为辽人做事,就逃亡到东昌府,因医治好没羽箭张清的爱马,故两人结好,就此在张清照顾下,皇甫端定居在东昌府里。因为他碧眼黄须,貌若番人,以此人称为紫髯伯。

卢俊义了解清楚了皇甫端的事情后皱眉道:“请他最为合适不过,可是谁知道他愿不愿来河北,如果他不愿意来,我们强迫他来岂不是得罪了张清?”

燕青道:“他当然愿意来,大哥可知道他为什么要从幽州跑到山东,就是因为他父亲得罪了一个当地契丹权贵,被那恶人寻隙报仇,血洗了他全家八十口,唯独皇甫端一人逃了出来。那仇人正是现任的辽国南院大王耶律得重,乃是辽国皇帝的弟弟,此等血海深仇他能指望谁来报,是那兵微将寡权小力薄的张清还是雄才大略、富可敌国、装备精良的您呢?你只需要修书一封,言明能帮他报的此等血仇,他自然会赶来相从。”卢俊义大喜,忙修书一封,托手下精明之人赶去东昌府送给皇甫端。

几天后皇甫端果然来到了河北。卢俊义坦诚相见,把自己的雄心壮志都告诉了皇甫端。皇甫端淤积多年的忧愤抒发出来不少,当时表示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力争能把死马医成病马,病马医成好马,只是希望卢俊义真的能兑现他的理想和诺言。

卢俊义还特地委托他建立了一个兽医班,让他带了十几位学徒,希望日后骑兵扩充到上万,他们能保证这几万的马匹不会出现大的疫病。而且还委托皇甫端教授那些养马的马工们如何合理科学的养马。

在皇甫端和他的学徒们的精心照料下,马场里的九百匹马(原来的一千多匹,死了一百多匹)不仅全数痊愈,而且生殖能力也都增强了,过了几个月,多出了一百多匹小马驹。

皇甫端信心足足地说,只要给他一万匹好马和一片好马场,就不需要卢俊义再花银子买马了。

皇甫端那么讲。卢俊义大喜。但同时想到。皇甫端只是一个养马和治马地。没有想得更深。如果真有一万匹好马和一片好马场所代表地意义。就是至少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了。好马场基本都在宋境之外。一万匹好马代表了至少手下有十几万兵。卢俊义哑然失笑。不过皇甫端能保证这些马不死还能很快繁殖。确实是大功一件。日后骑兵地统领能够封为大将地话。他皇甫端最起码是一个中将。

养马地话。饲料消耗是一个巨大地考验。一匹马每日需要食物大约三十斤。饲料除了主食饲草外。还可喂麦糠、燕麦、大麦、豆饼等。一般都是精粗饲料交替喂养。如此计算一匹马每年消耗饲料一万多斤。卢俊义寻觅到地那个草场隐秘是够隐秘。可是面积不大、牧草不好。根本支撑不了再多马匹地喂养。卢俊义想起来一种植物。号称是“牧草之王”。用来种植在这草场上应该可以支撑一些时间吧。

那种牧草正是苜蓿。是汉代引进中原地优质牧草。一般亩产一万斤鲜草。一年能生长三到六次。苜蓿茎枝收割後能迅速再生出大量新茎。因此每个生长季节内又可收割乾草一次至十三次之多。既可青饲鲜喂。也可调制成草粉。代替或部分代替精料。制成配合饲料。

那草场只有五千亩。原来地牧草很是不堪。自从种植了苜蓿后。一年可以收获牧草达到三万万斤之多。这个马场便足以喂养三万马匹。只是为了马匹能够自由跑动不圈养地话。这样小规模地马场还是保持五千匹马以下吧。

这马场初始有一千匹马。其中种马三百匹。生产母马七百匹。马匹地年自然繁殖率大约是百分之六十。成活率按百分之九十计算。每年马群大约自然增加百分之五十。三年内马群存栏数将达到二千八百匹。五年内六千匹。(当然这是在几年内一匹马也不出栏地假设下)。

而在皇甫端地精心照料下。这些马地繁殖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成活率近百分之九十九。如此三年内存栏数将达到六千八百头。

养了几个月马后,卢俊义有信心在日后组建一批强悍的骑兵北攻蛮族,同时也明白了,地理因素决非宋朝马政失败的主要原因,马政在人不在地理,赵宋体制下没有几个官僚是真正重视养马的。由此联想,宋朝失去燕云也不是最后沦亡的的理由。古人说,在德不在险,卢俊义说,在人不在险。国防天险丢失不是宋朝不敌游牧民族的主因。宋朝是君昏臣暗,是战略、方针、路线、政策的总失败,这是根子。

第九十四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卢俊义除了收服原来水浒上这几位显赫的技术人才,还收容了上百位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这些人如果放在后世都是财宝,在宋代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一切都是瞎扯。这些人均身怀绝技却奈何不为世俗容纳,一直穷困落魄,直到被卢俊义慧眼识得方才“金鳞不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

不要小看这些武艺不济外表平凡的家伙们,在未来的战争中他们发挥出的作用可能会是千百个武将都无法比拟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古今中外莫不如是。卢俊义吩咐下去要善待这些专家人才,都给予贵宾级待遇,最重要在职位设定上,给安道全等梁山人才和其他十几个比较有领导力的人才定了行管级别,其他的人才都是分管级别。一来就是经理主管级别,拿着几十贯也就是后世上万块人民币的工资,这些人感动的泪如泉涌。曾几何时他们被人正眼看过,曾几何时拿过这么多钱,这都是卢俊义卢员外卢大官人带给我们的。这个时代“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非常健康,完全不像后世劳资关系那么紧张互相的猜疑不相信,既然老板这么赏识这么厚待,俺们就豁出俺这一百多斤了,都这样暗暗发誓。

宋代的科学家也可以说是整个封建时代较多的朝代之一,不亚于唐代和明代,而且由于这个朝代的开放性,鼓励远洋贸易,像地理、博物学家根本就不算家了,因为那简直就是混饭吃必备的一样。像本草学和天文学的大家苏颂,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沈括,宋元数学**的先驱贾宪,“天元术”之集大成者数学家李冶,设为问答以拟于用的数学家秦九韶,多产的数学教育大师数学家杨辉,南方农学的开拓者农学家陈旉,以方证药医药结合的医药学家唐慎微,撰写《武经总要》的中**事技术的集大成者军事技术专家曾公亮,印刷史上的里程碑发明家毕昇,编著建筑“法典”的建筑学家李诫,写的千古《通志》的郑樵等人,星光熠熠。

而像一般的技术人才那更是不胜枚举,但是这也只是和那些肆意打压科学技术目之为“奇技淫巧”的朝代如满清做的对比,其实跟后来的现代社会比起来,那真是少之又少,像样的技术人才估计跟后世的工程院士的数量一样稀少。

所以卢俊义笼络到这些人才的心情比后世某些大公司得到院士级人物加盟的心情更要激动几分,但旋即他就放松了下来,是因为他不可能拿着后世看待科学技术人才的眼光去看待现在面前的这些人,那会把他们吓跑的,人一旦从地狱到了天堂第一反应就会是不相信然后转身跑掉,目前给予的待遇已经很好,如果再好一些怕这些人会心生疑虑转而胡思乱想。

卢俊义迎来送往,在不断的震撼中更新着自己对宋代科技文明的认知,原来那些考古没有考不出就断言那个时代没有那个发明的所谓历史考古学家,应该穿越过来看看,然后拔把刀自裁吧,竟敢跟高丽棒子一样看待自己的老祖宗。原来宋朝的科技可以说在整个封建王朝时代是最登峰造极的时候,连后世的明朝都是沿袭自宋朝的一些科研成果的。

曾公亮编撰的《武经总要》是将前人关研制火药、火器的经验,总结、整理写出的,全书共四十卷,分前后两集。在第十一和十二卷中,记录了引火球蒺藜火药毒药烟球三种火药配方。从这种火药配方中的组配比率看,已同近代黑色火药相接近,具有爆破、燃烧、烟幕等作和用。这世界上最早的火药制造配方,它被军事家们制成了火器应用于古代战争,为我国第一批军用火器的发明和制造提供了物质条件。《武经总要》还记载了我国制成的第一批军用火器。当时制造的火器,主要是火球类和火箭类。火球类火火球、引火球、蒺藜火球、霹雳火球、烟球、毒药烟球等八种;火箭类火器有普通火箭和火药鞭箭两种。虽然《武经总要》所记载的火药、火器还是初级的,但是于中华祖先首成功地发明并使用它,因而最早解决人将火药应用军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武经总要》记录的火药配方,证实我国发明火药起码早于欧洲三百年。

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谈到磁学和指南针。他谈到了摩擦法磁化时产生的各种现象:“以磁石摩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这是说,用磁石去摩擦缝衣针后,针锋有时指南,也有时指北。关于磁针的装置方法,沈括介绍了四种方法:1。水浮法——将磁针上穿几根灯心草浮在水面,就可以指示方向。2。碗唇旋定法——将磁针搁在碗口边缘,磁针可以旋转,指示方向。3。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搁在手指甲上面由于指甲面光滑,磁针可以旋转自如,指示方向。4。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粘一根蚕丝,挂在没有风的地方,就可以指示方向了。沈括比较推重的是缕悬法,他认为这是比较理想而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事实上沈括指出的四种方法已经归纳了迄今为止指南针装置的两大体系——水针和旱针。

再加上众人皆知的毕昇活字印刷术,那四大发明中三大都是出自宋朝,可见宋朝科技在古代中国的登峰造极之处。从此也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不愧为世界最聪明的民族,只要政府不打压,即便不鼓励也能做到影响全世界的事情。后世被满清压抑了三百多年也落后了三百多年的中华科技也能迅速的跟上世界的步伐,也让卢俊义不禁感叹民心可用、民力可用,任何企图愚弄人民的朝廷都不会有好下场的,既不得民心,而民力,那些官老爷们不去珍惜它也发光,但即使放光也是会燃烧那些腐朽势力的火光。

但是有有一点是要确定的,即使宋代的科技很发达,那也是相对于整个封建时代的,跟从牛顿开始的西方科学技术相比,天差地远,但这个差距会由穿越过来的卢俊义来填补。卢俊义着力营造环境让那些专业人才们发挥他们的长处,同时还忙里偷闲地教授一些比较简单的现代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理工科知识给这些人才,同时也教授给他的三卫成员们。卢俊义不追求他们能够马上听懂发明出一个什么电器,只求能在他们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留待日后发芽、开花、结果。

第九十五章 情报网

人才、兵力、兵器、粮草、马匹,这些对卢俊义都不是问题了,他都在精心地准备着。

金钱豹子汤隆带了三四十个学徒,日以继夜地打造兵器盔甲,奈何卢俊义手下已经有四千人,一下子根本满足不了,卢俊义的手下现在根本没有盔甲(暂时也不敢装备盔甲),有些人连一把被朝廷容许的朴刀都没有,只是拿着木棍挥舞练习。卢俊义并不担心这个,一则还有大把时间,二则他信奉一句真理“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造”,赵宋的器械司下面的兵工厂每年造出二十多万兵器,汤隆的小作坊怎么也赶不上,但是那么多兵器装备在没有精气神的宋军手里,不正是等着卢俊义前去俘虏夺取的吗。卢俊义在东京见过那些精锐禁军和西北军的样子,虽然他佩服其中一些教头和将领,但对整个宋军的战斗力完全看轻,外表看起来再精悍有个屁用,没有精神斗志,一脸丧气和刺字,不堪一击。

卢俊义目前的武装力量就是孤卫、寒卫和近卫,前两只满员定制是一千人,因为都没过十五岁,都在卢家的俊义武馆特训,一千人已经是极限了,卢俊义诚惶诚恐地怕被梁中书知道自己的蓄谋,开玩笑,大名府城内外驻扎了十万宋军,卢俊义这点人不够塞人家牙缝的。而近卫军扩充到了二千人,卢俊义只能让他们迅速拆成八股,每股二百五十人分布在每个大城市内的俊义武馆内做助教和其他事情做掩饰。

只能说北宋末年,赵宋朝廷承平已久,失去了早年的政治嗅觉,否则当初卢俊义的武馆都不能建起来。而且因为乱世之象已经出现,各地盗匪横行,卢俊义这个大商人招揽些护院和商队护卫也无可厚非。卢俊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了起来,但始终担心朝廷那天冷不丁地就发现了,所以一定要安插到朝廷、官府和宋军内部一些情报人员,期望能够在朝廷下手之前就做好准备。这个问题很重要,卢俊义会慎重考虑怎么整一出无间道。

经过江州一行,每个相关人物都提前三年出场,卢俊义便惊觉自己做为穿越者所拥有的未卜先知的本事淡化了,他知道混沌效应的厉害,自己这只蝴蝶,已经影响了世界的运程,时空里的每个人的命运都会跟着自己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变化大的能到了一种南辕北辙的地步,像是原来很愿意上梁山的人没准就能成为梁山的死敌,原来跟梁山非常没有缘分的却顺利的上了梁山。

命运变化很多时候都是瞬息万变的,一夜成名了,一夜之间成了什么什么的,不胜枚举。一个英雄的命运突然就被改变了,消息传给卢俊义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