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之枭雄卢俊义-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分项目依旧全副盔甲进行比赛。
训练和竞赛均有各级将领和参军负责组织,由军务院禁卫部和警卫部进行审察、考核。
第三十四章 田虎将亡
在卢俊义的骑兵成型并在进行刻苦训练时,传来了一多好也说不上多坏的消息,田虎即将败亡了。
卢俊义对田虎的败亡早有心理准备,并且早在放回童贯之时,就派出大批特工潜入田虎势力范围内做田虎败亡后拉拢田虎残部重要将士的准备。
当初利用童贯诈取城池和换取了一百万贯钱财后,方腊、王庆残部将领们都想不通找卢俊义抱怨,卢俊义便召集王寅、方百花、方杰、杜_、李助等核心人物:“首先,我们从童贯身上已经获取了足够多的利益,也诈了赵宋朝廷一笔,做为盟约的一部分,必须守信将童贯交给赵宋朝廷。其次,为什么要放了童贯,为什么要跟赵宋朝廷妥协缔结盟约,这都是为了五年以后”,卢俊义跟他们详细说了自己的战略计划,并指出:“如果不放回方腊,不跟赵宋结盟,赵宋就不会攻打田虎,更不会攻打辽国,金国攻打宋国就会迟缓,我们一统天下的时间也就会迟缓。虽然我们现在具备了一举灭了赵宋朝廷的实力,但为了民心和天意,我还是决定让赵宋自己灭了自己,然后我卢齐再做拯救中华的英雄!”王寅等人方才明白卢俊义的意思,听了卢俊义这番话,都露出会心得意的微笑。
田虎迅速崛起跟迅速败亡似乎都是必然的,他趁着天时、地利而起,却因人和而灭。
田虎是威胜州沁源县一个猎户,有力,熟武艺,书中所谓“专一交结恶少”,其实跟宋江之类仗义疏财有何区别,不同地是宋江没啥志气,投降于赵宋朝廷,而人家田虎敢称王跟朝廷彻底决裂。田虎身处晋地,此地万山环列,地利便利,利于纠合乌合之众,昔日李唐便从此开始。田虎又碰到天时,当时山西、河北大片旱灾,朝廷赈灾不利,民穷财尽,人心思乱。田虎便乘机纠集亡命之徒,捏造谣言,煽惑民心。
田虎的发展历程跟梁山相仿,开始掳掠些财物,后来侵州夺县,官兵不敢当其锋。
坦白说,田虎不过只是一个猎户,为何就这般猖獗
是因为经过一百多年的统治,赵宋朝廷已经烂到底了,王安石当年就遭遇“变法亡党,不变亡国”的窘境,可惜那时地新党成员也就他王安石两袖清风,其余没多少好东西,再加上旧党的反扑,功败垂成,王安石的变法如同初步挖去了腐肉却没有上药时就被人喊停,结果比当初腐肉时更加恐怖。
赵宋朝廷到了这个时候,文官要钱,武将怕死,各州县虽有官兵防御,都是老弱病残,或者是吃空饷,一名吃两三名的兵饷,有些离谱的钻朝廷松散的募兵制度空子编上十几个化名结果只有一名真人,到时候上峰来查再花钱雇人应卯,或者是军官逼迫士卒做他家中地奴仆为他家做杂役。上下相蒙,牢不可破,国家费尽金钱,竟无一毫实用,到那临阵时节,却不知厮杀,一看到前面尘起炮响,只恨爷娘少生两只脚,撒腿就跑。当时也有几个军官,引了些兵马,前去追剿田虎,不敢上前,只是尾随其后,东奔西逐,虚张声势,甚至杀良冒功,百姓愈加怨恨,反去从贼。
所以田虎才发展的迅猛非凡,短短一年时间,就占领了五州五十六县,一是威胜州,这是田虎起家之;二是汾州,书中称为汾阳;三是隆德府,书中称之为昭德,也就是后世的长治;四是晋州,书中称之晋宁;五是泽州,书中称为盖州;那五十六县,都是这五州管下地属县。田虎就汾州治所汾阳起造宫殿,伪设文武官僚,内相外将,独霸一方,称为晋王。
在宋政和四年卢俊义得知。田虎造反并夺得五州五十六县。卢俊义当时已占领山东大部。势力不亚于田虎。便派人跟田虎结盟一起攻打赵宋。
田虎器小易盈。连半个山西都没有拿下就敢自称晋王。卢俊义为了使得朝廷派出更多军队对付田虎。便怂恿田虎占领整个山西做名副其实地晋王。
田虎听人劝吃饱饭。陆续又派兵攻占了太原府、绛州、州、辽州、宪州、岚州、石州、'州。而那些跟辽国、西夏接壤地州府。田虎有自知之明并未派兵占领。
因为各州府和河东路隐瞒不报。而田虎兵强马壮。手下猛将甚多。致使攻城略地势如破绣。等田虎几乎占领了整个河东路时。赵宋朝廷才有了反应。
赵宋朝廷对于田虎地态度。跟对待卢俊义地态度
辙。甚是瞧不上。以为调拨一两州地团练使。带着和数千禁军就可迅速破灭。殊不知反贼已经不是几十年前地反贼。而那些禁军和厢军也不是几十年前地厢军。吏治败坏、民不聊生之下良民变贼愈加凶狠而官军越加孱弱。结果政和五年到政和七年三年内赵宋朝廷从其它州府调过来地军队接连败绩。
在宣和元年,赵宋朝廷也意识到各地匪患越演越烈的情况,便停了跟西夏地战事,调动精锐西北军南下平匪。
本来河东路跟西北前线最近,童贯大军应该最先扑灭这股匪患,但因为山西已经不是唐初富饶的山西,它给赵宋朝廷地贡献远不及苏浙之地,方腊一起,赵宋朝廷的近一半赋税都收不上来,所以赵想先解决方腊、王庆再收拾田虎,于是田虎逃过一劫。
但朝廷还是从京师调集近二十万禁军,再配合五万西北军,共二十五万大军攻打田虎。
虽然那二十万禁军是老爷兵,但装备之精良也非田虎能比,再加上那五万百战之西北军,尤其是领军大将是威震关西地“小种经略相公”种师中。种师中年近六旬,长期戍边西北,用兵持重,勇谋兼备,以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和河东路承宣使之职统领大军。
在种师中滴水不漏、步步推进的攻击下,田虎节节败退,不断地丧失州县,残兵败退到原来根深蒂固地五个州内。
而就在这个时候,赵本着赵宋皇室根本不变的猜疑心理而任命的宦官监军梁方平像是收受了田虎的贿赂一般,对种师中的安排指手画脚。种家本来就倍受赵宋皇室猜疑,种师中经历宦途四十年,韬光养晦惯了,不敢得罪赵这个亲信宦官,便任由梁方平张牙舞爪。结果妄图想做童贯第二的梁方平发现自己失败了,攻打隆德府时,在壶关惨遭田虎的伏兵。官军大败,当场阵亡和被俘损失了五万多人,沿路被掩杀损失四五万,而种师中在站阵中也被田虎的悍将马灵一个金砖打得抱鞍吐血狼狈逃回泽州晋城,然后谨守晋城不能出战。
田虎重振声威,便扬言绕过晋城攻打怀州、卫州,进而袭击京畿,唬得赵赶忙答应了卢俊义的无礼要求,赎回了十五万俘虏和困在安丰城的二十八万残兵。至于那个童贯,赵深恨他的失败,并不愿替他付这个赎金,结果赵宋朝廷满朝文武皆为此寒心,毕竟童贯曾经打败西夏、方腊和王庆乃是有功之臣,胜败乃兵家常事,因为一朝失败就弃之不顾,这还算君臣之道吗。幸得童贯之前贪污受贿积攒了上千万贯的家底,他弟弟蔡便委托宿元景交托了一百万贯给齐国总财政部,才赎回童贯。
当四十三万残兵汇聚京师时,赵派人一查,除去空饷五万,残疾兵有十三万,真正能够拉出来对阵的只有二十五万,种师中身受重伤,卧床不起,梁方平仗着叔父梁师成撑腰肆意污蔑种师中盲目躁进阵前失机,赵信以为真,也就顺便免去了种师中的职位,想委任种师中兄长种师道为讨伐田虎的主帅,奈何种师道也托疾不往。赵看了看老迈的蔡京、不谙武事的王、文弱的郑居中、连遭败绩的蔡攸,再看看鸦雀无声、猛低头不敢让自己钦点到的满朝文武,心里不禁升起一股落寞,这正的是蔡京、王等人给自己夸耀的太平盛世?这就是平素言必称对自己赤胆忠心的文武百官吗?
赵不由得想起童贯,此人虽然略有败绩,虽然只是一个宦官,至少他敢担当,比满朝这些只长那话儿却不长胆子的所谓大丈夫要好。
赵于是再度启用童贯,任命他做河东路宣抚使,统领四十万人马,围剿田虎。童贯感恩戴德,浑然忘却昔日赵怒弃他于不顾的旧怨。童贯替种师中向赵求情,将种师中官复原职,也前去化解了种师道的怨气,种师道答应再度出山。
于是有种师道为副帅,王禀、杨可世、刘镇、杨维忠、刘延庆、王渊、辛兴宗、郭仲芶等西北军将领仍聚麾下,童贯便重复信心,重整旗鼓,来攻打田虎。田虎大败梁方平,轻视官军,尤其轻视宦官带兵的军队,却不知童贯可不是一般的宦官,而西北军为主力的官军自从惨败于卢俊义手中都憋着一口气,当此时倒霉的田虎成了他们发泄的目标。
第三十五章 名将脱颖
贯大军从京师出发,经过卫州,攻打盖州陵川城,陵澄及偏将沈骥战死,偏将耿恭献城投降,种师道命耿恭领着俘虏诈开高平城,守将张礼、赵能战死。
种师道领着前锋十五万人马攻打盖州,先行派手下猛将王彦带人潜入城内,烧毁叛军粮草,然后里应外合,攻破盖州城。田虎晋国伪枢密使钮文忠领着手下号称四威将的猛将猊威将方琼、貔威将安士荣、彪威将褚亨、熊威将于玉麟一起协同镇守盖州。
这四威将手下,各有偏将四员,共偏将一十六员,乃是:杨端、郭信、苏吉、张翔、方顺、沈安、卢元、王吉、石敬、秦升、莫真、盛本、赫仁、曹洪、石逊、桑英。钮文忠连同他这些手下虽号称猛将,但都是稀松货,被种师道的十五万人马给淹没了,尽皆被种师道手下大将杀死。这些人死得其所,因为杀死他们的都是日后威名赫赫现今脱颖峥嵘的一代名将。
首推王彦,在此战中除了有冒险进城里应外合破城之功,还杀死一员威将和三员偏将,战功赫赫。王彦性豪纵,少年投军,从种师道讨西夏有功。
王彦在原来历史上为世人所知的是靖康之耻后创立的“八字军”。在那段历史上岳飞曾是他的部下,他创立的“八字军”在他死后交给刘,成就了刘的“顺昌大捷”。
卢俊义在一个红名单上认真地写下了王彦的名字,这个人一定要收。
在此役中崭露头角的还有年轻的刘和他兄长刘锡。
刘杀死一员威将和三员偏将,刘锡也杀死两员偏将。
刘氏兄弟的父亲刘仲武就是一个终身与鞍马为伍、跃马疆场的西北军高级将领,当年赵亲信高俅升任太尉的军功就多依赖刘仲武给高俅镀金。
刘是刘仲武九个儿中最小地一个,从小受父兄的影响,熟读兵书,喜爱舞枪弄棒,善于骑射,经常随父出征,每次战斗都奋不顾身,名传军中。开始随父亲刘仲武征讨时,有一次衙门的水斛满了,刘以箭射之,拔箭后水漏出,又以一箭射中漏洞堵住了水,人们都佩服他的箭法精奇。赵曾亲自召见了刘,怀着极大的兴趣对他进行了多方面的考问,刘都对答如流,潇洒自如,赵非常满意,就留在自己身边担任司仪武官门合祇侯。后来刘不断得到升赏,成为对西夏作战的西北军高级将领,其兄刘锡也是如此,都归属种师道率领。
在原来那段历史上。刘后来虽名不入“中兴四将”。然他地将略比张俊、刘光世之辈高明数倍。可与岳飞、韩世忠并驾齐驱。再加上吴。他们四人才是真正地四大将。
绍兴十年顺昌大战时。刘以三千孤旅破釜沉舟。浴血奋战。先牵制了金兀术地前锋。后来金兀术帅十万大军攻打顺昌时。刘巧设计谋让金兀术轻视于他。金兀术不带攻城重武器。轻装前进。全军毫无戒备思想。刘按兵不动。先派人悄悄地在颍河中投毒。数日后金兵多数病倒。失去战斗力大半。刘组织一支队伍。人人手持长柄斧和长把标枪。排在阵地地前列。专砍敌人首先冲过来地骑兵地马腿。而待骑兵倒地后。再用标枪刺杀。结果大破金军地所谓“铁浮图”和“拐子马”。经此一战大败金兵。刘地威名也在全军中传开。“顺昌之战”也被金兵视为恐怖地末日。此后数次大战。金军皆惨败于刘之手。以至于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调六十万大军南犯。在出发前分配作战任务时。攻打宋军各将领地任务都一一落到实处。唯有攻打刘一部地作战任务。全军无一人敢于应声接受。
刘和刘锡应该比王彦要难挖。但是刘可是一位智勇双全地帅才。不亚于岳飞。在卢俊义笔下地红名单他地名字还在王彦之上。
另外崭露头角地还有后来在和尚原、仙人关大败金兀术地吴氏兄弟吴、吴。
吴、吴。德顺军陇干(甘肃静宁)人。后迁居水洛(甘肃庄浪)。吴氏兄弟地父亲吴为一低级军官。战死沙场。父亲死后。吴氏兄弟便随母亲从陇干迁往水洛城。
吴为人深毅有志节。知兵善射骑。读书能通大义。而且为人慷慨豪爽。吴、吴在宣和三年“以良家子”入伍从军。隶属于泾原军(治所在甘肃平凉)。在种师中治下。
在这次盖州战役中,吴、吴率本部百人追击钮文忠残部,二人斩杀五员偏将,因此晋升二级,在赵宋军中脱颖而出、初露锋芒。
想起历史上和尚原、仙人关两战金兀术狼狈之态,卢俊义在红名单欣然写下吴、吴。
刘氏兄弟、吴氏兄弟一同进入红名单地还有折可存、弟和他们的侄子折彦质。
折氏世居云中,为一方豪强大族,自晋、汉以来,独据府州,控西北,朝廷多赖之。折家在折德父亲折从阮时受到宋太祖“许以世袭”地特权,从此折家父子兄弟相继世袭府州,为宋朝镇守西北边陲,并世出名将,而且折家跟杨家的姻亲使得大宋西北更加稳固。
折可适曾大破羌夏联军十万之众,是折家将中战役规模最大地。折可适当时只有八千人,但他善于用智,预先了解夏军烽火台守军军官的名字,装作夏军高官视察,轻易打掉了夏军的眼睛,然后悄悄伏击西夏军队,焚烧敌人辎重,大败敌军十万之众,是北宋少有的大胜仗。
折可存曾在与西夏作战,生擒敌酋,因功迁秉议郎。方腊起义时,折可存随童贯大军南下,屡有战功,迁武节大夫。原本历史上,折可存班师京途中,又奉命镇压了宋江起义。随后数年,张孝纯以经略安抚使兼知太原府,辟可存为河东第二将,宣和七年金军败盟南下,雁门索援,折可存受命驻兵县。县城陷被俘,押往应州。靖康元年,从金营逃出,同年死于府州,享年三十一岁,宋建炎四年十月四日葬于府州西天平山。
不过这个时空之中,折可存虽在镇压方腊时颇有战功,但在跟随童贯一起从水路进攻卢俊义时,被卢俊义巧计大败在洪泽湖上,折可存落水被俘,后赵拒绝付赎金,折家用十万贯将其赎回。童贯深知折可存的能力,又有些患难之交的意思,也请求赵将折可存官复原职,又重回到童贯麾下。折可存知耻后勇,将田虎兵当成齐兵,奋勇杀敌,所获甚多。
而折彦质是折可求、折可存下一辈子侄中最厉害的,少年从军,历经征讨西夏、镇压方腊两场血战,在原本历史上他是折家唯一中进士的,后来曾做到枢密使。现在的他也经历了镇压王庆的势如破绣和兵败洪泽的狼狈,经历过挫折的年轻人更加稳重,他在这场战役中虽然没有什么斩获,但做为种师道的参谋,居功至伟。
还有一位后来的所谓赵宋南渡中兴时期的名将崭露头角,他就是张俊。
经常有人把他和同时代的张浚弄混,不过两个人一文一武,一忠一奸,还是比较容易区别的。不过看张俊的一生,发现这厮的前半生还是一个好同志,至少勇敢陷阵和追求上进。
张俊年幼曾从贼劫掠地方,稍大后幡然醒悟,前往官府自首并得到赦免还被收为三阳县乡兵弓箭手。政和六年,张俊跟从种师中攻打西夏仁多泉,多有斩获,始授承信郎,成为入品的最低的武官。这一场战役,张俊做为种师中旧部跟随种师道攻打盖州,他已经三十七岁,不甘心的他奋勇杀敌,斩杀了一名偏将和数名叛兵,因功再次升迁。
如果赵宋朝廷的霉运不变的话,三年后,金兵合围榆次种师中殉难张俊率所部数百人力战突围且战且退斩杀追兵五百余人声名大震,升至一军统制。靖康之耻后,张俊以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断然拥立赵构:“大王皇帝亲弟人心所归当天下不早正大位无以称人望。”从此张俊以御营前军统制而成为赵构集团的亲信。苗刘兵变,张俊坚定地站在了赵构一边,协助韩世忠平定了叛乱,而当时岳飞、杨中还是他的部下,凭着这些部将,江南的几股大匪都被张俊剿灭干净,张俊官拜太尉。
张俊后来依附秦桧,大力倡导宋金“议和”,又开始排除异己,先把刘赶出军界,后又谋划搞掉韩世忠,瓜分韩的部队,因岳飞阻挠未能成功;张俊索性联合秦桧,买通岳飞的部将,诬陷岳飞谋反,致使岳飞最终被赐死。张俊在军事上没什么突出的优点,无非是军事经验比较丰富罢了,不过这个人政治上很有一套,善于揣摩上意,玩阴谋诡计也是一把好手。
老张不仅玩政治玩的好,捞钱也很有一套,家财万贯,粮田无数,还做海外生意,老婆是杭州名妓,色艺俱佳,还颇识大体,事业家庭,江山美人,老张全占了。不过凡事有所得必有所失,张俊政治军人虽然做的挺美,但为人心胸狭窄,卑鄙阴险,特别是勾结秦桧,陷害岳飞,为世人所不齿。最后落得和秦桧夫妇一起在岳王庙陪跪,遗臭万年,也算冤枉。
对张俊,卢俊义将其名字写在白名单上,这一类的人物属于要限制使用的。
第三十六章 杨家复兴
盖州之役脱颖而出的还有杨中。
杨中亦是杨业后人,不过是旁支,跟杨志、杨再兴似是从未谋面,但杨家将这个金字招牌想必日后还有感召的可能。
杨中的祖父杨宗闵任永兴军路副总管,在建炎二年十月,建宁寨陷,杨震与子杨居中、杨执中力战没,后谥恭毅。杨家一门忠烈,不仅表现在对辽国之战,如果在加上在小商河战死的杨再兴,杨家为了大宋,在金国之战也是忠贞惨烈至斯。而杨中本人为了大宋也大小二百余战,身被五十余创。
杨中为杨震长子,他出生在代州县,少年时候随着父亲移居到了麟州。他性格机敏,形貌伟岸,好读书,力大绝人。当时社会风气都是重文轻武,而他慨然说道:“大丈夫当以武功取富贵,焉用俯首为腐儒哉。”于是,他学习孙吴兵法,练习骑射。宣和三年应募前往延安府,成为种师道手下一员小校,因有功绩,被任为忠郎。
此次战役中,作为低级军官忠郎的杨中没有机会表现他的将略,但他继承自乃祖的武勇表现的淋漓尽致,杀一员威将、三员偏将和近百名贼兵,战后迅速擢升三级。
在原来那段历史杨中因和赵构关系好,绍兴年间被赐名“存中”。他在靖康年间成为张俊的部将。杨中作战勇猛,且颇知兵法,很快在张俊部将中脱颖而出。
当时适逢张俊担任赵构御营前军统制,杨中的所作所为给赵构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建炎年间是非常动荡地四年,杨中无论在剿贼、平苗刘兵变还是抗金的明州阻击战都有上佳表现,几乎每战都是冲锋在前,终于被高宗看中,执掌了宿卫亲兵。杨中执掌御林军后,不仅出色的完成了保卫工作,还经常协助其他将领与伪齐、金兵作战。这样到了绍兴六年,高宗破天荒的将三衙(殿前司、步军司、马军司)全部交给杨中掌管,显示出对他的高度信任。杨中后来不再担任三衙太尉后,赵构曰:“杨中之罢,朕不安寝者三夕。”
金人破盟后,杨中参与了著名的皋之战,以长斧兵大破兀术的精锐骑兵。之后杨中一路官运亨通,执掌了中央军政地大权,屹立不倒近二十年。
杨中的战略偏于保守,比较注重防守,但战斗中往往身先士卒,表现十分勇猛。他协调能力强,善于处理与朝廷的关系,很适合担任枢密使一类的职务。除此之外,杨中对军械制造也颇有心得,曾发明马皇弩,以补克敌弓之不足。
关于杨中这个人。最大地争议估计就是他在岳飞案以及议和一事方面地表现了。杨中是岳云、张宪地监斩官。本人又是张俊地爱将。与赵构关系很好。因此很多人怀疑陷害岳飞一事他也有参与。另外。宋金议和后。由于秦桧地迫害。很多大将纷纷被调离现役。唯有杨中能执掌殿前司十数年而不倒。不得不让人怀疑他与秦桧关系暧昧。
在杨中地一生中。有多个事实不容忽视:他曾多次制止同僚地杀俘行为。而此一行为在南宋将领中相当普遍。包括大名鼎鼎地韩世忠;杨中并不十分赞成割地求和地外交方针。曾强烈反对割让战略要地和尚原。并希望在金国“还旧壤。损岁币。复白沟之界”地基础上与其谈判;杨中爱才。曾维护李显忠、董先等将领。
杨中不是秦桧、张俊之流地卑鄙小人。他之所以站在官方一边。是因为他和张俊、赵构地亲密关系以及当时局势所限他在这个集团中地所作所为更多是“谋事”而不是“谋人”。宋史并没有把他和张俊、刘光世归入一类。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总地说来。杨中是一个比张俊更成功地政治军人。他能在不触动朝廷当权派地前提下最大程度搞好军队建设。
卢俊义因为原来历史上杨中跟张俊、赵构地投契而心生疑虑。便想将杨中写在限制使用地白名单中。后来又一想不禁哑然失笑。现在张俊跟杨中尚是平级而赵构只不过是赵地一个不起眼地王子。只要自己举措得当。压制张俊。除去赵构。没准杨中对自己也会像历史上对赵构一样忠诚。何况自己想重用杨家将。就要利用他们互相竞争地心理促其为自己尽忠。而不是限制他们地才干。卢俊义想到这里欣然将杨中写入红名单。同时早就入了红名单地还有杨家地杨志和杨再兴。随后卢俊义又欣然在红名单上添加了一个
杨政也是杨家旁系子孙。他年岁尚轻。仅比杨再兴大上七岁。比杨志小了足有十岁。他地父亲杨忠在抗击西夏入侵中原时战死。史载“崇宁三年。夏人举国大入。父忠战殁。政甫七岁。哀号如**。其母奇之。曰:‘孝于亲者必忠于君。此儿其大吾门乎?’”后杨政深怀国耻家仇。于宣和年间应募入伍。初为弓箭手。便在此盖州之役射杀两员偏将。一举从小卒升至承信郎。也从而进入卢俊义关注地范围。
卢俊义依稀记得杨政在原来历史上地英姿。在南宋建炎元年至绍兴二十七年间。杨政从南宋抗金名将吴部下效命。在秦陇一带抗击金人。吴部九战九捷。有力遏制金兵南下进犯。在多次战役中。杨政指挥若定。英勇善战。冲锋陷阵。屡立战功。被升任为武显郎。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五月,金军大将没立率军从凤翔,乌鲁、折合和阶州、成县兵分两路夹击和尚原。杨政统精兵随吴坚守阵地,调兵遣将,交替出战。因此地山谷路狭石多,马难行走,擅长骑兵作战地金军只好舍马步战。杨政乘机出兵掩杀,使金军损兵折将大败而退,金军将领乌鲁、折合丢盔弃甲,狼狈遁逃。同年十月,金兀术又亲率大军十万,自宝鸡而来。金军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术,再次猛攻和尚原。杨政奉命率兵还击,两军对垒时,即选拔力大善射士兵,利用强弓,轮流发射,很多金兵应弦而毙。战斗中,杨政身先士卒,手持长刀大斧,冲入敌阵,左右砍杀,日战数十回合。士卒以一当百,奋勇杀敌。同时,杨政用奇兵从傍冲杀,一举切断金军粮道,并在险地埋伏劲旅,待金军兵败后退时,伏兵一跃而起,乘机砍杀。此一战役,激战三昼夜,金军被杀一万余人,金兀术也身中两箭,化装潜逃。和尚原战役,以少胜多,出奇制胜,再次大败金兵。生擒金兵万户及首领三百余人,俘获士卒八百六十人。杨政以军功,被提升为恭州刺史。
绍兴二年三月,杨政再次和吴率部大败金兵于方山原。
绍兴四年三月,金兀术、撒离合又率骑兵十万,欲攻仙人关,取道入蜀。这时,杨政向吴建议:“仙人关,蜀之厄塞也,应当坚守,时而出奇击之。”吴采纳了他的意见,并筑军垒于关外防御。因敌多变而又奸诈,所以杨政采用了随机应变战术,他命士兵万箭齐发,轮流射击,矢如雨下,奋勇迎敌,连日百余战。激战中,金军将帅督战进攻更急。杨政又选精兵千余人走出山谷,截断金兵增援,并乘敌不备,夜袭敌营,砍杀敌兵无数。又在四面山谷之中,点燃无数火把,擂动战鼓,震天动地,喊杀助威。金军不知虚实,惊恐乱阵,彻夜不宁,于是被迫逃遁。杨政以军功显赫,再次被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环庆路经略安抚使。
绍兴五年二月,杨政奉吴令,率师收复了秦州之后,整肃吏治,安抚居民,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为时人称颂。绍兴十年五月,金兀术又率大军南犯。杨政又与统制杨从义合兵迎击,大败金兵于凤翔城南,并在宝鸡渭水上与金兵交锋,七战七捷,被任命为武当军节度使。翌年九月,金军将领胡蓝、习不祝又集合步骑兵五万来攻。杨政与吴、郭浩统兵迎战于仙人原,金军溃退。同年十月,杨政乘机走出和尚原,率军夜袭陇州(今陕西陇县),趋赴吴山。此一战,大败金兵于宝鸡,并生擒金军万户通检。
杨政曾坐守汉中十八年,在抗金征战的同时,关怀民间疾苦,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当时,汉江堤坝因受战争影响,年久失修,破坏严重,不仅农田失去灌溉之利,且屡遭水决之患,致使人民生命财产蒙受巨大损失。他亲自察看走访,修筑汉江长堤防护,人民大受其惠,凡对民有利之事,不因军事而废。杨政起初为吴部下一员裨将,素对吴极为尊敬,唯命是从。他后来官高位显,仍执门下之礼,益加恭顺,从不以贵越礼,甚为时人称颂。
从和尚原、仙人关二次大战来看,吴氏兄弟成就大功多有赖于杨政,可见杨政之才。
杨志、杨再兴、杨中、杨志,杨家将一门复兴有望。卢俊义并不担心“X家将”之类的世家将门尾大不掉,因为越是这样以忠义自诩的将门越不能坏了忠义招牌,何况这四个人分属于不同地域,彼此不同音信数十年,虽有杨家将之名也不过一盘散沙。
第三十七章 名将之瑕
宋末年名将辈出,但良莠不齐,有智勇双全、德才飞、刘等人,也有悍勇无匹、不拘小节的,像韩世忠、吴等人,也有年轻善战、晚节不保的,如张俊等人,有依靠属下得功、怯敌畏战的逃跑将军刘延庆和刘光世父子之类的将领。
名将顾名思义就是有名的将军,对于“名”,自古就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欺世盗名、浪得虚名之类来形容所谓“名气”的不真实。卢俊义在现代也见过太多名不符实、坑蒙拐骗的所谓名人,所以并不会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