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可汗-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了一会儿,一身青色道袍的玉清便掀开帘子走了进来,见薛崇训站在里面,她那清秀显瘦的脸上也是一红,不过依然故作淡漠与世无争的表情,手掐子午决执礼道:“薛郎唤贫道前来有何指教?”

薛崇训指着床上昏迷不醒的太平公主道:“你给我母亲吃的是什么丹药,怎地昏过去了,还能醒么?”

玉清道:“是阴阳御气丹,断丹就能醒。”她见薛崇训脸色不好,又说道,“殿下方才身受尘世疾苦,痛不欲生,难道薛郎愿意看到她受那样的罪?”

薛崇训听罢无以应答。

玉清又道:“殿下……平日待贫道甚厚,贫道又怎会害她?”

薛崇训听得她的声音有点异样,转头看她的脸时,却又发现并无异样。

第十六章 宫闱

三声长长的鸡鸣传进宫闱,第一声就把薛崇训惊醒了,然后细听那鸡鸣之声实际上并不是公鸡打鸣,是内侍省的宦官们学的鸡叫,因为公鸡打鸣并不准时的缘故罢。

人刚醒的时候意识有些模糊,薛崇训一时竟然还没意识到自己身在何处,片刻之后回顾四周,雕栏楼台上朝阳轻洒,幔玮低垂,铜鼎里缓缓飘逸着清人心脾的微烟,墙边垂手站着几个高腰罗裙的宫女。薛崇训恍然想起,自己还在母亲的寝宫,然后所有的事情都涌进脑子,让他明白了身在何处来自何方,要干什么事。

不是还要等母亲醒了授权调神策军入京么?薛崇训发现自己竟然趴在太平公主的床边睡的,床边已额外拉了一道暗金色的帘子。就算是儿子毕竟是男的,让太平公主这么一直皓体呈露地躺在眼前也不太合适,所以现在她的床前另外拉了道帘子,寝宫里的人就看不到她的身子了。

薛崇训站起来时,发现有什么东西掉到了地上,回头一看原来是一件绫罗轻纱,女人穿的。边上的宫女说道:“昨晚王爷睡着了,奴儿们怕您染上风寒,就找了件衣服搭上。”

“哦。”薛崇训正要去看母亲醒了没有,因为昨天玉清道姑说会苏醒的,就在这时他发现宫女脸上涨红一片,他便很快意识到原来自己腿间扯起了“帐篷”,把袍衣顶得老高。他也顿觉有些尴尬,最近未近女色,自然精力旺盛,早上起来肯定是这般光景。

“早晨都是这样,和你们每月都要流血一样都是正常的事儿。”薛崇训脱口而出,但很快觉得是废话,和一个宫女说这些干甚,管她个鸟。不说还好,一说这话,那宫女的耳根子都红了。

薛崇训回头去掀帘子,见太平公主仍是昨天那模样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额上有汗珠,衣衫很单薄。因为帘子里没有人,薛崇训不仅看了一眼她的身体,别说母亲保养得非常好,丰腴的身材一点都不走样,她十三岁生薛崇训,现在薛崇训实岁二十七,算来太平公主的实际年龄才四十岁,不过按照现在的算法虚岁已是四十二了,正当壮年,本来还能保护他薛崇训好多年的。想到这里他不禁叹了一口气。要是母亲能像外祖母武则天那般长寿,活个七十几岁,那他这辈子只消享受人生就够了。

他伸手放在太平公主的肩膀上轻轻摇了摇,唤道:“母亲,母亲大人……”见没有反应,又多用了些力气摇晃,并继续呼唤。可是太平公主仍然一点反应都没有,仍在昏迷之中。

就在这时,后面传来玉清的清脆声音:“殿下醒过来了么?”

薛崇训有些怒气,心道那玉清昨天明明说母亲能苏醒的,现在却仍在昏迷,那正事怎么办?

他正想转身质问玉清时,又意识到自己下衣顶起的尴尬,只得坐回刚才的凳子上,心下有些郁闷,虽然自己没有邪念,但身体有时候不受控制,比如这大早上的。

“还没醒,你不是说今早会醒?”薛崇训坐着说道。

玉清听他的口气又见他的动作,觉得十分别扭,皱眉道:“阴阳御气丹我也服用过,能驱除体内久陈之毒气,引清气入丹田,服丹修炼可近天道,明明断丹便会醒来的……”她一面说一面走到床边,也掀开帘子去瞧。

薛崇训说道:“你给她把把脉,是怎么回事。”

玉清无辜道:“贫道不是郎中,怎么会把脉?”

薛崇训回头说道:“叫郎中来……宇文姬在哪里?”

宫女道:“女神医前天就回家去了。”

“那叫太医署的周博士,赶紧前来。”

等了许久,一个白发白胡子的老头儿便提着药箱进宫来了,想来就是那太医署的能人周博士,这老头子自己倒是很健康的样子,头发胡须的全白了起码有七十岁,脸蛋上居然还泛着红光,走进来时也没听他喘。

宫女们把周博士带进去,来到太平公主的床前,薛崇训把她的一只手从帘子里面拿出来准备给周博士把脉。那御医坐定之后打开药箱,拿出一块垫子把太平的手腕枕在上面,然后用手指轻轻掐住脉搏,闭目不语。

良久之后,薛崇训见他放开了手,便问道:“我母亲的脉象如何?”

周博士沉吟道:“脉象稳定,暂无担忧……你们给殿下服用过什么药剂?”

“阴阳御气丹。”玉清答道。

“阴阳御气丹?”周博士一脸茫然,医官和道士完全是两个不相干的类别,一道士和他讲道家的丹药物什,不是扯淡么,周博士完全不懂,愕然道,“道长是如何看待病理的,不妨说来与老朽听听?”

“不知道。”玉清一句话让周博士无言以对,她又说道,“贫道并不医病救人,自然不通病理,这丹药也是据墓中古籍所言之法炼就,不仅能练气修仙,也有镇痛之功效。昨日殿下腹痛难耐,贫道便让她服用了一枚丹药……上回贫道自己也曾服用,次日一早便醒了,哪想得殿下无法醒来,贫道便不知其故了。”

周博士道:“道长另取一枚相同的丹药来让老朽瞧瞧。”

玉清便掏出一只盒子,里面正有一枚葡萄大小的深紫圆状物,也许是她带过来让太平公主继续吃的。

周博士接过盒子,眯着眼睛凑近看了一会,又拿鼻子去闻,然后取了一枚银针去挑上面的东西放进嘴里尝,他一面忙活一面问玉清用了些什么东西,是怎么炼的。

玉清面有为难之色,想来她弄这玩意的炼制之法费了不少劲,不太想告诉别人。但见权倾天下的太平公主躺在床上昏迷不醒,她也只好一五一十地述说出来了。其方法十分复杂繁琐,很多东西薛崇训闻所未闻,反正他是听不明白的,也不知道周博士如何,恐怕也好不了多少。

这时薛崇训便抓住要点直接问道:“周博士明言,这丹药还能不能吃?”

周博士皱眉沉思了好久,才慎重地说道:“殿下得的是症瘕,这种病从古到今天下无人可医,老朽活了七十余载,遍观医书,也没见哪本书上有记载治愈过此症……恕老朽无能,对殿下的病无计可施。至于这种阴阳御气丹,是道家修炼之物,已不在医道的范畴,老朽无法论断。”

薛崇训又问道:“我母亲昏迷不醒,是什么缘故?”

周博士当即旁征博引说了一大堆玄虚,听得薛崇训一头雾水……在他这个外行看来,中医和道士一样很玄乎,不过中医能治一些病是有经验总结过的。

玉清说道:“既然御医都说殿下得的是绝症无药可医,不如让我照顾她一并修道罢,仙人还怕生病不成?”

薛崇训道:“可你得先把她弄醒,咱们和她还有正事要说,然后再慢慢调治也好。”

玉清看向周博士:“御医有法子让殿下醒来吗?”

周博士瞪圆了老眼,仿佛在说,又不是老子把她医昏过去的。

这时众人便看向薛崇训,让他拿主意,因为薛崇训是太平公主的嫡系长子,他们家的事儿,太平公主不能决定了自然该他说了算。

薛崇训眉头紧皱,想了想,此中牵连甚广,但他就不是个把事情复杂化的人,简简单单地一想:母亲已经是绝症了,现在怪罪玉清把人弄昏迷了也于事无补,而且万一死马当活马医这道士真把母亲治好了呢?

他本来想请太平公主授权调兵的,现在人不能说话了,他心里对玉清有些恼怒,但静下心来想到要不是玉清,太平公主痛得死去活来也是于心不忍;何况现在太平公主昏迷,办事还可以通过朝廷机构,找政事堂的某宰相上书,然后让皇帝批复便合法了……李守礼本来就是皇帝不是,只不过以前权力被太平掌控了而已。

于是他便没有说什么怪罪的话,只让玉清留下照顾太平公主,起码能减轻一些她的痛楚。

事已至此,薛崇训只得暂时放下这边,而把时间用到政事堂那边了。他让兵部尚书张说上书调神策军,又让吏部尚书陆象先直接下文把张五郎和宇文孝调回京师。

虽然薛崇训并不觉得此前一直韬光养晦的李隆基党羽有多大的胜算,但中央失去太平公主这个主心骨,加上李守礼的皇帝名分本就不甚合法,在权力更替之际风云莫测,有些事儿真不得不防啊。

第十七章 东秋

昌元二年九月间秋色已经很深了,田里的稻谷业已收割,留下大片的谷桩发了绿油油的再生苗,倒为这万木凋零的时节增添了些许生命色彩。地处黄河沿线的东都洛阳,城中多有落叶乔木,当此岁枯之际,自然是落叶飘零,气氛有些苍凉。

好在洛阳是帝国东部的经济文化中心,各国各地商贾云集货物集散、迁客骚人络绎来往,人口相当稠密,热闹的气氛让人口几乎都忘怀了秋的凄清。

城内更有武则天时建造的皇家宫殿“万象神宫”,高达二百九十四尺(八十多米),壮观异常堪称这个时代的奇迹。虽然武则天去世后,自中宗朝起,政治中心就向西转移,长安逐步恢复了中央的位置,河东王改革漕运制度后长安物资日益丰富,洛阳逐渐退出政治巅峰,成为了中枢权力中失势落魄者昏昏度日的地方,但是并不影响其繁华程度。

经济的繁荣让人们衣食无忧,而那些满腹经纶的文人又在这里书写了无数的篇章,这是一个富有内涵和浪漫的古都。景云年末期长安的一场激烈权力斗争落下帷幕后,虽然没有大兴牢狱,但被贬出长安的文武不在少数,洛阳成了他们伤春悲秋之地,这些文化修养很高的士族也为这座古都增加不少文化气氛。

前宰相姚崇就是其中之一,被贬到洛阳做府尹已经几年,因为他以前在景云年间多次帮李隆基说话,又权重宰相,自然不能再呆在中枢了。他还算好的,前禁军将军张韦在权力角逐中被赶出京师,连个官儿都被给,直接让他自谋生路去了。

张韦以前本就是江湖豪杰出身,因为被李隆基赏识才提拔到京里慢慢做上的禁军将军;现在没他什么事儿了,便继续干老本行跑江湖。不过这倒饿不死他,张韦的号召力和组织能力不错,很快就在洛阳码头干得有滋有味,码头组织上下货上货的苦力、租车租马的行当,还有一些游走在律法边缘的诸如收账放贷之类的事儿,他都有所参与。又有洛阳府尹姚崇以前是亲太子党的官僚,对张韦这样的旧人自然多有照顾,让他在洛阳城混得风生水起。

张韦此人出身不怎么好,和官场上的人又很有些不同,相比之下没什么顾虑,念及李隆基和他的情谊,倒是很讲义气。李隆基逃出长安之后,就是他出面隐蔽保护的,要不然李隆基堂堂做过皇帝的人也会没有容身之处……敢藏李隆基这样的人,真得冒着杀头灭族的罪,一般人真没那胆量和能耐。

现在李隆基就成了张家帐房里头的人,平日都不怎么见人的,一块儿的还有姜皎、高力士、王琚、刘幽求等死党,这些人除了跟李隆基一条道走到黑基本没其他出路的人,更有宦官高力士对太平党充满了仇恨,一心就想报仇。大伙自然不会抛弃李隆基这么一个有出身有身份的人。

李隆基当初逃奔时,带着东宫卫队三四百人,统帅是他的家奴王毛仲。这货是高丽人,在唐朝毫无门路,李隆基对他好重用他,也是跟定了三郎的人。当时张韦秘密接应了李隆基等人之后,认为卫队人数太多容易暴露,便叫王毛仲带着人投别处去了。

正好张韦的兄弟在洛阳城外得到了官府开矿的凭文,准备招壮丁挖矿,这不正赶上了么?衙门里姚崇那些人知道是张韦的弟弟,谁还找他麻烦,早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于是东宫卫队便脱了衣甲收起兵器分批投到矿山,佯装成苦力隐瞒身份。好在矿山地处偏远人烟罕至的山中,安全性反而不错。加上王毛仲平日一直向将士灌输会卷土重来,暂时吃点苦,只待日后飞黄腾达,加上军队本来就有组织和管制,一时就如从世上消失了一般。

只可怜曾经的皇帝李隆基虎落平原,终日躲在破旧的帐房里艰难度日,要不是他正当年轻心中尚有斗志,习惯了锦衣玉食光鲜体面的皇帝如何能忍受这样的生活?

还在卧薪尝胆两年之后,机会终于来了,在京师的旧党细作递来消息,太平公主身患绝症不知死活,已经多日不见朝臣了。太平公主朝的怀柔政策起到稳定局势作用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隐患,比如那些铁定和李隆基有关系的人没有被清算,就如催日用这样明显是李隆基旧党的人居然还在官位上……因为一旦清算,事情就复杂了,很难避免无辜牵连。像武则天朝时为了减除异己,无辜受害的人才不在少数。

这可是大好良机,李隆基是绝对不愿意放过的,要他继续过现在这种日子,还不如孤注一掷死了的好。

一场政变便在几个心腹的怂恿下紧锣密鼓地部署之中。

众人一合计,吗的地方都不用挪了,就在洛阳不是最好的地儿么?

他们分析之后选中洛阳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不选容易起事的地方州郡,是借鉴武则天朝时徐敬业造反失败的教训,防卫薄弱的地方城池容易控制,但不利于发展。扯起大旗之后,别人不一定听你的,虽然李隆基当初执政时提拔过很多人,地方上都有前太子党的官吏,但是在地方起事,人家也得顾着身家性命妻儿老小不是,胜败南楼之下别人很难提着脑袋跟着造反。而洛阳则不同,虽然不是京师,但有陪都的地位,只要占领了洛阳便可以自封中央,声势和地位不可同日而语。

其二,不选长安,原因就太简单了,长安在太平党的眼皮底下,如今到处都是他们的人,根本就很难开始,几乎连城都进不去。

一系列的布置之后,李隆基行动非常迅速,符合他一贯的风格,事到如今,只求快不求稳。诸如劝说崔日用等门阀世家参与大事,是冒着泄漏风声的风险的。

最冒险的一件事,是他主动约见洛阳府尹姚崇,让姚崇一起图谋大事……这事儿的危险极大。姚崇虽然平日里对贬官到洛阳的太子党旧吏很好,经常予以方便,但并没有直接和李隆基有所来往,此前连李隆基在哪里都不知道,当然他也不会去查。

如果姚崇只是念及旧情,并没有想帮李隆基成事的心思,得知李隆基下落后公事公办,把他给卖了……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啊。

但是李隆基的胆略还在,他就敢冒这个险,因为没有姚崇的参与,想起事夺取洛阳都不太可能。

两人秘密会见之后,事情让李隆基非常惊喜,根本就没有劝说姚崇,他便直接跪倒在前称呼陛下泪流满面,阵营态度一目了然。

李隆基很是惊讶,因为姚崇这人的性格平日十分和气,基本没见他和人粗过脖子,待人一副淡泊无争的模样,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君子太淡,凡事求稳,阴谋诡计可很难和他们同谋。

其实姚崇外面淡泊,内心可也是想做一番功业的,不然他怎么中年后才想起读书谋功名,是怎么爬到宰相位置上去的?

现在李隆基找上门来了,很明显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把李隆基卖了交出去,否则窝藏此等人,到时候不死也要死;不卖他,就只能和他上一条船,到底有个盼头不是,一旦成了该多得宠信,要实现什么政治抱负没机会?

姚崇一改平日稳重淡雅的态度,两眼老泪:“陛下出京后庙堂沐猴当道,大权尽落妇人之手。如今太平辞位,汾王昏庸无能,国柄竟不知会旁落何人,社稷堪危,国家堪危啊!”

李隆基急忙扶住姚崇道:“汾王虽是高宗皇帝、大圣皇帝子嗣,但基业已在中宗皇帝、父皇手中传有二世,依制唯有我父皇正嗣方有资格继承大统!汾王已属旁支,本就不合祖制,为伪皇无疑;且是太平公主专政所为,我李家大统何时该由妇人决定?当此天谴太平之机,我便趁势夺回大权,大事欲依仗姚相公啊……只要在洛阳称帝,昭示天下伪皇种种不法,便能重掌社稷,诏天下兵马进京讨逆,复我李唐基业!”

姚崇当即拜道:“为陛下匡扶正义、澄清宇内,老臣愿肝脑涂地以为前驱。”

“事不宜迟,既然如此咱们便先选一个秘密所在以为前敌中枢,先取东都,再图大计。”李隆基精神抖擞,自信在一瞬间又恢复到了身上。

姚崇抹掉眼泪,正色道:“陛下住在何处,彼处定然是隐秘所在。”

李隆基沉吟片刻:“在张韦的地方,但那里太偏僻,大事当前不利于迅速决断,不如就在姚相公府中如何?”

“如此也好,虽然府中人来人往不慎隐秘,但如今朝廷里群龙无首乱作一团,洛阳离京甚远,也不怕消息临时走漏,兵贵神速。”

李隆基当即说道:“那今晚我便与诸公前往姚府,同时调东宫卫队入城。姚相公想办法让王毛仲他们顺利进城,要运衣甲兵器,切勿让守城者检查。”

第十八章 讨逆

昼短夜长越来越明显了,洛阳城即将开门的时候,天色还没完全亮,只有东边刚刚泛白。冰凉的清晨笼罩着淡淡的薄雾,进城的大路上时不时有挑着蔬菜担子的农户路过,早市生意最好,城郊的农户自种的菜可以担到集市上去卖几个钱。

大路上有一大队骡车,浩浩荡荡的起码有几百人,过路的人都让到道旁,好奇地看着他们。有说是矿上的,运铜去码头。

当头一个络腮胡的大汉,脑袋长得奇形怪状,形同一个胡萝卜,又如一根“棒子”,正是李隆基的高丽家奴王毛仲,但他早已升到东宫卫队的统帅了。他们的骡车里上头铺着几块铜料,下面全是盔甲兵器。

古都洛阳已经隐隐在忘,这确实是个很古老的城池,相传自夏朝起就在此建都,前后有近百个君王在这里登基。在淡淡的晨曦中,寥寥的薄烟里,它安静地矗立。押运骡车的汉子们都不禁目视前方,默默地看着若隐若现的城楼,这里或许是他们发迹致富之地,也或许是葬身之所。

一个在骡车边上步行的后生悄悄说道:“队正,您说陛下这回能赢么?”

“废话!”坐在骡车上护着“货物”的人瞪眼骂了一句,“输了一回就丧胆了?上回陛下是不慎败在了太平公主手里,就咱们承认太平公主比陛下略胜一筹,可现在她不是归西了么?陛下还四两拨千斤赢过韦皇后呢,谁是咱们的对手……”

后生道:“可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训没死,您不是不知道,在武德殿前那小子的人多猛!”

“你懂个屁,竖子靠他娘才能蹦达,争权又不是街头打架,可不是谁打得赢就中用。”队正悄悄说了一句,“别说话了,一会被上边的人听见了要挨鞭子。”

于是周围又恢复了安静,只有车轮子和骡马发出的一些噪音。距离城门已经不远了,众人走了一阵,便到了城门口。只见门口很多人,大多是些菜农和住城外的小商小贩,城门没开之前就等在那里了,一开门便向门口涌去,加上守门的军士看见可疑者要检查箩筐,一时就显得有点拥堵。

车队行至城门前便停了下来,矿主张家兄弟从马上跃了下来,走到城门口和军士说着什么。这时一个披甲的将领走了出来,接过张家兄弟递来的文书看了一会,然后面带笑意地张家兄弟说起话来。城门口有点吵闹,外面只见他们在那有说有笑,也听不清说了些啥。

那公文是府里开的通行证,盖了印的,而守门的将领也得了府尹姚崇的话,让他给张家兄弟行个方便。那将领和姚崇的关系很好,而且上头都放话了,有什么事儿也不关他的事,何必干得罪的事?将领只道是姚崇收了人家的好处,给人行方便而已。

于是王毛仲这帮人便大摇大摆地运着骡马陆续进城去了,连一点阻拦都没有。边上张家兄弟和那将领还说着什么笑话,这跑江湖的生意人,闲话乐趣特别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个人都能扯上关系,张家兄弟一阵笑谈,直逗得那将领捧腹大笑。

待车队全部都进城了,张家兄弟才和将士们挥手道别,翻身上马追车队去了。

到现在为止一切都进行得很顺利,头功还得算在姚崇身上,他就是洛阳府的长官,从内部都变质了,难度骤然降低了许多。不然洛阳作为军事重镇,别说几百卫队,就是调大军围攻,一时半会也别想攻下来。

王毛仲带人径直赶往码头张韦的地盘上,两个人出来接应了他们。一个是张韦,另一个身材高大脸部有棱有角的汉子是高力士,样子是魁梧有力,除了没有胡须,真看不出来是个宦官。

张韦把众人带进一个存粮食的仓库场地,把骡车都赶了进去。这时天已经大亮了,远远地能看到城中四处都炊烟缭绕大约是还是造反时间。张韦见到炊烟也随口问他兄弟:“你们吃饭了么?”

“五更就在矿山吃过了。”张家兄弟说道。

“那成,都穿上盔甲带上兵器罢。一会咱们先去马行取马,虽不是战马,将就着骑。”

众军遂纷纷掀开遮在骡车上的麻布,把上面的铜料搬下来,只见里面明晃晃的盔甲刀枪保养得还不错。平时他们存在军械时上了黄油的,虽然出动之前用草纸把黄油擦过,但仍然留下一股不纯的黄油味儿。

两档铠、马槊、横刀,弓弩箭羽一应俱全,东宫卫队的装备本来就优良。众军装备妥当之后排列成队形,形象顿时大为改观,原本破破烂烂的苦力一下子就变成了军容严整的军队。

过得一会,只见一个身材瘦削的文士骑马到了门口,张韦喊道:“自己人,放人!”守在仓库门口的汉子们这才放人。

来者是姜浩,李隆基身边的心腹谋士之一,当初和太平公主蓄势待发时,他送了李隆基一把横刀,谏言“当机立断”。姜浩抱着几卷黄色绸布走过来,双手递到王毛仲面前:“这是姚相公准备的战旗。”

王毛仲展开后是四面旗帜,两面相同的书“尊皇”,另外两面“讨逆”。众军见状,神情为之一振。

“陛下敕命。”姜浩又说了一声。众人忙跪倒在地,俯首恭听。

“以张韦为讨逆大将军,节制各军;王毛仲统帅六率。成败在此一举,愿诸位同心同德共襄盛举!”姜浩飞快地说完,又说道,“事不宜迟,姚相公那边已准备妥当,咱们这就出发,取马先去府衙与陛下会合。”

张韦举起刀鞘喊道:“把旗挂起来,出发!”

以张韦王毛仲等人当前,众军列队从仓库场地里开拔而出。到底他们是一支完整的兵马,队列军号还没往,行进起来有板有眼,匡匡的脚步声整齐划一颇有声势。众军来到王毛仲的车马行取了马匹,便直接来到南北大街上,高举“尊皇讨逆”的旗帜,大摇大摆地向北开进。

沿途的百姓市民见此情形自然惊慌,明晃晃的刀枪把很多人吓得四处奔跑鸡飞狗跳,有胆大的却躲在巷口瞧那旗帜,想弄明白到底发生了何事。

全副武装的骑兵队列在城中央横行无忌,洛阳城的守备部队一时半会根本来不及反应。城中武备主要在几处地方,各城门内的城防军队,然后府衙内外的守备。指挥中枢就在府衙中,由府尹及长史等幕僚集团控制,本来睿宗朝开始国内重地设有都督,但唐朝的都督实在没有多大的权限,和三国时的周都督是两个概念,几乎形同虚设。

因姚崇及幕僚投向李隆基,导致东都权力中枢瘫痪,城中各处守备没有接到调令,将帅无权擅自行动,所以张韦率军冲向府衙时如入无人之境。

待众军到达衙门外时,果然见得李隆基及其心腹和姚崇等人在一块儿,大伙便汇合到了一处进去。府衙守卫听命于官僚,不仅不抵抗,更开门迎接,犹如会师一般。

数百骑兵连同府衙守卫一起冲到官吏办公之处列阵,姜浩上前高声劝说洛阳官吏加入阵营,他大声喊道:“专权者太平遭天谴归西、伪临朝者昏庸无能,朝廷权柄落入奸人之手,国难当头,我大唐之士气节何在?今有上皇正嗣匡扶社稷……”

一番煽动之后,姚崇也劝说诸公出门同谋,他们又见外面兵马陈列,许多官吏便从里面走出来加入李隆基麾下。这时一个青袍官儿走到门口破口大骂起来,刚骂两句,只听得“嗖”地一声,一箭便飞进他的额头,顿时“扑通”一声仰面倒下。众官见状脸色煞白。

李隆基当即一声令下,王毛仲便带兵马冲了进去,二话不说便行屠戮,古朴充满墨香文案的办公之所立时便成了修罗场,人头乱滚血溅门窗,里面的人被砍了个干净。

然后李隆基及其党羽来到了大堂上,在公座上入座。政变程序他们早已议定,当下便同时办两件事:让府衙盖印下令四门守备将军到府中面圣,里面有好几个将领都和姚崇等官僚交好,事到如今愿意同谋者定然不少,剩下的如若反抗便兴兵讨伐……他们要让部下率军对抗曾经合法登基称帝的李隆基,恐怕无多战心;第二件事便是把早已写好的极具煽动性的檄文张贴各处。

洛阳有许多在长安权力斗争失败后贬官罢职的官吏文人,恰恰唐人又十分自信自大,有点墨水或能耐的人都觉得自己是怀才不遇,本来应该成大事的结果因为没人赏识才落魄至斯,听到风声必定会有不少人要抓住机会投奔过来搏上一把。也许有人会怀疑李隆基能不能成事,但也有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成就功业的大好良机,毕竟现在的朝廷中枢乌烟瘴气并不得人心。

李隆基党羽接下来要干的事儿就是快马传报那些以前秘密联络过的门阀士族趁机起事,壮大实力。很多人早就对当今朝廷不满,一肚子牢骚,正缺一个站在高处振臂而呼的人,李隆基这样显赫的身份无疑是最佳选择。

比如崔日用那样的已经够胆小谨慎了,一听到洛阳政变成功的消息也要溜出京师跟着造反。

第十九章 细软

李隆基在洛阳“万象神宫”称帝,自称真命天子,讨逆檄文传视天下指长安的李守礼为伪临朝者。并封姚崇、刘幽求、姜皎等人为相,自建三省六部,如此一来长安朝廷便被他们称为不合法的政权。

但地方上大部分都不承认,比如洛阳兵部的人拿着兵部印信去折冲府调兵,可那东西和折冲都尉手里的凭证不合,折冲府便按照律法拒绝交兵,任你好说歹说都不干。此时的府兵制已经在慢慢衰落,但还没有完全被取缔,折冲府还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