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可汗-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妍儿双手合拢,眼睛笑成一道月亮湾,“真的吗?我最喜欢姑婆了!”

太平听罢开心极了,笑得合不拢嘴。

孙氏却暗自叹了一口气:其实杀她父亲的真正仇人,不正是太平公主吗?但这个念头只在她心里一闪而过,孙氏并不愿去计较宫廷权力斗争带来的恩怨。大唐开国以后,一大家子的恩怨是算也算不清楚,如果非要去纠结那些东西,那根本没法在宫里和人交际了,往上推总有什么杀父杀祖仇恨。

总之今晚孙氏是非常惊喜的,李妍儿封县主,而且是太平公主亲口说的。县主有俸禄,经济困那就解决了,还有那个什么王昭仪之流敢和太平公主玩?

就因为太平一句话,孙氏她们家的所有难题都迎刃而解。

晚宴散后,孙氏便带着李妍儿从紫宸殿里出来,但她们家没马车,来的时候倒是宦官用马车送的,但回去没办法了。孙氏抬头看了一眼月色,只得对李妍儿说道:“只有走路回去。”

李妍儿哭丧着脸道:“我走不动了。”

孙氏斥责道:“没多远,有什么不能走的!”

李妍儿红着脸道:“肚子太涨……哎哟。”

孙氏抓着她的手道:“谁叫你吃这么多,真是……妍儿很难受?”

李妍儿无辜地看着她娘:“每天就吃野菜,我都快成兔子了!宴会上的东西真是太好吃,不知不觉就吃多啦……哎哟,不舒服。”

孙氏忙关切地说道:“我们找御医瞧瞧吧。”

李妍儿忙拉住她:“别了!那些长舌婆,说出去,我得被人笑死。”

“你还知道脸面!”孙氏没好气地说道,“娘背你回去,一会拿毛巾敷敷,给你揉揉就好。”

就在这时,一辆马车停在面前,霍国公主探出头来,“妍儿,上车来,姑姑送你们回去。”

这个霍国公主虽然也是李旦一脉的,但和李妍儿家没多少来往,今晚如此热心倒是有些意外。

孙氏看着她胖胖的圆脸,很亲切的样子,一想大家的亲戚关系还比较近,又见李妍儿确实难受,便说道:“那恭敬不如从命,妍儿,快谢谢姑姑。”

李妍儿捂着肚子道:“谢谢姑姑,能叫马夫赶快点吗?”

霍国抬起手掩住嘴笑道:“好的,我扶你上车。”

她们把李妍儿弄上车之后,霍国便叫马夫专向,先向太腋池东岸那边走。马车前行,这时霍国忽然望着车窗外面幽幽叹了一口,很伤感的样子。

孙氏好奇地问道:“妹妹有什么心事?”

霍国带着极其勉强的笑容,摇摇头道:“没,没什么……对了,殿下有没有对你们说别的事?”

孙氏道:“什么事?哦,殿下厚恩,要封妍儿为余姚县主。”

“这个我知道……没有说妍儿的婚事?是谁家?”霍国犹犹豫豫地问道。

“没有,她估计还没想到哪家合适吧。”

第二十一章 相逢

薛崇训回家之后郁闷了好几天,因为金城的事。他是十分无奈,以前吐蕃人要抢她,一刀砍掉吐蕃人了事;现在的困难,却让人有力没地儿使,敌人就像一团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根本没有办法。

渐渐地他也觉得母亲的考虑不是没有道理……而且母亲这么一哭,真是叫人心软,薛崇训想起以前经常面对太平公主哭鼻子的李旦,总算体会到了李旦的难处。

古代上层这个圈子,婚姻就是联盟抱团的工具而已,或许他根本就无力改变什么?

几天之后薛崇训的注意力就被别的东西转移。送亲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让他更加明白一个道理: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击败李隆基之后,或许自己真的有点放松大意了,结果弄出来一系列无法掌握的窘状……看来真的什么事都得提前多考虑、多做准备,否则事到临头只能靠运气,是否每次都有那样好的运气?

目前他的处境看似风平浪静,其实有很多潜在的危险,悲剧收场的可能是相当大……完全依靠太平公主,让人很没安全感,他想有自己的实力。可是,该怎么做?

他想过做火器,攀科技树。仔细一想,自己有一定财力和权力,寻些工匠来慢慢摸索,火门枪或者火绳枪应该迟早能搞出来。但是以此时的冶金锻造技术做出来了火枪火炮,真能比装备精良冷兵器的唐军强么?现在的唐军骑兵,可是经常打人数一比十的恶仗。而要等带动发展出更先进的技术,恐怕薛崇训这辈子是看不到了……再说,老子干这些事有什么好处?如果以更高的角度来考虑,比如民族大义,让汉人的技术站在更高的起点;那么火药也是汉人发明的……

热兵器对冷兵器,就算能秒杀所有敌人,但做出来的兵器最终会被谁掌握?如果高喊一声“我是火器之父,我有专利权,所以用火器的人都必须听我的”有用的话就好了。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再强的武力也需要人去操控,也不可能脱离政治和制度而存在。

总之不能瞎忙活,得分个轻重缓急,现在他的自身安全都有问题,搞什么火器完全没用,不如想些实际点的事情。

这时薛崇训想起了上月出京前后和宰相张说交往的事儿。虽然张说对他不顾大局干掉吐蕃郎氏的事情耿耿于怀,多有抱怨;但薛崇训感觉到张说有向自己靠拢的意愿。比如有件小事,张说多次提到想到王府上来做客听李龟年乐曲的事,就是一个结交的信号。

薛崇训坐在椅子上端起茶杯,一个人静静地思考起张说这个人来了。

张说以前是倾向李隆基的人,所以得不到太平公主的信任,可以想象他的宰相位置坐得是多么尴尬和苦闷。那他就肯定想融入另一个集团,权力场上是需要势力和抱团的,一个人什么也干不了。

薛崇训有些担忧的是,李隆基还没有死,张说会不会还想着他?但转念一想,张说这样宰相级别的大员,应该看得清形势,还要和没有多少希望的失败者有什么关系……薛崇训不能完全信任他,但他又是一个既有价值的结盟候选人。得先瞧瞧再说。

想到这里,薛崇训便唤了一声,近侍董氏从屏风外面走了进来,他便说道:“你去传话,把薛六叫来,我有事交代他去做。”

薛六是府上的管家,名叫薛福,其实他不姓薛,姓氏是以前薛崇训的父亲赐的,本来姓什么薛崇训也搞不清楚。过了一会,便见一个胖头滚圆的中年走了进来,正是薛六。

听闲言说这货在河东和长安都有资产,这些年在薛家肯定捞了不少好处,但薛崇训实在管不过来,便由他去,只要不太过分能维持府中的收支就行了。

“郎君有何事吩咐?”薛六站着躬身道。

薛崇训沉吟片刻,说道:“听说李龟年在长安?同僚好友想听他的曲子,你拿我的名帖过去,请他到府上来问问……虽然他不太可能拒绝我的邀请,但还是先见一面比较好,省得失信于同僚。”

管家自信满满地说道:“郎君且安心,我一定把他请到府上来。”

薛崇训想了想,如果宴请宾客那天再叫张说来,人太多不好说话,于是他又道:“如果李龟年答应了见面,就约个时间。再叫人去知会张相公也一起来,听说他于音律也颇有造诣。”

薛六这人贪点小财,但办事雷厉风行,很有效率。晚上薛崇训吃饭的时候,他就回禀消息了,果然李龟年答应三天之后到府上一见。毕竟薛崇训是权贵,别人装清高也得有个度。

就在这时,薛崇训又想起了水云间的歌妓蒙小雨。这个女子好像对他没什么好重要的,但偶尔总会想起……其实他可以买下蒙小雨做小妾的,但是让她做丫鬟一样的人每天像董氏、裴娘那样做些琐事,她真的会快活吗?

这个薛崇训不敢断定。但这次能邀请到大名鼎鼎的乐届名人李龟年做客,或许能让他在音律上指点蒙小雨一二,那她的地位就能拔高一些了。

想到这里,薛崇训又吩咐人去水云间通知那鸨儿赌姐,让蒙小雨三天后到府上来表演。

三天之后,邀请的几个人如约陆续来到了河东王府。一个当朝宰相、一个音乐名士、一个普通歌妓,身份相差很大,但薛崇训觉得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风雅之人啊!

以前薛崇训没事时,消磨时间的方式不是练武就是玩女人,或者一个人看书发呆,还真是很少和文人雅士交朋识友。作为一个郡王,至少暂时还没被撤销封号的郡王,他倒是感觉应付起这种场合有些紧张……但也很新奇。

他专门叫家奴准备了最贵的茶叶,唐朝的茶道可是很流行的,但平时他喝茶讲究不多,可不能叫人鄙视没文化!又叫人在外院回廊旁边收拾了一间雅致的厢房,挂了几幅昂贵的书画真迹,这才略微安心了些。

待客人都进屋了,薛崇训这才穿戴整齐,大模大样地走进去,只见蒙小雨和一个陌生的文士打扮的人坐在椅子上,那文士应该就是李龟年,而张说正站在墙壁边上就近瞅一副画。

张说叹道:“这是文贞公(闫立本)的真迹?!”

薛崇训装模作样地说道:“正是,大明宫的图纸便出自文贞公之手,文贞公的墨宝,宏伟严谨而又如梦如幻,是现实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啊。”其实他懂个屁,信口胡诌而已,除了知道这张纸特别贵,根本不知道它好在哪里。

这时蒙小雨和李龟年已站起身来,向薛崇训执礼,薛崇训也忙抱拳还礼,蒙小雨是熟人,他只打量了一番面前的李龟年。李龟年看起来只有二十多岁的样子,面部曲线柔和,只有一撮小胡子,脸上看起来很干净,举止之间也是缓慢优雅,和薛崇训相处那些武夫完全不同,虽然唐朝的武夫很多也有文化。

薛崇训的心里又冒出来那句千古流传的诗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写的就是这个李龟年!

但现在岐王已经被薛崇训搞死了,李龟年没法再出入岐王宅了。薛崇训有点激动地想道:将来某大诗人会不会留下千古名句来记录我与李龟年的交情?

薛崇训哈哈一笑,便为他们相互介绍,说到蒙小雨时,他有些为难地说道:“这位的芳名叫蒙小雨,是一位音乐……”

蒙小雨笑眯眯地说道:“我是歌妓。”

张说和薛崇训年面面相觑,随即笑了起来以掩饰尴尬。张说看起来有些不爽,居然和一个歌妓互通姓名不是胡搞么?倒是李龟年一副脱俗平和的表情,想来他虽然能出入豪门,其实社会地位也不高。

薛崇训指着那幅张说看过的画道:“张相公喜欢,我送给你吧。”

张说的脸上略有吃惊,忙道:“君子不夺人所爱,且无功不受禄,我岂能无名无故受此贵重之物?”

薛崇训实话实说道:“并非我所爱,我完全不懂丹青,挂着装门面而已。”他一边说一边走过去取下来,随手一裹便递了过去,“不必客气,这是友人之间的礼物而已,不用计较。”

张说迟疑了片刻,但不知想到了什么,忽然哈哈一笑,接了过来道:“张某惭愧受之。”

“诸位请坐,来人,看茶!”薛崇训一拂长袍,尽量让自己表现得飘逸风雅。待大家坐定之后,他便说道:“李先生于音律的造诣天下闻名,今日有幸请到府上作客,定要闻先生一曲方才不枉相逢一面啊。”

李龟年微笑着抚摸了一下小胡子,不慌不忙地端起茶杯,揭开杯盖一扇,闭眼道:“好茶!”然后笑道,“郡王如此抬举,我只能献丑了。”

第二十二章 河颂

李龟年唤童子拿来了一个小鼓,又转头看向旁边的蒙小雨:“会楚音吗?”蒙小雨道:“以前学过。”

“那很好,我来击鼓,你和琵琶。”李龟年不紧不慢地说道。

蒙小雨知道李龟年的名头,听到他竟然邀请自己一起演奏,她看起来有些激动又紧张:“我怕自己弹得不好。”

李龟年捻着下巴的一小撮胡须笑道:“无妨。”

薛崇训忙端坐在北面的软塌上,侧耳倾听。琴棋书画是世家贵族的必修课,其实他小时候都有所涉猎,不过书法、绘画、棋艺等都没啥造诣,只懂个皮毛,唯独这音乐薛崇训倒是多懂一些,算得上一个业余爱好者。所以能听到音乐名家的演奏,他也是很期待的。

李龟年用慢拍开场,蒙小雨随即拨动琵琶,一窜低沉的旋律响起,听起来忧伤而美丽。薛崇训也学过楚音,这时闭上眼睛,脑子中便浮现出了湘夫人美丽的形象来了,可以想象不出湘夫人的相貌,像金城、像宇文姬,他还想到了那个异国公主慕容嫣……

一会琵琶又弹出了叮当之音,仿佛那女神身上尊贵的环佩,随着轻盈的步伐轻轻摇曳。

这场简单组合的“交响乐”水准之高,薛崇训确实闻所未闻。李龟年,论起地位来,那就是这个时代的贝多芬啊!

乐曲一会哀伤,一会欢乐,让人的情绪随着他们的演奏起伏不停。不知道一旁的张说究竟涉猎音乐没有,但看得出来张说的表情也在跟随着音乐变动。

最后却是凄厉的哀鸣,薛崇训感觉到一个深山怨女的千种愁,万种恨……那凄厉的调子,不正是炽烈的爱情的倾泻吗?

鼓声停歇,琵琶悄然,屋中四人久久无语,仍然沉浸在那乐曲的情感之中无法自拔、无法回神。

薛崇训高兴道:“不愧为李龟年!”

李龟年笑道:“虚名而已,郡王没发现您府上这位蒙娘弹奏得非常不错吗?”他以为蒙小雨是薛崇训私养的歌妓了。

实际上薛崇训家里根本没有歌舞妓,不过他不好说蒙小雨是某妓院的歌妓,挺伤面子的,便笑了笑不多言。

这时李龟年又道:“其实我更擅长写曲,演奏乐器非我所长。”

张说道:“你太谦虚了。”

李龟年收住微笑,叹道:“要在一条路上有所成就,最重要的是必须明白自己的弱点。我的弱点确实是演奏。”

这句话听起来像李龟年长时间才感悟的道理,薛崇训听罢也是认真思索了一会,然后笑道:“真听不出来你的弱点。”

李龟年陪笑道:“正因我明白,所以咸篥、羯鼓、琵琶无一不会。”说罢从袖子里摸出一卷宣纸来,呈到薛崇训面前:“初次造访王府,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礼物,这是我作的一曲《三河曲》,请郡王笑纳。”

“哦?”薛崇训听罢一喜,忙接过来。听到三河曲这个名字,他已心下了然,肯定和去年他对漕运变法的政绩有关,因为那法令的名字是“三河法”。现在闻名遐迩的名士李龟年为他写了一曲反应变法的乐曲,影响就大了。

这是什么情况?名士的作品,其影响力不可小窥!就如那些著名的诗人的诗歌一样的效果,一出作品立刻被天下争相传阅,甚至日本使者到了长安肯定要搜寻唐诗和乐曲回去卖钱,到了日本,那就不是艺术,而是黄金!

“哈哈……”薛崇训实在太喜欢这份礼物了,忍不住开怀大笑。

李龟年微笑道:“我写这首曲子,丝毫没有阿谀上位者之心,是郡王之法确实值得赞颂。”

薛崇训得意非常,这李龟年真讨人喜欢啊,已经不是在拍马屁了,却能比马屁还能让人高兴。这事儿让他意识到了名士文人的巨大作用。

薛崇训一高兴,自然就大方起来,大手一挥:“薛六,去取礼物,来而不往非礼也,李龟年送我如此大礼,我岂能不回赠一些薄礼?”

这事儿薛崇训事先并没有准备,但他相信管家知道怎么办。很快家奴便搬来了一箱子东西,箱子一打开,只见里面装着破红绡、蟾酥纱等丝织品。

丝织品可不是只能做衣服,在唐朝,丝绸等是直接当一般等价物当钱用的。所以后来的《卖炭翁》里宫里的宦官才会用纺织品来支付卖炭翁的炭钱,诗里的宦官是付钱了的,并不是强取豪夺。

家奴抬来的破红绡、蟾酥纱等玩意,是贵重的丝织品,民间很难见到,张说一看都有些动容。却不料那李龟年竟然正眼都不瞧一下,只说,“郡王厚待,心意我领了。”好像不想要。

这时他走到蒙小雨面前,伸手道:“你的琵琶能借我瞧瞧吗?”

蒙小雨自然毫不犹豫地递给了他。李龟年拿起琵琶,手指轻轻地抚摸上丝弦,眼睛里满是喜爱,随即旁若无人地坐了下来,尽情地弹奏起来。

薛崇训看懂了,李龟年看上了这把音质上好的琵琶……可是它是蒙小雨的东西。薛崇训有点为难地看向她。

蒙小雨露出了笑容:“李先生喜欢,就送他吧,李先生比我弹得好呢!”

薛崇训听罢便指着地上的箱子道:“这些东西李龟年不要,那送你了。”

蒙小雨咯咯笑道:“郡王那么有钱,我就不客气啦!”

薛崇训大手一挥,根本不当回事,反正每月都有大笔俸禄的入账,挥霍得了多少算多少。他又说道:“过几日我要请同僚到府上作客,届时就烦李先生前来捧场了。”

李龟年抱拳道:“一言为定,郡王的琵琶,谢了。”

薛崇训遂送他们出门,亲自送李龟年和蒙小雨到大门显得太过,但一行还有宰相张说,如此一来薛崇训的举动倒是合情合理的。

出了府门,待李龟年和蒙小雨都分别上了车,张说却慢吞吞的在那磨叽。薛崇训见状又沉住气等了一会,等那两架马车都走了,才一拍脑门道:“我还有‘顾诸紫笋’忘记了拿出来款待……人都走了,张相公,不如你再陪我品评品评那茶叶如何?”

张说很有兴趣的样子:“我于茶道倒是有几分喜爱,郡王好意不忍推脱,那就再叨唠了。”

薛崇训笑道:“你我即是同僚,又是生死之交(指青海之行),不必见外。”

第二十三章 内眷

茶道是很有讲究的,完全脱离了喝水的范畴,成了一种上层艺术。薛崇训感到有些汗颜,他身为王公贵族,对此道涉猎并不多,不过也明白茶喝的是一种心境,对环境、气氛、礼仪很有讲究,必须从各方面营造出一种氛围来,方为茶道。

今天既然提出用茶来款待张说,薛崇训心里也颇为重视,他想了想遂带着张说来到了后院。那“听雨湖”之畔有一处别院,本来是薛崇训的书房,虽然他很少去书房,但那里的环境相当幽静。

一行人沿着听雨湖缓步走去,薛崇训转头看了一眼湖中含苞待放的荷花,心中莫名有些疼痛,这个池塘的名字还是金城公主取的。在一瞬间他的脑海里闪过金城那美丽的音容。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

二人进得书房,但见里面有道后门,薛崇训去拉开木格子门,便看见了一个后廊,廊外的植物绿油油的,很有生命气息,门一打开顿时让人神清气爽。

张说见状也是一喜,笑道:“薛郎这后廊好!屋里有书香,屋外有花香,下值之后能在此品一杯清茶,读一段文章,真乃人生幸事也。”

薛崇训道:“说来惭愧,平日我很少来这里,也很难有那种闲情逸趣呢。如不是与张相公这样的风雅之人交往,我实乃俗人一个。”

他听得张说说的品茶读书意境,顿时也感受到了文人的品位。不过起先薛崇训拿出贵重的丝绸要酬谢李龟年时,一旁的张说眼里有贪婪之色……看来高品位的文人,并一定就清心寡欲啊。

但薛崇训最欣赏的不是张说的品位,而是他的贪婪。一个喜欢财物、珍宝的人,才更易为我所用;如果是什么不好的人,那就不好用了。

“薛郎谦虚了。”张说抱拳道。

薛崇训指着外面的后廊道:“张相公既然喜欢这后廊,我们到外面的石桌上坐如何?”

“请。”

二人踱出门来,走到廊中的石桌旁边坐下,薛崇训便喊道:“来人,上茶。”

这时只见一大一小两个女子提着各种东西走了进来。一个是裴娘,萝莉一样小巧可爱;一个是董氏,她颧骨上蝴蝶一样的红胎看起来妖异诱人,涨鼓鼓的胸脯,丰腴的肌肤,就如一颗成熟的苹果。

薛崇训笑道:“她们是我的近侍,张相公觉得长相气质如何?”

张说略一吃惊,目不斜视地拱手:“失礼失礼。”

这样的美人近侍,肯定是陪薛崇训睡觉的人,那是内眷啊!唐朝虽然开放,但内眷是不会轻易出来见客的,除非是好的穿一条裤子的好友才不用理会这些礼数……现在薛崇训居然把自己的女人叫出来沏茶,说明了什么?

张说混到宰相的位置并非蠢人,对薛崇训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

董氏和裴娘一起走到石桌旁边,小心翼翼地开始做沏茶的工作。她们俩出身都很低贱,没见过什么大场面,平日在府上除了薛崇训连男人都很少见到,忽然面对张说这样丞相级别的要员,让她们都有些紧张,只顾低着头做事。

薛崇训本是武夫,自己就不太讲究这些风雅之物,很显然董氏和裴娘也就搞不太清楚,只能按照平时给薛崇训泡茶的程序来做。好在茶叶是上好的东西,便弥补了许多礼仪规矩的不足。

张说是行家,看到壶里的茶叶,当即便赞道:“此茶乃极品也!”

薛崇训只交代管家弄最贵的茶叶来,自己却搞不清楚,正好说到这玩意,他便虚心问道:“怎么瞧出来的?”

张说道:“顾渚紫笋,茶中极品,但又分品次:极品相抱似笋,上等芽挺嫩叶稍长,形似兰花。薛郎请看壶中之茶,外形紧洁,完整而灵秀,乃极品。”

薛崇训欠了欠身体,仔细一瞧果然,不禁大笑道:“明白了,分辨很简单啊,受教受教。”

张说道:“今天有口福了,此茶闻名,青翠芳馨、嗅之醉人、啜之赏心……”

果然待茶水沏好之后,后廊中便飘散着一股别样的芳香,那香味闻起来就一个字:爽!

“色泽翠绿,银毫明显,香孕兰蕙之清,味甘醇而鲜爽;茶汤清澈明亮,叶底细嫩成朵。茶味鲜醇,回味甘甜,真有一种渗人心肺的之感……”张说赞不绝口。

薛崇训听得愕然,他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贵的东西就是他妈的好啊。

张说端起小杯子,轻轻抿了一口,面有陶醉之色。薛崇训也没说话,细细品起茶来,周围十分宁静舒适。

嗯,大概茶就是一种平和的心态吧。

这时候张说或许要吟诗一首了,但他没有吟诗,只是仰头叹息了一声。

薛崇训便问道:“张相公何故叹息?”

张说一脸志向高远的表情,仿佛一下子就变成了仁人志士,缓缓说道:“身在庙堂,本应一展才学为国效力,做出一番大事来,可是路途之多艰,怎不叫人叹息?”

薛崇训点了点头,很认真地听着,他心道:果然张说在朝里被排挤很不爽,想干事却没人支持。

张说放低翘首感叹的头颅,平视着薛崇训道:“当初薛郎冲动之下杀掉了吐蕃郎氏,我十分愤慨,你可知为何?我张某同样是大唐男儿、同样是有血性的人,但我明白,与吐蕃开战绝非明智之举!”

薛崇训道:“上次那件事我确有过错,并不计较张相公的责斥。但其中缘故,请张相公明示。”

张说道:“薛郎的胸怀和胆识令人佩服,但沙场之上逐力,不是只要血性便能取胜的。吐蕃人几个月内便可集结至少五十万控弦之士,而反观我大唐,兵力捉襟见肘,折冲府常年不能满额征兵……是我大唐国力不强?非也,何故?”

薛崇训心里其实也有一番想法,但他想听听张说的思想,便重复道:“何故?”

张说仰起头,目光仿佛看得很远,他带着这样一个表情说道:“太宗皇帝之时,文治武功,蛮狄闻之丧胆,因有百战沙场的府兵在手;而高宗皇帝以后,全国人口逐渐增多,户部控制的户籍数目却逐年减少,均田制几乎名存实亡。没有民户(自耕农),不仅征兵愈加困难,长此以往,财税也有危机。再不变法,且不说财税问题,当前面临的大战就很难应付,没兵如何打?”

薛崇训道:“法必须适应时宜,如果时变而法不变,自然会成为阻碍国家发展的绊脚石,我是支持变法的,但法不能乱变,不如先听听张相公的高见。”

“改变租庸税制暂时不论,我是兵部尚书,先说兵制。折冲府征兵困难,须得朝廷出钱招募勇士,组成长征健儿,方能武力大振,守卫四方。”张说自信地说道。

长征健儿?薛崇训一寻思,这不是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么?

其实现在这种实际状况,张说提出的办法是很适应时宜的,募兵制再配以相应的财税改革,不仅能提升国防,同时也能刺激经济。

近些年来,南方江南道发展迅速,特别是运河沿线受商业刺激,百万人口的大都会已经出现了;反而关中道近左的民生照样困难。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恐怕和兵制有关。唐朝是以关中为根本之地,居高临下,用关中控制全国,所以主战兵力大多出自关中,男人都打仗去了,还得自带粮草和部分装备服役,劳动力不足自然会影响经济;而江南那边因为离京师和边关太远,上蕃困难,征兵比较少,就算税收重也照样能发展。

如果用张说的想法,招募勇士取代府兵,那唐朝的根本之地关中经济定能复苏……薛崇训想起来,开元之治的物质繁华局面,也许就和募兵制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将会在历史上消失掉的开元之治,如果薛崇训支持张说,或许便能找回来了。

不过薛崇训的心头一直有一个阴影:藩镇割据。它和府兵制的瓦解关系很大。

府兵制有一个很大的好处,那就是中央能非常有效地控制兵力,很难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这种制度在各个朝代存在,是有它的原因的。

可是目前的局面如张说所言,府兵制本来尚可应付国防,但大战在即,需要更多的兵力,还用老办法无法应付局面了……不用张说的法子,还有其他办法?

薛崇训沉思许久,看了一眼张说道:“此事关系重大,容我考虑一些时候。”

张说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薛崇训道:“为国家计,为社稷计,张某身居宰相之位,决不能尸位素餐!请薛郎三思!”

薛崇训不动声色,想来这事儿张说想办成,还真需要他的支持。薛崇训不是宰相,也没有参与政事堂的决策,现在因为犯错连王位都不保了,但他却有一定影响力,至少能影响太平公主。张说在朝里是被人防着的对象,他说什么都会被怀疑别有用心,但如薛崇训这个太平公主的心腹能为他说话,便能消除许多阻力……这也是张说迫不及待要和薛崇训联盟的原因之一。

因为窥有天机,薛崇训知道历史的大走向,反而让他左右为难了;若非如此,他肯定马上拍板支持张说,不仅于公有利,而且能顺利与张说结盟……可是人多少有点历史责任感,明明知道未来的祸事,难道不想尽力去避免么?

第二十四章 水声

薛崇训送走了张说,又回到书房呆了一会。这里属于他家的范围,却是在今天才第一次发现真是不错,幽静而舒适。特别是后廊,忘记是谁设计的了,真是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了一体。

廊中有一个带假山的小池子,池水却不是死水,而是将“听雨湖”的水引来的。一根竹竿从假山中伸将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