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可汗-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昌龄道:“几无差错,探明的这些兵营总兵力达七八万之多,默啜把大部分兵力都面对我大军布置了。”

薛崇训不再犹豫,此时再过多狐疑就真的太过谨慎了,战场之上很难有十拿九稳的事儿,有时就是拼个胆略。他马上说道:“立刻派八百里加急快马把给杜暹的军令送过去。”

军令依然是密文早在事前就准备好了,因为有前车之鉴怕半道被截贻误战机这回一连派了三道军令,分作三路赶去杜暹大营。

“杜暹应已按照约定日期靠近黑沙城,半个时辰之后大约就能开始决战的第一场角逐!”

……此时突厥军各兵营火光冲天,位置一目了然,杜暹按照约定地点调整军队方位等待着军令。距离无法调整准确,但只要方向正确传令兵就很好找到。

杜暹部摸黑靠近黑沙城,到现在仍然在黑暗中按兵不动,明光军此时尚未暴露,就像一个黑暗中的刺客。杜暹接到军令后叫人翻译对照,无差错后便果断下令出击。

距离目的地几里地时明光军被突厥暗哨发现,众军立刻点燃火把大张旗鼓地快速挺进,就像暗夜中的一支火箭一把直插默啜中军大营。果然突厥兵营的阵型前重后轻,东面布兵十分薄弱,有两个兵营发现后面出现一股不明的人马之后竟没能及时发兵拦截,可能猝不及防未能阻止起有效人马的关系。杜暹部自然不管他们,径直向目的奔去。

默啜的中军大帐并未设在黑沙城中,因城池在上次的战争中毁坏房屋烧毁失去了作用,在里面反而影响机动。不料此时却为明光军创造了便利,一路上没有任何阻挡直接就冲到了兵营前。营前围着一道简陋的篱笆并钉了一些阻马桩,但这点防御完全阻挡不了进攻,很快马桩等障碍物就被唐军士卒冒着箭矢撤除,大队铁骑呐喊着从缺口蜂拥而入。两军在火光之中迅速混战一团拼杀不断。有的唐军将士顺手把火把向四处的帐篷上丢,一时间营地上的大火烧得更旺,真是明亮犹如白日。

明光军军士精锐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又加上开场占据了主动,突厥兵大乱败绩显现。这时薛崇训部见到这边的冲天大火情知杜暹已经得手,已用主力展开了全线进攻。夜里兵荒马乱大战在混乱中爆发了。

默啜见自己营中的军队抵挡不住,便带着贵族大臣要走。暾欲谷忙进言道:“若是中军就此溃败,短时间之内各营无法找到可汗的所在,必军心不稳而战不利。此战干系重大,存亡之道,请可汗三思!”

“汉人兵马怎么会径直奔到这里?一定是有内应!”默啜的眼睛红通通的,牙齿咬的咯咯直响。周围的大臣皆尽变色,一句话也不敢说。暾欲谷倚老卖老却是最大胆,继续劝道:“就算战死也得稳住中军,各营死战到天明,就算不能取胜也能重创唐军,让他们无法在漠南地区站稳脚跟。”

默啜手里的骷髅权杖已沾满了汗水,他瞪圆了双目道:“本汗亲自督战,后退者斩首!”众贵族大臣遂与默啜一道出了汗帐,带着亲兵前往战火弥漫到的地方。

只见火光中唐军的铠甲闪闪发光,简直就是夜战中的活靶子,可那盔甲对远程箭矢的防御却非常好,弓箭根本无法阻挡铁骑的冲锋。突厥兵却因准备不足仓促应战显得混乱不堪,许多骑兵连都没找到,只能步战,没有结营的步兵在骑兵居高临下的砍杀之下简直是个悲剧,战况对突厥军非常不利。

一个唐将手执大刀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冲得一处突厥人步步后退,众兵以箭射之叮当作响,那将领身上插着好几枝箭羽仍然生龙活虎。默啜的注意力也被那边吸引过去。这时站在默啜侧后不远处的亓特勒悄悄把手向腰间伸去,此时从后面突然刺杀默啜可汗真是个大好良机!

可是亓特勒却久久没有动手,也许是默啜可汗平日的积威,又或是亓特勒还没想明白这样做的后果,总之他没能当机立断。亓特勒对默啜可汗没啥好感,不过也谈不上仇怨……就在这时,默啜忽然回头看向亓特勒!他好像背后长着眼睛一样。

亓特勒心里顿时一紧,忙说道:“此人勇不可挡,箭不能透其甲,可汗何不让我试试。”

默啜道:“你把他射杀了,重重有赏。”

亓特勒松了一口气,张弓搭箭瞄准那唐军武将,“砰”地一声弦响,一枝利箭破空而去正好射中那武将的脖子下巴偏下,那位置防御不好。武将的刀脱手而飞,双手捂住脖子栽倒下马。

默啜赞许地点头道:“你带人上去,顶住!”

亓特勒接令带上本部落勇士杀将上去。但此时无论用什么战术也无法阻挡突厥兵的全面败溃,默啜等人死撑了一会儿,忽见一股劲旅冲破人群直面而来,有人还喊道:“默啜可汗的汗帐就在那边,兄弟们,杀!”

忽然唰唰一阵乱响,一通箭雨向默啜这边倾斜而来,默啜始料未及右膀中了一箭,他大惊之下再也撑不下去了,调转马头就跑,周围的突厥兵见状立刻崩溃跟着逃奔。唐军趁势掩杀,斩首俘获者无数。李适之正跑着,突然旁边一个突厥大臣拿刀捅了自己的坐骑一下,战马惨嘶,李适之从马上摔了下去顿时不知伤了哪里动弹不得。妈的那个突厥人李适之根本不认识,怎么干这落井下石于己无利之事?!

暾欲谷觉察到刚才发生的事,也没停留跟着默啜飞奔,他心道:李适之此人智谋过人,就是太爱表现,估计平日嫉恨他的人干的。

突厥中军大败,唐兵几乎是顷刻之间就席卷整个营地,一股人马跟着逃兵追杀过去。这时听得一句汉语喊道:“我们内应,别放箭!”接着那帮人便叮叮当当地把兵器扔地上了,唐兵将其围困俘虏。

杜暹闻得刚才的喊话,也策马而来。亓特勒见到旗帜,忙道:“我们为大唐立了功,别杀我们,带回去一问晋王便知。”

杜暹便下令将那些人捉拿看押,又派快马去禀报薛崇训中军这边的军情。

西面各营的战事并不如杜暹那边顺利,有的军队冲破了敌营在混战,有的进攻不利还在拼杀。突厥兵虽被夜袭营地,却是军队有所防御,他们没接到命令不敢乱走,但聚集在里面顶着攻击并不算很亏。

不料这时唐军纷纷呐喊起来:“默啜死了,唐军必胜!”有学着突厥语喊的,也有用汉语的,呐喊阵阵地动山摇。突厥人回头一看中军那边火光冲天整个营地都在大火燃烧之中,人们的战心顿时跌到了冰点。

此时的士气此消彼长,唐军反而士气大振,进攻更加猛烈。本来显得混乱的鼓声号声也因此严谨富有节奏感起来,听得“呜……”地一声号角声,然后就是“咚、咚”两下擂鼓,如此反复,虽然节奏枯燥但气势雄浑散发着力量,将士们在军乐中呼喊,箭矢如雨铁甲如林。

各处突厥兵很快就毫无战心败退得非常快,有的人干脆趁着混乱撒腿就跑,失败的气氛就像瘟疫一样在传染。天还没亮,整片大地上已沸腾许久,这时更加充满活力因为战马又奔腾起来了。突厥人弃营逃跑,唐兵在后面追杀,许多突厥兵丢了火把摸黑乱窜。

双方几十万人马在方圆数十里的旷野上奔走、厮杀、挣扎、悲鸣,在夜幕的衬托下,就像地下无数的鬼魅都爬上来了在夜空与火光中舞动。这里有胜利的荣耀还有失败的绝望,生与死的较量。

薛崇训周围的人尽情欢呼起来,文武官员们纷纷来向薛崇训道贺,“恭喜晋王,一战定鼎漠南,从此突厥汗国将不再威胁我大唐边境,百姓可以高枕无忧了!”

薛崇训笑道:“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我也就是和慕容氏的汗王下下棋而已,都是大家帮着出谋划策、将士们奋勇不惜身才有今日之功,我不敢居功也。”话虽这样说,但此战的兵权在薛崇训手里,那么最引入注目的当然也是他了,或许有一天青史能记载今日的辉煌,后人只能念起他的名字,而那些浴血奋战的埋骨荒草之间的勇士谁会记得呢?

慕容宣听薛崇训提及自己,掩不住的崇拜之情说道:“晋王谈笑之间让占地万里控弦数十万的突厥汗国灰飞烟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薛崇训哈哈大笑:“正是‘欲将轻骑逐’的大好时辰,传令各军,轻骑四处扩大战果,要把咱们大唐的敌人打怕,百年惧草绳!”

整个草原仿佛都染上了鲜血,风中令人作呕的血腥非常明显。原野上尸横遍地,突厥死伤无数元气大损,被追上器械投降者也成群结队。

晚上无法全面看清当时的情形,及至天明,只见战场上余烬烟雾缭绕,视线中全是尸首仿佛延伸直到天边,残旗断刃到处都是一片狼藉。此刻的惨状才让人们回忆起昨夜的激烈,但当时大家却来不及细细感受大战的豪情,只剩下这一切仿佛古书的文字记录着这片大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失去主人的战马在尸首之间徘徊,伤兵的痛苦呻吟仿佛在哭泣这一切无情的杀戮。

王昌龄向下属官吏传令道:“清点俘虏和死尸,寻找默啜可汗及其大臣贵族的下落,看看是否逃掉。”

当大多数人在欢庆呼喊的时候,薛崇训牵着马望着辽阔的草原久久无话,没人知道他在思索着什么。

第一百零四章 重逢

突厥败兵俘虏全被双手反绑在一条条长绳子上,一排排地站在寒风之中,人数非常多。看管他们的唐军将士常常鞭打脚踢可没什么优待俘虏的政策。战前唐军上层为了激发将士们的战心,总是在宣传突厥人在边境犯下的罪孽,将其妖孽化为无恶不作的野兽,于是这帮被生擒的突厥人吃点苦头完全在情理之中,也很少有人同情他们的遭遇。

被俘的李适之埋着头尽量不被人注意,心里真是闷到了极点,此时自己竟然变成了唐军的俘虏不能不觉得有点滑稽。

“啪!”突然背上一疼,一马鞭不容分说就甩了过来,李适之本能地抬头怒目而视。

就在这时那扬起鞭子的军士忽然停了下来,“汉人?叫啥名字,籍贯何处?”

李适之情知不是所有汉人从战俘里面挑出来都有好下场,因为在突厥的一些汉人本来就是逃犯投奔到突厥求活的,这种人除了要清算以前的罪,还要加上叛国的罪名,反正是死多活少;当然最多的还是从突厥人从边境虏去做奴隶的人,这种人现在运气就好了,不仅不用再“享受”俘虏的待遇,还会分给土地种子甚至耕牛,以弥补以前的不公正遭遇,在唐官府心里觉得百姓被别国虏去是防务不力的责任。

但李适之显然应该归于前者,他很快意识到危机,忙低头答道:“王超,云州人士。”他随口胡诌了一个名儿再加上河北道的一个籍贯,云州位于北边之地,到时候很容易把自己说成是被掳掠到突厥的人。事到如今只有走一步算一步了。

不料这时旁边一个突厥人忽然惊讶道:“你不是李适之李公子吗?”

“你认错人了!”李适之心头一个郁闷,心道你他娘的怎么没把你爹认出来却把老子认出来了?

那人还埋头从下面看李适之的脸,傻叉似的说:“没错,就是李公子,我在黑沙城见过你。”

武将听罢二人的对话,看了一眼李适之,下令道:“把这个人从这里带走。”

此时李适之明白什么都完蛋了,当初他在三城也算得上个名人,很多唐军将士都认识,一旦弄过去辨认,还能跑得掉么?不得不说这真是天意弄人!名气反而坏了性命。如果刚才没被人认出来,事情还不算糟,那边关之地一旦被攻破就是妻离子散,无从查起,只要应对没有差错,还真难确定是从哪里来的。不过现在根本不需要再狡辩了。

……此时薛崇训正在中军接见突厥内应亓特勒,因为情报属实为唐军的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薛崇训对亓特勒“弃暗投明”的做法大加赞赏,承诺要给予官职和相应的奖赏,以为突厥人的表率。

部将把李适之的事儿禀报上来,薛崇训喜道:“把他带上来。亓特勒在书信中提及与此人有隙,不料今日已落入我军之手。”

薛崇训又好奇地问道:“你和李适之之间的恩怨又从何说起?”

亓特勒道:“其实并无多大的怨恨,不过此人善于在可汗面前谗言献媚,我看不惯而已。”

薛崇训之前已听亓特勒细数了李适之叛国帮助突厥可汗的种种罪行,包括慕容鲜卑作战失败的事儿,薛崇训对李适之还真是刮目相看,觉得此人和金子一般到哪里都能发下光,此时确实也很有兴趣想再见一回面。

很快李适之就被押到大帐里来了,他看见被奉为座上宾的亓特勒,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顿时鄙夷地说道:“内贼原来是你,真是叫人意外。”

亓特勒的眼睛里露出一丝冷冷的恨意,这种恨意绝非一句挖苦能形成的,他哼哼道:“彼此彼此,不过我弃暗投明是因默啜可汗的暴戾自私,你又是为何要投默啜那样的人?”

李适之情知没活路了,也无所畏惧,面不改色道:“薛氏比默啜也不逞多让。”

“大胆!”旁边的官吏顿时喝了一声。

薛崇训反而不生气,制止住官吏道:“咱们要他的性命,被骂一两句也是应该的。”

就在这时,一个亲兵到门口禀报道:“突厥公主求见。”

阿史那卓与在场的李适之、亓特勒都有很纠结的关系,不过这种事儿薛崇训无从得知,现在他又没说什么军机大事,正好一并见了,还能让亓特勒和突厥故人相认一番,便传令让阿史那卓进账。

亓特勒因为立下的功劳已被薛崇训分为亲附唐朝的类别,薛崇训一向不怎么喜欢任用外族武将贵族,但那些真正归附的人他也待之不错,毕竟无故竖敌非明智之举。

阿史那卓进账之后顿时惊在了帐门口,不仅是亓特勒,最让她吃惊的是李适之居然在这里。薛崇训见到她的脸色问道:“公主有何事见面?”

“我见唐军欢呼回营,本想问问战事具体如何,不料在此见到李公子,却不用再问了。”阿史那卓神情复杂地看了李适之一眼。

李适之见状也抱拳颇有风度地执礼:“正好在此重逢,我得趁机会感谢公主多日以来的关照,不然以后怕是没机会了。”

亓特勒被冷落在一旁,无言以对。薛崇训的目光从三人身上扫过,心下猜测阿史那卓和李适之的关系恐怕不一般,不然阿史那卓怎会把亲戚凉在一旁反而和李适之说个没完?他又再次打量了一番李适之的仪态,果然是个佳公子,心下已明白了几分。

阿史那卓忙向薛崇训求情道:“李公子并非大奸大恶之辈,晋王大人大量为何一定要置之死地?”

薛崇训沉默了一会儿,并不说李适之如何犯了杀人罪要按律惩罚之类的官腔,因为在场的人不少心里都清楚内情,当然也包括李适之自己。以前不是那唐军将领奉命要杀李适之,怎么会有命案?这事儿的真正内幕其实李适之算是自卫。

他想了片刻,说道:“李适之是宗室,以前或许还能法外开恩,但现在你背叛了大唐的子民为突厥可汗效力,再求情活命还有什么必要?你家里的妻子因为你身为逃犯的身份已是无颜见人,忽然发现你竟做了汉奸,还有脸面活在世上吗,你没有为她想过?”

薛崇训有时候说话其实很阴险,看破了阿史那卓和李适之的关系,故意将李适之的妻子搬出来说事儿。

不出所料,阿史那卓顿时惊讶道:“李公子不是说你尚未成亲,怎么会有妻子?!”

薛崇训听罢心里笑翻了,心道果然这厮是个装必骗小姑娘的主,这下可有好戏看。他忍不住添油加醋道:“李适之家境不算差,又贵为宗室。该是弱冠的年纪了吧?怎么会没有成亲?”

李适之尴尬地站了一会,不知该怎么说才好。亓特勒没好气地说:“此人忘恩负义,更无信义,无非就是花言巧语骗公主庇护,好在突厥过好日子!”

阿史那卓怒道:“你不说话没人当你是哑巴!”

亓特勒:“……”

阿史那卓回头用哀求一般的表情看着李适之:“你为什么要骗我?就算你说已经娶妻,又怎么了……你对我说的其他话,有多少是真的?”

李适之红着脸道:“我对公主说过什么话?”

阿史那卓一想这李适之还真没承诺过什么,更别说海誓山盟之类的了,一直以来都是阿史那卓自己一心表露心仪,李适之却总是以君子自居,给人正派人的感觉……

阿史那卓怒道:“好吧,道理都是你的!我也懒得管你了!”说罢扭头就走。

等她的身影消失在大帐外面后,薛崇训一本正经的脸才露出了笑意,嘲弄一般地看着李适之道:“这下可好,你是彻彻底底败了。”

亓特勒也在一旁冷嘲热讽,李适之见二人“狼狈为奸”,总觉得有点奇怪,心道:亓特勒身为贵族,为何突然投靠到薛崇训手下?李适之觉得这事儿有蹊跷,但并不揭穿亓特勒,这突厥后生在他眼里就是一个小人,根本无须与之计较。

亓特勒扬扬得意道:“李适之啊李适之想不到你也有今天,以前在黑沙城趾高气扬的模样到哪里去了?”

李适之冷冷道:“你也别觉得自己多了不起。”亓特勒道:“若非我为内应,唐军怎么一举破默啜,你又怎么会沦为阶下囚?”

亓特勒这人确实不怎么会说话,一句话就可能得罪薛崇训,好像大战的功劳全是他一个人的。好在薛崇训不怎么计较这种口舌之利,也就没说什么。

而李适之则恰恰相反,很快一句话就能让薛崇训心里舒坦起来:“默啜不顾劝谏执意攻打九姓铁勒,就注定了失败的开端,你投敌叛国不过是加快了过程而已,这场战争的胜负关键根本和你没关系。”

亓特勒道:“不管你巧舌如簧,今日你下地狱我活得好好的就够了。”

李适之哈哈大笑,仰天长叹道:“非人之不争,实天意不公。”

薛崇训道:“念你是宗室贵胄,又算得上一个令我多少有些佩服的人物,我会让你死得体面。不过背上杀人和叛国的骂名是难免的,否则不能将你明正典刑。”

李适之笑道:“骂名?骂名能背多少年,后人自有公断。你要明白,人死之后的年月会很长。”

薛崇训怔了怔,觉得李适之非常有想法,还真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了……不过对敌人手软一向不是薛崇训的作风。

“来人,押下去吧,好生安顿,待押解回京再论其罪。”

……此时薛崇训能暂时轻松几日,解决了与突厥的决胜之战,他又要琢磨新的大事。不过事儿倒不用着急,可以先修整轻松一段时间。可是军中也没什么好玩的,好像历史上霍去病出征时爱玩沙球,不过薛崇训却是提不起精神摆弄那些玩意。他更喜欢玩女人,只不过在军队里不比长安,没女人可玩……倒是有个阿史那卓。

只是上回说过放过她,此时又来强的薛崇训感觉有点拉不下脸来。不过这小娘很可爱,就算不能吃到嘴里,在这种轻松闲适的时候能与小娘打趣谈笑也是件惬意的事。

于是薛崇训便叫人去传阿史那卓过来见面。见到她之后才发现她的情绪很不好的样子,估计是因为李适之的事儿。

气氛不怎么好,两人默然相对。薛崇训不知道说什么好,现在能哄阿史那卓高兴无非就是说李适之的好话,但薛崇训显然不愿意那样做。

这时她总算打破了沉默:“真没想到李适之会是那样的人。”

薛崇训觉得女人真是无法理喻,这要换作他自己变成了俘虏,最关心的肯定是自身安危,哪有心情去关心什么儿女私情,吃饱了撑的。

他便随口道:“贵族士大夫心里最重要的绝非男女私情那点事,特别是李适之这种有抱负野心的人,他那样做不是很正常么?”

阿史那卓忽然问道:“晋王不也是唐朝贵族?你南征北战定然胸有大志,你和李适之一样?”

一下子说到自己身上,薛崇训还有点意外,阿史那卓不是满心里都想李适之的事儿,怎么问起老子来了。他便随口道:“我和李适之是两种人,没任何一样的地方。”

“从何说起?”阿史那卓的注意力转移,脸色好像好了一点,“你会不会骗小娘?”

薛崇训心道:我要是在女人面前总是说实话,不是傻吗?他面上却不动声色道:“我家里有王妃有侧妃,还有小妾,从来不对人说仍然是心无所属,干嘛要骗她们?唐朝律法又没规定成亲后不能同时喜欢别的小娘。对了,吐谷浑汗王的姐姐不是我的侧妃么,我从吐谷浑权相手里抢来的。还有金城公主本来要送给吐蕃和亲,被我半道抢回来了,结果咱们和吐蕃打了好几年的仗。”

阿史那卓觉得很神奇,忍不住说道:“那金城公主和吐谷浑公主一定有倾世美貌,你倒是敢这样胡闹,大唐天子不会怪罪你?”

薛崇训见帐中并无他人,便说道:“天子有一次见我吓得杯子都掉了,我怕他怎样?”

阿史那卓嘻嘻笑了起来:“难怪别人都骂你是专权,看来真没骂错。”

薛崇训毫不在意地“嗯”一声,干脆地承认了。他又问道:“李适之就是你说得那情郎吧。”阿史那卓刚刚好起来的脸色顿时又拉下,低头不言算是默认。

薛崇训淡然笑道:“李适之比《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如何?若是那晚你真的死的,你觉得他会为之殉情么?”阿史那卓默然无语,答案不言自明,要是李适之那样的人会为一个女人舍得性命,真是傻子都不信。

这时薛崇训看着帐外的余辉浅浅地沉吟道:“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唱罢叹了一口气,若有所思的样子。不知怎地他忽然想起一句话来,当我想早恋的时候可惜已经晚了。他一直在皇室权力漩涡中算计,什么都有了,还真就差那玩意,而且永远也得不到。

他转头看了一眼阿史那卓,忍不住调笑道:“阿史那公主觉得我比李适之如何,会不会比他好点?”

阿史那卓忙摇头道:“我可没有倾世容貌,再说你也比他好不了多少!”

薛崇训:“……”

……

唐军将士收拾战场,并未发现默啜的尸首也没有俘获,认定突厥可汗在混战中逃掉了。部将们比较关心默啜的下落,那是一个立功封爵的象征,不过薛崇训倒并不怎么在意,只要击败了突厥主力大势已定,默啜的死活于他无甚要紧。草原上一个部落的恢复能力比内地还差,比如匈奴、鲜卑,一旦元气大损或是消声匿迹或长达数百年都难以重振雄风;而中原却不同,经历乱世之后,王朝更替只要休养生息的政策正确,很快就能恢复盛世。所以薛崇训认为突厥汗国于中原已很难构成威胁了。

默啜没死更好,这仗还没完。在大势所趋的局面下,薛崇训正好打算号召天下各族结盟继续讨伐,当此之时周边各族都想插一脚分杯羹,与唐人结盟那是求之不得,此事应该会很顺利。

果然契丹李失活很快就派使臣前来,痛诉突厥国的残暴不仁,请内属跟随唐军讨伐不义,契丹骑兵已待命出发随时听从唐廷征发云云。

薛崇训身边的幕僚后来纷纷唾骂,这帮墙头草之前干什么去了,这会儿大仗已完才想起要出兵帮助唐军,简直是无耻之极。杜暹却道:“契丹还真没什么罪过,前些日子他们能做到隔岸观火已是很好的局面,如果这帮人和突厥人一块儿,咱们的敌人徒增数万骑兵,那契丹兵也小视不得……”杜暹说了几句废话才说道重点,“上回王爷授命臣与契丹和谈,他们提出要求让唐廷承认其吞并的乌罗护之地,当时军情紧迫大战在即,我为了尽可能稳住契丹,就答应了他们。”

有幕僚顿时议论道:“契丹人叛了又附,来来回回几次,并不可靠,将乌罗护的地盘给他们有养虎为患的可能。答应了又没有国书为凭,现在大可以翻脸不认!”

薛崇训忙道:“杜将军是言而有信的人,咱们那样做将杜将军置于何地?与契丹人和谈本就是我授权于杜将军负责,这事儿怪不得他。再说我泱泱大唐何须与他们计较此等小利,若是契丹蠢蠢欲动,吐蕃和突厥就是他们的下场!”

第一百零五章 骤变

北方苦寒并非只中原的认知,恐怕连草原人也这样认为,所以他们本能地不断试图南下南下再南下就像迁徙的候鸟,只是那个方向不是有一堵堵高墙就是有激烈的甲兵抵抗,没有哪个种族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存空间。正因如此,当突厥人被迫要向漠北地区转移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最大的失败和耻辱。

黑沙城会战的失利后,军队和牧民源源不断地向戈壁带逃走,阴霾的气氛笼罩在所有突厥人的心头。默啜本人是长久地处在愤怒的心情之中,他原本认为这场战争会持续很久,但没料到唐人进攻如此果断奔放,一夜之间情况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各个部落还能集结大批的勇士,默啜身边的残兵败卒聚拢也人数可观,但战争某些时候并不全是战争资源的较量,较量的是一种自信。战胜的一方会获得极大的信心和经验,掌控主动权越打越顺;反之失败者只能在担忧消沉和疑神疑鬼中自缚手脚,而且形势极为被动,默啜很难聚拢人心鼓舞士气再让突厥人去拼搏一次。

汗廷的所有部落贵族几乎都一致认为唯一的出路只能去漠北才能重新站住脚跟。默啜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唯一选择,只是他非常不甘和悲愤,当着众人的面咆哮:“背叛,这是背叛!唐人如何能在月黑风高之夜准确找到我中军的方位?若不是有人背叛了我在其中为敌内应,绝不可能这样,一定要查出是谁干的,我要将他碎尸万段!”

但此时突厥内部死伤失踪者不计其数情况混乱,要查出这事儿谈何容易。暴戾默啜的怒气无处发泄,又将仇恨转移到了致使他失败的汉人身上,时突厥各部落都有许多往年从边境地区俘虏劫掠来的汉人奴隶,于是默啜下令各部落首领上缴奴隶,并将手无寸铁的无数奴隶屠戮,砍下头颅堆在通往漠北的各处道路上。

默啜此事干得非常不得人心,不幸汉人的血泪洒满一路,冤魂的哀鸣仿佛形成了一股怨气在整个草原上阴魂不散。就连很多突厥贵族也私下诟病此事,心有不满。左贤王暾欲谷便对前可汗之子、他的女婿阙特勒说:“筑尸于道,本来是为了显示武功将敌军的尸首筑于路旁的行为,以此炫耀征服与恐吓敌人。今番我军大败,却明目张胆地滥杀无辜,与事何益,又能炫耀什么?我不觉得有什么好炫耀的,反而会让天下人耻笑!”

阙特勒说道:“默啜可汗疯了,他完全不管对错肆意妄为,汗廷恐不再长久。”

没过几天,暾欲谷偶然间又听说了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有只言片语的传言在黑沙城出卖突厥中军的人正是他的孙子亓特勒……暾欲谷暗地里仔细打听,好像是有从中军逃出来的败兵听到亓特勒向唐军投降并大喊自己是内应。

暾欲谷压根不信这些流言,自己的孙子就算要投唐朝,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