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可汗-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氏目瞪口呆,唾了一口道:“别没事胡说八道,说你呢!那样没法生孩子,今晚你忍着点,听娘的话。”
李妍儿道:“郎君也嫌我麻烦,今晚怕是要去程婷姐姐那边了。”
“这个你不用担心,我自有办法。”孙氏擦干了眼泪,正色道,“昨晚那汤药是宇文姬开的方子,她在长安的名气不是不知道,被人叫女神医,达官贵人想请她诊脉都不容易……咱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一神医开的真就是灵丹妙药,长子必须得是你的,以后妍儿在晋王府的地位便丝毫不会动摇。”
第十九章 繁华
张说上位做中书令,一场变法正在酝酿之中,时值天启元年故可称“天启变法”。具体措施法令尚未浮出水面,但这种攸关全局的改革参与人数众多,自然是瞒不住的,变法还没开始,朝廷内部已经有很多人嗅到了风声。
三月底新任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安到达长安,高太后恩赐了住宅、绢、书等物。很多人都明白刘安也是变法中的重要人物之一,这场变法虽然以兵制改革为核心,但养兵就要钱,户籍税法等后续革新也要配套进行,刘安主户部正是充当了这样的角色。
反对者的声势尚不明显,大部分人都还在观望,观望新法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利益。此时的掌权阶层仍然是以门阀及高门大户为主,各级衙门为官者多出身士族,在他们眼里核心利益仍旧是本家族利益。
如果新法只是为了削弱皇权,大不了被自赋清高正直的人骂骂了事;可如果您说养兵要钱,去加重士族门阀的负担,那就麻烦了,有可能政令出长安就成废纸,到了地方更无法有效施行……地方上德高望重掌权的几乎都是高门大户,大部分人都不是圣人,为什么他们要莫名其妙地割自己的肉削弱自己的实力来养所谓的兵?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最终的税赋可能仍会加派到底层百姓身上。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土地兼并才愈演愈烈,根本没有神仙阻止得了这种潮流,因为权力场上本就是兼并土地的那帮人。别说其他人,薛崇训自己修“亲王国”建“广厦堂”也是在兼并土地。
……刘安回京之后比较忙,只到晋王府吃了顿宴席,就忙着接手户部去了,他刚刚上任得摸清底细还得预算财政,到时候张说要算军费时才不会一问三不知。相比之下薛崇训倒比他们事儿少,他提拔两个人上来,说清楚自己想干什么,怎么干就不必自己操心。刘安掌户部之后连户部钱行的进展都可以同时过问,于是薛崇训连那边都减轻了负担。
目前看来他还是比较满意的,变法的风声也有所耳闻,证明张说接受了给他的任务。张说究竟要怎么做,薛崇训只需等待结果便是。他们首先会在政事堂及一帮官僚圈子里佐证,获得大部分的认可或是被迫认可,然后才会上书宫廷设法获得皇权的支持,之后才颁布政令通过尚书省具体实行。其中过程比较繁复,薛崇训可以不急不躁地关注法令是否有利于自己,而且亲王国还有一帮幕僚团,他们也会具体分析各种朝廷政令。
安邑坊也越来越热闹了,常常有朝廷大员白天到亲王国见薛崇训,窦怀贞更是几乎天天都要来坐坐。晋王府亲王国已隐隐有了当初镇国太平公主府的派头,车水马龙的喧嚣衬托出了薛家的权势昌盛,只有在日落之后薛崇训回到内宅才能静心下来。
或许是薛崇训本就是个悲观主义的人,就算眼见听雨湖畔的桃花林落红阵阵,柳树绿油油的十分生动,但是繁华热闹的春季中他也能常常想到万木凋零的寒冬。
今日下值后他又来到了听雨湖边的书房,这个小院子他还是比较喜欢的,空闲时便喜欢过来坐坐。这样的生活倒是无意间切合了“静以修身简以养德”的境界,薛崇训在外没有骄奢淫逸的名声大约就是因为不怎喜欢开宴会的关系;以前太平公主就喜欢热闹常常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天下人眼里她就是个奢靡浪费的人。
孙氏住在这边,知道薛崇训过来了也会到书房坐坐闲聊一阵。
薛崇训放松地看了会闲书,做了些琐事,以达到调整心境休息的效果,见天色完全黑下来,便向孙氏告辞回房休息。
孙氏忙劝道:“妍儿就住院里,卧房在这书房隔壁,薛郎不如留下,让她尽到做妻子的责任,为薛家续上香火……”
薛崇训愣了愣,感到有些尴尬……女人们不怀孕他也没办法不是。只见孙氏期望的目光,薛崇训便应了一声,答应下来。
其实孙氏的算盘薛崇训早就看出来了,无非就是想稳固她们在薛家的地位,不过他也很理解:人总是希望能保住拥有的一切,总是在寻找安全感;他在朝廷想方设计稳固地位,孙氏也会想方设计在家里稳固地位,细想起来不就是一个道理么?人之常情而已。
孙氏听薛崇训答应了,顿时露出一个满意的笑容。
薛崇训无奈地点点头……李妍儿名为十五岁,实际年龄十五岁都不到,因为此时的孩子生下来就算一岁。其实年龄小的女孩儿在那方面的需求并不大,这也是薛崇训不常和正室同房的原因,有那心情不如去满足程婷宇文姬等需要男人温存的女人。
不过既然孙氏都开口挽留了,他也不愿让她失望。唐朝虽依旧男尊女卑,但家里的女人照样属于非常重要的人……比如皇宫里天子,大凡能对他造成人身安全的,都是后宫皇后之类的人,没有后宫的参与想用非常手段对付皇帝,根本就没法靠近。所以无论天子庶民,信任是结成夫妻的基本条件。
薛崇训走出书房时,见门口站着一个丫鬟,便对她说道:“过去告诉裴娘,我今晚住王妃这边,让她早些歇息。”
那丫鬟屈膝道了一声“是”,就一溜烟跑了。薛崇训回头时,刚起了一阵微风,只见孙氏上衫被风吹得贴在了身上,胸脯上丰腴饱满的轮廓十分诱人,他便不禁出言低声调笑道:“这几天大人都不想我了么?”
孙氏脸上顿时一红,拉了拉衣服双臂抱在胸前,低头说道:“我正值两月之间,要是让我有了怎么办?薛郎过去吧,别胡思乱想。”
薛崇训“嗯”地点点头,不料又听得孙氏有些局促道:“来……来日方长。”
薛崇训听罢忽然萌生了坏心思,脱口笑道:“妍儿什么都不懂,大人也没教教,不如这会儿现场教教她?”
孙氏愕然,嗔道:“这种事你也想得出来!”
薛崇训饶有兴致地观察了一下孙氏的脸色,见她的微怒不像是装的,心道古时的女人确实还是比较在乎礼义廉耻的……
他也不强求,只是不动声色地说道:“妍儿从小娇生惯养没吃过苦头,那天把她给弄疼了,今晚怕是不怎么愿意……您知道我又比较爱护她,到时候她让我用舌头……”
“快别说了!”孙氏瞪眼喝住,紧张地左右看了看,好在院子里很安静除了风声几乎一点声音都没有,院门那边有俩丫鬟在门后捂着灯芯点灯笼,离得很远。她的眼神几乎变成了哀求的神色,“虽然……平时薛郎就不能正经点么,不要什么都说出来。”
薛崇训道:“我又没在别人面前说……行,我先进屋洗漱休息了,大人也早点安歇吧。”他说罢有模有样地抱拳行了一礼,远远看去的话其神情举止倒是一个谦恭的君子似的。
他进了李妍儿的屋,招呼丫鬟打来水洗脚。只见李妍儿正缩在被子里露出一对大眼睛看着自己,目光无辜极了。
“妍儿很怕我么?”薛崇训回头笑道。
李妍儿在被子里闷声道:“你是个大黑炭!”
薛崇训也不生气,笑吟吟地把脑袋够到她的梳妆台上的铜镜前照了照道:“这两年很少在太阳里习武蹴鞠,已经白了不少啊!”
“还是大黑炭,有我白么?”李妍儿一把掀开被子,把脑子露出来透了口气,她那菱形的俏皮嘴唇最是可爱,不着胭脂的浅红娇嫩嘴唇泛着柔和的光泽。
见她瞪着自己,薛崇训明白李妍儿不是真怕自己,平日里一直宠着她从来没对她凶过,她根本就不怕,相反更怕她娘。
薛崇训本就不像其他士大夫那般古板,更不在乎什么家规礼仪,也乐得老婆这般无忧无虑。和李妍儿在一起还是很好的,他每每都觉得自己年轻了许多。
果然俩人闲扯了几句,李妍儿就把恐慌给忘得一干二净了,委屈地撒娇道:“你干嘛非要把人家弄疼才高兴?”
薛崇训耐心地说道:“过段日子你就什么都明白了。”
她张了张嘴正想说什么,忽然又闭上了嘴眼色异样地看着薛崇训的身后,薛崇训回头一看竟然是孙氏,忙说道:“大人怎么……”
孙氏的脸蛋绯红眼神慌张,却拉着脸一本正经道:“你们夫妻真是瞎胡闹!成亲都快两年了,还当是闹着玩儿?崇训也该自省,你贵为亲王手握国柄,怎么在家就没个正形?”
李妍儿掩嘴而笑,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薛崇训愕然道:“怎地突然端起架子来了,我不瞎胡闹,还要在家上政治课……那大讲孔孟之道不成?”
他惊讶之后很快就恢复了常态,乐呵呵地说道:“您是要手把手教咱们夫妻周公之道?”
第二十章 孩子
面对孙氏这个仅仅比自己大一岁的美丽长辈,薛崇训实在没法有多少尊敬之意,除去表面的礼节他就是把孙氏当平辈看的,正因如此他才没有多少罪恶感吧?
布置得脂粉气很重的闺房里被灯光洒上了一层橙黄色的光辉,无论是那梳妆台上的各种胭脂水粉、铜镜木梳,还是闪闪光辉的珠帘粉色的绫罗幔帐,都给人秀气玲珑之感。与薛崇训自住的那间故意布置淡雅高远的起居室风格大为不同。
如此闺房内母女二人燕肥环瘦,丰腴与清纯并在,怎叫薛崇训不动心?他此刻几乎连自己姓什么都忘记了,只沉浸在如此暧昧的气氛之中。欢乐的心情让他口不择言,多有调笑之语,只逗得孙氏面红耳赤低着头无地自容。
这时孙氏却道:“我方进来前煮了一罐鸡汤,就放在暖阁外面的桌子上,薛郎先去把汤喝了,容我与妍儿说两句话如何?”
薛崇训笑道:“一家子还有什么话我听不得的么?”
孙氏看着他没有说话,薛崇训只得说道:“成,那我一会儿进来。”他说罢一脚踢开刚脱下来的靴子,穿上了木屐,挑开帘子走了出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久了,就养成了许多坏习惯,他从来不收拾东西,因为总是有人在身边侍候着。
走出暖阁,果然见桌子上放着一个瓷罐和一只小碗。薛崇训便坐了下去抱起罐子倒汤喝,本也没什么胃口,不过孙氏说是她煮的,一点不喝便不太好。
就在这时里面传来了隐隐的说话声,薛崇训好奇她们究竟要说什么自己听不得的,便起身走近一些,站在珠帘后面听着。安静下来注意听,倒是差不多能听见里面声音不大的说话声。
孙氏的声音道:“妍儿也该收心了,既嫁作人妇就该抓住属于自己的日子,做好本分才能脚踏实地。”
李妍儿软软地叫了声娘,说道:“你生我的时候是不是很辛苦?”
“不仅那样,我还得想尽办法保护你让你过得好,只要你能好好过完一辈子就行了……等你做了娘才明白我的心。”
薛崇训听到这里心下一怔,忽然想起太平公主来了,心下酸溜溜的不是个滋味,之前沉迷的那种淫乱的欲望一时就消失了一大半。他实在听不得她们娘俩说亲情,一种陌生而熟悉的感受浮上心头,脑海里一片凌乱。
“只是我……我对不起妍儿……”孙氏的声音有些哽咽起来。
又听得妍儿道:“我没有怪您……”
“别说了,是我不好。”孙氏打断了李妍儿的话,说道,“……该说的我都说了。”
她说罢忽然转身走了出来,薛崇训慌忙坐到桌子前,待她掀帘子出来时便装作若无其事地说道:“说完了么?”
孙氏点点头,眼框边还留着一丝泪痕,面无表情地说道:“你们早些歇息罢。”
“大人慢走。”薛崇训之前调笑的口气消失得干干净净。目送孙氏走了之后,他又在凳子上独自坐了一会,让他感到迷茫不是孙氏母女的事儿,而是勾起了他的对太平公主的想念。母亲太平公主对自己的亲情究竟有多少,究竟有多纯粹,比得上孙氏对李妍儿吗?他感到有些迷茫,或许正是因为自己亲情欠缺才导致他如此肆无忌惮?
以前他有段时间是感受到了太平公主的母爱的,可是薛二郎呢?薛二郎甚至有些记恨她……太平公主对自己的宠爱是因为立了功吗?在争权夺利中,薛崇训都弄不明白亲情究竟咋回事了。可是,现在他却分明很想念自己的母亲……
他摇头叹息了一声,随之走进了暖阁。李妍儿已把自己埋在被子里,安安静静地睡着,她这样的女子自然不懂得怎么讨好男人。薛崇训宽衣解带也钻进了被窝,伸手去抱她时,她的肩膀轻轻一颤大概还对那天的痛楚心有余悸,却没有挣扎任由薛崇训抱着纤腰。
俩人就这么默默地拥抱着,过得一会儿李妍儿终于忍不住转过身来,刚要说话却看到薛崇训的眼睛很奇怪地看着自己,她忍不住改口问道:“郎君你怎么了?”
薛崇训看到她美丽的大眼睛,又瞧向那娇嫩可爱的嘴唇,忽然有些恍惚起来,对这个浑身泛着青春活力的小姑娘有种陌生的错觉。因为他一直觉得李妍儿没啥心机,所以在她的面前是不设防的,一不小心便脱口道:“我怎么觉得有种包二奶的感觉,或许这是权势的奖励……”
李妍儿瞪圆了眼睛道:“郎君说什么呢?是姑婆要我嫁给你的,和权势什么关系呀?”
薛崇训回过神来忙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李妍儿道:“别胡思乱想了,都嫁给了郎君,有没有权势都只有跟着你啦……我们来生孩子吧。”
薛崇训听到这里心下微微一暖,心道古代的女人还是挺好的。不知不觉中心里和李妍儿也更亲切了一些。
这时李妍儿拉了他的手伸进了白绫抹胸里,让他摸到了一只柔软的小白兔。她说道:“别不高兴了,以前你最喜欢玩人家这里,老是捏得生疼才肯罢休,给你摸摸,笑笑嘛。”
薛崇训听她说得俏皮,忍不住哈地笑了出来,翻了一个身笑道:“来生孩子吧。”
“轻点。”李妍儿忙道了一声,然后使劲闭上眼睛,咬着银牙,直挺挺地躺在那里一副视死如归的模样。
薛崇训见她这副模样像是要受酷刑一般不由得觉着十分好笑,不过倒是有趣,唯有萝莉老婆才会这样不是。
他也不说什么,就让李妍儿这么挺着,却不马上开始,一手撩开了她的抹胸,一手去褪她的小衣,然后拖住她的小蛮腰,把嘴凑到了她的耳朵脖子上。顿时闻到了一股天然的芬芳,十几岁的女孩子身体确实好闻。
李妍儿的身体十分娇嫩敏感,薛崇训都没费什么劲,她就面红耳赤把眼睛睁开了,较小的身躯也扭动起来,“讨厌啊,又这样逗人家,快亲那里吧,像以前那样!”
薛崇训今天自然不用玩那种游戏了,见时机差不多,便用那话儿凑了过去。李妍儿发现后脸色顿时一变,伸手推他的胸口时想起了什么,手臂很快软了下去,默不作声地咬着牙。却不料薛崇训没有像那天一样冷不丁地冲进去,今日却在那里磨磨蹭蹭的,滑滑的奇怪的感觉从下到上,一直流到她的心里,让她心心慌慌的。
“疼么?”薛崇训在她的耳边温柔地说道。
李妍儿喘息道:“还在外面呢。”
然后薛崇训便轻轻一送,进去了一点,李妍儿娇呼一声,薛崇训又好言问了一声,她软软地说道:“也不是很疼,奇怪呢,没那晚那般难受了。”
薛崇训笑道:“那天就只一回,你能记一辈子的,以后再不会有了。”
……没过多久,便听得李妍儿咬着被子哭了一声,腿蹬了一会后身体就软下去了。薛崇训也不忍着,赶紧飞快地活动了一会了,也倒在枕头上大口呼吸了几口,伸手将头发凌乱的李妍儿抱在自己的臂弯里,只觉得她娇小的身体微微地在怀里颤抖。
薛崇训和她说什么话,她也只是有气无力地嗯一两声,估计听不进去了。薛崇训也是有些疲惫,见状便闭上眼睛睡觉,什么时候睡着也不知道。
……
到得第二天一早,薛崇训起床时将李妍儿摇醒,只见她的眼睛有点肿,刚醒瞪着一双大眼睛无意识地看着自己。
“起床了。”薛崇训笑道。
“哦……”李妍儿坐了起来,揉了揉眼睛,只见一头青丝蓬松的乱糟糟的,加上大眼小鼻的一张无辜的脸,实在是可爱又可怜。
过得一会,她委屈地说道:“肿了。”
“眼睛么?”
李妍儿哭丧着脸道:“下面那里。”她一面说一面伸手去摸,然后掀开被子埋头去看。薛崇训也凑了上去,刚看到白胖胖的耻骨位置时,就听得珠帘一阵响动,忙回头看时,只见是个丫鬟。
那丫鬟愕然急忙转过身去,“奴婢当值听见里面有人说话,就进来侍候王妃穿衣梳妆……”
薛崇训道:“先去准备热水。”
丫鬟忙道:“是。”
薛崇训一骨碌爬了起来,自己穿衣服,一面说道:“一会你先沐浴更衣,我今日还有正事儿,先出门了。”
他穿好衣服从暖阁里出来时,左右没看着刷牙的东西也没早饭,便打算回起居室叫裴娘侍候。出门后正遇到孙氏,孙氏一大早已穿戴整齐,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端庄极了,她上下打量了一番薛崇训道:“妍儿和奴婢们没侍候薛郎?”
薛崇训道:“我叫那丫头做别的事去,回去叫裴娘给弄。”
孙氏面有微怒,“果然不省心,我不亲自过问,她们连一点小事都做不好。”
薛崇训笑了笑心道:这些奴婢可是我买来的。他也不说什么,问了安便赶着走了。
第二十一章 治法
薛崇训觉得做任何事擅长不擅长还在其次,最重要是要把时间“泡”在上面。就如此时那些参加科考的士子,甭管才华智商如何,首先要坚持不断地反复诵读典籍才行;而前世薛崇训学习数学也是同样的方法,反复训练演算,题海战术。
如今他做了权贵亲王,成了一个政客大部分是出身决定的,他没有仔细去想过自己是不是适合官场,是不是擅长政治……既然要靠权力生存,只有尽量多把时间泡在上面了。
除了去朝廷的日子,白天他一般就呆在亲王国里。宰相们通常下午会陆续到这里拜访说说事儿,一如以前太平公主府那样。大臣出入亲王国,本身就是在表示一种阵营站位。全部六个宰相(陆象先辞职,崔湜被刺,刘安补户部),刘安是薛崇训的嫡系铁杆;张说做专任宰相是薛崇训扶上去的,最近打得火热;墙头草窦怀贞最先就摸准了势头,向高氏薛崇训靠拢了;萧至忠旧太平堂成员,是跟着其他人一块儿的;程千里与之有联姻关系。六个宰相,五出其门,连剩下一个不常到亲王国走动的李守一也领过情留任中书省,偶尔也会来一次。
唐朝政府尽握薛崇训之手,最近通过变法的事儿慢慢开始整合太平旧党,情势的发展越来越明显了。
今日张说来了,然后刘安和窦怀贞也随后到来,萧至忠最后来,四个宰相便在亲王国说起了变法的事儿。薛崇训大部分时候是听着,偶尔只会问些无关紧要的小问题。事儿便是那么奇怪,薛崇训越是这样,大伙越是觉得他变得深沉成熟起来,连窦怀贞这种以前在太平面前混的老臣都不敢有轻视之心。
他们说话的地方在亲王国正门对面的正殿里,两丈高的台基,二层建筑,名字是薛崇训自己取的“风满楼”,取于“风雨欲来风满楼”之意,不过大伙并不知道出处,因为这句诗是晚唐的诗……众人只当是这楼上是个敞殿通风原因。
正殿二楼是敞殿,四面通风就像一座大号的宽阔亭子,居于楼上视野宽广,周围的桃花林、一排排垂柳、人工河、石桥近收眼底,还有一些的廊庑房屋是亲王国官吏的办公之处。这园子确实是修得漂亮,不过比起以前太平公主府的奢华还是不够,里面的廊庑明显比较小,屋顶也多用普通的青瓦绿瓦。因为薛崇训自己不怎么在意府邸的繁华,炫出来的富贵都是虚的,于是只用户部调拨的预算修,当然修不了多大。唯有这座正殿修得古朴大气引人神往。
薛崇训坐在敞殿的软塌上,做出一副很认真倾听的表情听着张说等人说话,他身上的衣服照样是紫色大科,虽做了亲王也没服黄……连姓李的亲王都不能穿黄色,因为唐朝天子认为赤黄(赭黄)和太阳相似,太阳又是天子的象征,“天无二日,国无二君”,遂下令赤黄不能乱穿。到了唐高宗时,皇帝恐黄色与赭黄相混,干脆下令官民一律禁止穿黄。
而坐在这里的官儿都是朝中三品以上的大员,官服也是紫颜色的,乍一看去大伙穿的衣服都差不多。
说话最多是张说。正值变法的准备阶段,变法又是他主持的,自然谈的最多的就是那事儿了。
“高宗时朝廷也曾在天下十六道设都督府,但那时国内兵源主要出自折冲府,平常没常备兵,都督府自然无兵可控,同时也没起到监察地方官员的作用。所以到头来都督府几乎成了摆设,地方军政大权仍然在刺史、长史之手。都督府倒成了累赘,变成安置失势官员的好去处,正因这些没有作用又未裁撤的衙门,才使得咱们大唐的官制越来越臃肿……”张说侃侃而谈。
窦怀贞也很配合地插了一句:“裁不掉不是?谁愿意干那得罪人的事!”
张说道:“咱们说变法,又没说吏治。既然裁不掉,变法也无需增设新的衙门,把都督府改一下,让他们掌兵就行了。有鉴于折冲府兵源不足,这次变法的意图便是防止外重内轻的武备状况,有必要扩大官健规模,由都督府地方驻军。”
薛崇训听到这里,脑海里顿时就浮现出了诸如“节度使”、“军阀割据”等词儿。以前他想增大节度使权力,为的是在陇右发展势力;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太平忽然退出权力场,他被推到了中央的风口浪头……
立场不同角度不同,要干的事儿自然就不同。现在他坐到了中央,当然就不愿意看到地方坐大了,制衡方是他的立场。
本来对于稳固中枢的权力来看,府兵制是最好的兵制,因为在府兵制作为主战兵力情况下,无事时大军不能集结,自然就没条件形成军阀,无法威胁京师权力。可是每当一个王朝发展成熟之际,伴随而来就是土地兼并,自耕农会越来越少,导致府兵兵源战斗力每况愈下……唐朝还算好的。
薛崇训的设想就是借口改变这种士人都知道的现状,来达成控制长安兵权的目的。他的主要目的当然不是强国强兵,争权夺利才是重点。没办法,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从张说的言论看来,张相公也是充分领悟到上方的意图的,薛崇训一听他一副为国为民的论调,心里就忍不住一阵欢快。
不过在要紧的地方薛崇训还是提醒道:“给都督府兵权,同时也要防止尾大不掉,让他们专心掌兵,决不能染指地方衙门的财政和税赋……”
张说抱拳道:“晋王所言极是,我等理应想到此中关节,变法时须得反复斟酌。”
这时刘安又说起了赋税变法,虽然变法还在准备阶段,尚未正式颁诏,但是兵部要扩大“官健”,财政开支显然要大幅增加,开源节流也必须同时进行。
刘安先提出了一系列开源节流的办法,然后重点说两项重大的户部革新设想:盐政、粮政。
“榷盐法,凡新旧盐民,皆登记造册,编入亭户户籍,隶盐铁使,免其杂徭,专事煮盐纳官,盗煮私贩者论以法;于山海井灶出盐之地设置盐政机构,小者为亭,中者为场,大者为监,收榷其盐。官收之后,将盐税加入卖价,寓税于价,后转售商人;商人于缴价领盐之后,得以自由运销,所过州县不再征税,远乡僻壤商人罕到之地,官设常平盐以济其缺……”刘安胸有成竹地说道,“新盐法即十字: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
说罢一向谨小慎微低调保守的萧至忠也是赞不绝口,其他人也频频点头称赞。
刘安一时有些忘形,洋洋得意地说道:“国家榷盐粜于商人,商人纳榷粜于百姓,则是天下百姓无贫富贵贱皆已输钱于官矣!由是财政充足,张相公欲增十万兵也不在话下。”
张说有了弄钱的法子,也是颇为兴奋,“天下理财之辈,无出刘相公之右。”
窦怀贞也急忙抓住机会拍马:“当今朝廷人才辈出,国富兵强指日可待,晋王慧眼识才最是功不可没。”
薛崇训哈哈一笑,并不对正事置评,只用关心的口气对刘安说道:“刘相公的眼圈都是黑色,这段日子辛苦了。你对国家的功劳,青史上定然会有地方写的。”
刘安故作谦虚,也急忙吹捧薛崇训:“晋王前年改漕运法,与我感触颇深……漕运阻隔,法之不修,犹大于吏治不善。我辈无力阻止人之贪欲、私心,唯有从法上着手,也能改善现状啊。”
薛崇训道:“治人让李相公(李守一)去办好了,反正他疾恶如仇不怕得罪人,咱们给他施展的地方。”
窦怀贞满脸敬意道:“晋王知人善用,真乃国家之福。”
“哪里哪里……”好话谁不想听?薛崇训的脸都笑烂了,心情大好说道,“咱们只要精诚携手,定能干出一番大事,造就一个盛世大国流芳百世,愿诸公共勉。”
四个宰相一起执礼,纷纷说道:“精诚携手铸就盛世。”
薛崇训哈哈大笑,高兴地指着刘安道:“我真没看错你,不是还有个粮政么,说说,赶紧的。”
“半年收粮存入平仓,以免谷贱伤农,当荒年、青黄不接粮价上涨时,开平仓以平粮价,百姓受益、国家获利。由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天下拱手而治矣。”
……
薛崇训今日的心情好极了,大呼膳官弄酒菜,又唤来薛六:“去弄些歌妓来,今晚我要与诸相公畅饮,不醉不归……去把程相公、李相公也请来,下请帖。我说要买水云间那蒙小雨,来府上没有?”
“老奴不曾听说郎君此事啊?”
薛崇训道:“对了,我是叫她自己决定的……那你去找杜姐儿,让她派些人过来应急助兴。”
第二十二章 红瘦
绿肥红瘦的季节,诗人们顾不得伤春悲秋。因为变法的具体举措已经准备妥当,宰相张说拟成条呈向宫廷递上了奏章,只要批复便可下达到尚书省六部进入实办阶段。如此重大的变法自然吸引了大夫士族的注意力,哪里还有过多的心思为赋新词强说愁?
薛党的目的隐藏得很深,外围的人实在不容易看不透。加之兵制改革配套的盐政、粮政变法,都是利国利民的政策,事情一直进展得很顺利。
不料薛崇训及幕僚都觉得志在必得的时候,忽然消息传到亲王国:高太后拒绝批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