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无疆(火热)-第4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很早之前就开始关注纳粹德国核物理研究和远程火箭研究的共和**情局,曾一度因为过度在德国身上投入力量,而导致在中印婆罗洲冲突中出现情报提供不足的尴尬笑话,这使得军情局意识到还需加强自身情报工作建设的同时,倒也真切反应了在德国和印尼之间,共和国更为看重的是谁?显然,是正不断尝试着要打开潘多拉魔盒的纳粹德国,而不是一天到晚只知道上蹿下跳的猴子。
军情局为了严密监视纳粹德国在核物理方面的一举一动,动用了许多先进技术手段来做到全方位、全时空、全频段的侦察监视,大力完善之前还并不太成熟的原子能侦测系统。
原子能侦测系统是一套高度一体化的电子侦察系统,它由地下传感器、地面侦查站、水面间谍船、间谍侦察机、太空侦查卫星等构成,由中核工业和沈飞公司联合研制的核物理间谍侦查飞机在1946年上半年就开始秘密进驻共和国位于波斯湾的阿巴斯空军基地,一旦德国进行核试验,该飞机将秘密飞临试验场附近空域,利用高敏感的x射线与r射线探测器、中子计数器、电磁脉冲探测器、可见光敏感辐射探测器等设备来监视、搜集核试验附近空域的空气样本。
当然,共和国国家地震监测网的高灵敏度声动传感器也能在核爆发生之后,迅速测定核爆引起的地震震级进而估算出爆炸当量,太空中的成像侦察卫星,也能利用卫星遥感及高分辨率的照片;对核试爆地区的地表地貌对比分析;进而判断出核试验规模和技术特点。
可被动的等待德国核爆之后再采取各种各样的侦查行为,是不符合共和国国家利益需要的,为了更进一步的掌控纳粹德国的核物理研究进展,在不断加强人力和信号情报这两种传统情报工作力度的同时,共和国避开在纳粹德国国内情报渗透的难题,加强高技术图像情报手段的建设,卫星侦察这一没有国境限制的高效且安全手段成为不二之选。全文字无广告
1946年6月,就在纳粹德国刚刚结束核物理试爆理论验证工作的同一时期,共和**情局专用的最新一代光学成像侦察卫星顺利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了预定轨道,该卫星装备有大量先进侦查设备,开始对的纳粹德国境内重点核物理研究单位、工厂等进行侦查照相,获得的大量图像资源源源不断的汇入军情局纳粹德国核试验资料数据库。
反航空侦察问题,德国或许还知道,可反卫星侦查,纳粹德国就没有引起重视,而在这种便利之下,军情局的卫星侦查很少碰见难题,纳粹德国的伪装技术都是针对可能性并不太高的空中侦查以及远距离的人为观察,因为大部分核研究单位都在其本土,就算其他几个单位也都是位于其控制势力范围之内,所以纳粹德军的伪装多是天然植被伪装、虚假目标设置等手段。
军情局通过多种手段获得的情报,最终都会交给一个拥有数百人的评估工作组,该工作组分工明确,其中一个分组便是卫星图片分析专家们组成的队伍,他们专门对各种图片进行人工分析处理,在加上其他分组的分析研究结果,每一周都能够形成一份报告,递交给中央军委以供决策。
军情局的情报侦查重点内容,其一是纳粹德国和研究进展,其二是研究单位分布,其三是各种工厂信息,其四是核工业实力评估,围绕这四个方面,其实就不难看出,共和国并不拒绝纳粹德国进行一次核试验,也只有经过一次核试验,共和国才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了解到纳粹德国的核能水平,而让共和国不能容忍的底线,当然是德国在多次进行核试验之后具备制造武器级核弹的能力。
1946年8月4日,经过多番的跟踪调查,军情局终于锁定了纳粹德国在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沙漠深处的核试验场修建工地,纳粹德军原以为清空了周围一百公里范围内的原著居民,而且首次核试验还是安排为地下核试验,就不会暴露,但谁也没想到在太空之上,军情局的一颗侦查卫星,自8月6日04时21分17秒,就机动变轨到位,每天要绕地球飞行许多圈的这颗卫星,也就意味着每天都能对其进行多次的侦查照相。
卫星侦查、地震监测、放射性核素检测,乃是共和国当前最为有效的三大远距离监视地下核设施的技术手段,针对德国地下核设施修建工程,共和国自然是以最快速度调集一颗状态最好的卫星对其实验场址进行监视,其试爆地点、方式和进展状态都必须掌控清楚。
核试验按照环境条件的不同,主要方式只有四种,分别是大气层核试验、高空核试验、地下核试验和水下核试验,纳粹德国为自己的首次核试验选择的是地下核试验,这种方式便是将核装置直接放在竖井或水平坑道中爆炸,这种方式主要得益于核装置可稳妥固定利于监测测试,而且不会受到大气气象条件影响,也不会产生放射性尘埃,更为主要的是,纳粹德国首次核试验的武器当量小、保密要求高,在地下展开活动,自然再好不过。
共和国就曾多次进行地下核试验,对地下核试验这一种系统性的复杂工程自然很是熟悉,虽然并不清楚纳粹德国的试验场地勘测过程如何,但至少通过有效的卫星监视,军情局清晰的掌控了纳粹德国的竖井建设工程,
从实验场地来讲,纳粹德国的选择并没有错,在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攻势下,非洲尤其是北非的盟军早就被消灭干净,而作为北非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阿尔及利亚,更是地广人稀人迹罕至,将首次核试验场弄进茫茫沙漠里,更是为了保密需要,没有卫星侦查手段的美英之所以未能掌控纳粹德国的核计划进展,就充分证明德国人的选择是正确的。
三万纳粹德国党卫军工程部队在试验场也是需要生活的,他们开辟了生活区和实验场地建设区,修建了类似于野战机场的航空兵基地,建设了雷达站、兵站、气象站等附属设施,宽阔的公路直通竖井的施工现场,各种专业化的施工机械都是在共和国对德实施经济和军事制裁之前引进的先进可靠的,军情局的卫星在现场发现了一个直径超过五米的在施工深井,按照共和国以往地下核试验的成功经验,竖井的孔径直径要在一米以上,这一点倒是极为符合地下核试验的标准。
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和国先后动用了时序遥感图像技术,对施工现场地质特征进行特殊照相,分辨率极高的可见光全灰色图像可以让许多细节显现清晰,因而多次照相都是进行灰色照相,而每张照片都经过形状、大小、色调、纹理等等专业分析,判断其核试验准备进度。
而黑白图像和多光谱图像,对可见光覆盖不到的近红外和中红外频谱进行融合处理之后制成的光谱融合图像,也起到极为重要的判断依据支撑作用,而最为直接的手段莫过于对试验场的三维地形分析了。
通过对数字高程模型、三维投影与坐标变换、目标遮挡与信息消隐、纹理图像映射等技术,再结合利用雷达回波信号的相位以及相位差信息,提取毫米级地表高程数据和微小地表形变信息的差分合成口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军情局清楚掌控着纳粹德军对当地地形地貌的人工破坏过程。
为了进一步掌控纳粹德军的地下核试验工程进展,在1946年10月9日,经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努力,共和国第二炮兵部队成功为军情局发射了一颗雷达成像卫星,这颗卫星是属于军情局太空侦查力量储备计划中的备用卫星之一,不到关键或重大时刻是不会发射升空的,其昂贵的价格也是其高性能的重要体现。
这颗名曰“透视眼”的超大超重型雷达成像卫星,是共和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自成立以来,所发射的卫星中最沉重的一颗,重达14。5吨这这颗卫星,采用多级捆绑大推力火箭才得以送入680公里高的轨道,沉重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它有45米长、双帆板结构的太阳能电池阵,能够为合成孔径雷达提供不低于十千瓦的最低电源功率。
其雷达天线更是恐怖,有足足三个平面天线基阵还附带一个双极化l波段平面天线阵,每一个基阵都附带四个子阵天线,真要是凑近一看,能够看到天线上密密麻麻布置的发射和接收电波元件,所以如此之多的电子元器件一起工作起来自然“热闹非凡”,因而为了散发雷达发射器的热耗,卫星上还不得不加装了一块平板热辐射器。
这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之后不久,便开始利用自身主动发射的微**束照射地球上的目标,微波穿透了臭氧层、大气层等等自之后,数千米深的泥土都被穿透或反射,而反射回来的微弱信号自然被迅速接收,雷达成像之后的数据压缩后,利用卫星上的大型抛物面可跟踪通信天线,将数据发送给数据中继卫星,一张合成孔径雷达图像只需30秒便能发送回地面的测控中心,
当然,之所以选择这样一颗超重卫星,主要是因为它不仅能“透视”地面,还因为采用了新型的聚光灯式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技术,当卫星掠过纳粹德国地下核设施施工现场上空之时,便迅速拍摄下一张张快照,虽然由于多普勒效应作怪,快速拍摄的信号会出现略微的失真,但这些数据被传送回地面后,都会被大型计算机进行数据修整,最终将一张张快照“拼接”、“修缮”为高清晰的图像,分辨率可达到0。3米,这样优秀的分辨率足以看清纳粹德军施工车辆的特征细节。
于是乎,纳粹德国在疯狂的修建地下核爆试验工程,共和国却在不断的加强情报侦查,双方都似乎在与时间赛跑,但时间却从不为任何所阻,一往无前的流逝着,当1947年公历新年的钟声敲响之时,纳粹德国的“魔盒”计划终于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候——核装置起运。
1947年1月4日,德国武器装备部部长施佩尔亲临法兰克福,整个法兰克福也自打那一天起,竟然以“防备苏联可能出现的大规模空袭”为由,进入了严格的夜间军事管制状态俗称宵禁,而在这种高压之下,共和**情局也闻到了异常的味道,专门负责监视法兰克福的光学成像卫星、电子侦查卫星迅速加大搜索力度,很快发现了法兰克福周围的德**营、机场等进入了战备状态,而电子侦查卫星截获的各种通讯电报也表明,德军即将启动或者已经启动一个代号“魔盒”的机密计划。
军情局严阵以待,而德军更是如临大敌,双方的焦点都聚集在了北纬50度05分47。88秒、东经8度36分27。78秒的德军核试验装置组装工厂,而由于德军防范严密,军情局安插在法兰克福的特工始终无法接近工厂3公里范围,只能远远的看着那类似于拖拉机生产厂的巨大厂房里,幻想里面一片喧嚣热闹,而红外遥感侦查卫星也难以发现结果。
因为德军似乎为了避免在浓缩铀加注过程以及核试验装置组装工程中出现纰漏,整个巨大的厂房其主体结构都是厚厚的钢筋混凝土,并且还有厚实的防辐射铅层,其顶层厚度,估计连一千公斤的航空穿甲弹都没法洞穿,更何况在这巨大的厂房下面,才是真正的核心地带,因而侦查卫星上的什么多频谱数字成像相机、红外线超敏感热成像仪等都成了摆设。
1月10日,没有看到纳粹德国核试验装置的特工们,却发现严密监视的德国武器装备部部长施佩尔突然乘坐专机离开了法兰克福,军情局迅速调集力量监视这架专机,在德国境内巡逻的一架空军大型无人侦察机被迅速征调,最终发现这架专机降落在了德国最高统帅部核心秘密基地狼穴,难道施佩尔是去请示希特勒?军情局当时最大也是唯一的情报分析猜想便是这个问题。
任凭共和**情局“神通广大”,也自然无法得知到施佩尔并未见着希特勒之事,那些天正值希特勒召开最高统帅部的密集会议,他正为如何应对共和国参战带来的不利局面,心情极差而且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施佩尔最终没能见着希特勒便离去了,因为在此之前希特勒已经签发了授权命令,施佩尔全权负责整个核试验,因而在没有向希特勒亲自报告最新进展之后还留下了一份报告,施佩尔便返回了柏林。
施佩尔在狼穴做了些什么、什么收获,军情局也并不想知道,施佩尔的专机降落在柏林的一座军用机场后不日,军情局就收到了隐藏在法国境内的特工所发回的情报,情报称德国驻法司令部竟然采用了最新的一套密电系统,由于信号短促,根本就来不及跟踪记录,而在伊拉克境内的共和国电子侦查站,以及在太空中的电子侦查卫星也都截获了短促的无线电信号,可由于信息量太少,根本没法展开破译工作。
德军新的密电系统勾起了军情局的破解**,当然也并未勾走对核试验的关注度,1月16日,德国国防军运输司令部开始莫名其妙的组织一支铁路工程兵队伍,对法兰克福至法国马赛的铁路线进行分段的再次检修,这条在平时承担大部分油料运输任务的铁路线,是德国获取经海运运抵马赛的北非出产原油的主要线路,频繁检查看似合理,却没必要如此隆重吧?
1月18日,军情局决定将侦查重点放在两个地方,其一是法国马赛港,其二便是纳粹德军的北非沙漠核试验基地,至于德军不管是采用铁路运输、公路运送还是直接空运,相信都会出现在这两个地方,与其将宝贵的侦查力量放在一个“看不透”组装工厂,还不如在半路上窥探究竟,更何况从法国马赛到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港口,光是直线距离就近八百公里,这一路上共和国国务院海洋局的海洋监视卫星,都能看个热闹,更何况军情局的各种专业侦查卫星。
当地时间1月20日深夜22点07分,守候在纳粹德军核试验装置组装工厂5。3公里之外一幢高层建筑上,连续几天都用高倍望远镜监视工厂状况的情报人员,发出了短促得只有两秒的一个信号——“毒蛇出洞”,而15分钟后,掠过该工厂上空的一颗多功能侦查卫星,也终于利用红外线敏感成像仪拍摄到了一张极为别致的照片。
照片上,许多代表发出红外特征的人体,很有规律的散布在工厂周围,其中红外特征较为明显的便是那些已经启动的坦克、步兵战车等装甲车辆,而红外特征很炫的,当然是缓缓牵引着由于一石油罐子似的重型牵引车,它那大功率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咆哮着输出巨大的动力,以牵引沉重的核试验装置缓缓离开工厂,却未曾想到刚刚“抛头露面”,就被太空上的卫星照下了一张靓照,一分钟不到,这张靓照就展现在了军情局的指挥控制大厅大屏幕上,熬了几个通宵的军情局局长马丽华中将,终于感叹了一句——“偶滴个神,怎么这么大?”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书包网cc—http://。cc
第二卷中国崛起第一四一章恼火了
更新时间:2012…11…3014:57:20本章字数:6982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四一章恼火了
“……具体情况就是这样,我预计‘魔盒’会在三周之内运抵现场,在六至八周之内做好实验准备,也就是说‘魔盒’的试爆时间极有可能是在三月末至四月初之间,而有关其运弹道导弹首次试射的情报,目前还在加紧收集整理中!”
电话那头只是嗯了一声,什么也没多说,马丽华便挂断了电话结束了工作汇报,紧张工作了这么多天,纳粹德国的大家伙终于露出了真实面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欣喜,但同时也是一个忧虑。
顾不了多想,肚子已经咕噜噜叫起来,忙着工作竟然忽略了饮食是常有的事儿,但一想起医生的嘱咐,马丽华还是立马搁下了手中的文件夹,暂时停止连续工作,打开了抽屉,以飞快的速度拆开了一根高能巧克力和一面包的包装袋,巧克力才刚刚吃完,面包都才送到嘴角,就传来了咚咚的敲门声。
“秘书进来是会先按请示电铃的,而直接敲门的……”马丽华没有饿晕,思忖了不到一秒就大声说道:“请进!”手中的面包依然送入嘴里,咬下一口快速咀嚼起来。
“我就知道你没吃东西!”
推门而入的庄佳明提着一盒饭,扬了扬手里的一瓶鲜橙汁,走到马丽华办公桌前,将两样东西搁下,非常自觉的就找一张椅子坐下,看着毫不客气的马丽华很是迅速的解决掉盒饭,咕噜噜的一阵猛喝,一瓶鲜橙汁就被瞬秒了。
“你知道吗?我有时候总会产生一种错觉!”庄佳明掏出一盒烟,刁起一支点燃,美美的抽起来。
“什么错觉?”吃饱喝足的马丽华很是惬意的躺在了老板椅上,转了转,把玩着手中的钢笔。
“你这姑娘,真够爷们儿!”庄佳明憋着笑意说道。
“我爷们儿?”马丽华笑了笑,将钢笔放下后,将左手边的一份文件扔给了庄佳明,厉色的说道:“那我就让你看看我爷们儿的一面!”
笑话不多,一个就足够了,谈到正事儿,庄佳明自然就一点儿不会含糊,以最快的速度浏览文件起来,说实话,真是让他长见识了,将文件放回桌面,烟头摁熄在烟灰缸里,正色说道:“真是没想到,军情局竟然能够制定出这样的计划,看来联席会议参谋部可以被裁掉掉咯!”
马丽华扔给庄佳明的文件很简单,军情局根据自身情报资源富足的优势,直接制定了一份不仅要打击纳粹德国位于阿尔及利亚的核试验场地的计划,还要一鼓作气将纳粹德国分布在欧洲各地的核物理相关工厂的计划。
计划很详细也很细致,让庄佳明咋一看还以为是出自于参谋部的大作,可稍加思索还是知道少了很多东西,军情局毕竟主要擅长情报工作,行军打仗的指挥和大型战役的策划都并非强项,在这一方面,他倒是带来了好东西。
“我的只是抛砖引玉,你的才是真家伙!”马丽华眼神瞄向了庄佳明刚刚进来之时夹在腋窝的文件包,这文件包正很扎眼的躺在桌面上,鼓鼓的。“顺便问一句,真决定要动手吗?”
正欲打开文件包拿东西的庄佳明,左右手都才伸在半空中,愣了一下并不回答,利索的将很厚很厚的一份红头文件拿了出来,脸色刚毅的双手递给马丽华,看到这架势的马丽华自然也知道这东西分量不轻,瞄一眼红头文件袋的顶端,心里就直感叹——我的个神,五颗红星。
最高级别的保密文件是什么含义,马丽华自然相当清楚,想当初还并未建国之时,复兴党在广西境内开始实施首个十年制的“泰山基石”秘密科研计划,机密等级不过三颗星,而后来在西北地区开展的“炎黄脊梁”秘密科研计划,保密等级也不过四颗星,只有“炎黄脊梁”中列为最最最核心的机密,即对那艘外星飞船的研究工作,才是列为最高机密,即五星级。
四星保密的文件,马丽华都是在升任军情局少将副局长之后才正式接触过,而且那时候阅读权限还并高,看到五星保密的文件也只能看着封面,一旦拆开则人头不保,好不容易升任为中将局长,有了阅读权限却还没有接触的机会,如今好不容易逮着了,怎么感觉胸口像是有一只小鹿在乱撞,紧张得像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女儿似的。
矫情的感觉早就不属于有“铁娘子”之称的军情局局长了,多年的历练让她顶多小小感慨一把,还是很正常的将文件袋封印拆除,取出了还有一包装层的壳纸,正面印刷着很大很大的“警告”一词,下面还有一句威胁的话语,警告没有权限阅读的人,停止阅读还可以既往不咎,再拆开,则后果自负。
没什么自负不自负的,马丽华嘶的一声便把壳纸给撕开,取出了印刷得并不算精美的一份份文件,而知道马丽华会看很久的庄佳明,便坐到了马丽华办公桌上的电脑前,随意的浏览起各种各样信息起来,还真别说,军情局局长真有“邪教掌门”的威风,什么大事儿小事儿就能在这台电脑上查得到,小日本那狗屁天皇一周食谱都能查得到,还真是让庄佳明感觉不错。
约莫二十分钟之后,看完所有文件的马丽华终于开始收拢依次摆放开来的一份份文件,最后又将全部装回了袋子并在封面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也不封装了,转过椅子看了看正浏览随时更新情报的庄佳明,笑道:“别看了,哪个国王不是三妻四妾,非洲一些部落,成百上千都是平常,你羡慕也没用,小心我告诉嫂子!”
“我就看看而已,你也知道,我是个很传统的中国男人,咱们中华民族的传承几千年的一妻多妾制,谁不想啊?所有男人不都这样!”庄佳明心虚的狡辩了一嘴,瞥了已经签了名的文件袋,道:“怎么样,有什么想法?”
“想法?”马丽华翘起了二郎腿,靠在椅背上转了转,想了想后回答道:“也没什想法,我也感觉是时候了,真让希特勒那厮拿到了核王牌,咱们可就悲催了!”
庄佳明颔首点头,是他主张率先动手的,共和国可以容忍希特勒把丘吉尔撵成丧家之犬,和日本人一起把罗斯福打得鼻青脸肿,还顺带将斯大林揍得满地找牙,可并不允许希特勒“称霸武林笑傲江湖”,要不然中国人岂不是白活了?
“现在,拦在我们面前的有三个困难!”庄佳明竖起了三个指头,说道:“其一,我们到现在为止还缺乏一个借口或者说是一个好的开头,你也知道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了一半,希特勒不主动向我们动手,我们在国际国内都缺乏足够的参战底气,人大很在意的民众支持率这一关就很难过!”
“其二,我们还尚未和盟军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政治上各方目前还都在待价而沽,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这三人,目前还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原因很简单不过,就是因为他们无法接受战后由中国主导世界新秩序的结果,可事实却又逼迫得他们必须尽快采取措施,当然,美英两国还在观望的一大希冀就是他们的大西洋舰队和本土舰队,是否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扭转局势!”
“要是他们知道德国人就快进行核试爆了呢?”马丽华插进一句,可立马否决道:“也是,他们要是知道,就不会这样死猪不怕开水烫,铁定老早就请求我们出兵了!”
庄佳明笑了笑,并不评论这种看法,继续道:“其三,我们的军队还并未做好大规模参战的准备,打个很简单的比方,迄今为止,我们库存的各种先进弹药,是三个月的份额,可一旦和纳粹德国这样的对手过招,显然高消耗之下,一个月都不够,更何况我们的军事部署还并未完成!”
第三点才是真正让马丽华闭嘴的理由,政治上的游戏谁都会做,民众是否支持战争,关键是战争是否能够为普通百姓也带来利益,而军事上的准备不充分,这才是最要命的,要在欧洲开战,就是远离本土作战,流氓都知道离开了自己地盘干架很有风险,更何况是训练有素、组织有序的军队呢?
扬起脖子,马丽华闭上眼思索了约莫一分钟,道:“军队还需要多少时间?”
“三个月!”庄佳明立马回应道,看着马丽华的脸色,又补充道:“最少两个月,主要是海军方面还有些准备不足!!”
“就算两个月,那么也是近四月份了!”马丽华扳着指头,摇了摇头,正经的说道:“根据目前的情报来看,纳粹德国的第一次核试验将安排在三月末至四月初之间,而首次的战略导弹试射时间会在三月初,那么军队在两个月之内做好准备,就必须意味着立马就能采取行动!”
“这是当然!”
庄佳明毫不含糊的站起身来,就差拍着胸脯保证了,不过堂堂联席会议上将参谋长可真没这个必要。
“那我也不能答应你,除非你能保证军队能随时应变,比如纳粹德国提前实施核试验或者试射导弹!”
马丽华刚才摇头就是因为担心德国人不按常理出牌,战争时期,什么事儿都很难说得准,真要是苏德战场给德军造成了很不利,那么就无法肯定希特勒不会被逼急了,提前实验自己的核武器是否可行、战略导弹是否可用,一旦取得双喜临门,那可真是世界末日了。
这下轮到庄佳明吃味不准了,这事儿可不是拍着胸脯就能保证的,想了想目前在波斯湾地区部署的军事力量,以及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掐指算算,要达到马丽华所要求的那种应变能力,还真是够呛。
二话不说,庄佳明将文件袋重新放回了自己的公文包,拔脚就走,关上办公室房门前才扔了一句话——“明天这一刻再给消息”,随即便没了身影,只有办公室里的马丽华轻轻叹了一声,世界仿佛又恢复了沉静。
北京时间1月21日,应美国国务卿戴迪纽斯的邀请,共和国国务委员、外交部部长萧奈天乘坐大型喷气式洲际专机离开首都北京市郊军事机场,踏上了秘密访问美国的旅程,专机向北极地区飞去,直到阿拉斯加都有共和国空军战斗机提供随同保护。
随着纳粹德国开始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喷气式战斗机,日本也在这一方面得到了德国的帮助取得了极大发展,因而中美之间的洲际客运航线似乎也有危险,共和国空军已经加强了这一方面的监视和巡逻力度,而始终有重型制空j…11“战隼”战斗机伴随飞行的专机倒也非常平安的飞抵了美国上空。
美国华盛顿时间1月22日,抵达华盛顿之后先行住进共和国驻美总领事馆的萧奈天,经过休息和调整之后,正式开始和美国国务卿戴迪纽斯秘密会晤,在此之前双方已经多次进行外交沟通和协调,美方不止一次暗示共和国是时候参加战争,美英双方包括苏联,都可以做出利益让步,但共和国却并不表态,似乎大有觉得同盟国方面给出的“出场费”太低,而这一次,萧奈天很是利索的飞赴美国,倒是让美国方面有些吃味不准了,共和国怎么一下就变得积极起来,难道有大事儿发生?
什么事情能够让共和国很快就改变态度,这问题着实让美国联邦政府的大佬们头疼不已,罗斯福在萧奈天所乘坐专机离开北京之后不久,就召开了会议专门讨论此事,可各种猜想都不攻自破,有的人甚至提出中国的算命先生难道算出了同盟国会胜利的怪谈,而有的人则猜想是日本会侵略共和国,以至于共和国想到了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
真正让罗斯福感到靠谱的猜想只有两个,其一就是中国人已经知道了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取得一次不大不小胜利的事情,可这件事情罗斯福相信德国方面也不会主动的如此之快的透露出来,因为几个小时前才结束的海战,美德双方都损失惨重,要不是德国方面多沉了一艘驱逐舰,美国方面还真不敢妄称胜利。
一场惨烈的海战,美国海军大西洋舰队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却并未赢得整个战略的主动,虽然一定程度的压缩了德国对大西洋的势力范围,可美国海军却依然无力游曳欧洲,双方依然在围绕大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