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大明国公(兵俑)-第2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居正明白朱翊钧以后必然会亲政的道理,所以现在的张居正这么做,就是想要让朱翊钧养出一种“习惯”,对自己惧怕的“习惯”。如此一来,就算是以后朱翊钧临朝亲政了,也会习惯性地对张居正惧怕三分。那样一来,他张居正想要行事,有个这么听自己话的皇帝在身边,那可就相当地方便了。
当然了,就算是张居正包藏着如此的心机,就算是知道的人都觉得张居正将来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但是,最起码的一点,张居正自己明白,朱翊钧将来总是会有独掌大权的,他从来都没有否定过这一点。
不过,即便是在这种整个朝廷都已经是认同了这样一件事情的前提下,似乎总是有一个人不信邪。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冯宝。他冯宝如今是如此行事,根本就不把朱翊钧这个皇帝放在眼里,行事乖张至于,对于朱翊钧更是毫不客气。虽然他们也毕竟是皇帝和太监的关系,不可能动手动脚,但是冯宝动不动就会去找李太后告上朱翊钧一状。
对此,朱翊钧是毫无办法。现在的朱翊钧对于冯宝,怨恨是少,但是恐惧为多。可是将来,等到朱翊钧独揽大权的时候,等他明白自己再也不用去惧怕任何人的时候。即便是那个时候的冯宝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偃旗息鼓起来也是没有用的。他不可能永远都不见朱翊钧,就算能成,朱翊钧也不可能永远都想不起来这个曾经如此欺辱过他的大胆太监。
只要朱翊钧一想起来他,心中所有的恐惧和怨恨,绝对是会翻倍地烧着他的心,让他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而所谓的吐,也就是抱负了。一个皇帝对于一个太监的抱负,可想而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朝中的所有人都明白,有些更是跟冯宝有着很大的仇怨,并且也是被冯宝对付过的人,也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这些人如今都已经是被贬官到了不能再低的地步了,继续做官简直就是比赋闲在家还更要难受。但是他们依然是硬撑着,不过他们硬撑着并不是为了等着有一天,自己还能够再起来。他们硬撑着,就是为了身为一个官员的身份,而看着冯宝到底是如何倒霉的,想要看到那个时候的冯宝究竟是一副什么样的凄惨模样。可见这些人对于冯宝的怨念到底有多大,而冯宝又究竟造了多少仇怨。
不过这些也是闲话。正题就是,朱翊钧总是有一天会执掌大权,亲政临朝的。那么那一天,也将会是张凡再次飞黄腾达的时刻,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说,张凡也丝毫是看不到,自己有什么好被这些人怜悯的地方。
“远德。”正在张凡疑惑的时候,身后却是传来了张居正的声音,“他们在看什么,怎么眼神这么奇怪?”显然,张居正也是看到了对面传过来的目光。只不过,张居正是更加地想不明白为什么了。
而张居正的这一开口,倒是提醒了张凡。瞬间,他也就是明白过来这种眼神到底是因为什么了。原因,就是在张居正的身上。
他们是在可惜、怜悯张凡,想他一个大有作为的人,如今居然是和张居正这么一个人搅合在一起。
说到底,这实际上跟张凡一点关系都没有,原因还是在张居正身上而已。
只不过,这个现,让张凡意识到,张居正如今的处境究竟是多么的尴尬。他当真是再也回不到往日的时刻了,如今的张居正,因为一些已经生了的事情,已经是被朝中这些清正的官员打上了“奸佞”的记号,并且恐怕是永远都甩不掉了。
想到这里,张凡的心中倒也是有些悲哀的感觉了。是的,悲哀,他就是在为张居正悲哀。但是也不完全是悲哀。
毕竟,张居正倘若不做这些,不联合冯宝,不打压别人,以他的能力或许也能够独自完成自己的伟大抱负。但是,那就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去了。
而张居正选择了这么一条捷径。虽然是让他更早地能够成功,但是却是抛却了自己的名声。将来的史,明朝有个张居正,是个中兴之臣,正是他让这个已经是有些垂暮了的大明王朝重新焕出了青春。
但是当有人想要对张居正进行研究的时候,随着掘,也必然会现。张居正,并没有中学的历史课本上所说的那么好,那么完美无缺。他的下场惨淡,即便是在为官的时候,也算不得是一个好官,也是做出了很多不光彩的事情,被其他的官吏所鄙视。
但是,张凡无权是评论这些。他倒是觉得,张居正早就知道这些。而既然早就知道还要做,最起码,张居正有勇气。
要知道,没有勇气的人,什么都干不成。!
第六百一十二章八卦之心
午门城楼上的角楼传来了击鼓声,午门缓缓开启,上朝的时间到了。百官们见了,也不再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闲聊什么了,赶紧是站好了队,缓缓地走了进去。
张凡站在队伍的前列,跟着慢慢地走着。刚才在外面,他就已经是觉,很多人都在用带着异样意思的眼光看着自己了。如今走在队伍中,这人群里面,他的这种感觉就更加的强烈了。
虽然也曾不顾会被御史记下过错的危险转头看了看,却是始终没有看到有什么人专门盯着自己看,也没有人将目光瞟向自己。但是那种感觉却是始终不曾减少过,随着距离皇极大殿的距离是越来越近,张凡的这种感觉是越来越强烈了。
脑子里回想起来之前所想到的那种可能,这种感觉实在是让张凡觉得不舒服。
好在不管是再大的紫禁城,也有走到的时候。花了半柱香的时间,百官们已经是位于皇极殿的宫门外了。这个时候,只要等到监官吆喝一嗓子,百官们就要进门早场了,所以人们自然是警惕的很,全都是一副正襟的模样,目不斜视。
这个时候,张凡可以明显地感觉的,自己所讨厌的那种目光少了很多,几乎是没有了。但是,也仅仅是几乎而已,还并没有完全消失掉。
这让张凡感觉到有些愤怒了。话说刚才还好,就算是一路上有御史跟着监察官员们的言行,那时候做些小动作也不是什么大事,八成以上的朝官都是这么做过的。可是如今,这都已经是站到大殿跟前了,居然还有人盯着自己。在张凡看来,这已经不是单单地异样心思了,给人感觉,这更加是像一股怨念。
想到这里,张凡也顾不了什么皇城礼仪或者天子面前了,转过头去看了起来。
其他的官员对于张凡的这个举动,都有些吃惊,但是即便连一旁站着的那些御史也没有阻拦的意思。毕竟今天早上的这种奇怪的气氛,所有人都感觉到了。
站在张凡身边的张居正虽然没有呵斥张凡的打算,但是看到他这模样,不由得想要劝阻一番。只不过在张居正行动之前,他却是现,张凡面上的表情,由刚才的那种愤怒的模样,极地转变成了一种无奈和尴尬的模样。对此,张居正是感兴趣的同时,也更加地好奇。不知道张凡到底是看到了什么,让他有了这么剧烈的转变。
好奇之下,就连张居正都忍不住转过头去,顺着张凡的目光看去。
这一下子可好。本来有张凡这么一个人违规,就已经是够让人为难的了。特别是那些个御史,他们负责监察百官们的言行。但是张凡有些特殊,并非因为他锦衣卫或者是太傅的身份,而是他和皇帝朱翊钧之间的关系,甚至于李太后也很是看好张凡。就算是这些御史将张凡的这种极端不礼貌,甚至可以算作是藐视皇权的行为记载下来,呈上去,恐怕也不会有人在意。到时候,如今正跟张凡关系不错的冯宝要是知道了,很可能为了进一步拉拢张凡再用些什么手段对付他们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而现在,张居正居然也这么做了。这让这些御史们几乎是快要崩溃了。一个张凡不够,如今再加上一个张居正。而且张居正比之张凡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动不了张凡,却是更加动不了张居正。这两个全都是能引火烧身的主,而且偏偏,他们根本就什么都不用做,你想怪也怪不到他们头上去。
那边的御史心中正处在狂的边缘,这边的张姓师徒二人却是根本不在意。张凡的面上还是那种无奈和尴尬的模样,而张居正原本好奇的面上却是露出了一丝笑意。他顺着张凡的目光看过去,现了站在刑部尚书孙丕扬身后的一个人影。能够站在刑部尚书身后的,而又能够让张凡露出如此这么一副模样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张凡的岳丈,刑部右侍郎陈文川了。
看到是陈文川,张居正也就管不了这么多了,反而是好笑了起来。毕竟,这么一来的话,这可就不是什么政敌的事情了,而是关系到张凡的家事了。虽然这么说起来倒是有些牵强,但是却也大差不离。
对此,张居正倒是没有去怎么在意张凡,而是仔细观察了一番陈文川。要说陈文川能够被提拔为刑部右侍郎,虽然张居正没有亲自为这件事情说过一句话,但是这也绝对跟他是撇不开关系的。
不过老实说,张居正虽然不曾后悔,但是却也担心过。他知道陈文川虽是文人出身,但是就在军营当中,虽然号令极严,但是却也疏于应付朝中的这种场面。总之,张居正并不是在担心陈文川干不好刑部的工作,而是在担心陈文川会处理不好朝中的人际,闹出什么麻烦来。
不过,如今看来,这简直就是瞎担心。有张凡这么个好女婿在,即便是陈文川自己不想说出来,但是他心里也不得不承认,因为这件事情,他在朝中并没有遇到过什么麻烦。只有那一次,昭雪也嫁给张凡的时候,倒也是的确有人对他冷眼了一段时间。不过后来,刑部的几件案子在他的处理下完美结案了,也就没有人再说什么了。如今的陈文川,在朝中也算是一帆风顺了。
回到张凡这边。张凡的确是没有想到,看着自己的是自己的岳父。本来,他还想找出那个瞪着自己的人,回以一个怒视的眼神,将他吓退也就算了。可是等他看到是自己的岳父之后,张凡也是没有脾气了。
看来这女婿害怕岳父,倒也是一种天性。说起来,就算是真的有什么事情生,陈文川也不是那种会去告诉自己女儿,让她们来对付张凡的人。说到底,张凡根本就没有什么需要害怕陈文川的。
但是,现在就是这么一副模样了。
不过说起来,陈文川会这么看着自己,张凡也是能够理解的。陈文川的为人为官倒也当真是耿直清廉的很。除了在他升任刑部右侍郎的这件事情上面,的确是因为张凡的一些因素之外,而且还不是他自愿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如今的陈文川也是走在了那批清廉之人的群子里。不过张凡也和陈文川谈过这些,他现陈文川并不固执,虽然他是文人出身,再加上在军中那么多年,只知道听从号令的性格,也是让他有些古板起来了。但是也正是因为军营中的生活,以及几次的出征,让陈文川并不是一个好不变通的人,毕竟行军打仗,变通之事尤为重要。
所以说,陈文川如今虽然是结交了那些人为友,但是并不像那些人一样的固执,认死理。对此,张凡自然是高兴的。
他也和陈文川谈论过关于张居正的改革之举,甚至于对于《考成法》的透露,比之对于葛守礼还要多。而陈文川当真也是如同张凡所想的那样,甚至于他自从听到张居正打算改革之初就没有马上出言否决。在听完张凡的叙述之后,陈文川更是大力同意。
但是现在,陈文川又用这么一副带着可惜的眼神看着自己,当真是让张凡不怎么舒服。可是他也没有办法,对方毕竟是自己的岳父,不管从哪方面来说,自己也不能怒视之。想来就算是那样,陈文川也未必会回避。
只是,想着想着,张凡的心思又飘到了张居正那边去了。如今就连自己的岳父都觉得自己这么跟着张居正实在是不对了,张凡对此却是毫无办法。自己又能怎么办,再说了他虽然此时跟张居正一起,心中却也并不是一点那种想法都没有。
想到这里,只能是无奈地叹气,转过头去了。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虽然张凡和张居正这动静最大的两人是平静下来了,陈文川也不再死盯着张凡不放了。但是其他的人却是看到了这幅场面,不由得在心里畅想起来了。
看似顺风顺水,什么人都不用怕的张凡,居然是对自己的岳父陈文川有了“惧意”,这可是个好消息。
只不过,这些人并没有打算利用这件事情做什么文章,毕竟他们也知道,陈文川也是个油盐不进的人。他们只是把这当成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来看待罢了。
在这些人看来,张凡害怕陈文川,实际上就等于是惧内了。说起来,这大明朝,惧内的名人还当真不少。
不过这些人更有兴趣知道张凡到底是惧怕陈文川的哪一个女儿,是哪个温柔贤惠的陈茹雪,还是那个天真开朗的陈昭雪。甚至有的人都打算回去之后,让自己的夫人小妾去打听打听了。将来相聚谈论的时候,也能作为谈资。
由此可见,八卦之心,人人有之。而且,这男人就未必要比女人弱上多少。
这时候,太监的声音响起,早朝开始了。!
第六百一十三章商贾正名
随着太监的声音,朱翊钧坐上了龙椅,这早朝也就是正是开始了。冯宝依然是像往常那样,站在朱翊钧的龙椅旁边,跟着朱翊钧一同接受满朝文武的朝拜。
一开始,这种感觉的确是让人非常的不爽。不过如今,这么长的时间都过去了,虽然人们心中还是觉得不爽,但是也不像是以前那么反感了。倒不是说百官们已经是承认了这件事情,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他们只是明白,如今也改变不了这种情况,语气每天早朝都要那么闹心,还不如就随他去了。基本上,大殿上的人,无论是和冯宝的关系如何的,全都是当冯宝不存在一样。
实际上,也是如此。若不是早朝上要讨论什么冯宝当真是关心的事情的话,他一般也是不会说话的,就这么站在那里。只是,没有站到过那里的人,当真是体会不出站在那里到底有什么感觉。甚至于就算是冯宝很享受这种感觉,但是让他说出个所以然来,恐怕他也未必能说得出。
虽然说如今,葛守礼已经是在朝中帮着张居正宣传起《考成法》来了。但是今天毕竟是第一天,就算是葛守礼在朝中的威望再大,恐怕也不能让那些古板到死的人,就这么短短的一个早上就改变了主意。这件事情是要寻寻渐进的,不可急躁了。
所以说,虽然这件事情如今在朝中都已经是传开了,只要是知道这件事情的人,在大殿上稍稍环顾一番,看看百官们面上的表情,也就能够看得出来了。不过如今还并没有到最终的时候,并没有人会说些什么。
总之,今天的早朝,和以往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就舀朱翊钧来说,现在的朱翊钧也已经是习惯了坐在上面接受百官的朝拜了。不过他也明白了一件事情,自己虽然是皇帝,但是还没有皇帝的权利。所以,他每天坐在那里几乎就是不言不语的,除非是当真有什么事情要让他开口,要不然他是绝对没有一句话的。
所以,基本上每天早上,朱翊钧往那一坐,然后就由太监喊道:“有事上奏,无事退朝。”
接着,就会有大臣站出来说话了。然后朱翊钧也根本就不去理会是什么事情,或者去思考应该怎么办。一开始,他还会开口说上一局,问问:“哪位爱卿有良策可解啊?”然后就不再开口了,一直等着有人站出来说话,最后才说上一句:“那就这么办吧。”
到了现在,恐怕就是连下面的大臣也看出来,朱翊钧每天早朝可谓都是兴致缺缺的。所以现在,只要有大人上奏说话,其他人根本就不再听朱翊钧的吩咐,直接就站出来解决问题了。
而朱翊钧也是默许了这种情况,丝毫没有异议。
曾经更有一次。有人开口请奏事情,想请朱翊钧决断,而且事情也不小,并不是其他人能够随意开口的。可是朱翊钧偏偏就是一句话的不说,坐在龙椅上,歪着脑袋就像在打瞌睡一样。他这么做,下面也没有人敢站出来开口。于是这整个大殿上就这么沉默了起来,持续了好长时间,知道有的人都站到腰酸背痛,肚子都饿了,这才是有受不了的人站出来说话了。
所以现在,为了避免那种情况的生,百官们也是不再矫情什么了,只要有问题,那绝对抢着站出来说话。说完了也好早点结束早朝,回家去。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大明朝的早朝变得无比的效率。皇帝坐在龙椅上一句话都不说,却是要比大明开国之初的几位勤政帝王的早朝还要有效率。这不可不谓是个奇迹了,当然,要是不计较解决事情的质量的话。
今天,事情也没什么。如今是盛夏过半之际,每年出海行商的大部分海船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回来的。剩下的那一小部分,却是想要赚的更多的人,开着船去了更远的地方,等他们回来那可就快要年末了。
如今这事情,倒也是和往年有些不同了。这些海船带去的货物换回来的银子的确是不少,比之往年也是在逐步稳健地增加当中。朝廷从中收税,那是相当高兴的,毕竟光此一项,就要比大明朝以往每年所收的农税还要多。
如此一来,国库丰盈,这爱钱的小皇帝的内库也丰硕,自然是皆大欢喜的。不过今年与往年有些不同了。
以往,这些从海商们手中所收取来的税银并不记在公开的账上,只是另外有本帐记着。所以说,每年年末盘点的时候,大明朝实际上的税收还是原来那么多,并没有什么提升。
实际上,这对于那些商人倒也是不公平的。虽然说他们也乐于交税,而且朝廷也是一改过去的方式,竟然为他们做生意的商船护航了。让这些商人交税,自然是心甘情愿的。
但是每年年末盘点之时,他们所上缴的税银却是永远不会被公开。这让他们也是颇有微词的。
本来,朝廷才不会在意这些东西,毕竟事情本就如此,虽然明朝已经是好转了很多了,但是千年以来对于商人的看法并不是那么好改变的。再说了,那些商人不是也没有说什么吗?虽然有些微词,但是既然不说、不闹,那就没什么事情了。
不过张凡却并不这么想。毕竟不记录、不盘点,只是记在另外一本帐上面。这样不仅仅对于那些商人来说不公平,甚至还利于让某些人从中做手脚,中饱私囊。所以他以前就跟隆庆说过这件事情。
而隆庆对此,倒也是赞同的很。不过张凡的话说过没多久,隆庆还没有来的及宣布此事,就病重倒下了。所以这件事情也是一直被拖了下来。
直到朱翊钧登基之后,他倒是对于张凡所提到过的这件事情是上心的很。不过那个时候他才刚刚继位,而且年龄幼小,手中有没有权力,所以就一直放下了。不过放下是放下,朱翊钧可是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件事情。
到了今年,改国号为万历的时候。朱翊钧是第一次,不在乎自己到底有没有权力,也不在乎别人的反对,当众是宣布了这件事情。
虽然百官们有很多不同意,虽然朱翊钧还不算是一个手掌实权的皇帝。但是这说了就是说了,他不管再是傀儡,那也是皇帝,皇帝的话,说出了口,自然是要算数的。
如今,这一条也就被定下来了。
这可是让那些商人挺直了腰板。实际上想想,作为一个商人来说,知道每年国家所收缴上去的赋税当中,有自己的一份,而且能够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这本就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情。
虽然说,即便是如此,商人们的社会待遇并没有提高一个档次,但是也绝对是跟以往不同了。这让这些商人高兴之余,却也不会以做生意为耻了,反而还热情高涨了起来。
而朱翊钧会这么做,张凡对他说过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力很大,这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朱翊钧记住了张凡所说的一句话,倘若不公开的话,会有人从中中饱私囊。这绝对是朱翊钧无法允许的。不论是户部的国库还是他自己的内库,在朱翊钧看来全都是他自己的东西。让他舀出来花销,他愿意。甚至于让他赏赐,他更是眉头都不会皱一下。但是倘若有人想要舀而不言的话,这就是朱翊钧完全无法允许的事情了。
所以,总的来说,朱翊钧会盯着如此巨大的压力颁布这件事情,实际上并非为了什么别的,而是为了他自己罢了。
不过这都无所谓,毕竟效果既然已经有了,那么过程究竟是如何,究竟是什么缘由,也就不重要了。
今年,归海的商船所带回的银子也是不少。但是就如同前面所说的那样,今年的情况与往年有了不少的变化。
实际上变化的东西,看不出来,甚至与大明王朝也是相隔十万八千里。
据归海的商人所说,欧洲开始对外用兵。大明朝的南面那些小国,有很多都是遭到了欧洲人的进攻。而这帐一打起来,自然是有了财的机会。倒不是那些欧洲人,而是那些被攻打的国家,大都是希望能从这些明朝的商人那里买些兵器来抵御外地。
不过兵器在大明可算是违禁品,商人们自然是明白。但是这并不代表商人们不想做这笔生意,如今就是将这个消息给传回来,朝廷的意思。
这件事情一说,这大殿上顿时就如同烧开的锅一般,议论开了。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赞同的意思是,那些地方跟大明没什么关系,能赚一笔是一笔。而反对的自然是又是那老一套的东西。不过总的来说,反对的人数是非常多的。
张凡看着面前这种有些混乱的场面,并不打算参合进去。并不是他不想,而是他在思索着一些别的事情,一件去年就已经说好了的事情。!
第六百一十四章感受如何
对于往外卖军火,不多,这个时代还不能叫军火,最多只能叫武器。,老实说张凡并不是泰国上心。在他看来,卖与不卖的结果都是差不多的。
毕竟,到了这个时代,西方大都也已经是换下了长剑、枪茅,在军队当中大幅度地装备火枪了。但是如今毕竟还只是十六世纪,受制于当今世界的科技原因,即便是在冷兵器面前杀伤力较强的火枪,也并不是优势太过明显。最主要的就是火药的装填问题,即便是对于那些相当熟练的士兵来说,也不可能做得到密集的连续射。
而且,戚继光的戚家军被称为当今最强战力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诚然,戚家军是大幅度装备火枪的一支军队,但是真正让它利害起来的还是那独一无二的战法。所谓的火枪三段击不仅仅能够做得到让子弹不停地射击,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敌方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这才是最重要的。这比之西方也要早了近一个世纪。
所以说,虽然如今西方进入了殖民时代,但是其6战的优势并不会比冷兵器高的太多。而且,侵略别人的国家,尤其是像南亚那些有着众多丘林地带的国家,并不见得会很顺利,毕竟当地的人还占了人和地利的优势。
不过张凡也明白,殖民阶段开始的不顺利并不会一致持续下去。一来是西方如今的展,是的人们的已经不仅仅只是为了金钱而已。倘若他们固步自封,不开拓海外的市场,恐怕就连自己的国家都无法保持安定。
而且,前期或许会有些伤亡,但是他们也不是傻子。到后面自然是会研究出来应该用什么办法来对付当地的人才是最有效的。
总之一点,就算是当地的当权者,或者称之为反抗者。即便是这些人能够从大明朝进口一些武器,甚至能弄来一些火枪,武装起来更多的人抵御外敌。最多也就是增加侵略者的殖民难度罢了,最终那里将会被殖民的事实并不会有什么改变。
而且,张凡也并不认为那么做的话,会给那些西方的殖民者带去多少的负担。最主要的是,即便是做这种武器的买卖可以赚来更多的钱财,但是张凡却并不将此看在心上。这跟与扶桑岛上的人做火枪的生意不同,一来那里也盛产黄金,并且各个大名之间争斗已有百年之余,如今也都到了后半段了,正是要力的时候。所以,那里对于这些东西的要求比较迫切,而且虽然倾家荡产,但是那些个大名也还算是出得起价钱。
并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火枪的制造虽然不易,但是成本却要小了很多。这里的成本并不是指生产一把火枪所需要耗费的钱财,而是指生产一把火枪所需要用到的材料。如今的火枪,除了枪管和机括之外,其他的都是可以用木材来做的,不仅便宜,也能让火枪的重量轻便许多,方便士兵们携带。
而倘若是出口刀剑之类的东西,那全都是金属的。而中国本就是一个金属出产很少的地方。要是那样的话,虽然是能赚来大笔的钱财,但是以后也会弄得军备开销大幅上升,简直就是得不偿失了。
当然了,这也只不过是张凡在心里面想想而已。他从来就没有说出来的打算。不过,即便他说了,在场的人也是不会相信的。甚至于就连那些在开采需石的人,也不知道,他们每每都以为自己挖的地方不对,或者是别的什么因素。
在这些人的眼中,中国永远都是地大物博,什么都有的地方。开采的少必然是因为没有找对地方而已。
对此,张凡并不打算说出来,然后再和这些人争论什么。在物理科学并不达的现在,即便是张凡有着理论知识,但是也仅仅只有他一个人有。即便他是对的,但是一人难敌众口。
更何况,虽然张凡不说话,但是朝中反对的人数本来就多,他也就没有必要去操那份心了。
只不过,张凡是在考虑另外一件事情。而那件事情跟武器什么的都没有什么关系,勉强和“殖民”这两个字沾上一点边,却也并不是什么张凡自己的宏大目标,而是比较私人的事情。或者可以说,这件事情就只跟一个人有关系罢了。
是的,张凡想起去年回来的王喜亮等人对他说起的事关那个葡萄牙特使,乔安娜的事情。
就如同乔安娜让人带回来的话那样,倘若没有什么意外的话,今年冬天,张凡就能再次见到这位金碧眼的异国之人了。
但是,那意外会生的几率,实在是太大了。张凡不知道到时候,还能不能见到她的人。
身遭惨痛的陷害,并且那过程也当真是让人侧目心酸的很。但是这种事情,以前的张凡在故事里,现在的张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