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白马-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十五章 孟德高义

却说李儒匆匆定下三策后,便领着人依照董卓嘱咐,去联系洛阳城内的几家势力。许相被袁氏逼死后,许靖兄弟确实在洛阳城内伺机而动。汝南许氏与南阳袁氏的家族实力本是不相上下的,到了许训、许相父子这一代,两人皆位至三公,虽然多是以钱财贿赂而成,但汝南许氏的名望在大汉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加之族亲许靖、许邵两兄弟素来以擅面而闻名,汝南许氏广阔的人脉也是足够庞大。

加之许训、许相父子,以钱为官,与樊陵、崔烈等人代表十常侍把持朝政数年,其人门生故吏自然也不少。

时下,逢大变。

许相被杀,许靖虽然与许氏父子关系不亲,但毕竟同宗,唯恐袁氏得势,进而把握大汉中枢,对他汝南许氏进行新一轮的打压。所以,当董卓入京后,未等董卓派人来联络自己,便率先派人去联系洛阳城内交好的人物。尚书,武威人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两人皆在董卓入洛阳之时,明挡暗助,帮了一把董卓。所以在许靖眼中这两人既有士人名声,又是不想袁氏霸占朝纲之人,随即邀请二人相商。

其实,周毖、伍琼心思犹豫不定。

虽然白日他二人相助董卓入洛阳,周毖甚至在董卓调不动尚书台印符之际暗中相助了一把董卓。

更加之,在董卓入洛之前,李儒也曾暗访过几人。

所以两个人还没有心意决定投靠谁,但无论如何,他们都不希望洛阳城内成为董卓或是袁隗这两人其一,一家独大的场面。

“咳咳。”

在府内下人的引路下,李儒直接来到近前,瞧见许靖、周毖、伍琼仨人皆在,心中当下决定把废立天子一事说与三人,试探一番。进而逼迫、拉拢这些人相助己方,进而对袁隗施压。

许靖起身来迎。

一旁周毖、伍琼已经起身回应。

此等时刻,董卓入洛,皇甫岑据守小孟津却不得更近一步。加之丁原部下吕布反水投靠董卓,何进、何苗残部又被董卓收拢,论军事实力,在洛阳来说,董卓无疑已经手中握着一把利刃。而董卓所缺的不过是一个借口,对任何人的生杀任免大权。

虽然三人心思摇摆,但是他们三人也清楚,最好不要动武,否则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当然,他们还不确定董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而李儒正是看重面前这三人与袁阀利益相冲,而且做事又够圆滑狡诈,根本就不像其他人那般迂腐。

“李先生,深夜来访……”

见许靖开口相问,李儒扫视几人一眼,然后坐到一旁,把许靖递过来的茶盏放在一旁的几案上,然后平缓了一下气息,抬头望着许靖,再度起身,冲着三人长揖,拜服道:“文优来此,实是有事相求!”

“这。”

闻言,三人一怔,他们彼此相视一眼,心中一沉,不知道李儒究竟要干什么。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三位贤士勿惊,只是我主公有事想问一问三位贤士的意见?”

“问我等?”

许靖回头扫视一眼,示意同为武威人的周毖上前询问。

周毖为难的皱了皱眉头,然后无奈的上前,问道:“董公入京平乱,救帝于邙山北,功盖霍光,堪比姜尚吕望,可有何事要吩咐?”周毖先卖好,然后再问话,以免意见不合伤了和气。

“那我家主公可就吩咐了!”

听周毖这般回答,李儒就等着周毖言语之中的谬误,随即紧接着回道。

“呃。”

许靖、周毖、伍琼等人在洛阳为官,怎能不通晓交际手段。当下便注意到,李儒似乎很重视吩咐二字。

“废帝!”

没有解释,没有缘由,李儒开口便是废帝一事。

三人怔神,随即脸色大变,就连脸颊之上的汗水都抑制不住的往下滴落,不用多问,他们便已经猜到面前李儒说的是什么意思,董卓要废帝,另立新君,企图树立威信,威慑洛阳城内百官。当然……时下,皇权虽然映射力还在,但他们更关乎身家性命,当然也吝惜名声。闻听此言,虽然猜透几分却装作不明的抬头问道:“这与我等有何关系?”

“周尚书可是说过有事尽管吩咐的。”李儒嘴角一挑,继续道:“我主公以为天子刘辨威仪不能服众,又引出这般惨案。而陈留王年纪不过九岁,尚能对答如流。加之我主有先帝另立储君的遗诏,故而想辅佐陈留王登基。”

“废立大事,我等万万不敢参与。”

许靖连忙摇头拒绝。

许靖当然不能答应,如果一旦答应很有可能会落下骂名。更何况李儒口中之事所言并不符合实情,天子刘辨继位不过数日,朝政皆有何进、袁隗主持,他能犯下什么大错。素来没有威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威仪又能震慑几人。而董卓说手上有遗诏更是无稽之谈,这样纯属借口。即便许靖不愿意见袁氏一家独大,但也不想背负骂名而对付对手。当然,还是那句话,大汉的天子是谁,他们才不会担忧。

而周毖和伍琼更是向后退却着。

瞧见面前三人这般表现,李儒舒缓一下,回应道:“放心,主持废立一事,当由太傅袁隗主持,只要几位贤士表态支持而已,便可以。”

闻言,三人松了口气。

只要不让他们上台前,青史留下龌龊的一笔,事情总归是有商量的余地。他们还不想被人骂死。更何况,出任这个任务的是袁隗。

“怎么样?”

“可……废立之事,恐引四地民心向散……我等。”

周毖想借口外人,舒缓一下李儒步步紧逼的局势。

但瞧见李儒一拍几案,回应道:“岂有此理,还有谁敢擅自进京,就不怕我家将军屯并他何苗、丁原军一般?河东皇甫岑?哼哼……他有打过黄河来吗?”

此番话,看似再给三人解释,其实更多的却是他李儒威慑身边三人的回应。

言外之意,洛阳城内城外,势力最大的是他凉州董卓的人马,如果不顺从,那么,你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何苗,下一个丁原。

言语威胁至此,许靖无奈的回看一眼。

三人默默点头。

见此,李儒一笑。终于安定了对他们三人的拉拢,接下来便是西园军中手握一小部分军权的孙坚和曹操了!

……

皓月当空,夜空万里无云。

这片洛阳深夜倒是很少见到这般景象,在一座落魄的宅子里,黑衣人拂袖站在天井当院,瞧着天上仿佛被刚刚洗劫了一般,低声呢喃道:“真是没有想到啊,十常侍竟然就这么全都死了。”

“不全都死了,难道你还想让他们陪着你终老?”

从后而来的陈琳仿佛就像是一个隔了许久多年未见的老固执。

“终老就不必了,我只想看着他们这群凶手先走。”那神秘男子慢慢转回身,回应道:“怎么,董卓要对袁氏动手了?”

陈琳点头,回应道:“虽然没有直接对峙,但如不出所料,也是不远了。”

“哦?”

见黑衣人怀疑,陈琳抬头道:“他董卓坐收渔人之利,袁氏怎甘心如此。而董卓又不是匹夫之勇,从此人收编何进、何苗部众,再到拉拢吕布斩杀丁原,北拒皇甫岑,他董卓暗中都有人相助。此番他董卓要稳定军心势必要削弱袁氏的势力。”

“嗯。”黑衣人点头,仿佛他也早就猜到了一般,然后回应道:“看起来,董卓是想另立新帝了!”

“嗯?”

陈琳想了想,然后点头,似乎并不以黑衣人能够猜出董卓心思而又任何怀疑。因为董卓入洛,虽然看起来有多方面因素,但要是没有面前黑衣人相助,他董卓也甭想入洛。董卓说起来,不过就是面前黑衣人的棋子而已。

“可是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

陈琳继续问道。

“问得好。”黑衣人猛然转身,看着陈琳道:“以袁绍、袁术的心气,决然不会应承此事,你却要无论如何都要促成此事。”

闻此话,陈琳抬头凝视黑衣人,低吟道:“你是说我该支持废帝?”

“哼。”轻轻鄙夷一声,似乎黑衣人解决宦官并不解气,但却未同陈琳解释什么,继续说道:“照我说的办就是。”

“这……从何下手?”

陈琳语塞,抬头望向黑衣人问道。

“袁隗!”

凝视远方,黑衣人早已十拿九稳的回应道。

“袁隗?”

陈琳转念一想,便想出袁隗的把柄,随即点点头,然后对着黑衣人的背影一躬身,然后转身离去。

而黑衣人则是念念盘算着,自语道:“除了宦官阉佞,也绝了汉帝子孙,如果他董卓要是真动手逼反这群士人,那么就该引兵铲除董匹夫了!”

……

皇甫岑被阻挡小孟津之外的消息传到洛阳城内之时。

随着十常侍之一的段珪携天子称降于董卓。已经心向皇甫岑的孙坚、徐庶当即聚集手下部将汇合于洛阳城内商量着解决办法。

“为何白马都尉会被困于孟津?”

孙坚一脸刚毅,左右想都没有想清楚凭借皇甫岑这等本事不应该会被困孟津这般地方。但是偏偏它就这么发生了,还让自己昔日宿仇董卓入主洛阳,而且近乎是以一种不可思议一般的速度,接收了何进、何苗的残部,更是接纳了吕布,斩杀了丁原。一下之间,董卓成为洛阳城内军事实力最为强大的人。

这让身处洛阳的孙坚颇为难做。

“眼下,该如何是好?”

徐庶摇摇头,然后回应道:“不管皇甫岑为何被困孟津,但事实上,洛阳已经快被董卓掌控半数。”

“袁氏可会反击?”

一旁程普抬头问道。

闻言,孙坚苦笑,回应道:“他袁绍忘乎所以,杀人杀的忘了收编大将军何进的军权,事到如今落得手中无兵,他袁氏即便是根深蒂固,一时间难以铲除,但想要对抗靠杀戮闻名的董卓,还嫩了点!”

“将军是说,董卓会打开杀戒!”

祖茂急道。

一旁的徐庶摇摇头,回应道:“我观这董卓做事有条不紊,暂时看来是不会如此这般自绝后路,但毕竟他是行伍出身,与何进的犹犹豫豫不同,如果士人要是把他逼急了,也难保他不会做出来。”

“既是这样,我们干脆投靠袁氏算了。”

祖茂冒失回道。

他不同其他几个人,黄盖、韩当谋略如何不说,但寻常情况下是绝不会这般胡言乱语的。

“那怎么行!”

程普怒起,他是心属皇甫岑的。昔日旧情,当然要回报。

祖茂听程普这般,便是恼怒的回身要吵。

而一旁的孙坚仿佛早就知道两人要动手,已经早就准备的伸手去拦二人。

一旁徐庶见此,知道自己该发表意见,回应道:“不管如何,将军都不该去投袁氏?”

闻言,几人住手。

孙坚扭回身瞧着徐庶,问道:“这是为何先生?”

“将军,试想当日如果不是将军死命抵抗,他袁氏何至于最后苦苦挣扎?”

“这。”

“加之将军在冀州信都城与袁绍交恶,我想不用我解释,将军也清楚,他袁绍是个什么样的人,也许眼下不会计较,但难保日后他袁绍不翻出今日旧账。”

“那……徐先生以为如何?”

“那将军以为董卓与袁绍带人如何?”

“董卓性情暴戾,任人唯亲。”

“哦,袁绍呢?”

“袁绍礼贤下士,宽厚与人。”

“真的是这样?”徐庶微微一笑,摇摇头,呢喃道:“其实将军心中对两人早有认知。论长久,这董卓虽然前途未卜,但眼下,他定然会强于袁绍,占据主动。我们正应该此时假意投靠董卓等待白马都尉找到合适借口挥师南下!”

“嗯。”

孙坚沉吟。

恰在此时,忽听门外脚步声。

孙坚给韩当一个眼色,韩当快步谨慎的向前走去,然后推开房门,问向门外的下人,道:“什么事?”

“典军校尉曹操求见。”

“曹操?”

此时已经听见门外下人声音的孙坚奇怪的抬头瞧向对面的徐庶。

徐庶心中一沉,扫视几眼,问道:“我先避一避。”

孙坚想了想,觉得徐庶应该是皇甫岑的人,总要让徐庶心中无隙,随即冲着程普、黄盖、祖茂道:“此屋子内有一偏室,可听。”

闻言,韩当也随着几人躲避入内。

而孙坚又命下人把几案上的茶几收拾下去,起身去迎曹操。

还未走出多远,便瞧见曹操到来。

孙坚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然后把曹操引了进来。

曹操双眸转动,旦夕之间似乎已经发现了什么不同,但却没有察觉出什么异动异常。

孙坚挥挥手,示意下人离开。

似乎刻意给曹操直言开口的机会。

而曹操似乎也清楚这般用心,心中微动,似乎已有些猜测,回应道:“曹孟德深夜前来多有鲁莽,文台将军勿怪!”

照理说,两个人确实没有什么太多的交集。自从上次信都城,曹操临阵救了天子刘宏,默认袁绍、许攸、黑山军联手污蔑皇甫岑,就开始让孙坚从内心深处对曹操有些厌恶。即便日后两人同在西园军共职,孙坚也不曾与曹操有过交流。

曹操也没有刻意接近。

而今夜来此,已经是多有意外。

“呵呵。深夜来此,孟德将军定然是有事相商?”

“这倒是。”曹操直言问道:“文台将军可曾见过董卓帐下军师李儒?”

“李儒?”

“对,李文优!”

“孟德将军这是何意?”

孙坚作势怒急而起,一脸刚毅的盯着曹操。

而曹操没有半分异动,回应着面前的孙坚,却更像是再同内室之中的徐庶等人说着:“文台何必如此紧张。不管李儒有没有见过孙将军,但他李儒刚刚见过我曹孟德!”

“你,为何?”

孙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废帝!”

“什么!”

“董卓要废立天子,意图使袁氏为刀,我等为辅。”

说这话的曹操双眸凝聚在一起,仔细的盯着眼前的孙坚,似乎要在旦夕之间察觉出孙坚有何异常。在来之前,他早已经知道,当日洛阳之乱时,孙坚是带兵阻拦袁绍的,只不过当时的孙坚并不是保护天子,而是保护两家公主府。恰逢阳翟长公主下嫁皇甫岑,阳安长公主又去送行。而在信都城,孙坚与皇甫岑的交情也非同一般,这让他曹操所虑甚多。更何况,李儒曾暗中多次联系他孙坚。曹操来此,试探颇多,更想知道,洛阳之畔,本应该能借机杀入洛阳的皇甫岑为何没有动手?

“匹夫董卓,欺君罔上,当杀之!”

孙坚猛然拔出佩剑,赫然巨吼一声。

“哈哈。”见孙坚如此,曹操非但没有与孙坚一同破口大骂,反而大笑两声,然后开口道:“文台将军何必与我曹孟德如此这般。他董卓虽然是暴戾不仁,但他袁绍未尝不是居心叵测!”

“嗯?”

闻言,不明曹操究竟是何意的孙坚扔掉长剑,坐下对视曹操。

第十六章 废立已定

昭宁元年八月。

就在李儒见过许靖、曹操、孙坚的第二日,董卓便举孙坚为执金吾,又以许靖为侍中,更是以曹操为司隶校尉。三道任命文书发出后,董卓又邀请袁绍过府,商议废天子刘辨,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之事,并请袁绍主持废立天子礼仪:“君斩杀阉竖,扫除大汉余毒,功劳甚也。可主持新旧帝相替之事。”

袁绍心思明透,当然知道这是董卓欲败坏他袁氏声望,更何况,袁绍早就通过袁氏的关系网得到董卓废帝的消息,自然坚决不答应董卓。

“借口天子刘辨虽无善政,但并无不善之举。”

袁绍驳斥董卓,言今日无废帝之由。

而董卓却暗暗一笑,私下里董卓已经得知,袁绍正在联系何太后,准备以何太后、天子刘辨之名,收拢何进、何苗帐下部曲,意欲借后宫援助,驱逐自己。而自己若想摆脱何进、何苗帐下部曲叛变的隐患,最好的方法,就是借助废立之举,贬禁何太后,使外戚不能干扰大事。所以自然不会听放任袁氏抽身!

废天子刘辨,立陈留王刘协,掺杂着董卓的无数谋划。

一可以使袁氏牵连废立之谋,名望受损;

二可以轻易处置何太后这个隐患;

三,借助立帝辅助新王之功勋,董卓可以任意提拔诸公大臣,打压袁氏等反对派……等等。

董卓早已计划,利用废立之事,折损袁氏声望,怎会令袁绍如此轻易抽身事外?

而袁绍年轻气盛,已然不忿董卓坐收渔人之利,要不是恐惧董卓手中实力,他早就格杀董卓了。两相交谈,少了一些洛阳城内那些老油条人从中周旋,摩擦的火花自然剧烈,两人交谈之下言语顿时不和。

董卓当即手按剑柄威胁袁绍,翻脸喝骂道:“竖子,以为我董卓之刀不快否!前日你残暴两宫,逼迫天子出逃,如此悖逆之举,可曾敬重一点天子?今日,你之所以不赞成废立大事,实非敬重天子无过失,而是欲借助天子性格暗弱,败坏朝政也!我所言,是也不是?如此逆臣,必杀之而后快!”

“休要强压名头与我!”

“逆臣!”

董卓按剑怒斥袁绍之时,周围亲信团团围住袁绍,杀机森然。

袁绍也不是那束手就擒之人,当即勃然变色,拔出佩刀,反驳董卓:“议论大事,岂有刀兵相迫哉?告辞!”袁绍说完,便拎着佩刀,避开董卓亲信,万分谨慎的匆匆告别董卓。

如今洛阳才从大乱中走出,人心不安。

类如董卓、袁绍等,都是刀剑时刻在身,不敢有一点疏忽。

见袁绍欲走,李儒向董卓建议道:“袁绍有虎狼之心,不可纵之。今日纵之,必有大患。主公当令亲卒,围杀其人,以惊惧袁氏。”

董卓摇摇头,轻声反驳李儒道:“便如袁绍所言,国家大事若是有回缓之地,便不能以刀兵胁迫行事。袁绍为袁氏后嗣人杰之一,为袁氏未来中流砥柱,杀之必惹怒袁氏,致使袁氏与我,不能相容于朝廷。大臣相害,非国家之福,我董卓岂能为之?”

“主公这般,日后必定后悔!”

李儒眼望袁绍离去,心中不甘。

“今日恐吓袁绍,乃是欲令袁氏屈服,共建朝纲制度而已,非是真心杀人。”

且说袁绍走出董卓府上,一身冷汗,心有余悸。唯恐董卓又派人来追杀,袁绍抄小路,匆匆奔回袁氏府邸,回报叔父袁隗他今日所遇。

而袁隗也早就得知袁绍被邀去相商废帝一事,心中为袁绍颇为担忧。见袁绍平安回来后,放心许多。

瞧见袁隗,袁绍心中早已决定要走,随即同袁绍商议一通后,有些犹豫:“董卓势大兵多,其又出自西凉,性如虎豺,专权敢杀,不似大将军优柔寡断,枝节主干不辨;又非阉竖不熟兵事,可引兵诛杀。昔日马融穷困,不得不接受大将军邓骘之辟,曾言‘左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意说,生贵于天下。如今之势,我当委曲求全,以庇护家族。”

“可是叔父要……”

“我已老矣!家族未来在于你与公路之身;我声名可败坏,你声名不可损伤。为防止董卓心狠,你且寻个时机,逃出洛阳,远避灾祸。我则立刻入董卓府上,委屈侍奉其人,答应废立天子之事。”

闻言,袁绍最后迫不得已离去。

……

洛阳,北邙。

知洛阳事情紧迫,不能耽搁时间,经过几日激烈的攻击。皇甫岑的大军终于渡过河,稍作休整,便向洛阳进军。

然而,大军行至北邙,却被吕布引军阻拦道路,不得不停止步伐。

皇甫岑令斥候匆匆查探,吕布大军竟然有两三万人。皇甫岑心中当时就大骂后世历史书籍:“记得《三国志》还是裴松之所引注解,言董卓入京才三千人。然而,今日我刚至洛阳,就道逢吕布两三万人逆击,这历史果然不能尽信。”当然所幸,皇甫岑本就没有打算这个时候动手。不过看到董卓吞吃何进、何苗、丁原三股势力的兵员,心中确实有些嫉妒。

皇甫岑之所以猜错,这却是因为他的记忆有些模糊,误解历史书籍记载。

历史书籍所载董卓入洛时,不过兵马三千。这三千兵马,仅仅是说董卓大军前驱,非但不包括丁原、吕布帐下并州、河内兵卒;何进、何苗投降部曲;连董卓屯在城西夕阳亭的大军,也不曾包括在内。

八月戊辰,张让杀何进。

八月庚午,张让败亡,出逃。

八月辛末,董卓入洛阳。

至今日,方才八月末,距离张让诛杀何进,也不过才四日而已。

洛阳大乱时,事情变化极其迅速、猛烈,一日而数变。董卓虽在夕阳亭屯兵,但是屯兵却不能瞬移至洛阳,援助董卓震慑洛阳。

董卓屯驻洛阳的兵卒,此刻委实只有三千骑兵。

“本欲以苍鹰搏兔之势,以大兵逆击董卓。孰料时事陡变,还须按照既定稳妥筹划,慢慢谋取洛阳。”

未等皇甫岑说些什么,华歆已然喟叹了一句。

皇甫岑虽然自以为,至大乱时,洛阳应该空虚,但皇甫岑的行军计划,依然按照稳妥方略,一一进取,不敢怀有丝毫饶幸心理,把大事寄托在那些历史记载上。如与历史一般,那皇甫岑自然可以投机得利;如与历史记载相逆,也可继续行事,不至于全盘皆输。吕布率两三万兵卒拦道于北阪。皇甫岑直线进军洛阳的计划,也就随之破产,转为另一种稳扎稳打军势策略。

站在北邙的高坡,皇甫岑观察吕布军阵布局时,偶然发现自洛阳南北两宫被袁绍血洗后,洛阳已经开始陷入破败的趋向。

“步登北邙,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pi),荆棘上参天。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皇甫岑不自觉的念出一段诗句。

华歆微笑的赞叹皇甫岑:“仲岚当真好文采。只是洛阳虽然稍有破败,伯兴这诗句描述,却也太过夸张,何至于‘千里无人烟’?”

皇甫岑长叹一声,不知为何,双眼突然有点湿润:“自从洛阳兵戈忽起,梦中屡见洛阳破败如此。触目今日之繁华,思及梦中之破败,遂多有感慨,以致令子鱼见笑!”

皇甫岑所盗用诗句,改窜于曹植所作。

若是历史进程不被打断,二十年后,曹植再至洛阳时,这诗句已经恰如其分。

曹魏之后,又有两晋八王之乱、元嘉之乱,乃至于五胡乱华,北地尽丧于胡种。洛阳的数百年劫数,此时,才刚刚开始!

思及洛阳繁华,又触目今日兵灾人祸,又想到而后的天下大乱,皇甫岑心中越发悲痛:“务必好自努力,不使大乱延续数百年。”

“就待仲岚恢复这大好山河!”

说这话的华歆双眸之中已经闪烁出一丝激动。接下来的可能便会是他华歆大展才华之时。

……

董卓入雒第三日。

董卓召集群臣,言天子刘辨暗弱,难以肩负起中兴大汉之重任,并提议,称陈留王刘协,年纪虽幼,但有明主之相,可嗣位为皇帝。此言一出,群臣大震。唯有朝中重臣,袁隗大多已经与之有过沟通,是以大庭之上,无人敢反驳董卓,提出异议。盖重臣早已知之,小官则不见风声,不敢妄动。真实历史此时,尚书卢植不畏袁隗、董卓两方势力压迫,跨步出列,大义秉然的批驳董卓,之后因蔡邕等人援助,卢植得已无罪。自此之后,卢植不被董卓所喜,且卢植又鄙视袁隗等屈节,感叹大汉朝堂上已经再无堂堂正正之君子,遂逃亡至幽州,隐居于上谷,从此不涉及朝堂政治。

至于眼下,卢植身死,朝中刚正的臣子已然不多,就连郑泰这般人物,也因为想要说退皇甫岑,反而被皇甫岑禁锢围困。也是因为郑泰被禁锢在皇甫岑军中,不能返回洛阳,董卓提议废弃天子刘辨时,近百人的大庭之上,竟无一人开口反对董卓提议。董卓提议,无人敢言。董卓继而又询问太傅袁隗,袁隗则顺从董卓意愿,言天子刘辨当废。于是乎,废立大事,半日而定。

台下,孙坚向曹操小声颓然叹道:“朝堂已无君子矣!”

曹操目光一如往常,并无变化,也不回话。不知道心中想着什么。

董卓入京后,听从李儒建议,以孙坚替补丁原为执金吾,又举崔烈替补樊陵为少府。因袁隗曾想诛杀两人,孙坚、崔烈皆爽快接受董卓任命,借董卓之威势,对抗袁隗。

如今孙坚、曹操行走在外,亦是刀不离身,随从亦带十数人。他与群臣不同,虽然对朝政不满,而且已经明确向李儒表态投靠董卓,但是亦不敢开口反驳废立大事,唯恐惹祸上身。

更何况,他身处董卓与袁绍两人之中,夹缝生存,尤为艰难。

九月初,董卓入雒第四天,大雨如瓢泼,黄河水涨。

便在大雨中,董卓集聚群臣,会于南宫崇德前殿。

大殿之上,董卓与袁隗两人,一武一文,率领群臣,以灵帝遗诏,使“董侯”为帝,随即齐声责令天子刘辨应宣布退位,让给其弟陈留王刘协。

群臣威迫,众口一词,大概了解废立之事的何太后,顿时晓得,她已被朝廷诸公抛弃。

没有大将军何进为之撑腰,没有张让、赵忠等人为之拦道,何太后如今虽有太后之名,无谁看在眼里,却着实是个孤单寡人。事已至此,何太后方才知道,大祸临头。不过如今大势已定,非她一妇人所能更改。无可奈何的何太后,只能无声待在一侧,徒劳的无助哽噎流涕,感叹世事变幻如斯。才三四日光景,她就从从高位重重摔下至谷底。天子刘辨遭遇连日兵灾,心中恐惧不安,见到这些群臣逼迫,立即不知所措,唯恐再有人举兵前来杀他。

雨水击打青瓦声、何太后呜咽哭声中,袁隗上前,收取天子刘辨所有天子专用饰佩、符章、玉玺、金绶,递交给陈留王刘协。而后袁隗又引天子刘辨走下高台,向陈留王刘协北面称臣。

太傅,位高于三公。

汉世制度,帝王初登基时,辙设置太傅,兼录尚书事。

一位帝王,只能有一位太傅,该太傅死,则太傅之职位也随之虚空不设。

太傅,主要负责引导新帝,熟悉朝政运转;并辅助帝王,通晓尚书台等国家各种事务,以及向帝王指导国家政治秘诀:何事虽恶,可为;何事虽善,不可为。

便在这个大雨如注的今日,本该辅导天子刘辨茁壮成长的太傅袁隗,却亲手将少帝引至台下,改奉陈留王刘协为帝。

因为外面大雨如注,废天子刘辨,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便在崇德前殿草草完结。寥寥十数步仪式之后,群臣开始恭贺新帝即位。

是日,陈留王刘协,于崇德前殿,即位为天子,改年号为永汉。

天子刘辨,自三月登基,至今未尝半年,便被群臣废弃。

昭宁这年号,也仅仅存在三天,便又被匆匆废弃。

自此以后,新汉帝刘协开始走入历史,刘协艰难的一生,也缓缓拉开序幕。

也是命运定数。

创建东汉的光武帝刘秀,至洛阳却非殿,决定定都为洛阳。却非殿,亦在南宫。崇德殿之前,紧挨着的,便是却非殿。

光武定都洛阳于却非殿,刘协即位于却非殿之后的崇德殿。两位帝王,一兴大汉,一亡大汉,两相对比,常令后人嗟叹。

新帝刘协刚刚即位,董卓又立刻攻击何太后,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