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白马-第1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司贾瘢谷挥庠饺绱恕6潍曇埠菹滦睦矗苤谧约菏掷锷倭颂熳樱囟ㄊ撬缆芬惶跄蝗缤矍暗你晒庇闼劳疲婕匆皇掷构熳樱谓4笊鹊溃骸笆樱遥 

方才张让一死,无天子刘辨这个人质,闵贡行事才不加顾忌。

但是……

闵贡万万没有想到,张让身死,段珪竟然还想临死反扑!

他试探的向前一步。

段珪虽然文弱,但手中有天子,面前军士皆有疑虑。他又几经生死,要是方才或许还有屁滚尿流要投降之意,但眼见张让身死,自己已无退路,长剑横披竖砍,顿时废掉几个走在前方的军士,重复扭头喝向郑泰,道:“郑公业,你再叫他们上前一步试一试!”段珪心知,威胁闵贡不如选择郑泰这般正直臣子,与闵贡争执,很有可能会误伤错杀。而郑泰是决然不会出手的。反而还会劝诫。

果然,郑泰回头止住闵贡,他算是瞧出来了,这段珪是铁了心要如此,总要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

洛阳,城北。

董卓令部下扼守洛阳西城门后,立即催马赶赴城北,与朝廷诸公汇聚一处。

闻听董卓兵至,吴匡也在董旻陪同下,前来投诚。

吴匡虽然声名不显,但是他代表着何进盘踞在洛阳的亲信、兵卒。吴匡来投诚,那就意味着接收何进遗留实权的,不是诛杀宦官无数的袁绍,而是这匆匆赶赴洛阳的左将军董卓。

昔日梁冀跌倒,袁氏地位大增。

如今何进身死,董卓继权。

朝廷诸公望向董卓的目光,也多了许多意味:这才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袁氏忙碌数日,却是为董卓做嫁衣。

袁绍虽能破杀宦官,但是当时追随他的部下,或是与宦官有血海深仇,或是惧怕宦官得胜,自己获罪被诛。真正真心属于袁绍的亲信,却寥寥无几,最多不过两三千人。

吴匡、张璋等,何进、何苗一杆旧部如今投靠董卓,袁绍手中兵权立即变得孤寡。

得知张让胁迫少帝刘辨北逃,董卓立刻率强兵健卒,簇拥着朝廷诸公,向北邙行去,奉引天子。为了夸耀武力,吸引朝廷诸公投靠,董卓部下强兵健卒,皆是弓马齐备,刀剑不卸。

北邙西北为小平津。

不知不觉间,南有董卓,北有皇甫岑,两人同时率士卒相向而行。

而两人中间,则是天子刘辨以及陈留王刘协。

而谁能抢先一步,便能控制整个洛阳城乃至大汉的话语权。

第十三章 董卓抢功

大河北岸。

密切关注南岸动静的皇甫岑,突然发现北岸下游百数米,火光闪烁中,数十米名兵卒聚集成团,似乎正与岸边的一户渔民对峙。

皇甫岑眉头一皱,唤过狄清,指着百数米外的骚乱,吩咐狄清道:“你去瞧瞧何事?”

狄清去而复返,回禀道:“隔岸为小平津屯军之地,故附近舟船少缺。因州牧急于渡河,部将们便令士卒,强行购买附近大小船只。”

“下游之家,为一杜姓渔农。兵卒以五千钱,暂时购买其家中三条渔船,但是这杜氏渔农,却是犟头,执意不肯卖船。且无论士卒如何说法,再加钱数,这渔农皆是不愿。”

“州牧军令紧急,周围船只难聚,是以士卒也不愿退让。那些士卒便因此与杜氏渔农对持。”

皇甫岑随口道:“若是渔农不愿,且劝服不成,便由得他。”却是皇甫岑以为,渔农既然不愿卖船,士卒们便该去寻找其他愿卖之人。

皇甫岑话刚出口,便被华歆打断:“如今征调船只有多少?”

亲信回答道:“大略四十余艘。因为隔河面对小平津,北岸的渔民稀少,船只亦难寻。便是因此,士卒才会因三条渔船,与渔农对峙。不过附近乡里之间的木匠,已经尽数被征调,正在加紧赶制新船。”

四五十条渔船。

六千步骑。

这是个怎样对比!

皇甫岑顿时无语。

华歆已经开口吩咐道:“兵事紧急,岂能随意拖延。令士卒速速了结此事,务必征调来船只!”

亲信得令而去。

闻听华歆话语,皇甫岑皱眉道:“子鱼所言,莫非令士卒蛮横行事?”

自皇甫岑建军起,颇为重视军纪。从出洛阳入辽东,组建白马义从时,因为是以结义生死相随才换得白马义从相从,当时因为皇甫岑声名浅薄,军纪推行效果,尚且不是很好。而后入河东、并州来,皇甫岑大权独掌,言出令随,全权严格执行军纪。皇甫岑所练军伍,虽然没有天天吆喝“十七条禁律五十四斩”,但是却严格执行“不扰民”政策。皇甫岑收降来的流民士卒,很多都被皇甫岑以军纪为藉口,到屯田处、煤矿田、砖窑厂,充任警戒安保。

对与自己部队,皇甫岑唯一自豪的,便是军纪严明,有公令无私情,不比同时期各路刚刚凝结势力的,类如公孙瓒等军阀。今日士卒搜集不到船只,与渔农对峙,而非直接逼抢,便是因为皇甫岑数年如一日,在军中贯彻实施、严明军纪的效果。

也是因此此种理念,皇甫岑才会对华歆所建言,隐隐有点反感。

这是皇甫岑深知“千里之堤,溃在蚁穴”,任何军纪法规,只须打开一道缺口,便能放出无数魔鬼。皇甫岑不甘心让自己军伍,也如历朝历代的精英部伍一般,逐渐走向衰落。

华歆听出皇甫岑隐隐的不满,呵呵轻笑一声:“兵阵杀伐而已,何必言仁义?仲岚莫非还欲以宋襄公为表率?”

宋襄公,春秋宋国国君之一。宋襄公平定齐国内乱,欲做春秋霸主,遂大行仁义之事。然而因为过于仁义,却无才智,当断不断,在占无数优势时,被楚国连番击败,丧失宋国霸业根基。此人,为春秋时,有仁义无智慧的典型人物。

华歆这是借宋襄公之名,隐隐告诫,兵发小平津,方是眼前大事,且不可因为仁义虚名,便耽搁行事。兵阵,乃是以杀止杀的狂暴之举,而非坐而论道,互相彬彬有礼。

皇甫岑默然不语。这是皇甫岑知道,华歆所言,乃是数千年不变的真理;也正因为是真理,所以才更无言以对,只得默默接受。

华歆为打破沉闷,缓和气氛,笑道:“仲岚在征战四方胡虏时,可曾处处顾虑这般?”

皇甫岑略略挤出微笑道:“吾之本性,宽于百姓,严于诸胡。”

华歆呵呵笑道:“此话虽得人心,但是上位之人,当眼光明远,不可偏执一角。仲岚,当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天下万物,万千百姓,皆是祭坛之祭品,不应区分高低贵贱。并州胡、民交杂,若是仲岚存有此心,怕会造成群胡逆叛。”

皇甫岑摇摇头道:“就子鱼本心而言,可否能对胡、民一体同视?如欲我同心相待,那只能是胡不为胡时。”

虽然被华歆叉开话题,皇甫岑望向远处,瞧见三条渔船自渔农家牵出,依然心中隐隐自责道:“今日先且如此,日后勿令诸如此类事,接连发生。”

……

大河南岸。

郑泰令人去唤行至孟津附近的并州丁原,率大军前来隔拒皇甫岑,郑泰则亲自率领近百余人,赶赴小平津渡口,隔河遥遥大呼:“来兵为谁?为何将兵至洛阳?”

不一时,北岸皇甫岑数百士卒齐声回应道:“并州皇甫岑,应大将军之命,入京安靖国家。”

得知北岸果然是皇甫岑大军,虽然郑泰与皇甫岑师卢植有旧交,但唯恐洛阳局势发生大变,急令步卒大呼:“阉竖已经被诛矣!事情已了,洛阳粮草残缺,不足供奉大军,还请白马都尉暂且回返。白马都尉勤王之功,朝廷封赏,随后就至,不会令将士寒心。”却是郑泰试图凭借模糊言论,劝回皇甫岑,即便劝回不成,也要暂时稳住皇甫岑,等待丁原率军来援。而皇甫岑则欲通过士卒大呼,鼓舞起士气,便和郑泰隔黄河交谈辩论起来。

时至天亮,皇甫岑集结大小船只不过七十余艘。

见船只难寻,而皇甫岑又不愿失去大好机会,便索性挑出精兵悍将,凭借七十余艘大小渔船,强行渡河,入据小平津。

七十余艘大小渔船,总共搭载近四百步卒精锐。

为保证尽量多载人,首先入选的,大都是通习水性,甚至能够驾驶小船兵卒。

这四百余步卒,由军中司马黄忠统帅。

虽只有七十余大小渔船,四百步卒,但此时郑泰亦不过百数人。

郑泰所率兵卒,多是闵贡部下,是中部都尉吏兵,类似后世片区警察,非是正规军中强兵健卒。适逢乱事,他们或能借以为靠,捕杀一些类如张让等人,但是冲锋陷阵,却非这些吏兵所长。

而且,这些吏兵,手中亦无弓弩强失,不能威胁渡河兵卒。

横渡沙泥混拌,不见尺余河水的黄河,岸边渡口逐渐进入渔船射程。至岸边二十米时,黄忠一轮强弓散射,将围在渡口的百数吏兵射退。

见皇甫岑步卒,一言不发,便射退吏兵,郑泰挥挥手,责令吏兵后撤。这是郑泰晓得皇甫岑如是已经决意入雒,这些先驱兵卒,根本不会听信他的言辞,转换阵营。且如今丁原大军行迹不见,若是令百数吏兵与皇甫岑精锐熬斗,也不过是徒有死伤,难以阻拦皇甫岑步伐。

与其吏兵死伤殆尽,还不如束手就擒,以求活命。

且一旦鏖战,那郑泰就再无其他说辞,只能眼睁睁看着皇甫岑踏入洛阳。

郑泰仔细考虑一番,勒令吏兵收起兵戈,后退百数米,避开渡河兵卒。他自己则单身立于渡口前,迎接皇甫岑先驱步卒。却是郑泰依旧不肯放弃希望,想凭借旧日与卢植的交情,亲自与皇甫岑交流一番,希冀皇甫岑顾全大局,能够如愿退兵,避免洛阳再起变端。

黄忠率众登岸之后,立刻收缴百数吏兵的武器,分成四队,分别看押起来。分辨出黄忠是数百人之中的头领,郑泰连忙迎上前去,说道:“我是尚书郑泰,你家白马都尉何在?”

黄忠呵呵应付似的笑道:“我家大人,尚在北岸。尚书若是欲与大人交谈,还请驻足稍等。”说话间,黄忠分出两人,寸步不离的看守郑泰,限制郑泰只能在渡口百米附近活动。

黄忠登陆南岸后,迅速遏制住渡口要害之地。渔船则返回北岸,继续运载士卒。

自天色微亮,渔船便一直在黄河上来回奔波,一批批士卒、战马、粮草,被缓慢的运到黄河南岸。至辰时末(9点),才勉勉强强有一千五百步卒、两百骑兵抵达黄河南岸。

一批批士卒抵达南岸,却始终不见皇甫岑身影。等待近两个时辰的郑泰,又见这批士卒中,依旧没有皇甫岑身影,按捺不住,又找来黄忠询问:“白马都尉何时抵达南岸?”

皇甫岑部下将校,随兵卒陆续赶至南岸后,军中司马黄忠便被派遣为郑泰以及百数吏兵的看守,防止有人逃散或惹事。

黄忠挠挠头,呵呵笑道:“战马、器械难运,大人尚需料理北岸诸多事务,尚书还请见谅,再等等。”

“怕是皇甫岑心中有愧,不敢来见我吧!”

郑泰冷哼一声,拂袖离去。他也看出来了,皇甫岑根本没有心思同自己相叙,退兵之意。

……

洛阳城,北邙。

数十宦官的死尸先后被抛入黄河后,闵贡才转到郑泰身旁,望着领着天子刘辨、陈留王刘协的段珪。闵贡也恼怒毫无办法。

天子刘辨自仓惶出逃,流离失所,天子刘辨便精神崩溃。张让被闵贡逼着跳河自杀,现在闵贡还要步步紧逼,而段珪更是铁了心的要带着两位皇子,一步不退。天子刘辨恐惧不敢发话,一直提心吊胆的随着段珪盯着眼前这些行凶之人。

恰赶此时,行在前方的袁绍等人已经赶到,看到此场景,顿时大惊失色。

段珪挟持天子。

闵贡竟然不顾天子安危,直面天子。

忽地,从外又闪来一大批人马,马队之后,正是被董卓带来的文武百官。

忽见来人,闵贡虽然不知道是董卓,但亦知来人是自己的援军,随即冲着段珪高声喝道:“段珪,群臣勤王大军已至,你还不快快束手就擒!”

行至北邙,天子刘辨仰头又见董卓大军。这些西凉精锐,个个精悍,杀气逼人,天子刘辨不识得董卓,以为这些士卒又要杀他,顿时吓的大哭。

等董卓上前拜见时,天子刘辨也因为恐惧,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应对。

便在这时,袁绍趁机向董卓发难:“天子恐惧兵事,还请左将军退兵,以安帝心!”

袁隗以及与袁氏牵连的群臣,也是齐声言董卓应该速速退兵,莫要再惊吓幼天子。

董卓此刻所能依靠者,便是手中军权,岂会令袁绍如愿,当场反驳道:“诸位在洛阳,却令两宫流血千里、天子出奔,此时尚有脸面让我退兵?我若退兵,若是洛阳再起杀戮,却该如何?”

董卓却是直接讽刺,言袁绍才是乱臣之首,反逆之贼,凡是令他退兵者,皆是对天子不忠。

董卓晓得洛阳诸臣,多依袁绍,也不再多言,只是挥手召唤来无数兵卒,团团围住天子车驾,护送至南宫。入内宫后,董卓将南宫宿卫换上吴匡等何进旧人,又第一次总领朝政,宣布改元昭宁,言乱事已定,洛阳当复安稳。

与此同时,董卓又举荐何进掾吏伍琼为城门校尉,向洛阳城东西南北十二座城门,安插亲信,严防再有袁术引兵攻打南宫之事。

董卓为军将,首先关心军事。洛阳京畿地区,除洛阳各种虎赍、羽林、卫尉等外,便属镇守孟津之南的丁原,兵员最多,势力最大。为避免丁原被城内某些人诱惑,以致引兵来攻,董卓遂使尚书台签发诏书,征丁原为执金吾,入京,欲以之收拢丁原兵权。

尚书台势力多为袁绍旧党,不肯为董卓签发诏书,欲以此刁难董卓。所幸李儒早为董卓打点,先是任命关西人周瑟为尚书,而后又通过周瑟来控制尚书台,签发各种调任文书。

董卓正在和袁绍较劲,明争暗斗时,闵贡突然扔掉手中长剑,来报:“河东皇甫岑,此时正欲攻小平津,意率兵入京!”

闻言,董卓抬头所望,对面正有大批渔船集结,似乎有许多士卒即要过来。当即回身命令董旻护住沿岸,然后理也不理袁绍抢在前,对着段珪道:“放下天子,还可绕你一命!”

段珪本有心反抗。

但他也听闻董卓为人,这不是郑泰一般的正直臣子,也不是闵贡那般小吏,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屠夫。而皇甫岑虽然以至近前,但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一时间很难保住天子与皇甫岑。不过段珪灵机一动,只要自己在天子身旁,拖延一段时间,皇甫岑必定入洛阳。而且如果皇甫岑真的失势了,他也好有机会投诚董卓。带着这两面三刀的想法,段珪亦然扔掉手中长剑,向董卓叩道:“左将军,此皆叛贼,为保天子性命,老奴不得不如此!”

第十四章 李儒布局

八月末。

就在段珪扔掉长剑,把天子交与董卓的这一日,董卓携天子刘辨入京,掀开汉帝国新篇史章。

可自从天明至午夜,因为董旻和丁原的布防,皇甫岑六千步骑都没有渡过黄河,不得已值得移防小平津。

而袁氏一族郁郁寡欢,不知如何才能将董卓驱逐出洛阳。

洛阳城北,平县。

自孟津被烧后,丁原大军便移防至平县,同时防备小平津、孟津两渡口的内地,守护洛阳门户。

夜色渐深,士卒多已入睡。

阴云遮挡住灿烂星空,四野尽是此起彼落蛙声。

夜间的秋风,夹杂着闷闷潮气。

平县,某宅邸。

卸下铠甲,吕布正准备入睡时,忽有亲信来报:“营外来一人,自称李肃,言为主薄故人。”

吕布一怔,很久才回忆起这么一个人:“与我同郡那个李肃?昔日董卓并州刺史三年任期满后,他似乎是追随董卓,先去河东郡,而后又去凉州?却是许多年,不曾见面过,今日怎会突然出现在洛阳?”

“却说,少年我为材官时,还曾多承他照顾。你且引他进来。”

李肃一脚踏进营帐,便哈哈大笑道:“奉先,可还记得旧时好友?”

“怎会不识。”吕布连忙引李肃入座。

两人皆是五原郡人,又都是背井离乡,行走诸州郡,言语间不禁唠叨起五原郡近况,何处草原成荒漠,何处鲜卑经常侵袭等等。随着谈话进行,两人旧时友谊,逐渐苏醒。

闲谈小半时辰,吕布剪去烛火残芯,把话题引入正题:“君深夜来访,定非仅仅为一叙别离之情,谈论家乡景象,还请直言来意。若是能有所帮助,布绝不推辞。”

见吕布将话题引至肉戏,李肃也不再遮遮掩掩,开口道:“董公入京,畏惧袁绍之徒,与丁原里应外合,再行残暴之举,令洛阳流血。故董公欲使奉先诛杀丁原,安定洛阳。”

吕布拦住李肃话语,脸色微变:“身为人吏,岂能妄言诛杀?类似之语,切莫再言。”

李肃面色沉静,根本不理会吕布微词,犹自道:“奉先,岂可因一己之私,忘国家大义哉?丁原虽对奉先厚爱,多有宠信,然丁原何人也?”

“丁原,本是宛县小吏,适逢蚁贼之乱,贪功投巧,先为大将军何进属吏,而后却投靠袁绍。此类人,趋功求利,无有仁义。孔子曰‘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于无仁义之人,奉先,何必讲仁义?前些时日,孟津火起。民众以为是黑山贼所为,我却知这是丁原筹划。袁绍攻两宫,屠戮宦官三千余人;孟津火起,近万百姓流离失所,由此可知丁原之本性,类似于袁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丁原、袁绍皆是残暴、奢杀之徒,若是两人联合,执掌朝政,洛阳民众如何生活?且闻今日上午,并州牧皇甫岑无上令,私自进军小平津。尚书郑泰请丁原调兵,阻拦皇甫岑,然而丁原却是心怀二心,竟不曾调遣一位兵卒,意欲洛阳再起兵戈之事!以此知,丁原与袁绍之谋,已见苗头,奉先不可不防。”

“嗯……”

见吕布心动,李儒继续言道。

“于人之忠为小,于国之忠为大。奉先不可因为些微官禄封赏,便忘却国家大义!”

听李肃提起火烧孟津之事,吕布陷入沉默。因为火烧孟津,吕布帐下部卒,也是各有言论,尤其是河内兵卒,常恨上司令他们残杀同郡之人。而吕布,也因此事,对丁原颇有意见。

李肃见吕布有些心动,又加把力气:“丁原、袁绍,依仗兵卒横行洛阳,妄行杀戮,生性残暴,玩弄权术。夫残暴之人,不可治国,奉先今日不为国诛杀丁原,一旦两人连兵,胁迫大汉,至那时,则后悔晚矣!”

“奉先若是难以决断,可唤亲信部将前来议论。如是众人皆言丁原不该杀,奉先则可斩我之首,以表忠心。”

吕布犹豫一会,唤来三四名亲信议论大事。

不等吕布开口,李肃便向这几位吕布亲信言道:“丁原诈以黑山贼行事,火烧孟津,欺骗百姓,威逼朝廷,可谓人神公愤。今洛阳不靖,丁原又欲悖逆行事,真可谓豺狼不知人间尚有仁义。”

“洛阳大乱,致使天子出走。丁原虽不曾亲手举刀,但是却因丁原逼迫而起也!”

“丁原善于蛊惑兵卒,朝廷忧惧他趁机作乱,乃至不敢明文坐征廷尉。然而朝廷知丁原为大害,故以我传来密旨,欲从军中寻一二忠良将士,击杀贼子,为国张目!今主薄吕布恨丁原残暴,欲杀丁原,为朝廷除害,诸位主薄帐下部曲,可否愿意奉主薄为主,为国效命?”

却是李肃请部曲议事为假,而是欲趁机,携部曲之心意,逼迫吕布决断。

李肃话音刚落,郝萌,立即喝声骂道:“我便知朝廷不会昏庸到,肆意烧毁孟津。果然是这丁原老儿私心作祟。主薄,还请速速斩杀此獠,为孟津百姓复仇!”郝萌为河内人,最恨丁原罔顾河内、河南百姓生死,火烧孟津。

其他部曲亦以为吕布已经决心斩杀丁原,如今不过是假借李肃开口。

“丁原火烧孟津,行径残暴,当应杀之,肃清朝纲。”部曲纷纷议论中,吕布长身而起,决断道:“洛阳刚经大乱,不能再遭兵戈。既然丁原不以天下百姓为念,我吕布便不惜名声,为朝廷斩杀其人!”

决断既下,吕布遂令郝萌、魏续等部曲,各自招呼亲信,以便诛杀丁原后,立即收拢军权,避免军卒夜间大乱。

安排妥当后,吕布听从李肃建议,诈称皇甫岑兵发平县,形势危急,遂入丁原府内。

丁原揉着眼睛,拖曳着脚步,从内室走出,随口问道:“白马都尉竟然与我同时而到,当真是奇了怪了?”

便在此时,吕布欺身上前,腰间短刀,唰的砍过去,宛若一道寒光,带走丁原头颅。

刀出,人头落,眨眼间,一气呵成。

丁原人头落地时,双眼还是迷迷蒙蒙,似乎刚睡醒模样。

“大事已定矣!”吕布收刀还鞘,回首对李肃说道。

……

昭宁元年八月末。

吕布上书天子,言丁原诈以黑山贼,火烧孟津,心怀悖逆,残暴无仁义,故杀之以慰万民。同日,董卓诏书拜吕布代丁原为骑都尉,全权总领丁原帐下河内兵、并州兵,又令吕布发兵阻击皇甫岑大军。

与军令随行的是董卓一封书信。书信中,董卓先是花费大量笔墨,言皇宫残破,兵凶之难,词句中又多番隐隐讽刺袁绍。临信结尾时,董卓又留言:“昔日广平共战张角三兄弟,仲岚之少年英气,至今尚且不能忘怀。吾之兵,即仲岚之兵哉。何必率数千兵卒,千里奔走,徒耗费洛阳粮草尔!且今日之时,洛阳安定,何须仲岚用兵?惟盼仲岚入京,与我一叙离别多年之诸事。”

虽然皇甫岑与自己有隙,但眼下占据把守洛阳北门户小孟津的正是皇甫岑,他董卓暂时还腾不出手来压制对手。所以董卓试图拉拢皇甫岑,与他共同对抗袁绍等一系。而以皇甫岑声望、地位,还有实力,在董卓眼里,都是一个大威胁。

丁原身死,吕布提兵阻击皇甫岑,军阵之事,可以暂且稍稍告一段落。

洛阳,董卓手持一叠被尚书台驳回的文书,向身边李儒颓然叹道:“袁氏一门,四世三公,门生万千,又在洛阳经营多年,与朝廷诸公多有牵连。今日袁绍屠戮两宫,吾本可以此登位三公,秉持朝政,扭转关西局势。奈何袁氏根深底厚,势力庞大,难以与之争锋。若不是我令骑兵夜间潜出,白日又伪作援兵大张旗鼓入雒,令袁绍之辈、何进旧有部曲,不知我其实仅率兵三千。怕是袁绍早就再兴刀兵,袭杀我等,兼并西凉军,进而由他袁氏把持大汉朝政!”

“那主公打算如何来办?”

李儒抬头问道。

“如今,我虽以诈计恐惧他们,又招降吕布,收编吴匡等人,以零零散散数万兵卒,胁迫洛阳,使他们不敢妄动。但是朝堂之上,我却始终孤身一人,凡事不能以顺利言论。如若如此,岂能振兴关西?文优可有良策,解我此忧?”

李儒答道:“吾昨日一夜苦思,与其他谋士多番商议,定下近、远三计策,可瓦解袁氏一门。”李儒双眼充血,血丝斑驳,显然是昨日一夜未睡。

“三策?你皆说说!”

李儒清清有点嘶哑的嗓子,道:“第一策是近计,以之应对当前时局。”

“左校尉孙坚,虽然旧时与主公有隙,但听闻此人入主西园军后,素以袁氏不合,今时,袁氏攻皇宫,孙文台非但没有助纣为虐,反而保护阳安长公主、阳翟长公主两家公主府邸,如今阳翟长公主下嫁皇甫岑,定然会交好皇甫岑。此人又为我等行伍出身,可引以为援。”

“典军校尉曹操,此人明智远识,颇有大才。袁绍少年交接曹操,曾以曹操矮小,又为阉竖后嗣,遂令曹操充作刺客,试图暗杀赵忠。曹操虽有才干,却并不为袁绍所重,主公若想离间袁绍,曹操可为利刃。”

“少府许相,三世三公,却为袁隗伪诏杀之。许相两位从兄弟,许靖、许邵,皆能慧眼识能。两人虽然口不敢直言,但是心中却怀怨愤。当此时,主公可大用许靖,借势得以存身洛阳。”

“凡此三人,用之,可暂时安稳朝局。”

“第二策,是远计,可以之分化朝局,避免袁氏在洛阳一家独大。”

“主公长年累战,不曾与名士交往,无有声名,是以士人不归心。这种劣势存在,一时之间,纵然花费无数力气,也难有成效。兵法有云‘若是自强不足,则思弱敌之策’。大汉四方名儒、才俊何其多矣,岂尽是趋附袁氏之徒?今借助袁绍诛杀宦官之势,主公可尽废宦官,重新推崇三公,并擢用朝中故老、乡间大儒,州郡名士入洛阳,以此来孤袁氏之势,使其不能统帅洛阳诸公。”

“陈留蔡邕,素有声望,且其婚姻之家,亦是名门士族,可引以为援。”

“颍川荀爽,昔日洛阳神君之子,亦是乡间名老。荀爽从子侄荀彧、荀攸亦在洛阳,可因两人强行征辟荀爽。”

“弘农杨彪,三代太尉之后。主公若是举他为三公,则弘农杨氏,与袁氏同为四世三公。以此,可分袁氏之大势。”

“豫州牧江夏黄琬,颇有其祖黄琼之风,又与弘农杨氏善,此人可为杨彪之助力。”

“颍川陈纪,与其父兄并称‘三君’,久怀大名,可辟用之。”

“……”

“这些名望高达之士,一旦群聚重位,必要分割袁氏之权柄,使之难以阻碍主公秉持朝政。”

“第三策,亦是远计,可图十数年之后。”

“今天子虽长,然少为道人所养,不知朝政权术。主公与幼天子亦有过交流,当知幼天子虽年已十七,犹类儿童。反观之,陈留王刘协,自幼长于深宫,为董太后倾心抚养,虽经大变,尚能面不改色,坦然面对袁绍,词锋不曾有过半点曲折。可见,陈留王虽幼,但其才能远甚于幼天子。”

闻此言,一直沉闷不语的董卓猛然转头看向李儒,问道:“文优欲行……”

“大汉如欲中兴,仅靠二三臣子,难有作为。唯有帝心聪慧,看透权术背后真理,不被奸人蒙蔽,才能振兴朝政。主公如欲振兴大汉,当应学习昔日霍光,废幼天子,遵从先帝遗诏,策令陈留王为帝。”李儒仿佛并未瞧见董卓的表情,继续道:“废立大事,不可轻起。但是主公可以逼迫袁氏自断一臂,令袁绍亲自起草废立诏书,主持废立大事。袁氏参与废立,则其名望可渐六成。如若袁氏不欲屈服,则主公当应立刻行雷霆之击,诛杀袁绍、袁术,不留后患。最后再图谋皇甫岑。”

“嗯。”

董卓沉吟。

“三策若成,主公可安坐洛阳,执掌朝政也!”

董卓点点头,轻声道:“这第一策、第二策,都是远交近攻,自强,弱敌之善计。但是废立天子……以我名望,怕是主持不起来。”

李儒笑道:“主公主持不起,可他袁隗能。这废立之举,便是要强行施加在袁隗身上,令其整日烦恼,无心思再来谋划主公。”

第十五章 孟德高义

却说李儒匆匆定下三策后,便领着人依照董卓嘱咐,去联系洛阳城内的几家势力。许相被袁氏逼死后,许靖兄弟确实在洛阳城内伺机而动。汝南许氏与南阳袁氏的家族实力本是不相上下的,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