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农家幺妹-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喜姐使了他来传话,想来赵太太不但知道了,而且还会让赵大顺便处理自家与吴家的恩怨。
赵家之所以能在虎台县里占据典史之职上百年,不可能是靠着权势作威作福而来,而是有着一套令人信服的为人处事原则。宁婉亲身经历过,所以她完全明白,管着一个县的杂务,不可能没有一点黑幕或者手段,但是赵家尽量会在不影响自家利益的情况下公平公正、恪尽职守,才能在虎台县里一向有着极好的声誉。
以赵太太的本意,她一定是不愿意去沾吴宁两家的事,尽管只是一件小事,但吴家又没有作奸犯科,又没有杀人放火,怎么好横加干涉呢!
但是赵太太让赵大过来就说明一定会帮忙的。赵太太就这样的人,喜姐儿是她做主娶进来的儿媳妇,求到了她的面前,就是再麻烦些她也会帮。不过赵太太这一次压住了吴家,她会记得吴家一个情儿,将来到合适的时机重新还给吴家。
因此自己也要欠赵太太一个人情了,却是宁婉不愿意的。她一直认为赵太太是个好婆婆,从没亏待过自己,但是这不等于她梦醒之后还愿意再与她交集。赵太太固然没亏待过自己,但是自己自到了赵家照顾赵国茂,打理赵家的里里外外、大大小小所有的事情,也算还了赵太太对自己的恩情,因此也不欠她的了。而且这一次自己怎么也不会再嫁赵茂,那么正好再不相见。
因此宁婉被宁清推了一下后没有与大家一样向赵大道谢,也没有提及喜姐儿,却急忙问:“赵管家可是已经去了吴家?”
赵大是经赵太太亲手调教出来的,因此十分会拿捏分寸,受了宁家一家人的感激却一点骄傲的气色也没有,现在听了宁婉问话,赶紧恭敬地上前答道:“回表小姐,二少奶奶命小的来传话,小的也正要请舅老爷舅太太及表小姐示下,怎么对付吴家?是让他们关了收山货的铺子还是把收货的价与德聚丰降为一样为好?”
还好,赵太太还没有出手。宁婉放下心来,“不必了。我们家做山货生意,吴家也做山菜生意,他们愿意用什么价收货我们哪里能管?若是吴家犯了王法,我们自然要请赵典史帮忙的。”宁婉几句话,所有人都怔住了,一直垂着头的赵管家也抬起头来看着她,宁清更是一把将她拉到一旁小声说:“婉儿,你傻了吗?现在典史家肯帮忙,我们还不赶紧借此让吴家关了山货铺子,重新把所有的山货生意都拢到德聚丰!”
说是小声,其实以宁清的嗓门,每屋子的应该都听到了。
宁婉就笑了,向宁清说,也是向大家问:“我们是做生意的,难不成有一家出与我们家抢生意我们就要求喜姐儿帮忙让人家做不成?”
见宁清要开口,她一摆手压住了她的话又自问自答道:“是,我知道你们会说吴家做生意不厚道,故意与我们家抬价抢生意,但是吴家愿意用多少钱收山货都不犯王法,我们更不能因此对付他们,世上总还是要讲理的。”
“喜姐儿与我们家一向亲厚,听了我们家被人抢生意自然一心帮我们,未必知道详情。但我们自己岂能不知道,这些都不过是生意上的小事,哪里就好麻烦赵典史家?若我们真要赵家帮忙,岂不成了欺压乡里的恶霸?”
宁梁和于氏原是穷惯了的,现在开了铺子挣了些钱自然十分看重,吴家如此抢生意让他们早乱了方寸,因此猛一听到赵家要帮着自己抢回生意十分开心,现在听了幺女的话立即醒悟过来,“婉儿说得对,我们可不做那欺压别人的恶事,将来怎么有脸见乡亲邻里?”
宁婉就知道爹娘一定会想通的,就是宁清、刘五郎等人也未必不通道理,只是私心太重而已,就又笑着开解大家,“何且这一次我们逼着吴家关了铺子,难不成将来再不许别人开山货铺子?如此下去,我们的生意如果不挣钱,也要找喜姐儿来帮忙,一定要我们家的铺子挣钱?”
“就是,那成了什么!”宁梁赶紧就说:“既然如此,请赵管家在我们家里用了饭就回去给喜姐儿传话,我们家铺子的事不必求赵家了,我们自有办法。”
宁清就哼道:“爹,你能有什么办法!还不是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德聚丰一天天地没人上门!”
于氏自然是帮着丈夫,“就是没办法我们也不能做那缺德事,那是要遭天遣的。”
“谁说我们没办法?”宁婉反问,然后向赵管家笑着说道:“谢谢赵管家了,先留下歇一会
儿,吃过饭回覆喜姐儿,谢谢她惦记了。抢生意是常见的事,德聚丰又不是没遇到过,现在生意冷淡此不打紧,今天才到春天,还有大半年好时光,德聚丰还有的许多机会挣钱呢。”
说着拿出了二钱银子做打赏,让赵管事吃了饭回虎台县了。
方才有赵管事在,大家毕竟说话不方便,现在于氏、大河、红英就七嘴八舌地围着宁婉问:“你有什么办法能挣到钱?”
宁清就说:“她哪有什么办法?不过是在外人面前硬撑着吧!”
宁梁也觉得幺女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因此宁婉在外面跑的时候多半是他跟着,现在就喝住宁清:“就算生意做不成,我们老家也有二十亩地,回家种田又怎么样?”
于氏也道:“如果回了三家村,我们就像过去一样农闲时上山采山菜卖到虎台县里,日子也过得挺好的。”
宁婉只得又解释,“刚我就说了,谁也不必回去采山菜,我们依旧做生意。虽然吴家给的价高,但毕竟还有愿意到德聚丰送货的,而且我们再把人手都派到村里收山菜,这样总能收上来一些。”同时也下了决心,“就算收不上山菜也没什么,大家就按我前些日子说的多收些绿豆回来。”
宁清一直不解,妹妹这些日子一直让大家低价收绿豆,现在听她又提就问:“收绿豆做什么?难不成我们家也要和吴家抢粮食生意?”
做什么宁婉就不会说了,“你们只管听我的吧!”
收上来的山货没多少,但是绿豆却在宁家慢慢堆了起来。这一天宁婉又去了吴家的粮食铺子,正打听绿豆的价儿,吴掌柜从里面走了出来,见了宁婉就一缩头想退回去。二儿子出高价与宁家争山货虽然不能算是错,但是也非正道,难免被人说一声不厚道。且大家都在一处镇上住着,见了面他倒觉得有些过不去,这些日子一直躲着德聚丰的人。
偏宁婉眼尖,一下子就看到了他,赶紧叫了一声“吴叔”,然后就笑问:“我想多买些绿豆,不知道价还能不能让一些?”
吴掌柜只得踱了出来,他是做了几十年的生意人了,真与宁家姑娘面对面时自然也能绷得住,二儿子手段是狠了些,可也没有什么对不起宁家的,他早换了一张笑脸看着宁婉了,“宁姑娘买得多,我家自然再让些价。”心里却在琢磨宁家买绿豆做什么。按说宁家虽然也会做些绿豆糕之类的点心在铺子里卖,但总用不了这许多。
难不成宁家果然不再做收山货的生意了?
但是吴掌柜却不会问,一则宁姑娘未必肯告诉他,再则有先前二儿子的事,他也不好开口,心思转动之时在心里算了帐,口里报了一个价。
虽然说是便宜,但是吴掌柜这样的人精岂会真地让利于人?这个价足足比宁家在各处村里收的要高出两成多,但是宁婉却眼也不眨地就答应将吴家所有的绿豆都买了下来。
吴掌柜心里后悔,不如刚刚再要高点价儿,但话已出口却怎么也不能改的,就让人赶了骡车给宁家送货,却再忍不住向宁婉问:“宁姑娘让这些绿豆做什么呀?”
宁婉就笑了,“现在山菜的生意不好做,我们家就想改做粮食生意了。”
吴掌柜被宁姑娘的玩笑噎得说不出话来,一个劲儿地笑着,“宁姑娘说笑了,说笑了。”
宁婉果然还是说说笑笑的,“不知道吴掌柜还会不会再进绿豆了,若是进一定告诉我一声,我再来买些。”
“这时候自然不会再进,也没有货可进了,毕竟绿豆这东西一年没有多少产量,在马驿镇这一带没有人家专门种这个的,有闲田的家里最多半种个一亩半亩的,收的豆子自家留些剩下的早就卖了,”吴掌柜说起粮食生意头头是道,而且宁家收绿豆他早就探知了,因此才会将绿豆的价提上去两成,又笑着瞧着宁婉道:“眼下就是想收绿豆恐怕也无处可收了,宁姑娘将这附近的绿豆已经收得差不多了。”
宁婉自不瞒他,且也瞒不住,“看来我还要到旁的镇子上再买一些了。”
绿豆产的少,可是买的人也少啊!吴家做粮食生意,可是绿豆只占很小很小的一份,完全是因为要让铺子的品种齐全才每年进一些的,吴掌柜可以肯定宁家不可能靠着卖绿豆挣了钱。因为这种东西不是粮食那样家家必需的,如果卖得贵了是没有人肯买的!
吴掌柜在心里嘀咕,难道宁姑娘被自家的二儿子逼得走投无路,竟然傻了?
但看宁婉眼睛清清亮亮的,怎么也不像傻了的样子。
第131章 真诚
宁婉与吴掌柜毫无芥蒂地笑着道别出了粮食铺子,才一转弯就到了吴二爷新开的山货铺子门前,倒不是她特别从这里经过,而是这里是她回家的必经之路,她也没有必要绕路躲着吧。
时辰还早,但是吴家的山货铺子门前已经有了不少人了,就像过去德聚丰一样,排成一排等着铺子里的人验了货给钱。宁婉免不了遇到不少熟人,先前时常来送货的,有些人就扭过头去装做看不到,也有关系十分好地躲不过就问了声好,尴尬地吱唔着,“这不,家里日子过得紧,就想着多几个钱也是好的。”
宁婉笑眯眯地应了,“如今吴家收货的价钱高,大家卖这里也是应该的。”
就有人说:“宁姑娘,如果你家与吴家一样的价,我们还送到德聚丰。”
宁婉叹了一声气,“我家岂不想多给大家些钱?只是德聚卖到虎台县里的价就低,所以提不了价,倒是抱歉了。”虽说是叹了气又抱了歉,但却一丝不快也没有,只是将事实说清而已。
吴家二爷想是听了信,这时自铺子里转了出来,向宁婉笑着问:“宁姑娘前来可有什么指教?”
宁婉一摆手,“我哪里有什么能指教吴二爷的!只是我刚到你们家的铺子里买些粮食从这里路过,遇到熟人说两句话而已。”说着提脚要走,“我也该家去了,还有事呢。”原来她这时一眼看到胡村长和干娘带着两个大儿子,正各自背着一筐山货向吴家铺子走来,只怕遇到了不好看,便急着回去。
偏吴二爷并没有听到宁婉先前与卖山货人的话,也不相信宁婉果真是来买粮食的,只当宁婉故意哄自己,便拦住她问:“宁姑娘该不会是来拉这些卖货人的吧?只是你们家铺子收货的价可涨上去了?”
宁婉就笑,“我们家铺子若是涨了价就会赔钱,所以是涨不得的。至于大家卖货,自然选价高的铺子,都是乡里乡亲的,我怎么会让大家少挣钱呢?”
那些先前去德聚丰送货的人早与宁家都熟识了,相处又十分融洽,现在虽然为了些利而将货送到了吴家,可心里却多少有些内疚,此时见吴二爷拿话为难宁姑娘就纷纷帮宁婉说话,“宁姑娘没拉我们去德聚丰,反还说我们卖到这里没什么的。”
吴二爷才知道自己焦躁了,脸色微沉,却又立即绽开一个十分灿烂的笑容,“原来我还以为德聚丰收货的价涨了呢,却不想宁家依旧不涨啊。”又十分诚恳地劝宁婉,“做生意呢,挣些小钱也差不多了,多让些利给大家并不错。”
宁婉本就笑着,眼下笑意亦更盛,而且比吴二爷还要诚恳,“我们家做生意最注重的就是信誉,收山货的价早已经达到了最高,再多就要赔钱了,这话并不是骗人的,因此无论如何也涨不了价。现在吴二爷能给大家更多的实惠,我们家就是生意受点损也没什么,只要大家得了实惠就成。”
这话如此的冠冕堂皇,不论是吴二爷还是送货的人都没法子再说什么,许多送货的人都十分感动,大家对宁姑娘一向十分有好感,现在更觉得自己没看错人。至于吴二爷,虽然百般不信,但是宁婉的神态却没有一丝的伪装,而且宁家果然也是如此,就是不涨价与他争,哪怕一天也没几份生意!
这样可与他的设想一点也不同啊!
可是接下来他要怎么办呢?
宁婉在送山菜的众人面前诚恳地向吴二爷表明了自家的态度后就快步向家里走去,她早见胡村长和干娘躲到了人群最后,自己如果留得久了免不了终要见面的,这时候还是不见的为好。
到了自家铺子门前,却见胡敦儒从里面匆匆地出来,只向她略点了点头就向镇子北头走了。宁婉就问守在铺子里的娘,“三哥过来什么事?”
因为家里收不上多少山菜,所有人都闲着,宁清便和娘在一处坐在铺子里。她一向喜欢抢话惯了的,谁也难抢得过她,就答道:“来问他爹娘是不是过来了。”
于氏就猜道:“小胡先生的亲事就在眼前了,想是有什么事才急成这样,只是干亲家里并没有人来过。”
宁婉心里倒有些猜测,果然一会儿就应验了,胡敦儒带着爹娘兄长们过来,也不管于氏娘几个在场还在说着,“我早说了,我们家的山货都要卖宁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吴二爷这样做生意实属品行不端,我们家再不能与他来往!”
干娘岂能不尴尬,强笑着向于氏说:“我们家的山货自然要卖到你们铺子里的,只是路上走得累了,就在路边歇上一会儿,敦儒就以为我们想去吴家呢。”
宁婉依旧不揭破,笑嘻嘻地接下干娘身上的筐子,让伙计算钱,自己又递了帕子又端茶水,“干娘,你和我干爹怎么样,我们家里人哪个不知道?你赶紧和我干爹他们一起到屋里歇一会儿。”又让娘陪着,宁清看店,自己去买了肉做饭菜。
其实宁婉果真不怪胡家人的,就是自己采了山华卖,也要卖到价高处,这是人之常情。而且真精细地算计起来,如果干娘他们到吴家卖货,自己也不必招待他们,宁家也许还要省些钱呢!
但是宁婉还是十分地领胡敦儒的情,他这个人固然有种种自己看不惯的地方,但却是真正的好人,如果自己是男子,一定与他结成肝胆相照的朋友。当然,自己做的他的干妹妹,其实也不错。
胡村长和胡大娘来送山货其实也是为了换钱将胡敦儒的亲事办得更加体面,毕竟古家是镇上有名的富户,为了女儿出嫁准备了许多嫁妆,又在离许家学堂不远的地方为他们置办了一处两进的宅子,方便胡敦儒在镇上读书。
可是胡敦儒却不把这一切都当成一回事儿,他还坚持着自己的大义,诸如“聘娶不以资财为重”、“君子安贫,达人乐道”之类。听着胡干娘和娘在一处说着备多少聘礼之类的话只道:“我们家量力而行就是,不必勉强。”又说:“古时候聘礼只有两张鹿皮,我们家备的已经多了!”倒将胡干娘和于氏的话都噎了回去。
宁婉在心里一笑,她这个三哥,就是与常人不同。瞧着无人注意,就悄悄将胡敦儒招到一间空屋里,板着脸向他说:“我听人说过,圣人听说父亲偷了牛,儿子出首告了官就说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之言。你以后在旁人面前总要为家人亲戚留些颜面的好。”
“三妹竟知道圣人之言?”胡敦儒吃了一惊,瞪大眼睛瞧着宁婉。
“我为什么就不能知道?”胡敦儒对她不错,她也要认真对他,因此宁婉第一次打算好好与胡敦儒讲一讲道理,“三哥是不是觉得女子就应该没有才学,连字都不识才对?我告诉三哥吧,其实自古以来贤良懂理的女子多着呢,我知道圣人之言又算得了什么!”
“圣人的话也未必每一句都是对的,”胡敦儒反又问:“那你可听过‘亲有过,谏使更’?又或者‘大道直行’?”
“我并不是说你不对,只是想说为什么不用更圆滑些的办法呢?”
“正是因为你们都是我的亲人,所以我才更要直言相劝,让大家的所言所行更合道义。”
宁婉劝不服他,只得又说:“就算你一定要对我们严格,但对外面的人和事还是要通融些,就比如杨家的事,他们既然已经改多了,你又何必一定与杨益绝交呢。”胡敦儒将来做官很不顺利,只从他平日的行事就能看出一二,现在若改一改,将来他的仕途也许会好一些?
宁婉不提还好,如今一提了杨益,胡敦儒就生了气,“我原不知道,杨益在家里竟然不敬嫡母,反倒叫姨娘做母亲,这样糊涂的人哪里能做朋友?杨家所谓的改了,也没见杨家真正走上正路,他的那个姨娘还是时常在外面不守妾道,你怎么还要帮他说话!”
先前胡敦儒并不知道杨益家里的事,正是为了杨益的亲事不免多跑了几次杨家,由此知道了小杨太太的事,因此他教导了杨益一番后就与他绝交了。
其实被胡敦儒声色俱厉地斥责一回之后,杨家已经变了一些,小杨太太再不敢如过去一般大张旗鼓地出门招摇,镇上再有妇人间的应酬都是杨太太出面。在宁婉看来,这已经是很大的进展,毕竟小杨太太生了杨益,杨益与她更亲,总是血脉亲情,也是活生生的现实,与胡敦儒美好的理想总不可能一样的。
但是胡敦儒就是不肯接受,“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杨益要是连自已家里的事都不能管好,就不必进学了,我更是耻于与这样的人往来!”
宁婉就温和地说:“我不是帮杨益说话,只是我想你们毕竟是同窗,关系太僵了并不好。虽然心里不喜欢他,但是表面上还要过得去才好。”
胡敦儒早不屑地摇了摇头,“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我不想与谁虚与委蛇!”
“太刚刚易折……”
“我就是宁折而不弯!”
宁婉突然明白了自己只是徒劳,胡敦儒是不会改的。不过尽管他仕途不顺,但回了马驿镇上却也做出了一番功业。人本来也是不同的,又都有各自的好处,各自的不足,想通了也就不再纠结了。
第132章 暴利
这一年的春天来得早,天气也比往年热,各种山野菜都长得十分茂盛,吴二爷的山货铺子开得恰逢好时节,每天收的山货都堆成高高的一座小山。
对比之下,宁家就可怜极了,每日到虎台县送货都不必用骡车,一两头驴子就够用了而德聚丰在虎台县里也只还留着望远楼等几家关系十分亲密的老顾主,其余的已经都由吴二爷供货了。
不过,如今德聚丰的人倒也不再闲着,除了专门拨出两个人负责山货生意,大家开始做粉条。原来这些日子宁婉将德聚丰后院不远处的一处房子买了下来,粉条作坊就开在那里,又托望远楼的掌柜帮忙从山东请了一个会做粉的刘老师傅,专门做绿豆粉条。
传说中粉条是大名鼎鼎的孙膑发明的,辽东人一向特别喜欢这种吃食,也常用各种粮食做粉条,平常种的高粱、豌豆、稻米都能做成,但是最好的还要首推绿豆粉条。用绿豆做的细粉丝洁白光润,放在阳光下银光闪闪,几乎是透明的,吃起来又韧又滑,上等席面里常能见到。
比起富贵人家常吃的细粉丝,寻常辽东人家更喜欢宽宽的粉条,用猪肉炖在一起,又香又有咬劲,大冬天时吃了还特别顶饿,在农家也够得上是难得的佳肴了。
一直关注宁家收购绿豆的吴家父子终于明白德聚丰想做什么了。既然山货生意被顶了,宁家便转行去做粉条,恰好镇子上没有专做粉条的作坊,甚至虎台县附近都没有,也算是一项不错的生财之道。只是宁家转行做粉条的时机有点不对,这还是山东来的老师傅到了大家才知道的,粉条竟是要在冬天才能做的,因为拉好的粉要在屋子外面冻实了才能最后成形,现在的天气只能做些凉粉,又因为不能存放因此每天不能做太多。
宁家这些绿豆看来要在手中压上一年呀!再加上请师傅的工钱,这一项恐怕就要赔上不少。不懂得做粉条的行情就随意入了行,吃了亏也是必然的!镇上早有知情的人家偷偷笑宁家了,毕竟是从山村里出来的,许多事儿都不明白。
吴家父子倒是顾不上笑话宁家,毕竟宁家亏不亏对他们不是什么重要的事,他们只是万万没想到即使到了这样的时候,宁家也没有将山货生意全部停了,还是维持着过去价格对外收着货,虽然收到的货很少,但是却没有断过!
这让吴二就为难起来,他原是打算用上一两个月挤垮德聚丰的,但是现在他铺子里每天都要赔上几两银子,镇上所有收山货的小铺子早都关了门,唯有德聚丰巍然不动。
吴掌柜就埋怨儿子,“当初我就说这样做不对,现在可倒好,你成了骑虎难下之势,每天赔着钱,你娘要是知道了在地底也不得安稳!”
原来这笔钱是吴二的亲娘留下给他娶媳妇的,可是吴二不急着娶媳妇,一直嚷着要先立业再成家,一定要拿出这钱来做生意,所以吴老爷才会有如此一说。
吴二这两天在外人面前一直还维持着笑容,但是只要一进了屋子就沉下脸,人也瘦了许多,现在被父亲责怪了,他整个人瘫在炕上一动不动。过了半晌才猛地举起一只手捶在炕沿上,恶狠狠地说:“我就不信,宁家还能与我们僵持一年!他们家现在每天亏得很,山货生意太少不挣钱,绿豆压在手里又是赔钱,他们坚持不了多久了!”
“如果德聚丰不管不顾地就是不停山货生意,他们将绿豆卖出去还能支持几个月,可是那样你的损失也实在太大了!”
“现在我只能孤注一掷继续下去了!”
儿子如果不硬撑着高价收货,肯定有许多人会重新流回德聚丰,毕竟他们先前与德聚丰关系不错,能够过来也是看在高价的缘故,加之宁家在这场争夺中十分地谦和低调,又使得大家对德聚丰的好感又多了一层。反之自家若是无故地降了价,一定会有人落井下石。吴掌柜权衡利弊,“要么不如我们先退了吧,虽然亏了些钱,但不过是小数,爹给你补上,你另选一样生意做。”
“不!我现在虽然难,但是宁家也不好受!他们家的邻居听得嫁到刘家的那个二姑娘天天在家里骂人,还不是实在没有出路了?只要我再坚持一段时间,德聚丰关了门,整个马驿镇的山货生意就都是我的了!然后我还要在附近的几个镇上和虎台县里开分店,将虎台县的山货生意都归于我们家,再然后……”
吴家做生意已经有好多代了,如今一家人都在生意场中,但是二儿子还是与旁人都不同,不比大儿子只是想将吴家的粮食铺子经营好,二儿子的心太大了,他从来没有看得上自家的粮食生意,他的目光落在了马驿镇以外。
对于这样的儿子,吴掌柜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办,最后他还是当初二儿子要出来做生意时的那句话,“你娘给你留的钱你只管折腾去,但是家里将来要分给你的那一份却不能随意动!”这样就是二儿子最后一无所有地回来,也有一份不小的家业,足能一辈子衣食无忧。
但是吴掌柜和吴二爷都没有想到德聚丰不但没有关门,生意反而很快火爆起来——如今他们家只卖绿豆就平白地挣了好几倍的利!
当初宁婉到吴家收绿豆时,吴掌柜不是没想到德聚丰想屯积居奇,但是他自已又否了,毕竟宁家的本钱没多少,就是尽力去收又能收多少?至多附近的一两个镇子而已。拿这么点货就想卖高价是不可能的,尤其绿豆不是必须吃用的东西,若是卖得贵了,许多人家就不会买了。后来又见宁家请了粉条师傅更将这个想法打消了。
可谁能想得到?今年天气热,辽东有几处发生了疫情,绿豆虽然不治疫病,但是官府的医官开的防疫病方子却是绿豆饮!听说绿豆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每日饮用便不易生疫病,于是绿豆的价一下子涨得让人不敢相信!
宁婉自然是提前知道的。只不过她先前的的确确没有打算借用这个机会挣钱,毕竟德聚丰规规矩矩地做生意就很好了,何必放下正经生意而去靠疫病发财呢?她只是在三家村里多种了些绿豆以备自家和亲友之需。
至于做绿豆粉,她也真有此意。比起做灶糖、点心等等,做粉条更适合德聚丰,做出的粉条还可以与山货一同卖出去。但是明明准备冬天时再开始的作坊为了掩饰她屯积绿豆的行为也只能匆匆开业了,虽然难免被人笑不懂行而弄错了时间多费了钱,但这点消耗比起收益实在不算什么。
将吴家本来应该挣到的这笔钱移到了自己的手里,宁婉一点内疚也没有。如果不是吴家出动抢了德聚丰的山货,她也不会去收吴家的绿豆。事实就是,德聚丰收了山货就不会有余钱收绿豆了,如今收不到山货就正好屯绿豆。
事情就是这样奇妙。
吴掌柜在家里想了一天,还是决定自己去德聚丰买绿豆。当初外人以为两家势成水火时,宁婉就亲自过来收绿豆,还一直向自己笑嘻嘻的,在外人面前也从不说自家一句坏话,如今自己不去,却打发家里人去,难不成自己还比不过一个小丫头吗?
德聚丰门前排起的长队比吴掌柜想像的还要长,其间有些人十分面生,想来是从外面镇子过来的,听说就是虎台县里都有人到德聚丰买绿豆呢!
这自然不是德聚丰将这一带的绿豆都买了下来,而是德聚丰的绿豆卖得最便宜!据吴掌柜所知,虎台县、柳枝镇、双台镇等处绿豆早卖出了平常的十倍价,甚至还有更高的,但是德聚丰的价却要比各处都便宜一半多。听说早有几家大户要将德聚丰的绿豆一次都按他们的卖价全买了去,可是德聚丰却都拒绝了。
德聚丰现在卖绿豆的规矩是每人至多买五斤,足够寻常人家一家人煮绿豆饮用的,免得有人多买再倒卖出去,他们这样半卖半送为的就是让大家都吃得起绿豆饮。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听了德聚丰的名,更感德聚丰的义。
这一次德聚丰果然是赚得盆满钵溢了,不只是钱,还有名声、人缘等等。
真正的望族大家就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看来宁家将来必要发达的。吴掌柜杂七杂八地想着,一时心思早不在绿豆上面,不知不觉一径走到了德聚丰门前,刚要进去,却被排着队的人拦住了,“要买绿豆到后面等着!”
吴掌柜这才醒过神来,正要向后面退,不想宁婉已经看到了他,就笑着过来招呼,“吴叔,家里没有绿豆了?”
当然没有了,一粒都没有,早让你全买走了,要么怎么能到德聚丰来买?吴掌柜心里这样想着,脸上却笑着,“是啊,我来买点,顺便恭喜你们家。”
宁婉点头笑得眼睛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