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农家幺妹-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好吗?”
“婉儿你还不知道呢:赵太太真是个好心人,她知道我家里穷就又帮我办了嫁妆,悄悄在随着聘礼送了回来,却又不列在单子上,这份心意哪一家的婆婆能有?她还说过,赵家的家业虽然是要长房承袭的,但是家产却不会少了二房的,而她的私房,却是要多给二房一份,那时就都交给我……”
喜姐儿越说越觉得自己有道理,“若不是赵国茂有些毛病,赵太太会让他娶我吗?自然不会!他一定会娶一个官宦人家的女儿,我就是巴着给赵家做妾人家还未必愿意呢!可是现在赵家是把我当成正经的少奶奶三媒六聘地拿轿子接到家里,这是多大的体面!村里又有多少人家的女子羡慕我呢!”
她慢慢地开始了憧憬,“婉儿,听说赵家在虎台县里十分有面子,等我成了赵家的少夫人,你们有什么为难的事只管去找我,我能帮忙的一定帮。”
人各有志不能勉强。宁婉早放弃了再劝她,却说:“赵国茂性子就像三四岁的孩子,最喜欢与丫头小子们在一处玩闹,甚至叫他吃饭都不愿意停下;还有他要是生了气就会不管不顾地扔东西打人,虽然不懂事,但毕竟高高胖胖的有力气,真挨上一下可是自己疼,又没处报怨;还有他其实也不是傻透了,好好教导他,他也会认人,就比如他就知道赵太太是他的娘,也肯听她的话,你也可以让他记住你,相信你……”
喜姐早听得目瞪口呆,此时再忍不住插话问:“婉儿,你怎么知道?”
宁婉轻轻地笑了,她怎么能不知道?她照顾赵国茂好多年呢。
每天哄着他玩儿,给他喂饭,当然也不小心被他打过,打得还很重,身上的青痕两个多月才全消了下去。当然后来赵国茂对她比对赵太太都亲,每次见了她就喊着“二少奶奶!”跑过来,就像一只小狗对主人一样全心全意地信赖宁婉。
“我常去虎台县,听那边的人说的。”宁婉随便找了个借口,然后就又告诉喜姐儿,“赵国茂特别喜欢吃糖,你一定随身带着糖,他要是不听话时就拿着糖哄他,他立即就乖了。”
喜姐儿倒不大将这些话放在心上,“听说赵家伺候二少爷的下人就有十几个,这些杂事自然
有人做。”
“虽然那样,但是你毕竟是嫁了赵国茂,总要整日在一起的,与他相处好了日子才能过得顺。”
“可是他什么也不懂,就是对他再好也没有用!”
“并不是的,就是傻子也不是什么都不懂,”宁婉见喜姐儿一点也没有把自己的肺腑之言听进去,十分着急,想了想又说:“你记得宁雪吗?罗双儿对她很好,她果真也肯听罗双的话。”
喜姐儿在三家村时是见过罗双儿和宁雪的,就点了点头,“知道了,我们早点睡吧。”
宁婉从三家村到梨树村,虽然先是骑驴后来坐骡车,可还是累的,早就困了,只是硬撑着与喜姐儿说话。现在喜姐儿催促她早睡,也只得应了一声不语了,毕竟她该说的都说了,而喜姐比起当年的自己要强得多了,毕竟明媒正娶地嫁进去,在赵家的地位更高,一定要比自己过得好。
况且赵家还有赵太太,虽然算不得大好人,但却是个有见识懂道理的人,她一力娶喜姐儿进门做儿媳,是因为大儿媳烂泥扶不上墙,她终于失望了,重新挑了一个好女孩打算教导好了撑起赵家的家业。
赵太太之所以选中喜姐儿,就是看上了她,打算栽培她了,所以自己倒不必告诉喜姐儿怎么与赵太太相处,她们自然能相处好。
在喜姐儿的一力坚持下,这门亲果然成了。虽然大姑大姑夫还有爹娘心里还都有点别扭,但是他们也并非完全不能接受,至于外人,竟有许多十分羡慕,竟纷纷来巴结喜姐儿呢。
宁家人住了两天就回了三家村,爹回了家也不大说话,每天起来就用高粱桔杆扎小灯笼,一直做到晚上才歇下。大家就都知道他心里不大痛快,娘就说:“让你爹做吧,过两天就好了。”
宁婉就给爹打下手,又有娘帮忙,三口人一天就能做上几百个拳头大小的红灯笼。原来这高粱桔杆的灯笼极好做,将桔杆的皮分成七八个细长条剥开,却不完全撕下,弯成弧形重新插入到柔软的桔杆芯里,就成了灯笼形。于氏在外面先糊上红纸,再用黄纸剪好的各种小窗花贴在上面,宁婉给灯笼缝上红丝线做的穗子,又用红绳将两个灯笼并排系在一处,用手指一挑,两个小灯笼又好看又喜庆。
等到灯节到来时,德聚丰就送一对自家做的红灯笼,宁婉觉得颇拿得出手,更妙在没有什么花费。家里开了铺子虽然挣了些钱,但其实到了镇子上之后花销也大了许多,毕竟镇子上不比村里,无论什么都要从外面买,就是吃水也要花钱,因此能省则省一些。
小灯笼要到正月十五才用,宁家本来就是趁着闲时做些,但是不想爹听了喜姐儿的亲事后就不大开心,因此也不出门儿在家里不停地做,又有村里许多人来串门儿,坐下来顺手就帮忙做些,因此没几日便做出几千个,宁婉用干净的柳条筐一一收好,“再不必做,已经尽够了。”
爹心里的不快也淡去了许多,毕竟喜姐儿自己愿意的亲事,他还能怎么样?于氏也劝他,“一年到头儿,也只这么几日闲着,总要开心起来。”
宁婉也说:“石头昨儿还问我,爹怎么不跟他玩了呢?”
爹就说:“我哪里不开心,只是想着这么多灯笼早些做完心里也就塌实了。”又道:“今天三叔家让我们一家过去吃饭,你们不想去就算了,只是我想毕竟是三叔,我还是过去一趟的好。”
宁婉就赶紧说:“酒可以去喝,可是爹什么也不许答应。”这么多年了,三房第一次让家里人过去吃饭,这饭岂是白吃的?一定是有事请托!
娘也抿了嘴笑,“这就是‘鸿门宴’了吧!”原来马驿镇上虽然没有戏班,但是却常有说书的过来,于氏先是舍不得花钱听书,后来被宁婉带去听了几回上了瘾,现在肚子已经有几本书了。
宁婉就一拍手,“娘果然有学问了,竟知道“鸿门宴”了!”
爹心里岂能没数?且听书时也多是他和媳妇一道去的,早知道鸿门宴是什么意思,现在就无奈地一摊手,“我自然知道,我其实也不想去,只是怎么也却不过情面。”
村里有好几家人想将孩子送到德聚丰,宁家商量了答应了两个,德聚丰要雇伙计,用三家村的人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可是三房的人宁婉是怎么也不能要的,三老太太来求情,她早就回绝了,爹娘都是知道的,现在再提醒爹一声。
第128章 骡车
宁梁最终还是顶住了三老爷子,不管他是声色俱厉还是温声笑语,又或者摆酒请客,就是没有答应让三房的人到德聚丰做事。
宁家离开三家村的时候,从宁家只带了宁大河和红英和另外两个少年,家里选伙计自然是要人品端正能干的,三老爷子就是气又怎么样,如今就是最软弱的宁梁也不再把他放在眼里了。于情于理,大房都不欠三房的,为什么要事事退让呢!
一家人到了马驿镇上就开始准备灯节的事,德聚丰门前挂了一排大红灯笼,用黄纸剪了些好看的图样贴了上去,在灯光的映衬下倒也满吸引人。而在宁家门前驻足观看的人又能得两个小红灯笼,一时都笑盈盈的。只是这一晚宁家人都在铺子前面忙着,再没空去看别人家的花灯,就连石头也不能到处乱逛,毕竟镇子上与三家村不同,人来人往的,家里再不放心他一个人乱走。
过了十五,铺子就开板了,年初的生意自然不温不火。到了二月十六,宁家把生意交给了伙计,全家一大早去梨树村送亲,就见赵家迎亲的仪仗十分地宏大,赵国藩骑着系了红绸花的高头大马,带着上百穿着崭新红衣的从人前来替弟弟迎亲,一路上吹吹打打,早将这一带的人都吸引过来,到了万家门前,鞭炮齐鸣,又有四个人将成筐的铜钱到处抛洒,热闹无比。
喜姐儿辞别了父母,由哥哥背上专门接新娘的骡车,这车并非宁家人来时坐的那种只有车架子的车,而是带车厢的。两匹高大的青骡身上披着红绸,车架和车厢俱是新的,尤其是那雕了花的车厢,又披了重重的红色绸带,还在最顶部扎了一朵硕大的红绸花——不必说三家村梨树村,就是虎台县里也没有多少家能用得起这样好的骡车接亲。
看着载了喜姐的车子慢慢远去了,大姑也不顾门前还有鞭炮在响,又满是抢着捡铜钱的孩子们,将院门关上了,“既然嫁了,就盼着她以后能过得好吧!”
于氏就拉着她回了屋子,“喜姐儿是愿意的,就一定能过好。”
果然喜姐三朝回门时满脸喜气,她盘了头,上面戴着整套的镶红宝石赤金头面,那红宝石最大的有指甲大小,在黄灿灿的金子映衬下晃得对面的人都睁不开眼,一进门先脱下大红洒金面紫貂里子的披风,递给一直跟在她后面的一个小丫头,露出满花的大红漳绒袄裙,正是先前大家闲聊时艳羡不已的,脖子上挂着金镶红宝石的项圈,裙子一侧结着五彩的宫绦,下面系着玫瑰色玉佩,含笑与爹娘、舅舅舅母见礼,“婆婆给家里还有大家都备了礼,我让她们拿上来。”然后略点了点头,就有二十几个下人排成一溜儿捧了礼端了上来,摆在桌上。
除了成对的礼盒、绸缎、酒、点心,喜姐还给大家都带了些小东西,男人的都是玉板指,女人的也是各式首饰,给大姑的金镯子比娘的那对还要厚重,别人的也都是贵重之物,宁婉看着手里的两个葫芦样式的金耳坠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万家自然备了回门宴,杀鸡买肉做了一桌子,喜姐儿却又让人快马到望楼里要了一个上等席面,拿棉套裹了食盒送来,山珍海味摆了满满一大桌子,又要了两坛子好酒,大家一直吃到了下午,看看天色就要暗下来了,才送喜姐儿走了。
辽东的习俗,新嫁娘三日回门时是要在天黑前回夫家的,大家就是舍不得喜姐儿走,也不能留她太晚。
宁家一干人便也就告辞了,“这时候回去,路上还不至于太黑,如今两下往来方便,改日再过来吧。”
坐在老杨家的骡车上,宁梁突然说了一句,“我还是第一次得了玉呢,也是第一次吃这么好的回门宴,只可惜新郎倌不能来。”
于氏就说丈夫,“你喝多了,乱说什么。”
宁婉也劝爹,“喜姐儿自己愿意的,爹没见她一直笑着,是真正开心的笑。”
当舅舅的也只能说:“只要喜姐儿愿意就好。”
平日吃了回门酒,大家到家里总要说些宴上的酒菜以及杂七杂八的事,但是今天大家到了家却都不提方才的场景,就连一向爱财的宁清也没有像平日一样将得的好东西拿出来细看估价。
倒是爹抽冷子问幺女,“我们家的骡车是不是也该买了?”
宁婉的确说过春天时家里要添一匹骡子和一架大车,早是雇人送货哪里有自家置办了划算,且家里如今也能拿得出这份钱了,就笑着点头说:“我也正想着这事呢,明日爹和我就去虎台县里看看吧。”
骡车买了,宁梁自然要学赶车,不想宁婉也要跟着学,于氏就反对,“你爹学会了就行,我们要出门就让你爹送我们,你一个小姑娘赶车看着让人笑话。”
“谁爱笑话就笑,反正我就是要学。”宁婉早拿定了主意,面子什么都是虚的,只有自己有了本事才最实在。女子会赶马车不算什么,还有会骑马的呢,至于书上说的女中豪杰,更是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十分了不得呢!因此不肯听,“学了赶车有多好,想去哪里都行。”
于氏管不了女儿,而且在她看来虽然不大合适,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也就过去了。不想胡敦儒一日见了,急忙拦住骡车,“婉妹,你看看你这是什么样子?”
宁婉瞧瞧自己,绿色碎花夹袄,石青色裙子虽然都是半新不旧的,但还干净整齐,再拢了拢头发,也没有凌乱,就笑着问:“怎么,有什么不妥?”
胡敦儒就痛心疾首地说:“你一个女孩子,学什么赶马车?好好在家里做做针钱不就好了!”又补充了一句,“就像古家小姐一样。”
宁婉住在镇上,自然认识了古家小姐,果然按大户人家闺秀养大的,平日很少出门,娴淑雅静,是个好姑娘。但是人却各有际遇,宁婉不觉得因为古小姐很好,大家就要都成为她,眼下的自己更适合宁婉!
于是她就说:“可是我也做针钱啊,这衣裳裙子就是我自己做的,”又笑眯眯地反问,“学赶马车难道是坏事?”如今她没有什么烦心事,倒有心思与胡敦儒辩论一番。
“有伤风化!”
“我好端端赶个马车,怎么就是伤风化了呢?”
胡敦儒也说不出怎么伤风化了,总之他就是不赞成,“你一个女孩家,宁二叔赶车,你坐在马车上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赶车呢?”
“比如我正坐在车上,突然有什么原因赶车的人不能再继续赶车停在路边,我学会了岂不是就可以继续走了?”
“这时候自然会有男人来赶车!”
宁婉就将手里的鞭子交给胡敦儒,“那你赶车带我回镇上吧!”原来宁婉已经学得差不多了,今天一个人将马车赶到镇子外面练习,而胡敦儒自镇子外面回来,正巧遇到了。
胡敦儒不接,“我不会赶马车。”
“所以呀,这不正说明我说的对,靠谁也不如靠自己!”宁婉当然知道胡敦儒不会赶马车,而且他不只不会赶马车,还不会做除了读书之外的任何事情,胡家即使农忙时亦不用他帮忙的,因此宁婉便收回鞭子,向胡敦儒一挥手,“三哥,上车,我送你回镇子!”
胡敦儒并不想坐宁婉的车,可是宁婉一力坚持,只得坐了上来,不想他刚上车,就见镇外的大路上又来了一辆骡车,只怕是熟人,想下来又不好立即就下,正迟疑着,那车已经到了近前,见车上坐着一个不认得的人,心里就松了一口气。
不想那人却认识宁婉,笑着让赶车的人停了下来,“宁姑娘,真是飒爽英姿啊!”
宁婉虽然学会了赶车,但其实还不大熟练,见瑞泓丰的小王掌柜夸赞自己,便有些不好意
思,赶紧也将车停了下来,“还不大熟呢。”
“其实没什么难的,多练练就会了,”小王掌柜年纪虽然不大,但是走南闯北的见识却多,并不觉得有什么稀奇,反说:“宁姑娘不只生意做得好,就是旁的,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如今学会了赶车,你们家送货就方便多了。”
宁婉就笑,指了胡敦儒说:“我三哥刚刚还不肯我学赶车呢!”
小王掌柜听她介绍是三哥,又见胡敦儒带着文生巾,知道是有功名的人,便赶紧拱手,通过姓名问了好又说:“胡先生不知道我们经商的人家是不同的,男子自然要在外面奔波,但是女子亦要在家中撑起生意来,学会赶马车,关键的时候能送货送人,都是极有用的。”
胡敦儒先前就被宁婉说得哑口无言,现在更无反驳的话,再想宁家果然许多事都要靠婉妹,因此倒也懂了她为何一定要学赶车,便说:“学也就学了罢,只是平日里有宁二叔,你还是少赶车的好。”
小王掌柜自不会与他争执,就点头笑笑,“也有道理。”拱手告辞,又向宁婉道:“我们家铺子里进了许多新的秋衣料子,如今我正好送到镇上的铺子里一些,你空了带着婶婶过去看看,喜欢什么样子的,我让伙计多给你让些利。”
宁婉自在瑞泓丰退货之后,感念小王掌柜,再买布料棉麻等等一概在瑞泓丰。虽然她买的东西并不多,也不是贵重的东西,但是小王掌柜每次见了面都极客气热情,因此宁婉亦十分领情,“多谢小王掌柜了,等空了我和我娘去看看。”
“那我就先走一步了。”
宁婉也笑着与他作别,然后在小王掌柜的后面将骡车赶了回来,还特别将胡敦儒送到了学堂门前。看着胡敦儒一脸别扭地下了车,宁婉心里笑开了花。
胡敦儒其实真不坏,但是他与自己是两条路上的人,他想将自己教导成古小姐那样的人,但是宁婉不会同意。毕竟有过很多的见识和经历,她早有了自己的见解,知道如何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路。她本就是一个农家女子,家境贫困,正应该自己努力挣钱过好日子,怎么能像一朵娇花般地依靠别人呢?
第129章 争夺
正当宁家满怀信心开始新一年的生意时,却不想野菜刚刚下来,专做粮食生意的吴家在镇北粮食铺子的一旁分出一间铺面,也做起了山货生意。
其实宁家搬到马驿镇当年的秋天,镇上就已经有人做起了山货生意,但是无论是铺面、本钱,还是与各村子的往来都比宁家差得远了。对于这样的小打小闹,宁家并没有放在心上,继续与先前一般地做自己的生意。
但是吴家却是不同,他们家在镇子上都是数得上的富户,从一开山货铺子就投了不少的本钱,直接置下了骡马车架,虽然铺子位置不如德聚丰,但是靠近粮食铺子却也有一种优势,卖粮卖山菜其实都是一群人,而且吴家也正是利用了他们与各村都有粮食交易的关系,招呼各处的人将野菜山货送到他家。除此之外,以吴家的人财力,交游自然也是极广的,与虎台县里的大酒楼、山货铺子都能搭得上,销路对他们也没有任何难处。
宁清才一知道就在家里不住地骂吴家,“黑了心肝!好好地做你们家的粮食生意就是了,为什么与我们抢生意!我咒吴老二不得好死!”
宁婉听了心烦,“吴家也是光明正大的做生意,又没偷又没抢,你别这样骂人。”
在梦里宁清也是喜欢咒骂与她抢生意的人,只是那时候她骂的人要多,毕竟当年她的生意做得远不如现在宁婉做得大,而镇上一窝蜂跟着做山货生意的人却比现在多。而且据宁婉记忆,吴家似乎并没有插手山货生意,与宁清抢生意的多是些小门小户。
不知不觉的,许多事情都变了。
看幺女轻轻地皱起了眉头,宁梁和于氏不禁叹道:“吴家那样有钱,一向又都是做大买卖的,怎么能看上小小的山货生意呢?”
宁清就气愤地说:“还不是吴二!他偏不想跟着他爹好好做生意,非要自立门户,看上了买卖山货,与我们挣抢!”
刘五郎毕竟是镇上的人,也知道些详情,“吴掌柜什么都好,只一条他财运好命太硬未免就会克妻,如今他已经娶了第四房太太了。老大、老二分别是第一房和第二房太太生的,一向面和心不合,又因吴掌柜一向最倚重大儿子,吴二心里一直不大痛快。正好他今年二十了,就磨着他爹和他舅舅将他娘给他留的嫁妆拿了出来自己出来做生意,恐怕是见了德聚丰的生意红火,就选了做山货这一行。”
原来是这样!宁婉此时也想了起来,她先前在梦里也恍惚听过,吴家老二说什么也不肯跟着父兄做生意,弱冠之年从家里分了出来自己去了南边儿。原本吴掌柜并没有看好二儿子,谁知他这个二儿子不愧是吴家的儿子,天生的眼光好,会挣钱,没几年挣了大钱回到辽东,在安平卫开了铺子,大家都称他“吴二爷”,倒将他的大哥压下了一头。后来吴二爷的生意越发大了,成了辽东非常有名气的大商家。
只是宁婉记得吴二爷的名声不怎么好,大家都说他为了钱不择手段,也不知是真是假。
至于吴二爷当年做什么生意起家的宁婉怎么也想不起了,只是她能肯定绝不是经营山货。现在吴二爷投身到山货生意中,倒让宁婉觉得自家的生意果然做得不错,竟能入吴二爷的眼,并且来抢生意了呢。
固然听说吴二爷很厉害,但是宁婉也不至于听了他的名头吓得立即就退缩了,他既然来了,那么自己就与他较量一回!
宁婉的较量自是大家各自凭本事收山货挣钱,但不想,吴二爷却直接对着德聚丰来了,从铺子一开就与德聚丰打起了擂台:先是用双倍的工钱从德聚丰挖走了几个做熟了的伙计,又给山货定下高价。德聚丰收二斤猫爪儿菜给一文钱,吴二爷就三斤二文,至于各色的蘑菇、木耳等等山货都比德聚丰高出一两成收货,一时间德聚丰的生意差不多都被吴二少爷抢走了。
辛辛苦苦地采山菜,谁不为了多换几个钱?没几天到镇子上卖山货的人都去了吴家,往日里人来人往的德聚丰冷落了下来。
大家都围着宁婉,“我们也把收货的价提上去吧,与吴家铺子一样,大家还会来德聚丰的。”
宁婉摇头,“价再向上提我们就不挣钱了。”
宁清有点不信,“怎么能不挣?吴家一直高价在收呢!我们就算少挣些总要比不挣钱要好,还是提价吧!”又埋怨妹妹,“这些日子家里人都急得要命,偏你整日赶紧着骡车到处跑!”
宁婉摇摇头,她每日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宁清自然是不知道的。但眼下宁清的急倒是真心为家里着想,毕竟家里的生意好坏直接关系到她能不能挣到钱,一家人的利益是捆在一处的。
但是提价是肯定不成的,从做生意起给宁婉山货定的价就不低,她是要长长久久做下去的,因此从没有以低价糊弄人的想法。当年三家村郭老爷子、三老爷子一伙人一定要自己到虎台县送山菜,后来都灰溜溜地不再提了,其中的原因虽然有许多,但最重要的就是这里的价差其实没有多大,宁家得的只是微利。
正因为利十分微薄,所以宁婉才会一直在扩大生意,只有生意规模大了,微利加在一起才会多了起来。
现在吴二爷收货的价,除去开铺子、雇伙计、送货的骡马,以及山菜本来就会有的各种消耗绝不会挣钱,甚至还会赔一些。毕竟虎台县里收货的价是一定的。
“吴家二爷现在就是希望我们与他一个价收山货呢。毕竟我们家的本钱比不得他,拖上几个月家里所有的本钱都要赔上,逼得德聚丰关了门,所有的生意就都是他的了,那时再降价大家还只有卖给他一个人!”宁婉一笑,“我们偏不当!”
大家这才明白,“原来他是想将我们家的铺子挤兑得关了门?”
刘五郎和宁清就一同破口大骂起来,“这姓吴的心太坏了,将来一定不得好死!”
宁梁和于氏也难得地说了别人的坏话,“我们无冤无愁的,吴老二就起了这样的心思,恐怕将来真不会好结果的。”
据宁婉所知,吴老二倒是一路走得十分顺畅,他用他娘的嫁妆起了家,将生意越做越大,后来在安平卫也是鼎鼎有名,似乎还参与了军中的生意。但这话却也不必说出来让爹娘听了生气,而且她的梦毕竟还不够长,也不知道吴老二的结果终究如何。此时她就笑道:“虽然不是正道,但是也不能算错,还不能说他心坏。”
宁清就急了起来,“我们都急得要死,就你不急,还帮着吴二说话。现在不管吴二是好还是坏,我们德聚丰的生意怎么办?”
“怎么办?”宁婉平静地说:“自然还是照样做生意了!”
“但是送货的人把货都送到了吴家!”
这时一直听着大家说话的宁大河开了口,“不行的话,明天我和红英回三家村,帮着德聚丰采猫爪儿菜!”
宁大河虽然是来做伙计的,但是宁梁和于氏哪里会委屈侄子,因此把大河夫妻与宁清夫妻一样看待,与寻常的伙计不同,因此他才能听到宁家人在一处说的话。他是个老实人,被逼着就想出了这个笨主意。
宁梁就说:“你一个人能采多少?这不是办法。”
宁大河搔了搔头,“二叔,那你有什么好办法?”
宁梁就摇头,“我也没有办法。”
见大家把目光都转到了自己身上,宁婉就稳稳当当地说:“我们虽然不挣钱,但吴二每天可是往铺子白扔钱呢,他不急我们急什么?”
虽然如此,但其实德聚丰雇着伙计养着骡车和许多头毛驴,每天的消耗也不小,不挣钱就是赔钱,因此大家依旧是心焦的。而且因为铺子里没生意,所有人都闲了下来,因此这心焦也就越发的重了,唯有宁婉还是先前不慌不忙的样子,也亏了她能如此,德聚丰才没有乱。
一天,大家正坐困愁城,伙计进来说:“赵家二少奶奶遣人来了。”
赵家的二少奶奶自然是喜姐儿了,宁梁赶紧就说:“请人进来吧。”
伙计转身出去就带进来一个中年人,穿着一身褐布衣裳,神情恭谨地向满屋子的人打拱,“我家少奶奶请舅老爷舅太太的安,再问姐姐妹妹弟弟的好。”
宁梁和于氏第一次被人称为老爷太太都十分不自在,也知道这人必是赵家的下人,倒不好回礼的,因此扭着身子应了,就说:“我们家就是寻常的人家,管家不必客气,赶紧坐下歇一会儿。”
来人才站直了身子,只是怎么也不肯坐,垂了手站在一旁又说:“前日我们少奶奶听亲家太太说吴家竟然明目张胆地与舅老爷家里做对,气得不得了,命小的来回禀舅老爷和舅太太并表小姐一声,她求了婆婆,总要想办法给吴家下个绊子,让他们知道马王爷有三只眼!”
第130章 办法
赵家是虎台县的典史,虽然没有品阶,俗声“未入流”,但却要由吏部铨选、皇帝签批任命,属于堂堂正正的“朝廷命官”。
尤其在虎台县这样的小县,不设县丞、主薄,所有的职责均由典史兼任,管着全县的文书、仓库、牢狱等等诸般事务,可谓只在县令一人之下而已。甚至县令有许多事都要受到典史的掣肘,而且典史也算是吏,职位可以家传,赵家在虎台县上百年,势力绝不是从外面而来的县令所能比得了的。
吴家是粮商,少不了要与管着官仓的赵家打交道,赵家要是拿捏吴家总会有机会,因此只要赵太太发一句话,吴家肯定会让步,至少不敢再明着与宁家抢生意了,甚至还会关了山货铺子,毕竟吴家的根本还在粮食生意上。
这样的详细内情宁家其他人都不懂,但是大家却明白赵家有权有势一定能压得住吴家,因此都露出了笑颜,“终究是自家的亲人,喜姐儿一直想着我们!”又人人感谢赵大,“还要麻烦管家专门跑一趟……”
宁清便推宁婉,“妹妹,你高兴得傻了呀!怎么不说话?”
宁婉果然呆住了,今天到宁家传话的人叫赵大,正是赵太太十分得力的下人之一,一向帮着赵太太打理着外面的事,后来又交给自己的,此番突如其来的重见难免会吃上一惊,更何况她自见了赵大就想到,如今喜姐使了他来传话,想来赵太太不但知道了,而且还会让赵大顺便处理自家与吴家的恩怨。
赵家之所以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