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农家幺妹-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就是这个心意。”卢家老宅一向与周家没有往来,如今周指挥使送了丧仪,按理宁婉就要备回礼的,倒不差回礼的那点东西,只是回了礼然后周家再来,说不定还有有女眷们过来说话,宁婉想起周家竟要送妾给铁石就恶心,难不成他们还想将铁石的正妻之位谋去?铁石固然不会答应,但是周家女她再不想见到了。前些时候婆婆的大寿和这一次的白事她便没有给许千户家下帖子,摆明了就是不想与周夫人往来。
  自婆婆过世后,夫妻俩人一直伤心不已,又有丧礼诸多事情,竟才得机会在一处静静地说话,心意相投之余也是相互抚慰,一时都觉得心头的重压轻了,双手相握着一同沉沉睡去,重新醒来时便又不同。
  铁石脱了孝服换上铠甲去了军中,这一次他离开军中时间虽不是最长的,但却是第一次没有周到的部署突然离开,此时已经不宜再耽搁。
  宁婉留在家中,也打起精神重新打理家中诸事。
  她将婆婆屋子里用心收拾打扫了一番,衣物用品理出几大包,按辽东的习俗分给了婆婆身边的人做念想儿,然后便问了大家的意思。吴婶与吴叔陪了婆婆半辈子,现在要回家宁婉就送了一百亩地,二百两银子,足够他们生活无忧了;毕婆子、林氏等几个还愿意留在卢家再做几年,便也由着她们,但也因她们一向对婆婆体贴勤勉各有打赏;然后就将春晖堂关了起来,自己和铁石想婆婆的时候还可以过来看看……
  槐花儿早搬到了自己屋里,猛然离了最疼她的奶奶,正要自己这个当娘的多多关切,还有松儿,他如今一天天长大了,不再吃了睡睡了吃的,且最爱翻身乱滚,总要小心看着,只怕他一不小心掉到炕下去……
  至于帐目,也应该看看了,前些时候不管哪里支银子她都无心去问,只要事情办好再没有别的要求。家里虽然有钱,但如此总不是常法,还是要过日子的……
  因此接下来的家事中,宁婉便用了心,不料她多看一眼竟见了一个人——梅寡妇。原本宁婉其实并没有认出梅寡妇,她们也有些年没见过了,而梅寡妇样貌变化也很大。宁婉是见到梅寡妇身边带着个小女孩子,动了恻隐之心。
  那孩子比槐花儿还小,穿着破旧的衣裳,因娘忙着干活便老老实实地跟在一旁,身上裹着件梅寡妇的旧裙子,大冬天的冻得小脸通红。生过孩子的人最瞧不得孩子受苦,宁婉便让人拿来了点心热汤水给孩子吃喝,顺口问了几句话才认出人。原来梅寡妇竟被宁清赶出家门,她生的孩子也因为是个赔钱货没有被刘家留下。
  “你怎么到了这里?”
  虽然梅寡妇知道宁氏姐妹,但她亦没有认出卢夫人,原本她知道的就少,更没有想到卢将军家竟是宁清妹妹的夫家,因此便赶紧上前施了一礼感激地道:“我原是个偏房,被家里的大娘子赶出来,到处打些零工,听人说贵府办丧事极大方,只要来帮忙做些活计的都有赏钱,因此就赶过来做事。因我会些针线,活儿颇能拿得出手,贵府的管事还额外多给了赏钱。”
  宁婉叹了声气,问:“你的络子打得十分好,怎么不再打了络子卖?”
  “夫人怎么知道?”梅寡妇便明白遇到了故人,只是看了半晌想不出这位雍容华贵的年轻夫人是谁,“打络子也要有本钱买丝线,现在我带着孩子只勉强能糊口,怎么也攒不下钱来买线。”见夫人和善大度,便鼓起勇气问:“敢问夫人可是去过马驿镇?”
  宁婉就道:“我是德聚丰宁家的幺女。”
  “原来是……”梅寡妇只说了一半便停住了,怔了一下就害怕地道:“我从没说过大娘子的坏话!当初夫君帮我办了婆婆的丧事,又告诉我已经休了大娘子我才嫁过去的,后来才知道大娘子其实没有离开刘家,只是在外面做生意不能回来而已。我就当了妾,这一次大娘子回去我才知道原来夫君不能随便纳妾,都是我的错。夫人,我再不会回刘家了,我这就带着孩子走。”说着就要将孩子手中的碗拿下来,偏孩子难得吃到香甜可口之物,一时便不肯松手。
  宁婉瞧着她语无伦次胆战心惊的样子赶紧拦住,“小孩子要吃只管让她吃吧。我岂不知你其实是被刘五郎骗了。”梅寡妇定然以为自己会偏心家人,但其实真不是。宁婉想了想问:“你当初得了多少抚恤的银子?”
  梅寡妇瞧着卢夫人,不知她怎么连这些细事都清楚,就道:“二十两。”
  宁婉就叫了人过来,“你去马驿镇货郎刘家,找做瓜果生意的刘五郎,让他将梅氏二十两的抚恤银子加上二十两利钱还出来。如果他若是不肯,你就告诉他梅氏要到县衙里告状,谋人钱财,拐骗良家妇人,这个罪名钱县令一次可不是给他五板子就完事的了!”
  梅寡妇见人走了才醒过神来,哆哆嗦嗦地道:“请夫人饶了我吧,我不敢去告官。”
  寻常平民百姓自然都是怕衙门的,就是宁清那样泼辣货也是被自己激着才去告状。梅寡妇但有宁清一半的本事,也不至于到了如今的下场。宁婉就摆手道:“你只管等着,一会儿刘五郎定然把银子送来。”
  梅寡妇还是战战兢兢地说:“可是就算夫君答应了,大娘子也不会答应。”
  宁清当然不肯拿出这银子,但是刘五郎只要想到那天在县衙大堂被打的板子,他就不敢不拿出来。
  梅氏的银子本就是刘五郎得了,他当然不会告诉宁清。而且除此之外,宁婉坚信刘五郎一定还有私房钱!他那样狡诈的性子,又有早有了外心,定然会骗过宁清藏私房钱的。这钱正好要回来给梅氏。

  第304章 相迎

  梅寡妇的银子果然要了回来,宁婉连手都没有过一下便让人直接交给了梅寡妇,“你们娘俩儿有这笔钱便去虎台县里找个落脚的地方,你再买些丝钱卖络子过活吧。”
  梅寡妇再没想到要回了自己的银子,且又加了一倍。四十两银子不是小数了,总能在虎台县里买一间小屋,再把打络子的小生意做起来。捧着银子不知说什么好,拉着女儿就跪了下来,“多谢夫人了,你真是我们母女的救命恩人!”
  宁婉将她们拉起来,“我婆婆是个最善心的人,一向怜贫惜弱,你正好在这时候来了,我只当替婆婆做的善事。”
  说起来梅氏与婆婆果真有几分相似,都是十分老实软弱之人,婆婆若是见了梅氏,一定会陪着掉泪又送些银子帮忙的。宁婉便替婆婆做了,却又板着脸告诫梅氏,“我只能帮你一次,若是你此番还是过去的样子,没多久银子又会被人骗走,就是你们母女俩也难保怎么样。你已经是当娘的人了,以后该怎么样自己总该有个准主意了!”看天色已经晚便留她们住了一夜,第二日又把槐花儿穿小了的衣裳包了一大包送给了梅寡妇,打发她去了虎台县。
  宁婉将家里事情一一料理妥当,年也就到了。卢家正在守孝,自然不会张灯结彩庆贺,她便给下人们都放了假,自己带了槐花儿和松儿去了三坡堡。那里因离安平卫及虎台县都不远,往来要比虎踞山容易,生活也方便得多。
  守孝期间夫妻间自然要守礼的。但是两人能在一处就十分安心,更兼让两个孩子睡在他们之间,看着孩子们可爱的睡颜,听着他们轻轻的呼吸之声,两人就相对一笑,“松儿又将小胳膊伸出来了。”
  “他就是这样,一个晚上总要给他盖上几次被子的,倒是槐花儿睡得好,一夜都不动一下。”
  从孩子们的趣事,又慢慢说到了别处,“岳父待岳母真好,从没出过远门的人竟然去了千里之外的江南。”
  “想想他们竟然是那样的情况下认识的,”宁婉就笑了,“我爹还向我说后悔当年没有多给姥爷他们带些米呢。”
  卢铁石也笑了,“想想岳父岳母很是有缘分。”
  “我们也有缘分。”
  “不错。”
  他们伸出手臂自孩子头上将手拉了起来,一同笑了。
  然后又想到了旁人,“洛大哥竟也找到了他的缘分。”
  “可不是,”洛冰来信告诉他们,他在老家料理洛家诸事时,遇到了年少时常在一处读书的两姨表妹,表妹家亦因受洛家的牵连家道中落,后来接连守孝,又要教养幼弟云英未嫁,两人遂结成夫妻,现在已经带着洛嫣和妻弟一同到了京城,向大理寺递了状子要为洛家翻案。宁婉与铁石感慨了洛冰的缘分,就又笑了,“我还梦到过洛嫣当了皇子妃呢。”
  “是吗?”铁石并不大信,“她还是个孩子呢,怎么就能当皇子妃?听说当今皇上只有两个儿子,都到了中年,不可能娶嫣儿呀!”
  宁婉虽说知道洛嫣成了皇子妃,但从未关切过皇家的事,因此就问:“皇上不是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吗?怎么就两个儿子?”
  “我也不知道了,还是上一次到安平卫阅兵时听别人说起的,那时册封了大儿子当太子,二儿子封了王。”铁石就道:“谁说女人多孩子就多的?有的人娶了好几房也没有儿子,还有只是夫妻俩儿却一个接着一个地生。”
  “你还说,若不是你,松儿早就会走路了!”
  “我们现在也不错呀,儿女双全。”
  大年夜里,夫妻间隔着一对小儿女儿说着话守岁,一说竟说到了天明。
  正有些困倦,却见槐花儿一骨碌爬了起来,“奶奶来看我了。”
  宁婉便将她揽在自己怀里,“槐花儿说梦话呢吧?醒醒,天亮了。”
  “我没说梦话,奶奶真来看我了。”槐花很是认真地说:“她那天走的时候就说要来看我的,我记得呢!”
  宁婉心里竟信了几分,昨晚她与铁石说话,特别绕过了婆婆,只怕彼此伤心在大年夜流泪。但是一早听了槐花提起她老人家,伤痛虽有,但更多的竟是一种惦念。就像婆婆走前说的,她老人家其实并没有离开大家,只是去了祠堂而已。在那里,她依旧是这个家的人,还能看到大家呢,而家里也会四时祭祀,请她老人家保佑一家人。因此抚着小女儿的头说:“娘知道了,奶奶最喜欢槐花儿,所以就来看槐花儿了。”
  就听铁石也道:“槐花儿说的一点也不错。”抬眼去看他,也非先前每次提起婆婆时都难过不已的神色,而更是一种悠长的怀念。人心,其实都是一样的。
  许是大家说话,松儿便也醒了,屋子里就喧闹起来。
  日子便是这样,一天天一月月地过去了,春去秋来,老人们老去了,孩子们长大了。
  松儿不到一岁生日就学会了走路,他原就是喜欢在外面玩儿,如今更是一睁眼睛就要出门。他会动得早,但说话比槐花儿晚得多,到现在也只能说一个字,而且一向难开金口,只是一起床就扯了娘的裙子向门外拉。
  宁婉就将他抱到了炕桌前坐下,“好好吃饭,吃过了我带你和姐姐一起出门玩儿。”
  槐花颇有大姐姐的模样,将蛋羹盛了喂弟弟,又哄他道:“松儿乖,好好吃饭,然后我们就跟着娘出去看大雁了。”昨天他们出门,正好看到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南飞。
  松儿也想起了昨天看到的大雁,立即就将手向天上一指,把宁婉逗得哈哈笑了起来。
  卢铁石一早练兵回来就见到这个场景,在铜盆里洗了手也坐到炕桌前道:“待这几日将粮食收了,我领你们去射雁。”
  虽然有石炭矿养兵不缺钱,但是铁石同时也屯田,精壮的小伙子们练兵之余再种些田只当玩儿一般,产的粮食菜蔬自己吃用又方便。三坡堡这一带的土地虽然比不了虎台县周围的农田,但却要比虎踞山附近好得多,驻军早开出了大片的荒地,眼下正是秋收之季。
  宁婉就说:“又是一个大晴天,天特别的蓝,你们趁着这好天赶紧将粮食收进来吧,至于打雁什么的,不过是闲事儿一桩。”
  出身农家的媳妇比自己更关心秋收,铁石点了点头,“我今天带着大家到最北边的那块地将高粱收了。”
  那块地土质不错,种的高粱长得很好,只是离着三坡堡有点儿远。宁婉就道:“我带着大家给你们做午饭送去。”
  “不必了,路太远送饭不方便,我们带着行军锅,收了粮食直接就在那边烧饭,”卢铁石道:“明天起到附近收粮时你们再送饭。”
  “也好,松儿正要出去玩呢,我就带他到原野上转转。”
  说着话,夫妻两人吃了饭各自出门。
  宁婉带着两个孩子自然要慢一些,走出堡城时见铁石带着大队人马已经走得远了,便拉着槐花儿松儿认地里的各样庄稼,“这是大豆,前些日子我们吃的毛豆也是它;这是高梁,你爹带人就是去收高粱了……咦,这里有根甜杆,娘折下来给你们尝尝。”
  甜杆很长,大家每人折了一段拿手里嚼那甜汁,就听马蹄声响,抬头看时就见小柳骑着马跑来了,笑嘻嘻地跳下马从怀里拿出几样果仁糖给槐花儿和松儿,才向宁婉说:“东家小姐,东家和太太今天便能回家了。”
  爹娘去了外祖家,原也订下要多住些时日,过了年方回。但结果经了春天过了夏天还没回来,比先前订下的要晚了很多。他们在信里自然说了,一则是多年未见十分不舍;再则就是给外祖家买地亦颇费工夫;恰逢了姥姥病了一场,娘便要亲身照顾又耽搁些时间,因此一拖就拖到了八月里才动身。
  宁婉早想爹娘了,听了便笑问:“你怎么知道了准信儿?”
  “东家和东家太太到了北宁,正巧遇到了京城来的高齐两位客商,大家便结伴同行,高齐两位急着让我们先备货,因此派了人飞马过来。”小柳笑着说:“我就是将马驿镇的货送回虎台县里的,如今让他们赶着车先走,骑马拐过来告诉东家小姐。”说着也不肯进堡里喝茶又上马走了。
  宁婉听了心中喜欢,便向大家笑道:“我们今日正闲着,不如赶了马车往安平卫去迎迎我爹和我娘。”堡里车马都是齐全的,大家回去略收拾一番便又重新乘了车出门。
  这一年多来宁婉怀胎生子,接着在家守孝,鲜有离开家或者三坡堡的时候,如今艳阳高照、秋风送爽,心里又满是喜悦,便让安氏和盛儿在车里带着槐花儿和松儿,自己跳上一匹马疾驰了一会儿,觉得心胸畅快。
  再打马回来,槐花儿和松儿都伸了手要上马,她便每人带着在马上跑了一回。两个孩子高兴极了,大声叫着笑着,一路欢声笑语不绝。
  上了通往安平卫的大路,见路上行人往来不绝,宁婉方才觉出自己有些莽撞。虽然知道爹娘就在今日回虎台县,但他们何时自安平卫出来却不能肯定,眼下快到晌午了,也不知他们正在何处,自己是向安平卫方向迎过去还是回虎台县方向呢?
  在路口踌躇了一下,宁婉就向大家说:“我们就往安平卫方向走,到了午饭时如果还不能遇到我爹我娘,就在外面吃了饭回去,过两日回虎台县里自然见面,只当今日出来游玩。”
  有了这样的心境,大家便没了焦躁,信马向安平卫方向驶去,忽见路边有卖茶水小吃的棚子,便过去歇下,要了茶点,又自包袱里拿出带来的吃食打尖。已经出来一个多时辰,大家正有些饥渴。
  小吃棚子里的饼是用新麦烙的,麦香十足,宁婉闻了香味儿要了几块,大家正吃着,突然见路上一辆马车,车把式旁坐着爹,打开车帘子的车厢上坐着娘和石头,急忙放下饼过去拉住车子,“竟真迎到了你们!”

  第305章 狼烟

  宁婉原本已经对接到爹娘弟弟不报有多少希望了,不想就在上时遇到了。而爹娘见了幺女和外孙女、外孙子更是欣喜。
  算起来一家人已经分别一年多了。
  大人尤可,小孩子变化都是极大的。
  石头从一个小孩子长成了少年,这一年多长了见识气势与先前都有所不同了,若是宁婉只与他在路上偶遇恐怕未必能认得出,一把拉在怀里抚着头,笑道:“先前只到我肩膀,现在快赶上姐姐了,再有一两年我想拍拍石头的脑袋都不行了!”
  爹娘也将一对外孙女外孙子抱在怀里,“槐花长得这样大了!这是松儿,长得可真像他爹!”又问家里人好。
  婆婆的事并没有告诉爹娘,此时宁婉就道:“这处棚子收拾得还干净,麦饼也好吃,我们不如先歇一会儿,吃些东西再一同回去,过几天我与铁石带着孩子们回娘家。”
  爹娘便听幺女的,大家坐在一处喝茶吃饼,又将江南的事大略说了。他们到了外祖家,在一处过了年,给外祖家买了二百多亩地,将那边的事情都安顿好了方才回来,因有洛冰托人相帮,一切都还顺利,唯有姥姥病了一场,不过眼下也已经痊愈了。
  又有路上遇到的高齐两位客商现在留在安平卫,要等发了自京城带来的货物才会到虎台县收山菜,因此宁家人便先回来了。爹又特别告诉幺女,他们自北宁回来一路上又结识了几位京城的客商,其中两位对德聚丰的山货颇有兴趣,也会与高齐二位一同到虎台县里。
  宁婉就笑,“敢情爹娘出门在外竟还能替家里揽了生意!”
  爹就笑着摇手说:“不过是顺便而已。”
  大人们说了半晌的话,石头才得了空儿,就急忙告诉姐姐,“这一次出门可长了见识,过去我只在书上听过南边到处是水,出门要坐船,又有桑蚕之利,如今见了才知道是什么样的,无怪先生也说‘书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呢。”
  宁婉就问:“听说你在那边也进了学堂里读书,可怎么样呢?”
  “先是听不懂南边的话,学堂里的同窗也因我是辽东来的,很是瞧不起我,不过我每天都用心背书,先生赞了我几次,后来就都好了。我走的时候大家都十分不舍,一直送我送到了村外。”石头便又说起了到江南的见闻,他毕竟是读过书的,再有了见识,说起事情来又清楚又明白,大家也爱听。只隔一年,宁婉竟觉得弟弟出息了许多。
  秋日的正午,太阳正当空,照得地面暖意洋洋,大家坐在清凉的棚子下面,吹着微微的秋风十分舒服。想到安平卫到虎台县的路程并不很远,如今已经走了一半,且一会儿宁婉要回三坡堡两下里还要分开,因此倒不急着重新上路。
  宁婉抱着松儿,他又玩又闹了半晌,如今已经睡着了,便起身要将他送到车上,抬眼却见天边处升起一道似有似无的白烟,仿佛一丝白云,衬着湛蓝的天飘渺游荡,她心里就想,这时候谁又会在野外烧秸杆呢?
  一念方起,就见近处又有数道烟雾升空,可能因为离着近,那烟便不够白,杂着黑黄之色,弥散开来将原来的白烟完全遮住,宁婉猛地叫了起来,“狼烟!狼烟!”
  狼烟是边军传递军情的信号,许多人都以为狼烟是点燃狼粪发出的。但其实狼烟其实与狼粪没有什么关系,而是用柴薪烧出的烟。
  当时铁石在守城时曾经告诉过她,“别处不论,辽东这许多台站哪里去找那么多狼粪?而且我们试过,狼粪根本不易燃,烧出的烟也不大,更不是笔直向上的。要想狼烟放得容易看到,要用杨枝、麻草等等做柴薪,将它们淋湿架起火烧出浓烟,是以各台站上都要安放水瓮、火箭等物。遇有紧急军情,狼烟要一昼夜行两千里。”
  这些话在宁婉的脑子里一下子闪过,她一手抱着松儿,另一只手已经将槐花儿拉在怀里,向呆住了的爹、娘、石头、林氏、安氏等人道:“我们赶紧上车!”
  这时随着宁婉出门的亲卫以及跟着爹娘自江南回来的随从都跑过来,“夷人来了,我们要立即回城!”
  车马就在棚子后面,大家顾不别的,上车的上车,上马的上马,才向虎台县行了几里,忽见大路上灰尘大起,迎面来了一彪兵马,前面几十骑前哨,接着便是旌旗林立,气势非常,看服饰,正是辽东兵马。
  既非夷人,众人便都松了一口气,不由得升起了遇到亲人般的感觉。未及细想应该如何,那前哨几十骑已经到了眼前,其势不减,立即将大家冲到一旁。
  原来自歇凉的棚子中看到了狼烟,所有人各自逃难。一条大道一边是安平卫,一边是虎台县,大家各奔东西,向虎台县方向早形成了一条人流,如今对面几十骑以迅雷之速而来,所有车马人员早立不住,纷纷被挤下道路,身体弱的甚至摔倒在地,宁家的两辆车差一点翻了下去,若不是赶车的亲卫随从出身军中,身手敏捷,及时将被惊了的马拉住,还不知会怎么样。
  被冲倒的人群好不容易爬起来,心里纵然恨得要命,可是这个时候谁也不敢做什么说什么,只瞧着那队人马奔腾而过。
  宁婉就算没有看到来人前面一杆大旗上的“许”字,也知道正是许千户得知了军情便带兵离开了虎台县,打着援驰安平卫的旗号逃了,更何况那个那个“许”字足有斗大,红色的字外面还镶着金色的边,实在醒目得很!
  果然接着她就看到了许千户,身着整齐明亮的铠甲,手里拿着一杆长刀,挺胸腆肚在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前呼后拥着许多兵士出现在中军,仿佛大将军出征一般。
  明明许千户驻防之地是虎台县,可他就是弃了小小的虎台却去了城池高大深厚、兵多将广的安平卫!其实他只想着保全自己一家的命,将虎台县所有的百姓都弃之不顾,真是无耻!
  现在为了逃命,更将整条驿道都占了,令回虎台县的人流竟过不去!
  宁婉便“呸!”地一声唾到了地上!
  不想她才呸了,就听一声娇笑,“卢夫人别来无恙乎?”
  原来是周夫人,她妆容整齐地坐着一架张着华盖的高车从自己眼前驶过,步摇上的红宝石一晃闪过一道刺目的光彩,而她眼里的嘲讽更是清晰,“回见了!”
  几辆载着女眷行李的马车带着香风驶过,宁婉嘲讽地想,这里面应该没有羊二小姐吧!虎台县所有人都知道羊二小姐与周夫人势成水火,而许千户是去投奔老丈人的,总要借重于周氏,那么将羊二小姐扔下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毕竟许千户放弃虎台县,其实是无军令弃城而逃,按军法当斩的!当年也不知周指挥使会不会治他弃城之罪,眼下有周氏在,他倒是无虞了!
  虎台县千户的兵士们排着整齐的队列过去,后来又有如潮般的百姓。许千户走了,虎台县以及附近的百姓自然有许多人跟着。
  这些人中免不了有认得宁家,或者其他站在路旁的人,便有人匆忙劝道:“你们也赶紧跟着大家一起去安平卫吧,虎台县已经没有兵了,夷人就要进去了!安平卫兵多,肯定没事!”
  道理果然不错的,而且现在回虎台县道路不通,等着这带人流过去又要耽误许多时间。因此便有人重新上路跟着他们向安平卫而去。
  宁婉方才被周氏气了,现在早已经平静下来,略一思量,安平卫的确比虎台县要安全得多,且在她梦里,留下的人守住虎台县是十分艰难的,而且最后的结果她其实并不知道。因此她当机立断地道:“爹、娘,你们带着石头还有槐花儿和松儿去安平卫!正好我们家在那里也有分铺,不愁过日子,我骑马从原野上跑回去陪着铁石守城!”说着就将槐花儿和松儿送到爹娘的手中。
  匆促之间,爹娘哪里有主意?原本只跟在幺女身后,现在接了两个孩子方才醒悟过来,就赶紧拦着道:“我们一家人,不管怎么样都在一处,你要回虎台县,我们也回!何况那里还有你大姑和你大姐她们呢!”
  宁婉哪里有空讲道理,大声喝道:“如今也顾不得太多了,能多保一个是一个!毕竟安平卫可是辽东二十五卫之一,虎台只一个小县!你们快走!”立即就命亲卫拉马车送他们上道。
  爹娘一个抱着槐花儿,一个抱着松儿,一左一右地拉住幺女,可是却十分坚定,“一家人是死是活都在一块儿!”说什么也不肯走。
  “也对!我们一家人怎么也在一处!”安平卫那边到底如何,宁婉其实也是清楚,亦觉得一家人在一处总比分开了彼此牵肠挂肚的要好,因此回手将松儿接回来,“我们再等一会儿,待人流过去了就回虎台县,夷人没那么快就来!”
  没多久,向安平卫的人流稀了下来,一家人上了车朝虎台县里行去。如今大部人马都向安平卫去了,虎台县方向人越发少了,大家都知道情况紧急,两个亲卫更是便将马车赶得风驰电掣一般。
  突然只听喀嚓一声,行在前面的马匹发出一声嘶鸣,车子轰然倒地,后面的车一时停不住撞了上去,两辆车子都毁了。
  前车是爹娘和石头坐的,宁婉坐在后车上,她眼看着车子撞了上去,急切间将松儿紧紧地抱在怀里,又用身子去挡着槐花儿,只怕她跌出去。
  好在,一阵剧烈的晃动之下,车子并没有翻,宁婉从车厢里爬出去,又去看大家。自己车上还好,最多是撞到了哪里,毕竟在后面缓了一下还是有用的,只怕前车的人会受伤。果然,驾车的亲卫摔得满头是血,人也昏了过去,坐在车辕上的那个人腿被车轮压在了下面,而爹的一只胳膊划出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娘和石头被爹护在后面还好,只有几道小伤。
  大家急忙将车子下面的人救了出来,又扯了衣襟相互包了伤口,就有亲卫将马牵过来道:“夫人,你带着少爷小姐与老爷太太他们先走吧!”
  两辆车子上的马都受了伤,根本不成了,如今还有三匹好马,两匹是亲卫们骑着的,一匹是宁婉来时骑的,肯定不够大家一同回虎台县了。但如果宁婉带着爹娘石头和一双小儿女先走,还勉强可以。
  但是看着昏倒在地上的亲卫,还有多多少少挂了彩的大家,宁婉怎么也不能就这样先回虎台县,那样就是她保住了自己的命,她的良心一辈子也不会得到安宁,“不行,我们一起走!”
  爹和娘也点头说:“谁的命不是命呢?大家这时候在一处,就是有缘份,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吧!”
  宁婉就止住了亲卫的劝说大声道:“我们已经耽误许多工夫,现在赶紧将受伤的人送到马上,尽快回虎台县!”说着就将三匹马分配出来,昏过去的人一匹,另外爹和另一个腿脚受伤的每人带着一个孩子一匹,亲卫们拉着马,大家一同向虎台县快步走去。

  第306章 无恙

  秋日的午后,阳光还是那样暖,大家走得都出了汗,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是凉冰冰的,平日人流不断的驿路上冷清至极,越发让大家觉得惶惶然。
  昏过去的那个亲卫不知道什么时候醒了,气息微弱地道:“都是许千户手下的兵,硬是将我们冲下驿道,车轴应该就是那时候裂开的。”
  另一个陪着爹娘去江南的亲卫连忙点头,“我说怎么这个时候车轴会断,明明这车子我们赶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