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农家幺妹-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怎么没给我捎信?”
  “他们都是第二次成亲,也就没大办,只请了几个亲戚吃顿饭。你的礼早就给过了,因此你大姑就说不要告诉你,免得又要从虎踞山回来。”娘又小声在幺女耳边说:“那人娶了喜姐儿十分情愿,对她也特别好,他再没想到喜姐儿还是个黄花姑娘。”
  对于喜姐儿和高峻到底如何了宁婉先前心里也有疑惑,当时喜姐儿身边丫头婆子一大堆,虽然与高峻不妥,但其实也不至于走到那一步。
  娘见幺女没现出吃惊的样子,就问:“难不成你知道?那当时为什么没有与赵太太分说明白?”
  宁婉摇头道:“我只是猜,但赵太太恐怕比我知道的更清楚呢,毕竟人在她家里,下人也都是赵家的。再者此事也没有什么可分辨的,对错之间最重的是心意。”
  “也对,那事早翻了过去。”娘就又道:“喜姐儿到底不肯要包子铺,她女婿是做鞋的,她现在家里做鞋,男人在外面卖鞋,日子也过得去。”
  这天娘的话特别的多,东拉西扯说了半晌,却又沉吟起来,带了些为难地说:“还有一事总要告诉你,清儿到虎台县了。”
  “她终于与刘五郎闹翻了?”
  “你怎么知道的?”
  当然知道了,还在她的梦里这两个人就闹翻了,为了些乱事两人打得成了仇人,还闹到了自己面前,当然被自己赶了出去。现在看来这一幕又重演了。宁婉就摇头道:“娘别管我怎么知道的,只说你和我爹怎么办了?”她真担心爹和娘一时心软将宁清接回德聚丰。
  “清儿凄凄惨惨回来了,身上只有三十几贯钱和几身旧衣裳,我和你爹瞧着可怜极了,就先帮她在后面不远处租了一间屋子先安顿下来。”
  “还好,娘和爹还没有糊涂到底,让她住到德聚丰里!”
  于氏没敢说的是她差一点就答应让女儿回铺子里住,后来还是丈夫拿定了主意将二女儿安顿在铺子外面,只道:“自你二姐走了家里一直清清静静的,若是让她回来,只怕又有得闹。”
  宁婉知道娘的性子,倒猜出来几分,赶紧又劝道:“如此就对了!铺子里整日里人来人往,二姐在家里若是吵吵闹闹的怎么做生意?还有,爹和娘与柳掌柜叶儿他们都处得好,二姐加进来大家就容易生分了;再就是石头,可别让他跟了二姐学了那些分斤拨两的小算盘。”
  “其实清儿后悔了,”娘还是于心不忍,就向幺女说:“这几年她一心一意跟着二女婿做生意,挣下不少的家业,哪里想到二女婿暗地里算计她,年前只说有可靠的生意人要周转借贷,将清儿所有的钱都拿走了。不想待清儿收好铺子回家过年时刘家就翻了脸,硬是说她性子不好给她一纸休书,没让她进家门!”
  “最可恨的是镇子上的人都帮着刘家说话,清儿找了里长和几位老辈人家,都说管不了刘家的家事,又劝她拿着当初陪嫁的钱回娘家。眼看着就要过年了,清儿连个住处都没有,才来了虎台县。”
  宁婉轻轻一叹,娘说的固然都不错,但她还是偏着自己的女儿了,其实刘五郎与宁清的事又岂止如此?
  当年刘五郎发了家就在外面勾三搭四,只瞒着宁清而已。而宁清呢,自少年时认识了刘五郎后与他越发相似,爱财如命,渐渐地将父母亲人都不放在心上。她对刘五郎和他们的小家的确是一心一意的,拼命地赚钱攒钱。
  可是宁清这样刘五郎领情吗?不,他非但不领情,反而还越发讨厌宁清了。因为对于赚钱过于执着的宁清越发急躁,越发泼辣,也越发讨人嫌了。
  只不过当年刘五郎虽因选对了做山货这一行发了家,但是他和宁清做生意半点也不老实,因此很快就败落了,是以他们两人谁也瞧不上谁,可总归还差不多,不想现在刘五郎竟能占了上锋将宁清休了!
  而且听娘话里话外,刘五郎要休宁清,刘家人都是愿意的,宁清几乎与刘家所有人,包括她的公公婆婆、兄弟妯娌都吵过架;镇上的里长、老辈人对宁清的印象也都不好;就是家里最软弱最老实的爹娘都知道二女儿进了家门家中就要重新生起无数的是非。
  宁清已经把人做到了讨人厌的极至。
  而刘五郎如今却要狡猾得多,许多的坏事都是他背地里让宁清做的,但他却一直不出头,因此许多人都认为他是好人,宁清是恶人。现在到了二人分崩离析的时候,大家都站在他一旁就不奇怪了。
  自己也是因为前世的梦才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宁清根本听进任何人的劝告,自己也无可奈何,只得眼看着她重新掉进了同样的一个坑里。
  而且,公平地说,宁清有这样的报应也是她应得的。

  第292章 告状

  宁婉早知道刘五郎是个什么样的人,因此她一梦醒来后就开始打压他。
  抢先做了山货生意,压着他在德聚丰做了很久的小伙计,就是把瓜坡镇的分铺交给他也一直盯得很紧……宁婉想只要刘五郎没有机会发达起来,他隐藏的恶毒本性也许就没有机会表露吧。
  但是宁婉错了,刘五郎的的确被她打压了好几年,他没能做成山货生意,在德聚丰也没能真正管过事儿。然后,几年之后他愤而离开了。
  宁婉没有想到的是,刘五郎做上了瓜果生意,而且做得很大。他甚至还借此攀上了安平卫的权贵,如今比自己梦中的他要成功多了,而且眼下看着也没有败落的迹象。
  也许刘五郎在自家铺子里被打压得久了,心里生出了更高的志向?也许他在德聚丰学了许多的本事,因此离开后才能这样顺风顺水?更有可能这本就是命运,谁也改不了的。
  这两年,宁婉虽然没有特别去打听,但对于刘五郎和宁清的情况还是知道一些的,他们与指挥使周家套上了关系,包下了他们家的所有瓜果,还在安平卫和附近几个县城开了瓜果铺子,银钱没少赚。
  而且,在宁清的名声越来越坏的时候,刘五郎反倒颇有宽厚仁义的风评,毕竟他们家铺子所有锱铢必较、以次充好之类的坏事都是宁清为些小利干的,他若是知道了一定会责备妻子,大度地谦让。
  就像当年他们给德聚丰送猫爪儿菜时以次充好,就是宁清的错,他现在用得更熟练了。
  现在的他可以说是羽翼已成,是安平卫颇有些名气的商人了。
  只看刘五郎要休宁清,马驿镇上的头面人物没有一个帮宁清说话就知道了。
  宁婉冷笑了两声,“刘五郎本事不小!”
  娘就点头愁道:“你说的真不错!清儿性子是不好,可是其实没那坏,倒是刘五郎,我们真是看走眼了。前两日你爹回马驿镇上打听,才知道他早收了个二房另过日子,却将清儿瞒得死死的,让她整年在瓜坡镇上做生意,一年都不回刘家一次。眼下,他休了清儿又张罗着要重新娶一门好亲呢!”
  真是狗改不了吃屎!当年刘五郎也悄悄在外面养了个不三不四的女人,给她花了不少银子,后来宁清知道了便打上门去,把那个女人家里所有的东西全都抢走了,不管是不是刘五郎买的。
  宁婉记得那个女人就往在眼下德聚丰铺子不远处,就问:“刘五郎在虎台县里收二房,我们家里人、伙计再有邻居们就没有看到他常在别人家出入吗?”
  “他的二房是在马驿镇上娶的,我们哪里能看到?”娘就说:“提起那个二房你也认得,正是那个在街上卖针线的梅寡妇,我们还曾买过她的络子。现在已经给刘五郎生下一个女儿了。”
  宁婉大吃一惊,“什么,刘五郎娶了梅寡妇当二房?”梅寡妇虽然长得不错,性子也温和,可是大家都说她命硬,才嫁过去就克死了公公和丈夫,她又要照管着疯了的婆婆,便更没有人肯求娶了,“他不怕被克死?再者梅寡妇的疯婆婆呢?”
  “梅寡妇的疯婆婆死了,听了丈夫和儿子的仇报了突然就醒了过来,又是哭又是笑的闹了两三天就过世了。”娘看出幺女并不知情就又道:“杀了梅寡妇公公和丈夫的贼人就是虎踞山那边的土匪,三女婿剿匪时抓了人送回来审出的案子,州县里结了案,又发下些抚恤银子。”
  原来如此!“刘五郎一定是看上了梅寡妇手里的抚恤银子了!”
  “应该是吧,”娘一向不会把人想得太坏,但此时她也相信了,“刘五郎把梅寡妇安顿在刘家老房子里与老人一处住着,我去了倒见过两回,瞧她穿的戴的并不好,在刘家像个下人似的干活儿,见了我就躲了起来。”
  宁婉先前一向同情梅寡妇,觉得她比当初的自己还难,现在得知她甘心做了刘五郎的二房先前的怜悯一下就没了。真是个傻女人,那样难的日子都熬过去了,日子过得才好一点儿反而一步踏进了火坑,免不了道一声,“既然给人家做小,没脸见人也是应该的。”
  二女儿被刘五郎休了,按说梅寡妇应该脱不了干系,于氏本应该恨她的。但是她在刘家见过梅寡妇可怜的样子后就恨不起她了,现在就忿忿地说:“刘五郎不是个好人,刘家也都个个坏心!”
  刘家人、尤其是刘五郎从不是好人,但现在才知道他们坏有什么用?宁婉就问:“娘,你和我爹去马驿镇除了打听这些事还做了什么?”
  娘被看穿了心事,就低声说:“我和你爹去了几次马驿镇与刘家二老商量让他们收回休书。第一次他们还算是客气,只是数落清儿的不是;第二次就翻了脸,第三次就干脆不让我们进门了……”
  爹娘未必不记得宁清过去做的坏事,但她总是他们的二女儿,真心疼爱着长大的女儿,因此不仅收留了她,而且还要为她出头。但是这样两个老实人,哪里是刘家的对手?
  娘只一句话带过,但里面还不知有多少辛酸呢!
  宁婉最看不得爹和娘受委屈,立即就生出了满腔的怒气,“刘家还真不知道自己姓什么,有几斤几两了呢!”说着在炕上一拍,“还有宁清呢?把她找来!”
  她的声音大了些,睡在一旁的槐花儿就动了一下。娘见了赶紧轻轻拍拍槐花儿,又道:“小点声儿。”
  宁婉也急忙低头去看女儿,见她侧了身又睡了才放下心来,低声说:“我到那边的屋子里与二姐说话。”
  没一会儿宁清来了。
  姐妹几年没见过了,如今宁婉坐在炕上,宁清一掀帘子从外面进来,正打了个照面,当初自一个娘家出来的两个人如今已经天差地别了。
  大约是为了面子上好看些吧,宁清身上穿的是红缎子衣裳——还是当初她成亲时的那件,但那料子就是再好,但经过了这么多年也不免变得旧了,不复当年灿烂的光泽,有些地方刮出了丝,毛毛的,衣裙接缝处因将过去缝在里面的衣料放出来颜色又比别处新上一些,眼下整套衣裙松松垮垮地挂在身上,颇有些不伦不类的感觉。
  但更让人觉得不伦不类的是宁清本人。她最近瘦了,很明显看出是突然间暴瘦,瘦得脸都变了形,过去丰腴的两颊垂了下来,上面留下了密密的皱纹。她两鬃的头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斑白了,一支明晃晃的金钗将头发衬得更加干枯。
  宁婉目光向下一瞟就看到她的手,黢黑而粗糙,可见她虽然成了老板娘,却一直在辛苦地做事,半点也舍不得保养,再忍不住冷笑问道:“你一心偏着刘五郎这么多年,平日里连吃穿都舍不得,现在得到了什么?”
  宁清进了门一直在瞧着妹妹,她也变了许多,由一个青涩的少女成了成了富丽的官夫人,乌油油的头发如云般地堆在头上,大约是因为回娘家并没有用成套的头面,只用莲子大的珍珠串在发髻上绕了一圈,两只耳朵上也各荡了一颗同样的珠子,十分随意,可这随意却不便宜,那样大那样亮的珠子一颗就要比自己头上的金钗贵,一串就又不知道要多少银子。宁清便后悔自己不该为了撑面子将唯一的一支金钗戴出来,这样其实更丢脸。
  大节下的,妹妹也穿了一身红,同样的红缎子,可是颜色花样却都是眼下最流行的,更不必说崭新的衣裙有多得体,更不是自己这套放了又收,收了又放改过好几次的旧衣裳能比的。当然宁清更不会忽视妹妹娇艳的容颜和如玉般的肌肤,原本姐妹不过相差几岁,现在倒像差上一辈人似的……
  至于妹妹的话,真如一把锋利的刀一样猛地戳中了宁清的心。是啊,自己从还没嫁过去时起就开始一心为刘五郎打算,从家里多拿一把炒黄豆给他吃到多争嫁妆带到刘家,再到后来以次充好给德聚丰送货,甚至她还想将妹妹的亲事拆了讨好安平卫的权贵将刘家的生意做得更大。
  平日宁清总是觉得自己不是不想着娘家,只是她既然是刘家的人了,便将丈夫、儿子和刘家看得重一些而已。
  但是现在,她辛辛苦苦立起家业的夫家不要她了,甚至在腊月里扔出一纸休书将她拒之门外,连她亲生的儿子都被婆婆抱走了。这时收下她的却是娘家,爹娘为了她被休的事去了马驿镇几次,打探消息,求人说情,又去刘家讲理。
  宁清这些日子完全是慒的,她怎么也想不通自己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现在就不由自主地说:“我后悔了,真后悔了。”
  “这话你已经说了上百次了吧,有用吗?”宁婉就嗤笑道:“平时你不是一向自以为很厉害?怎么落得这个结果!”
  “我,我不过被骗了,”宁清舌头打了个结,“而且我哪里没与刘家吵?我在街上骂了大半天,就差一点拿刀去砍人,可是刘家把我东西扔出来后就关紧了大门,怎么敲也不开,我又有什么办法。”
  宁婉能想像得到宁清不会轻易被刘家赶走,她当时一定在刘家门前撒泼般地吵闹、骂人,甚至砸门打人,但是她也只会这些了,说到底她其实还只是个无知的泼妇而已。这些泼妇手段于平日可能会得些小利,但在真正的大事面前根本没用。当年的刘五郎与宁清打成一团,彼此相当,但现在的刘五郎早已经今非昔比,宁清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了。
  那么自己就提点宁清几句吧,一来宁婉看不得爹娘受气,二来她觉得也该给刘五郎些教训。她便随手拿起一把炕帚在一旁拍了拍,“你被逼到这个份上,就这样算了吗!”
  似乎那炕帚就要拍在身上一般,宁清缩着头向后躲了躲,“我当然不想了,可是我也没有办法。满镇子上的人都偏着刘家,我又连门也进不去,还能怎么样?”
  “镇上既然说不了理,你又到了县城,就去县衙里击鼓告状啊!”

  第293章 嘴硬

  宁清回了娘家,再三求了娘要见妹妹一面。她知道妹妹不会愿意见自己,但更知道唯有妹妹才能帮自己,现在妹妹就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了。
  现在听了宁婉让自己去告状,她立即就呆了,“告状?我可不敢进衙门。”
  所以说宁清就是个寻常的泼妇,她的本事也只有在街头吵吵架骂骂人了,真正到县衙里讲理的正事儿却害怕了。宁婉哪里有心情给她好好讲道理,只冷冷地道:“你既然不敢就回去吧,我估量着爹娘再舍不得不管你,每个月给你几两银子吃饭倒不是什么大事儿,将来石头长大了也不会是无情无义的人,总不能让亲姐姐饿死。”
  宁清便赶紧说:“我可以到德聚丰帮忙做事的。”
  “你想都别想!”宁婉坚决地道:“德聚丰有我一半的股儿,我不许你来,爹娘也得听我的!”“我没别的心思,就是想自己挣钱自己用,”宁清赶紧又说:“当时喜姐儿和离回来,大姑就让她在包子铺里帮忙,每个月还都发工钱呢。”
  “你可比不得喜姐儿!”宁婉冷笑道:“旁的事不论,只说喜姐儿是怎么对大姑大姑夫和家里的兄嫂侄子侄女的?逢年过节的礼从没差过不算,又处处体贴关照,一片真心真意。你呢?你怎么对爹娘、大姐和我的?在你的心里可还有一点亲情?”
  一句话说得宁清无言可对,论起爹娘对自己不比大姑对喜姐儿差,过去家里穷也没亏过女儿。现在自己回了娘家,爹娘虽然安顿自己住下,又送了吃用的东西,但其实比过去生分多了。如今再回想自己做过的事,她心里真不是滋味儿,而且也不能怪婉儿疑心自己想占了德聚丰铺子,当初她的确生过这个心思,就是现在她想进德聚丰,也是觉着德聚丰毕竟是娘家的,总不会亏了自己,说不定也会像大姑一样把铺子的股分自己一些。
  但这些心思宁清是不会承认的,而且被妹妹骂了这么久她再也忍不住了,也向宁婉喊了起来,“你从小就针对我!”
  “我是从小就针对你。不过,如果我不针对你,德聚丰早成了刘家的了,如今被赶到外面无家可归的也不只你一个,还有爹娘他们!”
  两个女儿说了没几句话,就一声比一声高了起来。于氏在隔着两层厚厚棉门帘的东屋里坐不住了,轻手轻脚地起身站到了西屋帘子外边,在这里能将她们的话听得一清二楚。
  宁清宁婉两姐妹小时候就吵过几次架,每一次于氏见了都急忙上前拦住,但这一次她却停住了脚步没有进去,没一会儿转身又回了东屋坐在槐花儿身边,轻轻地拍着外孙女儿,只恐她睡得不香。
  西屋里宁婉坐在炕沿上,宁清站在地上,你瞪着我,我瞪着你,都是满脸的怒气。
  可是没一会儿,宁清的后背就塌了下来,以前她与妹妹吵架从没服过气,现在却第一次主动先和缓了语气说:“你大概不知道吧,刘五郎认得安平卫的周指挥使,我们的瓜果生意都有指挥使府在背后帮我们撑腰。现在我去告他,他只要求了周指挥使吩咐一句话,官司怎么也赢不了。”
  宁婉的主意宁清并不大相信,告状哪里是那么好告的?刘五郎可是巴结上了周指挥使呀!他还是妹夫的上司呢,虽说妹夫是个有本事的人,但官大一阶压死人,更何况妹夫因为娶了妹妹与上司早闹翻了,因此她才没有想让妹夫帮忙说情。
  宁婉听了就冷笑一声,“刘五郎认得周指挥使?他是上门拜见过来是在一处说过话?”周指挥使可是三品官,岂能与一瓜果贩子打交道?宁清自以为他们给了指挥使府孝敬并不少了,但其实哪里会在周指挥使的眼里?刘五郎至多是搭上了周家的一个管事罢了,甚至连大管事也不是,只是管着采买果蔬的小管事而已!“再者就算是刘五郎真搭上了周指挥使又如何?你去告状,为的讨个公道,与那些官有什么关系!”
  “可人家都说官官相护……”
  宁婉不等她说完就道:“既然如此,你就不必告状了!我告诉你打官司难不成还要管着你一定赢不成!我只是提醒你还有这样一条路,试不试都由你!反正家里也少不了你一碗饭吃!”
  话虽这样说,但虎台县官场上的事,宁婉还是很清楚的。
  辽东既为边地,自高祖起便重屯田守备,设卫所二十五,派驻各处要塞。同时亦有州县治理民事。文武官员各为一系,互不相属。
  虽然同处一地,免不了要往来,但文武官之间一向有着很深的心结,他们彼此看不起对方,表面关系十分冷淡,遇有事情发生,时常相左,每每相斗。就比如钱县令本是最重清名的人,最瞧不起声名狼藉的许千户,而许千户又看不上钱县令这等酸腐的穷书生。
  再以钱县令的平日断案的习惯来看,一向十分注重依照律令而行。只要宁清告状能告到点子上,胜算并不小。如果刘家拿指挥使府去压钱县令,那正适得其反,钱县令一定会起了与之作对的心思,反全偏着宁清。毕竟如此一来,他就有了刚直不阿的名气,还能得到文官上司们的欣赏呢!
  但是这些道理,她却一点也不想对宁清说。宁清这个人就是得寸进尺的性子,若是知道了一定会要自己帮忙。而自己呢,早想好了再不帮她的。
  就由着宁清选吧,她将来是好是歹都与自己无关。
  宁清被妹妹几句话喝住了,便将信将疑起来,不过她从小就是个要尖的人,总不甘心一辈子只靠着娘家接济过日子,因此没一会儿终于一咬牙,“我就去告状!”
  宁清下了决心去告状,可是她心思转得倒快,婉儿既然让自己告状,定然是有些缘故的,因此又问:“我知道你与钱县令、封典史家女眷们都交好,我去告状,你能帮我找她们打通关系吗?”
  “不能!”宁婉斩钉截铁地摇头,她早从心里不把宁清当成自家的人,当然不会如此帮她,“我刚说过了,我只是提醒你还有告状这条路,至于别的都要靠你自己!”
  宁清很想埋怨几句,可是这会儿她已经彻底认清了局势,知道再说些不好听的话非但什么用都没有,反而只能再被骂,因此将就要脱口而出的话咽了下去,就问:“那你说我应该怎么告刘五郎才能赢呢?”
  宁清人品坏,但本事还是有一些的,脑子也好用。宁婉就点头道:“你听过七出三不去吗?不管你犯了七出之中的几条,只凭着你嫁给刘五郎时刘家很穷,现已经富贵了,他就不能休你!”
  宁清平时也常听人说起七出之条,这一次刘五郎要休她更是给她安上了好几条错处,弄得她也觉得自己果然犯了大错,倒是从没听过三不去,立即便骂道:“可见世人都坏得很,明明有三不去,却从不说起,让女人都以为被男人休了就无可奈何了呢!”又再三地问了三不去的详细说法,牢牢地记在心里,“就算刘五郎不能休我,可是他家里早已经娶了二房,还与别人家议亲,我就是回了刘家,日子也不会好过呀?”她先前一心为刘五郎打算,那是因为早认定了刘五郎与她是一体的,现在刘五郎休了她,已经让她认清刘五郎不可信,立即就为自己打算起来了。
  宁婉既然让宁清去告状,为刘五郎找到的罪名自然不止这一条,因此就说:“刘五郎是个什么人?平平常常的庶民一个,又不是没有儿子,按律就是纳妾都不行,凭什么娶二房?现在他又议亲,正是停妻再娶,按律最重的可判流行!”
  “真的?”宁清眼睛一亮,原来世上竟还有这样的律令!但是,她又思忖了半晌,“他是我儿子的爹,若是真把他判了流刑对我们母子有什么好处?我更想把让他骗去的银子要回来!”
  宁清最爱的就是银钱,最想挣的也是银钱。不过宁婉倒是赞同的,莫说银钱俗气,没有银钱哪里能度日?她倒是觉得宁清还算拎得清,到了这个时候知道将银钱弄到手。
  自己之所以给宁清出主意,其实为的也是钱。宁清就这样落魄了,爹娘能不为她操心?就似当初喜姐儿出了事儿,大姑立即就老了几岁,自己帮着喜姐更多的是看在大姑的情面上。而自家爹娘本就不是能干担事儿的人,年纪越来越大心也越发软,只为石头操心还忙不过来呢,再有了宁清的事免不了日日糟心,恐怕还会影响寿数。只有让宁清弄回她的钱,家里才会重新安宁。再者那些钱为何要白白便宜刘五郎那个黑心肠呢!
  “你想将银钱要回来也不是没有办法,”宁婉就道:“你们家做生意的钱刘五郎拿走了不能叫骗,他之所以敢拿就是因为你们的瓜果铺子是刘家的,所以赚的钱也是刘家的。但是,你也可以把自己的嫁妆要回来。”
  宁清提起银钱时恨意更深,“他就这样说的!可是明明我辛辛苦苦地做生意,平日里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好不容易才攒下了一千两银子,他骗我说放出去有五分利全拿走了!过后就成了刘家的家财了!”她咬牙切齿,真恨不得咬下刘五郎的几块肉,“刘五郎给我休书时说把聘礼和嫁妆都还我了,总共只有三十贯钱,还是多算了!”
  原来刘五郎和宁清这几年竟然挣到了一千两银子,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
  宁婉完全能想到刘五郎一定为了这笔银子算计了许久,才把银子都弄走了。
  辽东有一句俗话叫“缷磨杀驴”,而宁清这个自以为多精明多能算计的人,就是那头傻傻的驴,累死累活地为别人拉磨后立即被从磨上缷下来杀了吃肉了。
  “刘家的家财是与你无关,”宁婉待笑不笑地提醒宁清,“可是你嫁妆生出的利钱可一样属于你的嫁妆,要知道关于嫁妆律法上可写了许多呢!”
  “对了!我们做生意用的本钱正是我的嫁妆!”宁清多精明的人,立即就醒悟了,“当年我们从刘家分家出来,只分到了一处破房子和一个卖货担子,房子现在还在呢,卖货担子又能值多少,因此这些挣的钱大半都是我的嫁妆生的利钱!我都要讨回来!”
  看着宁清急忙要走,宁婉喝了一声将她叫叫住,“告状也不急这一会儿,你先想明白为什么马驿镇上的人都不肯帮你,也就知道去了衙门里应该怎么说!”
  宁清脸上难得地红了,一个人说她不好不要紧,两个人说她不好也没关系,但是整个马驿镇上几乎没有人帮自己说一句话,倒是爹娘过去了人人都露出了笑脸,许多人还都说不信自己是宁家的亲闺女,她可是在一旁听得真真的。
  如果自己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县衙里的官老爷定然也看不惯,哪里会让自己打赢官司呢?想通了这一节便垂着头走了。
  宁婉平静了心情回了东屋,一进门就见槐花儿醒了,正在炕上笑嘻嘻地玩儿,爹、娘和铁石陪着她,又都将目光落在自己身上,看来大家都听到了她与宁清的对话。
  娘一面给槐花儿将刚刚睡得篷乱的头发重新梳起,拿了两根大红绫子替她扎在小丫丫上,一面含笑道:“你肯帮清儿一把最好了,毕竟是亲姐妹。”
  宁婉心里就不自在起来了,“我哪里帮她?只凭她做过的那些事,我才不帮她呢!”
  爹就打着圆场,“算了,我们不提清儿了,婉儿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大家说些高兴的。”
  宁婉就气鼓鼓地道:“我把话说在前面,你们帮她我管不了,但是不许她进德聚丰,也不许她管家里的事!”
  爹和娘就赶紧一同点头,“我们都知道。”
  铁石拍拍宁婉的肩膀,“怎么还像个小孩子,自己与自己生气!”
  槐花急忙扔下手里的小木头人儿跑过来,她站在炕上小手正好能够到娘的肩膀,也学着她爹的样子拍拍了两下,头上的两朵红绫花一颤一颤的,甚是好看,“娘,不许生气了,大家高高兴兴的。”
  宁婉心里原有一股无名火的,听了女儿娇嫩的声音就似一股清泉流了进来,就是天火也息了,便不由自主地笑了,“谁说我生气了,我才没生气。”
  回了家,宁婉将槐花儿送到上房,自己回屋里换了家常衣裳再过去。婆婆就问:“好好的回娘家怎么生气了?”
  宁婉看着坐在婆婆怀里的槐花儿就笑着捏她的小脸,“还真是个小耳报神呢!”
  婆婆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