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理想年代-第4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拉拢,真要找出真凶也不能严办。庄蕴宽此次湖南之行,不是要为焦达峰和陈作新主持公道,只是去安谭延辏е摹

黄兴看到庄蕴宽这幅为难的脸色,也不再抱有给焦达峰和陈作新招雪的希望,略带意兴阑跚的说道:“好吧,请代致意江浙革命党人,祝早日克复南京。他日北京会师之时,再痛饮黄龙。”

第一百零九章 付东流(二)

秋雨绵绵无绝,天色升起薄暮,真是个使人分为惆怅的季节。一场辛亥年间最壮丽,最浩大,最惨烈的战争在这个城市上空紧锣密布,不知牵系了这个时代多少英雄豪杰的命运?

黄兴陪着庄蕴宽下了城楼,风夹着如丝细雨一阵阵的往他们身上缠。

他们私底下的话,该说的也已经说完了。时间已经不早,孙武在县府衙设了简单的酒席,招来远来一身风尘的庄蕴宽。都已经派人来催了,庄蕴宽也却不过。虽说冯国璋顿兵城外,可战事还未开打,黄兴也不能扫了孙武的性,只能由着他了,何况庄蕴宽老友,也是该好好招待一下。

一行人批蓑衣斗笠,奇上马直奔府衙。马儿四蹄翻飞,蹄声滚滚,飞也似的卷起一场风雨。

此时街上少有行人,可能是因为这个阴雨的天气,可能是因为这个即将爆发的战事,可能是因为……最后一个理由,黄兴并不想承认。一行人骑马路过哪条被张锡元烧掉的半条街,钢筋水泥的地基已经打好,现在一个工人也没有,只要那堆积的废弃材料,还有因为李想的撤离,只剩下烂尾的工程。

“战事一来,民生凋零若此。”庄蕴宽如此嘻嘘感叹,暴力革命总是带着巨大的破坏性。

“今日中国,恰似千年破屋,败坏至极,不可收拾。不尽毁之而妄图更新,不能救中国!”黄兴在马上豪情壮志的说道,他知道庄蕴宽所想,那也是立宪派要走改良运动的初衷。

庄蕴宽何尝不知道,只是眼前的破败光景怎么能够勾起他的感叹。“这便是孙君所说,文明之痛。我只但愿,这种痛,早日结束。”

黄兴豪情消散,化为一丝苦笑,“本来汉口与这里的市面因为李想的有效经营,在战火当中依旧活跃。但是因为他突然撤出汉口,丢下许多烂尾工程,这市面一夜之间便萧条啦。实在说我们始料不及,武昌方面,因为战事紧张,也无力接手。”

“李想在湖北竟有这么大的能力!”庄蕴宽惊讶道,遂又摇头,他的一肚皮的腹黑学,听道一麟半爪也就知道了其中的黑滩下的凶兽多恐怖。如果李想此时还不撒手,也许就是焦达峰和陈作新的下场。由此可见,李想虽然年轻,行事也嚣张跋扈,但绝对是个聪明人,比焦达峰和陈作新更懂得进退。他说道:“这也不能怪他,墙倒众人推,他即使想留,也留不下来。他最不该的,就是不该去碰洋人,即使穷疯了也不要去碰洋人的利益。”

说着话已经到了府衙门口,当日李想就是在此设立指挥部行辕。李想走了,黄兴又把指挥部设在这里。

门前阶下站着一排人,皆是戎装雄武。武昌谋略处三武,湘军两协统领,还有各级军官,全部出来迎接,对庄蕴宽这个江浙特使的招带隆重之极。秋雨绵绵,虽然不说很大,可也在他们脸上,身上,沾了不少雨水。

庄蕴宽远远的看到,可不敢托大,在这些革命将领面前跃马扬鞭,和黄兴,李书诚立刻翻身下马,几乎是小跑着走了过去。

以孙武为首,引着他们进内。湖北三武,本来是同等地位,但是自从孙武傍上黎元洪之后,地位超升,连刘公身后有襄阳刘氏大家族,又是革命宿将,在武昌说话也没有他响。

个人入席,孙武便要开席,庄蕴宽却道:“慢,庄某来此本是身负重任,诚邀克强主持江浙军事,然克强高义,不愿拋下诸位离去。”

众人惊讶的看向黄兴,黄兴非常谦逊的点点头。孙武却像是早有所觉,只是微不可察的一笑。

庄蕴宽继续道:“然克强兄意志已定,我也不再勉强,但是江浙对克强一如既往的表示支持。我湖北还有另外一个目的,是要与湖北军政府商议一件大事。诸位在孝感与北洋军对阵,一时半会可能回不了武昌,我就在此先后诸位说一声。”

说着庄蕴宽打开随身的皮包,掏出早准备好的文件。准备了好几分,分发给大家。

庄蕴宽自己拿了一份,念给还没有拿到的同志听,道:“武汉倡义甫一月,而湘、秦、晋、滇、赣、黔、浙、苏、桂、皖、粤、闽各省先后响应,宗旨虽同,机关互异,当事者以对内对外之不可不亟谋统一也,乃往返电商,筹议组织。先由鄂军黎都督通电各省,请派员到鄂会议。浙军汤都督、苏军程都督亦致电沪军陈都督,略谓美国革命,苦战八年,卒收最后之成功者,赖十州会议总机关有统一进行维持秩序之力。其第一次第二次会议,均仅以襄助各州议会为宗旨,至第三次会议,始能确定国会,长治久安。吾国急宜仿照美国第一次方法,于上海设立临时会议机关,磋商对内对外善要方法。附提议大纲三条:一、公认外交代表;一、对于军事进行之联络方法;一、对于清皇室之处置。而沪军陈都督,复以民军倡义伊始,百凡待举,无总机关以代表全国,外人疑虑,交涉为难,因电致各省,公举代表赴沪开会,议建临时政府。于是各省都督皆先后选举代表,克日首途。其未光复各省,则由咨议局公举。”

此时,独立省份已经有鄂、湘、秦、晋、苏、浙、粤、桂、皖、赣、滇、闽、鲁十三省。如此大好的局面,上海方面就有了心思。革命形势蓬勃发展,是该提出提出组织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黎元洪、黄兴也都想到了,准确的说,应该说随黄兴一起来的宋教仁想到了。宋教仁一提出来,黄、黎两人都认为愈早愈好。黎元洪就在农历九月十九日通电各省请派全权委员到武昌组织临时政府。这份庄蕴宽从上海带来的文件也提到了,“先由鄂军黎都督通电各省,请派员到鄂会议”。

但是上海是什么?是中国最大的都会,号称东方巴黎,在上海人眼里,北京人都是乡巴佬。上海人有上海人的心思,他们就是想黎元洪争一争这个临时政府。

在桌的聪明人现在才恍然大悟,庄蕴宽暗中请黄兴仍回上海,统率江浙军队攻略南京,拟在南京组织中央政府。说起来冠冕堂皇,深思一下就明白,是想借黄兴的金字招牌,建立临时政府。这样即使湖北通电组建临时政府的电文在先,也不如黄兴的号召力与同盟会二当家的正统。上海也就借此成了名正言顺的正统。

无奈黄正在汉阳指挥作战,不能离开,也不愿离开,为了他的革命理想,且表示甘愿不作领导人,上海方面这个算盘就首先打不响,庄蕴宽就干脆大方的承认了,也顺势捧黄兴一把。

对于组建临时政府,湖北方面通电再先,上海方面也只好捏着鼻子认为湖北已著先鞭。但是上海是有备而来,或者说黄兴这个老实人的性格摸的太清楚了,早就准备了后招。

如今庄蕴宽把这招亮了出来,上海的意思就是临时政府的组建先不说,咱先把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给开了。具体是程德全、汤寿潜联电各省公举代表集议于上海,并指定江苏教育总局为代表招待所,有两省以上的代表到沪,即先行开会,这就等于说苏浙两省代表在沪先行开会。这举行的第一次会议可是意义重大,定名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会所设在上海,意义更大。庄蕴宽的任务就由请黄兴主持江浙军事,变成请湖北速派代表来沪与会。

上海不是要无视黎元洪先前组建临时政府的通电,毕竟黄兴也在湖北,他们还真无视不了。上海毕竟不乏人才,他们巧妙的把黎元洪请各省派全权委员到武昌组织临时政府的通电作为一个议题付诸讨论。决议承认武昌为民国中央军政府,以鄂省都督执行中央政务。

在桌各位一时哑口无言,谁也想不到上海会在这个紧迫的时候和武昌争起临时政府的组建权。与北洋军恶战在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桌将领身负首义之功,对武昌首义之地自有其骄傲,这个临时政府的组建权,他们怎么也不愿放手,却一时也找不到反驳庄蕴宽的词来。大厅里一时安静的诡异,却有暗潮不住的流动。

这席间,还是孙武最为冷静,他一笑,把手上为文书丢在桌上,道:“我对上海此项决议,不表同意,我认为既以武昌为中央军政府,代表会议地址就应设在武昌。”

“上海此议,正是议黎都督请各省派全权委员到武昌组织临时政府的通电。这有何不妥?”庄蕴宽毫不示弱的道,官场上打滚多年的他,骑马打仗不在行,权谋之术却有不弱的道行。

两人眼看就要争执起来,黄兴赶紧上来打园场,截入道:“这事,还是交给武昌咨议局去议。黎督代表湖北军政府,自然会给诸位一个满意的交待。”黄兴向门口的亲卫一招手,“开席,上酒菜。”

第一百一十章 付东流(三)

有黄兴的调节,不和谐的气氛总算缓和,毕竟这件事情也不是他们争吵就会结果。

这晚孝感城除了驻守在此的军中将领,有头有脸的地方士绅也都全来了。黄兴这样大名鼎鼎的人物,这些地方绅士还不见到机会就扑上来。加上刚刚知道庄蕴宽带来的信息爆炸开,革命形势的大好也对冯国璋顿兵城外也稍觉安心,还有就是武昌和上海有关临时中央政府的争夺在所难免,人人都抱着看好戏的心情,更是气氛热烈。

孝感城的府衙,乃孝感城除林翰林家大宅之外最宏伟的建筑组群。但是已经被大火烧成灰烬,这份荣耀便落到它的头上。既是官府,自然而然体现出浩大恢宏的气势。四周有高墙难越,进入大门后,三座威严庄穆的主宅由长廊贯通,并排而立,坐北向南,重檐如飞翼,双楹柱,气势慑人心魄。

虽说流水的县官,但是县太爷自己住的县衙还是不会马虎。何况还是富裕的两湖,县衙就是这个县面子工程之一。在几任县太爷前赴后继的不解努力之下,孝感县衙被修得富丽堂皇,后宅组群接着就是衙作中轴,近十几组庭院依次分布,左右对称,布局完整而严谨,完全体现官派作风。但是为官之人有否这样正直严谨的作风,就不是建筑的风格可以体现得了。

主宅后花园是一片广阔园林,环境优美,深得江南园林之神髓,显是出于名家设计。方可体现孝感的富裕,历任县太爷的物力财力如何雄厚,收刮民脂民膏之尽心尽力。

孙武可不是蒋翊武这样的泥腿子出生,(小生认为,蒋翊武的出身,是在武昌受排挤的很大原因之一。说明那个年代人的思想,即使革命者的人人平等观念也存在局限性。)接过县衙,即大力布置,府衙大红灯笼高高挂,大门处和园内更装有西洋经典灯饰,一片喜庆的景况。

孙武本是想和庄蕴宽造个良好关系,谁知道庄蕴宽本就来者不善,孙武一片好意,付诸东流。

数十名革命军士兵穿上一式的整齐青色军服,傲然把守大门。一主二辅三座大堂,全开放了来接待宾客。以正中一座最大,摆下了可容百人的席位,另两座作辅翼的,亦设下五十人之席。被安排到辅宅者都是无可奈何,但又自知斤两,想去和主席的那些革命党人的大人物套关系,也只有待会敬酒的机会了。当然今天庄蕴宽是主客,孝感地方士绅只是陪客。但是却陷入尴尬的境地,地方士绅还有革命将领,一时不知道是否该去敬庄蕴宽的酒,攀个交情?庄蕴宽明显是和孙武不对头,湖北明显是黎元洪的天下了,得罪了孙武,以后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但是庄蕴宽的黄兴老朋友,庄蕴宽在同盟会的地位显然不底,而现今的局势,同盟会得天下是最有机会的。攀上庄蕴宽或者黄兴,又或者李书诚,将来的好处也是大大的有。只看刘歆生攀上李想,就成了汉口首富。李紫云攀上李想,立刻身价百倍。可见政治投资,才是发财致富的不二法门。

黄兴已经宣布开席上酒菜,宾客边吃边闲聊着,没有人带头去给庄蕴宽敬酒,没有人愿意去做这个第一人。气氛不算热闹,也不算冷清。黄兴到趁此机会,好庄蕴宽叙旧。

黄兴和庄蕴宽叙述别后情怀,无奈今晚天公造美,绵绵细雨已经下了一天也没有停歇的势头,天昏地暗的,雨中还夹着冷风。寒风吹进大厅,提醒这每一个人,今天不是一个好日子。

不过人多了,自然就汇聚了人气,慢慢的也就热闹起来。不过知情者均晓得,在这融洽热闹的烟幕后,正酝酿着武昌起义之后史无前例的激烈斗争。斗争存在与革命党人的内部,也存在城外畏集的强敌。斗争的成败,不但主宰了辛亥革命的命运,还决定了中国以后的历史。

如今黄兴无疑正是这斗争核心处的关键人物,人人争着来亲睹他的风采兴头已经过了。现在宾客谈兴渐起,自然话题都离不开黄兴。

推测着与冯国璋的战局将如何发展,毕竟李想与清军作战顺利的一塌糊涂,而比换了李想名气大上天的黄兴指挥,胜利似乎已经再握。但如今孝感城的革命军是内忧外患,在桌有远见的士绅已经在默默摇头,已经有人不再看好携革命军新锐之气而来的黄兴。当然,因为庄蕴宽的到来,上海和武昌争夺临时中央政府的话题,才是最热闹的话题。也有人说起李想,如今李想黯然退出汉口,在桌上也就凭添笑话而已。席间,闹哄哄的声音直冲霄汉。

绵绵秋雨,如缠绕的千丝万缕的因果轮回。剪不断,理还乱。任你英雄一世,还是摆脱不了命运的捉弄。

“千秋读史心难问,一句收枰胜属谁?”高楼之上的李想心有所感的念叨,陈寅恪之句道他出此时心情。孝感正在大宴宾客,李想却独上高楼。

李想一心想要避免,却最终还是避免历史强大的惯性。湖北即将上演一场辛亥年间最惨烈之战,地点虽不再是阳夏,却一如阳夏战场之惨烈。主角是黄兴和冯国璋,结局一如历史一样早已注定。

楼外天昏地暗,风雨凄凄。李想手中握着的一杯热茶已经变冷,他只要想起黄兴必败的结局,却无法支援黄兴分毫,明知手捂着杯具,却无能为力,心又是怎样的纠结?自渡江北上,即下定要改变这个悲剧的决心有过犹豫,却从没有改变过,如今又该怎么办?

黄兴领军过江,到了汉口边往北直扑而来,一副与北洋军正面决战的架势。李想自嘲一声,正面决战,湖北一时之间凑齐的杂牌军如何火拼得赢北洋军精锐。湖南派遣的两协虽说能战,可是装备与北洋军差距太远。李想的精锐与北洋军已经打了不少小规模战役,一点便宜也没有讨到。特别是袁世凯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后,现在又升为“总理大臣”,北洋集团在湖北前线的官兵像是吃了奇滢和欢散,都拼命卖力嘿咻,一时之间爆发出不输于革命军的士气。

北洋军此刻士气正锐,李想都暂逼锋芒,坚定要严守战略防御的作战方针,不贪功,不冒进,该退就退。见识过北洋军的厉害之后,即使那些叫嚣最凶的将领,也都闭嘴了,李店一战,惨胜的他们无语了。而冯国璋好像与李想有了什么默契,不于李想纠缠,只是防守着李想在背后的小动作,北洋大军专注的长趋直入的南下,眼中只是盯着北上的黄兴。

李想一直冷眼旁观着眼前的局势,他能做的,也只有三番五次派人联络黄兴和宋教仁,希望配合实行战略防守,各军加强守备,不要冒进与北洋军正面决战,短期内根本没有战胜北洋军的可能,即使两军配合也绝无可能。何况根本就没有合作的可能,没有相信李想有这个诚意,因为汉口的事情,他们以己度人,谁也不可能咽下这口气。

对李想的真心提醒,却没有能够引起他们一丁点的重视。特别是武昌过来的革命军将领官兵们,仍然沉没在大捷的喜悦中,没把清军当盘菜。军中的宿将都不怎么看得起李想他们这群毛头小子,认为李想他们先前的战绩,完全是因为清军的无能,不是李想的厉害。既然李想可以成就如此大业,他们不可能输与李想。更多的是不想分润李想一丁点功劳,怎么也不能使凭着军功东山再起。李想要是凭着打败冯国璋的威风,重回汉口,也不是没有可能。

李想望着楼外的凄风夜雨,眼神深邃如暗夜。秋末的夜晚越来越冷,他浑身都沉沁在寒冷当中。对人心思的揣摩,身为穿越客的他,有别用永远无法齐及的优势。只是想得越多,心却越凉。

李想想到黄兴,身在如此危险的局中而不知自。或者是身为大革命家的无所畏惧,心甘情愿来趟这混水。李想是真心帮他一把,可是黄兴书生意气,根本不理他的建议和警告,反而认为他携私抱怨,离间革命阵营,又畏惧强敌,不敢冯国璋见仗,李想反而成了小人。种种事情,是越想越烦,越想越郁闷。

可是李想能够真的做到冷眼旁观吗?只要闭上眼睛,就是血流成河的凄惨景象在不停脑海回放,午夜里都会惊出一身冷汗。最后便宜了谁?还不是袁世凯那个死胖子。一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是早产还是夭折?李想真想,要是不知道历史该多好,他就可以随心所欲想干嘛就干嘛,不用背负这样的沉重的心里负担,是先知的原罪。

李想长叹一声,在深夜的小楼独自回响。楼下门口的警卫似乎有所觉的往还亮着灯的阁楼一望,李想的烦恼他们感同身受。汉口受了太多的委屈,他们谁为此感道不平。李想无奈,再多的委屈和不爽也只有先放下,做一回傻不拉及的英雄。

“来人!”李想无奈的喊道。

第一百一十一章 倾覆(一)

李想凭窗外望,风风雨雨不曾停歇。眼前的黑暗如此刻的前途渺茫难测,心内思潮起伏。

理想之路绝非一条康庄大道,焦达峰和陈作新的凄惨结局,时刻提醒这李想,道路的崎岖难行,随时有粉身碎骨之祸。

历史教科书上出现的人物一个也不能小瞧,要不李想会死得比焦达峰和陈作新更难看。现在想起离开武昌,反是躲过一劫。武昌这潭水深不见底,李想还没有自大狂妄到敢去趟的地步。只看黄兴和宋教仁的遭遇,就知道是个针插不进的局。强行而为,结局就是扑焦、陈后尘,或者丢一个比黄兴还要丢大的脸。武昌方面勾心斗角起来,无所不用其极,包括不惜葬送革命。

李想最大的优势便是用有限的历史只是,掌握时机实具最关键的重要性。

李想因此在短短的时间内在湖北大展拳脚,但是袁世凯没有先知历史的优势,一样是最懂掌握时机的人。他觑准机会,迫得清廷哭着喊着求他出山主持大局,坐镇信阳,起用冯国璋,趁李想精兵在湖北四处征伐之际,渡桐柏山,河武胜关,夺得湖北门户这坚强的固点,取得高屋建瓴之势。在湖北说进就进,说退就退。

而李想他现在才是刚起步,搞垮了黄兴,固然湖北只剩下他一支可战之军,但最得益的却是袁世凯而非他李想。

“笃!笃!”敲门声想起。

李想从沉思中醒觉,道:“请进!”

曾高推门进来,敬上军礼。在昏暗的煤油灯前,李想脸上有掩饰不住的憔悴。

曾高走到李想身边的椅子坐下,他即使身穿军装,行着军礼,也是慵懒的模样,或者这便是与身具来的世家大族雍荣华贵的贵族气质。

曾高以少有的认真口吻问道:“大帅已经做出决定了?”曾高问完,也带着担心的神情看着李想。他也不想再逼迫李想,但是黄兴那边的形势太过危急,黎元洪的摆明要看黄兴的笑话,现在有能力能帮上黄兴的就只有李想了。但是汉口的事情,实在伤得李想太深,李想如果要袖手旁观,曾高也无力指责。他只能期盼的眼光看着李想,希望他能做出顾全大局的决定。

“不正是你们所愿?”李想反问,他有点受不了他的眼神。现在几乎只有李想走出小楼,个个都是这样的眼神看着他。当初汉口被强,一个个义愤的要回去火拼,现在又一个个的要去帮黄兴度劫。一个个都把自己当成以天下为己任,拯救中国,拯救世界的超人,英雄,也把李想当成大公无私的英雄。眼巴巴的看着李想,希望李想带领他们联合黄兴,把北洋军杀退。

曾高长出一口气,李想还是那个中和门城楼上,一起倡言理想的李想。如今手握重兵,依旧没有被权力的欲望吞噬。

曾高笑道:“当然,这上军心所向,民心所向。”

李想长出一口气,一扫先前的愁闷情怀,嘴里却还是很有许多牢骚发出,“我只不过考虑了两天,一个个就都给我脸色看,不上逼着我去冯国璋掐架吗?这个英雄当得真窝囊,到手的汉口被人给抢了,人家拉出的屎还得去帮着擦屁股……”

曾高忍着笑道:“是呀,是呀。大帅还是来看着仗要怎么打,黄兴那边上不用指望了,孝感的指挥系统混乱不堪,个派系角力,毫无战斗力。”

李想被拉回现实,蹙眉沉思一回,道:“北洋军大部陆续南下,不与我部过多纠缠。北洋军第4镇和第2镇的第3协共2万多人,已经布置在孝感城外,与黄兴部对峙。兵力展开,有切断祁家湾、滠口一带,黄兴补给线的趋势,而武昌黎元洪又没有再派人增援孝感的企图。我们在铁路线袭扰战中,发现北洋军从北方运来了大批退管炮和马克心式机关枪等新式武器。清廷自起用袁世凯之后,袁世凯亲自坐镇信阳,袁世凯头号大将冯国璋已取代了荫昌,在大悟设立司令部,直接指挥对汉口的进攻。再看黎元洪拜坛封将,拜的黄兴,最大指挥就是黄花岗起义指挥过百十好人。除湖南两协之外,黎元洪给黄兴派来的人,张廷辅统率的第4协、熊秉坤统率的第5协、蔡德懋统率的炮兵第2标。兵力与北洋军不相上下,战斗力和装备天差地别。”

曾高紧接着说:“冯国璋自受袁世凯坐镇信阳之后,更加卖力了,对进攻孝感的布署,似有作战役包围的迹象。只要切断祁家湾、滠口一带,就完成了战略包围。黄兴防卫孝感,不应该只把兵力集中在正面。孝感后方,祁家湾、滠口、蔡甸,都是敌人包围进攻的必经之路,也是革命军补给线的必经之路,应该派重兵驻守。这样才能守住孝感,把战争持久坚持下去,推动全国各地的起义,也能保证我们的及时救援。我们还是多与黄兴连续,这算上给他们一点建议。”

李想冷笑一声,“我们给的建议还少吗?吴兆麟,孙武之辈,都是专业军事人才,他们会不知道?他们都按着看黄兴笑话的心,黄兴也知道,却太高估自己了。我们先后派去三批人联络,劝说黄兴一起组建战略防御,但是黄兴却不愿分兵,原因是想待机正面打败冯国璋,作主动进攻的打野战的打算。打个漂亮的大胜仗,以鼓励全国革命形势。派去的人对他分析过敌人是久练的北洋军队,数量和素质都在民军之上,对其进攻,损失必大,只能与之长期周旋,或可候形势的发展变化。黄兴则认为民军虽是初招未练之兵,却个个勇敢,主动进攻,更能发挥它的特长,坚持不分兵,不打战略防御的猥琐战法。”

李想派去游说黄兴一起战略防御,吴兆麟他们表明没有表示,但是背后却非常赞同。与孙武谈起来,也都认为应该作长期对清军作战的布署。孙武他们可不只是在背后赞同而已,更是在背后散布了黄兴徒有军事家的虚名,实则不谙阵地战的流言。话传到黄兴耳中,他对李想的意见更听不进去,认为李想是借着由头故意给他难看。弄得李想派去的人,都是尴尬的跑回来。

李想一而再,再而三的派人推销自己的战略防御,搞得黄兴火大了,认为这对统一的军事行动不利,故意在此找事,自己不敢北洋军打仗,便跑来散步扰乱军心的谣言。乃当着李想使者的面,不客气地说:“孝感防务,我自有决断,不同意分兵。你不用说了!”硬是不李想的使者给顶了回来。

这些事情曾高也知道,看着李想都有些不耐烦,他还是耐着性子说:“祁家湾、滠口、蔡甸的防卫问题,关系整个孝感的防务,孝感的胜败关系到全国革命。我们抽调不断应援的同时,还是继续派人去游说。”

李想摇头道:“只怕更添黄兴的不耐烦了,要知道,我再黄兴心中的印象已经奇差,再加上有心人的故意抹黑,我的话,他看到听不进去。他是前线总司令,虽然是临时的,一切布置,责任在他,权力也在他,任何人不得干涉他的行动。武汉首义,全国瞩目,如今孝感之失,影响全国。打赢了,自然可以激励全国革命。我们建议的畏首畏尾猥琐打法,自然无法入他的发眼。黄兴估计想的是,分兵之后,怎么能够收复?怎么能够挽回影响?要是我匡他,没有应援,那么他肯定会被冯国璋个个击破。有时连我自己都怀疑自己的人品,黄兴更不可能不怀疑我的人品。”

曾高总算看出来了,李想心底还是有气愤,辛苦拼命打下的汉口,连有人也得罪的够了,却被人抢走,先前的好心提醒黄兴,又被他当初驴肝肺,李想现在是不想再和黄兴打交道。

曾高一时坐着不作声,目光撇向前风雨交加的黑夜。如果不用黄兴配合,又如何去解救黄兴之困?

李想也感到自己也刚才太激动,还非常消极,但自己到底为什么这样大的牢骚呢?李想心里明白,最后,他缓着口气对曾高说:“关于应援孝感的事,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不是我消极,而是我们没有信任的伙伴,而且还是互相的都不信任。”

第一百一十二章 倾覆(二)

曾高只是专注黑暗中莫测风雨,脸上现出挣扎的神色一闪而逝,好一会才叹道:“佚今南方独立十三省,又有几省是真心革命。都是各怀鬼胎,各有野心之辈……唉!也许连黄兴和宋教仁自己也不知道,谁可信,谁不可信。天啊!这场革命怎么变得这么复杂?”

此刻的曾高都忍不住纠结的心情,无语问苍天。

李想心念电转,即使信春哥,也无法得永生。何必问苍天?天地不仁,历史命运本是要推袁世凯上道,李想才无奈的说尽人事。

李想沉声道:“如果袁世凯肯反正,我们又何妨让他一步。”

曾高的眼神变得无不锐利,如小李飞刀一瞬间钉在李想身上,缓缓道:“袁世凯这样的封建老官僚,更是早早的就暴露出枭雄野心,我们能填得饱他的贪欲吗?”

曾高似乎早就看出袁世凯的野心,只要稍有清醒的人都看得出来,只是有人因为害怕而存有侥幸,存有幻想而已。袁世凯的贪欲当然是填不饱,他做了总统之后还想做皇帝。

李想更是无奈的冷笑道:“你也看出来了,我只是怕,有些人看出来了,也依旧对他存有幻想。如果真袁某人窃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