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娇妻如云-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夫人见他这副模样,心里忐忑,忙去为他脱靴,口里问:“你是一家之主,事关儿女的婚事,还需你来拿主意,你怎的不闻不问?”

周正板着脸道:“此事是我做主吗?我怎么不知道?”

夫人便以为周正是说她擅自做主,正在不悦呢,连忙道:“当然是你做主,我对沈傲也是这般说的,你不点这个头,我可不敢轻易答应了他。”一副维护夫君威仪的样子。

周正苦笑道:“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若儿的事既不是你能做主,也不是我能做主的。”

夫人咦了一声,道:“这倒是奇了,若儿的婚事你做不得主,我做不得主,还有谁能作得了主?我倒要听听。”

周正指了指房梁,道:“官家!”

夫人吓了一跳:“我们周家儿女的婚嫁,和官家有什么干系,这管得也太宽了吧?”

周正又是苦笑:“夫人你想想看,若是我们不同意,到时候沈傲又窜到宫里去,官家和他的关系你总有耳闻吧?上一次他与三家定亲,不就是官家下的旨意吗?到时候如法炮制,再一道中旨下来赐婚,周家女儿能不嫁吗?哎,女大不中留,既然若儿有这个心思,我们又不能阻止,只能如此了。”

周正想了想又道:“况且这个沈傲也不错,这一次科举,名列三甲也是有望的,汴京城中不知多少人想招他为婿呢,他的性子我也清楚,是贪玩了一些,人品却也无可挑剔。”

夫人安了心,便道:“那明日我便和他说说。”

周正摇头:“不要说,我们说了就掉了身价,要说,也是他来说。”他心里主意已定,又道:“若是如此,待他结了亲,就不能再住在府里了,要搬出去,否则别人看了,还当他是赘婿呢,他将来的前程不可限量,不可遭人诟病,我听说龙图阁大学士就要致仕回乡了,有点想卖了宅子搬回乡下的意思,到时候我去和他说说看,看看他的宅子能否卖给我,将来就当作是给若儿的嫁妆吧,哎,女大不由父,随他们去吧。”

说完这些,周正叹了口气,唏嘘不已。

一夜无话,到了第二日,国公去了上朝,夫人便又将周若叫来,周若今日的脸色羞得红艳艳的,无论夫人说什么话,都心不在焉,夫人心里就有了计较。

一开始,夫人还对这门亲事有些抗拒,总是觉得沈傲的妻子太多,周若嫁过去,没准儿要吃亏。可是现在一想,也渐渐接受了,便都往好处里想,总是觉得沈傲与周家关系紧密,断不会亏待了周若。

接着又叫来沈傲,沈傲朝夫人嘿嘿一笑,这一下不知该叫姨母还是伯母了,不过他是素知夫人性子的,还是乖乖叫了一声姨母,作出一副从容的样子坐下,连看都不敢看周若一眼,只和夫人说话。

反倒是周若觉得气氛尴尬之极,推说身体不适,狼狈地走了。夫人哪里不知周若的心事,若是平时周若说一句身体不适,这夫人免不得要念个几十遍佛经,嘘寒问暖,请郎中问药,可是今次却不多说,自是明白周若羞怯了。

待周若走了,夫人心里终是藏不住事,便将昨夜周正的话转述了一遍,沈傲听了浑身轻松,迎娶周若的事总算尘埃落定,正色道:“既是置办宅院,还是我自己向那则龙图阁学士买的好,教姨母破费,沈傲心里难安。”

夫人愠怒道:“有什么难安的,你是我的外甥,将来又是女婿,亲上加亲,这是我和你姨父给若儿的嫁妆,你还推拒什么。再过几日便是科举,你考个好名次来,到时再准备风光成家吧,其他的,能置办的我来帮衬着。”

沈傲不再坚持了,夫人又道:“还有一件事你要谨记着,既然你那三个未婚妻子都是官家赐的婚,也都封了诰命,我家若儿也不能薄待了,迎亲之前,你需去和官家说说,再下一道旨意出来赐婚,否则我这女儿可不轻易许你。”

这一条是夫人加上去的,夫人自幼家贫,在汴京诸王公的夫人面前低人一等,饱尝了这种心酸,自然不愿意女儿少了名份,不管如何,沈傲的其他妻子有了诰命,有了赐婚,自家的女儿也不能少,否则叫人看了,难免要看轻。

看来全天下的未来丈母娘都是一个心眼,不肯吃亏,只是官家是皇帝啊,在夫人的口中向皇帝请求赐婚怎么倒有点像买棵青菜那么简单了?

不过沈傲可不会傻得反驳夫人的话,只好嘻嘻笑道:“那我立即进宫去,就是死缠烂打,也要将这诰命和圣旨要来。”

夫人得了许诺,便不再说什么了。

沈傲当即入宫晋见,赵佶正在捉笔画画,听到沈傲来了,脸上不由地露出几丝喜色,随即又板起脸道:“平时见不到他的人,这科举还有三两日,他倒是不肯读书四处闲逛,哼,朕不见他,叫他回去读书,考完了科举,再来见朕。”

通禀的内侍道:“陛下,沈傲说是来送画的。”

“送画?”赵佶犹豫了一下:“叫他进来吧。”

过不多时,沈傲捧着一幅画进来,喜滋滋地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微臣沐浴皇恩,灵感乍现,作出一幅好画要呈献陛下御览。”

今日的沈傲,比往日多了几分讨好的意味,赵佶哪里不知道他的性子,只怕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便故意板着脸道:“将画拿朕来看看。”

侍立一旁的杨戬朝沈傲使了个眼色算是打了招呼,走过去将沈傲的画送到御案去铺开,赵佶一看,这是一幅仕女图,画中一个清冷高傲的少女对着一面如镜的大湖,大湖波光粼粼,布局很是合理,与远处的小亭相映成趣。

湖畔边的少女美不胜收,眼眸微微阖起,似是欣赏美色,又像在感受享受拂面的飒爽。粼粼的湖水与少女一动一静,使得整张画极有张力,整幅画的笔线用了两种风格,湖景用的点线带有一种飘逸粗犷,使得画中的湖水跃跃欲试,仿佛下一刻便要流动起来。至于那少女,用笔细腻到了极点,尤其是那美眸儿,让人一看之下难以忘怀。

“好一幅仕女图!”赵佶看得心旷神怡,不由赞了一个好字。

沈傲笑道:“这幅画,画的乃是学生的表妹,官家以为如何?”

赵佶沉思片刻道:“莫不是贤妃的侄女?”

沈傲一愕:“呀,陛下真是神机妙算,见精识精、别具慧眼、神鬼莫测啊,学生拜服之至,厉害,太厉害了。”心里却念道:厉害个屁,满大街的人都知道表妹是贤妃的侄女。

赵佶板着脸道:“你的奉承,朕可不敢受,你说吧,这一次来,莫不是教朕又给你赐婚?”

沈傲惊叹道:“知我者,陛下也。”不再忽悠了,将真相据实相告,苦笑道:“陛下,我和周表妹,实在是一对壁人,若陛下宅心仁厚,一定不会拒绝学生的了?”

赵佶又好气又好笑,还真被自己猜中了,难怪这小子一进来,就给自己戴高帽子,果然是没有好事。沉眉道:“你倒也不知足,朕给你赐了三个婚,你却又厚着颜面还要朕来赐婚,朕又不是红娘,岂能专做赐婚的勾当。”

杨戬在旁道:“是啊,陛下,此例一开,只怕到时候人人都要赐婚,陛下操劳国事,岂能沉浸于此。”

“杨公公,你……”沈傲想不到杨公公当面反戈,不过随即一想,这杨公公好歹也算自己未来的岳丈,也难怪他这一次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赵佶坐了下来,慢悠悠地喝了口茶:“杨戬说得不错,此例不能再开了,除非……”他呵呵一笑,慢吞吞地道:“除非这一次的科举,你能中了状元,朕或许还可以考虑考虑。”

第317章 科考

狼狈地从宫里出来,沈傲只得回国子监去。

想要赐婚,就得考中状元状元是这么好考的吗?除了实力,更要运气,沈傲连三成的把握都没有,不过有了这个动力,沈傲对科举倒是多了几分期待。

回到国子监,便遇到吴笔等人咋咋呼呼地出来,原来是吴笔考了三甲,很是得意,被人磨着要请酒,恰好遇到了沈傲,不由分说便将他拉了去。

沈傲大叫:“你们还是好人吗?我可是读书人,怎么能成日和你们这些不学好的家伙厮混,这酒我是断不喝的。”

“喂,事先说好,除了入仙酒楼,我哪里都不去,那里的饭菜很合我的口味。”

被拉扯到入仙酒楼,小二见了沈傲,立即通报安燕,安燕连忙出来,特意为他们开了个厢房,道:“既是沈公子带同窗来,今次的酒水,免费!”

“免费?”众人大喜,没一个客气的,什么乳燕归巢、西施舌、贵妃鸡,琳琅满目的点了一大桌,恰好狄桑儿进来,见这帮人无耻之极,跺了跺脚,倒教吴笔等人脖子一凉,再不敢点了,一个个噤声不言。

沈傲好委屈:“狄小姐,这菜又不是我点的,冤有头债有主……”眼睛意有所指地瞄了瞄吴笔:“咳咳……”

“哼,无耻的臭书生!”狄桑儿重重地哼了一声鼻音,扬长而去。

吃过了酒,一大伙人又回到国子监,沈傲睡了一觉,一直到了第二日清早才醒来,又开始苦行僧似的最后冲刺,倒是博士们对他关心得很,下了课,还叫他和吴笔到崇文阁去补习,这些博士科考的经验丰富,说了许多考试的注意事项,沈傲很认真,竟是拿出纸笔来一一将这些真言记下,倒让博士们心花怒放。

多好的一个学生啊,就连考试的注意事项,他也记得这般认真,简直是要将自己的话当圣旨了。博士们的自信心一下子膨胀起来,七嘴八舌地你一句我一言,不亦乐呼!

只是,若是他们知道沈傲将这些话记下来是要送到遂雅周刊的编辑部去成为沈傲的赚钱利器,去增加周刊的销量,只怕自我感觉就不会如此良好了。

到了八月初九,终于到了科举之日,学子云集,迎着飒爽秋风,踏入考场。

科举一共是考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其实不管是大经、兼经、考论,都是经义中的一种,无非是试题不同罢了,比如大经,出题的一定是《礼记》、《春秋左氏传》中的内容,兼经,出题的是《诗》、《周礼》、《仪礼》中的内容,至于考论,其实也只是用经义的形式答题罢了。

说到底,还是万变不离其中,只要能作出经义来,管他题目出自哪里,只要按照格式破题、承题、开讲便是。

倒是最后一场的考策,却不是在考场中考的,一般只有中了贡生,有了参加殿试的资格,由皇帝亲自与之对策。

沈傲信心满满,待进了考场,收拾了笔墨,便等试题发下,这一次他所面临的压力不小,今年科举的书生,足有万人之多,要在这么多人里脱颖而出,实在不是容易之事,不过沈傲是个越战越强之人,一到紧要关头,心里素质极好,在这一方面,他倒是占了很大的优势,换作是别的考生,只怕早已紧张兮兮了。

随着一阵梆子声传出,第一场试题总算发下来,看了题目,沈傲愣了愣,不禁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呼。哎,竟是出了个这样的题。”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论语又出自《礼记》,因此算是大经。

题目的意思很通俗,就是说有志同道合的人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愉快吗?问题是这个题目早已烂大街了,沈傲最大的优势在于思维敏捷,因此题目越难,他的优势最大,却无论如何没有想到,堂堂科举,竟是出了个这般平庸的题目。

叹了口气,便不再多想了,沉思片刻,决心以一种刁钻的角度去破题,否则像这般的题,考生的观点都千篇一律,考官看了,只怕也会疲倦。若是沈傲能引申出一些新意,能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功效。

况且主考官的性子,沈傲也打听了,乃是当朝太宰苏柏,此人年岁不小,已到了致仕的年纪,学问倒也挺高,最爱看那些出奇制胜的时文、经义,若是能对他的胃口,脱颖而出是不成问题的。

须知宋朝虽然考取的名额不少,但是成绩也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因此表面上每次科举录取的学生有四五百人之多,可是真正能跻身入进士及第的,绝不会超过十人,大多数还是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要进入三甲,唯有进士及第才有可能,因此,第一场大经尤为重要,出了差错,就不能再弥补了。

沈傲先不急着动笔,坐在凳上沉思起来,时间慢慢过去,半响才慢吞吞地提笔写道:夫朋自远方来矣,于斯时也,乐何如邪?非好学不知之尔。

意思是说朋友从远方来了,在这个时候,值得快乐吗?若是朋友不好学,其实也不过如此。

这一句自是标新立异之极,竟是直接否认了有朋自远方来的论点。沈傲不由自主地淡淡一笑,继续写道:夫子为明善而复初者言曰:学者性之复;而情,一性也,有说几焉,抑有乐几焉。

这一句承题,峰回路转,却是从学习入手,借用孔子的观点来为自己注解。须知这论语学而篇,本就是劝人向学的道理,沈傲不将朋友来破题,反而转到学习上,颇为打着红旗反红旗的意思。

之后笔下龙蛇,按着经义的格式开始填词,足足过了半个时辰,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才算作成,检查了几遍,涂改了几处错别字和漏洞,方才作罢。

待考完了,交了卷子,考生们纷纷出场,各人的表情自是不同,有的懊恼,有的兴奋,有的窃喜;沈傲回到国子监里去,唐严便教他过去,问他考得如何,沈傲记性好,将自己的经义背了出来,唐严抿了抿嘴,不置可否地道:“尚可,能不能入选,就看考官了。”

沈傲心里窃笑,这考官的来路他早就摸清了,不打无准备的仗。

……

礼部大堂,太宰苏柏年纪太大,已是年届七十,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如今就是走路,也免不得要多喘几口气了,这一次担任主考,颇有些照顾他这个老臣的意思,算是在致仕之前,让他发挥最后一次余热。

苏柏年纪大,老眼昏花,只看了几份卷子,就已经气喘吁吁了,因而卷子都由考官们去阅,什么时候发现了佳作,再呈上来给他看。

只是左等右等,考官们却是一份卷子也没有呈上来。今年的大经出题实在过于普通,有朋自远方来?嘿嘿,这种考题的范文就是流在市面上的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了,审美疲劳,这么多卷子里,全是千篇一律,让人提不起兴致,看的教人昏昏欲睡。千挑万选,总是选不出一个对人胃口的,因而非但是苏柏脸色带着不悦,就是那些考官,也都脸色晦暗。

过了半晌,耳室的一个公公过来问:“苏大人,这宫里只怕等急了,怎的还没有挑出几篇好文章来?”

历年的科举批题,宫里都会派个公公来这候着的,有什么好文章,就挑选出来直接送进宫去御览,这是一个姿态,是向天下人说天子崇文,对学子很是重视。

苏柏苦笑捋须:“刘公公稍待,或许就来了。”他心里也有点儿不舒服,呈送御览的文章可是不能胡乱挑的,天子岂是好糊弄的,若是送去的文章不好,岂不是说你择文不明?因此这公公催得再急,苏柏也不敢造次,文章一旦送上去,说明这份卷子就有了进士及第的资格,自己是要承担后果的。

那刘公公也有些乏了,却又不能在这阅卷重地多待,又回到耳室去喝茶等候。

苏柏不耐烦地端着茶盏,对着茶沫胡吹一气,正是这个时候,一个考官终于从案上长身而起,捧着一份卷子过来,苏柏顿时来了精神,接过卷子,对那考官道:“左等右等,总算来了个能看的吗?”

考官笑呵呵地道:“下官只是觉得这卷子很有新意,辞藻堆彻的也是极好,因此请苏大人看看。”

苏柏挥了挥手,叫那考官继续去阅卷,抬眼去看文章,他是老江湖,曾历任过学政等职,也在礼部公干过,对经义文章最是熟稔的,只抬眼一看,便忍不住皱眉,心里想,这是什么破题,圣人的话他都敢推翻?

随即又看了承题,脸色方才舒展了一些,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摇头晃脑地喃喃道:“这人的思维倒是敏捷得很,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的怪才了。”

原来是承题接引了破题,只不过不再是推翻圣人的话,而是用圣人之言来阐述为什么有朋自远方来,不太乐乎的道理。而同时,也肯定了考题的话,只是在理解上造成某种偏差而已。

苏柏继续去看开讲,一路看下去,全文很流畅,没有一丝娇柔的痕迹,辞藻很繁复,却没有觉得有哪一处不合时宜,整个经义的主旨突出点名勤学二字,颇得人心,苏柏不由自主地摇头晃脑,念道:“帝王之有天下也,非以乘权而施政教为乐,而以道一风同释其忧勤之念。君子之得大行也,非以遇主而著勋名为乐,而以都俞拜飏生其喜起之情。有朋自远方来,斯时也,斯情也,而有以异于彼乎?不亦乐乎……好,好个帝王之有天下而政教为乐,君子之得大行遇主而著勋颇得人心,天下大道,被他一句结语就给阐述了。”

苏柏对这篇文章爱煞了,又连读了几遍,叫了几个好字,连其他的考官都惊动了。其实这篇文章一开始还只是以思维敏捷为主,从有朋自远方来引申到了勤学,已是很难得,最难得的是,在最后,却又将勤学引申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几乎是整个儒学的精髓之处。

别的经义,都是以破题作为全文的主旨,而这篇经义则是反其道而行,破题惊世骇俗,承题时再峰回路转,叫人忍不住为作者的敏捷思维而叫好。只有最后一句,却是画龙点睛之笔,将千百年来读书人所追求的世界大同阐述出来,令人为之肃然起敬。

苏柏连忙道:“去请刘公公。”

立即有伺候的小吏去耳室请人,那刘公公见苏柏来叫,忙不迭地来了,苏柏道:“立即封这份卷子进宫请陛下御览。”

刘公公倒是有些不情愿了,只是一份卷子就带进宫去,到时候若又有好卷子,那不是要多跑几趟吗?倒不如再等等一并送过去更省事。

苏柏看出了刘公公的心思,笑道:“你听我的话,这份卷子送进宫,陛下一定龙颜大悦,去吧。”

第318章 天子阅卷

赵佶在万岁山上看了刘公公送来的卷子,这试卷的名字已经给裱糊了,就是上面的行书,为了防止作弊,也都是叫小吏重新抄录出来的一份。赵佶笑呵呵地对一侧的杨戬道:“依朕看,这份卷子八成是沈傲作的。”

杨戬对经义一窍不通,见陛下兴致好,也笑着道:“陛下何以见得?”

赵佶哈哈一笑,道:“世上除了他,又有谁有这份才智,想不到第一份送来的大经卷,就这般有意思,不知程辉等人的试卷如何。”

说着,他兴致勃勃地提起朱笔,在这份试卷上画了个圈。

杨戬心里大喜,这卷子若真是沈傲作的,陛下画的这个圈,只要接下来的两场考试不出纰漏,一个进士及第是跑不了的,毕竟这是大经考,是科举的重中之重,其余的兼经、考论两场与这大经比起来,影响并不大。

没吃过猪肉至少看过猪走,这些年陪着官家参与了不少科举,杨戬岂会不明白其中的玄妙,大经礼记和春秋,尤其是礼记,记述的乃是圣人的言行,是最是重要的;至于兼经和考论,不过是一些《诗经》、《周礼》里的内容,算起来,只能算杂学,甚至有些学堂都不教的,只是教大家背诵下来即可,一心一意的传攻礼记,由此可见大经考的重要。

沈傲若过了大经考,殿试的资格算是十拿九稳了,身为未来岳丈,杨戬又岂能不喜,虽说早在预料之中,现在亲眼看到结果,也足够杨戬惊喜一番了。

不过杨戬心底还是有些不悦,心里忍不住埋怨:“这个家伙,不知为什么又要娶周小姐,照他这样下去,还不知要娶多少个妻子呢,这妻子娶这么多做什么?”

心里暗暗腹诽,有点儿不满意;杨戬这样想,也是为了杨蓁儿着想,他现在做人的干爹上了瘾,已经进了角色,每趟回到府去,那蓁蓁乖巧得很,必过来给他请安问好,叫上一声爹爹,让他浑身好不舒畅,这种温馨的感觉,自进了宫便再也没有体会到的。

到了下午,又有五六份卷子送来,赵佶一份份地看,也都说了个不错、好之类的话,拿着一份卷子时不由多看了几眼,笑呵呵地道:“这一篇,若是朕猜的没有错,应当就是程辉的试卷了,天下的考生之中,能将文章做得如此四平八稳的只怕独此程辉一家,此人是真正的大才,不像沈傲那家伙只知道投机取巧。”

杨戬听了,心里有点儿不舒服,忙道:“陛下,沈傲那也不是投机取巧,就算是,那也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投机取巧。”

杨戬的这番话将赵佶逗笑了,赵佶笑着道:“你说的也是,这二人文思不同,却都是登峰造极的人才,百年难遇啊,今年的恩科能取这两人,朕也就知足了。”遂打起精神,又提起朱笔,在程辉的卷上画了个圆,在其他的卷上点了个朱点。

圆代表的是优秀,而点则是合格的意思,这便是说这七八份卷子算是全部录取了。

这几日,赵佶的心情极好,偶尔有试卷送来,他品评一番,或打回去,或圈点一番,只是再难遇到像沈傲那般出奇制胜,如程辉一样平稳又出众的好卷了,人就是这样,一旦看的好东西多了,这眼界自也高了几分,看了一些优秀的试卷,便忍不住拿那二人的卷子来对比,这一比,便觉得这些试卷虽然花团锦簇,却总是少了一些东西。

是灵气,赵佶陡然醒悟,不管是沈傲还是程辉,二人行文,似有一股灵气横溢,而这种灵气说不上来,反正看了他们的卷子,辞藻不一定比其他考生华丽,却总能令人产生畅快淋漓之感。

以至于后来送来的试卷惨了,一些明明极优秀的文章送到了御案,赵佶想都不想,直接打了个叉叫人送回去,这便是说进士及第是别想指望了,最多也不过给个进士出身或者赐同进士出身。

可千万莫要小看了这个区别,同样是进士,可是这三样进士对于将来的仕途是极有影响的,一般进士及第出身的官员,大多属于二府三省的储备官员,只要不出岔子,将来总能入朝的。至于进士出身,只要肯努努力,也还是有入朝的希望。最惨的是赐同进士出身,非但在同僚面前抬不起头来,就算是将来你的职位再高,遇到了那些比你考得好的下官,人家论起学问来照样可以不甩你。而且只要不出意外,若是将你外放个县丞、主簿之类的官员,基本上你要做好终老在任上的准备了,到时候能转个县令已是很大的恩德,能做到知州,那便算是走了狗屎运,足够你暗暗庆幸。

因此,若是教那些考生知道自己被沈傲和程辉害得挤不入第一梯队,只怕拔刀杀人的心思都会有。

过了几日,兼经考、考论如期进行,不过这些卷子就是再优秀,也不必送入宫中,全凭考官斟酌处置,到了八月十五恰是中秋佳节,考生们考完了最后一场,便各自回去团圆。

只是这些考官却没有了团圆的闲情,裱糊、抄录、择卷、记录、封档,这一桩桩的事虽是有条不紊,却也忙得消停不下,八月二十本就是吉日,按规矩,这放榜之期便在那一日,短短五天时间要处置好万份试卷,还要存档、录入,却也不轻松。

沈傲考完了,伸了伸懒腰,出了考场,就看到刘文亲自驾着车在外头等着,迎过去径直上车,心情颇有些激动,这几日考试考疯了,竟是连中秋佳节也忘了,连礼物都没有准备,便教刘文先载他去松竹坊,这松竹坊有个名堂,有点像后世的古玩一条街,沿街的店铺接踵毗邻,全是古玩铺子和当铺,只不过这古玩铺子有个名堂,就是真品、赝品都有,要想买到好货,全凭你的眼力。

其实这些所谓的古玩,大多都是从当铺或者乡间里收来的,良莠不齐,你若是吃了亏,花大价钱买了个赝品,那是你活该,可要是你眼力好,十贯百贯买了个好货,店家也绝不会揪扯,都是你情我愿。

之所以形成这种格局,其实是有意为之,据说是大唐开宝年间,一个古董商人想出来的点子,那个时候的古玩铺子都是请了许多鉴宝的大师来为顾客鉴定的,因此卖的都是真货,只是生意却都不太好,可是后来呢,这商人却出了个主意,也不请什么鉴定师,只是到乡间去收许多的瓷瓶和古玉来,摆在货架去卖,好不好,他看不出来,全凭顾客去看,这生意却是出奇的好,因而大家有样学样,纷纷效仿,到了如今便形成了这个格局。

其实但凡爱好古玩的人,体会的还是获得古玩的过程,若是太轻易得到,反倒失了几分乐趣,还是自己来淘,更合胃口。

沈傲教刘文在街口停了车,自己一家一家地去看,那些店伙见沈傲衣着不凡,也都过来为沈傲介绍,沈傲只是微微含笑,看了几眼,便又跑到别家去。

如此转了几圈,看过的古物没有一百也有八十,足足浪费了一个多时辰,沈傲才在一家不起眼的店铺前停下,拿起一方菱形铜镜,在手上掂了掂,问这家店的店伙道:“这铜镜多少钱?”

店伙笑道:“公子,这是晋时的铜镜,也算是有些年头的古物了。”伸出四根手指,笑道:“公子以为如何?”

“四贯……这么贵?”沈傲吸了口凉气。

店伙认真地道:“是四十贯。”

沈傲微微一笑,道:“你看这铜镜明显有打磨的痕迹,还说什么晋时的铜镜,故意要诳我吗?四十贯,你慢慢卖吧。”说着,拔腿要走。

古玩这种生意,本就是漫天要价落地还钱的,见沈傲要走,店伙连忙将沈傲拦住,笑嘻嘻地道:“公子若是喜欢,十贯吧,十贯卖你。”

沈傲回头,想了想道:“四贯,我最多出这个价钱,你若是卖,我现在拿走。”

店伙便不吱声了,道:“收来时也不是这个价,公子,你这价钱也太低了,要不,再加一点?”

沈傲拔腿走了,那店伙便在外头张望,看到沈傲进了另一家铺子,足足过了一炷香的时间才出来,店伙朝他喊:“四贯就四贯,公子若是喜欢,小的宁愿挨了掌柜的骂,就权当交公子这个朋友。”

沈傲知道这是店伙招揽生意的手段,只哈哈一笑,拿了菱形铜镜会过了帐,道:“依我看,这铜镜你们收来最多不超过五百文,这一次就当让你们讹我一次。”说罢,抬腿走了。

抱着铜镜与刘文会合,又叫刘文去买了些礼物,方才打道回府,周府今日自是张灯结彩,门口几个挂新匾的家丁见刘文带着沈傲回来,一个个道:“表少爷回来了,哈哈,表少爷考完了科举啦。”

径直进了后园,得知公爷已经回来,沈傲便先去书房寻这未来丈人,到了书房,周正还在看书,见了沈傲来,不冷不热地道:“噢,科举就考完了?这便好,这几日歇一歇,等放榜吧。”他绝口不提沈傲和周若的亲事,颇有些姜太公钓鱼的闲雅。

第319章 月又圆

看着周正,沈傲一时也猜不透他的心思,脸上带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