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娇妻如云-第2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学生朱静,见过陛下,吾皇万岁。”朱静拜倒在殿中。

殿中的文武百官都看向这个少年,大朝议里冒出了一个白丁书生,这倒是一件稀罕事,这人来这里,口口声声说代表了天下的读书人,也不知要来说什么?

赵佶冷淡地道:“爱卿要陈情什么?但说无妨,朕不加罪,你说罢。”

朱静说了一声是,随即站起来,目光像是在搜寻某个人一样,等到目光落在了赵桓身上,便朝赵桓猛使眼色,许多人看到这一幕,心里便不禁想:“此人莫非是太子叫来的?”

随后,朱静开始侃侃而谈,开口第一句,差点没把这满朝文武吓得趴下:“陛下,大宋要亡了!”

“……”

莫说是百官震惊无比,就是太子赵桓这时候也是脸色铁青。

赵桓不禁怒视了程江一眼,程江还没反应过来,心里想,不是事先约定好了?让他们紧着平西王的罪状说吗?这时候说这种犯忌讳的话做什么?

李邦彦的心已经彻底沉了下去,脸上露出绝望之色。

赵佶扶着御案,整个人像是瘫了一样,若是说读书人上书陈情倒也罢了,可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当着天下人的面,这士人的代表竟是说这种话?这宫中还有什么威严和颜面可言?

赵佶死死地用手撑住御案,好半晌才喘过气来,道:“你……你说什么?”

朱静怡然不惧地道:“学生要说的是,大宋要完了,陛下亡国只不过是朝夕之间的事,我大宋历代君王,都是尧舜一样的贤明君主,可是自从陛下即位以后,声色犬马,笃信黄白之术,妒贤用奸,以至于民生凋零,百姓衣不蔽体,食不能果腹,更有甚者,居然任用奸邪,先是以贼子蔡京为相,此后又宠信平西王,这二人祸国殃民,以贪渎为能,陛下认为,如此下去,大宋的江山社稷还能保存吗?学生只是一介布衣百姓而已,今日既然陛下许诺不加罪学生,学生今日索性放胆一言,只望陛下能悬崖勒马,改邪归正。”

“……”

这殿中不知有多少人的喉结在滚动,不断地咽着口水,更有人冷汗满面,卷起袖子去擦拭汗珠。

许多人的眼珠子在转动,朝自己亲近的人看过去,大家互看一眼,都是苦笑连连。

赵桓这时候已经魂不附体了,有心想跪下请罪,可是转念一想,若是这时候请罪,岂不是说这些士人聚众在宫外都是自己指使的?所以只能躬身站着,眼睛看着自己的靴子,胡思乱想。

朱静继续道:“太原地崩……”

这一句话又是骇人到了极点,地崩二字早已成了宫中的忌讳,这个但凡有一点脑子的人都知道,现在又是提到太原地崩,陛下那边……

赵佶已经攥紧了拳头,眼睛赤红,拼命压抑着怒火,牙齿都要咬碎了。

“太原地崩正是上天对陛下的警示,陛下时至今日为何还执迷不悟?继续信重平西王这逆臣,却宁与外臣亲近,而疏远了太子殿下。”

“太子……”

许多人心里已经开始计算了,若说朱静的话是炸药,那么只这一番话就一共炸了三次,第一次是大宋完了,第二次是太原地崩,第三次是太子殿下,在这个时候提出来的每一句话都不合时宜,更何况是三个最敏感的词汇连在一起说?

完了……完了……

许多人的心里感叹,叫苦不迭。这姓朱的倒也罢了,他是士人,又没做官,所以也不必害怕被贬到琼州去玩泥巴。况且大宋开国以来,从来未以言来治读书人的罪,陛下方才也说了,有什么话但说无妨,并不加罪。不管怎么说,这位朱秀才把话说完了,拍拍屁股就可以走,这陛下一肚子的火,也不知今日谁要倒霉。

真真是城门失火、殃及鱼池啊,这城门或许还能活蹦乱跳,鱼池就惨了。

朱静的声音继续在讲武殿中回响:“太子殿下睿智贤明、才情并茂、礼贤下士、纯孝节俭,足以固我大宋国本……”

这是第四次了,听到足以固我大宋国本这句话,一些年迈的老臣心脏已经有些受不了了,这话若只是单纯地说出来倒也没什么,可是和前面那一句大宋完了结合起来的话,这意思就可怕了,串起来就是:大宋要完了,皇上荒淫无道,太原又地崩了,现在太子贤明,只要有他在,大宋的社稷足以保全。

“这……”许多人的心里已经开始腹诽,这姓朱的当真猪脑子?这样的话他也敢说?

赵佶脸上的肌肉开始抽搐,扑哧扑哧地喘着粗气,他一向在意天下人对他的看法,因而才会有好大喜功这闹剧出来,谁知道就这么一个读书人,一个被士人推举出来的秀才,竟然毫不客气地说出这些话,赵佶的目光如刀锋一样扫向赵桓,心里想:“他们难道是要逼宫?要让朕禅位于太子?他们是谁?太子有没有参与?程江有没有参与?还有……”赵佶的目光突然落在李邦彦的身上。

“学生听说,陛下居然要废黜太子,陛下……若是太子被废黜,则天下必然大乱,国之储君,岂可轻言废黜?更何况太子殿下仁厚贤明,陛下岂能听小人胡言乱语,做出这等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学生万望陛下收回成命,切莫被小人蒙蔽。”

“……”

“石大人……石大人……”殿中引发起了慌乱,班中一名老臣实在受不了这刺激,居然一头栽倒了下去,边上的文武官员见状,都手忙脚乱起来,这个去掐人中,那个去试鼻息。

太刺激了,太子废黜的消息三省六部不知道,倒是读书人先知道了,流言倒也罢了,偏偏在这大殿之上,这姓朱的家伙居然还拿这个来大发评议,碰到一些老迈的大臣,还不立即心速加快直接昏厥?

那石大人已经被人七手八脚地抬了出去,殿中又恢复了次序,朱静又跪在了殿上,嘶声揭底地道:“恳请陛下惩恶除奸,还太子殿下一个清白。朝中的忠良定然欢欣鼓舞,称颂陛下的恩德。譬如门下的李大人,李大人为人勤恳,为这大宋江山殚心竭力,可谓仁臣。再有吏部尚书程江程大人……”

李邦彦和程江像是被蜜蜂蛰了一口,二人都不禁打起了冷战。

第737章 杀机

讲武殿陷入了沉默,甚至连咳嗽声都被刻意地压住,许多人垂着头,似乎在等待什么。

赵佶终于开口了,他淡淡道:“朱静是不是?”

朱静朝赵佶作偮,道:“学生是朱静。”

赵佶语气平淡地道:“你说完了吗?”

朱静慨然自若地道:“学生说完了,万望陛下能够从善如流,重整河山。”

赵佶道:“你退下去吧。”他继续道:“传朕的旨意,让人去对宫外的士子们说,他们要说的,朕知道了,不许再到宫外逗留,再敢在正德门外喧哗的,让礼部去把他们的名字一个个记下来,销了功名,永不录用。”

朱静道:“陛下……”

“出去!”赵佶怒喝一声。

朱静退出殿去;赵佶才站起来,从金殿上一步步走下来,阴沉着脸,举目四顾,他的眼睛落在谁身上,被赵佶盯看的人便吓得低下头去。

赵佶走了几步,突然道:“朕什么时候说过要废黜太子?李邦彦,你说,可有其事吗?”

李邦彦慌忙地跪下,道:“臣从未听说过,想必……想必是坊间流言,陛下何必与那读书人认真?”

赵佶冷笑道:“世上哪有空穴来风的事,没有人在背后挑唆,这件事如何会传得沸沸扬扬?”他目光又落在一个大臣身上,道:“石爱卿,你来说说看。”

石英朗声道:“如陛下所说,此事未必是空穴来风,陛下若是见疑,不如彻查。”

赵佶冷哼一声,负着手,突然停在了赵桓的面前,一双眼睛看着赵桓,赵桓低垂着头大气不敢出,良久之后,听到赵佶道:“朕的太子,你来说说看,父皇可曾提及说废黜太子的事?”

赵桓慌忙跪倒,道:“儿臣从未听父皇提起,不知是谁这样大的胆子,居然敢离间父皇与儿臣父子失和,父皇待儿臣优渥得很,平素一向关怀备至,养育之恩,日月可昭,这些人真是该死,儿……儿臣一定去查,查清楚。”

赵佶阖着眼睛,幽幽地道:“你这么慌慌张张做什么?朕又没说是你教唆的。”

赵桓跪在赵佶脚下,魂不附体地道:“儿臣是气极了,居然有人敢污蔑父皇……父……父皇……儿臣……”

赵佶淡淡地道:“你不必再说了。”

“是……是……”赵桓感觉似乎有一座大山压在自己的肩上,令他一口气吐不出来,也吞不进去。

等到赵桓大着胆子轻轻抬起眸来,才发现赵佶已经踱步走开,不由地松了一口气。

赵佶回到了金殿上,慢吞吞地道:“太子贤明,朕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了,如今众口一词,朕深以为然。”他顿了一下,又道:“有子如此,朕心甚慰,太子,从今往后,你更要用心,不可懈怠自满,知道了吗?”

赵桓心中狂喜,连忙拜倒,道:“儿臣一定尽心辅佐父皇。”

赵佶冷冷一笑,继续道:“方才那书生朱静说,平西王祸国殃民……沈傲,你出来。”

沈傲出班,气定神闲地道:“陛下。”

赵佶淡淡道:“方才那书生所言的属实吗?”

沈傲伫立在殿上,腰板挺得笔直,从口中蹦出三个字:“不属实!”

“胡说!”

机会来了,若是这个时候再不站出来,更待何时?程江经过了方才的大起大落,这时候已经敏锐地从班中站出,冷笑道:“那书生之言,字字泣血,中肯至极。到了这个时候,平西王还敢狡辩吗?”

沈傲淡淡地看了程江一眼,道:“若是说本王祸国殃民,程大人可有证据?”

程江冷笑道:“海政就是铁证,你还想抵赖?”

沈傲呵呵一笑,恭敬地向赵佶的方向拱拱手,道:“铁证?本王钦命去厘清海事,事后陛下大加褒奖,莫非程大人的意思是说,陛下也祸国殃民了?方才那书生说本王是奸臣,可莫要忘了,那书生说陛下是什么?”

满朝顿然哗然,程江也意识到了自己似乎钻进了沈傲的圈套。承认书生说的话,沈傲固然是奸逆,祸国殃民。可是陛下岂不也是昏君?可要是否认掉陛下是昏君,那么就要推翻那书生的言语,一旦推翻掉,沈傲这祸国殃民四字当然无从谈起。可是太子贤明又岂能当真?

程江面如猪肝,期期艾艾地道:“那……那只是……”

沈傲不紧不慢地盯着程江,一步步走近他,笑吟吟地道:“方才程大人是怎么说的?”

程江道:“我……我……”

沈傲冷笑道:“那书生之言字字泣血、中肯之极是不是?程大人很认同那书生的话?”

有些话,明明是一个读书人可以说,偏偏堂堂的吏部尚书却万万不能说,程江若是承认了这个,只怕这吏部尚书立即就变成一介草民了。他定了定神,道:“老夫辩不过你。”

班中的李邦彦知道不能再等了,他从班中站出来,朗声道:“陛下,微臣有事要奏。”

这一下算是给程江解了围,程江并不感激,反而瞪了李邦彦一眼,心里想,姓李的直到这时候才出来说话,这是成心要让老夫下不可台了,趁着李邦彦奏对的功夫,他立即灰溜溜地退回班中去。

李邦彦朗声道:“门下省这边近来听来了一些风言风语,微臣便派人去核实了一下,结果却发现了一桩天大的事。”

天大的事在朝廷里可不是轻易能说出口的,危言耸听也要承担责任,所以当李邦彦说到天大的事,满朝文武又是哗然一片,都是想,今日的朝议是怎么了?怎么大事情一桩桩的。

赵佶坐直了身体,也凝重起来,道:“李爱卿但说无妨。”

李邦彦道:“在汴京城郊郭家庄,平西王的老师陈济大肆招募死士,人数竟有千人之多,日夜操练不缀,老臣还查知,每隔三五日,平西王府那边就会运送一些粮食、蔬果过去,陛下,太祖皇帝开国之时,就严禁大臣蓄养私兵,超过百人者,便可以以谋逆论处,而平西王蓄养千余人,到底是什么居心,微臣不敢断言,可是天子脚下,竟是这般肆无忌惮,还要请陛下彻查。”

“私兵……”所有人的眼眸都闪过一丝惊愕,这事儿可是不小,真要核实了,便是平西王也未必能摆得平。

赵佶皱起眉,默然不语。他想起了一件事,沈傲确实曾和自己说过招募人手刺探军情的话,这些也是他认可的,可是现在李邦彦却当着满朝文武把事情抖落出来,这就有点难办了。

有些能说不能做,有些能做不能说,放探子进商队就是后者,若是这件事堂而皇之拿出来讨论,只怕女真那边只要收到一丁点的消息,八成遇到了大宋的商队就要砍脑袋了,还奢谈什么刺探情报?再者大宋这边堂而皇之讨论这种事,于大宋的颜面也有损伤,毕竟这种事涉及到礼仪的问题,和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一样,堂而皇之地说出来,这满朝文武只怕都要反对不可。

可是……

赵佶的脸上闪露出为难之色,既然不能说,就不能为沈傲撇清,不撇清,这脏水怎么擦干净?

见赵佶为难,李邦彦反而振奋了精神,陛下的心思,他也略略摸透了一些,行事过于瞻前顾后,尤其是这么大的事,多半有要顾左右而言他的。他正色道:“陛下,这件事若是不彻查清楚,汴京城外有一支千人的军马,一旦有事,则万劫不复,恳请陛下明察,否则我大宋危如累卵,迟早要酿出大祸。”

李邦彦这已经有逼赵佶表态的意思,胜败只在一线之间,怎么能轻易错过机会?

“父皇……”赵桓方才得了赵佶的褒奖,见李邦彦打头,他这太子岂能再装傻充愣?从班中站出来,道:“儿臣也恳请父皇彻查此事,若是查有实据,父皇大可处置。可要是查无实据,也好还平西王一个清白。蓄养私兵,且人数竟有上千之众,此事关乎江山社稷的安危,父皇岂能坐视?”

见赵桓站出来,一脸为难的赵佶目光一闪,一对眸子在李邦彦和赵桓二人之间逡巡,似有所悟。他收回幽幽的目光,整个人有变得笃定起来,嘴角浮出一丝笑容,用手指敲击着御案,一个字也不肯吐露。

“陛下,事关重大,岂能草率忽略过去?老臣也恳请陛下明察秋毫。”

第三个站出来的是程江,眼下这殿中,不管是太子,还是门下令,亦或是吏部尚书,这三个绝对是大宋朝最顶尖的人物之一,太子是未来储君,门下令为一国宰辅,吏部尚书手掌天下人事任免,哪一个都是党徒众多的大佬级人物。

他们三个人站出来,让赵佶的眼中闪过一丝畏色,这畏惧之心并不是因为这三人的压力,而是他实在想不到,围绕在太子周围的,居然都是朝中如此显赫的人物,敲击着御案的指节频率不由地开始加快了。

“哒……哒……哒……哒……”

这声音清脆却不悦耳,可是谁都知道,陛下的习惯一向如此,一遇到难以决断的问题,就会做出这个举动。

“臣附议……请陛下彻查!”又是一个人站出来,这人地位并不算显赫,却也超然得很,是太仆寺寺卿。太仆寺和众多部堂比起来并不算显赫,职能也不太好听,说穿了,就是掌管天下畜牧马匹的,可是有一样权利却也不小,太仆寺还管着宫中的车驾。也就是说,这太仆寺与宫中息息相关,只要有人愿意,在宫中的御马中做一些手脚,其后果绝对不可想象。

赵佶的眼中已经闪露出了杀机,他的指节,仍在敲击御案,频率更快了一分。

第737章 一个个收拾

“臣附议……”

“臣附议……京畿重地,蓄养私兵,陛下若是不闻不问,陛下如何心安?”

“臣附议,请陛下彻查……”

这时候非但是太子、李邦彦、程江的党羽,便是一些中立的大臣也纷纷站了出来,一下子,讲武殿里居然有半数的大臣站出班,其中更有不少武官。

沈傲面无表情地看了赵佶一眼,赵佶的脸色已经越来越尴尬了。

士子们拥护太子,还可以原谅。可是这么多人呼应太子,这就不同寻常了。虽然许多人只是就事论事,可是在赵佶看来,却是另一回事。

赵佶的脸色铁青,他喝了一口茶,再不是犹犹豫豫的懦弱姿态,整个人宛若太祖重生,目光如锋芒一样尖锐,他扫视了讲武殿一眼,重重地用指节敲击了一下御案。随后他站起来,暴躁如雷地举起手指着沈傲道:“沈傲,这么多人说你蓄养私兵,你说,今日给朕说清楚。”

沈傲恬然一笑,龙颜终于大怒,只是这滔天之怒看上去虽是向自己发出来的,其实真正的目标却不是自己。他笑吟吟地道:“回禀陛下,微臣并不是蓄养私兵,而是操练护卫。”

“护卫……”赵桓冷笑道:“平西王就是拿这理由来搪塞父皇的?”

沈傲一口咬定:“确实是护卫,本王家大业大,生意又多,若是没有护卫拱卫,这生意怎么做得成?”

赵佶所要的就只是沈傲的借口,并不是要刨根问底,所以不管是什么借口,他都没有心思计较。他脸上浮出了笑容,淡淡道:“朕倒是想起来了,平西王确实和朕说过,想在城郊操练一队护卫,平西王,朕说的对不对?”

沈傲苦笑道:“难为陛下还能记起,否则微臣真要蒙受不白之冤了。”

赵佶淡淡道:“朕不会冤枉了你,可是要有人想糊弄朕,朕也绝不会任人蒙蔽。”

他二人轻松的交谈,让那些站出班的文武大员们顿时泄了气,原来还真是操练护卫,事先还和陛下知会过,既然是圣上准允的,自然谈不上什么蓄养私兵了。

赵桓的脸色已经拉了下来,原以为一击必杀的杀手锏,原来连竹竿都不如,他愠怒地瞪了李邦彦一眼,似是责怪李邦彦没有打探清楚。

程江似有不甘地想说什么,最后还是摇摇头,垂头丧气的样子。

李邦彦已经察觉到了,他不禁打了个冷战,深深地看了赵佶一眼,从那书生进殿之后,他已经预感到了大事不妙,而现在,这个感觉已经越来越强烈。

赵佶已经坐回了龙塌上,又是喝了一口茶,打起精神道:“一场误会,看来是李爱卿冤枉了沈爱卿,这件事就议到这里吧,沈傲,你既然是操练护卫,也不能放任,到兵部去报备一下,省得让人起疑。”

沈傲躬身道:“廷议结束之后,臣就去报备。”

赵佶颌首,随即悠悠然地道:“诸卿还有人有事要奏的吗?”

今日廷议发生了这么多事,就算是有事的,这时候也不敢再去触霉头了,因此赵佶连问了三遍,文武们都是缄默不言。

原以为赵佶这时候会宣布退朝,谁知赵佶淡淡一笑,语气突然变得冰冷起来,冷冷地道:“可是朕却有些事要和诸卿们议一下。”赵佶顿了顿,扫视了魂不附体的众臣一眼,继续道:“就在上月,在潭州府有一伙暴民砸了县衙,劫持了县令聚众千人谋反,赣州府几次进剿居然都徒劳无功,反倒让贼人杀死官差近百人之多,这件事,为何前日才报进宫来?”

奏疏递入宫中是门下省的事,所有人都不禁朝李邦彦看过去,李邦彦苦笑道:“陛下,奏疏本是在月初的时候就递了过来的,不过……不过……”

赵佶冷声道:“不过什么?”

李邦彦双膝跪倒,道:“因为此前只是闹了县衙,落草为寇,微臣就在想,这样的小事,何必要搅了陛下的兴致?所以想等当地官府进剿,待报捷的奏疏递上来了再一并呈报,也好让陛下宽心。”

李邦彦所言的事其实在蔡京主政时期就已经成为了定制,往往出了匪患,若是先送进宫去,宫中肯定忧心忡忡,会责怪辅相不能尽心用命,一般这种匪患几乎是过了几日就会荡平,所以先把奏疏压一压,等地方上了报捷奏疏,再将两份奏疏一起送入宫去,宫里一看,一个匪患,只不过几日功夫就铲平了,心里自然认为这是大家尽心用命的结果。

李邦彦不过是萧规曹随,谁曾想,潭州府这一次阴沟里翻了船,居然拖了近一个月功夫,还没有把事情办妥。李邦彦不得已,只好将奏疏递入宫去。这件事赵佶并没有怎么见怪,看了奏疏,只是下旨意让各路府合兵进剿,谁知事隔几天,陛下又提起此事,这就有点儿让人摸不透了。

赵佶听了李邦彦的辩解,勃然大怒,拍案道:“是谁给门下省扣押旨意的权利?好大的胆子,这么大的事,朕居然毫不知情,被你们这样蒙蔽,你这门下令是怎么当的?”

李邦彦只好磕头,道:“微臣万死!”

赵佶冷哼,道:“万死倒不必,可因为这个耽误了进剿,让贼势坐大,你李邦彦难辞其咎,来人,传旨意,李邦彦玩忽职守,扰乱圣听,回府面壁思过,这门下省,暂时由……”赵佶沉默了一下,在群臣中扫了一下,颇有些心烦意躁地道:“暂由礼部尚书杨真代任。”

谁也不曾想到,这门下令说思过就思过,更没有想到,平素一向不太讨赵佶喜欢的杨真居然大受青睐,一跃从尚书跳到了门下省。说是代任,其实不过是一种委婉的说法,但凡是在徽宗朝里做过事的人都知道,李邦彦完了。

李邦彦整个人一下子瘫在了地上,气若游丝地道:“老臣谢主隆恩。”

杨真站出来,中规中矩地行了个礼,道:“老臣年迈,只怕……”

赵佶打断他道:“你不必辞谢,好好地做事吧。”

沈傲看了赵佶一眼,心里的一块大石落地,李邦彦果然完了,其实从一开始,李邦彦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他为了明哲保身,不得不和太子混在一起,可是要知道,和太子厮混本就是天子眼中的大忌,原本不暴露倒也罢了,可是沈傲这一连串的手段使出来,李邦彦居然去做太子的马前卒,做开路先锋,以赵佶的智慧,难道会看不透?

现在全‘天下’的人都称颂太子的贤德,这也触犯了赵佶的忌讳,只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赵佶当然不会觊觎对赵桓动手,可是这些太子的余党,赵佶会毫不犹豫地清除掉,李邦彦既然做了开路先锋,赵佶第一个要收拾的,当然也就是他。

至于突然选择杨真来做这首辅,只怕赵佶心中也早有考量,太子的党羽当然是没份的,旧党这边现在声势本来就浩大得很,不可能将门下、中书全部交在旧党手里。唯有杨真从不结党,办事的能力虽然平平,且最喜欢指指点点,甚至几次当着赵佶的面顶撞,可是有一点却是最重要的,他既不是旧党,也不是太子的党羽,这样的人在朝中已经很难得了。

就这么个倔老头儿,居然稀里糊涂地一跃到了天花板上,沈傲心里想,不知多少人要妒忌呢,大家辛苦专营,傍大腿的傍大腿,曲意讨好的曲意讨好,结果好事居然给杨真占了,这还有没有天理?

杨真见赵佶态度坚决,也端正了态度,正色道:“陛下委以重任,老臣纵是粉身碎骨,也难报万一,定当尽心竭力,为陛下分忧。”

赵佶宽慰了几句,再不去看那失魂落魄的李邦彦,继续道:“朕还有一件事要议。”

听到还有一件事,许多人心里禁不住又是害怕又是激动,害怕下一个倒霉的是自己,又希望自己能顶了哪个倒霉家伙的空缺,眼睛都巴巴地看着赵佶,连呼吸都有点儿急促了。

赵佶徐徐道:“前咨议郎中蓝温,贪渎无能,这样的人,居然从京兆府提到了咨议局,此后这蓝温在咨议局又横行无忌,最后被士子们打死,这件事,朕现在思量起来,和吏部脱不开干系。”

吏部两个字像是一根针,狠狠的扎得程江一下子萎顿下去,他拖着沉重的步伐站出来,道:“陛下,微臣也因为这件事,将吏部好好肃清了一番,吏部鱼龙混杂,某些官员欺上瞒下也是有的,就比如那前功考郎中刘著,便是提拔蓝温的罪魁祸首,只是现在刘著已经致仕,微臣只能作罢,吏部将来一定尽心竭力,再不敢出这等事了。”

赵佶怒道:“这么说,你这吏部尚书是一点干系都没有了?难道功考郎中刘著当时不是你的属官?蓝温升调到咨议局,你难道就没有核实?这倒是奇了,朕的吏部尚书难道一下子成了摆设?有功时有你的份,如今有了罪责,你倒是推脱得一干二净了?”

程江连忙拜倒在地:“微臣失察,请陛下降罪。”

第738章 东宫

程江大气不敢出,匍匐在地上,他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怎么官家话锋一转,反而将矛头指向了李邦彦和自己?

赵佶沉默了一下,道:“你知罪就好。”

程江面如死灰,听赵佶继续道:“既然知罪,程爱卿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程江如鲠在喉,好不容易地挤出四个字:“臣知道了。”他顿了一下,艰难地道:“老臣年迈,近日又犯了旧疾,恳请陛下拟准老臣致仕还乡,颐养天年。”

赵佶淡淡地敲了敲御案,道:“程爱卿有功于国,朕实在是舍不得爱卿离朝,可是话说回来,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国事不是儿戏,那就恩准了吧,明日门下省就放出旨意,准允程爱卿锦衣还乡,当地官员要小心迎候,不可懈怠。”

程江脸上的表情比哭还难看,重重叩首道:“陛下恩德,老臣无以为报。”

赵桓完全呆住了,转眼之间,他的左右臂膀一个革职待罪,一个致仕还乡,原以为自己的羽翼已经丰满,谁知道赵佶只是三言两语,就将他这太子一下子变成了孤家寡人。赵桓心里已经畏惧到了极点,方才赵佶褒奖了他几句,他还当赵佶已经听信了书生之言,很是欣慰。现在看来,才发现不太对头。

赵桓万念俱灰,噗通一下跪倒在地,朝赵佶磕头道:“父皇……儿臣有罪。”

赵佶连看都不看他一眼,淡淡地道:“我大宋历代先帝皆以贤明通达而闻名,朕即位以来,宿夜难寐,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懈怠,何也?不愿蒙羞社稷而已……”

“父皇……”赵桓泪流满面,赵佶越是不理他,他才越发感觉到事态的严重,现在当着文武百官的跟前,他宁愿赵佶狠狠的臭骂他一顿,也不想时刻提心吊胆,他带着哭腔道:“儿臣万死,请父皇治罪。”

赵佶继续道:“可是朕今日才知道……”他从御椅上站起来,负着手,眼中闪动着怒火,带着高昂的声音道:“原来朕在天下人看来不过是个声色犬马,笃信黄白之术,妒贤用奸的昏君,我大宋的升平天下,原来竟是民生凋零,百姓衣不蔽体,食不能果腹,满目疮痍,宛若危楼累卵。”

“儿臣……儿臣请辞太子,请陛下另择……”赵桓鼓足了极大的勇气,这时候才明白,他已经满盘皆输了,赵佶对他的态度,让他的心底生出彻骨的寒意,现在若是识相,还不失做一个风流王爷,若是再耽误,只怕便是想做普通百姓也不可得了。

“住口!”赵佶的眼眸如刀锋一样扫在赵桓的脸上,声若轰雷,将赵桓的话生生打断。赵佶的语气放慢了一些,幽幽道:“东宫如此贤明,为何还要请辞?朕若是废黜了你,这大宋的社稷还要不要?祖宗之法,朕敢不遵守吗?万民的浮望,朕敢无动于衷吗?你再说这种话,岂不是将朕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