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娇妻如云-第2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蔡京只顾着喝了口茶,才向李浑道:“是这样?”
李浑便将自己与沈傲商谈的经过说了,蔡京犹豫了一下,才道:“他一条也没有反驳?”
李浑道:“一条都没有,不过先前倒是提出了几句疑问,下官按着蔡大人的意思说了,他也就没说什么。”
蔡京沉默了一下,道:“太轻巧了。”
蔡伦激动地道:“如今他了不得了,将来自己有个儿子要做西夏国主,当然是为他儿子打算。”
蔡京不由摇头,道:“这消息,谁也不许放出去。等到国书递上去再宣扬出来。李浑,接下来知道怎么做了吗?”
李浑笑道:“当然知道,递上国书之前,立即拟一份奏疏送到西夏去,让这事儿成为板上钉钉,就算沈傲要反悔,到时候向西夏那边也不好交代。”
蔡京颌首点头道:“其余的事交给老夫来办。来人,给老夫换衣衫,入宫。”
……
文景阁里显得有些闷气,赵佶心不在焉地看着奏疏,一脸的不耐烦,他这人最怕麻烦,近日又没出什么大事,都是鸡毛蒜皮的,赵佶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终于,赵佶将案上的奏疏一推,道:“一条水渠都能引起两乡数千人械斗,那些地方官都是做什么的?官府为什么不管?闹到这么大,才送到朕这边来。”
蔡京来了也有些时候,这些奏疏,都是他抱着来的,蔡京端正坐着,淡淡笑道:“陛下,权不下县,乡里的事,朝廷一向是不管的,都是些有名望的乡绅照应着,新昌县县令也是无计可施。”
赵佶冷笑道:“都说乡绅照应,可为什么还能弄出这么大的事?”
蔡京慢吞吞地道:“乡绅是乡绅,豪强是豪强,这乡绅和豪强之间只是一线之隔,陛下,听话的是乡绅,横行乡里的就是豪强了。”
赵佶沉默了一下道:“门下省下旨意捉拿吧,是谁煽动的,械斗而死的又是谁动的手,都拿起来。”
换作是从前,赵佶或许一语也就揭过了,或者干脆说这件事太师去处置。今日难得他说出自己的心意,想按自己的意思去办。
蔡京淡淡一笑,早已察觉到了这个变化,道:“老臣遵旨。”
赵佶眉毛一挑:“太师干坐了这么久,是不是有什么话要说?”
蔡京道:“陛下,老臣想问,西夏的国书是否递上来了?”
赵佶这时候反倒清醒了,慢吞吞地道:“没有这么快,你问这个做什么?有沈傲去做,朕放心。”
赵佶已经察觉到一丝端倪,蔡京这些时日似乎处处针对沈傲。
蔡京笑道:“陛下可还曾记得老臣说过的话吗?”
“什么话?”
蔡京眼眸幽幽,慢吞吞地道:“沈傲如今已是夏臣,再不是陛下的臣子了。”
赵佶冷哼一声道:“蔡爱卿,你太放肆了。”
蔡京不疾不徐地道:“陛下不信,待那沈傲送了国书来一看便知。老臣只是在想,沈傲深受陛下宠信,若是给夏人做了鹰犬,陛下会如何?”
赵佶冷哼,愣愣地遥望着窗外呆滞了一下。
蔡京其实不必问,也知道答案,这个皇帝他太清楚了,便淡淡一笑道:“老臣告辞。”
赵佶突然道:“且慢!”他急躁地在阁中踱步,慢吞吞地道:“若是朕敕封沈傲为亲王,可以留住他吗?”
蔡京笑道:“摄政王可以。”
赵佶脸色一下子变得灰白,道:“胡说八道。”
蔡京正色道:“陛下已经不能再给沈傲什么优渥了。”
赵佶坐下:“你继续说。”
蔡京道:“沈傲手眼通天,最紧要的是,手里还握着武备学堂,武备学堂的手段,陛下应当是知道的,若是……”
赵佶冷笑道:“他不会反。”
蔡京淡然道:“他当然不会,可是陛下可曾想过,沈傲若是去了西夏,以他的手段,十年内,西夏必然能练出一支百炼强军来,我大宋该如何?养虎为患,终为虎伤,陛下不该有妇人之仁了。”蔡京冷冽一笑,又继续道:“所以老臣以为,陛下当断则断,宁可让我大宋与西夏交恶,也该杀沈傲,免留后患。”
赵佶呵呵一笑道:“蔡爱卿言笑了。”
蔡京冷着脸道:“老臣不是在说笑,陛下可曾听说过秦晋之好的典故,却又知不知道,秦王为晋公子重耳夺得了王位,晋国却成为了秦国最大的敌人。沈傲在我大宋掌握兵权,又颇懂武备,武备学堂的校尉,都成了他的门生故吏,到时候这些校尉放入军中,若是有朝一日与西夏为敌,会是什么结局,陛下可知道?”
赵佶正色:“蔡爱卿,你今日的话说地太多了。”
蔡京叹了口气道:“老臣为社稷,为陛下着想,情愿肝脑涂地,这些话,都是老臣的肺腑之言,沈傲此人,可用,可是一旦不能为己所用时,应杀之而后快。陛下顾念与沈傲的情谊,可曾想过,沈傲为一己之私,如今却为西夏奔走,难道不是辜负了陛下的洪恩?”
赵佶怅然一叹:“朕倦了,你出去吧。什么事,都留待国书递交之后再说。”
第656章 我就是我
汴京城显得有些浮躁,虽是春意盎然,可是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激动起来。那咨议局里自不必说,已是叫骂不停,便是坊间的议论也是急转直下。
士林的非议汹涌起来,很大程度能影响到朝局,眼下所有人也都在等,等沈傲把国书递上去,看看再说。
一些和沈傲素来交好的,这时也会登门拜谒,去劝一下。沈傲只是淡淡一笑,好生招呼。
他绝口不提国书的事,武备学堂不去,鸿胪寺也没去,一心呆在家中歇养,沈傲心里明白,蔡京这种对手,单靠人多没有用,要彻底铲除他,要靠自己。
王府里也有一处池塘,荷塘月色,偶尔传来几声蛙鸣,可惜一到黄昏,沈傲便不敢去了,他怕有蛇。
所以大多这个时候,他都在书房里,读一个时辰书,再回后院去,陪着妻子们吃一些茶水糕点作宵夜,才会歇下。
沈傲的书房,布置得有些凌乱,平时是不许小厮进去的,他放书的习惯不愿被人破坏,虽然凌乱,可是每本书大致的位置他都记得。
宫纱罩里的烛光闪闪,沈傲心静如水地看着书,有时会端起桌上的茶盏喝一口茶,这茶仍是武夷茶,比其他的茶香浓清爽,更容易提神。
看到了一半,外头传出磕门声,刘胜道:“王爷,泉州那边有人拜谒。”
沈傲放下书,淡淡地道:“请他进来。”
过不多时,一个穿着儒衫的人阔步进来,朝着沈傲深深鞠躬道:“见过王爷。”
沈傲淡淡一笑道:“坐。”
穿着儒衫的人坐在下头,看了这凌乱的书房,不禁笑了笑道:“学生朱时,奉兴化军知军段海大人之命,前来回禀王爷。”
沈傲笑道:“段海这知军做得可如意吗?”
朱时也是笑道:“段大人谨记王爷恩德,常常说,没有王爷,就没有他的今日。”
沈傲抿了抿嘴,整个泉州和兴化军,如今上上下下都是沈傲的心腹,这些人在兴化军和泉州,也都是海商新政的既得利益者,甚至连福建路的面子都不卖。
沈傲笑了笑道:“东西呢?”
朱时立即拿出一份奏疏,道:“这是段大人搜集的,都是证据确凿,苦主也都寻到了,足足三十多件罪状,请王爷过目,若是觉得没有问题,便可以上书弹劾了。”
沈傲接过奏疏,略略浏览了一下,这里头一桩桩,记载的都是蔡家在兴化军的恶行,刨除十几桩小事,其余的却都不简单,如指使家人打死佃户,又如强抢民女,足足几十件,件件在地方上都是大案。
朱时淡淡地道:“蔡家百口人良莠不齐,横行作恶也是不少,这还只是兴化军,据说在泉州,也有十几桩公案。王爷,若是弹劾上去,只怕那蔡京也保全不住。”
沈傲呵呵一笑,将手上的奏疏放下,用手指着奏疏道:“你当真以为靠这个就能整倒蔡京?”
朱时哑然,道:“怎么?”
沈傲道:“太师的家人犯了这么点事算什么?便是陛下看了,只怕也不会理会。”
朱时脸色一变,焦虑地道:“王爷,这么说段大人岂不是做了无用功?”
沈傲摇了摇头,道:“他做得很好,不过还要劳烦你回兴化军一趟,告诉他,这些奏疏要分开来弹劾,每三天弹劾一份,每份一样罪行,还有泉州知府那边,和段治军商议一下,把握好时间,慢慢地来。”
朱时一头雾水,欠身抱手道:“那学生立即回去一趟,将王爷的话和段大人说清楚。”
沈傲笑道:“也不必急着回去,先在这里歇一天吧,暂时就住在王府里,明日清早出去逛一逛,该玩的玩,让刘胜来付账。”说着大叫一声:“刘胜。”
刘胜立即进来:“王爷。”
沈傲道:“这是贵客,好生照看着,他是泉州人,想必是第一次进京,明日领着他去逛一逛。”沉默了一下,又对朱时道:“你在段大人下头做事,想必已经有了功名?”
朱时道:“学生汗颜得紧,到如今才只是个秀才。”
沈傲道:“这一趟把事情做好,本王保举你,去歇息吧。”
朱时称了谢,感激地由刘胜领了出去。
沈傲疲倦地从书房里出来,回到后院,听到几个小厮议论道:“外头又抓了一批读书的,这些人真真是没有王法,不怕打吗?”
“嘘,小声一些,让刘主事听了,肯定又要大发一通脾气。”
这时候沈傲突然走过去,吓得两个小厮脸都白了,连行礼都忘了。
沈傲不理会他们,直接走过去,突然在想,人心向背,昭然若揭,是非对错,公道自在人心。这句话从前自己深信不疑,可是为什么,今时今日却觉得无比的可笑。
从前士林非议的是蔡京,今日非议的人却变成了他,他和蔡京,莫非当真一样?只是因为几个人挑拨,就能引起别人群起攻之?
沈傲一步步地走着,眉头紧锁,似乎想到了问题的关键。
权利蔡京有大权,所以人人唾骂,自己如日中天,所以非议不断;读书人的心思,大多都是自命不凡,心比天高,偏偏大多数人却又命比纸薄,这样的人大有人在,自然见不得别人的好。就比如沈傲厘清了海事,在海商的心目中,正是神明一般的存在。可是在读书人心目中,多半一个个在想,若换了是我,做的一定比他好。
所以历来从来不是奸臣没有好下场,而是权臣没有好下场,商鞅变法,受益的人并没有感恩戴德,大多数心里却是这样想,这功劳是我自家挣来的,和姓商的何干?利益受损者却是群起攻之,结果等到商鞅的靠山一倒台,立即反攻倒算,甚至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变法。
后世响当当的张居正,岂不是如此?
自己所走的,似乎也是这一条路。
“他妈的,都是杂碎!”沈傲心里骂了一句,接着深吸口气,喃喃自语道:“我不会是商鞅,也不会是张居正,我是沈傲,响当当的沈傲!”
树影婆沙,月儿明媚,晚风袭来,将沈傲的话吹开。
一夜无眠。
……
文景阁里,赵佶呆呆地作着画,用笔勾勒出一条条山峦的起伏,烛光摇曳,亮如白昼的光线也渐渐变得昏暗起来,几个小内侍去给灯添了油,拨弄了几下,灯芯上又燃起熊熊的火光。
“陛下,三更天了。”杨戬睡眼朦胧,小心翼翼地在旁提醒。
赵佶心不在焉地道:“嗯,朕知道。”
赵佶继续落笔,几经起伏,才将笔搁下,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要将庐山的险峻画出来,朕还差得远,就是不知沈傲如何。”他良久叹了口气,沈傲回来已有十几日,除了进汴京的时候召见了一次,赵佶也有许多天没有见他了。赵佶感觉喉间仿佛有一根刺扎着,吞不进去,吐不出来。
明明可以传召,可是赵佶一动这个心思,立即又打消了主意,扪心在想,沈傲还会是那个沈傲吗?或许已经不是了,他现在是西夏驸马,是西夏未来的摄政王。
越是这样想,便越觉得难受,赵佶本就是个脆弱的人,信心也开始动摇起来。
赵佶突然道:“沈傲这些时日都在做什么?”
杨戬低声道:“都呆在王府里闭门不出。”
赵佶噢了一声,就不再问;继续提笔作了一会画,突然又道:“沈傲的国书,到底要什么时候送来?”
杨戬苦笑道:“奴才不知道。”
赵佶沉眉道:“若是他送的国书当真被太师言中,朕当如何?”他又仓促地搁下笔,整个人似乎僵了,养虎为患四个字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他呆呆地坐下,不禁按了按太阳穴,道:“杨戬,你若是朕,你会怎么办?”
杨戬苦笑道:“奴才什么都不知道。”
赵佶叹了口气,道:“你当然不知道,有些事你永远不会知道。朕和沈傲认识已有四年了吧?”
杨戬点头。
赵佶道:“这么多年,朕待他不错,他也忠心,令朕很欣慰。可是……”他顿了顿,才又道:“若是有一日,他不忠心了,甚至成为朕的敌人,朕该怎么办?”
杨戬面如土色,道:“陛下多虑了,奴……奴才愿以身家性命作保……”
赵佶笑着打断他道:“你的命就是朕的,作保什么?”
杨戬讪讪一笑,道:“老奴该死!”
听到一个死字,赵佶的脸色一变,呆坐了一会,整个人僵硬起来。
突然,赵佶站了起来,脸色凝重地道:“若是沈傲递来的国书有误,立即叫人将他拿下,把他送回西夏去,朕不杀他。可是这西夏,朕也不要他们的议和。”
第657章 投递国书
天气一凉爽,士子冒头的时候也就多了,不过这时节,士子们却不肯再去咨议局喝茶,也极少去踏青,而是到毗邻御道的一处酒坊里喝茶饮酒。
尤其是酒坊的二楼,更是高朋满座,每隔一时半刻,里头的人便要站起来一趟,一起道:“原来是乐兄到了,乐兄来这里坐。”
能让所有人起身相迎的,自然都是名士,所谓名士,学问好是一样,品德也是一样。品德的标准千变万化,却又有不同,若是你孝义,别人也不知道;你父亲染疾时,你鞍前马后,细心侍疾,也不会有人宣扬。
所以要做名士,就要做出惊世骇俗的事来,让人去议论,要惊世骇俗,最直接的办法无非是以直取名了,就比如这位乐先生,便是其中一个,也是最轰动的一个,昨天这个时候,他一人跪到宫门口去,上了一道奏疏,直言沈傲三十条大罪,可谓耿耿之言,字字泣血,惊天动地。
这份奏疏被挡了回去,门口的禁卫也以乐先生惊扰圣恭为名打了他一顿,可是将他送去京兆府处置,京兆府又将他放了出来。府尹也难,实在是被这清议折腾怕了,人到了京兆府,真真是把这乐先生当成了自家的爹来照顾,生怕有了什么闪失,若是出了什么乱子,他一个小小府尹,立即就成了群起围攻的对象,到时候身败名裂,少不得安一个佞臣的大帽子,祖坟能不能保住都是个悬念。
天下的事就是这样古怪,所谓的直臣,其实反而是最安全的,偏偏宣扬起来,他们却成了不畏强暴的化身,比干那样的人物。
乐先生出名了,一下子名动汴京,那份奏疏虽然没有递上,却一下子引发了洛阳纸贵的轰动,摘抄他文章的人如过江之鲫,朗诵他奏疏的人到处都是。
只这一个名望,便足以青史留名,成为天下的楷模。
乐先生这时候只穿着一件寻常的青衫,脸上还有几许浮肿,不过不碍事,那些禁卫也都知道规矩,不敢下手太重。他穿着一件寻常的青衫,笑呵呵地和大家打了招呼,便寻了个桌子坐下。同坐的人见他与自己坐在一起,立即受宠若惊的样子,连脸都涨红起来。
“沈傲今日不知会不会入宫,哼,在这里等了这么多天,却是一点音信都没有。”
“等着便是,不信他不递交国书。”有人冷言笑道。
倒是乐先生显出无比的矜持,一直不开口,同坐的几个人嘘寒问暖几句,乐先生笑道:“些许小伤,无妨,只恨那些沈傲的爪牙没有杀了我,留在这世上看这乌七八糟的样子真真令人心寒。”
众人听了,纷纷叫好,有人咬牙切齿地道:“从前的时候,咱们大宋还知礼仪,知廉耻,现在这礼义廉耻都被狗吃了,这是朝中有了妖孽,有西夏人的走狗。朝堂上的衮衮诸公却都视而不见,一个个争着依附,再这样下去,我等只能呜呼哀哉,如之奈何了。”
乐先生淡笑道:“这便是人心日下,古风无存,三皇五帝时人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到了咱们大宋,怎么就成了这个样子?”他顿了一下,继续淡淡笑道:“要礼崩乐坏咯!”
有人道:“礼崩乐坏,这国器还能长久?罢罢罢,不说这个,不谈国事,省得惹来祸端。”
明明是津津有味地谈,临末了却还加一句不谈国事,可是这么一说,所有人反而谈得更加炙热,明明衙门根本懒得搭理他们,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样子,没有祸端,他们也要说出祸端来,有了祸端,才显得自己的风骨,才显得百折不饶。
正说着,突然有人大叫:“人来了!”
所有人呆了一下,随即涌到扶栏那边去看,果然看到沈傲骑着一匹马,身后数十个亲卫拥簇,招摇过市。
“这狗贼不知廉耻,竟还敢抛头露面!”
“诸君少待,待会儿就可以传出消息。”
人群躁动了一下,又停歇下来。这时候有个酒博士看得奇怪,提着茶壶道:“诸位相公看什么?”
一个青衫的读书人不屑地看他一眼,道:“看奸贼。”
酒博士呆了一下:“相公说笑,这乾坤朗朗的,哪里有什么奸贼看?”
有人取笑道:“这些行尸走肉,只知道计较小利得失,哪里知道什么国家大事?和他说什么?村野民夫而已。”众人哄笑,一个个高人一等地坐回原位。
那酒博士被他们取笑,仍是乐呵呵的,猫着眼也往下头看了一眼,不禁道:“是蓬莱郡王,郡王他老人家从前也往这边过的,想必是要进宫了。”
桌上喝茶的相公们有人拍案而起道:“这是奸贼!”
酒博士呆了一下,咂舌道:“郡王爷杀了这么多作恶的贪官,又免除了花石纲,厘清了海事,这也是奸贼?诸位相公爷肯定是误会了。小人便是苏杭那边过来的,自从花石纲取缔之后,苏杭那边的百姓无不拍手称快,都说郡王爷……”
“呸……”有人吐了口吐沫出来:“无知小儿,一点点恩惠便当人家是父母再生了,店家,店家……”
掌柜的急促促地跑过来,打躬作揖道:“诸位相公有什么吩咐?”
有人指着这酒博士道:“你这里的伙计当真无礼,赶下去,换个人来伺候!”
掌柜立即大怒,当着众相公的面大骂了这酒博士一通,将他打发下去。这酒博士满腹的委屈,乖乖地下楼去了。
……
沈傲打马到了宫门口,禁卫立即进去禀告,过不多时,便有消息传来,请郡王入宫。
沈傲按着尚方宝剑进去,他的精神有些不好,脸颊上恰好都有两处瘀伤,迎面见了一个公公过来,这公公忍不住惊讶地道:“王爷的脸是怎么了?”
沈傲淡淡一笑道:“从阁楼上掉下来,脸先着地,你信不信?”
这公公呆了一下,似乎脑海还在模拟一个人从高处掉落脸先着地的情景,可是沈傲的脸上,明明是两个五指印子,这……
正在他胡思乱想的当口,沈傲已经扬长而去。
到了文景阁外边,杨戬朝他招手,低声道:“沈傲,你的脸怎么了?”
沈傲苦笑道:“骑马撞到了别人的店旗,泰山大人信吗?”
杨戬只是问一问,继续道:“国书带来了吗?”
沈傲道:“带来了。”
杨戬道:“能否先给杂家看看?”
沈傲道:“怎么?泰山也对宋夏的议和有兴致?”
杨戬摇头道:“杂家才没兴致管这个,杂家只是想知道,这国书里头到底是什么?说不准……”他压低声音道:“说不准会招来大祸的。”
沈傲苦笑道:“泰山放心,不会有什么大祸的,我还是先去见陛下了。”
杨戬摇了摇头,叹了口气道:“总是让人不放心。”说罢进去通报,才让沈傲进去。
沈傲进了文景阁,却发现赵佶不在,明明方才还听到他和杨戬说话的,不由看向杨戬问道:“陛下去了哪里?”
杨戬道:“陛下去换衣衫了。”
沈傲只好坐下。足足一炷香,赵佶才过来。今日的赵佶显得无比的肃穆,戴着通天冠,身上穿着衮服,一双眼眸淡漠地看了沈傲一眼,大大方方地坐下,慢吞吞地道:“沈傲来了。”
沈傲屈身道:“微臣是来呈送国书,好让陛下过目。”
赵佶淡淡一笑道:“终于来了,让朕心焦了这么久。”抬眸看了沈傲一眼,目光定格在沈傲的脸上,道:“你的脸是怎么了?莫非还有人敢打你?”
沈傲苦笑道:“左边脸上的一巴掌是微臣打的,微臣身为宋臣,竟然去为西夏人做使节,来和大宋议和,讨取好处,实在万死。”
赵佶心里想,你确实是万死难辞其咎。板着脸道:“看来你还有几分羞耻之心,拿国书来吧。”
接过国书时,赵佶的手不禁有些颤抖,深吸了口气,翻开国书,第一条便是西夏正式向大宋称臣,这一条其实早已有之,不过西夏人并没有遵守,表面上是称臣,其实关起门来还是老子天下第一。国书里重申一遍,倒是显出了西夏人的诚意。
赵佶暗暗点头,抬眸道:“说到就要做到,我听说西夏国主李乾顺一向以天子自居,自欺欺人。”接着继续去看此后的条款,乍看之下,脸色顿时变了,他冷冷地抬起眸来,道:“这些都是你的主意?”
沈傲正色道:“陛下,这份国书是西夏的主意。”
赵佶将国书狠狠地抛在案上,冷笑一声,突然觉得沈傲无比可恶起来,厉声道:“朕要问的是,这国书是不是你拟定的?”
沈傲立即跪下,道:“臣万死!”
“你当然万死,该死的东西,朕哪里薄待了你?天下人皆曰沈傲可杀,是朕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宁愿做这昏聩之主,也袒护着你,敕你做侯、做公、给你的王爵。你说要彻查花石纲,朕恩准,说要厘清海事,朕也放任,你要娶安宁,朕也给了你,浩荡皇恩,你都忘了吗?”他手指着虚空,冕服的长长袖摆来回摆动,整个人竭斯底里地在阁中转着圈圈,继续道:“朕看错了你混账东西!”
赵佶整个人都颤抖起来,顺手砸烂了一处花瓶,道:“滚,滚出去,滚回西夏!”
沈傲跪在地上,依然一动不动,慢吞吞地道:“皇恩浩荡,微臣不敢忘。”
赵佶冷笑连连,居高临下地看着沈傲,嗤笑道:“不敢忘,不敢忘,你便是拿出这样的国书?拿来糊弄朕?”他负着手,显然是气极了,几个内侍探进头来看,被他一瞪,立即缩了回去。
沈傲抬头,抬起浮肿的脸道:“微臣方才说,这左边的脸上,是微臣自己打的,便是自责自己身为宋臣,身为陛下的臣子竟去给西夏人做鹰犬,实在该死。可是微臣还有一句,微臣右边的脸,也是微臣自己打的……”
赵佶冷笑道:“打得好。”
赵佶渐渐冷静下来,满是疲倦地道:“罢了,好聚好散吧,朕和你说实话,蔡京鼓动朕杀你,若是朕听了他的话,你现在已经横尸这文景阁了。朕不杀你,是因为朕怕自己有朝一日会后悔,你走吧,这议和之事,朕不稀罕,异日若是你敢领兵来犯,朕定起天下之兵,御驾亲征,与你决一死战!”
沈傲脸上带着几分苦涩,道:“陛下……”
赵佶厉声道:“走!”
沈傲站起来,道:“陛下能不能再听微臣一言。”
赵佶冷着脸道:“时至如今,还有什么说的?”
沈傲苦笑道:“陛下,微臣的右脸,也是微臣自己打的,是因为微臣为人父母,实在该死,自家子嗣的家业,居然也要断卖。”
赵佶呆了一下。
沈傲继续道:“这份国书,是议和的内容,可是微臣还要和陛下立一份密约。”
赵佶眼眸中多了几分曙光,道:“你继续说。”
沈傲道:“西夏地处西北大漠,桀骜不驯,要想彻底控制,唯有两个办法,其一是尽力征讨,斩杀殆尽。另一个办法是,移藩。”
第658章 平西王
赵佶深吸了一口气,看着脸颊红肿的沈傲,沉默了一下,随即打起精神道:“移藩?你继续说下去。”
沈傲道:“迁徙党项人口,可以去福建路,或者移至南洋各处,党项人之所以为祸,无非是西北贫瘠,不劫掠就无生路,将他们移到内陆,开拓土地让他们耕种,百年之后,宋人和党项人,又会有什么分别?”
赵佶暗暗点头,以往也有番人内迁,现在看来,确实与治下的汉民没有什么区别。
赵佶不由地道:“那西夏国该当如何?”
沈傲叹了口气,苦笑道:“西夏国既是向大宋称藩,那么迁藩也不是没有可能,到时候陛下大不了寻个位置,仍保留西夏国,依大理的先例处置即可。”
沈傲的意思,便是用西夏的国土换取内陆的国土,党项人之所以彪悍,是因为地方困苦,迁居进内地,改变了作息生产,自然而然地失去了攻击性。而大宋占了西夏,这里本就是战略重地,有了这块土地,便取得了河套走廊的控制,使西京长安变得更加安全。况且三边那边土地肥沃,因为有了西夏国,才导致荒芜,只要占住了西夏,那么便可以让流民向北迁徙,数十年之后,村落和市集便会出现。
赵佶沉吟了一下,一个移藩,几乎是彻底地解决了西夏问题,更夸张一些说,甚至是一劳永逸、兵不血刃地解决了纠缠在大宋头上的心腹大患,解决了西夏,至少五十万边军可以解脱出来,全力布置在西夏一带,借助西夏人修筑的城墙,对付更加强大的金人。
只是……
这样做的结果,最大的受害者只怕就是沈傲了,沈傲如今是议政王,将来他的子嗣继承西夏王爵,一个摄政王是肯定的,这个身份,只要厉兵秣马,便是和赵佶平起平坐也绝不是梦话,可是一旦移藩,就意味着整个西夏国的力量彻底地土崩瓦解,西夏国将马首是瞻,由一个独立的王国变成一个半独立的藩国。
赵佶的手微微颤抖起来,仿佛已经看到了画卷,一个历代先祖不能解决的问题,竟是在自己手中迎刃而解,果实摘取得太容易,让他难以置信。
赵佶深望着沈傲,道:“你继续说。”
沈傲继续道:“西夏国主李乾顺年岁已是不小,身体越发不如从前,微臣是议政王,只要李乾顺……”说到这里,沈傲心里叹了口气,才又道:“只要李乾顺驾崩,微臣便可取得西夏军政大权,到时内有微臣策应,外有大宋施压,陛下可在福建路划出一块藩地,一面迁徙党项人口往内陆,一面派军进驻西夏,接管西夏防务,留在西夏的,大多数还是汉人,党项人迁之一空,只要陛下下旨免赋三年,西夏百姓定然感恩戴德,再无祸患。”
赵佶捋须颌首,叹了口气道:“只是委屈了你。”
沈傲淡淡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