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娇妻如云-第1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是到了后来,沈傲揭穿了那个什么活神仙的把戏,又设计干掉了蔡攸的政治前途,这些道士也胆战心惊,生怕陛下清算,这才开始寻求自保之策。那叫刘神福的道士既做了安抚使,早年便在京畿北路招揽信众,他既是京畿北路的最高长官,又是天一教魁首,依附之人当然不少,如此一来,京畿北路的官员自然也大多屈身投靠,想必那些人一开始也是不信什么天一教的,毕竟都是读书人,谁信谁是傻子,可是既投入了天一教门下,这干系就洗不脱了,少不得那徐神福叫他们做些不法之事,有了把柄,徐神福登高一呼,他们也只能受人裹挟。
连官员都拉下了水,那些厢军、百姓更是浑浑噩噩,天一教靠着徐神福主政,大办一些宗教仪式,疯狂招募信徒,只怕各州县的百姓、厢军都成了天一教的信众。
就在年前,吏部那边已经做好了收拾刘神福的准备,从前刘神福得势,靠的是圣眷,如今大家都看得到,陛下对神鬼之事已经逐渐不太热衷,这刘神福在京畿北路也没什么政绩,说穿了,这家伙不是一条船上的人,大家拜的是孔圣人,他拜的是什么天一神,不是一个系统,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所以那边功考司的人过去,已经有朝里的大人物打了招呼,让那姓刘的洗干净屁股,滚蛋!
刘神福见做不得官,又害怕被问罪,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横了心,干脆举起反旗,来个破釜沉舟。
消息送到赵佶这里,原本一个好好的大年三十,算是彻底地糟践了。京畿北路距离汴京不过百里之遥,那里出了事,一个不好,就可能蔓延到汴京来,引发京畿的恐慌。
赵佶抬了抬眼,虽然在蔡京、班讽面前刻意地作出一副镇定,此时却显得有些无助了:“沈傲,若是招抚不得其法,招讨又失利,该当如何?”
沈傲想了想,毫不犹豫地道:“那就再招讨。”
赵佶摇头:“你不懂,这里头的干系太大了,京畿北路是京畿近郊,距离边镇又近,一个疏忽,就是弥天大祸。”
沈傲迟疑了一下,道:“陛下,还是让边军去招讨吧,至于禁军还是留驻京畿以防不测的好。”
赵佶心里不知道,可是沈傲却明白,京畿的禁军已经糜烂透顶了,糜烂倒也罢了,最可怕的是吃空饷,在皇帝眼里,京里的马军司至少有四五万人,规模也算不小,拿去剿贼明显足够,毕竟京畿北路的贼军只是厢军,当然不是人数众多的禁军对手。可是赵佶哪里知道,马军司能有个两万人就已经不错,靠着高俅带着两万人去京畿北路,多半要出事。
一旦官军失利,问题将会更加严重,所以沈傲的意思是,宁愿让边军去,边军的战斗力尚可,至少还有一战之力。
赵佶想了想,摇头道:“边军不能动,动了就要动摇国本了,朕有些难处,你不懂。”他勉强地挤出一点笑容道:“年三十不说这个,走,朕带你先去给太皇太后问安,待会你老实一些,给太皇太后认个错,太皇太后也是个有慈心的人,终究不会和你一个少年计较的。”
第461章 机遇还是挑战
沈傲硬着头皮随赵佶一起去太皇太后的寝宫,先在外头通报,才是进去,赵佶是躬身行了个礼,沈傲是外臣,得跪下,朗声道:“微臣沈傲见过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安好。”
太皇太后的气色并不怎么好,眼睛落在赵佶身上,道:“哀家听说京畿北路出了事?”
这个消息肯定瞒不住的,宫里人多嘴杂,赵佶又发了一通这么大的脾气,传到后宫来也只是早晚之事,不过赵佶也没有预料到消息传播得这么快,心里不由有些怒意,心里想着到底是哪个多嘴的家伙走漏了消息,不得不作出恭顺的样子道:“是。”
太皇太后叹了口气道:“陛下也不必太过急躁,只是疥癣之患罢了,该如何应对还是如何应对,先帝在的时候,边镇、内患也不少,最后还不是安安稳稳的?”
赵佶颌首点头。
太皇太后道:“哀家能和沈傲说几句话吗?”
这意思是叫赵佶回避,赵佶迟疑了一下,颇有些同情地看了沈傲一眼,便退了出去。只留下有点儿不安的沈傲跪在地上。太皇太后看了他一眼,冰冷冷地道:“沈傲,起来吧。来人,给沈大人赐个座。”
有人搬了小凳子来,沈傲坐下,太皇太后瞪了他一眼,并不给他什么好脸色,语气却是缓和了一些,道:“原本,你这一趟进宫,哀家也有了准备,要羞辱你还不容易?你别以为得了圣眷,又有太后护着,哀家就动不了你。”
“……”
“你不说话?”
沈傲正色道:“我和太皇太后确实有误会,不过今日是年三十,何必要败坏了大家的兴致?”
太皇太后冷哼一句,道:“有人要哀家年三十不好过,哀家当然也不会让人好过。不过……”她顿了顿,叹了口气道:“你和哀家的事算了吧,说来说去,你不过是景泰宫里的棋子而已,她是诚心要给我这老婆子脸色看的。若不是知道京畿北路的事,不想让陛下烦心,今日你可别想有好果子吃。”
说到京畿北路,太皇太后也暗暗担忧起来,她是经历过风雨的人,自然知道京畿北路有人扯旗造反意味着什么,当年的方腊叛乱倒也罢了,毕竟方腊离汴京十万八千里,朝廷从容剿贼,有的是功夫。可是京畿北路靠近京师,一个不好,就要发诏勤王,那是要天下震动的事,可想而知官家那边的压力和担子有多重。
太皇太后维系在赵佶身上,平时赵佶也恭顺得很,因此多少也为他着想一些,也不肯让赵佶在这个时候再夹在中间为难,为今之计,也只有自己后退一步了。
太皇太后坐在榻上,慢吞吞地问:“听说你近来也在练兵,办的是武备学堂吧?”
沈傲颌首:“是。”
太皇太后道:“练兵好,我就受不了那些只会之乎者也的文臣,一个个叫得比谁都凶,天天以为自己是在治国平天下,其实真正维系天下的,还是文武兼备的栋梁。哀家知道,你对陛下忠心耿耿,这练兵的差事还非得由你担着不可,好好地练,我这老婆子也不会烦着你。”
这时,沈傲对太皇太后的印象不由地改观了不少,略带感激地道:“微臣敢不尽力。”
太皇太后抿嘴一笑道:“只是哀家心里头还有些不忿,哀家历经三朝,什么风雨没有见过,却是栽在你的手里,你来说说看,你有什么本事。”
沈傲抬眸,想了想道:“本事太多了,怕一时说不完。”
太皇太后又是掩嘴一笑,道:“果真是个楞子,去吧,也该到景泰宫去问个安了。”
沈傲走出寝宫,心情一下子变得爽朗起来,他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担心变成了多余,这个太皇太后,也不至太坏。
赵佶在外头等着,见到沈傲出来,不可置信沈傲竟是四肢俱全,还脸上带笑,一路让沈傲随他去景泰宫那边,一路问沈傲与太皇太后的奏对,沈傲将方才的话转述了一遍,赵佶生出感慨:“太皇太后的恩德,朕是一辈子也难以偿还了,如此一来,倒是觉得母后有点儿小心眼了。不过这些话你不能对外人言,子不言父过。”
沈傲笑着点了头,赵佶心情好了一些,道:“朕索性好好地过个年,其他的事就先不想了。”
到了景泰宫,这边倒是热闹,几个嫔妃以及沈傲的夫人们都在,围着榻上的太后说着话,赵佶两个人进去,显得随意多了,都是笑呵呵地说了讨喜的话,宫娥和沈家夫人们都不说话了,忙不迭地来给赵佶见礼,蓁蓁和周若赵佶是见过赵佶的,因而都不显得特别局促,唐茉儿是才女,也颇有几分从容镇定。
太后笑着道:“官家,你来了正好,哀家正说起你呢,你自己做的好事,沈傲如今都已身居少傅做了侯爷,他的夫人却还都只是六品的诰命,你这做皇帝的,也太厚此薄彼了吧。”
赵佶看了蓁蓁的礼服一眼,果然还是六品的梁冠,不由讪笑道:“是儿臣一时忘了,儿臣记性不好呢,等过完了年,就叫门下省那边草拟个敕封的旨意出去。”
蓁蓁、唐茉儿、周若都称谢道:“谢陛下。”
沈傲趁机道:“我的四夫人春儿不在,我在此也先替她道一声谢。”这家伙狡猾的像个泥鳅,反正封赏这种好事当然一个都不能拉下,赵佶可以厚此薄彼,他沈傲可不能,现在代为谢过了,就等于是造成了既定事实,什么时候皇帝反悔,沈傲不在乎自己做一回谏臣,让皇帝明白君无戏言的圣人道理。
一群人闲聊了几句,沈傲注意到太后跟前的淑妃,这淑妃年约三十余岁,风姿绰绰,瞧她的模样,想必颇受赵佶的喜爱,她是安宁的母亲,沈傲进来时,自然忍不住多看沈傲几眼,试图要一眼将沈傲看穿。有时会拉贤妃到一边去,说几句悄悄话,贤妃只是笑着点头,时不时深望沈傲一眼。
再后来皇子们纷纷来了,都向太后和赵佶问安,有的也会朝沈傲问个好,沈傲恭谨回礼。有的只是冷淡地打个招呼,连眼皮儿都不愿意抬。
闹了许久,时候还早,赵佶便拉扯着沈傲出去,抬步正色道:“沈傲,今夜的校阅,你已准备妥当了吧?”
沈傲道:“陛下的意思是这场校阅事关重大?”
赵佶郑重地颌首点头道:“本来呢,朕只是想热闹热闹,锦上添花也就罢了。可是现在闹出这样的事,一旦京畿北路的消息传开,必然会引起汴京的不安。这一次校阅办得好了,恰好可以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
“微臣明白,请陛下放心,绝对不会出任何差漏。”
赵佶心事重重,寻了个长廊的扶栏依着,眺望着远处的重重楼宇:“明日这件事就会传出去了,能不能安抚,就看今夜了。若是办得好,朕一定感激你。”
赵佶第一次用感激这个词,让沈傲深觉意外,随即一想,这皇帝也没有遭遇过什么大变,京畿北路的事确实够他吃一壶的,眼下六神无主,校阅不但安抚人心,更可以起到安抚赵佶的作用。
想罢,沈傲连忙道:“陛下,除了校阅,微臣还想起一样东西。”
“你说。”
“邃雅周刊。”
“嗯?”
“明日可加印一期遂雅周刊年关特辑,微臣是这样想的,与其让百姓们私自流传,引来无数谣言,倒不如大大方方地说出来,借用遂雅周刊发表些议论,一来呢,自然是告诉百姓们咱们大宋已经陈兵,随时进剿。二来嘛,也可以宣扬下我汴京的城防。让百姓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反倒可以起到安抚的奇效。”
赵佶明白了,不由笑道:“堵不如疏,这法子好,这事儿我叫杨戬去打声招呼,该怎么写,让那个陆之章来负责。”
沈傲继续道:“此外,那天一教既然在京畿北路起事,可是汴京城里,难保没有他们的信众,这件事,陛下不得不防啊。”
赵佶一时愕然,思索了几下道:“你不提醒,朕却是忘了,城中必有天一教的内应,要及早地揪出来,这件事,朕会交由大理寺和刑部去办。”
接着,赵佶莞尔一笑,继续道:“走吧,随朕随便走走。”
两人沉默着在宫中踱步,沈傲心里知道,赵佶现在是满腹心事,虽说是不打紧,可是心里头还是放心不下。心事重重,当着宫里头其他人的面却又不得不强颜欢笑,心里郁闷,这才宁愿和自己出来散散心。因此也不打扰他,只是他和并肩走到哪里算哪里。
此时,沈傲的心里也不由地想:“一个校阅,原以为只是一场武备学堂露脸的机会,可是现在的意义却是不同了,当着整个汴京的面,若是能够大功圆满,其意义足以载入史册。”
“挑战总是伴随着机遇,但愿不要出任何差错吧。”沈傲手心里忍不住捏了一把汗,虽然已经操练了无数遍,可是事到临头,又担着这么大的干系,却不得不为之担心了。
第462章 庆典
到了傍晚,宫里的酒宴开席,讲武殿里喜气洋洋,宫女、内侍来回穿梭,太后和太皇太后、皇帝、嫔妃、皇子、帝姬分宾坐下,沈傲挨着夫人在一处角落坐着,与皇子、帝姬们毗邻,这宫里头的父子情分毕竟淡薄了一些,皇帝的儿女多,因而皇子、帝姬们距离赵佶的位置足有数十丈之远,赵佶未举杯,所有人也不说话,只等正主动了筷,酒宴才正式开始。
沈傲的目光落在不远的安宁身上,安宁与一个小皇子坐在一起,这小皇子奶声奶气,跪坐在地上却总是不安份,偏偏又要作出一副大人的样子。安宁今日眼眸汪汪映着绿波,尽量避嫌似地撇向它处,不敢和沈傲对视。那如透明一般乌黑的头发,挽了个公主髻,髻上簪着一支珠花的簪子,上面垂着流苏,她与那小皇子说话时,流苏就摇摇曳曳的。白白净净的脸庞,柔柔细细的肌肤。双眉修长如画,双眸闪烁如星,小小的鼻梁下薄唇轻抿,与那小皇子说话时嘴角微向上弯,带着点儿哀愁的笑意。整个人显得清新脱俗,简直不带一丝一毫人间烟火味。她穿着件白底绡花的衫子,白色百褶裙,坐在那儿,端庄而高贵,文静而优雅;那么纯纯的,嫩嫩的,像一朵含苞的出水芙蓉,纤尘不染。
周若靠得沈傲最近,轻轻拧了沈傲一把,低声道:“看着人家帝姬做什么死性不改!”
沈傲将目光收回,尴尬一笑,轻声道:“看看也不行?”
周若略带醋意道:“家里这么多还看不够。”挺着小身板,突而又笑面如靥地倚着沈傲,低声道:“我想起来了,她就是安宁?”
沈傲低头,吱吱唔唔地道:“嗯,这个,今日天色不错,啊呀,我头有些疼,是不是食物中毒了。”
蓁蓁在沈傲右侧,愠怒地看了他一眼道:“你都还未吃,中什么毒。”眼波儿一转,朝向安宁看了一眼,道:“这个帝姬倒是生得不错,就是不知道性子如何。”
沈傲闷着脸道:“性子坏透了。”蓁蓁见多识广,最是聪明,沈傲哪里会不知道她刻意挖下一个陷阱,若是说安宁性子好,夸得她一朵花似的,肯定要遭罪。
酒宴正式开始,沈傲喝了几杯酒,气氛总算热络了一些,赵佶生怕大家不肯尽欢,特意嘱咐不必拘泥,那边几个胆大的皇子已经走动了,蓁蓁站起来,端着一杯酒,道:“我去和那安宁说说话。”
沈傲手心捏了一把汗,周若也站起来,道:“我也去。”
有了周若这捣蛋鬼,沈傲后脊的衣衫都湿了,看着唐茉儿端坐不动,心里庆幸:“还是茉儿乖巧,知书达理的人家果然不一样。”
谁知唐茉儿也突然站了起来,道:“我也去看看。”
三女一齐莲步移向安宁的座位,沈傲无语,低头喝闷酒不说话,安宁眼见有人过来,也略带几分紧张,再接着,四个女人凑在一起,带着一个奶声奶气时不时发表一番议论的小皇子凑成一桌低声谈笑起来,有时那一桌人突然撇向沈傲,沈傲感觉着不同的目光,端正态度,故意镇定自若地举杯自酌。
这一场酒宴,在沈傲看来比任何时候都要漫长,期间三皇子和祁王几个过来了一趟敬了酒,沈傲借故和赵模闲扯几句,借以掩饰住尴尬。
正在酒宴行将进入尾声的时候,淑妃突然莲步过来,瞥了沈傲一眼,目光落在沈傲身侧的座位上,道:“沈大人,本宫可以坐一下吗?”
沈傲打起精神,正色道:“娘娘请坐。”
淑妃款款坐下,打量着沈傲道:“都说沈大人英姿倜傥,今日一见,果然非凡。”
沈傲知道她还有后话,因此并不打断。
淑妃继续道:“你和安宁的事木已成舟,本宫也不怪责你,陛下那边也已经松了口,下嫁也只是早晚的事,本宫敬沈大人一杯吧,愿你将来能好好待她。”
沈傲举杯,陪淑妃喝了一杯,淑妃淡然地起身离座,目光撇向安宁,突然感慨地道:“御花园里作出如此悖逆之事,很是不妥,往后不要再这样没有规矩了。”
沈傲反而镇定下来,笑道:“是。”
酒宴终有曲终人散的时候,那边杨戬正色入殿,躬身行礼,朗声道:“陛下,正德门那边已经安排好了,汴京百姓倾城而出,都来观礼了。”
赵佶略带激动地颌首,朗声道:“难得今日是除旧迎新的好日子,大家伙儿也该乐一乐,都到正德门的观礼台去,与民同乐吧。沈傲,你到朕的身边来。”
沈傲站起来,躬身应了一声,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到了正德门,正德门的城楼已经修葺一新,这城楼分为三层,一层是一些王公大臣,二层则是皇子、帝姬,最上一层,则是两后、赵佶和嫔妃;这事儿是沈傲提出来的,沈傲当然得陪在皇帝身边讲解。
太后对这些事也不懂,先是叫沈傲到一旁来,问这里头的规矩,沈傲在旁解释:“礼部那边定下来的规矩是这样的,先是放礼花,而后是陛下当着城楼下的百姓下诏,此后才是重头戏,由武备学堂的校尉接受陛下校阅。”
“校阅?这好好的年三十,见了刀光剑影的,终归有些不妥吧。”太后显得有点儿不悦。
坐在一旁的太皇太后突然冷漠地道:“我大宋靠的就是刀光剑影和士大夫坐的江山,此时校阅,正是陛下重视武备的举措,好得很呢。”
太后不理会太皇太后,只向沈傲问道:“是这样吗?”
沈傲道:“这是没错,如今虽是天下太平,所谓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我大宋不为黎明生计,自不能轻启战端,却也不能忘战,忘战必危。”
太后抿嘴笑了笑,道:“就你说什么都有道理的。好,哀家倒要看看那个武备学堂能校阅出个什么来。”
赵佶从城楼处出现,护城河外熙熙攘攘看不到尽头的百姓瞬时爆发出一阵阵颂扬声,这样的场景,让赵佶将方才的重重心事一下子抛诸脑后,竟是忍不住朝人群招了招手。如今这里已点上了无数的孔明灯,悬浮在半空中,亮如白昼,过不多时,烟花四起,随着一阵阵轰鸣,七彩缤纷的烟火激射进半空,绚丽无比。
这是大宋有史以来第一次庆典,虽然许多规矩尚未成熟,却也有模有样,好在汴京本就人多,有了赶庙会的经验,这一场盛大的庆典还不致出差错,四处都有禁军维护次序,不怕出现践踏、混乱。
赵佶俯瞰着楼下的芸芸众生,突然生出一股豪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原来并不只是一句空话,看到那些热情洋溢的却又有些模糊的脸,那人头攒动之处四处的颂扬,赵佶扶着墙跺,目视远方,眼眸之中,变得镇定异常。
沈傲在一旁看了赵佶一眼,突然发觉,眼前的这个皇帝有点儿陌生,怎么说呢,好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在从前,赵佶更像是个诗人或者画家,浑身上下虽有贵气流露,可是骨子里却有一种诗情画意的书卷气。
只是现在……现在的赵佶沉稳笃定,大有一副天下尽在掌握的豪迈。
冷风朔朔,站在这风口上,面庞被冷风吹刮,一旁的杨戬在侧小心地提醒道:“陛下,这里冷,不如进里头歇一歇。”
赵佶回眸,眼眸中镇定自若地道:“朕就站在这里,来,宣读旨意吧。沈傲,你站到朕的身边来。”
沈傲站在赵佶的身边,心思却和赵佶不同,高处不胜寒,这是他最直观的体会。
赵佶手指城楼之下:“沈爱卿,你看到了吗?”
“微臣看到了。”
“你是怎么想的?”
“微臣想到的是庶人之怒,伏尸二人,血溅五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漂橹,万民的生死荣辱维系陛下一身。”
赵佶呵呵一笑,道:“没有错,原来朕还担着这么大的干系,从前为何就不知道呢?”
正是这时,鸣金响起,随即一个大红礼服的太监扯高了嗓子,拿着一份圣旨站出来,朗声道:“制曰:……”
圣旨一下,人群纷纷跪下,这圣旨到底念的是什么,谁也听不清,早被风儿吹散,等到圣旨念毕,仍旧是山呼万岁之声。数十万人的声音交响一片,虽有凌乱,却仍是气势如虹。
接下来,便是武备学堂出场了,沈傲和赵佶扶着墙跺,都略带激动和不安,重轴戏在这里,千万不能有任何闪失。
远处传出隆隆炮响,这是校阅的信号,随即鼓声轰鸣起来,仿佛连大地都不禁颤抖,城楼上,巨大的鼓声伴随颤音越加急促,连着沈傲的心跳也不禁随之跳跃起来。
所有人屏住了呼吸,在鼓声之中,一双双眼睛一动不动的望向御道的尽头,尽头是一片黑暗,黑暗之中,却又仿佛有一股力量在蠢蠢欲动,他们……就要来了!
第463章 虎狼
黑暗之中,穿着殿前司禁军铠甲,带着青铜范阳帽的校尉无声集结,韩世忠的第一队在最前,因此他的干系最是重大,整个校阅能否成功,韩世忠的担子不轻。
韩世忠挎着刀,眼眸在黑暗中深邃无比,检查了着装之后,低声道:“诸位校尉,武备学堂的命运尽皆托付给你们了;都不要害怕,不必紧张,像平时操练那般去做。”
校尉们挺直了腰,齐声道:“遵命。”
礼炮已经响了,鼓声轰鸣,那几分紧张渐渐地随着鼓点消逝,韩世忠带着队,站在队首,道:“掌旗,挺胸,昂头。”
站在韩世忠身后的两个校尉挚起旗来,一面绣着仁字的大旗在黑夜中招展。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武备学堂的中心思想,只有克制自己的欲望,提升自己的修养,才是真正的武者,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武备学堂同样是主旨中的主旨。
大宋扬文抑武并非没有道理,武夫当国则极容易佣兵内乱,大宋建立之前,唐末节度使林立,拥兵自重,互相兼并,相继出现五代十国,其境内节度使亦多跋扈。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全国后,继承周世宗柴荣政策,加强中央集权,逐步削夺节度使之军、政、财权。宋太宗又诏令所有节度使属下的支郡都直属中央,以朝臣赴本州治理政事。此后,节度使成为加授的荣誉职衔。
自此之后,一个死结也就出现了,能打仗的武夫受到歧视,而国家在外地环伺之下,又不得不启用他们。结果就是监军盛行,以宦官、文官控制边镇的风潮流行。这也使得一批宦官如童贯,文臣如大小种相公得到了施展的机会。问题是,更多的边镇监军与武将之间离心离德,使得军队的战斗力一年不如一年,战争时监军往往横生掣肘,使得经验丰富的武官不得不听从外行人的指点。
一个新的模式产生了在朝廷看来,武官之所以飞扬跋扈,之所以拥兵自重,最重要的是他们大多没有文化,不懂得仁义礼义的道理,所以一切军事大权只有握在文臣手中才能放心。
现在,崭新的力量出现了,这是一群饱读诗书的年轻人,一群训练有素的校尉,他们秉承着克己复礼的思想站到了沈傲为他们搭设的舞台上,能否让武备学堂更加壮大,就看今日!
整齐的队伍挺直了胸膛,昂起了头颅,所有人面无表情,高高地抬起下巴,傲然凛立。
整个队伍犹如一条笔直的长线,汇聚成整齐的方阵,每个人的间距,每个人的位置都丝毫不差,足足四个月的操练,让每个人都成为了方阵中的棋子,这些棋子略带激动,略带骄傲,略带着一股勇往直前的锐健,犹如初生的牛犊跃跃欲试。
远方的喧闹声时不时地传出来,他们在等待,校尉们也在等。
夜,已经很深了;浓墨一样的天空,挂着一弯月牙、一丝星光却都不曾出现。偶尔有一颗流星带着凉意从夜空中划过,炽白的光亮又是那般凄凉惨然。风不知是几时刮起来的,开始还带着几分温柔,丝丝缕缕的,漫动着枯黄的柳梢、树叶,到后来便愈发迅猛强劲起来,拧着劲的风势,几乎有着野牛一样的凶蛮,凛冽的朔风在低吼,当三通鼓毕,韩世忠眸光一亮,眼眸中迸发出一丝精芒,长靴顿地,高声呼道:“前进!”
方阵悄无声息的在风声中踏步向前,队列整齐,安静无声。
远处的孔明灯越来越亮,越来越近,隐隐可以看到,在远处,被禁军拦在御道外的百姓,那一颗颗攒动的人头,伸长着脖子,眯着眼,屏息着看着御道的尽头。
这个时候,喧闹静止了,谁都想看看,那传说中仿佛有着三头六臂的武备校尉是什么样子,看看他们是不是有铁塔一样的身躯,有砂锅大的拳头,他们会不会手里拿着法器,会不会当着所有人的面大声念咒,或许念完咒之后,会有电闪雷鸣!
啊呀,糟糕,早知应该穿着蓑衣来,待会所是他们呼风唤雨起来,岂不是要被淋个通透?
当然,文人墨客们是不信鬼神的,他们对所谓的校尉不屑于顾,校尉当然不会有三头六臂,也不会呼风唤雨,武备学堂最厉害的当然不是校尉,而是那位司业,那位司业一定是卧龙凤雏一般的人物,他们望着城楼上皇帝身边的那个家伙,心里在猜测,那沈傲会不会戴着纶巾,手里拿着一副羽扇。
许多的猜测伴随着无数的期待,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屏息等待。
咔……咔……咔……咔……
御道的尽头,有一个声音,一个整齐划一的声音越来越近,若是注意听,会有人发现,这是长靴顿着砖石地面的响动,最奇怪的是,这声音不像是一个人发出的,却是如此的整齐。
咔……咔……咔……咔……
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更多的猜测随之而来,这种声音,若是认真去听,却好像美妙无比,让人生出一种浓重的压迫感,仿佛泰山即将崩于眼前,仿佛是风雨欲来的前奏。
赵佶也听到了,他脸色微愣,从风声中分辨这个声音,又不由疑惑地看了沈傲一眼,仿佛是在问他,这是什么?
沈傲只是淡笑。
黑幕之中,有一列人影出现,仿佛他们本就从黑暗而来,他们面无表情,昂着头,挺着胸,脚步整齐划一的走动,每一次长靴落地,都响起一阵践踏的声响。
这就是武备校尉?
有人开始失望了,原来他们只有一颗脑袋,只有一个身体,也和所有人一样都有两只手臂两条腿,他们既不过份的魁梧也没有砂锅大的拳头,他们……很普通。
可是很快,有人发现了什么,收敛了他们心中的轻蔑,不由像看怪物一样地看向他们,他们……还是人吗?
是人,怎么会好像一点生气都没有,只是昂着头,只是按部就班,而且,他们排列的实在过于整齐,虽然不断前进,可是所有人的腿都在同一时间提起,又在同一时间落下。
禁军的操练,也有人看过,舞大刀的,刺长枪的,敲锣的,打鼓的好不热闹,可是这样的操练,那种无声之中,给人一种直透心底的冷冽。
越来越多的队列出现,踏步声越来越大,却仍然没有一丝杂质,清脆而有节奏。
昂着头的少年们从御道的尽头一步步踏过,跃过人群,跃过禁军,眼看就要到正德门。
这就是武备校尉!
到了这个时候,所有人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