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娇妻如云-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枪棒什么的,部里头便派了个主事,专门和沈傲斡旋,原则就是要什么给什么,只要老兄不来找麻烦,什么事都可以商量。
最麻烦的还是各地生源的招募,让读书人投笔从戎那可是一件苦差事,圣旨发下去,让各地的教谕一时头昏脑胀,从来圣旨都是催促他们督促学生读书的,让他们劝人去从武那是从所未有之事,可见难度空前之大,大得让人难以想象。
毕竟读书人,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功名的读书人,人家心里都怀着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叫他们一下子扛着枪棒去保家卫国,去学习武事,人家肯吗?
不过圣旨早就预料到这种情况,也都已经界定了指标,像杭州这种下辖的府县,至少要有抽调三十人,赤县五人,大县三人,中县二人,至于那偏远山区一人就足够。反正就是压着你办,办得不好,吏部那边每三年的功考你就别想过了。
有了硬性指标,各地教谕不得不动员起来,怨气是有,可是这官但凡你还要做的,就得老老实实干活,反正就是忽悠,忽悠不到就惨了,超额完成任务,还有晋升的希望,于是县学里头天天都是道理,从前是召集人如何读书,眼下是教人马革裹尸、投笔从戎,对于武备学堂,那也是卖力地吹嘘,对窘困的学生,那就说免食宿,还有饷银;对富余一些的就说天子门生,保家卫国。
你还不能说进去了是做武夫,那些教谕一拍脑壳,便创造了一个新词,叫儒士,反正和大头兵不一样,你是读书人,读书人从了武,那身份当然不一样了。
那边一糊弄,事情就好办多了,各级县衙和教谕为了自个儿的前程,把这没影的武备学堂夸成了一朵花,不知道的,还把它当成了太学国子监,倒还真有不少鱼儿上钩。上钩的鱼儿也没有什么才子,才子就算肯来,人家教谕还不肯放人呢,这可是科举的希望,大多数报了名的,都是一些适龄却又无望科举的,毕竟科举只是独木桥,狂得没边自信自己一定能高中还真不多,一些人谋不到出路,又听了县学那边胡扯,心里一横便踏上了这条不归路。
有的人是家贫,有的人是奔着前程,还有一些人当真是一腔热血,理由不同,目标却是一致,一个个背了包袱,手里捏着县学的证明文书便上了路。
那一边皇帝也够意思,特意下了旨,说是但凡是拿了县学文书要来从戎的,各地驿站负责接待。这个旨意发下去,让那些半途上胆战心惊的儒士安心了不少,驿站是做什么的?没有一个官身,想住进去都难。如今他们也有了入住的资格,不但节省了路费,至少这身份上就高人一等了,看来这天子门生的待遇还真不错。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武人自然没得说,连读书人都从武了,他们是与有荣焉,所以京里头的禁军还有边镇那边都挺高兴,连童贯和大小种相公都上了疏,声言要鼎立支持,抽调教习什么的都好说,责无旁贷。
至于朝廷里也有反对的,不过地方上倒是无人应和,毕竟地方上是硬性指标,忽悠人都来不及,再来诽谤武备学堂,人家还敢去吗?所以地方和朝廷里形成了两个极端,这边在腹诽反对,那边是使劲地宣传,倒像是你不去从戎,就变成了无君无父,不忠不义的混账。
不过朝里的反对也只是一头热,过去了终究还是风平浪静,人家皇帝是祭酒,你反对它就是反对皇帝;再者是:阎王好惹,沈傲能惹吗?去看看人家王黼的下场?
而蔡京那边是逢迎惯了的,陛下开了金口,他立即响应,一点都不拖泥带水;卫郡公那边也没有反对,碍的都是沈傲的面子,新旧两党都没话说,剩下的孤魂野鬼那是螳螂挡车,发几句牢骚也就罢了,再废话有的是整治的手段。
真正要等到开学,那也是两个月后的事,处在这暴风的中心,沈傲反而闲置下来,那边皇帝对安宁的事闪烁其词,也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头,沈傲化悲痛为力量,一心偷懒,该他去鸿胪寺值堂的时候,他打发个人去鸿胪寺里说本官要在武备学堂督促工匠赶工。武备学堂那边,他又叫人去说本官今日要在鸿胪寺值堂,反正两边都以为这位沈大人忙得脚不沾地,两边都糊弄住了。
沈傲有了闲情,偶尔去陪陈济说说话,或是寻几个亲友闲扯几句,再就是陪着夫人们逛逛街,赶赶庙会,去邃雅山房喝喝茶,日子过得悠闲,连人都变得懒洋洋的。
半个月过去,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做了些什么,倒是周夫人那边请他过去,对周夫人,沈傲是一点都不敢怠慢的,立即让人备了礼物,拿了几尊在王黼家抄来的玉佛,玛瑙佛珠儿便赶到国公府,国公府里上下都认得姑爷,远远看到,门房便小心翼翼地过来打招呼,迎他进去,沈傲径直进了后宅,直接去佛堂里寻人,夫人见了他,埋怨了几句,说他这么久都不肯来看她,把她的女儿拐跑了便不见了踪影。
沈傲顿感头大,正要解释,夫人又笑:“和你说笑罢了,你如今做了官,是个忙人,整日陪着我这老婆子也不是个事。”
沈傲吁了口气,连忙道:“往后一定经常过来,岳母有空,也可以去我那里走动,反正两个宅子离得近,要不,我干脆在宅子里设一座佛堂,有空呢,你便去住几天,该礼佛的时候礼佛,空闲时让若儿她们陪着您说说话。”
第444章 曲高和寡
周夫人应承下来,道:“抽空呢,我会去看看。这一趟叫你来,是听老爷说你要办什么学堂,这些事我也不懂,坊间里都说这是天子门生,很是荣耀的。我就在想,恒儿在殿前司虽然做得也不错,可是他终究年轻还轻,多学些本事总无妨,能不能……”夫人后头的话不说了,一双眸子别有深意地看着沈傲。
原来是想叫周恒进武备学堂,沈傲想了想,周恒的条件倒是符合,毕竟人家有个监生的身份,虽然不好读书,可是文化水平也不算低,再加上年纪未满十八,也一点都不过份。他转念一想,就明白了夫人的心思,周恒眼下只能从武,既然从武,当然选个好的出身要紧,从前是打算先让他去殿前司镀镀金,如今武备学堂出来,到处都在宣传武备学堂的好处,像祈国公府这样的人家,也不在意禁军一个将虞侯的身份,宁愿让周恒去回炉历练。
沈傲道:“只要周恒肯去,我巴不得他来,他的条件不差,入学是不成问题的。”
夫人放下心,便笑起来:“谁曾想到几年功夫,你便有如此的造化,哎,以后我就将恒儿托付给你了,你看紧着他,该打便打,该骂就骂,他还叫你一声姐夫呢,你对他严厉些无妨。”
沈傲不成想武备学堂被人吹嘘得太凶,竟连国公这边都有了兴趣,可见那些教谕为了完成圣旨交代下来的任务,当真是卯足了劲在吹,心里便忍不住有点儿洋洋自得了,武备学堂还没有开学呢,宣传就如此得力,想必这生源的难题算是缓解了。
一个难题解决,另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今听到了武备学堂的好处,走后门的就蜂拥而至了,那些个勋贵子弟虽然有恩荫,可是总得有个出路,读书读不进,弄了个监生头衔虽然好听,可是天下人都知道这是假的,中听不中用,做官做不了,没办法,只能从武了,在往常,这样的子弟大多都塞进殿前司或者马军司去,反正就是混,总比呆在家里吃老子的强,可是当这些人发现要混还有个去处时,这主意自然而然地打上门了。
于是三天两头,便是某某爵爷来了,对沈楞子,当然不能动强的,要润物细无声,好声好气,于是一见面,就熟络了,一拳砸砸沈傲的肩窝,叫一声:“你小子行啊,没有给本公爷丢脸,好样的。”这一句的意思是你小子能有今天,老子也照应了不少,接着下一句就是:“噢,听说你办了个武备学堂,好啊,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这一句就开始铺垫了,先夸这姓沈的一句,再就是:“若是学堂里有什么麻烦,谁敢为难你,你尽管来和本公爷说,你等着瞧,那些朝里的穷酸文人早晚要找你麻烦,报我名儿,看他怕不怕。”
这一句叫口头卖个人情,意思是说老子够意思了吧,你小子识相点,大家互惠互利。说了这么多,就差不多可以开门见山了,话锋一转:“有件事呢,想和你商量商量,我那不成器的儿子你知道吧,哎,这个家伙,他要是有你一半,我也就放心了。别的不说,咱们两家的交情那也没有客套的必要,那不孝子就跟着你混一段时日吧,不是武备学堂要开学了吗?哈哈,你替我管教,他要是敢不听话,你给我狠狠地打,打死了也由你。”
见到这种老油条中的战斗机,沈傲是一点脾气都没有,人家树大根深,你还不能翻脸,说不定他家哪个女儿或者姐妹在宫里头做了妃子,又或者和哪个宗王联了姻,至不济的,祖宗三代算来,也算是铁打的外戚。可也不能什么烂人都收,于是只好和他们扯皮:“噢,令公子是不是那个某某某?年方几何了?”
“不大,不大,孙子才半人高,那不孝子也刚三十出头,哈哈,刚过而立之年,惭愧得紧。”
沈傲脸子一摆:“公爷,这不符规矩,你孙子入武备学堂还差不多。”
就这么个左右折腾,难免会得罪一些人,可也没有办法,不过条件符合的,沈傲也只能尽量给予方便,在他看来,什么人不重要,只要能读能写,进了他武备学堂,就是回炉改造,是他们自己要屁颠屁颠进去的,反正后悔的不是沈傲。
日子慢吞吞地消磨过去,转眼过了夏,天气渐渐凉爽起来,武备学堂总算有了点儿规模,校场、营房、课堂都已修缮完毕,除此之外,兵部的器械、衣甲、还有分拨的胥吏、胥长都已到齐,沈傲所点的教头如今也都在兵部那边点了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陪同着晋王一同验收了武备学堂的设施,晋王倒是没什么意见,只是觉得什么都新奇,尤其是校场边的空地,竟有一块占地数十亩的沙地,便忍不住问:“这是做什么的用的?”
沈傲回答道:“这是让学生们在这儿自由训练的。”
“自由训练?”晋王很费解。
沈傲淡淡一笑:“就是让他们在这里打架。”
这一下晋王明白了,撇撇嘴道:“人家是读书人,打架多不好,传出去,坏了咱们的名声。”
“晋王还有名声吗?下官怎么不知道。”沈傲笑嘻嘻地反唇相讥一句。
赵宗咳嗽一声,当作没有听见,这一路走来看到许多新奇的东西,他也不好再多问了,只是说:“陛下那边已经选了吉日,就是这个月的十五开学,你办的妥当一些,皇兄是祭酒,若是这里出了笑话,宫里头也不好看,实话和你说了吧。”赵宗左右瞅了瞅,确认四下无人之后,低声道:“其实你和安宁的事,母后那边早就知道了。”
“噢,是谁说出去的,太没公德心了。”
“咳咳……沈傲,你再指桑骂槐,本王就不说了。”赵宗涨红了脸,看这意思,向太后打小报告的八成就是他。
沈傲板着脸:“好,晋王殿下快说。”
赵宗慢吞吞地道:“可是母后说,安宁的年纪还小,暂时还不需考虑,至于沈傲那个臭小子……哈哈,我不是故意说你,这是母后的原话,说这事儿不急着办。”
“不急着办,这是什么意思?”
“不急就是不急,我也不瞒你,母后的意思也清楚,一旦娶了安宁,你在朝里就难以待下去了,母后还有借重你的地方。”
听到借重两个字,沈傲便有些头痛,太后和太皇太后闹得凶,她们自是神仙打架,拉自己去做什么?只好讪讪笑了笑,道:“噢,这件事总有解决的办法,既然太后不急,我也只能等了。”
两个人出了武备学堂,赵宗自去宫里头复旨,沈傲则去了鸿胪寺一趟,一旦武备学堂开学,往后鸿胪寺这边他就免不得要简慢一些了,好在鸿胪寺已经完全上了轨道,各主簿都成了他的心腹,有什么事可以先让他们挡着,遇到了处理不来的事,再由他出面。
到了鸿胪寺,杨林便喜滋滋地跑过来,道:“倭人那边有消息了。”
“这么快?”沈傲微微一愣,这才过去两个月呢,抬眸问道:“人呢?”
杨林道:“那个叫平田信的已经来了一趟,见大人不在,说是过一会再来。”
沈傲微微点了下头,道:“那就等吧京兆府那边怎么样?那个叫什么什么清的没被狱卒给折腾死吧。”
杨林笑呵呵地道:“大人请放心吧,下官早就知会过的,让他们狠狠地折腾,但无论如何也得吊着一口气,死不了。”杨林挤挤眼,低声道:“京兆府的差役,这方面的手艺那是顶呱呱的。”
沈傲阖了眼,喝了一口茶,道:“既然这样,那刺配的罪也差不多抵了,折腾了两个月,生不如死的,总算没让我们吃亏,等下那倭使来了,我给你使了眼色,那就去京兆府那边知会,把人带来。”
“下官明白,一手交人一手交货,是不?”杨林这几日肥胖了不少,笑起来的时候,脸上摺起一团肉,连说话都变得圆滑了许多。
“还有……”沈傲慢吞吞地道:“等下给那什么什么清换身好点的衣衫,伤口呢都清理一下,省得说咱们不懂得待客。”又喝了口茶,翘着腿继续道:“不过这衣衫还有药钱都让那平田信来付,弟兄们招呼了什么什么清这么久,他们不拿点辛苦费来慰劳慰劳,京兆府那边说不过去,就三千贯吧,你得一千贯,其余的全部分下去,记着了,不要私吞,做官做人都要厚道,咱们都是读书人嘛。”
杨林更是笑逐颜开,翘起大拇指道:“沈大人在咱们汴京,那是出了名厚道的,下官要多向大人学习才是。”
“你学不来的。”沈傲淡淡地道:“这是天赋,什么人都学得会,那世上早就遍地君子了。”接着,眼眸幽深地望向房梁:“如今世风日下,君子又有几人?本大人是高处不胜寒,知音难觅,曲高和寡,呜呼哎哉……”
第445章 好刀
沈傲的要求,单凭平田信是不能满足的,可是不满足又不成,因而立即写了一封书信,叫了一个随行的武士日夜兼程赶回扶桑,向源赖家报告此事。
源赖家在倭国已是如日中天,雄视关东,讨伐了几处叛逆之后,更让天皇对其倚重不已,如今源赖家嫡子深陷牢狱,当然是一件重要的大事,好在眼下还有挽回的余地,到了这个地步,怨天尤人也没有用,再如何埋怨,还能游过去找那沈傲算账?谁算谁的帐还没准呢!
既然是要倭刀和刀匠,倒也好说话,便是源赖家不肯,那天皇也非点头不可,这是一种态度,要表现出对源赖家的倚重,虽说这制刀的手艺对倭人来说事关重大,可是牵涉到了源赖家就牵涉到了政治,和政治相比较,制刀的手艺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源赖家还没有表态,天皇已经急不可耐地立即派人带着刀具和二十名刀匠乘坐海船去与大宋交涉,希望早日将源赖清赎回;有倭国的重视,这一来一回,当然不是寻常的海商所能相比,只两个多月的功夫,人就来了。
平田信见了人和刀,一下子松口气,他是一下子都不敢耽误,立即来鸿胪寺交涉,只是沈大人却是不在,平田信急了,他是曾去过京兆府大狱探过监的,源赖公子早就被打得不成人形,再耽搁,连命都不一定能保住,于是他借了个名头,又出了京兆府,前去武备学堂寻人,这位沈大人筹办武备学堂的事,他早有留意,心里估摸着应当在那里,只是这一去又扑了个空,说是沈大人前脚刚走,回鸿胪寺了。
来回着折腾,总算见到了正主,平田信激动的眼眸中闪烁出几丝泪花:“沈大人……”
沈傲扶住他道:“这是怎么的,虽说你我久别重逢,平田兄也不必哭啊。”
平田信尴尬地道:“大人,人和刀已经带来了。”
沈傲兴致盎然,道:“在哪里?叫进来。”
平田信立即出去唤了人,果真见二十名倭人各自捧着刀匣进来,沈傲打量他们一眼,笑呵呵地道:“他们是刀匠?”
“下使哪里敢欺蒙大人。”
沈傲不理会他,打量着这二十个倭人,喃喃道:“交情归交情,买卖归买卖,得先证明了他们的身份再说,来,带这些倭人寻个铁匠铺去试试手,也不必他们立即制出刀来,只需看看他们的手法是否娴熟就是了。确认了身份,立即回报,还有,这些人臭烘烘的,好歹也是国际友人,咱们不能这样待客,回来的时候一人买两道衣衫,要丝绸的,再张罗一桌酒菜,请他们吃喝,吃饱喝足了,本大人再和他们慢慢交流。”
等沈傲交代完了刀匠的事,已经有人领着这些言语不通的倭人走了。
沈傲坐在椅上,喝了口茶,又站起来去检查那桌上堆放的五十盒刀匣,打开一个匣子,握出刀来,按着刀柄将刀自鞘中拔出,顿时,刀身嗡嗡作响,犹若龙吟。
沈傲神采飞扬地叫了个好字,对平田信道:“你们倭人别的本事没有,这制刀倒是一把好手,不错,不错。”
啧啧称赞了几句,平田信心情却是一点都不见转好,小心翼翼地道:“大人,源赖公子是不是可以放了?”
沈傲摆摆手道:“放心,我沈傲一向以诚信为本,还骗你一个倭国国使不成?等着吧,已经叫人带来了,来,平田兄,咱们先坐着喝茶。”
平田信胆战心惊地欠身坐下,这两个月来,他是没睡过一夜的好觉,眼看事情有了着落,总算放下了一半的心,勉强笑道:“有大人这句话,下使就放心了,这些时日,赖源公子拜托沈大人照顾,下使感激不尽。”
沈傲挥挥手道:“谢我就不必了,照顾他的人多了,从京兆府到我们鸿胪寺那位杨大人,为了那个什么什么清,有的京兆府差役是日夜不休,加班加点,生怕慢待了他,所以你要谢,还是该谢谢他们,钱,我是不看重的,不过说句凭良心的话,他们这些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爱不爱钱我就不知道了,他们都是有家室的人,生活又不富余,哎……算了,不说这个,不说这个……”
平田信听了,心知这个时候是一点差错也出不起,否则之前的努力全部化作泡影,立即道:“沈大人这句话倒是提醒了下使,我一定会好好酬谢他们。”他想了想,掏出早已预备好的一沓钱引出来,拿出最后的身家放在几案上,道:“这些钱,拜托沈大人转交给那些朋友,将来还有酬谢。”
沈傲淡淡地点点头,道:“好吧,那我就代他们谢过了。”
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那边杨林总算把人带了来,那位源赖清还真看出有几分世家少主的样子,虽是换了一件新衣,可是全身於肿,身上还散发出一股特有的恶臭,手背上生出脓疮,两眼无神,灰白地看了沈傲一眼,立即条件反射地跪下磕头:“罪人见过大人,见过大人。”他的汉话虽然生硬,可是这一句却带着一股圆润的汴京味儿,想来在牢里头没有少练习。
沈傲虚抬着手:“罢了,起来吧,你看看你,到了汴京却也惹是生非,万里重重的是来学本事,结果却落到这个地步,早干什么去了?罢罢罢,我也不说你,你随这位平田国使回去吧。对了,三日之内得出汴京去,否则又是一条罪状,明白了吗?”
源赖清莫说是三日,这汴京便是一个时辰也不愿意呆了,机械似地仍然磕头:“明白,明白,罪人知错,罪人知错。”
……
这一件事算是解决了,倭人们高高兴兴地回他的扶桑,沈傲得了匠人和倭刀,这些刀匠手艺还真不错,让他们试制出一柄刀来,和送来的倭刀利刃并无二致。沈傲便和他们交流起来,在鸿胪寺里寻个通倭语的翻译还是容易的,沈傲高踞在座椅上,看着下头二十个眼眸躲闪的匠人,先是勉励他们一番,说他们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很辛苦之类。
倭匠们只是垂着头,大气都不敢出,扶桑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匠人的地位虽然不算太低,可是在他们看来,这位大宋国的大人已是天照大神一般的存在,自然只有听从训斥的份。
沈傲接着道:“你们呢,往后就留在我大宋了,为我大宋制刀,放心,衣食住行都由我包了,每个月还有钱花,银子大大地。”沈傲捏着拇指和食指,态度和蔼。
刀匠们听了沈傲的话,也都欢欣鼓舞,这汴京的繁华超出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再回那鸟不生蛋的岛屿,他们还不肯呢一个个鞠躬垂头,嗨个不停。
“好啦,你们先住下,过些时日我给你们安排工房,你们只管做事就是,此外,为了表示本大人对你们的尊敬,我还打算送六十个学徒供你们差遣,烧火什么的杂务就交给他们去做,不要客气。”
刀匠们更加激动,想不到来到汴京,如此受宋人的青睐,纷纷要求通译传话,说他们满怀信心,愿为沈大人效力,从此以后就是沈大人的家臣,一定为大人制出好刀来。
最后当然是制刀的讨论,倭人的刀基本上是根据唐刀的制式模仿出来的,沈傲又融合了后世的一些经验,将这个时代的倭刀与唐刀糅合在一起,进行了一些改良设计,接着为这些刀命了名,叫儒刀。
反正天下的刀剑一大抄,沈傲一点压力都没有,倭人抄唐人的,自己抄他倭人的压力也不大,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一点创新,真要打起官司,这知识产权也该是沈傲的。
交代下去,沈傲就不管了;送走了倭人,便叫来杨林,低声嘱咐:“那些学徒都招募好了吗?”
杨林道:“大人,都办妥了,个个年轻力壮,脑子也灵活,学东西快得很。”
沈傲扶住杨林的肩道:“交代下去,叫他们好好地跟着学,学好了,将来本大人每个月二十贯钱养着他们。”
杨林笑吟吟地道:“放心吧,大人吩咐的事,下官保准不会出差错。”
除了儒刀,兵部那边的火器,沈傲也预定了不少,大宋的科技在这个时代已算是顶尖,如突火枪、梨花枪还有火炮等枪炮的原型已经开始运用,甚至已经少量装备,沈傲要这些火器,当然是为教学用的,兵部那边却是吓了一跳,沈楞子好好的开学堂也就罢了,连这种大杀器居然也要?那边有点儿不太情愿,说是储存不易,一个不当,可能酿成大祸,就是一个意思,你要用可以,可是不能带去储存。
沈傲磨了一阵,总算带回来了一些。
眼看九月十五就要到了,教头们一个个来点了卯,先来和这位上官打交道,沈傲选的这些人,可不是拿着花名册胡乱圈的,要求很苛刻,首先,要他们有对西夏、契丹人作战的经验,没有经过七八场战斗,连看都不屑去看。
其次,要他们不得志。不得志的人说穿了,就是好用,若是人家混得风生水起,你把人家点了去,人家心里头肯定不舒服,不在你这儿捣乱就不错了,哪里肯为你效命,安安分分地在这教学?不得志的人就不一样了,因为混得灰头土脸,同僚排挤,上司不屑于顾,一时看不到自己的前程,渐渐也就会灰心冷意;这个时候,沈傲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哪里肯放过?死心塌地是一定的。
最后一点是要有点理论基础,也就是说要有点文化,你丫的就是个脑子一热就冲锋陷阵的角色,这样的人还来教学,滚一边儿去。
所以精挑细选,也只选了三十来人,大多数籍籍无名,倒是有一个人却是大大的有名,叫韩世忠,在征西夏和方腊的战斗中立下不少功劳,只可惜出身不好,官儿升得却不快,颇有些郁郁不得志,如今请他来,便有点儿来压轴的意思。
沈傲与他们见了面,这些个武官见了沈傲,一个个恭谨无比,这倒不是沈傲有什么王八之气,在这个时代,沈傲是文官,他们是武官,武官在文官面前矮了一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再加上沈傲的风头正健,谁敢在他面前耀武扬威?
沈傲只淡淡地和他们说了几句话,督促他们好好做事,便一挥手叫他们待命去了。这个时候还是要摆出一点威严出来的,沈傲心里清楚,他面对的这些丘八都是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老油条,你但凡示了一点弱,到时候还压不压得住都成了问题。
十五的一大清早,学堂装点一新,旌旗招展,沈傲率先在宣武堂召集各学正、博士、教头、胥长等人,面容严肃的打量他们一眼,慢吞吞地喝了口茶,危襟正坐。
第446章 沈楞子遇到韩楞子
按学堂的编制,总共是武官教头三十人,儒学博士二十人,此外还有学丞、学录、学正、主簿若干,另有胥长五人、胥吏五十。
真要算起来,武备学堂的编制绝不比国子监要少,看着这下头乌压压的人,沈傲清清喉咙,开始训话:“从今日起,武备学堂的架子算是搭起来了,今日开学,从此咱们同舟共济,共育良才,祭酒大人脸上有光,我这个司业也有面子,你们的功劳是少不了的。”
下头轰然道:“敢不用命。”
沈傲摆摆手:“话不要说得太满,本官制定的教程,你们都看了吧,谁有异议?”
众人默然,这位司业老爷非比寻常,大家又是第一次相见,谁敢提异议?因此纷纷道:“不敢、不敢……”倒是人群中有个声音道:“大人,这教程下官颇有不解。”
众人朝声源望过去,心里说:“哪个人这般大胆,敢顶撞沈楞子?”楞子撞到楞子,也算是让他们开了眼界,认真看去,原来这人是从边镇过来的韩世忠。
这韩世忠只有三十出头,生得并不魁梧,个子矮小,今日穿着武官袍子,有一种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矫健精悍,他朝沈傲抱了抱手,道:“大人,申明纪律倒还好说,可是连续一月站队、走步训练似有不妥,站队、走步都是花架子,真真打起仗来,还要靠刺枪、拉弓,是不是适当增添一些枪棒训练?”
在韩世忠看来,士卒要在战场上生存,最紧要的还是技艺,能舞枪弄棒才是真的,他性子耿直,否则也不会屡立大功之后又处处碰壁,沈傲的章程他是看过的,新奇,却觉得不实用,觉得这位沈大人多半是搞些花架子去讨皇帝开心,心里头有点不以为然。
沈傲板着脸,看不出是喜是怒,所有人小心翼翼地看着他,第一天,就有武官挑战这位司业大人的权威,这还了得,韩世忠也是,一个边镇来的楞子也敢和沈楞子顶撞,人家是地头蛇兼过江龙,捏捏手指头就够你喝一壶的。
韩世忠意犹未尽,继续道:“除此之外,学生们白日训练本就辛苦,吃了晚饭却还要入学堂读书,下官很不明白,既是从戎,读书有个什么用?又不是让他们去考武举,倒不如让他们多歇歇,养养精神。”
这一句话得罪的就不止是沈司业了,那二十个博士一个个板起了脸,冷笑连连地捏着胡子,沈楞子他们不敢得罪,这韩楞子又算个什么东西?弟兄们好不容易吃了武备学堂这碗饭,你一句话就让咱们去喝西北风,裁掉了晚上的授课,他们这些博士还要不要混?
于是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