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娇妻如云-第1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沈傲惊奇地看着三个妻子,道:“今日是怎么了?好像巴不得让我出去风流快活似的?”
蓁蓁嗔怒道:“你为了安宁帝姬,连性命都不顾了,我们还敢拦着吗?”
沈傲见蓁蓁一脸醋意,连忙打哈哈道:“其实谈不上性命都不顾,事先我都计划好了的,阴谋诡计你们夫君最在行,你们想想看,我这是欺君对不对?可是欺君这种事只可意会,却不能言传,若是传了出去,这官家的面子往哪里搁?”
沈傲顿了一下,才有道:“于是我早就料到,官家一生气,肯定要拿我治罪的,可是拿什么罪来治我呢?首先就是大臣们弹劾,那些言官的手段我是见识过的,说得难听一些,对付别人可以,对付我,就万万不能了;往年那些被弹劾的冤大头,说得难听一些,官家连他们名字都记不住,言官们捕风捉影,引经据典地胡扯几句,官家大多都信以为真了。可是我不同,我与官家算是老交情,我有几斤几两,他会不知道?若说我做了什么缺德事他信,可要是给我泼脏水,说我谋逆的话,官家不但不会信,反倒会对我生出同情之心。”
“这个时候官家虽然消了气,可是面子还是拉不下,多半就想给我一个教训,于是会安排人对我进行会审,会审就要有罪状,罪状是什么?谋逆是子虚乌有,欺君倒是货真价实,问题是这种事只能心照不宣。蔡京那些人见我落水,岂会错过这个机会,所以一定会四处去搜寻罪证。”沈傲说到这里,忍不住哈哈笑了起来:“这就是最妙的地方,他们要罪状,我就给他们罪证,不但要给,还要人证连同物证一道给他们,就是要他们拿贪赃来审我。”
他放下筷子,心满意足地躺在后椅上:“可惜的是他们审我什么都可以,唯独不能审贪赃,那个王之臣只怕要倒霉了,你们等着看吧!”
将自己的计划统统抖落出来,沈傲的心情开朗了一些,当夜赶早睡了,第二天清早,按时去鸿胪寺坐堂。
鸿胪寺上下人等因为沈傲的事早就吓得一个个心惊胆战,沈傲贪赃,他们也分了不少好处,正如沈傲说的那样,人人有份,一个也不拉下,审完了沈傲,说不定下一批受审的,就轮到他们了。
如今见沈傲安全无恙,所有人都放下了心,欢天喜地地要凑份子给寺卿大人接风洗尘,沈傲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对他们道:“接风就不必了,如果你们嫌钱多,本大人倒是不介意帮你们花一花,诸位,喝酒的事不要多想,我等食君之禄,要报效朝廷,报效太后和陛下的恩德,都还愣着做什么?把那些番商的名单都拿出来,有哪个番商好几个月没有来鸿胪寺了,去给他一个暗示,告诉他们,到了大宋的地界,就得按我们大宋的规矩来办,我们是礼仪之邦,礼多人不怪,他要是没礼,许多事就不好办了。”
众人哄笑,纷纷说:“对,对,我们要勤恳做事,一定要好好报效朝廷。”
众人正要散去,沈傲突然伸出手来道:“且慢有个番商是不是叫周处?”
寺正一听,立即咬牙切齿地道:“大人,我明白的,就是他攀咬了大人,差点儿让大人阴沟里翻船,大人放心,不劳你动手,我们一定会去收拾他,得罪了鸿胪寺,他还想做他的皮毛生意?哼,那是想都别想。”
谁知这一记马屁拍到了马腿上,沈傲却是板着脸道:“你这话,本大人很不爱听,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要本大人公报私仇?公是公,私是私,本官算得很清楚的,叫个人去告诉他,让他不必担心害怕,没事的,本官的情操不是小人能够理解的。对了,另外再帮我传一个话,就说上次他送的黄金面具我转赠给了皇上,皇上看了之后很喜欢,爱不释手,我是这样想的,既然皇上喜欢,想必太后和诸位王爷们也会喜欢,不如这样吧,先叫他送个几十副来,让他报个价钱,本官拿出自己的私房钱来向他购买。”
寺正听了,立即会意过来,很是感触地道:“大人不计前嫌,心胸之宽广如万里波涛,一眼望不到尽头,下官佩服之至。最令下官深有感触的是,大人时常将官家放在心中第一位,为了替官家分忧,竟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这叫下官人等情何以堪啊!”
沈傲叹了口气道:“所以说读书使人明志,更能修身养性,平时你们多读读书,早晚都会到我这般的境界的好了,各自去忙吧,本大人要操劳公务了。”
说罢,大喇喇地到耳房里,叫人斟了茶,直接半卧在榻上小憩了片刻,一直等到正午用罢了午饭,那叫周处的番商马不停蹄地赶来了,见了沈傲,纳头就拜,痛声疾呼道:“小人该死,该死……”
沈傲连忙走过去将他扶起,正气凛然地道:“周兄,你这是做什么?我知道,其实你之所以到衙堂里说那些话,是因为受了王之臣的胁迫对不对?”
周处小鸡啄米似的点头:“是,是……否则就是杀了小人,小人也不敢诽谤大人。”
沈傲摆摆手道:“没事的,你好好做你的生意,这件事你不必记挂在心上。”
周处一副很感激的样子道:“沈大人大人大量,小人感佩之极。”
沈傲请他坐下,如沐春风地笑道:“你不用感佩,你大老远地从异国来到我大宋,就是我大宋的贵宾,两国之间相互交流,全靠你们牵线搭桥,要说感佩,应当是沈某人感佩周兄才是。”
周处心里松了口气,道:“大人,您方才叫我送黄金面具来,这面具是在龟孜国锻造的,在这大宋,一时也难以寻到适合的工匠,所以这面具嘛,只怕要等来年才能送到。”
沈傲很是遗憾地道:“这样啊……那就算了吧,没有干系的。”
周处汗颜,连忙道:“虽然一时寻不到巧匠,但是大宋人才济济,想必大人一定能寻到适合锻造的人选,所以小人带来了五十斤制造黄金面具的材料,大人若是不嫌麻烦,可以另寻工匠锻造。”
沈傲板着脸道:“你这是做什么,我只是想要黄金面具,你却送了材料来,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贪渎你的黄金呢,赶快把东西带走,本官见了那些黄白之物,就忍不住恶心。”
周处差点要跪下给沈傲磕头了,高声叫道:“大人……,这材料你一定要收下,它……它们不是黄金。”
沈傲道:“不是黄金,那是什么?”
周处眼珠子一转:“只是寻常的铜锭,值不了几个钱的。”
沈傲想了想,颇有些不情愿地点了点头,道:“若是铜锭倒还好说,你开个价,我取钱来给你,”
周处哪里敢开,连忙道:“不值多少钱的,大人不必客气。”
沈傲硬是要给,两个人僵持了好一会,周处才道:“大人若真的有心,就随便给小人四五贯钱吧,哎,本就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还让大人破费了。”
沈傲目光幽深地道:“买东西就要给钱,这一直都是本官的原则,人没有了原则,与禽兽又有何异?”
第384章 沈寺卿是个好人
一天浑浑噩噩地过去,只是回家时,又多了一大箱很不值钱的‘铜锭’,第二日清早,太后来了懿旨,要沈傲入宫。
沈傲穿戴一新,去了后宫给太后问安,太后见了他,先是叹了口气,道:“那个王之臣真是混账,该问的不问,不该问的却都问了,哼。”
沈傲连忙道:“太后息怒,王大人也是奉旨办事,怪不得他的,要怪就怪我行事不密,将把柄落在他们手里。”
太后母仪天下,最是要面子的,这件事若是戳出去,那还了得?
太后板着脸,显然昨夜没有睡好,眼袋漆黑,突然问:“那些明细账目王之臣是如何得知的?这件事依哀家看,古怪得很,沈傲,你要好好思量思量。”
沈傲想了想,随即脸色大变,道:“对啊,那账簿是最紧要的东西,我平时藏得也很隐秘,莫不是我身边的人泄露了消息?这可不妙,太后,你这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待我回去,立即将知道此事之人召集起来,细细盘查,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放过一个,否则留着这么一个人在身边,早晚要酿出大祸来。”
太后点了点头,这才从容坐下,突然又想起了一件事,道:“若真是有人密报了王之臣,王之臣既然知道账簿的事,难道不知道这些账簿里的宝物去处?”说到这里,太后顿了一下,才是恍然大悟地道:“哼,我看,他当初一定知道!”
“哦?王大人既然知道东西是送到宫里的,为什么还要逼问我?说不通啊。”沈傲心里窃喜,却是做出一头雾水的样子,要太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女人的思维是可怕的,想象力更是丰富至极,一旦认准了一个人的坏处,就恨不得将他往罪大恶极的方向去想,更遑论太后这样的女人?
太后沉吟片刻,冷若寒霜地道:“他这是故意要给哀家难堪,这个王之臣,哀家早就听说过他,他好大的胆子,一个外臣,竟敢欺到宫里来了。”
沈傲惶恐地道:“太后,这件事就不要追究了,太后若是追究,蔡太师那边会不高兴的。”
沈傲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性子,挑拨是非真是手到擒来,偏偏还装作一副维护王之臣的样子,恨不得为‘兄弟’两肋插刀,‘情急之下’又将蔡太师牵扯进来,还一副为太后着想,很是担心的神色。
太后冷面笑道:“噢?莫非这王之臣和蔡京有什么关联?”
沈傲很犹豫的样子道:“有那么一点点,蔡太师与他的关系还算可以,平时二人走得也近,而且王之臣是蔡京的门生,若说二人情若父子也不为过。太后想想看,蔡太师乃是国家栋梁,他的门生,就算犯了一点小过,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太后就当让让他,没什么大不了的。”
沈傲越是一副蔡太师惹不起的口吻,太后心里就愈发不舒服,冷哼道:“不过是蔡京的看门狗罢了,哀家凭什么让他,去,叫陛下来,哀家有话和他说。”
沈傲心里一松,心里想:“王大人啊王大人,今日你要倒霉了吧,嘿嘿,欺到我头上,不让你吃吃苦头,你真当老虎是病猫了。”想着,立即去觐见赵佶,赵佶今日的心情好了一些,对沈傲招招手:“沈傲,你来,朕在想一件事。”
沈傲正色无比地道:“陛下,有什么事请容后再说,太后请陛下过去。”
对这母后,赵佶是不敢怠慢的,立即起身,随着沈傲一道到了景泰殿,唤了一声母后,听到里头没有动静,又叫了一声,还是静籁无声,赵佶心虚了,垮槛进去,殿里并没有人,倒是有个老太监在那儿愣愣地站着,纹丝不动。
赵佶问这太监道:“太后在哪里?”
老太监的耳朵有些背,见了赵佶,忙不迭地要行礼,偏偏听不清他说什么,只是道:“陛下有何吩咐?”
赵佶大声重复了一遍问话,老太监的老脸立即变得又辛酸又苦涩,浑浊的眼眸里噙出泪水:“太后病了……”
“病了!”赵佶吓了一跳,道:“她在哪里,太医呢?快请太医。”
老太监指着殿后的后阁,赵佶带着沈傲冲进去,重重阁楼几进几出,最里头的卧房里寂静无声,赵佶看到病榻上的太后,一下子扑过去,跪在地上,握住太后的手道:“母后是哪里不舒服?”
太后侧过身,面对着墙,不去理他。
赵佶一下子呆住了,有点儿惊慌失措,呆了一会才是对一旁的太监道:“这是怎么回事?”
几个太监只是垂着头,不敢说话;太后这时候对着墙道:“晋王还没有来吗?快叫他来,哀家有事要吩咐他。”
赵佶愁眉苦脸地道:“母后有什么话和朕说就是了,何必要去叫晋王。”
太后道:“你成日宠着那蔡京,就差点让蔡京来替你做皇帝,独断朝纲了,哀家还靠得了你吗?”
沈傲在一旁听得无语,这太后还真会来事,这一手引君入瓮,当真是如火纯清,佩服,佩服!
赵佶一头雾水:“母后是为了蔡太师的什么事生气?”
太后一骨碌翻身起来,侧身对着赵佶,气呼呼地道:“不是蔡京,而是那刑部尚书王之臣,此人仗着有蔡京维护,骄横无比,官家你自己说说看,该怎么处置他?”
赵佶一时默然,迟疑地道:“王之臣并没有过错,处置他做什么?”
太后咬唇道:“就知道指望不上你,还是去叫晋王来吧,只有晋王最明白哀家的心意。”
这一句话将赵佶吓了一跳,百善孝为先,太后这不是说自己不孝吗?来不及多想,立即道:“母后有什么话不能好好的说,你若是真看不惯那王之臣,朕下旨申饬就是。”
太后犹豫了一下,也觉得敲打敲打也就是了,正要点头;沈傲在旁道:“是啊,陛下说的不错,太后多少要卖蔡太师一点面子,否则大家的面上都不好看。依我看,下旨申饬他是最好的办法,既不会伤了和气,又可以叫王之臣记住教训,一举两得,如此一来,太师他老人家和太后也不必生出嫌隙来。”
这一句话将太后心中的怒火又勾了起来,太后不再犹豫地厉声道:“蔡京是什么人,也要哀家看他的脸色?哼,这个王之臣,哀家一定要治他的罪,他不是会审沈傲吗?好,这一次就让沈傲主审,去审这个王之臣。”
沈傲大叫冤枉,心里想:我又说错了什么,说错了什么吗?
赵佶一时默然,沉吟片刻道:“没有罪名,会审什么,只会让人笑话,母后,这件事就让朕来处理吧。”
太后道:“不行,罪名的事由沈傲来办,会审的事,哀家也要亲自过问,此人十恶不赦,诽谤哀家,叫哀家往后如何见人?官家,你若是真有孝心,会审王之臣的事,你就不要过问,你不发旨意出去,哀家自己发懿旨,反正哀家的这张老脸已经没处搁了,也不怕再被人笑话。”
赵佶闻言大骇,连忙道:“母后,不如这样,先叫人搜寻罪证,上疏弹劾,此后朕再发旨会审如何?若是先发出旨意去,只怕会让众人心里不服。”
太后的脸色这才和缓了一些,转嗔为喜地道:“也不枉哀家生养你一场,你和沈傲都去吧,哀家的病已经好些了,你们商议商议该怎么个审法,要时刻禀报到哀家这里来,哀家可不会受你们的糊弄。”
沈傲大叫道:“太后,你不能这样做啊,你这样做,岂不是无罪也要冤枉人家王大人有罪吗?学生是读书人,若是会审了王之臣,心里会很不安的,没有十棵八棵千年高丽参,也滋补不回来。”
太后嗔怒地看了他一眼:“连官家都不反对了,你还扭捏个什么,哀家就赐你二十颗高丽参,你慢慢地滋补去吧。”
沈傲心里想,这个时候我是不是应该表现出一点大义凛然来?是不是该对太后说你这样做是很不对的,大家都是成年人,打击报复这种有违和谐的事还是要适可而止……
他乱七八糟地想了许多,却是一句话都没有憋出来,心里叹了口气:“本大人的脸皮还是不够厚啊,做婊子立牌坊这种事居然还是于心不忍,失败,真是失败。”
沈傲灰溜溜地随着赵佶出了景泰殿,二人相视苦笑,等到了文景阁,赵佶才道:“沈傲,方才你和母后说了什么?”
“陛下这是怀疑我在挑拨离间?”沈傲大是委屈,理直气壮地道:“天地良心,日月可鉴,我在太后面前,可是一句王大人的坏话都没有说,非但如此,我还摒弃了与王大人之间的嫌隙,一心为他推脱,为他说了一箩筐的好话。陛下若是不信,大可以去问太后或是太后身边的人,沈傲若是有一句虚言,天打雷劈,不得好死!”
赵佶抿抿嘴,不再吱声了,沈傲连这种毒誓都发了出来,他也不得不信了。
赵佶苦笑道:“这件事,朕就不管了,一切交给你去办吧,方才太后的话你也听见了,只管去做就是。”
沈傲肃容无比地道:“微臣遵旨。”
第385章 谁栽谁的赃
眼看就要开春了,汴京城中的雪色渐渐停落,只留下屋脊上那一滩滩残雪。
卫郡公府里,十几个人零零落落地分别坐下,众人皆是看向沈傲,这个新科状元,汴京第一才子,乍眼一看这个少年,倒有几分纨绔公子的做派,可是谁要认为他是个游手好闲之辈,那可就想错了。
沈傲一字一句地将宫里头的事复述一遍,而后振作精神道:“除掉王之臣,不啻是砍掉蔡京左膀右臂,卫郡公,岳父大人,诸位叔伯认为呢?”
卫郡公道:“王之臣不过是一条走狗,走了他一个,蔡京总揽三省事,随时可以安插第二个、第三个。既如沈贤侄所说,那我们不妨直取蔡京,让蔡京看看我们的厉害。”
众人纷纷摩拳擦掌,自从蔡京起复,整个新旧党形势剧变,新党的声势立即大张起来,将旧党压得死死的,再这样下去,只要蔡京稳固住地位,施以雷霆重击,在座之人的前途只怕又有一番挫折了。
石英的一句话,大有反击之势,这在数天之间,是他们万万不敢去想象的,这个时候对蔡京进行反击,那是自寻死路;不过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沈傲的翻盘恰好给予了他们一个好机会。
王之臣自然要除掉,除掉他,可以挽回一些旧党的声势,可以让旧党有所顾忌。
沈傲笑吟吟地道:“我倒是有个建议。”
众人又看向他,都没有说话,这楞子提建议,谁若是说个不字那还了得?隐隐之中,汴京城中不管是沈傲的朋友还是敌人都不约而同的有了一个共识——沈傲这个家伙,不能惹,也惹不起。
沈傲正色道:“陛下和太后的事,只有我们知道,可是蔡京并不知情,诸位想想,若是有人弹劾王之臣,蔡京会怎么做?”
姜敏不暇思索地道:“自然是极力维护。”
沈傲不再说话了,大家都不是傻蛋,不必说得过于透彻,这一句提醒,就足以让人怦然心动,开始着手下一步计划。
第二日一早,一份奏疏送到了中书省,几个中书舍人一看之下,差点吸了口凉气,既不敢声张,却又不敢决断,凑在一起商议了片刻,立即知会蔡京。
蔡京接了奏疏,不由苦笑——麻烦来了。
这是一份弹劾的奏疏,起草人是沈傲,弹劾的对象是王之臣,开笔都是些中规中距的客套话,什么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之类,意思是:我常常听人说,忠心的臣子不会隐瞒他的君王,所以一旦有事,一定上报,这句话我认为十分对。
第一句算是定位,就是说陛下,我是个忠臣啊,所以有事情要向你打小报告,你一定不要见怪。之后第二句,就开始拉开架势了,沈傲的奏疏里,充满了火药味,说臣听说刑部尚书王之臣为人很坏,虽掌刑名,却常常目无法纪,以贪渎栽赃为乐事,之后又列举王之臣总总劣迹,又说王之臣有一次在蔡京家里喝醉了酒,喝醉了酒也就罢了,偏偏他还喜欢吟诗,吟诗倒是没有什么,可是这句话就大有深意了。
沈傲在上面写的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蔡京看了诗,吓得面如土色,天知道这诗是从哪里来的,字里行间,全是大不敬之词,什么唐宗宋祖,竟是连皇帝的祖宗都算了进去,到了俱往矣这一句,蔡京的脸颊都忍不住抽搐起来,俱往矣,秦皇汉武往矣了,唐太宗也往矣了,连那太祖皇帝也往矣了,只这一句,就是杀十个头都不够。
最后一句更是狂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是谁?谁是这风流人物?如此大的口气,便是曹操、王莽也没有如此气魄道出,偏偏这篇奏疏里,却是王之臣在蔡京家里说的。
“栽赃。”蔡京久经世故,虽然震惊,却很快平静下来,拿着这份烫手的奏疏,浑浊的眼眸让人捉摸不定。
这份弹劾事关重大,虽然明知是栽赃,可是蔡京明白,一旦呈送到陛下的御案上,便会立即命人彻查,况且这件事事关刑部甚至是他这总揽三省事的太师,陛下会将彻查的任务交给谁?
蔡京坐定,立即明白了沈傲的厉害之处,自己要避嫌,王之臣的刑部更不可能干涉,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由宗室或者是大理寺甚至是沈傲来亲自查办这惊天大案。
宗室那边是晋王的地盘,晋王与沈傲的关系自不必说,至于大理寺,那更是旧党的基本盘,自己插不入手,若是沈傲,那就更麻烦了。这份奏疏,本身就是一个坑,而这个坑明知凶险,路过之人却不得不往下跳,陛下看了这份奏疏,就算万分不信,也不得不查。王之臣就算有万分的冤屈,可是只要找不到令人信服的证据,就算不死,这一生的前程也就毁了。
最让蔡京胆寒的是,这件事还干涉到了自己,一旦王之臣完蛋,下一个会是谁?弹劾倒了王之臣,他们绝不会就此罢休,接下来的目标定是自己。因为王之臣的罪名一旦坐实,那么接下来的疑问就是,既在他在自己家中喝酒,那么为何这首诗自己知道,却为何不报?那反诗中最后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也是可以大做文章的,目标指向王之臣时,可以说王之臣的诗里指的是自己,借喻他有谋反之心。可是换一个角度,王之臣到了蔡京府里作这首诗,难道就不能说王之臣所指的风流人物是蔡京?
王之臣是蔡京的心腹,蔡京总揽三省事,其权势比之唐时宰相更加专权,一旦这盆屎盆子扣在他头上,便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沈傲啊沈傲,你好毒的心机啊!”蔡京叹了口气,想了想,发觉自己竟不能把沈傲怎么样,这个家伙就像是个无赖,浑身都是破绽,可是这样的对手,却是蔡京从所未见,比如这种无耻下作的栽赃,当年蔡京打击的政敌之中,谁会使出这种下作的方法来?
蔡京沉吟片刻,对一个中书舍人道:“将王之臣叫来,速去速回,不要耽搁。”
过不多时,王之臣就来了,一见蔡京脸色不好,立即多了几分小心,给蔡京行礼道:“太师叫下官来,不知有何吩咐?”
蔡京冷哼一声,将奏疏直接抛落在王之臣的脚下,道:“你自己去看。”
王之臣捡起奏疏,翻开一看,脸色顿时大变,期期艾艾地道:“太师,你是知道下官的,下官忠心耿耿,这诗也断不是下官作的,是了,一定是那沈傲,上一次会审之后,他怀恨在心……”
蔡京冷面道:“你不必再自辩了,我了解你,你没有那胆子,更作不出那气吞山河的诗词来,我叫你来,是要告诉你,不管是真是假,这一份奏疏足以取得了你的性命。”
王之臣慌忙拜倒,陶陶大哭道:“太师救我……”
“救?拿什么救?沈傲是有备而来的,此人精于算计,早就将前路后路都堵死了,奏疏呈上去,立即就会是宗王、大理寺、沈傲会审,不管是哪一个来查你,你必死无疑,或许现在他们就已串通好了也不一定,大不敬加上一个谋逆,就是诛三族也够了。”
王之臣吓得脸色惨白,不断磕头:“太师……”
蔡京叹了口气:“早就和你说了,要对付沈傲不容易,你偏偏要冒进,要把人得罪死了,连一点回旋的余地都不留给自己,现在好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才过去几日,沈傲就要反戈一击,要将你置于死地。”
蔡京舔了舔干瘪的嘴唇,眼眸中逐渐变得跃跃欲试起来,继续道:“不过你也不必怕,奏疏既然到了中书省,我先压几天,看看风向之后,再拿出个可行的办法来。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尽快洗脱自己的过错,奏疏中写的是宣和四年正月初九,这一天你去了哪里,去做了什么?和谁在一起,有没有人做旁证,这些你都好好想一想,省得事到临头,任人宰割。”
王之臣想了想,连忙点头道:“不错,我这就回去想清楚。”
说罢,王之臣还是觉得这样做不够保险,听蔡京的口音,到时候案子肯定是交由宗王、大理寺或者沈傲来办的,不管是谁,自己和他们都没有交情,嫌隙倒是有不少;他吞了吞口水,道:“太师,能不能干脆将奏疏留在中书省,不必上呈御览?”
按常规,中书省还真有这个职能,大宋这么大,每天发生的事数不胜数,奏疏满天飞,这些奏疏,皇帝当然看不完,于是中书省就出现了,那些奏疏到了中书省,便由中书舍人们进行挑拣,将一些不紧要的事压下,再将重要的奏疏呈入宫里去,如此一来,小事都放权给了三省,而大事仍然由宫里头掌握,两相得宜。
王之臣提出这个要求,就是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蔡京摇摇头,叹息道:“若是别人,我还压得住,可是沈傲是谁?他是三天两头就会进宫的人,越是将奏疏压着,到时候罪过越大。”
王之臣换上苦脸:“这么说,下官是凶多吉少了。”
蔡京安抚道:“这倒也未必,你先按老夫说的去做,或许有回旋的余地。”
王之臣无奈,只好道:“那下官先告退,请太师多多费心。”
目送王之臣离开,蔡京叹了口气,捋着花白的稀须又将奏疏捡起来,扬了扬手中的奏疏对中书舍人道:“这本奏疏暂时先不要记录,过了三天再说。”
中书舍人本就是蔡京的心腹,立即道:“下官明白。”
奏疏递上去,一点风声没有透露出来,沈傲倒是一点也不急,在他看来,蔡京不可能不知道奏疏的厉害之处,要将这奏疏的厄运化解,就必须需要时间进行周密的准备。
不过太后却是等不及了,连番去赵佶那里催问,赵佶纠缠不过,只好又召沈傲入宫,板着脸对沈傲一阵训斥:“叫你上疏弹劾王之臣的罪状,为何现在还没有动静,太后那边逼问得紧,朕可没有时间和你慢慢磨蹭。”
沈傲惊讶地道:“陛下,微臣已经将奏疏递上去了啊,怎么陛下不知道?”
话音刚落,赵佶的眼眸中立即闪过一丝狐疑之色。
“你是什么时候将奏疏递上的。”赵佶皱着眉头问沈傲。
沈傲如实回话道:“前日午时,直接递往中书省,微臣绝没有记错,那时我递了奏疏,就回去吃午饭了。”
第386章 无耻要有底线
按理,奏疏递到中书省,中书省确实有权压住,可是有一种奏疏,中书省无权扣押——弹劾奏疏。
弹劾奏疏是皇帝控制国家最重要的手段,所以就是某地遭了灾,这些事可以让臣下去署理,可是弹劾奏疏,却是万万不能交给别人去处置的。因为一旦这种奏疏都交给了别人,那么大宋的权柄就等于落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手里。
现在好端端的一份弹劾奏疏,而且还干系着刑部尚书这种一个部堂的大员,沈傲递交上去的弹劾奏疏,却是不翼而飞。
赵佶的脸上很难看,抚着御案,抿嘴不语,看着沈傲道:“你当真递交了奏疏?”
沈傲言之凿凿地道:“绝没有错。陛下若是不信,可以到中书省去问问。”
赵佶摇摇头:“不必问,朕再等等。”
沈傲点了点头,见赵佶脸色不好,连忙道:“那微臣先退下了。”
此时的汴京城不是一般的宁静,在这宁静的背后,风暴正在酝酿,旧党摩拳擦掌,蔡京也是马不停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