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9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然并卵,就像我们很多人虽然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这些家伙见的世面再多,从结果来看,也都是白瞎。
如果把我们四大行放到美国,那在这一次金融危机中,他们按理也不会有太大损失,因为他们目前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利息。
当然,冯一平失望的,并不是因为这一点,想想后来银行业的乱象吧,各种存款存到银行,储户自己没动,结果都无声无息的消失,而银行还振振有词的不赔,其它机关单位,有事时都会有各种“临时工”,银行没用这一招,因为他们有各路“前员工”。
我们总是学好很难,学坏很容易,当他们学着国外的同行卖理财产品以后,他们比华尔街现在的作为更好不到哪里去,同样是只顾自己拿提成而不在意用户的收益不说,搞不好你户头上的钱,各种“被理财”,甚至直接消失。
也许他们不推销各种理财产品,账面上,储户的收益还要更高一些。
台下众人此时的脸色,也是异彩纷呈。
有些人在笑,他们觉得冯一平这是在跟他们开玩笑;有些掩饰不住诧异,虽然都知道嘉盛注重效率,但一上来就这么猛;有些面露愠色,虽说个人成就和财富不能和冯首富你相提并论,但我们假假的也都参与管理着全球最大的几家银行,各种数据也都很亮眼,你很失望?
虽然我们感激你的那些宝贵的提醒和建议,但讲真,作为一个民企老板,你是不是,并不太有资格评价我们的工作?
但这些人跟着低下了头。
不对,冯一平现在还真有资格评价我们的工作,因为,他已经从华尔街的各家公司那里,协议受让了不少银行股的股份,虽然因为其中的一些,尚在禁售期之内,不能完成法律层面的交割,但他的代表,已经在代为行使出让方在董事会内的权益。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我们的银行机构,受影响最小,我们的资本金充足,我们的呆坏账也处于历史最好的水平,而其它国家,尤其是美国,大批银行因为流动性的问题陷入危机,或者倒闭。”
“他们因此都采取了紧缩的措施,收拢所有的资金用于自保,这能理解。”
“但我不能理解的是,我们的大多数银行,此时竟然也和他们一样紧缩、惜贷,这个时候,难道不是我们大举扩张的难得的战略良机吗?”
“美国大批的银行缺钱,而我们的银行恰好都有钱,更难得的是,在这样的危机面前,美国的所有人,都不会像平常一样,戴上各种有色眼镜来看待我们的投资,而是,怎么说呢,有奶就叫娘。”
“我一直在观望,期待国内能有一家银行,能借机收购美国一些整体资质还不错,但因为金融危机,而陷入困境的银行,但我始终没有听到这样的消息。”
“不说美国,哪怕是在我们的香港呢?我们知道,香港有不少银行也陷入了困境。”
“我们有没有在这样难得机遇期里,扩张我们在香港这个国际知名的金融之都里的版图?”
“同样没有吧!”
“巴菲特有一句话,我很认同,大家贪婪的时候我恐惧,大家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从大家的角度来说,这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不管具体原因的从众心理,要不得啊同志们。”
笑的、诧异的、面露愠色的……所有人,此时都不敢和冯一平对视。
有些问题,只是他们不愿意去想,只要一想就知道,之前真是他们扩张的绝佳时机。
可以用来辩解的理由千千万,但从结果来说,随着各国政府的大手笔救市,他们已经完美的错过了这样的机会窗口。
比如美国,以后要想收购他们的银行,取得商业银行的牌照,那又一定会是阻力重重。
“国际经济形势,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华尔街,将很快走出困境,到明年,他们又会有让所有人眼红的高额奖金。”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国家金融行业的日子好过,不要因为华尔街今年的狼狈而小看他们,在对外输出危机方面,华尔街玩得比美国政府还要娴熟。”
“大家等着瞧,老欧洲的一些国家,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有的是麻烦。”
有些人又面露喜色,这就很好嘛,美国乱一阵子,欧洲跟着乱一阵子,那我们不是被动的总体表现最好?
“各位暂时也别高兴,我们面临的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冯一平直接说。
好些人好无奈,大佬,你怎么连客套的夸我们一句都没有,只是批评呢?
第六百五十七章 剖析
夸你们?凭什么呢?你们这些连礼物都不知道送的家伙。
“对美国接下来救市的主要方向,大家有什么看法?”冯一平提问道。
“我想,大概率应该会通过减税,以及包括其它措施在内的手段,重振制造业,增加工业出口。”一个瘦长脸的人抢先说道。
从他西装上别着的徽章就可以看出来,这位率先发表自己看法的先生,来自工行。
他的观点,大家都没有异议。
这并不是太难得出的一个结论,鉴于华尔街捅出的大篓子,以及为了避免重蹈覆辙,降低美国经济对金融业的倚重,提高其它行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量,振兴制造业,是一个很现实的选择。
“那大家觉得,美国如果采取这样的措施,会有效的促进美国经济向好吗?”冯一平问,“我们都知道,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有很多种,美国可能的这个选择,会是最优解吗?”
果然,你冯老板又要把话题转向你想谈的那个方面。
虽然他们自己可能只想着痛痛快快的赚钱,但国有四大行在国民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扮演着其它重要的角色,配合国家的经济政策,是他们的政治责任。
正因如此,他们对正在拟定中的刺激计划,自然会有了解,目前看,计划里并没有重点提升制造业的考虑。
这个,好像有点奇怪,为什么针对美国所遭遇的问题,大家都能直接得出提振制造业的结论,但在面对我们自己的问题时,就觉得没这个必要?
难道说,我们的制造业比美国还要强?
他们中不乏无所谓脸皮的人,但即便是那些人,此时也不好大声的说,我们的制造业,就是比美国强。
他们顶多只能说,从数据来看,我们的制造业,比美国大。
大,但不强,这就是我们制造业的现实。
不说那些传统的高精尖领域,比如精密设备,或者能体现一国制造业最高水平的大飞机等,就说现在看起来我们发展得不错的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高科技公司,其中必不可少的芯片,又有多少是我们能设计,能生产,而不依赖进口的?
如果能在这些领域有所突破,这些突破,能为我们的制造业,能给我们的经济,带来多大的促进作用?
“针对美国可能采取的刺激计划,针对我们的现状,大家觉得,我们需不需要进行一些改变,有没有必要进行一些调整?”冯一平进一步问。
你这样说,那答案,不是不言而喻吗?
冯一平也没指望他们此时争先恐后的马上表示支持,“这些天,我一直在和同行们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一致觉得,如果依然按照现有的趋势发展下去,未来,真不容乐观。”
“也许,在一段时间内,我们的收益依然不会错,但长期来看,”他摇了摇头,“那样发展下去,可能就无所谓长期了。”
“还是以美国举例,以我对美国的了解,很多公司,只有在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时,才会和原本一些主业并不相关的公司发生竞争,比如微软和苹果,谷歌和微软。”
“但按国内现有的趋势来看,哪用发展到微软谷歌那样的水准,他们才会发生竞争?”
“也许用不了几年,我们360行的公司,无论水准高低,无论实力强弱,都将产生竞争,或者说,他们将会被一个行业一统。”
“无论是从事互联网的、生产汽车的、生产电脑的、生产手机的、生产鞋服的、生产榨菜的、生产食品的、生产酒水饮料的……”冯一平扳着手指头数着,“他们最后都将进入房地产行业,都去搬砖建房子。”
不少人此时交换了一个默契的眼神,果然如此!
但是,冯一平的这个看起来荒诞的论断,还真有可能成为现实,或者说,正在成为现实。
据他们所知,不少冯一平提到的这些行业里的代表企业,已经有几个地产项目正在开发中。
“这样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冯一平自问自答,“那就意味着,房地产,将成为我们的绝对的支柱产业。”
他在演讲台上敲了敲,“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绝对的支柱产业是房地产。”
“看起来,这好像是一个必然?”
“但,这样的必然,值得我们骄傲吗?会让我们高兴吗?”
“如果我们都跳出彼此职业的巢窠,从普通民众的角度去审视这样的未来,那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那些掌握着核心资源的利益方,都会希望房价上涨,而到那时,我们生而为人,天然就希望能有属于自己空间的基础需求,恐怕会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一套安居乐业保障的房子,会成为很多家庭的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我很希望我这样的话,会是言过其实危言耸听,但遗憾的是,在有些城市,这样的担忧,正在一步步的变成事实。”
“而这样的地域,正在呈快速扩大的趋势,而这样的趋势,看起来,正愈演愈烈。”
“在座的各位,当然都属于高收入群体,但即便是对各位而言,现在入手我们一线城市的一宗房产,想来也是各位家庭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一项并不轻松的投资。”——冯一平当然知道,这是建立在假定在场的这些位,都是守身持正的前提下。
但实际上可能是,这些家伙和他们的家人,此时唯一烦心的问题,是如何不惹人主意的成为又一套高端房产的实际所有人。
三姑的身份证,上次已经用过了,那这次用六姨的还是七舅的?
因为,就没有一家房地产公司,不需要银行的资金支持,能让在座的这些人持有他们的一套房产,那是很多房地产开发商梦寐以求的好事。
在场的所有人,都露出真是如此,我们现在负担国内一线城市的一套房子,也真不轻松的表情来。
冯一平马上把话题转回去,“这样的未来,也是对我们的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尤其不友好的一个未来。”
“高昂的地产价格,甚至有可能拉低我们在人力资源成本方面的优势。”
“因为美国看起来一定会对制造业采取全方位的提振措施,而我们对制造业的创新升级,不但没有有力的支持,反而会被动的给它们增加负担,我们的制造业和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我们的产业竞争力,将会普遍下降。”
“……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就业,影响到民众的收入,民众收入增长困难,消费自然也难有效提升……”
“那么到那时,各位的主要客户,恐怕也只有房地产。”
“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那样的情况,我想各位也一定不愿意看到。”
大家都清楚,那样极端的情况,应该不会出现,但一想到那样极端的情况,就意味着情势可能会被他们的客户主导,也就是,主客异位,他们真就轻松不起来。
同时,那样的情况,自然不可避免的意味着民众的储蓄大幅减少,因为,在购房之后,大家哪还有钱来储蓄?
那样的情况,自然也意味着巨大的泡沫,对他们银行来说,那就是巨额的呆坏账的风险……那好像也不是我们想要的未来?
“我们都知道,现在,国内的各行各业,都像在跟风似的总结美国这次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但遗憾的是,我们好像对这次金融危机的起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的下挫,选择性的视而不见。”
“对美国那么多因为投资房地产,而遭受了巨大损失的民众的遭遇,也视而不见。”
“那么多美国民众遭受损失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相信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始终会上涨,面对这样的错误观念,我们的很多人不但不警醒,反而依然还把这一条当作铁律……”
“只是各位,其它人都可以无视这些,我们如果也无视,应该吗?可以吗?”
他的声音在会议室里回荡着,但没人回答他的问题。
第六百五十八章 周老师的奔走
冯一平和各大行的高管讨论未来的发展趋势时,另一方早就准备好的第二波攻势如期发动,只是这一次的成果,他们自己都知道,应该不会有多大效果。
他们这次原本期望达到的目标,是把冯一平塑造成一个最大的地产商。
这次的接近30家媒体,都在反复陈述这样一组数据,嘉盛阿里旗下的菜鸟网络,在国内已经兴建了16个超大型的仓储式物流中心,累计用地超过2万亩!
加上计划中的那些待建的物流中心,拿地至少在3万亩以上!
除此之外,冯一平旗下的公司,还在国内的一线城市,和大多数重点城市,都储备了配套的员工公寓用地,累计也不会少于7000亩,而这些公寓用地,地段要更好。
“尤其要说明的,从我们掌握的确切数据来看,冯一平旗下公司拿到的超过3万7千亩的土地,成本极低,其中有三处仓储中心的用地,是不可思议的免费使用!”
“另有5处仓储中心,拿到的是地方政府已经平整好的土地。”
“除此之外,他们所有的项目,自然还都享受着最好的优惠政策。”
“……当了解到这样的事实以后,我们都发自内心的佩服冯总绝佳超卓的眼光,和冯总最近所发表的言论一样,在我国,土地是最珍贵的稀缺资源。”
“在众多的企业和个人,因为房价的日益上涨而发愁的时候,冯总早就高瞻远瞩的入手了高达几万亩的土地储备……”
“这确实是我们所有人都难以企及的高度。”
“因为冯总的规划,总是会出人意表,我们并不能确定冯总在这方面的计划和安排,但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只要冯总愿意,那么,他的公司,早就拥有迅速成为国内一流房地产开发商的实力和条件……”
真正对相关的事情有了解的人,不难看出今天的这些报道,其中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移花接木的伎俩,比如把骨干物流网的土地,全部形容为可以用来开发房地产的土地。
但就是那些懂得这些区别人提出这一点,他们同样会有有力的反击手段,“以嘉盛的影响力和能力,改变用地性质,很难吗?”
客观的说,真不难,在房地产市场,这样的事并不少见。
但只有那些真正了解冯一平为人和格局的人才知道,冯一平和他的公司,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打算。
如果冯一平是那么在乎利益,他完全不用这样取巧,他有更多的机会和手段,更轻松的擢取更大的收益。
在前几年的改制潮中,以冯一平的影响力和能力,只小小的表示一下,或者只要运作得好,只花一些公关费用,就能免费的兼并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
而那些国企,再破败,占地面积都不会小,地段也不会差。
那就相当于不花钱就能得到大幅的可以用于商业开发的土地。
但更多的人,显然不会太清楚这其中的区别,或者不太相信冯一平不会通过相关运作,改变这些土地的性质。
本来,今天的这波宣传,应该能实力抹黑冯一平一波,进一步破坏冯一平的公众形象,但鉴于昨天那么多大佬实名力挺冯一平,并从各个角度分析了冯一平持有那么多不动产的原因,以及冯一平和房地产商本质上的区别,今天的这些宣传,实际功效存疑。
但鉴于已经定好的宣传策略,以及所有的报纸版面,都已经准备就绪,临时更改,又会带来更多的问题,综合考虑后,他们只有继续硬着头皮上。
他们可不像冯一平,哪怕是今天想要,马上就能方便的得到记者和报纸的支持。
结果,也和他们预料的一样,在冯一平结束了自己的发言,和银行高管们展开小规模讨论的时候,他们已经收到了回报:主要是因为冯一平方昨天的反击,今天的宣传,预计只能实现预定效果的三成。
听到汇报的人,心里都清楚,这个三成,可能还得再打一个8折。
接连两次的挫败,不禁让一些人往深处想,有没有可能,冯一平对我们的预定策略,有着足够的认识,所以他只回击一次,就破坏了己方两次的攻势?
他们马上否定了这样的可能,不可能的,不会有这样的人!
但他们还是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
他们此时还不知道,冯一平已经在进行第三次反击,这一次的反击,因为针对的是他们的资金来源,所以实际上影响更大。
而包括冯一平自己都不知道,此时,还有人在为了他要做的事奔走,这一次涉及的层面,则更加的高。
……
这是一间陈设简单的会议室,桌椅款式甚至都有些老旧,地板虽然锃亮,却有大块磨损的痕迹,风从半开的窗户里吹进来,带着晚菊的香气。
“……一平最开始跟我提起这方面问题的时候,我没有想到,他会这么认真。”周老师对坐在单人沙发上的那几位说。
有人颔首,冯一平对这样的问题,这么关注——现在都不好说是关注,而可以说是非常重视,真的出乎大家的预料。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这样的问题,不是一个商人会关心的问题,而大家都知道,一直以来,冯一平就非常主意和官方保持距离。
所以他最近的作为,看起来还真不是他的风格。
“但如果深入的分析,他好像还真是能做出这样事的人。”主位那边的三位中,靠左的那一位笑着说。
“是啊,我们的冯总。”主位上的人也笑了一下。
从一开始的火炬传递,到后来那让全国上下痛心不已的巨大灾难,以及,他去年就提醒的美国的金融危机……
冯一平还真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一方面,谁都知道,他在刻意的和官方保持距离,另一方面,他又比很多人都要在意我们的利益,因此,又常有出人意表之举。
比如去年的那份报告。
如果单纯从利益得失的角度分析,那显然是一份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好处,反倒有可能给他带来麻烦的报告——鉴于那份报告涉及了一些专业人士的领域,一些人对冯一平这样的行为,肯定不会高兴。
冯一平不会想不到这些,但他依然动用了自己的关系,把那份报告呈交上来。
“说起来,一平在这个问题上,有现在这样的反应,好像也不让我觉得意外,”周老师继续说道,“他很早就表示出了对房地产业的担忧。”
“是,我们的冯总,很早就告诉周围的人,买房要趁早,看来他那时就对我们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尤其是房价的走势,有着清楚的认识。”那三位里坐在右边的那位说。
“还真没有出乎他的预料,”周老师说,“最近,我也和他交流过几次,他的看法更加成熟,他当然不是反对房地产行业,他只是觉得,以我们的现状来说,把解决居民安居的问题,全部交给市场,可能会带来一些实际上的问题。”
“比如中低收入群体,将会因此遭受不小的压力。”
这一点,在座的几位都清楚。
因为他们清楚一线城市的房价,也清楚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我们这次的计划,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在经适房和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方面,列有专项的资金。”一位说。
另一位马上说道,“显然,我们的冯总,认为这方面的投入,还不够大。”
确实是不够大,这方面列支的资金,不过只占此次计划总金额的十分之一,考虑到执行中的一些问题,到最后,这个比例可能很难保证。
“老周,你和他接触的最多,你觉得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当中的那位突然问道。
第六百五十九章 高度评价
这间就在一楼的会议室,周遭非常安静,室外亮眼的阳光下,粉紫、粉红、金黄、雪青、淡绿……的晚菊,正竞相开放。
它们有的像绣球,有的像伞盖,有的像扣船……多彩多姿,绚烂得让人怜惜。
但无论是融融冶冶黄,莹莹皑皑白,还是暗暗淡淡紫,都是能在万木霜天中,傲对晚霜,独领风骚的存在。
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一想到独领风骚,周老师就忍不住想起冯一平来。
“我也不敢说对一平的了解非常全面。”他仔细的斟酌着语言。
他非常清楚,在这样的场合评价冯一平,那不仅仅是评价,特别是此时对冯一平好的评价,那就相当于是他在为冯一平背书。
对方点点头,“人都是多面的。”
周老师也点头,“我首先能确定,一平他,是一个非常关心国家利益的人。”
大家都微微点头,这一点,他们都非常认同。
这一点,其实也说明了冯一平这些天,为什么会对房地产的问题,这么关注。
因为房地产的发展,和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而我们国家民众的利益,又和国家利益保持高度一致。
“其次,他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这个矛盾,是指从结果来看,他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和合格的商人,一个非常成功和合格的首富。”
前一点,自然不难理解,至于他是一个非常成功和合格的首富,这实际上是在说,冯一平为什么一直和官方保持距离。
我们从古至今的那么多实例,当然会让一些有想法和追求的商人,和政治保持距离。
在全球化的今天,在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对外开放,在我们和世界主要国家关系,并不是很融洽的时候,这一点比以往更加重要。
“但同时,从很多事来看,他又是一个非常不合格的商人。”
周老师开始举例,“比如,他选择在他的家乡,那样一个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基础条件等其它各方面因素,都不适合大规模投资的地方,持续投入巨资。”
冯一平如果在场,此时一定会对周老师表示感谢,因为周老师这就是在夸奖他。
“最近他做的这些事,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也不是一个合格商人的作为。”
“我们都知道,他推动的这些事,并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实质上的利益。”
一位点头,“嗯,这或许也是他如此高调的谈这个问题的原因。”
因为无私,因为没有利益冲突,所以他才能这么理直气壮的闹出这么大的动静。
“这个,我觉得还和他做事的风格有关,”周老师连忙解释了一下,“他是一个很果决,做什么事,准备都非常充分的人,应该是他们早就确定,这样的方式,能更有效的推动他关心的这个问题的解决。”
确实如此。
这个问题,冯一平哪怕是主动找上头去谈,一时也很难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件事,与去年他的那份报告,提到的在07年、08年投资美国金融机构或其它公司的问题,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那件事上,如果冯一平的判断是准确的,大家很快就能预估出相应的损失。
何况,次贷问题当时已经露出了一些苗头。
但房地产问题,现在该怎么量化?
地价和房价,好像是上涨得有些迅速,但这因此会带来多少损失?
没人说得出来。
反倒是房地产会给财政带来多少收入,很多人会有相当靠谱的预测。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会有很多人衷心希望自己的预测会不靠谱,因为那肯定就意味着,在卖地方面的收入,高出他们的预计很多。
虽然这确实也有可能会对实体产业带来不利的影响,但谁又能明确的说出,房地产上涨10%,20%,50%……相应的会产生多少不利的影响,他们的成本会增加多少,还是他们的营收会减少多少?
只有在让更多人形成共识以后,这样的问题,才会有解决的基础。
只要很多人都认为,一路狂奔的房地产,会对我们的经济,会对我们的很多行业,都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相关人等才会有重视的可能。
一位说,“我们都看到了冯总努力的成果。”
可不是吗,这两天报纸上的宣传,成功的让社会各界,热切的关注这个问题。
网上关于房价过高的段子,这两天层出不穷。
对这间会议室里的人来说,冯一平所造下的这样的声势,对他们过问这个问题,也是有利的。
更别说,国外都在关注这个问题。
他们自然也了解彭博社所做的那个专题,他们也注意到了彭博社请来的那些专家和学者的意见。
那些意见,当然可以做很多种解读,但那些专家预期中国的房价,还有很大的上涨余地,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评价。
当我们的人均收入,和美国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时,却有越来越多的地方的房价,追平或者超过美国很多城市的房价时,那自然意味着泡沫,自然会让人联想起那些嘉宾提到的那个前例,上世纪日本的房价泡沫。
这样的论断,预计也会带动美国和国际上的一些游资,进入我们的房市牟利。
而这样的行为,自然又会进一步抬高房价。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一平他……”周老师犹豫了一会,“总是觉得他对很多事,都负有责任。”
这话让大家有些费解,但要是黄静萍、金翎她们听到了,一定会拍手肯定。
可不是吗,那个家伙,经常去操心那些实质上跟自己不相干的事。
“一些时候,我真的觉得,他的一些作为,连我都有些不相信会是真的,但那就是真的。”
“以至于我有时候会问自己,竟然真有这样的人?”
因为冯一平的一些作为,真的当得上是舍己为人,毫不利己。
所有人都不会明白这其中的原因,只有冯一平自己知道。
“我们都可以确定,他做的很多事,完全是出自公心。”主位上的那位说。
这个评价,可以说是极高了。
他翻了一下手边的那份文件,“除了建议这次我们应该加大在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投入,他最近还提到了,我们应该要为制造业的升级提供支持,这一点。”他看了看左右。
“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完善的工业体系,我们还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我们也在很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一些方面,我们确实还有提升的空间。”一位说。
另一位说,“美国和欧洲,会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工业水平,周边的一些国家通过复制我们成功的经验,目前也已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