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7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美国全年的高速增长,居民消费支出的提高,是最大的一个因素。”
  “欧元区的经济,今年是出乎意料的高增长,日本呢,也呈现出强劲增长的态势,至于我们国家,更是找不到任何经济增速会放缓的依据。”
  “一方面,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国内的消费依然强劲,另一方面,包括我们国家在内的制造大国,为世界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美价廉的产品,同时我们进口额的迅速扩大,也拉动了对其他国家产品的需求……”
  “根据国际货币组织发布的数据,今年全球贸易量的增幅,将超过10%。”
  “在这样的态势下,我是真的不理解冯总的那个论断。”
  “我们还可以看国际货币组织发布的另一条消息,实际上,他们在9月份的时候,就把今年和明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都调高了0。2个百分点。”
  “他们的预测,分别是5。1%和4。9%,这充分说明了他们对未来全球经济形势的看好。”
  “无论如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云集了那么多来自全球的一流的经济学家,这样权威的国际组织的看法,总是可信的。”
  “所以,不得不说,虽然冯总以前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确实都很正确,但是这一次,他的这个结论,还真的有些草率。”
  终于说完了从好几个专家那里拿来的这一番话,刘继忠有些得意,准备收获大家的掌声,但是,并没有。
  “专家啊。”陈总只说了三个字。
  “是啊,专家。”有人也说。
  这显然都不是夸奖或者肯定的话。
  这时,有人说了声,“冯总,冯总来了。”
  马上,大部人马朝门口涌去,只留下刘继忠呆呆的站在原地。
  你们就这么歧视专家,这么迷信冯一平?


第十章 忠告
  不是大家对冯一平如何迷信,而是现如今,专家这个名词,尤其是经济方面的专家,不但不复之前的高大上,还被不少人贴上了不靠谱的标签。
  要说,也是因为专家这个词被滥用,原来说在特区,一块砖掉下来,能砸到三个经理,现在在有些机构,一块砖掉下来,至少能砸到五个专家。
  在这个急躁的社会,这些专家也越来越高调,急着通过各种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希翼着能脱颖而出,从而能拥有更多的公共资源。
  当然,也有一些,渴望拥有更多的私人资源,因此选择为某些利益团体代言。
  但他们却忘了一条铁律,专家往往死于话多。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听信他们的话越多的那些民众,失望得越快,到后来,大家都明智的和他们保持距离,任你如何口吐白沫的喋喋不休,很多人都一致的选择无视。
  相对来说,像冯一平这样因为自身实力足够强大,已经强大到接近无欲无求的人,对一些公共问题的看法,才更有公信力。
  刚刚那位对高调的刘继忠有着不少质疑,相对年轻的商人,此时也越过刘继忠身边,朝大门口走去。
  看着呆立在原地,有些着恼的刘继忠,他暗自哼了一声,真佛都来了,还有谁耐烦在这里听你这个假菩萨聒噪。
  “你好,你好。”冯一平在金翎的介绍下,笑着和相熟的不相熟的同行们打招呼,握手,交换名片,没有一点架子。
  能被省里请参会的这些商人,都算是有成就的那一批,因而对这一点的感受特别直观。
  这个无论是个人财富,还是公司实力,是他们很多人加起来都比不上的冯一平,那是真没有一点架子,不像有些人,只是装得没架子,所以实际上比平时还要端着。
  所以他虽然嘴上说着“浅见”,但嚷嚷得恨不得让全天下的人都听到。
  “冯总,你可是稀客啊。”陈总带着冯一平朝里面走。
  “陈总你批评得对,之前我一直参加得不多,今后一定改正。”冯一平说。
  “其实,这么多同行聚集的会议,我也是一直想来参加,因为我有好多问题,想向大家请教,只是,怎么说呢,现在我也是真的有些怕参加这些会议。”
  “主要是因为肚子里的干货实在是太少,但在这样的场合,大家偏偏又对我都很厚爱,总想让我说两句,这对我真的是很大的一种压力。”
  “理解。”陈总笑道。
  他们确实能理解,只要是有冯一平到场的场合,大家免不了会期待他能给出一些干货来,未来的经济发展会如何,近期那些领域你最看好之类的。
  而这些问题,确实又都是比较棘手的问题。
  但如果你不回答吧,难免会让人觉得你有些自私,好像生怕有人能抓住机会,最终超越你一样。
  “但今天的这个会议不一样,大家都是自己人,你就随意拉拉家常就好,以后也一样。”
  “就是,冯总,只要你能来,我们就很高兴。”
  “只要你能来,我们感觉信心就足了。”
  刘继忠看着那些把冯一平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看着他们脸上的那种在面对自己时,绝对不会出现的佩服和兴奋的神情,心说,这些家伙,果然是最势利的一群人。
  等将来自己被他们簇拥着的时候,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这时,一群人从侧门走进会场,他一看,原来是领导们到了,看着那些原本围着冯一平的人纷纷就坐,他心说,来得好。
  ……
  就和金翎说的一样,既然参加了这样的会议,如果不讲两句,那无疑不现实。
  就在省里的两位主要领导,向大家通报了省里今年主要取得的成绩,并向大家表示感谢、慰问和欢迎之后,第三个登台发言的,就轮到了他。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大家好。”他非常认真的向大家致意。
  刘继忠一边和大家一起鼓掌,一边小声对身边一位和他关系不错,同样是从事旅游业务,和他的东成有业务往来,关键是难得的没有因此和东成产生纠纷的朋友说,“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是一看到冯一平这副样子,就觉得不舒服。”
  同行看了他一眼,心说,你之所以会觉得反感,或许是因为,冯一平那样,才是真正的成功人士该有的样子吧。
  “嘉盛在省城发源,也扎根在省城,因此对省内的各项情况,可能比一些在外地经商的朋友们要更清楚一些。”
  “在嘉盛成长的这些年里,我们清晰而深刻的感受到,我们省从省城到下属的各县市,我们的政府机构和公务员,在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方面,有多么明显的进步和提高……”
  这些也是实话,虽然现在他们这的很多机构和公务员的态度,以及水平,还是会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同行,有不少差距,但是纵向比较,这些年,他们确实有了整体上的提升。
  有些事,确实不可能一蹴而就。
  再说,这都到了年底,又是在省里希望省籍的商人,希望他们加大对家乡投资的会议上,你要真的公开说省里的有些机关和官员,还是和沿海一些地区,存在不小的差距,那才是真的棒槌。
  客观来说,在任何地方投资,包括在欧美投资,都会遇到问题,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座的这次都能受到省里的邀请,参加这次会议,这完全说明了在省一级的机关,对他们的重视,这就是一个利好的条件。
  真说起来,今天在坐的各位,都能有省领导亲切接触的机会,但在他们经商的省份,可能还真难有这样的待遇。
  “……客观的说,作为一个中部省份,和沿海发呆地区比,我们省的底子还是比较薄,但是,最开始,沿海发达地区,不也是在很薄的底子上,这么一步步的发展起来的吗?”
  “我们都知道,在商业领域,是难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这种情况,现实是,那些早入场的同行们,把地都已经占得差不多了,我们这些后来的人,别说找棵树乘凉,就是想找块地方立足都难。”
  “因此,嘉盛愿意乘着国家提出的中部崛起大战略的东风,加大在省内的投资,在抓住更多好机会的同时,也能为我们家乡亲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我想,和我一样,大家创业的想法,也是想让自己,想让身边的人日子都过得好起来,我相信,和我一样,还有不少朋友,依然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希望我们未来在省内,能有更多合作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和我们的家乡一起,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金翎在鼓掌的时候,忍不住鄙视了冯一平一番,还说不耐烦出席这样的会议,但看你现在多适应。
  给你拟的稿子上的话,你是基本都没说,但看你的讲话,让台上的那些领导多高兴,领导们恨不得站起来拍手了都。
  “谢谢,谢谢大家的掌声。”冯一平向台上的领导和台下的同行致谢。
  “因为大家都是自己人,我这里还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大家马上静了下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和之前的那些话相比,冯一平现在准备说的,应该是干货中的干货。
  “虽然还看得不太清楚,但我个人确实觉得,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世界经济,会存在一些变数。”
  在大家都竖起耳朵的时候,刘继忠又摇头,切,糊弄谁呢。
  “这个变数,会怎么开始,后续怎么发展,我现在也不能确定,但我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变数,届时可能会影响到我们一些产品的出口。”
  “所以我觉得,如果在座的各位,公司的主要业务,依赖于出口,可能是时候要加大对国内市场的开拓,准备好两条腿走路,这样才最安全。”
  不少人郑重起来。
  冯一平能在这个会议上,这么明确的说出这样的结论,可见他虽然说得谦虚,但他对这个问题,实际上已经看得足够清楚。
  恰好,今天参会的好几位嘉宾,主要针对的就是国外市场。
  相对来说,外销的单子大,利润不一定会低于内销,但相关的麻烦,比如说退换货等售后方面的麻烦,要少很多。
  考虑到运费以及海关方面的费用,很多东西,根本就没有远涉重洋的退回来的必要。
  关键中的关键,是外销至少不会存在应收账款的问题——我们的一些国企会是个例外。
  不会出现在内销时经常要账要到头痛,很多利润,最后都变成狗肉帐的状况。
  但是,如果外销受挫,内销,那就不是愿不愿意的选择,而是必须做的选择。
  外销,真的会如冯一平所说的一样,出现较大的问题吗?至少,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
  比如在美国,经济增长减速,通胀提高,失业率增长,原油上涨……这些目前在国内相对影响不明显的因素,对美国消费者的影响就很大。
  “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消费市场,就会迅速发展起来。”
  “在去年,我们国家的GDP,就已经突破了两万亿美元,今年,我们的经济增速,依然会是两位数,人均GDP,肯定会突破2000美元,老百姓的收入,相对也有了大幅提高,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也都逐年提高。”
  “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的内销,接下来将会有大幅的提高,无论如何,选择此时深耕国内市场,我想会是一个不错的决策。”
  “当然,希望各位在加大相关投资的时候,能尽量考虑我们的家乡,我们都知道,比如在物流方面,我们省就有着天然的优势。”
  书记笑着看了高官一眼,两人又开始鼓掌。
  这样的企业家不支持,还支持谁?
  “我的另一点不成熟的建议就是,在接下来,尤其是在对外投资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
  “我想,当那个可能的变数正式出现的时候,一方面,一些海外资产,极有可能出现贬值。”
  “另一方面,对我们这些经营者而言,届时资金问题,会成为一个大问题。”
  “我们也都清楚,无论如何,手里握有的现金越多,对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
  “希望我的这两点不成熟的浅见,会对大家有些帮助,谢谢大家。”冯一平结束了他简短的发言。
  在下台之前,还不忘跟台上的领导一一握手。
  省里的领导,对他刚才的发言,也是多有褒扬。
  刘继忠看到冯一平对那些领导那么恭敬,又有些看不惯,有必要这么上赶着吗?
  但看到那些领导站起来和冯一平握手的时候,还小声和他说话,又难免有些嫉妒,接下来,我会不会有这样的待遇?


第十一章 好像搞错了场合
  作为媒体口中航空业的新贵,刘继忠这一次还是得到了上台发言的机会。
  这样的座谈会,省里不是第一次举办,他也不是第一次参加。
  但是,这是少有的省里的两位主要领导,同时出席的一次座谈会,也是他第一次有了这样在这么多知名的同行面前,亮相和发言的机会。
  被主持人叫到名字以后,他站了起来,扣上在伦敦定做的西装扣子,整了整他偏爱的红色领带,在大家的掌声中,脚步重重的登上主席台。
  真不是他想走出气势来,主要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步子,有些发飘。
  设在主席台左边,领导们长桌前方的那个演讲台,很普通,但在现在的刘继忠看来,就连那庄重有余的暗红色油漆,他都觉得看起来有些瑰丽。
  从他在台下第二排的座位,到这个演讲台,加起来不过不到50步的距离,但这不到50步的距离,他走了50多年,在这一刻,才终于走到了终点。
  对冯一平来说,这只是一次演讲,但对刘继忠而言,这次演讲,意味着很多,很多。
  当终于站在演讲台后,看着台下那么多几年前,他都没机会和人交换名片的知名商人同行,看着他们哪怕不是用佩服的眼神看着自己,但至少是认真,而不是敷衍的看着自己,刘继忠觉得,这是自己真正衣锦还乡的时刻。
  他推崇那句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
  当他的餐厅做出名堂的时候,当他的旅游公司有了知名度的时候,当他的房地产公司,建好第一个项目的时候……他已经衣锦还乡过好多次。
  但是,之前的那些还乡,所谓的“乡。”还是太小,这一次还乡的这个乡,终于成了整个省。
  这可以说是一个飞跃。
  站在这个演讲台后,站在省里的主要领导,和省籍的知名商人面前,这还意味着官方和民间,对他实力,对他影响力的承认和肯定。
  虽然他第一次登上了百富榜和福布斯富豪榜,虽然他嘴上说着不满那两个榜单低估了他的实力,但他心里,其实还是高兴和骄傲的。
  但是,在真正的圈子里,大家对那个榜单的认可度,其实并不是太高。
  包括冯一平第一次登上国内首富宝座的时候,很多人对那个结果,其实也不是很认可,作为一个很多人奉行财不露白的国度,民间是不是有不显山不露水的巨富,考虑到建国后的一系列事件,即便有,那也真不会太多,财富的上限,也不会太高。
  但可以肯定的是,确实有现在没上榜,但是身家不会比榜上的很多人少的富豪。
  如果看最开始的几届富豪榜,就会很清楚的看到,一些当初在榜上名列前茅,后来也没出事,企业依然在大踏步的发展的富豪,登榜一两次之后,从此就和那两个榜单绝缘。
  这就是传说中的花钱求不上榜。
  如果不是冯一平的公司,在互联网领域表现亮眼,他的中国首富和亚洲首富的头衔,同样不会被大家当一回事。
  刘继忠的这次上榜,就更是如此,不管是8亿还是25亿,没多少人会当真,但是,当省里此时安排他站到这个演讲台后,这就真的意味着省里官方和民间,对他实力的双重认可。
  终于站在这个台后的刘继忠,外表看起来很平静,但内心,真不是一般的激荡,“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说完这句话后,他看着台下那些实力雄厚的同行的眼睛,感慨到有些不知道说些什么。
  台下的人只看到,他低下头看着演讲台,双手在演讲台上来回摩挲着。
  这是忘词了吗?
  冯一平转开了眼睛,金翎在他耳边悄悄说了句,“不耐烦了吗?”
  和冯一平隔着几个人,也坐在前排的陈总看着台上,微不可察的摇了摇头,这个时候,你忘词无所谓,把演讲稿拿出来就行,但是,你说完这句话之后,怎么不向台上的那些领导致意一下?
  这起码的礼节你都能忘,还是,你现在已经不把台上的那些领导放在眼里?
  刘继忠果然从西装的暗兜里摸出了演讲稿,看了几眼,继续自己的演讲,“我们东成,是一家土生土长的省内公司,这些年,一直和我们省同呼吸,共命运,风雨同舟的一路走来。”
  “到今天,我们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餐饮、旅游、房地产,以及航空业于一体,全国闻名的公司。”
  “可以这么说,东成的发展史,就是我们省经济建设的缩影。”
  陈总又摇了摇头,这话,又说得有些大了。
  按这话的意思,他俨然把自己的公司,当成了省内民营企业的代表。
  这个,还真不是。
  如果真要选这样一个代表,真是怎么看,都轮不到东成。
  但刘继忠之后的发言,才更让他觉得听不下去,在这样的场合,他重点讲述的,是自己创业的经历。
  要说这个场合,还真不是一个打广告,宣传自己的场合。
  哪怕省里的主要领导就坐在上面,台下的听众们,此时还是有不少人开始交头接耳。
  拜托,今天能坐在这里的各位,谁还没点英雄事迹,谁还没那么几把刷子?
  都到了年底,谁的行程不匆忙?谁有耐心在这里听你的自我标榜?
  也许是太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也许是把这个会场,当成了自己公司的会议室,把台下的听众,当成了自己的员工,刘继忠好像没看到大家的反应,继续按照自己的演讲稿来。
  但是他最后的发言,却让那些喜怒不形于色的领导们,脸色也严肃起来。
  “……航空业对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巨大的,是无可替代的。”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中部省份来说,关系到经济发展潜力的招商引资,确实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但这也要怎么看,我一架飞机,就是好几个亿,好几个亿的项目,我们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做多少工作,才能谈得下来?”
  “而且我们东成航空,不是一架两架飞机,而是至少20架,这就是上百亿的投资,还全是优质资产……”
  这下,连金翎也忍不住在冯一平耳边嘀咕了一句,“他现在就有20架飞机?”
  “好像是,3架?”冯一平说。
  老实说,他对这位刘总,把自己的远景当成是业绩,类似于把至少几年的期房当现房拿到这种场合来讲,确实也有些不是太能理解。
  这可能是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吧,有些人,资产过百亿,但却总喜欢说才不过十亿,但有些人,资产不过才十亿的时候,就有些迫不及待的对外宣称上百亿。
  好在刘继忠最后没忘了说上一句,“希望在座的各位朋友,能像东成一样,把建设我们的省的经济为己任,像东成一样,加大在省内的投资……”
  话里的自我褒扬和那股子把自己凌驾于其它嘉宾之上的劲就不说,关键是,当他结束自己的发言,当省领导都开始鼓掌,主持会议的秘书长都站了起来,准备和他握手的时候,他居然就那么自顾自的,大踏步的走了下去,看都不看那边一眼。
  也许真是因为一激动,一下子忘了。
  ……
  在召开小组讨论会之前,冯一平又被团团围住,问的事和他之前的发言有关的问题,“冯总,根据你所说的那个问题,你觉得,我们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陈总问。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围住他的这些人的心声,这一路走来,他们见过太多的同行,倒在了前行的路上,他们一点都不想成为下一个。
  冯一平想了想,“我的一点看法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在投资方面,我们最好尽量稳当一些,注意自持资金和融资的比例,如果过多的依赖于融资,可能会导致面临比较大的风险。”
  刘继忠昂着头从旁边飘过,切,这说的简直就是正确废话!


第十二章 下不来台
  在雪后寒冷的天气里,一大群衣冠楚楚的人,簇拥着冯一平,经过站满了穿着蓝色西装的工作人员的过道,朝小会议室那边走去。
  没有几个人此时还关注刘继忠的反应。
  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刘继忠对冯一平这番话的评价,倒也算中肯。
  如果与可能,哪家企业的负责人,不想像冯一平那样,尽量零负债,全靠自有的资金发展?
  谁愿意四处想办法融资?
  因此要承担高额的财务费用不说,还有可能失去自己辛辛苦苦创办的企业的控制权。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你努力奔跑,都有可能还只是停留在原地的时代,相信没有几个人,能像冯一平那样,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来抓住每一个难得的机会。
  大家更多的缺憾,不是担心融来的资金太多,所以风险太大,而是嫌融来的资金还是太少,不然,就能上更大的项目,迎来更好的发展。
  只是,如果结合冯一平之前在台上的发言,刘继忠的这番评论,便自然有失偏颇。
  冯一平再一次强调资金的问题,很明显是在提醒大家,届时可能会出现银行在收紧银根的同时,还会要求你提前还贷的情况。
  如果负债率过高,手里的现金太少,那就很有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
  而在外销需求可能会减弱,金融市场又趋紧的态势下,一个企业的资金链断裂,无疑会非常致命。
  只是,无论是身家还是社会地位,最近双双飙升,同时还沉浸在自己的航空梦中的刘继忠,断然不会想到,冯一平说的这些情况,未来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他甚至觉得,冯一平这些话,说得有些必有用心,你自己在大踏步的前进,却让大家要尽量放慢脚步,你是不是存在什么小心思?
  你是不是担心有些人会跟上你的脚步?
  问过工作人员,刘继忠来到了二号会议室。
  因为一路没耽搁,他又是第一个到。
  他在门口看了一眼,会议室里空荡荡的,便站在走廊上。
  因为室内的暖气和室外冷气的共同作用,落地玻璃上,此时满是水汽,看起来朦胧不明,里外是冷暖两重天。
  很像他此时的心情。
  整体来说,他认为,今天的这个会议,效果还是不错的,自己有了登台发言的机会,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承认。
  这是让他觉得很振奋的一面。
  不那么让人开心的是,因为冯一平的缘故,包括他在内的其它所有嘉宾,无可奈何的有些黯然失色。
  虽然张狂,虽然坚信自己未来的发展,不会比任何人差,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从现阶段来说,包括他在内,今天出席这个会议的所有嘉宾,目前都无法比肩冯一平的成就。
  一群人从走廊那边说说笑笑的走过来,刘继忠一看,打头的,毫不例外,又是冯一平。
  这次,我总该不会和你在一起吧。
  但遗憾的是,可能又到了他运气不好的时候,冯一平看了下会议室,“各位,我到了。”
  “我也是这。”老陈看了看自己的安排。
  “真遗憾,不能和冯总在一个小组交流。”那些不在二号会议室的人说。
  刘继忠撇了撇嘴,你这是真话吗?不和他在一个小组,有什么好遗憾的。
  是他说的每句话,都字字珠玑,还是你当配角上瘾了?
  他不耐烦在这里听冯一平高谈阔论,正准备进会议室,发现高官带着新调来的那位赵高官——这是待明年的省人大会议上批准的常务高官人选,走了过来。
  他又停了下来。
  “各位好,”高官站在那一大群人面前,“一平,其实我一直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你好像就融资,对资本运作,一向就很排斥?”
  这是刘继忠也感兴趣的问题。
  他也一直想不通,冯一平怎么就很少融资,甚至连贷款都少。
  有时候他也想过,如果他有冯一平现在的基础,随便以嘉盛还是他在纳斯达克的那四家上市公司,或者是他在美国的那个NEXTDOOR为平台,都能轻轻松松的融来让很多人惊叹的资金来。
  他确信,有了那些融资,让冯一平现有的业务,一年一变样,绝对没什么难度。
  奇怪的是,冯一平为什不这么做?
  他有时候,会在心里说冯一平这是傻,但这个结论,连他自己也不相信。
  如果冯一平都傻,那相信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不傻——至少他刘继忠是如此。
  他本来以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冯一平会找理由哈哈过去,比如“我们的自有资金充足”啦,“嘉盛到了现在的规模,客观上也要以稳健为主”啦……理由不要太好想。
  但没想到,冯一平认真的想了一下,然后说,“我并不是排斥资本运作,因为说起来,我学习了很多关于金融方面的课程,我完全清楚金融运作,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哪些便利。”
  “之所以在这方面没什么动作,主要源自于我对自己的不自信。”
  “呵呵,不自信?”高官听了笑了起来。
  陈总马上说,“冯总,你这可是太谦虚了,要是你都不自信,我们在场就没几个人敢说自信。”
  “是真的,”冯一平说,“因为算是学习了不少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对金融运作的魅力,我还是比较清楚。”
  “因为很多金融项目,真的来钱很快,恰恰也正因为如此,我非常担心自己会经不住诱惑。”
  “这一点,其实大家也都有体会,不说国外的例子,就说国内,德隆系的崩塌,我想大家应该还记忆尤深,从根子上来说,他们就是没能控制住自己,在尝到资本运作的甜头后,就停不下脚步。”
  “随着就踩破了一条又一条红线,最后不可避免的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我没信心在那些诱惑面前,做到毫不心动,所以,我只好不给自己尝甜头的机会。”
  “当然,各位前辈经历的事多,应该不一样,我毕竟还年轻,很多时候,难免会定力不够。”
  “原来如此,”高官拍了拍冯一平的肩膀,“难怪嘉盛这么些年来,发展得一直这么稳健,原来你在相关问题上,这么谨小慎微。”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冯一平说。
  他伸手朝会议室那边请了一下,这样的场合,自然是领导走在前面。
  “所以,对嘉盛的发展,我们是一点都不用担心。”高官拉着冯一平,一起朝里走。
  赵高官正待跟上,眼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