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不管是面馆,还是装修公司,以及冯一平自己负责的智通公司还是便利店,都不是小打小闹,原有的人力资源储备,已经跟不上发展的脚步。
就比如说面馆,想从现有的员工里找个能替代冯振昌办采买的容易,想找个出来负责加盟事宜,那根本不可能。
冯振昌和冯玉萱两个,这些事做起来虽然没什么大问题,只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总不太顺畅,他们现在还不会说那些行话套话,也不会那些专业术语,说直白点,就是说话比较土。
虽然他们自己也在找书学习,可这也不是一两天的事,再说,什么事都让冯振昌这个老板出面来谈,给别人的感觉肯定就是这公司规模小,或者不上档次。
最好是要招几个人,具体的事由他们先谈,到时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他再出面,那时,即便他说话土气,别人也觉得是这个老板人实在。
装修公司也一样,这两年虽然发展的势头不错,也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可是,公司整体离三级资质都差的很远。
三级资质对公司的人力资源有明确的要求,至少得有15个有职称的人,其中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不少于4人,且专业配置基本齐全。
而嘉盛公司呢,目前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只有一个陈学峰。
至于智通公司,现在也有了经过实践检验的产品,可是销售团队根本就没有组建。
有佳便利,缺口最大。冯一平有信心今后从目前这些门店里的员工中带出一平人来,可是眼下不行啊,公司草创的时候,可以让大家身兼多职,到现在要稳定扩张的时候,定职定岗那是最基本的要求。
恰好今年有一个好机会,98年,就是从今年开始,大学生就业第一次大规模的实行双向选择,也可以理解为,从今年开始,应届的大学生毕业后,国家不再包分配,这对正需要人才的冯一平来说,是个好机会。
可是,真的要招些人进面馆和装修公司,他首先要做通爸妈和小舅他们的工作,免得让他们以为冯一平是觉得他们做的不好,才另外招人。
“学习怎么样?还是年级第一吧!”冯振昌问他。
爸妈在他回家时问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就是他的成绩。
“没掉下来吧,对不对?弟,你原来就是年级第一,现在可比其它人多读了一年,不是第一说不过去。”冯玉萱把冯一平休学的那年也硬算了进去。
“恩,还是第一。”
“那就好,”梅秋萍给他夹了一筷子鱼,“多吃鱼,吃鱼补脑。”
现在没有微信,没有那么多关于食材功效的文章,关于食补的这些事,大家多是口口相传,上次回来,梅秋萍烧的是猪肝,说那也补脑。
“妈,我就说你们是偏心,你看看,给我留的是刺多的尾巴,给弟弟的是鱼肚子上的。”
“恩,你要是读书能有个年级第一的成绩,我餐餐给你烧海参。”
梅秋萍这一句噎的冯玉萱无话可说。
冯一平憋着笑,他要是笑出来,肯定就会招来冯玉萱的攻击,姐姐其它都好,就是什么事都要扯到爸妈偏心,重男轻女上去。
“爸,现在加盟的有几家?”
“除了已经开业的第一家,还有两家在谈。”冯振昌美美的喝了一口酒,这钱赚的轻松。
“今年刚好有百分之七十的大学生不包分配,我想趁这个机会,给智通和有佳招点人,店里要吗?”
“不用了吧,我们能应付得来。”冯玉萱抢先说。
“现在只有两三家在谈,你们辛苦点是能应付的过来,要是到时有五六家呢?你们忙的过来吗?再说,随便一个人找过来,都让爸这个老板去接待,也不好吧!”
冯一平这话,让冯振昌很受用,几千年的官本位社会,让大家对等级观念都很看重,他这样的老派人更是如此。
“再说,爸爸跟别人谈,有些话一说死,连个回旋的余地都没有,对谈判也不好,最好是前面有几个人先谈,最后爸再拍板,你们觉得呢?”
“一平说的也在理,就是村里的人谈个事,不也是先找人谈谈口风,最后再找当家的人谈吗?”
冯振昌看了女儿一眼,“那就也招两个吧,充充门面也好。”
冯玉萱有些闷闷不乐的往嘴里扒饭,冯一平把鱼头上最嫩的那两块肉夹给姐姐,“你是愿意当管人的老板呢,还是愿意自己没日没夜的做事?给你找几个手下你还不愿意,你啊,就是个打工的命!”
关于面馆,其实冯一平有了大概的最终安排,具体的发展,还是请一个有经验的总经理,爸爸则主要做一些巡查的工作,比如定期去村里人开的店里看看,找找毛病,不能因为不收钱,就放任不管,那样,最终砸的还是自己的牌子。
关于姐姐,他想的是让她到时负责后勤采购这一块。
当然,这个肯定要一步一步来。
“小舅那里呢?”冯振昌问。
“我还没跟小舅商量,要真按照国家标准来,那要招的人太多,我想分两步走,先招一些人充实进来,再找一些兼职的,这样既能满足条件,又能省一大笔钱。”一下子按要求招那么多有职称的人,冯一平觉得没必要,现在公司里有职称的没几个,不也做的挺好的吗。
“那要不要我们帮你跟小舅说说?”梅秋萍问。
“不用,我明天自己跟他谈吧!”
小舅那里果然一点问题没有,冯一平一提,小舅马上同意,这几年下来,他对冯一平,简直比对自己还有信心。
于是就这样定了,到时四家公司绑在一起招人,关于招人的标准,冯一平也明确下去,当然要选“能”,但更要看重“德”,如果把“德”比作手,那“能”就是手中的剑,如果“德”不好,那这把剑不但能伤人,也能伤己。
回到市里,出门上学之前,他又接到黄静萍的电话,现在他们固定在这个时候,隔天就通一次电话。
“吃饭了吗?你想我吗?”黄静萍还是这样问。
“刚吃,你呢?”
“我也刚吃,”接着好像是用手捂住嘴对着话筒说的,“我好想你!”
恋爱中的女孩子,对这些话总是乐此不疲。
“下个星期来看我吗?”
“没事我就过来,顺便看看肖志杰和王昌宁。”
“我就知道,你总是顺便来看我的。”
好吧,碰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最好就是马上转移话题,“对了,胡珺婷他们现在叫你黄老师,感觉怎么样?”
“呵呵,挺好的!”黄静萍又开心的,事无巨细的,在那边说起这两天来她所经历的事,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都和冯一平分享。
第二十九章 没钱,给块地吧
沿江的那一带阴雨绵绵,老家却一直是艳阳高照,很热,这样的太阳,梅秋萍以前会形容说,会把人晒脱皮的。
除了山坡上的老黄牛,还在太阳底下悠闲的扫着尾巴吃草,鸡鸭猪狗这些家畜,也都知道找个荫凉的地方趴着。
四叔家的屋后刚好有个不大的泉眼,本地话把它叫沁水荡,每天沁出来的水也只有那么一荡,这是那些肥猪们夏天的消暑圣地。
吃了中午饭,四叔出门的时候,家里的那头大白猪沾了一身的湿泥巴,躺在那水荡里,舒服的直哼哼。
在这样的日子里,再勤劳的乡亲也不会在大中午的在地里干活,都是天不亮就上山,太阳差不多到正中的时候回家,下午三四点种再去地里,晚上摸黑回家,刚好避过太阳最烈的时候。
所以他这一路,压根就没碰到什么人,沿着冯一平去外公家的那条路走,到梅家湾前的公路上,等了好一会,才有一辆三轮车“咚咚咚”的开过来。
车上已经坐满了人,他也没时间再等下一趟,只得用手抓着篷布下的铁条,弯腰站在车厢中间,好在前面有风吹进来,倒也不觉得太闷。
镇政府门前的两棵橡皮树,也被大太阳晒的蔫头耷脑的,原本肥厚的叶子,也不像以前那样光润。
门房里的那个老头,带着一副腿上系着绳子的老花镜,看着报纸,旁边一个电扇呜呜的吹着,听见有人进门,眼睛从眼镜上方看过来一眼,见是他,又依然老神在在的研究报纸。
镇政府主体是座三层的老楼,保养的不错,院子里有棵大槐树,前面的一角,还有几棵正开着花的月季,楼的正前面,也搞了一个外面贴着瓷砖的花坛,里面种着几棵矮冬青。
四叔直接上到三楼,走到左边那个挂着镇长牌牌的办公室门前,从皮包里掏出一个马扎,坐在门口等着。
不一会,镇长的司机兼秘书小苏,端着一搪瓷盆水走上来,“冯村长,又来守着呢!这几天你天天来,镇长睡的真踏实。”
四叔听了,不理他。
小苏打开门,一股凉气就透出来,镇长的办公室,装了空调。
一会,穿着灰格子领黑色体恤衫的镇长一手拿着毛巾在脸上擦着,过来打开门,“老冯,进来坐。”
镇长把毛巾和盆递给小苏,从桌子上拿了一盒烟,抽出一只丢给四叔,自己也点了一只,把窗户打开一扇,一股热气马上冒进来,“这鬼天气。”
“镇长,”四叔刚开了个口,镇长就拦着他,“老冯,你也不用说了,你这么多天一直来我这磨,我知道你确实是想给村里办件实事,这几天我跟刘书记他们碰过好几次,是真没办法,一分钱都挤不出来,县上也不用指望,今年也困难的很。所以我想,你是不是回村里说说,让乡亲们再克服一下,再等几年,等镇上宽裕些,一定拨些钱给你们村修路。”
四叔已经连着来了十多天,原来是早上来的,可是镇长一般要晃倒九点多才上班,然后办公室进进出出的都是人,四叔插不上话,再过两个多小时,又到了下班时间,所以,两天后他就改变了策略,下午来堵人,因为办公室装了空调,镇长都是在办公室午睡。
“镇长,等了这么多年,如今是真等不了,现在不比以前,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留在村里的人,连比我年轻的都不多,卖点东西,买点东西,都要挑个几十里的山路,我们这些老家伙也真的吃不消。”
“是,我了解,各村情况都差不多,壮劳力都在外面打工。”镇长弹了弹烟灰,也不看四叔,盯着窗外。
“多少镇里总能拨些下来吧,我们再想办法自筹一部分,这样趁着下半年农闲的时候,也能大体修个胚子出来,年底说不定就能通车,到时你去视察工作也方便。”
“老冯,冯老师,是真的没有,你原来在学校,也应该知道,这两年,有哪一年,说是一个月不拖的能把你们老师的工资发下去?就今年镇里几座水电站大坝的维修资金,也是这里挪点那里挪点才凑齐的。”
“那镇里能不能请设计院的来帮我们设计一下。”
“也要钱的啊冯老师。”
“那设备呢,比如挖掘机,镇里能不能出?”
“切!”回来的小苏笑了一声,“镇里也没有挖掘机,叫镇里出,那不是也要花钱吗?”
四叔狠狠把那根烟吸到底,狠狠的把烟头丢在地上用脚碾,“既然钱上指望不上镇里,那我们自己想办法,不过有个条件,希望镇里在南边的河边,给我们村批几十亩的地。”
这一下转折有点大,镇南边那,是有上百亩的荒滩,这些年,好像成了垃圾集散地。
“你们村要地做什么?”
“我们想用那块地入股,和人合伙做生意,这样村里修路的钱也有了。”
镇长听了眼睛一亮,别说,这个想法还挺新奇的。
“这是你个人的意思还是村委的意思?”镇长问。
“是全体村民的意思!”
“那你回去,村委开个会,形成一个文件出来,我们再研究研究。”
“我今天已经带来了。”在镇长错愕的眼光中,四叔递过去一摞纸,前面的是他们请镇里批三十亩地的申请,后面是全体村民的签名和手印。
“呵呵,老冯,你们可准备的够充分的,我看这些签名,可不是一两天写好的。”镇长翻着后面那厚厚的一摞签名,笑着对四叔说。
“也是被逼的,为了修这条路,我们可是把什么办法都想尽了。”
小苏过去给镇长的被子里添上水,“冯老师,你可真够精的,难怪听说你三哥在省城做生意赚了大钱,你们这一家真不简单。”
“这不是精明,这是用了心在做事,还有,你之所以不精,肯定是因为小时候书没读好。”四叔虽然现在不是老师,可身上还是有些狷介气。
“好了老冯,不要跟他计较,你的意思我明白,但这个事太大,我们肯定要上会,你先回去吧,有结果了我通知你。”
“镇长,那片荒滩荒着也是荒着,给我们几十亩,就相当于是把修路的那几十万拨给了我们村,我们再和人合伙办厂,给镇里增加了就业和税收不说,还等于是拉来了投资,这样一举多得的事,有什么好考虑的。”
“恩,还有一点你没说,你们村以后就有了个下金蛋的母鸡是吧!”这么一会,镇长也想通了里面的关窍,“你说的我记下了,你这样一个思路提出来,总要让我们想想吧,我会尽快安排上会,你回去等消息吧。”
第三十章 投资意向
送走了四叔,镇长拿着那叠纸,仔细琢磨了好一阵,然后收进抽屉里,“小苏,走,我们去荒滩那看看。”
其实也没几步路,切诺基没走几分钟,就到了南边的那片荒滩,镇长记得,这在他小时候,还是一片良田,后来随着旁边的河里泥沙越积越多,河床越升越高,这里被水前后也淹过几次,然后就慢慢的荒废下来。
现在,这里东一堆西一堆的全是垃圾,中间杂草丛生,绿头苍蝇到处都是,他捂着嘴巴,绕着旁边走了一圈,小苏贴心的跟在后面打着伞。
“走,回去,路上顺道在土管所那停一下。”
土管所的资料让他放了心,那一块地,现在已经属于政府,至于原来田在这一块的人家,好多年前就一一用其它地方的田补齐了。
那别说,冯家冲的这个想法还真是不错,现在镇上的地,真不值钱,要是有人肯来投资,镇里怎么可能收土地的钱?
就连县里,做好了三通一平的土地,对前来投资的企业,也只是象征性的收一点钱呢。
以一块不值钱的土地,换来一条村级公路,再加上一家企业,怎么说都是一件划算的事。
可惜啊,这个模式不能复制,冯家冲有这样的底气,肯定和冯村长那个在省城做生意的哥哥有关,要是村村都能这样该多好,拨一块地出去,换一条路,加一家企业,那他治下的这个镇,肯定会一跃成为全县的强镇。
问题的关键,是冯家冲能拉来多少投资,还有,这样的决定,肯定要向上级请示。
当天晚上,镇长就给四叔打了个电话,“冯老师啊,你说的这个厂,大概能投资多少?”
呵呵,还是一平说的对,抛出一个饵去,就轮到他们求着你。
“实打实的钱,大概不低于两百万吧。”
镇长听了一喜,自有资金两百万,那银行也能相应融资近一百万,加起来那不就有三百万!去年县里最大的一个招商项目,也就是一个三百万的服装厂而已。
“这个可不好开玩笑的冯老师。”
“金额我肯定不会开玩笑,只不过也要看镇里给出的条件。”
“这个没问题,你有县里关于招商引资的文件吗?上面关于各种优惠,都有详细的说明,没有?那我让小苏马上给你送一份过去。”
三百万的招商项目啊,这是什么,这就是政绩啊,这就是他的晋身之阶。
他忍不住就想给县里的老领导打电话汇报一下情况,想想还是算了,这样的好事,肯定要向老领导当面汇报的好,这也是一个光明正大的去见他的好机会。
套用那句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话说,再穷的地方,也穷不了领导。
县领导们的房子,都建在县城旁边那座山的半山腰上,铁艺栏杆围着十几栋错落有致的二层小楼,其间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中间还配套有一个小的运动场,虽然和香港的半山豪宅没得比,但在县里,也是地地道道的半山豪宅。
傍晚时分,镇长的切诺基停在其中一栋门前。
“自有资金至少两百万吗?”书房里,两鬓已经有些银发的赵县长拿着狼毫笔停了下来,镇长连忙走过去,帮着磨墨。
“是!这方面,他不会说假话。”赵县长比划了一下,然后笔走龙蛇,一个行书的“真”字很快一蹴而就。
“求真,字好,意也好!”
“好在哪里?”赵县长笑着问。
“看起来舒服,就是好。”
听了他的评价,赵县长笑了起来,“好啦,这样的话你在我这里说说就好,其它地方就不要献丑吧。”
“说说,他那个三哥,在省里做什么生意?”
二人在旁边的沙发上坐下来,从这看出去,刚好可以看到县城的全貌。
“是个开面馆的,听说在省城开了十几家店,也带动他们村里二三十家出去开店。”
“哦,那也算是个能人,以前是做什么的?”
“就是在家种地的,也就是这两年突然就发了起来。”
“开面馆的能拿出来两百万?”
“好像他们家在省城还有其它的生意。”其实镇长真的也不甚了了。
“你这个工作做的不细致,这样能带动一个村的人,你估计都没和他见上一面吧?”
谁去见他,他来见我还差不多,不要说冯振昌,他这几年,平均下来,冯家冲一年都没去过一次,“老领导您批评的对,我就是有时候太迟钝,还需要您多多指导、鞭策。”镇长恭敬的给赵县长倒茶。
“招商引资的政策你都清楚,具体的还可以做一些优惠,只不过这个金额,当然是越高越好,所以要多想想办法,你现在做的越好,后面的路肯定越平坦。”
镇长听了这话,感觉简直就比喝了蜜还甜,“是,我一定多想办法。”
“他原来就是普通农民是吧,五十多岁,”县长望着山脚下的县城里,灯光慢慢多起来,“现在有了些钱,恩,如果投资能落地,就运作一下,许诺他明年当上县政协的委员。”
不得不说,这些当官的,其它能力不说,在琢磨人心上,绝对有一套,他见都没见过冯振昌,就找出了一个绝对能吸引他的条件。
对自己有利的事,当官的办起来都很麻利,镇长从县里回来后的那天下午,这件事就上了会,期间虽然有人反对,更有人异想天开的提出来,镇里是不是也要在这家企业里占上一股?不过最后,这件事还是大概定了下来。
马上,镇长就带着四叔去省城,老实说,对父母官前来拜访,冯振昌还是蛮激动的,他在智通公司租的办公楼里接待了镇长,这是四家公司里,目前最拿得出手的办公地点。
参加谈判的不只是冯振昌,还包括梅义良,洪浩然和周新宇,也都到场,帮老板的老爸撑场面。
镇长见到这副场面,态度更是客气,“冯总致富还不忘造福乡梓,我个人非常敬佩,同时,也代表家乡的父老向您做个承诺,对您的投资,我们一定提供最优惠的条件,同时,镇党委和镇政府,已经向上级推荐您为县政协委员。”
哈,这可真是意外之喜,冯一平原来说去镇里办厂的时候,冯振昌还不大乐意呢,现在是乐的合不拢嘴。
具体的条款当然没有这么容易定下来,镇长临走的时候,双方基本达成了意向,以冯一平在维京群岛注册的嘉盛公司的名义,向镇里投资人民币不低于两百万元,依托当地的林业资源,建设一家专业的橱柜生产企业。
镇里免费向嘉盛公司提供三通一平的土地二十五亩,在此基础上,投资每增加一百万,免费提供十亩的土地,另外,税收优惠以免三减五为基准,随着金额增加,优惠加大,镇里同时免收公司在申报、建设期间的所有行政收费,还会协调贷款……
同时,镇里向冯家冲村提供二十亩土地,嘉盛和冯家冲村的合作,由双方自行协商。
第三十一章 天上掉馅饼?
事情似乎进行的很顺利,但是,村里的干部在四叔的带领下再一次到村民家里做情况说明,叫户主们签字的时候,质疑声却多了起来。
不是因为条件太苛刻而引起的质疑,恰恰是因为条件太好而引起的质疑。
镇里拨给冯家冲的20亩地,作价20万投入到筹建中的橱柜厂,修路需要的二十多万,名义上由嘉盛橱柜先提供——其实就是冯一平先垫资,村里按银行现行的利率支付利息,所有款项,用之后的分红偿还。
如果不是担心惹来太多的人觊觎,冯一平都有以家里的名义,捐款把这条路给修了的意思。
可是,那样一来,估计拉赞助要捐款的各路人马马上就会把他家门槛踏破。
另外,修路时要征用农地的主人,估计也会趁机抬价要补偿,对于自己的这些乡亲,冯一平很清楚,他们没有多坏,但是,在面对钱的时候,你也千万不要把他们想象的有多好,有多通情达理。
所以他就换了一种方式,以要建的橱柜厂的名义先垫资。
即便是这样,一分钱不出,只靠着镇里不要钱拿过来的那块地,村里就相当于白得了一条大家想了好多年的路,还有一个厂的股份,外加好几十个工作机会,这样的条件,对村里的平头老百姓来说,简直好的不可思议。
他们不是那些含着钻石钥匙金钥匙出生的人,会把落在自己头上身上的各种好处当作理所当然,对他们来说,这样天上掉馅饼砸在头上的事,不太真实。
同时,以己度人,自己赚钱了,会不会做这样的傻事呢?大多人在心里的回答是,不是!所以,他们此时反而怀疑,这事里,不是有什么猫腻吧,冯老师不是把村里的好处变着法的给了他兄弟,把大家买了还给人数钱吧。
村干部先走访的几户人家,除了一户儿子儿媳在外开面馆的爽快的签了字,其它的几家都表示要看看。
原来的支书家,已经下台的支书递给四叔一把蒲扇,“冯老师厉害,这么大的事,居然就给你做成了,不愧是做老师的人。”
他老婆送过来一壶茶,“冯三叔也真是厉害,短短这几年,就在省里挣下了这么大一份家业。”
他老婆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说,不是她男人没能力,四叔能做成这事,主要是靠的他三哥有钱。
四叔笑笑懒得说,跟她有什么好计较的,再说,原支书这种人,就是只有往家里拿十块,不会朝外面掏一分的德性,他即使有个有钱的兄弟,这事也做不成。
他家在镇上建了房子开店做生意的儿子儿媳妇也赶了回来,看着纸上的那些条款,简直好的让人不相信,和他爹一个德性的儿子死命的在那看,想找出字里行间隐藏的那些圈套,他媳妇就先快人快语的说了出来,“冯老师,你这莫不是把我们卖了,还让我们帮人数钱吧!”
四叔还没发作,“哪有你这么跟长辈说话的?”他公公先训了起来。
他可是有些消息,知道冯振昌已经被提名为县政协委员,腰包又丰厚,他做了这么多年的支书,也窥摸到了玩政治的一些门道,形势比人强的时候,当然是跟在别人后面走,多少也能分润些好处,要是不知死活的对着干,自己也没那个资本,再说,不怕别人把陈年旧事牵扯出来吗?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可知道自己在任的那些年,根本就经不起查。
“冯老师,你大人大量,别跟他们这些不懂事的小辈计较,这样对村里有利的事,我第一个赞成,要是不嫌我多事,我也能帮着你在塆里走走,做做工作。”
“那感情好,那我们趁现在天还早,多走几家?”
第二天早上,村干部们到村委会一碰,情况都不理想,大多数人都不信天上掉馅饼,都在犹豫。
四叔看着他手下的三五个兵,他是村长支书一肩挑,余下还有一个会计,一个治保主任,一个妇女主任,还有几个好些年前就非常没有存在感的村民组长,“出去把话说清楚,不同意也没事,镇上的那块地就放那搁着长草,说不定镇里那天就收了回去。没钱,这条路也修不成,嘉盛该开的厂还是会开,镇上本来就同意免费给他们土地,而且,到时工厂开工之后,招工肯定以镇上的人为主。”
“就该这样,把话放出去,我们也不用一家家的去说明,同意的就来村里签字,不同意的拉倒。”新的治保主任是冯宏兵二叔冯胜川,他弟弟冯新华现在也在外面开了面馆。
“胜川你说的不错,就等他们自己找到村委来,我也给老三打个电话,叫他通知那些在外面开馆子的尽快回来一趟,你也给你兄弟打个电话,把这事说一下,修路他们嚷的最凶,不能一份力不出。”
修路这事,真是那几十家吵的最凶,开店的时候借的钱,早就还清了,现在一个月能进账几千块,手里也有了点钱,对于他们这些有钱的农村人来说,你说他有追求也好,说他没追求也好,反正就是有钱了,首先想着的就是在老家修上和城里人一样的楼房。
修楼房可不比原来的土砖屋,水泥、钢筋,还有砖这些,都要从外面拉,那几十里的山路要是都靠人扛,那只能叫人,叫人就要付工钱,那算起来这些建材的成本非得翻上几番不可,哪有路通了省事划算。
接到四叔的电话,冯振昌挨个通知了在外面开店的,叫他们回去个两三天,帮着把工作做通,他也很郁闷不解,本来想为村里造福的,却扯出这么多麻烦来。
等了几十家开店赚了钱的一回村,这些先富起来的小伙子可没什么好脾气,年轻,又赚了钱,说话都冲,“这样的好事你们还不同意?脑子里都是浆糊吗?”
这样一人噼里啪啦的逮着几家工作一做,你还别说,还真有用,大家很快转变了观念,一致的念起四叔和冯振昌家的好来。
当然,四叔之前的那番话也起了作用,给他们好处,他们还怀疑你是不是占了更大的好处,一听说这些好处快没有了,他们又慌张起来,拼了命的要抓住掉下来的这个大馅饼。
不过,在分红资金的使用上,又有人有意见。
分红用途的第一条,是优待村里鳏寡孤独的那些人,一个烈属就出来提意见,“烈属不优待吗?”
他们家在建国的那年,打土匪的时候,出了一个烈士,政府年年都有慰问和补贴,但现在这个人太不成气,好吃懒做,在村里的风评非常不好。
“这一次就鳏寡孤独一个条件,其它的都一刀切。”
“怎么不是每年都按人头分红?”
“怎么从现在起,再嫁进来的媳妇就不能参与分红?”
……
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