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的。”
“你是不是用深海的笔名,于92年在收获十月刊上发表了一篇名叫一个都不能少的小说?”
“是的,我还有编辑部的信,我外公应该还留着当时汇款单的复印件。”
吴经理和小张对视了一眼,可算是找到正主了。
他们这一番也不容易,先是和编辑部联系,找到了当时冯一平留下的联系地址,然后马不停蹄的到梅家湾,却扑了个空,从大舅那里打听到冯一平的消息,又去梁家河中学打听了一下,是不是有这么件事,然后才辗转找到市一中。
“一平同学,你这篇小说的相关影视改编权还是属于你吗?”
“是的,我没有对外转让。”
“那就好,我们公司的艺术总监,也是知名导演张先生,有意把您的这篇小说改编成电影,不知您意下如何?”
听了他这话,外面走廊上的老师一阵喧哗,还真是真的,学生发表小说,他们有些意外,但不至于吃惊,但是学生发表的小说,能被现在国内最顶尖的导演看中,对他们来说,则遥远的有点不真实。
几个领导这时也不太淡定,都用热切的眼神看着冯一平。
“我个人对此深感荣幸,在不大幅改编的情况下,我没有意见。”这就是场面话,他可是比现在的老谋子还清楚这部电影最后的效果。
对面的吴经理却有些意外,冯一平虽然是说深感荣幸,却并不是十分激动的样子,这让他觉得,接下来的谈判,可能不是那么轻松。
果然,接下来的情况很快就印证了他的猜测。
企业都是讲求效率的,特别是老谋子交待下来的事情,当然是越早办妥越好,所以他们也没有拖延,马上就进入了谈判阶段。
但是,却在版权转让费这一项上卡了壳,新画面提出的是八千块,冯一平给出的是五万块,差距太大,而且双方都不让步。
“一平同学,”吴经理苦口婆心的做他的工作,“张导也是被你所写的故事打动,想一全新的方式,拍一部反映我们落后地区教育现状的电影,希望引起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你当初既然选这个方面进行创作,不也是渴望这种情况得到改变吗?那现在有这样一个更好的机会,为什么不把握住呢?想想你笔下的那些孩子吧!”
说的是很在理,可是冯一平知道,这部电影并不是公益电影,具体票房他不清楚,但他知道,这部电影为老谋子和新画面在国内国外赢得了不少奖项,而在娱乐圈,名和利,是肯定的因果关系,况且,这笔钱也不是为他自己要的,这笔钱他已经有了安排。
所以,冯一平就咬定了不松口,吴经理也不让步,和冯一平兜兜转转的,你跟他提钱,他跟你说社会责任,你跟他说社会责任,他又跟你讲艺术,总之,搞艺术的公司也是公司,是公司,当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磨了快一个小时的嘴皮子,双方还是没有达成一致,校领导他们对处理这样的情况很有经验,那就先放一放,大家先吃饭吧!
吃饭的时间,就是校领导斡旋的时间,领导们开了个会,定下了调子,然后由副校长来做冯一平的工作,校长亲自出马,去做影视公司的工作。
“一平啊,”副校长办公室里,副校长和颜悦色的对他说,“对方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能引起全社会对落后地区教育情况的关注,也是一件好事,你家的情况我们也知道,经济条件不错,那我们是不是,不要太纠结于这些金钱方面的得失?你以后的路还长,赚钱的机会很多,但是这样的机会肯定不多。”
“校长,关于这笔钱,我不是为我个人争取的,下面乡镇学校的情况您也清楚,我是想用这笔钱,帮我初中时的学校建一间有暖气的图书室,让大家能看到更多的参考书,也让他们在冬天冰寒刺骨的时候,能有个暖和点的地方学习。”
“原来是这样。”副校长一时也被冯一平说的话所打动,农村学校的情况他当然也清楚,99。9%的学校没有图书室,100%的学校,冬天没有取暖措施。
“那好,就冲你小小年纪,就有这份赤子情怀,我们一定帮你努力争取,当然,目前的要务,最好还是能达成这件事,之后,不足的部分,我们从校办经费里挤一挤,给你凑出来,如何?”
“我听老师的。”
再怎样的名校,这类消息也是瞒不住的,到中午的时候,这个消息就扩散开来,一时盖过了之前三年级一位体育特长生被保送到名校的消息。
当然,好多同学听到了,第一感觉也是不信,居然能被张大导演相中,怎么可能?不过,后来看到冯一平和两位校外的人,在校领导的陪同下,上了学校的那辆中巴,去外面吃饭,那些质疑的人,终于也信了。
郑佳怡回到家中,刚好碰到她老妈出差回来,难得的在家里吃中午饭,就略略有些酸的提了一句,方市长却是听进去了,一种还有这样的事?
“是的,学校好像还说到时要办个什么签约仪式呢。”
说这话的时候,郑佳怡的语气还是抑制不住的有点酸,没办法,这样的事,哪个同龄人不羡慕?
第十四章 签约仪式
我大天朝的特色,就是越正式的宴席,它的功能就越不是为了吃饭,反倒是那些不太正式的,比如把人请到家里,或者大家一起去大排档,那倒十有八九是正经吃饭的。
中午的这顿饭也一样,很正式,不过目前看起来,是只有冯一平一个人是正经吃饭,其它的老师们,要么谈对张大导演以前作品的印象,要么问那些出演的演员的情况,一个个的,都恨不得在几句话里,就把镁光灯下的那个世界扒的干干净净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然而哪那么容易,吴经理说起话来,那是滴水不漏,说了就跟没说一样,跟那些搞外交的有一拼,偶尔也会说个把无伤大雅的八卦出来,满足在坐的这些中年男人的好奇心。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副校长把冯一平的一番话说了,以吴经理的老辣,他听了也有那么一瞬的失神,实在话,八千块这个价码,确实没什么诚意,就说他和小张这一趟往返的差旅费,都不止八千这个数。
当然,也就是失神了那么一瞬而已,接下来还是坚持原有的条件,不过,心里却在琢磨着,这事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操作方式。
于是他借去卫生间之机,把自己的想法和筹备组的副主任汇报了一下,最终,这件事就到了新画面董事长那,东北人的张老板一听这事,当时就火大,“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这么点小事都要上交,那还要他们干什么?”
手下的人就把吴经理的想法提了一下,张老板在娱乐圈最知名的就是他那极端大胆的营销方式,不管是前期宣传,还是后期宣传,他不但敢于大手笔的投钱,而且方式也出奇出新,他的很多策略,后来被国内其它的影视公司当作经验反复运用。
所以他一听,就觉得,还真有点意思,他坐在大班椅上转了转,“这个想法不错,不过还不够。”
他沉吟了一下,“告诉小吴,我们同意那个小作者的要求,另外,公司再对等的捐出五万,帮那个什么初中搞一个图书室起来,让公关部全力开动,联系国内大小媒体,包括当地的媒体,借这个机会,一定要让这部电影筹拍的时候,就能掀起大家对她的关注,我去找老谋子,让他抽时间去出席签约仪式,这一次,我们的目标是,不仅要上娱乐版的头条,也要让主流的媒体在头版头条报道我们。”
他们“二张”的第一次合作的《有话好好说》,可是赔了上千万,不过,他相信老谋子的眼光,这一次的成绩肯定会不错,拍电影的事有老谋子,自己要做的,就是搞好营销,这还真是一个机会,这样的宣传方式,也是国内头一遭。
于是,在散席之前,大家都知道了这个好消息,搞一个签约仪式,本来就是一中的领导们计划中的事,现在虽然又多了一方参与,把梁家河中学牵扯进来,但是,如果张导这样的知名导演能来学校,这也是学校宣传自己很好的一次机会。
于是,下午,刚回到办公室的方市长就接到了市一中校长的电话,“老领导,”校长在电话里把情况介绍了一下,然后说,“签约仪式定在下周二,不知道您到时能不能拨冗莅临?”
方市长嘴里说,“我看到时能不能挤出时间来吧。”回头就把秘书叫进来,吩咐他推掉下周二上午的工作安排。
周一的晚上,全家人都赶到了市里,也想一睹大导演真容的小舅妈也来了,“一平,到时一定多要几个签名。”
冯玉萱也说,“对,多要几个。”
这个消息,梅秋萍在来的路上反复确认过,现在则是担心冯一平明天穿什么衣服好,“妈,当然是穿校服。”这个肯定没得选的。
至于梅建中他们,此时也没人心疼冯一平撒出去的钱,都说他做的对。
周一上午,阳光明媚,一中门口被打扮的花团锦簇,政教处安排的男女同学,穿着整齐的校服,手捧鲜花,恭候在大门两旁,校领导明显是把这事当作盛会来操办。
八点钟开始,陆续有媒体进入现场,王玉敏陪着初中的校长也来了,见到冯一平,两个人都很欣慰。
外公和爸妈他们也都在会场混到了一个位子,有佳公司的周新宇他们也进来了,不过,只能在旁边站着,就这样,他们也很兴奋。
上午十点多,老谋子一行由省机场直接赶到一中,随行的是更多的媒体,方市长的车,几乎和张大导演同时抵达,她身后,也跟着一众官员,于是就在校门口,方市长以地主的身份,热烈欢迎老谋子一行。
在休息室,等候在这的冯一平和老谋子见上了面,他当然有点兴奋,老谋子真人看起来比较显老,笑的时候让你觉得很憨厚,不笑的时候,又有些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不过,他们也没来得及说几句话,外面的仪式就正式开始,一大群人簇拥着老谋子走在前面,冯一平只能一个人低着头走在后面。
会场就在大操场,主席台上,安排着四个位子,老谋子和吴经理占两席,方市长当仁不让的占一席,冯一平忝居剩下的一席,至于校长,则沦落成主持人。
四个人一在主席台上站定,下面就是“咔咔咔”密集的快门声,其它三个人见惯了这样的场面,都泰然若素,只有冯一平是第一次经历,下意识的就想抬手去挡,手抬起来以后,觉得不对,于是就拂了拂自己的头发。
照例是各种讲话,方市长热情洋溢的讲完之后,轮到了老谋子,“非常感谢市里的领导和学校的老师们,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支持,今天,我不想谈我要拍的这部电影,我只想说,我感到非常欣慰,我欣慰的是,我们能有如此优秀的学生。”
他指了指冯一平,“小小年纪,就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我更欣慰的是,一平同学小小年纪,就有如此的赤子情怀,决定把这次的版权收入五万元,全部捐给他的母校,想给他的校友们,建一个有取暖设施的图书室,我和新画面公司的各位同仁深受感动,所以决定对等的再捐出五万元,帮助他实现这个心愿。”
发言之后,是签约仪式和捐赠仪式,代表梁家河中学接受捐款的,是市教育局的局长,这样的机会,还轮不到初中的校长,没办法,体制内的人,比普通老百姓更知道在各种新闻媒体上露面的重要性。
之后还有记者提问的环节,这时包括方市长,也彻底的沦为了看客,大小媒体们纷纷向张导提问,至于冯一平,看着教学楼里,那些趴在窗户朝下看的那一个个脑袋,他表示很知足。
提问持续了半个小时,之后,在学校的会议室,方市长和老谋子有一个简短的会见,冯一平也坐在一旁参加。
方市长的意思,当然是希望能在市里找个地方拍摄,老谋子一直不置可否,临结束的时候,他笑着问了冯一平一句,“一平同学还有什么意见?”
一中的校长在旁边猛给冯一平打眼色,“我没有什么意见,您是大导演,专业人士,做出的决定肯定是最佳的,我无条件支持。”
校长看了看方市长的脸色,然后自己的脸色也有些难看,老谋子笑了笑,他那一问,也是礼貌性的,不过冯一平又笑着补充了一句,“当然,在不影响您创作的前提下,我肯定是希望您能在我的家乡拍摄。”
“哈哈。”包括老谋子和方市长,与会的都笑了起来。
临别握手的时候,冯一平厚着脸皮,拿出笔记本,让老谋子给他签名,老谋子爽快的给他签了好几个,拍了拍他的肩膀,“以后这些都是小事,希望你能继续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同时,也不要放松了学习。”
方市长临走的时候,也和冯一平握了握手,“不错,好好努力!”
要到的签名,被姐姐小舅妈和李嘉他们一抢而空,李嘉还埋怨他,怎么不在仪式上顺道提提公司。
她啊,还真是很傻很天真,真以为那些记者们会在意冯一平这个无名小卒说的话,想让他们顺道提一下也不是不行,你肯定得挨个打点啊!
中午的时候,冯一平他们家请王老师和校长吃了餐饭,席间自然又是对冯一平好一阵夸,校长还说他决定在市里、县里再活动一下,借这场东风,看能不能再要些钱下来,要是再能凑个十万,就可以直接盖教学楼。
别说,这事还真有些靠谱,借这件事,市教育局的局长露了那么一面,多少总会拨些钱下来,方市长原本就是管教育口的,现在也算是知道了梁家河中学,去她那撞撞钟,没准也能要点下来,跟着再去县里讨讨,说不定还真再凑个十万出来。
送他们走的时候,冯一平特意和校长说了几句话,这件事,提他就好,不要把冯振昌他们也牵涉进来,冯一平家要是有了个善人的民声,现在真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只提冯一平就没关系,他一个孩子,也不是捐其它的钱,而是把在初中时创作的小说电影版权费捐了出来,那些想动心思的人,也找不到其它借口。
第十五章 后续
新画面的工作做的很到位,宣传确实给力,各地当天的晚报上,就有老谋子新片的报道,晚上的娱乐新闻里,他当仁不让的占据了头条,什么心系老区,支援当地教育事业之类的吧啦吧啦。
但是,一心想看到自己儿子在电视上风采的冯振昌和梅秋萍却是大失所望,那些镜头闪来闪去,却始终聚焦在张导身上,偶尔,在画面的角落里,能看到蓝白相间校服的一角。
报纸上的报道,重点也全都在新画面筹拍的新片以及上午的善举上,对于冯一平,则笼统的以高中在校学生代替。
但是,有一个地方的报道是例外的,比如省里的晚报上,不仅报道了签约的事,也提到了这次被张大导演相中的小说,是我省一个十八岁的高中生,在初中时所写,再一次强调了我省是多么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市里的报道侧重点又不一样,重点强调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教育系统的不懈努力下,近来成果很喜人,包括这次,市一中二年级在校学生冯一平的作品,得到了国内知名导演的青睐,正在筹拍同名电影。
当然了,重点还是那个正确领导,从以前到现在,说的当然都是方市长,不过,市里的报纸嘛,对于市里的孩子,也不那么吝啬,终于提了一次冯一平的名字。
市台的晚间新闻里,围绕着主角方市长,报道了签约仪式的事,这下,张大导演是陪衬,冯一平也总算露了那么一小脸。
总之,虽然在市以外的地方,冯一平还只是那个“在校高中生”,但是在市里,他也算是小有名气,在一中,则是彻底的成了名人。
写了小说,和大导演扯上关系,版权卖了五万块钱,之后还捐了,这些都是大家热议的话题。
这样受大家关注并不是冯一平所希望的,这两天他都不敢开车去学校,就怕大家把他开车的事给扒出来。
娱乐圈的事,都是这样来的急,去的也快,没过几天,大家关注的又是张导演选角的问题,吊了大家几天胃口之后,和冯一平记忆中的一样,新画面抛出他们的计划,这一次准备让业余演员本色出演,这在国内的宽银幕上,又是一个新的,大胆的尝试,于是,他们又一次成功抢占了不少头条。
总之,就像之前做房地产生意一样,新画面的张老板,成功的让这部戏还没开拍就吸引了足够的关注。
但是,千篇一律的发和别家雷同的头条,并不能让自家的报纸或杂志明显增加销量,从而带来更多的广告合约,于是,南方的一家周刊,另辟蹊径,开始质疑起冯一平来,重点就是,当初一个十二岁的初一学生,究竟能不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来。
然后他们把冯一平在收获上前后发表的那些小说做了一个分析,第二篇是一个老人和他相依为命的狗的故事,第三篇是农民工进城之后的故事,初中生写这样题材的三篇小说,还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来。
不得不说,冯一平当初的谨慎是很有道理,在题材和年龄契合的方面,确实让人找不出瑕疵来。
但是,那家周刊又不甘这样放弃,最后还是炮制出一篇质疑的文章,那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成型,怎么会有如此成熟的思想?然后还是引申出他们的问题,这些文章,真的是冯一平写的吗?
他们连到梁家河中学实地采访一次也没有,就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炮制了一篇文章出来,题目就叫,“天才还是伪作?”
别说,还真让那一期的周刊销量大增了一把,原因无他,相比看人出彩,更多的人还是希望看人出糗,看别人不爽的事让自己爽一把。
羊城大成律所的有些员工也看到了这本周刊,他们很想出来发声,这肯定不是伪作,冯一平还以深海的名义写了好些歌呢,其中的一些,可以当之无愧的称得上是经典之作!然而他们不能说,因为冯一平和他们所签了保密协议。
然后,冯一平辗转接到了张副主任的电话,电话里他义愤填膺的对冯一平说,“这家周刊的文章是彻头彻尾的诽谤,要不要我们代你讨个说法?”
冯一平干脆利落的拒绝了他,“谢谢张主任的关心,不过真不用,我无所谓。”
他本能的觉得,这老家伙绝对是想从他这再赚一笔律师费,那些周刊就巴不得你找他打官司,官司越多,他们的销量越高。
只要是没人关注,过不了多长时间,大家都会自动把这事抛到脑后的。
然而,事情的发展往往出乎人的意料,就在这件事就快被大家遗忘的时候,那家代理冯一平小清新派小说的台湾出版公司,突然出来发声,他们公司出版的新式小清新派小说《那些年》,和张大导演看中的那篇小说是同一个作者,都是冯一平所写。
这个说起来也简单,老谋子在两岸三地的影响力不是盖的,出版社有个他的粉丝,看到了相关的报道,注意到了冯一平的名字,同样的姓名,同样的笔名,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学校,那肯定就是同一个人,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趁这股风宣传一把,说不定还能再版呢。
之后对方以快件的形式告诉冯一平的时候,冯一平也是无可奈何,他和出版公司可是没有签保密协议,当初他这样的新人作者,和出版公司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之后的影响其实可以说是正面的,香港一家原来拒绝了冯一平的出版社,又重新来函,和他商讨出版事宜。
之后,内地的一家文学期刊也发表了对冯一平这部小说的评价,“故事平和舒缓,文字清新隽永,笔触细腻,以这些年的经历,写‘那些年’的故事,读后会唤起你对年少韶光的回忆,有一种淡淡的感动,淡淡的欢喜,淡淡的忧伤,总之,称得上是一部开一派之先的佳作。”
然后就热闹了,国内好多家,包括一些原本给冯一平退稿的出版社,纷纷来函,和他商量出版事宜,一时间,冯一平的风头,甚至盖过了国内举办的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
老实说,对自己做开派祖师这样的妄念,冯一平差不多已经放弃了,谁知道竟然以这样的方式峰回路转,实在大大出乎他的预料。
当然,这样的事名利双收的事,特别是有“利”的事,他竭诚欢迎!
第十六章 第一宗加盟申请
“早!”看到冯一平背着包过来,门卫室里的门卫笑着跟他打招呼,一按桌子上的控制键,自动门徐徐打开。
这是上次事件的另一个福利,冯一平现在进出校园,再也不用被查看出入证,这估计是那些被保送到清华北大的三年级学生都没有的待遇。
迎面走过来的一个夹着文件夹的老师,也向冯一平点头示意,冯一平忙问候了一声,这位老师在政教处工作,平时可都是以黑面神形象示人。
现在全校的老师职工,没有一个不认识冯一平的,前些天,作为地主的市一中可是好好在全国人民面前露了一把脸。
现在,学校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除了比拼出过几个省级高考状元,拿了几个国际大赛的金奖,老师发表过多少论文之外,竞争的范围迅速向其它扩大到学校的方方面面。
像前一阵子这样的报道,等于是帮市一中狠狠的刷了一把人气,做了免费的广告,不然学校的那些老狐狸领导会这么卖力?
因此,现在的一中,对冯一平这个学生,也有些另眼相待的意思,这样的变化,冯一平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最好是能像梁家河中学一样,让他来去更自由些。
哦,听说帮他办理保送的事,已经提上了日程。
所以,现在来看,获益最多的还是冯一平,国内一家大型出版社已经和他签订了协议,大出版社就是大气,第一期就要印刷五十万册!
看着支票上那一串零,冯一平当时的喜悦,真是溢于言表,钱这个东西,多多益善啊!
梅建中知道这件事后,第一句话就是,“好人有好报!”爸妈也很赞同这个说法。
冯一平现在也有些相信这句比较宿命的话,如果他没有把小说改编电影的版权费捐给梁家河中学的想法,后面的一切都不会发生,现在,他捐出去了五万,得到的名不说,得到的利,也已经是那个五万的好多倍!
“早!”一路走来,认识不认识的同学都跟他打招呼,让他感觉好像又回到了初中时一样。
不提冯一平,冯振昌今天在家里接到一个电话后,也有一种天上终于掉馅饼的感觉,趁着这份闲暇,跟他一起下象棋的梅建中见他接了个电话便急匆匆的往房里跑,问了一句,“怎么了?出了什么事?”
只听房里噼里啪啦一阵翻箱倒柜,一会,冯振昌高兴的拿着一份文件出来,“爸,刚才有个人给我打电话问加盟面馆的事,呵呵,一平当初拟的这份文件,终于要派上用场。”
加上他们家直营的,现在面馆在全省的一半地级市已经有了分店,分店总数接近50家,不过开店的不是村里的人,就是王昌宁家和肖志杰家这样的关系,都是免费加盟,现在终于有人找上门来谈加盟的事,他如何不高兴!
特别是想到冯一平当初给他描绘的前景,不说多,要是有个几十家申请加盟,那这个加盟费和以后的管理费,呵呵,光想想就是美事。
看着冯振昌那个样子,梅建中说了他一句,“每逢大事要有静气,看看你,遇事还不如一平沉稳,先不要只顾着高兴,别人的钱是这么好拿的,还是先和秋萍,一平他们商量一下吧。”
回过神来的冯振昌也觉得自己高兴得有些忘形,这真的也不能怪他,以这样的形式赚钱,还真有些颠覆他的价值观。
晚上,冯一平也得知了这个消息,听着爸妈和姐姐在电话那边兴奋的你一句我一句的说,他的第一感觉就是,爸妈和姐姐的这种心态,还真不适合去谈这件事,他们表现的太急迫,太热情,这样反而会让申请的人产生一些疑虑,于是,他想到了周新宇和高志毅他们。
听冯一平说了面馆的事,周新宇马上答应下来,“这个简单的,我抽空回省城一趟吧。”
两天后,周新宇带着冯振昌和冯玉萱接待了第一家申请加盟的客户,他是下面一个州农机厂的推销员,走遍了省里的各个县,在好多地方看到了生意不错的“老家味道”面馆,就动起了心思,想让老婆在家里也开家这样的店。
不过他现在有些紧张,冯振昌接他电话的时候,有些冷淡——其实他是理解错了,冯振昌当时是高兴得有些说不出话来。
现在这个市场部的周经理,一上来就是各种问题,好多都看似和开面馆无关,比如他的学历,他的工作经历,他对社会责任的看法等等,最后,才问到他对这家面馆的计划,至于钱,提都没提。
这一套其实并不新鲜,那些大的连锁企业,审核加盟商的时候,比这个严格的多,虽然他肯定是为了赚钱,但是,没有一家会上来就开宗明义的跟你讲,你先要交加盟费多少,然后每年要交多少的管理费和分摊的广告费。
没有,那是不入流的做法,大多数公司,开始谈的时候,都是表现的对你的钱不屑一顾,都是先了解你个人和团队的各种背景资料,然后问你的项目计划等等,最后,才跟你谈钱。
但是,等他一步步的各种审核,到终于跟你谈具体的各种费用的时候,你肯定会有一种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成功感,之后会迫不及待的在协议上签字,心甘情愿的被他拿走大笔加盟费,同时还心生感激。
对冯一平家现在的这个小面馆更是如此,要是一个有意向加盟的客户从上门的那一刻起,你就倒履相迎,热切接待,他搞不好会打退堂鼓,这个生意不靠谱吧!
所以周新宇今天一直拿着架子,收了申请人按他要求的准备的各种资料,又面谈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跟他说,“非常感谢您的莅临,我们会综合多方意见,慎重考虑您的申请,最终结果,会在七到十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您。”
那架势,就非常明确的告诉他,想加盟我们不容易,我们对加盟店的态度就是宁缺毋滥。
他越是这样端着,申请的那个反倒越是希望能够通过,要求这么严,审核这么慎重,想必将来效益一定会不错吧!
不过,以“老家味道”目前的状况,也不好抻申请人太长时间,架子端的太高,搞不好别人就放弃了。
冯振昌真的是很慎重,第二天,他就带着冯玉萱去了那实地考察了一次,按自己开店的标准来做了市场调查,然后在综合考虑他提供的各项资料,和面谈时的情况后,第七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