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5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以他们俩为代表,两个公司的高管团队,处处锱铢必较。
  会议室里,不时有人进进出出,那是他们在和后方,在和其他职能部门联系。
  他们也在期望,两位老板能发话,在一些问题上做让人信服的裁决,他们此时肯定没想到,他们的老板此时谈的问题,跟他们目前寸步不让的这些问题,毫无关联。
  ……
  “拉丹先生,”冯一平一改之前的轻松状态,坐姿非常端正的问他,“我们都知道,发展到现在,塔塔集团已经走过近一个半世纪,而且依然充满活力,这预示着塔塔完全有可能健康的延续又一个半世纪,再一个半世纪。”
  拉丹塔塔看出了冯一平的郑重,并没有急着对他的称赞表示谢意。
  “那么,作为这样一家长寿企业的负责人,你认为,一家企业如果要能稳固的延续下去,最重要的是哪些方面?”
  是的,冯一平现在自然也在考虑公司的延续和寿命的问题。
  这个问题,他也思考了很久,但是,并没有得出一个连他自己都满意的答案,而塔塔,应该就是一个很好的咨询对象。
  “首先谢谢你的称赞。”拉丹也调整了自己的坐姿,他看着对面这个沐浴在阳光中的年轻人,又一次调高了对他的看法。
  他现在才二十多岁,居然就在思考这样严肃而长远的问题,这就非常直观的说明了他的企图心,或者说是野心:他也想把自己的公司,做成一家长寿企业。
  “你知道,作为一个继承者而言,对这个问题,我的了解,同样不太深刻,或许这样,我可以给你分享一些塔塔的事例。”
  “19世纪70年代,我们的创始人,詹姆谢特吉先生,那时为了自己的棉花贸易,在英国工作了4年时间。”
  “当时的英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曼彻斯特高高入云的烟囱,铁路,一车车的财富铸造着我们难以企及的辉煌,但这并不是他看到的全部。”
  “后来他在日记里写道,这是大英帝国最荣耀的成就,也是大英帝国绚烂外表下的黑暗角落,人们在寒冷的北方日以继夜地工作,孩子们以一天一便士的报酬,在纺织机底钻进钻出,捡取掉落的棉花絮,穷人似乎除了被拼命地榨取,绝无改变命运的机会……”
  “看到的这一切,深刻的影响了他,于是在1877年,他自己的纺织工厂里,架设起了通风管道和排气扇,实施徒工培训计划,每个工人都上了保险和养老金,妇女还享有产假及特设的育婴房……”
  “在被认为最先进的《英国工厂法》颁布前25年,他创办的这家身处英国殖民地的工厂,就已经制定了更为宽厚的雇用条件,比如员工培训计划,退休金和退休制度。”
  冯一平相信,拉丹讲述的这些事,肯定经过了美化,但是,在1877年,就能做出这样的事,确实值得尊敬。
  但他也相信,在我们国家,在那个时候,肯定不是没有同样的企业。
  甚至还有可能做得更人性化,更科学,毕竟我们都知道,晋商在很早的时候,就实行了身股制度。
  那个时候,国内应该也不乏关心雇员生活方方面面的东家。
  “塔塔集团真正发展起来,是在第二任负责人,RD·塔塔先生任内,他完成了詹姆谢特吉先生不曾完成的梦想,建起了我们的钢铁公司。”
  “如今,当年的钢铁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座拥有百万居民的钢铁城,可是你知道吗,这座钢铁城市里,并没有令人窒息的污染,相反,她应该是我们国内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你在班加罗尔遇到的问题,在那里就完全不是问题,和美国一样,那里水龙头的水,可以直接喝。”
  “有一件事应该是很好的佐证,这座以詹姆谢特吉先生命名的城市,由塔塔钢铁管理的城市,是全印度唯一由私人企业负责公共管理的城市,我们的政府,曾两次希望接管城市行政,但均遭到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对。”拉丹塔塔有些骄傲的笑着说。
  “如果有时间,我希望你能造访那座城市,那座花园式的钢铁城市,是我们塔塔的骄傲,也是我们一些理念的直接体现。”
  冯一平此时眼前一亮,这和自己的想法,不是有些不谋而合吗?
  曾经贫困的五里坳,现在在自己的努力下,不是也已经发生了非常令人瞩目的变化?
  他是真的对那座城市有了兴趣。
  “同时,我们一直在大力资助国家的教育事业,早在1892年,我们就创办了印度第一家慈善信托基金:詹姆谢特吉·塔塔教育捐赠基金。”
  “在英国殖民时期,每5个到英国等西方国家留学的印度学生中,就有一位受到过我们基金会的资助。”
  好吧,这事自己目前也在做。
  “RD·塔塔先生,还做出了另一个重要举措,他成立了两家带有慈善性质的信托基金,把家族的资产全部注入其中,同时通过重新设置的企业架构,保证了这两家基金会,对集团下属公司的控股权。”
  “这就完全稀释了如你这样的家族传人手中的股份。”冯一平想了想,马上说道。
  大家族发展到后来,总会面临财产分割的问题,如果子辈是两个,孙辈就可能会有四个……经过一代代的分割,再加上避免不了的内耗,也许当初还显赫一时的企业,后来就消失无踪。
  “对,我们认为,正是他的这个举措,让塔塔,从一家家族企业,变成了企业家族。”塔塔笑着说。
  这好像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是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冯一平了解得不多。
  “我可不可以这样总结,不考虑从大环境的变化,一个企业如果要长寿,就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冯一平说。
  这一点,他认为自己是不缺的。
  他或者可以夸口,这个世界上比他还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也许有,但绝对很有限。
  说实话,从那个暑假在塆后的山上醒过来后,他就知道,自己不用为钱发愁,自己应该追求其它更高的目标。
  “我想,至少这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一家只考虑利润,只考虑赚钱的公司,不排除它在一段时期内,会有很好的发展,但这肯定不足以保证它长寿。”
  “这就相当于一个企业的品格吧。”冯一平说。
  “嗯,确实可以这么比喻。”拉丹点点头。
  “那么,另一个问题是,如何选择接班人?”冯一平接着问了另一个关键的问题。
  人的因素,尤其是负责人,自然也会极大的影响到一家公司的命运。
  拉丹看着冯一平眼里的疑问,马上知道,对这个问题,他肯定也已经有很多的思考。
  他既考虑企业长寿的问题,又考虑接班人选择的问题,这自然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他对自己创办公司的自信,而且还不是短期的自信。
  他又一次感叹,这还真是个妖孽的年轻人。


第七百三十九章 传承
  企业寿命这个问题,对那些有想法的企业家来说,都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
  因为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才几十年,加上中间还是有一些波折,我们国家的统计数据,可能不一定有说服力。
  但美国的统计数据,应该很能说明问题。
  在商业体系发展成熟的美国,大约有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能存活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一般的跨国公司平均寿命10~12年。
  这样的数据,任谁看了都不会觉得乐观,正因为不乐观,所以才要思考。
  按塔塔的经验,无论是社会责任感,还是给员工的回报,冯一平觉得自己都可以做到和塔塔一样好。
  那么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掌舵者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目前的他还没想出正确答案的问题。
  或许有人会说,这多简单,找职业经理人不就好?
  事情真不是这么简单。
  现在的冯一平,倒并不一定就希望自己的事业,将来就一定要由自己的孩子继承,他相信,将来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决定,比如自己退休后,把公司交给职业经理人运营,也一定会得到广泛的支持。
  只是,我们都知道,家族文化,是东方文化在经济领域里表现的显著特征之一,印度如此,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我们国家留存至今的那些不多的老字号,较为可考的,比如王老吉,一直靠的就是家族传承。
  其它的如张小泉、同仁堂、六必居……同样也是如此。
  世界上可能老字号最多的国家,要数日本,传承千年以上的企业,就有好几家,像塔塔这样,传承了近150年的企业,更是多达上万家。
  这上万家经营了超过一个半世纪的企业,同样也一直是家族式运营。
  欧洲的卡地亚,欧尚,美国的杜邦、福特……同样也是如此。
  也即是纵观世界,从亚洲到欧洲,包括美国,那些长寿的企业,多半都是家族企业。
  我们不讨论如果长寿企业太多,可能会导致的创新乏力,阶层固化等不利的影响,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家族传承,由创始人的后人担任负责人,这样落后的方式,在延长企业寿命方面,真不一定没优势。
  可能是因为,由创始人的直系后人担任负责人的家族企业,在遭遇逆境时,血缘的纽带、亲情的联系,会把他们整个家族的所有人,紧紧的捆绑在一起,荣辱与共,祸福同当,共同维系前人创下来的基业。
  大家对这种做法,最大的担忧,就是老子是英雄,儿子不一定是好汉,把公司交给后人打理,出现一个坑爹加败家的二世祖,你辛辛苦苦建的楼,他可能几年就拆个干净。
  这确实是个问题。
  但客观的说,职业经理人里,同样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金翎和他这样的搭档,可想而知,没有重复的可能性,金翎是把冯一平的事业,当成了自己的事业。
  但是其它的职业经理人,经理人前面的那个定语,“职业”,自然有专业的意思,但应该也有这样的意思在,就是对很多专业人士来说,“经理人”,不过是他们的一个职业。
  既然是一份职业,他们在有些问题上倾向于自己的利益,也是必然的事,这家干得不好,他还可以去下一家,你不能期望所有的职业经理人,都把工作当作事业来做。
  这样的还算好,那雀占鸠巢,把你的事业,演化成他的产业这样极端的人,也不是没有。
  如这会已经声名鹊起的国美那般,后来遇到的那位里外勾结,算计大股东的陈先生,或者牺牲大股东的利益,让自己的腰包丰厚一点的,更是普遍。
  还有,比如说苹果,请了那么多一流的职业经理人,为此把乔布斯都毫不客气的驱逐出去,又怎么样呢?结果还是越来越差。
  那还是在美国,苹果可以想到请可口可乐的负责人来担任CEO。
  但是在国内,即便不是创始人的后代接班,一般也是在企业内部找继任者,这个范围,其实也就是只比一个家族的范围大了一些而已。
  选出来的,也有很大可能是庸才。
  由此可见,不管是由自己的后人接班,还是让职业经理人经营,都不是最完美的方案,这也是冯一平想取经的问题。
  “我也只能说我们的经验,”拉丹说,“从我们的经验来看,继任者,不一定要是自己的嫡系后人,可以是家族里的其它能力出众的成员。”
  “你就是IRD塔塔先生的侄子。”冯一平笑着说。
  “你说的对,这样可以选择的范围,就一下子大了很多。”拉丹说。
  谁知道冯一平听了他这话,面露苦笑,“在我们国家,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
  他可没有侄子。
  哦,远房的还是有,像冯文华他们。
  还有那几个堂哥他们的孩子,只是从他们目前的表现来看,这事怕是指望不上,以自己的条件,自己的孩子,综合能力按理应该更强一些。
  “哦,那么只能考虑职业经理人,当然,前提是牢牢的把握住企业的决策权,除了我们的方式,美国福特的方式,你也许可以借鉴,这种方式,你其实也熟悉,那就是双重股权结构,福特家族,不论持股多少,始终拥有对福特40%的投票权。”
  他也轻轻的摇了摇头,“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你担心的这个问题,我不想一直工作到坐上轮椅,70岁之后,肯定要退休,但是目前,家族里能接班的人,还真是没有,我的继任者,看来只能是外来的职业经理人。”
  “谢谢你。”冯一平并没有轻松多少,在这个问题上,塔塔并不能提供太多的借鉴。
  ……
  就在冯一平和拉丹热聊的时候,在孟买,在印度,也有很多大人物在谈论他。
  这其中,包括经常会取代塔塔集团,成为印度私企一把手的信实集团,也就是印度上个世纪70年代的企业英雄,老安巴尼创办的集团。
  不过,在老安巴尼离世之后,大儿子穆克什——亦即后来的那个全球最土豪豪宅的拥有者,和小儿子安尼尔,马上分了家。
  但即便是分了家,一直也是纷争不断,并在最近呈明朗化的态势。
  他们的争斗,甚至都引来了印度政府的关注,安巴尼家,被称为印度的洛克菲勒家族,这可不是说说而已,印度的股民中,平均四个人里,就有一个持有他们家的股票。
  此时,意见很大的两兄弟,难得一致的都在谈论冯一平。
  同样,印度的那个隔代就出一个天才,最有影响力的工业和金融家族,贝拉家族,现在掌权的天才,库玛·贝拉,也在听下属关于冯一平的汇报。
  他现在比安巴尼兄弟还闹心。
  在7月,家族下属的M。P。贝拉集团主席,普丽娅瓦娜·贝拉,也就是他堂兄M。P。贝拉的遗孀去世,她留下了一份引起轩然大波的遗嘱:宣布公司将由她的得力助手、会计师洛德哈继承,集团所有财产都将不再属于贝拉家族。
  哪怕他们夫妻并没有子女,但这样的遗嘱,不但令人匪夷所思,也让一直受人尊敬的贝拉家族,一时成为了全印度的笑柄。
  这个遗嘱背后的故事,成了印度各界茶余饭后闲谈的主要内容。
  为此他们还不得不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判定该遗嘱无效,将M。P。贝拉集团重新置于家族旗下……
  可以说,冯一平担心的那些问题,现在正在他们身上发生着。
  米塔尔家族的掌门人,有钢铁之王之称的拉克希米·米塔尔,也在关注冯一平。
  他比较轻松,子承父业的他,已经培养出了自己的接班人,那就是他的大儿子,安迪亚·米塔尔。
  此时,这些印度的大人物,对冯一平的态度都非常一致,先观望,让他先跟塔塔家谈,看看这个近几年声名鹊起的中国年轻人,今天下午在孟买大学讲些什么再说。


第七百四十章 踊跃
  来自阿拉伯海的风,吹进印度门,吹过海滨大道,之后就无奈的在城市的高楼间消失无踪。
  《觉悟日报》的记者塞勒斯,这个迄今为止,唯一算采访过冯一平的印度记者,对这个旱季的午后,最直接的印象,就是热。
  他坐在开着空调的采访车上,把车门拉开一半,催促那些拿着器材的助手们,“快点,快点。”
  今天报社派来和他合作的摄影记者,也是社里水平最好的迪克西特,他背着包跳进车里,看了看表,才刚过一点,而冯一平的演讲,两点半才进行。
  “还早吧,这么急?”
  塞勒斯“嘭”的一声关上车门,在驾驶座的头枕上拍了一下,“开车。”
  “你要是昨天去了机场,就会清楚,这个时候出发,绝算不上早。”
  “真的吗?我不觉得他的演讲会有多么大的吸引力。”迪克西特说。
  “就是听了,又有什么用?听他们美化自己成为富豪的过程,对听众会有什么帮助?对不对?”
  “我们也现场亲历过那么多成功人士的演讲,你现在想一想,有让你印象深刻,有让你有收获的吗?”
  塞勒斯想了想,还真是如此,听那些成功人士的演讲,听他们怎么战胜一次次的失败,怎么克服一个个的难题,最后终于成功的历程,在当时,确实能让你激动,让你振奋。
  但是过后很快,就会像你昨晚在电影院,看的一部打斗精彩,看的时候觉得还是不错的大片一样,可一走到电影院门口,就不太记得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什么一样,把他们演讲的内容,也忘个一干二净。
  印象深刻的,还是有的,那是宝莱坞漂亮女明星的演讲。
  当然,印象深刻的,也不是她的演讲,而是她本身。
  但是,作为目前全印度所有的记者中,唯一向冯一平提过问的记者,塞勒斯本能的替冯一平辩解——因为这样关系的缘故,一定程度上,抬高冯一平,也是抬高他自己。
  “但他可是冯一平。”他说道。
  “他是冯一平又怎么样?难道还能把这些演讲变出新意来吗?”迪克西特说。
  “不排除这种可能,他可是善于创造奇迹的冯一平,说不定,就会有出乎大家意料的表现。”塞勒斯说。
  “奇迹?在我们这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面前,在我们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灿烂文化面前,他能创造出什么奇迹?难道是当着那么多大学生的面强调,我比你们最知名的富豪身家还多多少亿美金?”
  心里也没什么底的塞勒斯干脆不说话,只望着母校那已经成为孟买地标的钟楼,那是仿伦敦大本钟的造物,高达80米。
  车一路向繁华的南孟买驶去,他们经过了学校前面的广场,虽然正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这里依然聚集不少精力旺盛的家伙,他们正在打板球。
  塞勒斯笑了笑,想当年,自己也是这样,精力充沛得无处发泄。
  孟买大学,创办于1857年,它和马得拉斯大学、加尔各答大学,是印度三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历史悠久的一个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校园里到处是枝繁叶茂的大树,其中有些棕榈树,甚至能跟学校知名的钟楼比肩。
  一进入校园,他们顿时就感觉,气温立马下降了几度,而迪克西特,这时已经在用相机捕捉那些漂亮女大学生的身影。
  这所大学最知名的校友,当属圣雄甘地,但如果从日常关注来看,大家关注度最高的,还是另一位校友,印度的国宝,宝莱坞的第一美女,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美女,艾西瓦娅·雷。
  所以迪克西特平常也经常来这,但自然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艾西瓦娅·雷。
  塞勒斯没有他那么轻松,采访车驶到大礼堂前,他顿时感觉这天气又热了几度,此时大礼堂门口,就像大壶节时的恒河边一样人满为患。
  保安部门看起来也没有预料到这样的情况,举措也不是太得力,此时礼堂门口的场景,也和大壶节的恒河边一样乱糟糟的。
  他带着一个助理,奋力的挤到一位看上去是个负责人的身边,“我们是《觉悟日报》的摄制组,请问媒体通道在哪里?”
  作为印度第一大报,这块牌子平常无论在哪,都挺管用,但今天显然是个例外,那位保安负责人看了他一眼,指着周围的那些年轻人说,“你看看他们,你觉得有哪个通道他们不知道的?”
  出现在这里的主力,自然是孟买大学的学生,他们对自家的大礼堂,怎么会不熟悉呢?
  那位负责人一摆手,“或者等等,等他们进去再说,或者,你们也现在挤进去。”
  塞勒斯看着拥挤的人群中,那一些同样拿着设备的熟悉面孔,觉得这个时候进去,怕是也找不到好的拍摄位置,手在口袋里掏了一下,握住那位安保主管的手,“我5年前才从这里毕业,你看看,有没有其它的办法,能找个地方让我们拍摄?”
  保安主管飞快的瞄了一眼手里的诚意,“哦,原来是校友,还是觉悟日报的。”
  他压低声音,“两点钟,我让你走贵宾通道,你们可以把设备架设在舞台左侧。”
  “谢谢。”看着眼前这拥挤的人群,对这样的结果,塞勒斯已经很满足。
  他擦着头上的汗,回到采访车旁,对感觉有些傻眼的迪克西特说,“搞定了,给你争取到了一个好位置。”
  “我没想到,这些年轻人会这么踊跃,”面对眼前的这一幕,迪克西特说,“我先检查器材。”
  这样的场面,也让他不得不郑重对待。
  冯一平的演讲,为什么会这么受欢迎?其实很好理解。
  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两个国家在十多年前,相继进行的经济改革,为很多人提供了向上的通道,而冯一平,就是这些人里,成就最高的一位,也是和这些年轻人的经历最接近的一位。
  作为印度最开放的城市,孟买的很多市民,生活方式和习惯,已经全然西化,在观念上,自然也一样。
  这些孟买的年轻人和在孟买大学求学的年轻人,和欧美的那些年轻人一样,渴望成功。
  因而同样和欧美的那些年轻人一样,把冯一平当作创业的偶像。
  能有这样和偶像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而且还免费,怎么能不踊跃?
  他们希望偶像能分享自己成功的经验,他们希望能从偶像身上汲取力量,或者,他们并没有抱有其它的念头,就是想单纯的,亲眼看看自己的偶像。
  ……
  玛丽卡这个中午情绪有些低落,她呆在家里,看着自己准备好的那几样经典的印度美食,闷闷不乐。
  自己特意精心准备的这些,今天完全派不上用场,冯一平不但中午没空,晚上也没时间和她一起用餐。
  难道,看起来曾经那么近,大腿都能碰到大腿的距离,就要这么疏远了吗?
  上午的时候,他看起来不是还挺亲切的吗?
  她又想起欧文的话,“他是一个负责任的人。”
  所以,他肯定也是一个对工作负责任的人,今天的行程肯定安排得很满,也不像那些一见到自己,便恨不得把正事全抛开,只想约自己吃饭,只想买礼物让自己开心的家伙。
  这样成功又负责任的男人,我喜欢!
  她从果盘里拿起一个苹果,权作午饭,又兴冲冲的去换衣服,花了近一个小时才出来,兴致勃勃的对助理说,“走,去孟买大学。”
  指望他就自己不现实,只有自己去就他。
  ……
  也就是这个时候,正准备去公司的穆克什·安巴尼,被自己的那对龙凤胎儿女拦了下来,“爸爸,我们想去听那位年轻的冯先生的演讲。”儿子阿卡什说。
  看着旁边的女儿也一脸跃跃欲试的样子,穆克什立马干脆的说,“不行。”
  他对两个子女保护得很好,很少让他们在公开场合露面。
  “可是,他是我们的偶像。”儿子不放弃。
  女儿也抱着他的胳膊撒娇……
  与此同时,米塔尔的儿子安迪亚,也正驱车在赶往孟买大学的路上。
  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冯一平,他感觉有些复杂。
  首先,对方确实是创造出了一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自己也不差啊!
  安迪亚96年毕业于美国久负盛名的沃顿商学院,97年就加入自家公司,并从那时起,就一直负责并购部门。
  要知道他们家的钢铁公司,主要就是靠购并发展壮大,因此在家族公司壮大的过程中,他是实打实的功臣,他主持的几项并购,同样非常成功。
  如果和冯一平易地而处,他相信,自己的商业才能,并不一定就远逊于他。
  他是临时决定去听冯一平的演讲,他真的想知道,这位被很多年轻人视为偶像的幸运儿,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
  希望不要让我失望,他想。
  ……
  演讲的主角冯一平,此时也在去孟买大学的路上,在车上陪同他的,还是肖恩。
  “孟买大学的历史,比塔塔集团的历史还要早上20年,有70多个分院,和近20家研究所,目前在校学生近8万人,那是学校的钟楼,目前被作为图书馆。”肖恩介绍说。
  “哦,”冯一平点点头,跟着一愣,“8万学生?”
  “对,”肖恩肯定说,“目前还在增加中。”
  这还真让冯一平有些无语,8万学生的大学?清华现在的学生,有两万吗?
  “那边,是高等法院。”肖恩指着毗邻大学的一座建筑说。
  冯一平此时看着孟买大学里的建筑,觉得有些熟悉,这些哥特式的建筑,真的和马灵的母校乔治城大学有些像,不过,论自然风光和气候,乔治城大学还真比不上这里。
  稍稍有些遗憾的是,他也看到了不少女大学生,但不管她们穿的是纱丽,还是其它服装,无一例外,都包裹得很严实,真有些辜负这闷热的天气。
  这也是印度有一个矛盾的方面,像孟买这里,在路边都能看到拥吻的情侣,这在印度其它城市,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在孟买各大学,又有一项不成文的规矩,女生不能穿露背装和超短裙。
  车在办公楼前停下来,这楼同样很有历史感,同样是哥特式的,他刚下车,一大行人就在一个带着眼镜,脸型方正的老人带领下走出来,“这是校长维路卡博士。”肖恩介绍道。
  “你好。”这位老先生,竟然能用中文跟冯一平问好,而且还挺标准。
  这一下子就博得了冯一平的好感,“你好,很高兴见到你。”
  “你好啊,”维路卡校长双手握着他的手,上下打量着他,“呵呵,冯先生,你可能还不知道,你的这场演讲,可是给我们的保安部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应该是在我们学校最受欢迎的一次演讲。”
  此时,成功的从贵宾通道进入大礼堂的塞勒斯,看着进来的那些人,惊讶的张大了嘴巴,米塔尔家的安迪亚不说,贝拉家来了两位年轻人,连安巴尼家那很少露面的龙凤胎也来了?


第七百四十一章 演讲或是授课
  挤在前几排的学生,愕然的看着前排。
  认识安迪亚的人多,认识贝拉家的那两位的也不少,安巴尼家的那一堆未成年的龙凤胎,认识的人少,但是拜托,看他们寒暄的情景,猜也能猜出来那两个事谁。
  这一个个,平常只能在新闻媒体上看到,或者在新闻媒体上看不到的家伙,居然也都来了?
  原来我们是同一个人的粉丝?原来他们也这么重视冯一平?
  这个消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一排排的传遍整个礼堂,让整个气氛,更加热烈起来。
  后排的人,有些站起来朝前面张望,有些拿出手机准备拍照,但是很快,前面的人也全都站起来,热烈的鼓掌。
  台上,那个他们都熟悉的年轻人,穿着一件白衬衫,跟在维路卡校长身后,微笑着向大家挥手。
  “哗哗哗”,礼堂里顿时轰动起来,他们再也顾不上前面的那些豪门子弟,都把目光聚焦在那个年轻人身上。
  两个事先安排好的女生,激动的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