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你就一定要打人?不能好好说吗?”李副校长还是冷冷的盯着冯一平,可是一点效果都没有,在冯一平的脸上,他就看不到半分的惧怕,甚至在他眼睛里,好像还有那么的一丝……不屑?
听李校长这么说,冯一平真想当场问候他母亲一句,看他作何反应,当然,这好像也只能想想。“我是想好好说,但我当时忍不住。”
这样半真半假的实话,几位老师听了倒是觉得真实,不像刚才赵兴只挑着对自己有利的说。
成绩再怎么出色,他也是个孩子啊,听别人骂一句娘,扇一耳光回去也是正常反应。
所以,听了冯一平的话,张副校长还是不说话,对着浮在上面的茶叶吹了一口气,喝起茶来。
两个副校长,平时关系当然不会太融洽,但他也不会主动为冯一平得罪李副校长一次,当然,现在他能坐在这,本身就已经表明了一种态度。
教导主任说,“情况都清楚了,应该说双方都有错,具体怎么处理,李校长你看呢?”
“不管怎么说,先动手打人就是不对,此风绝不可长,我提议,对冯一平同学,按与同学打架斗殴办,做记过处理,以观后效。”李副校长说。
“我不同意!”王玉敏和冯一平同时喊了出来。
按理,处理这样的事,李副校长就应该主动回避,他现在不但主导了这次会议,还如此赤裸裸的偏帮,冯一平也没有什么好客气的。
“我想问,依据校规的那一条处分我?据我所知,赵兴同学并没有我们学校的学籍。我和他的这次争端,按理应该算与校外人士的矛盾。”王玉敏能有帮他说话的心就不错,冯一平不想她再得罪李副校长,再次抢着问。
李副校长一窒,确实,赵兴可不是梁家河中学的学生。
张副校长也插了一句,“这件事确实双方都有要检讨的地方,暑假是用来补课的,不是做其它事,但这半个多月以来,类似的事情好像还是有几起,教务处还是要担起责任来。”
“是,我们一定加强工作,我看这件事,就先这样吧,冯一平同学,你先对赵兴同学道歉,然后回去等校委会的处理决定。”教导主任说。
说实话,他也有些腻歪,为了外校的学生,处理自己的学生,而且还是成绩最好的那一个,这样的事他还从来没做过,更何况自己学生这边是占理的一方。
至于李副校长的那个提议,听听就好,要真想落实,得李副校长先把头衔前的那个副字去了再说。
教育口有个怪象,好多老师,不一定都能管教好自家的孩子,但有一点不可否认,多年工作下来,他们了解这些学生,而且眼光都恨毒辣,观察几天,就能大概知道一个学生的秉性。
再狡猾的初中生,充其量也不过是未成年的小狐狸,怎么敌得过他们这些经年的老猎手。
对于赵兴这样不断挑事的家伙,都不用他观察,从汇聚起来的情况看,就可以知道他是个什么玩意。
“对不起。”冯一平朝着赵兴那个方向,干巴巴的说了一句,然后转头看向班主任。
“你先回去吧!”王玉敏对他说。
赵兴亏就亏在,他姨父不是正校长,如果是正校长,还可以强行通过对冯一平的记过处理,但他姨父只是副校长,他的提议,一般很难得到另一位副校长的支持,何况另一位副校长对冯一平印象还蛮好。
而教导主任,他只会跟着校长走,而且,他也想当校领导啊,哪怕是个副的!这种时候,不推波助澜就算不错,怎么可能赞同李副校长的偏袒之言。
冯一平跟着张秋玲回到了教室,立马得到了英雄凯旋一般的待遇,有些同学鼓掌,有些同学朝他竖大拇指。可以说,傍晚的这一幕,让好多人重新认识了冯一平。
一天后,校长回校,把三年级三个班主任叫过去,和校领导们一起开了个会。
他也很恼火,一般这样的小事轮不到他亲自处理,但现在这事,牵涉到一个副校长,还有一个是最有可能,帮他在现任上,实现市高中录取零突破的冯一平,所以接到教导主任的电话后,他马上赶了回来。
学校的成绩好,他的履历才漂亮,他的前途才会更光明平坦,凡是有可能危及到他前途的,哪怕是李副校长,该不给面子就不给面子。
当天中午,校委会的处理结果出来,除道歉外,冯一平还需写两千字的深刻检查,张贴在学校公告栏上。
会上还形成了一项决议,以后对进入三年级的插班生、复读生、转校生,以及其它身份的学生,一定要做好教育工作,决不能让这些新进的学生,影响到三年级原本安定团结的学习氛围,那些不合格的刺头,干脆先剔除在外。
据说校长还在会上说了一句,“不要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这可能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吧,要是开全体教职工大会,估计还是这样的处理结果。
初中三个年级,其实可以说都是为三年级服务,三年级的成绩,不仅仅只关系到带班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其实也是学校整体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和所有的老师都有关系。
这样的事没闹出来也罢,既然摆到了台面上,除了当事人,没有一个老师会站到影响三年级学习的变数那一边。
不要说你是副校长的亲戚,就算是校长的亲戚,老师们照样也会有微词。
你一外校的学生,打着补课的幌子,完全不把老师和同学放在眼里,肆无忌惮,明目张胆的到处叨扰那些女学生,谁看的过眼?让他蹦跶了这半个来月,已经很给李副校长面子。
结果出来后的第二天,赵兴被李副校长送了回去,而冯一平贴在布告栏上的检讨,当天夜里就不见踪影。
第一百三十五章 变通
老师们其实也一样,甚至比学生更想多休息会,暑假里排课,不再是你一节我一节轮着来,而是你一上午,我一下午,然后这一天他们就至少有半天的工夫空出来。
比如今天上午,这四节课,全部是语文,下午连着四节全是数学,不过这样也挺好的,初中一到三年级的课程都已经学完,现在就是复习,这样一连着上,连贯性也挺好。
当然,语文还好,下午连着上四节数学课,啧啧,想想也挺累的。
不过,语文这门课,对冯一平来说真没难度,就是现在中考开始,他也绝对能考出个高分来,一百二十分的总分,怎么也不会低于一百一十分。
除了作文之外——这个当然很难满分,还有可能失分的环节,应该在拼音标注上,前鼻音和后鼻音,比如“亲”和“轻”之类的,他有点傻傻分不清楚。
他后来好像在网上看到过一些相关的技巧,比如声旁代表字是后鼻音,那那个字也是后鼻音,还有声韵配合也有些规律,有些声母,只能与后鼻音的韵母相拼。
所以,他后来干脆就没听班主任在讲什么,一边翻字典,一边总结,几个后鼻音的韵声旁列出来,你还别说,这样一来,有些他一直模棱两可的字,现在都能明确下来。
王玉敏在讲台上却有点不爽,我就讲一个主被动句的变换,你再认真,也用不着一直翻字典吧。难道又是在写什么东西?
下课后,她也不回家,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朝冯一平这走来。
冯一平还埋头写着韵声旁呢,就见一双手伸过来把他的本子拿走,抬头一看,王老师。
“你这写的什么?”见不是小说,王玉敏气就消了。
冯一平有些不好意思的把自己的想法跟她说了,因为他也记不准是不是只有这两样。
王玉敏听了却眼前一亮,因为地域和天赋的关系,除了一些女生好一点,班上好多男同学也都这样。她只能教这两个该怎么发音,比如舌根和软腭怎么配合,可这个东西太不直观,效果一直不咋滴,冯一平摸索出来的这两条,只要花点时间记一记,肯定比她那个方法好。
她拿过字典,印证了几个,“这个想法不错,给我抄一遍,我回去完善一下。”
她拍了拍冯一平的肩膀以示勉励,对那些因为她在教室,不大好意思出去休息的同学们说,“所以啊,你们要和冯一平多学学,不但要勤学,还要巧学。”
中午午休的时候,王玉敏连饭都顾不上吃,在冯一平提出的那两点基础上,反复论证,最后得出这是完全可行而且有效的。
她又花了两天的工夫,完善了一下其它的,比如鼻音和边音,平舌音和翘舌音等,然后,她立即动笔开始写一篇论文,准备写好了,就给《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寄过去。万一要是发表了,那她以后评职称时就会多加几分。
这也算是她的第一篇论文,而且她也很有信心。
……
冯一平描述的大好“钱”途打动了冯振昌,为了这个美好“钱”景,只和村干部打过交道的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和省里的干部打交道。
他拉上梅义良,通过老蔡居中牵线,请了街道办办公室主任老汪两次,第三次的时候,老蔡并不在场,酒至正酣,他悄悄递给汪主任一个信封,老汪也不客气,伸手掂了掂,熟练的塞到口袋里。
收了好处的老汪还算是有效率,三天后,就帮他们约到了交通局办公室的一个朋友,是副主任,虽然这顿饭出钱是冯振昌,但是酒桌上,这位副主任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和老汪谈笑风生,冯振昌和梅义良敬酒时,他的态度也很敷衍。
梅义良还好,冯振昌的心态还没调整过来,感觉这是他有生以来吃的最憋屈一次。
虽然桌上的每道菜,换成钱去农贸市场,可以买来他们一家人吃三天的菜,他还是没什么胃口,吃什么下去都觉得噎得慌。
就这样非常不自在的小心伺候了两个多小时,散场前,向据说嗜茶的副主任送上了高价买来的龙井,而且不仅仅是龙井,递过去的小袋子里还塞进了一个信封。
近一斤多高度白酒下肚的副主任,吃的油光满面,话说这样的酒席他吃的也高兴。作为办公室的人,大多数时候,他们也是冯振昌这样的角色,出钱出力,小心招待着各路领导吃好喝好,今天轮到他做主人,感觉相当不错。
推辞了一下,收下了茶叶,看到旁边有个灰色信封,心说还算懂规矩,终于第一次说了几句正经话,“你们也很有诚意,又是我朋友老汪街上的,那我就直说,盯上这些铺面的人很多,那些好的铺面,都已经定了下来,除非你是相当有影响力的餐饮品牌,不然不可能有变动,剩下倒还是有几个地方,也不错,我回去帮你看看。”
这话的意思冯振昌现在也明白,副主任后续帮不帮忙,就看他这边上不上道。
堆着笑送走了两位主任,坐上公交车的冯振昌,脸黑的和锅底一样,半个月的时间,五千多块钱花出去,却只得到这样一个连结果都算不上的结果!
已经到家的梅秋萍和冯玉萱都在等他,见他的脸色就知道可能不好,还是问了一句,“怎么样?有结果吗?”
冯振昌也不说话,咕隆咕隆喝了一大杯凉开水,“有剩饭吗?给我热一碗。”
冯玉萱连忙跑进厨房,准备给爸爸做一碗炒饭,烧个番茄蛋汤。
“还是没结果?”梅秋萍关了电视。
冯振昌把今天的遭遇说了一遍,“我不想再去找这些人了,也不知道还要喂多少才能定下来,即使拿到了店面,也不可能是什么好铺子,肯定是在边角的地方,估计店面也不怎么规整。”
“不管是边角还是店面不规整,只要我们用心做,生意总该会好的吧,”梅秋萍有些不开心,“要是就这样算了,那之前的那些钱不是白白打了水漂?”
冯振昌闻言觉得牙都痛了起来,“所以我才说算了,这个副主任是管这件事的,但不是具体经办的人,经办的人总要打点吧,还有将来车站的头头们,肯定还要意思意思,得花多少钱?”
“这真是……这都是什么事,好像花钱找罪受!”梅秋萍不甘又心痛。
冯玉萱把做好的饭端过来,“弟弟说的也对,长途车站这样的地方,生意确实好,拿不到店面,真的有些可惜。”
“有什么关系?”刚才对着酒桌上的美味佳肴提不起来胃口的冯振昌,现在吃剩饭吃的很香,“我就不在车站找,在车站旁边去找。一平说的是,车站的生意是好,但它周围的那些,生意也都不错啊,与其花更多的钱去求人,不如花高价在旁边找个地段好的,或者是多租几间,我就不信一定比不上车站里面的。”
第一百三十六章 找店面不容易
冯振昌也是发了狠,他想把这件事做成,但又不想再花钱腆着脸上杆子去求那些当官的,所以第二天一早,把采买的东西送到几个店里,就蹬着三轮车一路问了过去,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终于找到了在建的新长途汽车站。
车站建筑主体已经落成,只不过外面还搭着脚手架,前后还矗立着两部塔吊,底下也用绿色的网子围着,大铁门那,不时有载重卡车进出。
和他经常去的老车站相比,新车站更大,也更现代,正面这一边,是还不常见的玻璃幕墙。冯振昌有些恨恨的盯着二楼看了几眼,那儿,就是规划的餐饮区,用围在颈上的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又冒着大太阳,他蹬着三轮车绕着车站转。
门口的那个老头,一脸警惕的盯着冯振昌看,就怕他从哪个窟窿里钻进来,偷建筑材料,看他蹬着三轮车到了另一边,还是有些不放心,恨不得跟在他后面看着。
新车站正对面的那一块,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着,看样子是个高层商品房小区。其它的三面,是比较老旧的建筑群,临街的铺子也不少,不过现在看来,生意都一般,特别是在这个大太阳的上午,光顾的人都很少。
不过,这些小店,其中的不少,明显看出来是重新装修过,而且以小卖部、小吃店、礼品店为主。
有几家关着的门上贴着招租电话,他看了看,都不理想,一间铺面开间也就三五米,进深也差不多,至少要两间临着的加起来才合适,不过,到目前为止,看到的这些,都是这里一间,那里一间,没有连着两间的。
不过,有总比没有好,他买了支圆珠笔和一个本子,一间一间的仔细看过,把这些店面的基本情况和联系电话记了下来。
开了六家店,关于选址,他也有了些经验,车站旁边的店面,最好的当然是它前门旁边,次之的是后门那,两边的就一般些。
绕着车站转了三圈,确实没有一个如意的,地段好的有,比如现在这间,隔着条路,和车站前门在一条街上,离车站正门也就三五分钟的路,可这间店和隔壁的那个小卖部也一样,开间还不到三米,顶天了也就十几个平方,真的不太合适。
他把三轮车停在路边,摘下头上的草帽,向隔壁那个看着他的小卖部的老爷子张了根烟,“叔,麻烦打听下,这附近有大点的店面出租的吗?”
那老爷子一嘴的黄牙,铁定是个老烟枪,接过烟在手心墩了墩,上下打量着他,“你,租店面?”
他和车站工地看门的那个老爷子看法差不多,冯振昌这一身的打扮,标准的捡破烂的嘛,还租店面,还要大点的?
冯振昌不是没看出这个老爷子眼里的狐疑和看不起,他也不想计较这些,诚恳的说,“是的,我想找个大点的店面,想问下这附近有没有?”
老爷子虽然还是有些不大相信,不过看在他态度的份上,有些戏谑的说,“要大点的店面,有啊,差不多两百个平方,够不够?”
还真有?“够够,”冯振昌一迭连声的说,“在哪呢?”
老爷子往外一指,“朝后走,抬头看!”
冯振昌依言退后几步,抬头一看,二楼一排茶色玻璃,上面贴着张红纸“二楼招租”,一看那长度,有下面的近十家店面那么长,地方应该够。
他刚才来回几趟,一门心思的只看楼下的铺面,还真没留意过楼上,这难道就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只要面积大,二楼也不错啊,而且租金还能便宜些。
“叔,那麻烦问下,从哪上去?”他有些急迫的问。
老爷子心想,还搞得跟真的一样,不过还是指点了一下,“那边转角,绕到后面,有楼梯上去。”
冯振昌一看,心就有些沉,到转角那还有几十米,再绕到后面才能上去,哪即便做出来的东西再美味,装修再好,也招徕不了多少生意。
他抱着万一的念头,蹬着车走了一趟,坐实了心中的猜想,入口倒也是在正中,不过就是在后面。
非常失望的走回来,还是把红纸上的联系电话抄了下来,强打着精神跟老爷子道了声谢,他蹬着车慢慢往回走。
难道就只有这样放弃?一想到儿子说的前景,再想到花在那几个人身上的几千块钱,冯振昌心里非常的不甘。
他回到学苑路的第一家店时,已经过了午饭的时候,他把三轮车骑到后院,从后门进了厨房,看到一楼还是满座,心情总算好了点。
他想自己动手煮碗面,穿着工作服的梅秋萍往外轰他,“你出去吧,一身的汗,也没穿工作服,外面的客人看到了印象不好。”
一旁的那个塆里招来的小媳妇就看着笑。
梅秋萍给他盛了一碗鸡汤,让他先吃个麦饼垫垫肚子,等到客人少了些,到走廊上问他,“怎么样?”
“地方肯定不错,周围店面有,就是没有合适的。”冯振昌把今天了解到的情况跟她说了说。
“还真可惜,二楼怎么要绕到后面才上去呢?”
“是啊,我也觉得很可惜,那边房子虽然旧些,可也住着不少人,就是不靠车站,在那开家店生意也不会差。”冯振昌说。
“要不,还是会去找那个副主任?”梅秋萍试探着问。
“再等等吧,我再转两天找找,说不定就找到合适的了呢?”
第二天上午,他约着梅义良,叫他借蔡磊的摩托车,带他到车站周围转转。
郎舅两个绕着车站转了几圈,隔着两条街的地方也去过,始终找不到合意的,最后,冯振昌还是带着他来到了那个招租的二楼那。
梅义良也前后走了一圈,也觉得挺可惜的,要是入口在前面就好。
不过,和冯振昌不一样,他这几个月干了不少拆墙这样的事,马上就想到了是不是可以在前面弄个入口出来,想了一会就有了主意,他把冯振昌拉到一边,“哥,我有个主意!”
“真的?”冯振昌一把拉住他。
“还是租这个二楼,连带着一楼的这个店面也租下来,然后从一楼这做个楼梯上去,不就解决了?”
“这样能行?”冯振昌听了很高兴,不过有些不确定,“在一楼顶上开个大口子能行吗?”
“我看了下,这楼是砖混结构,一楼顶上也就是水泥预制板,顶多把旁边的几块再重新加固一下,对整体承重不会有影响。”
“真的?”
“当然真的!”梅义良说,“哎,你走哪去?”
“打电话!”冯振昌头也不回的说。
第一百三十七章 干脆买下来
走到一半,冯振昌停了下来。
他早过了冲动的年龄,只是前些日子,在那些当官的面前憋屈的厉害,一想到可以不用求他们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一时高兴了些。
不过回过神来,就觉得自有些着急,做生意不是赌气,而且,不管做什么事,太着急总不好,比如现在,房东见你那么急迫,还怎么会让你压价?
自家人知自家事,他虽然在省城买了房安了家,月入也有好几万,可是只要他一开口说话,周围的人就会露出一些鄙视的神情来。
回小区的时候,他不止一次听到那些在一堆聊八卦的老太婆在后面说,“土腥味还没去干净……!”
之前租的那些铺面,老蔡出面帮忙租的第一间条件最好,后来的几间都是他和梅义良去谈的,一听他们俩的口音,想叫房东让点步那是千难万难。
今天他们这样的打算,那两个房东不借机为难才怪呢!说不定知道了他们的想法,就直接把他回绝,两家自己合作,然后租个高价出去。
梅义良站在铺子前的凉棚下,拿着一根雪糕在吃,见状问道,“怎么了?”
冯振昌走到那个小卖部那,又一次问那个老爷子,“除了这个二楼,附近就再没有这么大的地方吗?”
那个老爷子见他今天又带着人过来,看样子还真是要租铺面,心说还真是人不可貌相,“我在这一块住了几十年,这附近啊,好像还真没有什么大铺面。”
“哦,那没办法,只能去其它地方找找,谢谢啊!”
梅义良有些不解的发动摩托车,“怎么了姐夫,不租了吗?”
“先送我回去,晚上到家里再说说。”
晚上,一进门,梅义良就问冯振昌,“姐夫,你究竟怎么想的,不租了?”
“不要急,来,先喝杯茶。”冯振昌递给他一杯茶。
梅义良两口喝完,“好了,现在可以说了吧!”
“我是这样想的,要想在楼顶上打个洞,一定要和那两个房东在一起商量吧?”
“那当然,你不跟他说,就在房顶上掏个大窟窿出来,谁干啊!”
“所以啊,我就担心,那两个人听到我们的想法后,肯定又是麻烦事一大堆,他们搞不好就会自己干,再好的结果,也会借机上调租金。”
梅义良听了也皱起眉头,冯振昌的担心也有理,以省里人的精明,听了他们的打算,即使还租,上调租金那是一定的。
做什么事都不容易,“那你打算怎么办?”
“所以,我想干脆想办法买下来得了,虽然投入大一点,但省事多了,而且也划算。”
买了两处房产以后,他对房屋价格也关心起来,果然如儿子说的一样,每年都在涨,去年全市平均不到九百,今年已经接近一千,涨了百分之十几,如果能买下来,房子在增值,同时店面也在赚钱,多好。
他都打算好了,到时一楼除了作为通道,照样可以摆上几个柜台,把老家的那些山珍拿来卖,至少,那里摆一个买糖炒板栗的摊子足够吧,而且车站旁边卖这个,生意应该不错。
对于起家的糖炒板栗,冯振昌还一直念念不忘。
而且,自己的房产,只要不改变结构,装修的时候,全凭自己心意,麻烦事也少。
至于他为什么有信心买下来,因为那两家分开看,条件都一般,不然也不会到现在都空着。
“车站旁边那一块的租金,肯定比现在租的这些铺子价格高,算下来,估计不到十年的租金就能收回成本,怎么算都是个划算的买卖。”
“可是就算他们愿意卖,这样算下来,至少又要小四十万,哪来这么多钱?”
“到车站投入使用,还有近小半年的时间,我们这边到时应该能有个二十多万,再把江边那栋楼拿去贷款,加起来也差不多。”梅秋萍说,“对了,你们的房子,定下来买在哪了吗?”
“我这几个月也和蔡虹看了几处,还没挑到合适的,也不急,还有差不多一年的工夫呢。”
“这个还是早买好,”冯振昌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诫他,“早买早实惠!”
“还有,买之前先跟我们说,你钱不够,就从我们这拿。”梅秋萍说。
虽然盈利能力不能和冯振昌他们比,其实梅装修公司这边进展也很顺利,当然,至少是在现在看起来,势头很好。
三支装修队一直连轴转,连歇口气的工夫都没有,装修的过程中,虽然免不了和业主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是到验收的时候,业主都很满意。
按冯一平再三强调的,梅义良一天三遍的跟装修队的说,首先要让业主满意,其次,要让在业主满意的基础上,觉得物超所值。
只有这样,嘉盛这个品牌才会慢慢有些口碑,最终才能竖起来。
所以,他杜绝了一切可以动手脚的那些小把戏,绝不能因为现在占些小便宜,而将来吃大亏。
这是相当难得的,特别是在今年。今年的好多商品价格都很乱,有些月月在涨,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涨幅高达27。1%,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达24。1%,以至于国务院几次发文限制物价上涨,一些商品更是实行了直接的价格管制。
所以包工包料的时候,不少装修队都在吃差价,差额高达百分之几十也很正常。为了避免出漏子砸招牌,梅义良他亲自负责采购这件事,多少钱买的就算多少钱,五金件和电线这些容易以次充好的,二哥在他耳边还咕哝了几次,他也不为所动。
金杯银杯,不如用户的口碑,这两个月,前面的努力就有了回报,现在,经之前已经装修过的客户介绍过来的生意,已经占到了他手上生意的三分之一。
还要特别提到一点,张作栋负责的那支装修队,不但效率高,品质也高,主要是因为他那支装修队多数人都是张作栋带的徒弟,彼此很熟悉,配合很默契。
一平还真是有眼光啊!梅义良跟着张作栋,检查装好的卫生间,现在正在做闭水验收,“已经过了一天一夜了吗?”他看着砖面上约两三厘米的水,问张作栋。
“到现在差不多二十六个钟头,我到楼下看过两次,刚刚又去了一次,没有渗漏,你要去看一下吗?”张作栋说。
“不用,”梅义良踮脚走过去,拔起堵着地漏的装着沙子的塑料袋,看着水几分钟就流的干干净净,又弯腰检查了一下勾缝,“做的不错!”
“尽心做,都能做成这样的。”张作栋说。
“那张师傅,你这两天自己盯着点,我可能比较忙,就不过来了。”
“怎么了,要帮忙吗?”
“不用,在报纸上打了广告招设计师,这两天应该就有人上门面试,我要等在那,走不开。”
第一百三十八章 颤抖
小楼的一楼大厅,被十来个人突击修缮了一下,也就是清扫了一遍,墙稍微刷了一下,不至于让人有到了被废弃的建筑的感觉。
面试这件事,梅义良还没有经历过,更别提面试别人,因此多少也有些心虚,担心自己一个人掌控不住,所以到处拉人撑场子。
其实他也没多少人好拉,能走得开的也只有冯振昌,外加蔡家兄妹三个,他特别中意蔡磊,以他那体格,只要他面带严肃的往桌子后一坐,面试的人肯定觉得压力扑面而来。
当然,他最希望能来的,当然是冯一平,也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觉得,这样的事,对外甥来说,肯定就不是个事。
蔡虹和他一起到的现场,看到一楼空荡寂寥的大厅里,孤零零的摆着两张桌子和几把椅子,地板上还有粉刷时留下的痕迹,很不满意,“你这样布置,满满的草台班子的感觉,肯定不行,那些真有才的绝对看不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