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呵呵,”他笑着从车把上取下一个黑塑料袋,“看看这里是什么?”
儿子抢过去一看,马上朝厨房里跑,“妈,爸今天买了苹果。”
张彦追在后面,“你现在不要吃,不然等下又不吃饭。”
这也是他家保留的传统节目,只要是去街上做事,张作栋每次回来,都不会空着手,要么是水果,要么是饼干之类的零食。
张作栋拿着毛巾跟在后面也走进厨房,对正在灶上炒菜的老婆说,“今天有个在省城开装修公司的人来找我,叫我去省里帮他。”
“谁啊,以前认识的吗?”
“不认识,一个姓梅的,就隔壁那个县的。”
“不认识的人,可靠吗?”
“没什么不可靠的,他又图不了我什么,就是我有些手艺,还带了这么多徒弟,一过去就能帮他拉起来一支装修队,不管怎么样,我想先去省里看看,他也说了,来回路费他报销,你觉得呢?”
“去看看也行,现在不比前两年,他们两个都上学了,白天不用人照顾,你也走的开。去省里闯闯也好,小彦明年就升初中,学费什么的一年比一年贵,再说,准备在路边建新房的钱不也差一大截吗?”
“我也是这样想的,那把县里的这房子建好,我就去省里看看。”
张成咬着个苹果叫了起来,“我也要去省城!”
张彦听了,也有些憧憬,此时的她,对省城也没有直观的印象,只觉得那一定是个大城市。
她更不知道,这些事后面还有一个推手。
梅义良既然回家来一趟,当然不好第二天就走,梅国华那里当作仓库的房子正在建,他怎么也得帮上一天忙。
第二天一早,他跟着老爸大哥王三哥的油坊那走,梅国胜问他,“姐他们生意怎么样?”
“还不错,下月初,第二家店就会开业,地段也挺好的,估计生意也不会差。”
仓库的墙已经盖起了一半,和普通房子不一样的是,四面都留下了很大的地方装窗户,房高也会比较高,所以和普通房子不一样,用的是水泥框架结构。
陆续有不少村里人来上工,过来的时候都会和他们打招呼,“老四回来了,听说你在省城开公司了?建中叔你这真是好福气啊!”
梅建中听了当然高兴,儿女有出息,最开心的当然是他。到他这个年纪,夸孩子,比夸他自己他还乐意听。
梅义良也笑着,叔啊哥的叫着,一个个的给他们散烟。
三个儿媳妇,在油坊那边围着一个大盆准备和面,旁边还放着一盆火,看见这边热闹,老三媳妇叉着腰在那边叫,“老四,过来和面。”
“你去吧,这边小工人也够。”梅建中说。
可梅义良真不想去,和面是个力气活不说,这样的天气里,掺了水和油的面,和起来那个冷啊,要不三个嫂子也不会在旁边放上一盆火。
第一百二十七章 亏了
冯一平有些奇怪,这些日子林慧好像认真了好多,经常拿着一些问题来问,她这真是转性了吗?但这好像真不是她性格啊!
就是一道算算摩擦力的题,他都反复讲了两遍,林慧看样子还是似懂非懂,要不是顾及到周围人多,他都想直接说,你还是去做谈情说爱那些有前途的事情吧,学习这事,真不适合你。
林慧这样玲珑的人,当然会觉察到冯一平有时候的不耐烦,不过还是拿着题过来问,冯一平也没有多想,他可没有自恋到把自己当作唐僧肉的地步。
好不容易,终于轮到了放假,肖志杰这天也不想回家,中午的时候,冯一平刚做了一份他的代表性菜式,名字非常高大上,“小冯海陆空立体乱炖”的大杂烩,就是用鸡架吊汤,然后把腊肉、现称的猪肉、蘑菇、豆腐、腐竹、虾干、海带等等全放进去,当然少不了加进去几个板栗,然后一伙乱炖,最后再在上面铺一层青菜,再撒一层粉丝,再加上葱蒜和各种调味料就搞定。
他自己吹嘘这是有山珍,有海味,地里长的,树上结的,河里游的,海里漂的……应有尽有,所以叫“海陆空立体乱炖”。
这菜主要是因为做起来简单,味道也还不错,所以颇受三个人的喜欢,热气腾腾,散发着香味的一锅刚端上桌,还没开动呢,就听到有人敲门。
“不用说,肯定是你爸,说不定你妈也跟着来了。”冯一平便走边对肖志杰说。谁知开门一看,是个带着大盖帽,穿着墨绿色制服,挎着一个大包的邮局工作人员,手里拿着一封挂号信,“冯一平在吗?”
“我就是。”
“这有你一封挂号信,怎么回事,这几天怎么都没人在家,我这都已经是跑第三次。”
“不好意思啊大哥,白天我都在学校上课,给你添麻烦了,要不进来坐坐喝杯水?”冯一平客气了一下。
邮局的也就是嘟囔几句罢了,他以为冯一平家就是医院的,这么小的一个乡里,绕几个弯子说不定就是熟人,他虽然有些意见,却也不好过分说什么,摇摇头拿了回执就走。
冯一平一看信封,见是大成律所的,就猜恐怕是分成的事,第一批音像制品也该上市了。
果不其然,说的就是这事,要发行的第一批已经已经生产好,按协议,扣除他们的代理费后,冯一平可以拿到三万多美元,不过现在国内是强制结汇,问冯一平这件事该怎么处理,钱是汇进来还是怎么办。
冯一平这才隐约想起来,从今年开始,国家实施外汇体制改革,推行强制结售汇制度,不要说个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不能保留外汇账户,只要有外汇进来,一般直接按当日汇率强制兑换成人民币。
他开户行刚好在中银,这还帮银行省了一道手续,直接被央行买入,积累国家外汇储备,估计他的存折上,现在显示的只有人民币存款,也不知道给他按什么汇率算的。
说起来,这个制度估计也是被逼出来的。
从广义上讲,一个国家并不缺本国的货币,都是自己开动印刷机印的嘛,怎么会缺。关键是你自己印出来的这些纸币,国际上能不能流通,比如我们拿人民币去欧美买飞机,如果他们接受,那就不会有这项制度出台。
但是,这个人民币国际化的梦,到冯一平重生前都还没真正实现呢,何况是现在。
好像再早些时候,动用外汇都要劳烦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签字。
所以,强制出台这样的制度,对国家很有利,带来大量外汇的同时,也为国内的金融市场竖立了一道屏障,不至于出现东南亚国家几年后的那类经济危机。
不好的地方当然也很多,比如好像到2001年11月份,能有外汇结算账户的企业还只有几百家,可见管控之严。
另外,到后来央行手握上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格林斯潘那老小子,一遇事,动辄就祭起“货币宽松”这个法宝,美元一贬值,比如它要是贬值万分之十四,那么平摊下来,我们国家每个公民,至少损失一美元。
当然,这是没有冲抵投资收益部分,这么大量的外汇,央行当然不会把它放在金库里发霉,肯定是有投资的,肯定有赚钱的。
至于普通老百姓,最不方便的,就是在去国外的时候,现在去港澳等地,最多只能兑换1000美金或同值其它外汇,港澳台之外的地方,只能兑换2000美金或同值其它外汇,至于资本账户,且等着吧。
这件事上他还真是亏了,要是赶在这之前取出来,自己拿到外面和人换,至少也得一比十吧。
反正今年肯定不止这一次分成,那就先放着吧,暑假的时候,想办法去香港开个户,到时直接存那。
星期天的早上,三剑客骑着车,你追我赶的朝镇上走,冯一平去邮局,他们两个陪玩。
其实在乡里也可以,挂号信也可以寄,电话也可以打。不过乡里的那些公用电话,老板都守在那,你一个十几岁的小屁孩,电话里说几十万这样的事,是等人笑话吗?所以还是镇里好,那里的邮局,公用电话是放在小隔间里。
电话打到蔡虹所在的门市,梅义良早就在那里等,“可以准备买楼?”听到外甥这么说,他反复问了两遍,听到冯一平叫他转告冯振昌他们,也在省里看看房子,有合适的就准备买下来的时候,他彻底不淡定了。
“你现在到底有多少钱?”
“大概三十来万吧。”冯一平看了看隔间外,小声说。
“三十多万?!”说这话的时候,梅义良觉得自己的嗓子都有些涩,你确定没有多看了一个零?
回来的时候,他们绕到三舅那去了一趟,外公加两个舅舅,三个舅妈都在,忙着牵面,他们三个人留下吃了午饭,走的时候,还带了一大筐的面头。
面头是什么呢,就是挂面在架子上拉长的时候,缠在插在架子上的小孔里的筷子上的那部分,中间筷子留了个孔,旁边比较厚,最后发出去的挂面,这一部分要剪下来,他们拿回去刚好可以煮早餐。
第一百二十八章 成就
很抱歉啊,这两天麻烦事比较多,刚到家,所以这一章又迟了些,不过我诚意很足的哦,为了早点回来,到现在饭都没吃。
七月二十号下午,冯一平风尘仆仆的从香港辗转回到省城,连在路上的时间一起,他这一趟花了十几天时间。
之前的几个月时间里,羊城和香港那边总算帮他办好了相关的手续。有了年初的试水,第二批的生产量翻了几番,除掉佣金,冯一平两次分成加起来的十万多美金,全部被存入了瑞银香港分行。
他没敢给家里人带礼物,要是让爸妈知道自己一个人跑了这么大一圈,要么他们回去一个人看着冯一平,要么,会想办法把冯一平转到省里来读书。
当然,东西还是买了一些,精巧的随身听就买了五个,还有其它的小玩意,全部被他寄存在车站,可不敢让爸妈看到。
这半年,成就非常不错,面馆新开了五家,加起来有了六家店,从村里又招来了十几个人。
这十几个人,也算是面馆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家里往往一年也产生不了多大经济效益的他们,拿上了和省城人一般的工资,而且吃住全包,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是其它跟风的面馆服务员可以比的。
六家面馆,因为地段不同,生意有好有坏,但最差的一家,平均一天也能买近两百碗面和近一百个麦饼。
冯振昌和梅秋萍他们第一次看到,仅一个星期,账上就多出了万把块钱,两个人都淡定不起来,等到存折上终于有了六位数,那天晚上,夫妻两个差不多一夜没眨眼。
梅秋萍抱着存折反复问丈夫,“我这没做梦?”
冯振昌也有些亢奋,呵呵的笑着,冷不防,“啪”一下,在她背上打了一巴掌,“痛吗?”
不过,这十万块钱在存折上也没呆几天,就被他们变成了一套房子。
冯一平原打算帮家里买套房子的,谁知道蔡虹和小舅为公司看中了一栋三层小楼,建筑面积有三百多平,后面还有个小院子,将将把冯一平存折上的钱耗尽。
冯振昌现在也是彻底脱产,每天就在几个店里转,在车站接到冯一平后,径直带着他到了刚装修好的新房里。
这是一个小湖边刚建不久的一个小区,有六栋高八层的小楼,楼间距不大,绿化也一般,倒是周边环境不错。
本来按冯一平的意思,直接在那些旧小区里找找,买套大点的二手房也不错,反正现在的这个新建小区,估计过个十几年也会再次拆迁。
可是听说花这么多钱买旧房子,爸妈死活不同意,他们一定要买新的,冯一平也拗不过他们,那就随他们吧,反正不管新房还是旧房,现在买都划算。
而且,住惯了瓦房的他们两个,一买就买了顶楼的,原来一直住的低,他们现在就想站在高处看看风景。
冯振昌带着冯一平,到了最里面一栋二单元的八楼,打开门,高兴的对冯一平说,“快进来,这是你小舅大致按你意思装修的,看看怎么样?”
这是一套三室一厅,外加一厨一卫的房子,实际面积一百二十多个平方,不像后来流行大厅的房子,客厅不太大,但光线不错。
总体装修走的是冯一平定下来的极简现代风,差不多就按他和张彦第一套房子来的,比如电视背景墙之类的也有,在这个时候,应该是独一份。
不过这个独一份估计也保持不了多久,梅义良装修完了以后,肯定会拿着图纸去忽悠后来接到的客户。
除了沙发这些,所有的木制家具当然是老蔡出品,因为算得上定制,所以看起来很和谐。家具颜色,是浅色木纹黄,看起来清爽明快,简洁大方,就是过上十年,也不会显旧。
客厅也不现在的大多数人家一样铺大理石,和卧室一样,也是木地板,本来爸妈还不太满意,老蔡来过一趟后,肯定了冯一平的意见,说比那些大理石的好的多,舒服又安全,还好清洁。
冯振昌非常兴奋,带着冯一平一个个房间走过去,嘴里不停的为他介绍这里那里的,冯一平很理解爸爸的这种心情,他和张彦终于在城市里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套房子时,同样的高兴兴奋。
而且,对冯振昌来说,现在他们一家,除了户口,除了一些人际关系,现在和一般城里人也没什么两样,甚至经济上比那些拿工资的还要宽裕。
两年前,他还是靠天吃饭的农民,现在,则走在成为市民的路上,他怎么不高兴,怎么不兴奋?
冯一平和爸爸把饭菜做好了,等到晚上九点多,在店里的妈妈和姐姐回来,一家人终于在新房里团聚。
梅秋萍一进门,首先还是把冯一平拉倒身前,上下打量着,“又长高啦!”
冯玉萱在一旁有些吃醋的说,“当然了,他现在餐餐吃的那么好,不长高才怪呢,十三四岁的时候,我要是也吃的和他那样好,也不会这么矮啊!”
她跑到冯一平身边比了比,已经比冯一平矮了半个头去。
不过,她这次见了冯一平还是很高兴,抱了他一下,“听说你期末考试又考的不错,想要什么跟我说,我带你去买,这几个月的工资,我可基本没动。”
梅秋萍在旁边说,“你买也好,免得我们给他买了,你又说我们偏心,走,一平,我带你去看看!”
冯玉萱在后面笑着说,“你们不偏心吗?从小就把弟弟当个宝,唉,谁让我是女孩子呢!”
梅秋萍转身给她头上一个响栗,“你小的时候,我们是缺了你的吃还是少了你的穿,一平以前还尽捡你的旧衣服穿。”
“呵呵,我不管,反正你们就是偏心。”
梅秋萍也懒得理她,带着冯一平一个房间一个房间的说。爸爸带他转过,他自己也转过,现在妈妈又热情的带着他转,不过,他一点不耐烦也没有,配合的很好,父母,也需要子女的承认的!
冯振昌表现的也很好,没过来凑热闹,把饭菜都端上桌,又把碗筷摆好,这才喊他们过去吃饭,很有些家庭主夫的意思。
爸爸和姐姐喝酒,妈妈和他喝可乐,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着喝着,梅秋萍忽然眼睛有些红,“两年前,这样的日子,我是做梦都没梦到过,真的!”
冯一平也很欣慰,自己的努力,总算是有了些成绩。重生一次,赚钱多少并不是主要的目标,能让身边的人早日过上比以前幸福的日子,才是最让他有成就感的事。
第一百二十九章 都让人放心
翌日早上,冯一平终于又一次睡觉睡到自然醒。睡觉时再也不用听“火车进行曲”,还真是件幸福的事。
伸着懒腰走到阳台上,扑面而来的是带着水汽的凉风,湖边的这个小环境倒是可以,要说爸妈眼光也蛮不错。
到小区前的小卖部花一块钱呼了一下,不一会梅义良就回了过来,“你就在那等着,我马上来接你。”
马上来接我?他这是买车了?
冯一平才刚吃完一支老冰棒,梅义良就骑着一辆摩托车轰隆隆的过来,红色的车看上去眼熟,走近一看,这不是蔡磊那辆吗?
“怎么样?我也想买一辆。”梅义良带着墨镜,灰色条纹的T恤衫,腰上显眼的别着一个BP机,一副有为青年的派。
见冯一平的眼光落到腰上,他取下来递给冯一平,“要不要给你也买一个?”
冯一平拿在手里随便翻了一下,连细看的兴致都提不起来,“我不要。”
这么个玩意,裸机价加入网费,加年费,居然要一千八!太不划算。
不过,在这个时候,却是那些赚了点钱的个体户小老板们的标配,腰里别着一个,还是件挺有面,挺骚气的事。
他们现在稍微有了点名气,老客户也维护的不错,商品房装修的生意一单接一单,银行那边虽然还是没进展,不过梅义良也接了几个服装店、理发店这样的小连锁生意,还是赚了些钱。
“摩托车呢?你觉得怎么样?”
“也不怎么样,你和我爸报名去学车吧,等驾照到手了,到时买辆面包车,可以拉人,又可以拉货。”冯一平跨上摩托车,抓紧后面的把手。
现在不管是天津大发还是昌河的面包车,最多也就四万块可以搞定。
面馆现在有六家,每天要采买的东西也不少,有了一辆面包车,就可以集中采购,质量可以保证,价格也会实惠一些,平时还好接人上下班,一车多用,挺好的。
小舅这边也一样,装修公司的物料和人员,都可以用面包车送,方便快捷。
“面包车,呵呵,那好啊,你人虽然小,心气都比我们大。”小舅听了这个很高兴,四个轮子的,总比两个轮子的好。
家里电话还是要装一部的好,想到这个,冯一平就有些心痛。电信真是太黑心了,哪怕是在省城,现在装一部宅电,居然要近四千块钱,算下来都可以买个卫生间,这也是冯振昌和梅秋萍一直舍不得装的原因。
冯一平也舍不得,主要是觉得不划算,但现在家里没个电话还真不方便。
买下来的这栋小楼不在主干道旁,稍微有点偏,风景却是极好,离江边不远,要不是建筑不是居家的格局,当作住的地方真挺好的。
把车停在院里,冯一平又有些心痛,就这地段,装电话的时候,电信不收你个上万块钱,还真不是他性格。
“怎么样?”和昨天的冯振昌梅秋萍一样,梅义良高兴的带着冯一平从下到上,从前到后转了一圈。
应该说真挺不错的,一楼进门有个大堂,三楼有个会议室,其它也都是办公室的格局,拿来开公司,确实挺合适。
这原本也是一个单位办公的地方,现在他们建了新的办公楼和住宅楼,这个老地方就看不上,才让梅义良他们有机会接手过来。
楼有点老,特别是外观,里面原本的装修,本来也有些过时,搬走的时候又破坏了一遍,当然也不能用,不过,这些问题,对一个装修公司来说,是问题吗?
“手续办好已经十多天了,就等你看看怎么装修。”
办公楼的装修,要是中规中矩的,冯一平见过那么多,问题不大,可是他总想,既然是装修公司嘛,自己的门面,最好还是要有些特色,至少,要让上门的客户有个深刻良好的第一印象,直接看到公司的实力和水平。
这样一来,考虑的问题就多了,不是他这个二把刀可以胜任的。
“设计师不是还没找好吗?在报纸上打广告,高薪招设计师,以这个作为招聘依据,谁设计的最好,就让谁当设计部的主管,其它稍逊的,就当设计师,你看怎么样?”当然不太好说自己搞不定,这样的机变,对冯一平这个老油条来说,完全不是问题。
梅义良想了想,“这样也好,正好可以看看他们的水平,免得花大钱请回来一个不顶事的。”
“还有,这个房子,是挂在你名下的,不属于公司,你知道了吧。”
冯一平当然知道,办手续的时候,梅义良坚持把这产权放在他名下,所以,现在冯一平虽然未成年,却也是有房产的人。
不过,小舅的这番举动,也让冯一平挺安心。
不管是和谁合作,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不是在起步困难的时候。不少企业,在创业的时候,再困难大家都能坚持,反倒是赚钱以后,散伙的多,都是因为意见不合,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
就如古人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以冯一平后来的经历,但凡合伙的能妥善处理好关系,企业能坚持十年以上的,后来都发展的不错,那些一赚钱就闹着分家的,后来好少能再做出一番成就来。
这处房产,原本就是为装修公司买的,挂在公司名下也理所当然,小舅他们却能一开始就坚持不要,而且,他和蔡虹也都知道房价以后肯定会涨,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坚持做出这样的决定,不是一句简单的明事理可以概括的。
“要是过了些年,这里涨上十倍,你和小舅妈也不后悔?”
“有什么好后悔的,就是房价不涨,我们也不能占这个便宜,占你便宜已经够多的了。”小舅淡定的说。不过回头就加了一句,“但是房租你不能收的哈!”
冯一平记得,小舅后来是自己做家具厂赚了些钱,不过好景不长,家具厂在激烈竞争中倒闭,不过,他又找上了一些人,合伙开了个家具卖场,反倒是比自己办厂还轻松些,这样看来,他后来的成功,和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别人跟他合作,他说不定还会主动吃点亏,跟他这样的人合伙,谁都愿意,谁都放心。
“对了,那个张师傅怎么样?”冯一平装作不经意的问。
“你说我们去请的那个是吧,他带的那支,好些都是他徒弟,干活卖力,水平也高,真挺好的!”
那就好。
第一百三十章 新想法
祝大小朋友们节日快乐!
冯玉萱也挺让人放心。
晚上,小舅也在家里吃饭,冯玉萱兴致勃勃的说,“附近的那个服装批发市场,我准备去走一走,要是能让他们有一半的人能在店里吃早餐或者中饭,那现在的生意至少能好一半。”
“那个市场倒是有不少商铺,好几百家吧。”
“大大小小三百多家,我挑中午的时候,去了好几次,大多数人都吃的简单,也都是快餐,我们价格实惠,味道不错,营养不错,一碗面加上块大排或者牛肉,再来一个麦饼,弟弟这样能吃的也能吃饱,不要说那些店里的人。”冯玉萱说起自己的想法来很有信心。
“那你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吗?”冯振昌问。
“市场里也有些人来店里吃过,我打算再印一批传单,一家家的去发,看看效果。”
“那最好去做些一次性纸碗,他们中午肯定离不开店面,只能是我们送上门去。”冯一平说。
“嗯,这个我也想过,有眉目了就去做。”冯玉萱说,“都说你主意多,弟,你再好好帮我想想。”
冯一平放下筷子,想起后来到店里推销的那些快餐店的做法。
“恩,这样,那些店里点餐的,不用当时结账,送过去他们签个字就好,月底统一结账。”
冯一平后来也这样,有很多送餐的名片,中午不出去吃饭的时候,捡一家的电话打,比较固定的那几家当时也不结账,月底或者月初的时候来结,虽然钱是一分不少,可就这么个小手段,也能让你觉得受到了优待。
结账的时候,再说几句吉利话,加深一下印象,增进一下感情,只要味道不太差,还是有不少会成为忠实的固定客户。
冯一平虽然在销售方面算不上出类拔萃,但也悟出了一些心得,不扯那些什么向爱斯基摩人推销冰箱,到少林寺推销梳子之类的臆想出来的屁事,只要是适销适路,和目标客户多接触几次,成交的几率当然高一些。
“月底结账,这个靠不靠谱?”冯振昌有些不放心。
“我觉得行,”冯玉萱想了想,“都是开门做生意的,一天吃一餐,一个月下来也就是六十多块钱,没谁好意思拖着不给。”
看着姐姐现在的样子,冯一平很高兴。
姐姐现在做事,倒是比爸爸妈妈还多一份冲劲,想法也多一些,花钱也不像从前,更有节制,身上其它的那些毛病也都不见了,这样的情形,想必爸妈也很乐见吧。
他一看,果然,冯振昌和梅秋萍虽然对他们的做法有些犹疑,但看着冯玉萱这副样子,眼里都是笑。
看着自己一家人其乐融融,梅秋萍问了一句,“义良,你和蔡虹什么时候成亲?”
“我们商量了一下,定在明年,五一前后吧。”在冯一平姐弟面前说这个,他好像还是有点不好意思。
“那就好,你成家了,我们也了了一桩心事。”冯振昌说。
“是啊,成了家才算成人,你这个性子,是得有个人管着你。”梅秋萍说。
等大家都吃完了,冯一平抛出了一个话题,“我过来的时候,看到新的长途客运站正在建,估计明年就可以投入使用,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你知道吗小舅?”
“是建设路上新建的那个吗?这个我也不太清楚,不过看样子是快了。”
“你问这个干什么?”梅秋萍和冯玉萱正收拾桌子,这个时候插了一句。
“我是想啊,这样新建的汽车站,一定有规划出来的餐饮区,我们是不是想想办法,要是能承包一块过来,那里的一个店,能顶外面的几家店。”
新的长途汽车站他后来也去过几次,二楼那就是餐饮区,后来有几家中式快餐,也有KFC这些洋快餐,因为来往的人多,每一家的生意都很火爆。
而且店面也都很大,不算厨房,最小的店也有一百平方以上,翻台率也很高,说那里的一家,顶外面的几家,那还是朝小了说。
“投入大吗?”冯振昌他们现在虽然也月入几万,但是谨小慎微惯了,做事讲究的是稳妥,首先考虑的还是投入,要是投入太大,估计他们不一定同意。
“这个我也不清楚,不过那样的地方,想来肯定不便宜。但是,投入大,回报也高啊,在车站里,肯不是只有早中晚这样的高峰期,车来车往的,一天到晚都会有人光顾。”冯一平说。
冯振昌想了想每次到车站见到的那么多人,还有现在的这个车站后面那条巷子里的各色饭馆,觉得也是,要是能在这样的码头上占个位子,生意要是不好,只能说你做人太失败。
“可是,那样的地方,一定很抢手吧,我们一个人也不认识,一点门路也没有,怕是不容易。”冯玉萱也不收拾桌子,坐了下来。
这还真就是他们的短板,即便是现在就把户口转到省城,他们和家在省城的人还是有好些差距,比如,人脉。
除了店里的员工,除了房东,除了老蔡一家,他们不认识多少省里的人,更别说那些在相关单位上班的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