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3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他是怎么都没有想到,哈斯廷斯会从这个角度解读这句话,因为这应该是一句被广大中国人所熟悉和认知的话,至少此前,他没有听人这样质疑过。
但是,好像也对呵,为什么一定要先苦,之后才能甜呢?难不成,我们都是受虐狂?
我怎么觉得这就这么像脑筋急转弯呢?
但是,这样的场景他又恍惚觉得很熟悉。
无它,做过家长的其实都经历过太多这样的时刻。
当孩子慢慢长大,慢慢有了独立人格,会主动观察这个世界之后,他们会对很多家长们认为天经地义的事提出质疑,“为什么天上会出太阳?”“为什么鸟儿要在天上飞?”“人为什么要老呢?”或者是,“为什么妈妈的奶奶那么大,爸爸的却那么小呢?”……诸如此类的。
所以,一个认真负责的家长,一定会经常遇到类似的脑筋急转弯时刻。
而且吧,解释的时候,老伤脑筋了,说得深了吧,孩子不明白,说得浅了吧,他又不满意。
“再尝尝。”冯一平再次端起杯子。
哈斯廷斯二话不说一饮而尽,也不评价这一杯的味道,依然就那么看着冯一平,显然是在等他的答复。
“哈斯廷斯,或者你应该听过另一个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中国好奶爸冯一平循循善诱的说。
“我们东方文化,具体说,就是中国文化的特色,向来是善于从总体上看问题,讲究循环,讲究转化,属于抽象思维,感性思维。”
“而在西方,大家更注重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质,偏重逻辑思维,理性思维。”
“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很多看起来对立,或者是呈因果关系的事物,比如光和暗,鸡和蛋,苦和甜,其实都能互相转化,和谐统一。”
哈斯廷斯一副似懂非懂、懵懵懂懂,好吧,其实可能是完全不懂的样子。
还是讲得太深了。
果然是良时难再至,知音难再得啊,冯一平顿时有种蛋蛋的感桑。
“具体就这句话来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目前虽然困难,但将来我们一定会有成就。”
这句话哈斯廷斯完全听懂了。
他有点不好意思再看着冯一平,是啊,自己和奈飞目前所面临的境况,冯一平肯定也是清楚的。
“因为苦和甜是相对的,相对很甜来说,微甜其实也接近于苦,那么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解读,如果按目前这样的状况发展下去,将来取得的成就,相对另外一种可能来说,也是苦的。”
另外的一种可能是哪一种可能?自然是我一直跟你说的那种可能,那片蓝海。
冯一平再次举起杯子,“现在是不是觉得没那么苦?”
哈斯廷斯满脸的不服气,又一次干脆的一饮而尽,他“咳”了一声,完全不理会冯一平话里的追问,“冯,你知道吗?虽然之前还不曾见过,但我其实很欣赏你。”
欣赏?你别以为我听不出来你这老小子是在占我便宜,在商场上,目前来看,俺可是比你有成就,别摆什么前辈高人的架子。
“呵呵,我对你的欣赏,布坎南早就当面跟你说过。”冯一平笑眯眯的说。
这有时候,就是得针尖对麦芒,寸步不让。
哈斯廷斯又咳了一声,不是说这个冯一平是个“谦谦君子”吗,这哪里看得出来?
“我要说的是,我很赞赏,”他终于没有再用“欣赏”这个词,“我很赞赏你在学术和商业上都很成功的时候,还能继续留在大学,坚持学习的行为。”
“在这个急躁而功利的时代,这是很难得的事,”他说,“其实我跟你一样,你知道的,我的第一次创业很成功。”
这个冯一平确实知道,他一次创业确实很成功,他当时创办的公司,在95年成功上市,而且是美股95年最成功的公司之一。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我两年后出售了那家公司以后,我回到母校斯坦福大学重新学习了6个月,学习教育政策、政治学、国家资本。”
这个冯一平还真不知道,他能做到这一点,那也确实挺难得,要知道,他那会已经37岁,还能回到学校学习,而且还不是国内后来各种老板流行上的那些主要是为了镀金,或者是扩大圈子的商学院。
“我就特别看不惯那些鼓吹辍学创业的观点,哼,哪有那么多天才?哪怕他们在技术上是有独到的天赋,但是管理上,他们也会同样优秀吗?”
“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能务实的承认自己的不足,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我们俩是相同的。”
这哥们会聊天!
他说这么多,你可以理解为他是在称赞冯一平,但他说这些,何尝不是在称赞自己呢?
“在其它的事情上,我也同样很务实。”
冯一平不说话,静静的看着他装……不,看着他说。
“我个人,更在乎公司的价值,而不是我个人的利益,可能还有些事你也不知道,在我第一次创业的时候,其实,我曾不止一次地要求董事会找个人来替代我,我不止一次的希望能开除自己,因为我觉得自己并不适合担当首席执行官。”
这个冯一平倒是有所耳闻,那时的哈斯廷斯,和之前的佩奇一样,更希望把自己看作一个工程师,他是有过类似的提议,当然,原因自然不是像他所说的那么单纯,那么无私,那么高尚。
他现在有选择性的单把这一点摘出来说,自然是为了标榜自己。
他既然这么说,冯一平也决定实话实说,“哈斯廷斯,其实从很早开始,我经商就不是为了赚钱,或者说不是为了给我赚钱。”
听了冯一平的话,看着他此时如婴儿般纯洁的眼神,哈斯廷斯愣了一下,一时不知道该怎么接。
果然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个比一个更能装啊!
他于是干笑了一下,“冯,我是很欣赏,嗯,”又溜出了这个词,他马上补救了一下,“我是很佩服你的商业眼光,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坚持相信我的决策,对奈飞的发展是最有利的,奈飞这些年的进步和成长,也有力的佐证了这一点,不是吗?”
冯一平也没有马上接着他的话往下说,“哈斯廷斯,其实还有一点,我们俩是相同的,我们中国还有一句话,叫做英雄所见略同。”
“你得承认,在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上,我们是高度一致,比如Redbox,对吧,我们已经谈妥了收购方案,然后你和奈飞也觉得Redbox是个很好的合作对象。”
哈斯廷斯又只能干笑,因为不管是从主观还是客观上,奈飞的那次搅局,都是在给冯一平和NEXTDOOR添堵,这被他当面提出来,怎么也有些尴尬。
“冯,你应该清楚,那是公司行为。”
“嗯,我能理解,哈斯廷斯,你别误会,我说这件事的重点,不是你担心的那个原因,我的重点是,在我没有提出跟Redbox合作之前,你并没有意识到那是一个机会,这一点你得承认,对吧。”
“当然,你可以那么认为。”哈斯廷斯说。
“同样,我相信在其它的问题上,有时也会如此,比如你认为百事达是个过时的模式和公司,奈飞现在的模式,才是最好的,但是对我来说,奈飞目前的模式,虽然是一个必经阶段,但同样谈不上好,同样是一个行将过时的模式。”
“这个行业的发展,只有我认为的那个方向,才是最正确的方向。”
“当然,你现在完全可以不那么认为,”冯一平又喝了一杯茶,夸了一句,“真是越来越甜了,你尝尝?”
哈斯廷斯没动,他现在很讨厌总被冯一平拿来借指的茶,虽然感觉真的是甜了些。
“哦,让我回到刚才的话上,但最后你肯定会承认我的做法是最好的,但是,到那时,和Redbox一样,你会发现,你同样没有机会。”
哈斯廷斯的脸现在有些黑。
第二百六十二章 最好的选择
哈斯廷斯是真的有些恼火,他很为自己,很为自己的公司骄傲,他认为自己带领着奈飞,正在或者已经颠覆了这个行业。
之前对自己不屑一顾的百事达,现在事实上正在复制自己的模式,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是,冯一平竟然说,自己的这种模式和百事达那种最原始的模式一样,也行将过时?
就这样轻描淡写的否定了他这些年最骄傲的部分,这实在是他万万不能接受的,他也是忍了又忍,才没说出那句“howdareyou?”
这其实很正常,就像有人这会去跟诺基亚的董事长兼CEO约玛·奥利拉,刚履新的摩托罗拉CEO艾德·桑德尔说,“嗨伙计,你们走错了路。”
或者说,“再这么下去,你们的好日子不多咯。”怕是会立马被当作精神不正常的人来对待。
哈斯廷斯暗暗吸了口气,强忍着不发火,不管后面怎么走,至少在现在,还不知道冯一平为什么那么笃定的底牌之前,还不好撕破脸皮。
这同时也是让哈斯廷斯恼火的另外一个方面。
自从那次在纳帕酒谷见面,听了布坎南的话以后,他和那么多少手下,把这个行业,那真是梳理了一遍又一遍。
但是,不论他们怎么努力,关于他们一次又一次,信誓旦旦的说的那片蓝海,还是连个边都没摸到,你现在还提这事,它就一定真的存在吗?
“冯先生,这也是我一直想跟你面谈的一个主要原因,你说的那个正确的方向,你说的那种全新的模式,究竟是哪个方向?”
“我想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会知道答案吧。”冯一平笑着说,傻瓜也不会回答他的这个问题啊!
哈斯廷斯自然知道,他问得这么直接,冯一平肯定不会正面回答,但是,试问一下又不用什么成本。
“我们考虑了方方面面的因素很多遍,始终认为,我们目前的模式,才是最先进的。”哈斯廷斯盯着冯一平说。
冯一平闻言摇头。
是啊,诺基亚同意被微软收购的时候,它的总裁还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这就是眼界的问题。”冯一平不客气的说。
“既然你觉得我们这是一个同样要过时的模式,你为什么对奈飞还这么感兴趣?”这也是哈斯廷斯想不通的一件事。
“这个问题,布坎南应该跟你说得很明白啊?”冯一平说,“我之所以想收购奈飞,主要为的就是你和你带领出来的这支团队。”
事实证明,哈斯廷斯和他的团队,在这事上确实做得不赖,那自己也没必要费力巴拉的再组一个团队。
而且,虽然他一再贬低奈飞,但是,已经习惯奈飞服务的这些订户,同样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我认为,你们能顶着压力,把奈飞做到现在规模,那么只要走在正确的路上,肯定能把这项事业做得更大,更辉煌。”
“辉煌?”
“会相当辉煌,”冯一平站了起来,“哈斯廷斯先生,你对我这个人怎么看?”
对于冯一平又一次的转换话题,哈斯廷斯觉得很无语,问的还是这话,你这是几个意思?想让我夸你吗?
“不说我的其它投资,只说我收购硬币之星,你认为我收购硬币之星的目的是什么?”
“我收购硬币之星之后,是把它重组出售,还是转移了它的优质资产,亦或者是拿硬币之星融资,来进行下一项资本运作?”
“都没有吧!”
哈斯廷斯点了点头,这个他必须承认,至少从目前来看,冯一平投资硬币之星,的确不是投机。
“我不但没有削弱它,还投入了更多的财力物力去推动它更好的发展,事实证明,我确实也由这个能力把本已经陷入停滞期的硬币之星发展得更好,对不对?”
“今天的硬币之星,比我收购之前,无论是市场表现还是股东回报,是不是都有大幅提高?”
哈斯廷斯又点了点头,这事他同样也否认不了,“你的一系列运作,确实让硬币之星焕然一新。”
“所以啊,你完全不用顾虑我收购奈飞的目的,我郑重的向你重申,我之所以希望收购奈飞,就是为了能把奈飞发展得更好。”
“同时,跟我收购硬币之星一样,关于收购之后,奈飞如何发展,我现在就有非常完整的计划。”
“我这么跟你说吧,收购奈飞的准备工作,我们已经全部就绪,我们自然希望能够得到以你为首的董事的支持,我们能够和和气气的合并,一起把这项事业做大。”
“当然,如果你和董事会抵制,我们同样也有备用的方案,这一点,想必你也是清楚的。”
哈斯廷斯自然是清楚的,从他第一次明确的拒绝了布坎南之后,NEXTDOOR显然还在按计划一步步推进,就能看出来他们的企图。
“如果不是出于对你和你的团队的欣赏,你觉得,我现在上马一家类似的公司,很难吗?这一点你不否认吧,哈斯廷斯先生。”
……
“看来氧化钴的上游供应,选择很少,但是碳酸锂,”康明斯看着眼前手下递上来关于上游供应链的概略报告,“其它地区的先放到一边,重点摸清中国国内可以提供碳酸锂的那些公司。”
这不仅是因为集团目前只在中国国内生产锂电池,而是综合其它各方面的因素考虑,嘉盛在中国,能够更顺利的涉足锂电池这一关键的上游产业。
“同时还要进行另两方面的分析,预测未来锂电池的发展趋势,以及同样需要用到这两样原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综合这两方面的趋势,再看我们有没有必要整合这两个上游产业。”
“在这个前提上,再核算我们投入多少资源整合这两个产业最经济。”
“好的。”手下边听边记。
“先这样吧,”康明斯点点头,又看了对面办公室一眼,不妨肩膀被人拍了一下,“嗨。”
“迈克?有事?”
迈克笑眯眯的,朝对面办公室看了看,“是好奇还是担心?”
原来说的是这个。
“兼而有之吧。”康明斯说。
他今天是有事没事就到这来转一圈看看,现在的情势,他有些看不懂,那边的两个人,这会都站在窗前,好像在看风景一样,大家又不是搞艺术的,雨打在树上,有什么好看的?
“呵呵,你放心,”迈克抱着手,“从我的经验来看,就没有冯掌控不了的会谈,来,到我办公室,他总算同意我们全面上广告,你经验丰富,看看我们的方案有什么遗漏。”
“这可真是个好消息。”
选择接受嘉盛的聘任之前,康明斯自然是深入了解了嘉盛在美国的几家公司的状况,自然看得出来,NEXTDOOR最大也是最容易赢利的方面,就是广告。
可是之前冯一平出人意料的一再把这个时机后延,很多人不解,但是康明斯恰恰很佩服他的这一点,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可预期的大笔收入前面毫不动心。
他也很理解冯一平的这个决定,他之所以这么做,不是不知道,或者是看不上这样的收益,而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以期将来能得到更大的收益。
看来现在就是最合适的时机?
“我们上线的功能越来越多,几个专业的评估机构都给出了正面的评价,NEXTDOOR现在大规模的上广告,是会给用户带来一些不便,但是,这点小小的不便,绝不会导致他们从此远离我们的网站。”
“既然冯都肯定了,那这个时机一定是最合适的。”康明斯又看了那边一眼,看到哈斯廷斯刚好转过身来,有些激动的对冯一平说着什么。
……
“我想我明白了。”
“明白了什么?”隔着窗子,依然能听到小雨落在树上和草丛上发出簌簌的声响,砂铫里的水又开了,这天气,还有他的这一番布置,很好的软化了今天这场唇枪舌剑,又非常重要的谈判的氛围。
“关于你为什么要坚持收购奈飞,”哈斯廷斯兴奋的说,“这其中,可能有你说的原因,我们这个团队很难得。”
“当然。”冯一平说。
“最重要的一点,”哈斯廷斯叉着腰,感觉这一刻自己终于处在上风——即使还不知道冯一平所说的是哪个方向,“你缺少时间,对不对?”
他高兴的笑了起来,“确实如你所说,NEXTDOOR上线一家类似奈飞的企业,现在很容易,但是,你的这个计划,一定有时间要求,而等你新办一家公司,再把它发展上正轨,一定超出了这个时间要求,我说得对不对?”
冯一平还真的有点错愕,这些家伙,果然没有一个是好糊弄的,结合自己的一些话,他居然这么轻松的猜出了这一点。
“你确实很敏锐,”冯一平也不掩饰,他点了点头,“你说得对,这个计划,是有时间的要求,但是,这个期限,并不像你现在想象的那么重要。”
“只因为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希望把事情能一步到位,那个期限,也是我自己定的,就是超出一段时间,其实就是后续的工作会麻烦一些,仅此而已。”
“主要的,还是我非常希望能和你的团队一起,把这项事业做大,我坚持认为,你是未来那家公司最好的负责人。”
他说这话,其实是实打实的把自己的位置,摆得比哈斯廷斯高,但是后者此时并没有计较这个。
难得的抓住了冯一平的一个弱点,难得的占了一次上风,一直有些彷徨的哈斯廷斯感觉终于踏实下来,“谢谢你的认同,我自然能胜任这个行业的所有工作,只不过,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走出一条路来。”
他握住冯一平的手,“很高兴认识冯,再见。”
既然冯一平有个时间的期限,那么,在那个期限到了的时候,自己一定能发现究竟是什么事,进而就能知道他一直所说的是哪个方向。
“相信我哈斯廷斯,这是你最好的选择,对你好,对奈飞也好,”冯一平不急不躁的把他送到门口,“或者你可以选择另一条路,但是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和Redbox一样,你可能会给我带来一些麻烦,但也就仅此而已,最后的结局,不会有任何改变。”
“是吗?我欣赏你的自信,我得说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样自信,”哈斯廷斯笑,“再见!”
看着他一下子轻快起来的背影,冯一平叹了口气,果然,老天爷对谁都不会过分偏爱,不会让事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至少现在,自己的每一项收购意愿,不可能都像硬币之星那般顺利。
但是,冯一平相信,这在将来肯定是可以实现的,等自己收购了几家公司,并且带领着那几家公司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之后,后续的收购目标,如果没有些特别坚强的理由,应该不会抗拒自己的并购。
“谈得不错吗,我看哈斯廷斯那么高兴。”还是始终关注着这边的康明斯走过来问道。
“让他高兴的事,对我们可不一定是好事,按B计划来。”
“啊?”所谓B计划,就是善意并购之外的那个计划。
第二百六十三章 方向
冯一平看了康明斯一眼,他马上说,“明白,马上按计划进行。”
虽然有些失望,不过,善意并购不成,对他来说,也不全是坏事。
能善意并购,那自然是最好,但是,成功的主持恶意并购,那才能更凸显他的能力不是?
“冯,关于锂电池关键原材料供应的情况分析报告,我刚发到你邮箱里。”
“哦?那一起来看看。”至少康明斯的这个新组建的部门,效率挺高。
“那边有茶,自己倒。”在自己人面前,冯一平就用不着装。
康明斯对冯一平整出来的这一套挺感兴趣,“在日本时,领略过他们的茶道,这个,和日本的茶道类似吗?”
“日本茶道源于中国的茶艺,最初是模仿,只不过后来融入了一些他们名族的特色,要是类似,也是他们所谓茶道跟中国的茶艺类似。”
如果不是考虑到在下属面前要注意形象,冯一平都想直接说这是日本茶道的祖宗。
康明斯还是听出来了冯一平话中的那些情绪,看来自己这年轻的老板,对他们的那个近邻,很有些小意见。
冯一平在静静的看报告,康明斯步了他的后尘,装模作样的在那捣鼓功夫茶,不过,他才喝了两杯,就提不起兴趣,这茶,跟他常喝的红茶,味道差别太多。
因为是概略报告,篇幅并不长,也就几千字,冯一平很快看完,“看来,还真是有必要涉足上游原材料的供应。”
康明斯忙放下茶杯坐到办公桌前,“而且我们认为,现在是进入上游最合适的时机,也是最划算的。”
“以本就稀缺的钴为例,目前电池行业对钴的需求,虽然在上升,但还不到总用量的一成,但按照我们的预测来看,随着电池行业的发展,它对钴的需求,将大幅提升,最多在十年后,电池行业的用量,将至少会占据整个市场上钴供应量的一半以上。”
“那时我们想进入,机会少,而且成本也自然会高。”
钴目前大量用于涡轮发动机的高温合金、机械制造的硬质钢、硬质合金和钻具、催化剂、磁性材料等行业。
可以看出,以上行业对钴的总需求虽然大,但是他们只用很低数量的钴,就能生产除很高附加值的产品,其实对钴的价格并不敏感。
但是这并不适用于锂电池行业,锂电池的附加值虽然也高,但它怎么会有涡轮发动机的高温合金、硬质合金那么高的附加值?
而全球94%的钴原料供应,都来自镍矿山和铜矿山开采冶炼过程中获得的副产品,仅仅只有6%的原料直接来自钴矿山。
也就是钴的供应,主要受限于镍和铜的产出,所以极不稳定,但市场对它的需求是刚性的,比如锂电池行业,对钴原料的需求会逐年增加,供需自然会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供应的短缺和价格的上涨。
要知道电池占到纯电动汽车生产成本的三到四成,说是锂电池,其实锂只占到锂电池质量的约2%,而钴这玩意在锂离子电池成本中的比重更高,甚至可以说它的价格决定了锂离子电池成本。
所以为了将来的利润的多寡,现在还真是有必要未雨而绸缪。
“钴矿山就不用考虑。”冯一平摇头,全世界六成以上的钴矿,偏偏位于刚果(金),在他印象中,那个国家好像一直不太平吧,投资那,风险太大。
而且开发一座钴矿山,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
“哦,中国西北就有全世界储量第二大的镍矿,那一带还有出产锂的盐湖?”这个康明斯特意放在前面的数据,倒是让冯一平有些欣喜。
只是,从事这两个行业的,自然都是国企。
单这个估计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不管在那个国家,你要想开矿,必然要跟政府部门打很多交道。
“这样,你和金总联络,尽量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在年底或者年初,代表集团去那里实地考察一次,看有没有合作的机会。”
在现在这个国内正热闹的讨论者民营企业原罪的时候,他不想也不奢望参与,更不想推动这样跟矿山有关的国企的改制。
只不过,现在的国企,很多也兴起了上市潮,现在自己的声望和资历都够,很乐意在那些公司公开招股前,成为战略投资者。
这一点还是让他比较自得。
我们奋斗十几年,或许能得到和一些人喝咖啡的资格,但是,成为很多拟上市公司期待引进的战略投资者,这是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得不到的资格。
为了能参与新股认购,我们绝大多数人只能老老实实的等着抽签,至于中签率,唉,不说也罢,那说多了都是泪。
但是,对于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来说,那选择不要太多。
举例来说,国内有志于到港股上市的公司,为了招股的顺利,一般在上市之前,都会主动邀请香港那些有影响力的豪门,成为自己公司的战略投资者,也就是主动让他们有低价购买原始股的机会。
想当初,冯一平看到香港那些本来就钱多得没地方花的豪门,因为被拉着去购买一些原始股,短短的时间内,投入的资金轻轻松松的翻了都不止一倍,那个眼红哦,现在,他和他的公司,终于也有了这个资格。
“好的,我也非常期待能去中国看看。”康明斯说。
“哦,到时可能会给你找一个伴。”冯一平想起了另一位他也想拉到国内考察的人。
……
冯一平回家,得到了热情的欢迎,参与欢迎的一共有三位,等在门前的黄静萍,闻声赶过来的女儿,还有摇着尾巴,颠颠的跟在女儿身后的小拉布拉多。
“爸爸,快来看,奶奶在给曾爷爷理发。”
“上午带外公去了理发店,他一看那价格,说什么也不理。”黄静萍解释了一句。
在美国,老爷子其它的字不认识,阿拉伯数字自然还是认得的,冯一平知道黄静萍去的那家美发店,哪怕就是男士简单的洗剪吹,加上小费,没个40美元下不来,换算成人民币,也就是一次300多块,外公不接受,也能理解。
说实话,冯一平有时都有点肉痛,主要是觉得不值,有被狠宰的感觉。
这会在国内,50块左右理发一次算是很好的,不但有洗剪吹,还有手法不错的妹子给你按摩。
但在这,全套洗剪吹顶多十多分钟搞定,如果想要享受按摩等服务,那么需要额外购买“HairSpa”头发护理套餐,也就是又得再出一份钱,再给出一份小费。
“回来啦。”外公坐在后院的门廊下,梅秋萍拿着一把剪刀在给他修理。
“回来了,妈,你这手艺可以啊。”
梅秋萍有点高兴,“以前更好。”她说。
在以前几块钱都算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时,村里的当家主妇们,都舍不得花那个钱,也就是买把剪刀,你帮我理,我帮你理,以至于都成了习惯,现在还有不去理发店的。
“你去洗手吧,我们马上好。”
……
黄静萍拉着女儿看着冯一平洗脸,忍不住问了一声,“今天谈得顺利吗?”
她知道冯一平借那笔巨额贷款的目的,为的就是奈飞,她虽然完全相信冯一平,但是,那可是非常大的一笔数目,20亿美元,免不了对这事上心些。
“看来不会像硬币之星那么顺畅,”冯一平也没打算瞒着她,“这也很正常,当然,我们还会想办法努力,尽量让他和董事会改变主意,但他就是强硬抵制,那也没关系。”
“你记得徐志摩的那首《偶然》吗,在这件事上,就不存在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哼,哈斯廷斯很快会明白,这事只会有一个方向,那就是我的方向。”
“你好霸道。”
“怎么,不喜欢吗?”冯一平在她脸上摸了一把,“看你两眼放光的样子。”
“你瞎说什么,我哪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