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3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二百三十四章 小疾
  “一平,我。”周新宇面色很难堪。
  “你们坐我的车,我跟周总走。”冯一平明白周新宇为什么难堪,那绝不是因为冯一平在方颖芝他们面前说的那几句话,那是因为他觉得有负重托而难堪。
  说心里话,说完那几句话,他也有些后悔。
  这,毕竟是自己网罗来的第一个专业人士,虽然说是让他负责便利店,可是金翎一加盟,他马上毫无怨言的退居第二位,而且自加入的第一天起,他其实也是哪里需要就朝哪里填——包括家里的事,而且填到哪里,哪里就能按自己要求的发展,真的是让自己省了不少心。
  这是什么事都可以托付的班底。
  缺点?也不是没有,太注意个人形象,总是会有偶像包袱,唉,没办法,骚气的中年大叔啊!
  “周总,刚才我的话可能有些过火,你别往心里去。”
  “不,一平,你说得对,我真是有好久没去一线,就是去了店里,也是一大帮人跟着,走马观花,我失职。”周新宇说。
  “也不怪你,你的事情太多,”冯一平看着窗外,“你们的事情都太多。”
  上海的金翎,首都的周新宇,羊城的徐斌,省城的小舅,几个分管一方的人,其实真的比自己还忙,具体的执行,总是比自己这个只出主意的人工作更多。
  何况经常会有额外的任务,就比如周新宇,除了本职工作,这两年又负责嘉盛商务中心的基建工作,还要负责处理好集团和首都一些单位的关系,经常还会陪同一些领导出席集团的一些活动,比如广交会那次,还有地图公司成立的这次,他都是陪着首都这里的领导去,然后再跟着他们回来……
  “老实说,我这次看到的问题,并不是什么新问题,大家一直也都知道,非常基础的问题,所以我也不得不说,大家的工作,都做得不错。”
  “可是周总,你也知道,集团的大方向,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上面不会出问题,出问题的,只能是下面,从这些小问题开始。”
  所谓管理,其实一些小问题的管理更为重要,这其实就和消防部门的工作是一样的,如果不加强预防,等小问题变成大问题时再处理,让隐患变成明火时再有作为,彼时就是再有作为,那也迟了。
  “下面的人可以骄傲,可以乐此不疲,可以对一些看起来不是很严重的顽疾习以为常,但我们不能,你说呢?”冯一平说。
  “你也知道,不管是便利店,还是酒店,以及其他的几个公司,为什么我们嘉盛在业内名列前茅?就是因为我们要求高,对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一直是高要求。”
  “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任由这样发展下去,现在是底下的货架,相对死角的地方卫生不过关,将来呢?怕不止是卫生,而是我们的员工,也会变得跟你的老东家里的员工一样的态度吧。”
  这不是冯一平吹毛求疵,他也知道,不可能事事尽善尽美,只要趋势是向好,是在进步,那就可以。
  现在则刚好相反。
  原来每一天,卫生都能彻底打扫,现在,连田华那样看起来不管是业务还是能力,以及秉性都不错的人,都只能做到两天彻底打扫一次。
  目前的这个趋势,就不是变好,而是变差,那自然非常不好。
  “一平,这一点我得向你检讨,”周新宇也非常了解冯一平,“老实说,现在我对这个问题,真的也是有些视若无睹,主要是一线的员工确实也有苦衷,一个人当班,忙不过来,或者有时候真的是不停的擦,依然不停的会有灰尘,这难免会让有些员工也放弃努力。”
  “不过,一平你说得对,问题不在于结果,在于这个日益懈怠、逐渐不在乎的趋势,之前是我们不够重视,现在明白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以前眼界也不够宽阔,我听吉胜说,你已经提出来,采购或者定制一些设备,想办法减轻他们的劳动强度,我们再设法加强他们的思想建设,这样的问题,肯定会有很大改观。”
  “我可以向你保证,临时抽查时,一些店,一些死角的卫生状况可能还会不尽人意,这种情况很难杜绝,但是,绝不会再有人对这些问题懈怠。”
  “我相信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冯一平说,“老周。”
  冯一平非常清楚的看到,听了这个称呼,周新宇的眉毛跳了跳,果然是个听不得别人叫他“老”的大叔啊,“我其实一直有个想法,对如何提高员工积极性,我们吧,好像都不怎么在行,所以,你觉得有没有必要外聘一个专家?”
  “你有了人选?”周新宇问。
  “虽然光顾得不多,但是,我很佩服美国星巴克那些员工的积极性,你觉得,如果能从星巴克挖一个这方面的专家过来,会不会对我们很有帮助?”
  “当然好,”周新宇说,“老实说,人力资源部的有些工作,是需要好好加强。”
  这就是冯一平欣赏周星宇的另一点,他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始终是公司的利益,比如,他此时完全不会考虑,从星巴克挖过来一个人,会不会威胁到他的地位。
  “老周。”冯一平看着他眉毛跳就忍不住有些开心。
  “那个,一平,”周新宇嘿嘿了一下,“这个,能不能不叫我老周?”
  “好哇老周,我还有一个建议,你啊,有时候也得放下案头的工作,不打招呼就去一线好好看看,不是视察啊,不带什么人,临时去,就是认真的看看,我估计你也一样,还不至于说受到蒙蔽,但有些情况只看文件,绝对看不出来。”
  公司在快速的发展壮大,而且总体成绩非常好,下面的人,难免就会报喜不报忧,很多时候,下面的一些具体问题,他们就很难把握,各式报表里也发现不了。
  当然,这也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问题,总要想办法应对,冯一平觉得,这种临时袭击,不失为一个办法。
  ……
  “哈哈,妈妈,这个好大,你吹,你吹,你吹的大。”青翠的草坪上,穿着一身红色卫衣,看起来非常醒目、可爱的文森特,追着阳光下的肥皂泡跑得不亦乐乎。
  原来他卖给自己玩的泡泡玩具,现在都给了妈妈,妈妈专职吹,自己专职追。
  马灵蹲在地上,看着儿子脸上一直没停过的笑,放下那个蘸着肥皂水的小玩具,“珍妮他这不是假笑吧,怎么这笑就停不下来?”
  “他那是高兴,”珍妮说,“你周末的时候,是文森特最高兴的时候。”
  对文森特来说,确实是这样,因为这两天,妈妈可以整天都陪着自己,自己也不再是只能跟着珍妮到家附近的公园转转,而是可以去市中心,或者郊区的大公园,见到更多的人,玩更好玩的游乐设施。
  马灵突然觉得有些难受。
  “妈妈,没泡泡啦。”文森特张牙舞爪的跑回来。
  “马上就有,”马灵吹了一口气,又吹出一串五彩的肥皂泡,“哇,妈妈你真厉害,这些都好大,呜,”文森特又不知疲倦的跟着那些肥皂泡奔跑。
  高高的华盛顿纪念碑那边,几个年轻人说说笑笑的走过来,其中的一位,扫了一眼草坪上或作或趟的游客,忽然眼睛一眯,对同行的人说了几句什么,在一阵嬉笑声中,脱离大部队,快步朝一个方向走去。
  “嗨,真巧啊!”
  马灵还在专注的看着儿子,“文森特,别跑了,过来擦擦汗,喝口水。”
  哪知文森特突然挡在她前面问,“你是谁?”
  马灵回头一看,一个穿着棒球服的人站在自己身后,看起来有些惊讶,有些尴尬。
  这人他见过,“哦,你是……”却一时想不起来名字。
  “我是佩斯。”佩斯现在看上去没有丝毫不高兴的样子。
  “这位是?”
  “我是文森特。”文森特抢在妈妈前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儿子。”马灵补充说。
  “你好文森特,”佩斯蹲下来跟他握手,“你爸爸呢?”
  ……
  硅谷,乔布斯难得的不在自己办公室。
  但哪怕是在别人的办公室,哪怕从之前医生的表现里,他就看的出来,这次的检查结果,怕是不容乐观,但是,他依然好整以暇的坐在椅子上,就像在自己的办公室接待客人一样,把双手握在身前,神情平静,目光坚定。
  这是一个能把任何地方变成自己主场的人。
  “斯蒂夫,”桑德拉博士现在看起来居然还面带喜色的样子,她指着片子说,“坏消息是,你胰脏上的阴影部分,已经确定是肿瘤。”
  “好消息呢。”乔布斯声音很平稳,好像得了癌症的那个人,不是自己一样。
  “好消息,”桑德拉博士的声音有些高亢,“切片检查的结果表明,这些是胰岛细胞,或是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很少见,但生长较慢,因而更容易成功治愈。”
  “现在是早期,我建议你马上安排手术,我们非常有把握通过手术切除。”
  刚才没有不高兴的乔布斯,现在也没有高兴的样子,稍微沉默了一会,“桑德拉博士,我现在不能给你答复,另外,暂时请替我保密。”


第二百三十五章 侥幸,不侥幸
  冯一平站在满是各种钢筋和管线的幕后,手抄在口袋里,悠闲的听着前面主持人在说介绍词,“当一个人头衔太多的时候,其实介绍起来反倒是一件难事,我今天就碰到了这样的难事。”
  “最终,为了别出心裁,我又不得不用大家经常介绍他的方式来介绍他,还是用数字,不过,这一次的数字,不是他有多年轻,或者他有多大成就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数字。”
  “我今天要介绍的这组数字,来自百度的统计,”主持人说到这里笑了一下,“当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不确定百度以后会不会还这样乐意提供他的相关数据。”
  “这一定收了不少广告费。”冯一平笑着小声对方颖芝说。
  跟他们站在一起,带着耳麦的那个电视台的女孩子,竟然不反驳,也笑了。
  冯一平是谷歌的大股东,将来谷歌进入国内以后,他和百度的关系,应该不会像现在这么好。
  “截止到上个月底,国内7800万用户,在网上一共搜索了他12783528次,是百富榜上其他99位富豪搜索总数的25倍。”
  “这样可能还不够直观,我们再比较一个数据,香港明星刘德华——刘天王好像和他也有交情,到上个月底的搜索次数是2500多万次,他的数据,是刘天王的一半。”
  “截止到上个月底,百度总共的搜索次数接近100亿次也就是,就是平均不到1000次搜索里,就有一次是关于他的搜索,由此可见他的受欢迎程度。”
  冯一平现在百分百的可以断定,百度这次一定交了不菲的广告费。
  “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他是谁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冯一平。”
  方颖芝跟着工作人员闪到一边,对着冯一平做了个加油的手势,冯一平点点头,可惜,这会要是张彦,或者自己那两个孩子妈抱着孩子站在那给自己加油,该多好?
  他朝方颖芝点了点头,笑着从滑开的布景墙中走出去,“欢迎你。”主持人笑着迎上来。
  依然是一贯的西装革履,不过此时的他,比后来看到的年轻了好多。
  “谢谢,主持人好,大家好,”看到前排坐着的几位,冯一平连忙补充了一句,“老师们好。”
  前排,坐着几位学校里的教授。
  这应该是上对话的嘉宾里,态度最好的一个,当然,也是最年轻的一个,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学生一样。
  他穿得也像个学生,白衬衫配驼色毛衣,卡其色裤子,真的很学院范。
  主持人一开始问的,也跟学校有关。
  “一平,我们都知道,你在高中时就开始创业,而且发展得很好,那你为什么还要坚持读完大学?”
  “相信你也听说过,现在流行一种说法,一些人之所以创业成功,是因为他们大学中途退学创业,比如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迈克尔·戴尔、拉里·埃里森等,很多老老实实读完大学的,后来还不一定有给他们工作的机会。”
  “既然上大学前,你就已经相当成功,那为什么还要上大学?我们都知道,为了考上好大学,高中的日子都不好过。”
  “因为他们是天才,我不是。”冯一平笑着说。
  “你说你不是天才,估计在场的观众都不会同意。”主持人笑。
  “天才和美女一样,也是分级别的。”冯一平说。
  他这个比喻挺新奇,“那你觉得自己是哪一美女级别的天才?”主持人凑趣。
  “邻家妹妹型的?”冯一平也不介意博大家一笑。
  “我想说,每个人的成功其实都是不可复制的,我们只看到了那几位大学退学和创业成功这两个共性,就简单的把这列为因果关系,真的很不严谨。”
  “在任何地方,创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有他们这几位退学创业成功,但我相信,同样和他们一样选择退学创业,但结果不成功的人,至少百倍于他们。”
  “像我这样资质普通的人要想创业,接受完整的高等教育,是大有裨益的事,而且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虽然选择退学创业,但退学不意味着不学习。”
  “对,只不过,他们可能会目标明确的选择性学习,那样学习效率更高。”主持人对他的说法表示肯定。
  “我想问的是,事业已经小有成就,高中的学习又非常辛苦,你就没有动摇过?”
  “在初中的时候,准确的说,初一的暑假,我混进了我们省城的财经大学,拿到了《货币金融学》和《投资学》的课本,当时很高兴,呵呵,以为可以马上自学成才,再抓住机会实践几次。”
  “谁知道一翻开书就难住了,又是高数,又是很多专业的英语名词,就我自学,不但效率低,还真有可能把经念歪,所以我那会就觉得,应该系统的在老师带领下学习,那样的效果才会好。”
  “初中的时候就你看大学的专业课本?”主持人问。
  “是,因为对这方面很感兴趣。”
  “那后来呢,看不懂就没看了吗?”
  “借书给我的那位,现在是我们集团的一位高管,顺道把他的笔记也给了我,我自己买了一些工具书,有弄不懂的还写信向他请教,在初二的时候,那两本书也算啃完了,当然,也是不求甚懂。”
  “这还不是天才吗?初中的时候你就能想这么远,还这么下苦功,让我们为一平的努力鼓掌。”
  “果然谁的成功都没有侥幸,你的启动资金,也和这方面有关?”
  这也算是给冯一平一个机会,让他亲口说出自己第一桶金的来源,从而洗脱不少人议论纷纷的“原罪”嫌疑。
  “是的,高中的时候,我有一笔爸妈不知道的外快,然后偷偷的把自学的一些东西在金融市场里实践了一下,也是拜当年的大环境所赐,很侥幸的积累了一些资金,那也就是我发展的启动资金。”
  “有钱了,事业也不错,还能坚持读高中,确实不容易。”主持人又夸他。
  “通过学习赚到了钱,所以对学习更有兴趣。”冯一平直白的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自学都能赚这么多钱,如果老师带着学更多的专业知识,岂不是能赚更多的钱?你是这样想的吗?”
  “真是这样想的,”冯一平笑,“而且当时坚持读高中,也有另外的一个考虑,我爸妈,他们很传统,跟很多家长一样,有望子成龙的想法,考上一个好大学,绝对是能让他们脸上有光,心花怒放的事,就是只为这个目的,也值得我好好的读高中。”
  已经成家的观众都在鼓掌,唉,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这么懂事。
  “听说你高中的时候,除了学习和创业,还做了另一件很重要的事,写书。”
  “对,写了一本小说,还有把自己关于商业的一些思考,反复进行了梳理。”
  主持人拿起两本书,“这就是一平在紧张的高中写书的成果,这本小说,现场和电视机前的很多观众应该很熟悉,在两岸三地都有销售,累计销售近200万册。”
  “这一本,那就不仅是在两岸三地,全世界很多人都清楚,都熟悉,我也看过不止一次,这就是蓝海战略。”
  “写这两本书的时候,预料到了后来的结果吗?”
  “真没有,”冯一平摇头,“写小说,当时纯粹是为了钱,因为侥幸的在初中就发表了一些作品,有一定的反响,拿到的稿费,可以说是极大的改善了家里和我自己的生活,所以后来需要钱的时候,习惯性的朝这方面想。”
  “蓝海战略,当时其实还并没有把它升华成理论,只是一直在琢磨,以当时自己孱弱的实力,如何能创业成功,后来也是在实践中慢慢成型的。”
  “听说如果不是为了你自己的杂志,你都没想着要把他出版?”
  “其实在杂志上刊登过后,也没想过要把它结集出版,当初之所以登在杂志上,说起来原因也很多,一个是自己瞎摸索出了一些东西,年轻人嘛,都喜欢显摆一下,刚好自己有个平台,就放了上去。”
  “其二呢,主要也是因为当时杂志刚创办,约稿都难,所以想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呗,顺道节约点成本。”冯一平笑。
  “没想到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你的前沿杂志。”
  “侥幸,真是侥幸,”冯一平说,“那会哪能想得到后来有那么高的反响?”
  想不到才怪呢!当时,那些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安排。
  “所以,听说后来哈佛商学院出版社主动找上你的时候,你还不乐意?”
  “当时是有些不乐意,我一看原来自己瞎琢磨的这套东西,好像还挺受欢迎,能带动杂志的销售,自然不愿意马上把它全部出版,那样买我杂志的人不是会少了吗?”
  “我得向大家解释一下,哈商出版社是怎么样的一家出版社,”主持人指着书上的那一行字说,“这是全球最知名,最权威的商业图书出版社,一年出版的商业图书,不会超过50本,要求非常高,审稿非常严格,是全世界很多专家梦想的出版社。”
  “而这50本里面,重点推介的,又只有几本,在此之前,还没有中国学者的书籍被他看中,一平的这本书,可以说帮我们破了一个记录,而且,还是他们的年度重点项目。”
  “说实话,我瞎琢磨出来的这点东西,居然这么受欢迎,我做梦都没预料到,真的也是侥幸。”
  “一平你就是这么谦虚,现在取得的所有成就,你都说是侥幸,但是我们从你这些年的历程来看,却是一点都不侥幸,来,我们听听一平大学的良师,清华经管院的赵院长的说法。”
  “我认为,一平能有现在成绩,确实有侥幸的成分在,”赵院长拿着话筒说,“他侥幸生在一个这么好的时代,这是他最大的侥幸。”
  “除此之外,所有的事,都不侥幸,都和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我第一次接触他,刚好和主持人提到的他的杂志有关,我们都知道,在他的杂志出版时,从一般意义上讲,那时的他,已经是一个成功人士,是一个富豪。”
  “可是,为了让自己的杂志成功,他就像一个普通的推销员一样,一间办公室,一间办公室的向我们学校的老师们宣传自己的杂志。”
  “那时为了向我推销他的杂志,在大雪天里的办公楼外,至少等我等了三天。”
  “而且,那一段时间,利用课余时间,他可以说是跑遍了首都所有知名的大学,亲自去推销,哪一个富豪能做到这一点?”
  这个,冯一平其实也没有院长想的那么好,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自己的推介效果最好。
  “主持人开场时说的数据,表明他的人气很高,那应该有很多人看过关于他的那些报道,那其中报道他作息的文章不少,我本来还自认算是劳模,但是跟他一比,还真差了一大截子,他的同龄人跟他一比,那就差的更远,天资不错,又这么好学,这么努力工作,所以,他有今天的成功,我觉得一点都不侥幸。”
  “谢谢院长的夸奖。”冯一平明白,院长这么说,还是为几天前的那些对冯一平不利的讨论作一个回应。
  主持人也想到了这一点,“一平,听说你在你家乡目前已经超过十个亿的投资,出发点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能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让大家都过上少日子?”
  “因为谁都清楚,以你家乡的地里条件来说,在那里投资,确实不是太明智的选择。”
  “我真没有你说得那么高尚,既然是商业投资,自然还是有利润方面的诉求,不然这样的事情也不能长久。”
  “我的家乡,地理位置是不太理想,但是,那里也有优势,地价低,而且,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都是最强的,我在其它地方投资碰不到的。”
  冯一平不想把自己标榜成一个傻白甜,即使是这样,那也不应该由自己说。
  “我不讳言,确实是照顾家乡的考虑,但我觉得,这没有什么好说的,就像孩子要赡养父母一样,在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考虑自己的家乡,那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
  下面顿时又是掌声一片。
  “虽然一平总是说自己取得的所有成绩和成就,都是因为侥幸,但是,我们从他的初中生涯看起,就会明白,这绝对不是侥幸,他今天所有的成功,绝不是侥幸,绝对是靠他自己努力奋斗拼搏得来的。”
  主持人做阶段性的小结。


第二百三十六章 霸气初显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一平你在事业上的成就,这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说这个问题之前,在场有一位嘉宾有问题要问,我们欢迎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曹弘均先生。”
  前排一位头发有点乱,穿西装没打领带,肚子不小,戴着黑边眼镜的中年男人问,“一平,我关注你和嘉盛很长时间,很为你和你的公司取得的成绩高兴。”
  “谢谢。”冯一平插了一句。
  “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我不太看得懂,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嘉盛现在从事的行业,从高端的IT业,到传统的物流业,从高端酒店,到平价面馆……涉足的领域很多,而且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关联。”
  “虽然你涉足的这些领域,目前都做得不错,但是整体来看,给人的感觉就是,好像没有什么规划,主业不明,想到一摊就支一摊,各公司的之间的关联,好像也不是太紧密,你个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这么做,会不会分薄嘉盛的资源,导致影响未来的长远发展?我们都知道,随着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将越来越严峻,嘉盛虽然实力雄厚,但是,如果同时在多个领域进行竞争,我担心还是会力有不逮……”
  “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打算的?”
  这算是一个专业而且有些尖锐的问题,冯一平聆听得很认真。
  “谢谢曹研究员的关心和关注,”冯一平手肘撑在沙发扶手上,双手紧握,“曹研究员说的一些问题,确实存在,嘉盛旗下,确实有些公司,看起来真的是毫无关联,比如,我家最开始的算得上生意的生意,老家味道面馆。”
  “但是,我想申明的是,那时,对刚解决温饱,还掉外债,略有盈余的我们来说,能选择的生意,自己也能做的生意,很有限。”
  “相信那时的很多创业者,会面临跟我们一样的问题,能有一个在自己能力和财力范围内,看起来也有些前途的行业,这样就已经很不错了,哪还有挑选的余地?”
  “相信现在的一些创业者,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自己面前的路,有且仅有一条,你要考虑的,是做或者不做的问题,而不是做哪个。”
  “对很多创业者,或者说想做点事改变现状的人来说,是不会遇上做哪个这样奢侈的烦恼。”
  “而且,在刚开始创业选择项目的时候,我确实考虑的也不只是我家的问题,我想给家乡那些跟我家条件差不多,把亲戚朋友借个遍,也只能凑几万块钱的家庭,谋一个当时能赚钱,后来也能有发展的营生,面馆,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现在的结果,也证明当初我的那个选择没错。”
  “最开始是我们一家开,等摸索和完善了所有流程之后,我们带出了四家,手把手的带他们学明白了所有的事,之后,这四家又带出四家……发展到现在,我们那已经有超过百户家庭,在全国开了超过两百家老家味道面馆。”
  这样的行为,自然是能得到掌声的。
  类似的话,在场的之前在一些报道里也看到过,但是,由冯一平亲口说出来,这是第一次。
  “同理,我在家乡的那些投资,很多确实也跟嘉盛的整体战略关系不大,主要是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有什么项目能做,就做什么项目。”
  “致富后能切身为家乡着想,而且付出了很多实际行动,让我们为一平这样的行为鼓掌,”主持人提议,“也希望以后不再有人就这个问题胡乱发挥。”
  “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除此之外,嘉盛的其它公司,其实联系很紧密,比如我个人创办的第一家公司,智通软件,看起来跟其它很多公司关联不大,其实并非如此,可以说智通是嘉盛非常关键的一家公司。”
  “有了智通,嘉盛所有的公司,在创办之初,就有量身定做的管理系统,由此,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嘉盛的管理,在国内所有的公司中,绝对处于前列,这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节省了非常大的成本,这也是嘉盛隐而不显的一个巨大优势。”
  “在现在很多公司还在犹豫,究竟上还是不上ERP系统的时候,嘉盛所有公司的ERP系统,已经更新了好几个版本。”
  “有一些,比如便利店和自办工厂、物流公司,装饰公司和设计所、家具公司,佳缘网和婚庆公司之间的联系,大家很容易看出来。”
  “还有一些关联或者选择,大家可能不太明白,比如我们新成立的电子地图公司和其它的公司,会有什么关联?我们为什么选择便利店这种业态,而不是现在发展的如火如荼的大卖场的模式?还有,为什么要斥巨资在全国建立完善的物流网络?”
  “我们将来还会投资很多看起来跟现有业务好像依然不太相关的项目,估计同样会有很多人看不懂,但我觉得,这很正常!”
  “难道当初我做快捷酒店的时候,做汽车网的时候,做婚庆公司的时候,就有很多人看得懂?”
  “嘉盛现在的很多选择,属于战略层面,可能要过上几年,大家才会明白我们这么做的目的,要是现在大家都看得明白,我反倒会不明白,那只能说明,我们坚持的所谓战略,其实还只停留在战术层面。”
  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