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3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16世纪被发现时起,这个地方,先后是法、英的殖民地,虽然在1926年,它得到了独立的外交权,但直到1982年4月,英国通过《加拿大宪法法案》后,这个国家才终于事实上从英国独立,成为一个真正的国家。
  所以,加拿大先后是一战前的世界老大,英国的小弟,二战后,英国成为美国的小弟,所以它是美国小弟的小弟……
  这样尴尬的身份,真想在世界范围内有显着影响力,老实说,确实挺难的。
  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有点像灯下黑的意思,大佬美国太耀眼,完全遮住了它的光芒。
  所以,连极端组织都不会把它当作第一系列的攻击目标,这实在是,叫人沮丧又高兴的一件事。
  没有迫切安全需要,NExtdooR在加拿大的推广,肯定不会像在美国那么容易。
  冯一平第一次觉得自己失算了,应该在911刚发生的时候,同步去加拿大推广,效果可能会不错。
  至于跟当地政府安全部门的关系,这个肯定就更欠缺,“这个问题,你们打算怎么解决?”冯一平问,“可不可以,同样在加拿大招聘一位和布坎南你类似的人,来帮助我们协调这些关系。”
  “我们也是这样想的,已经委托猎头帮我们物色合适的人选。”布坎南说。
  “最终的结论是,加拿大那边,需要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来迅速推动我们分站点的建设;需要一位合适的前政界人士,帮助我们协调那些至关重要的公共关系。”冯一平简要的做了一下总结。
  “第二个问题,只要等合适的人到位就可以,关于突破口,你们是怎么想的?”
  “这个,”布坎南和一众高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我们也在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但是,目前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那个。”
  “所以,加拿大的扩张,我们认为目前还是以多伦多为主,边推广,边总结经验。”布坎南说这话的时候,也都有点不好意思。
  冯一平倒没有特别的不高兴,不可能事事都顺着自己来嘛。
  ……
  布坎南的办公室里,桌子上堆着好多草稿纸,他和冯一平筛选了很多可能的方向,最后,冯一平也不得不颓然认为,现在的挨家挨户上门推广,是最有效的办法。
  可是,加拿大的人力,可没有国内那么便宜,所以这个推广的团队,规模并不大,那这个效率,自然也高不到哪去。
  “出去转转?”冯一平说,他想到外面去换换脑子。
  “好的,我交代一下。”
  “布坎南,像布鲁斯那样的行为,你应该要理解,”等电梯的时候,周围没人,冯一平提了一句,“这样的情况,避免不了,而且,从公司的全局角度来说,这样的行为,只要控制好,对我们的成长是有益的。”
  “放心吧冯,我理解,”布坎南说,“谁都希望自己被当成重要的人物,这种自我优越的欲望,如果能有效控制和引导,会成功的激起大家的干劲。”
  他至少想得挺明白,那就好。
  从冯一平的角度来说,他还是希望能有人觊觎布坎南的位子,这样一来,他们双方的工作,都会很用心努力。
  但如果布坎南不能正确的认识这个问题,比如冯一平回硅谷后,他打压今天蓄意在冯一平面前表现的布鲁斯,那就会造成内耗。
  内耗,那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冯先生,”穿着高跟鞋的前台,迈着小碎步跑过来,“有一家中文报纸,想对你进行一个专访,我该怎么答复?”
  “中文报纸?”这个冯一平也不是第一次接触,两年前为了自己的那本书,他在美国好几个地方做过演讲,那一次,他同样接受了纽约几家中文报纸的访问,不过,不是专访。
  “让他们留下联系方式,最迟明天给他们答复。”想必这些报纸,也是看到了自己跟布隆伯格午餐的新闻,才跟过来采访。
  “干脆带我去华人街转转吧。”冯一平说。
  “好的,那我们还是去法拉盛。”
  “这边曼哈顿南端下城,现在已经高度商业化,生活成本很高,911后,已经让很多人觉得曼哈顿不够安全,因此,为了降低生活成本,好多华人,都把家搬到了法拉盛,现在得法拉盛,才是纽约最好的唐人街。”
  “那好,就去那看看。”冯一平从善如流。
  ……
  通过电影和电视,不少人都了解了曼哈顿上东区的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
  那么与此相对的便是皇后区。
  穿过收费站的大桥,马上就看见许多建筑工地,以及好多没有阳台,由砖块砌成的陈旧的居民楼。
  举目望去,除了满世界的这种四四方方的老楼,就只有各种五颜六色但是艺术感十足的墙壁涂鸦,确实非常热闹。
  而且,和一般对美国社区不同,在这,就是那些老楼下面,也被辟成了商店,和国内一样,生活非常的方便。
  “人真多。”还没真正走下去,布坎南就感慨了一句。
  华人聚居的地方,总是如此。
  冯一平想起了以前听说过的一个笑话,“那次在曼哈顿中国城,我听一个餐厅老板说,有一天,他店里来了个客人,专门挑了靠门口,能看到外面大街的位子,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而且好像看不厌的样子。”
  “餐厅老板好奇的问他看什么?那人说,我来自德克萨斯,来这就是看这些人的。”
  “哈哈,”布坎南大笑,“德克萨斯州,真称得上是第地广人稀,他没见过街上一直这么多人,也正常。”
  他们已经踏入热闹的“缅街”,这是法拉盛这个华人聚居区,最主要,也是最热闹的商业街。
  当然,这个缅街,不要自作聪明的认为它跟缅甸有什么关系,真没有,那完全就是音译过来的,mainStreet。
  走在热闹的缅街上,冯一平还是觉察出了这边与曼哈顿那边的唐人街不一样的地方,那边,听到的大多数是粤语交谈,而这一边,来自中国东南西北的口音都有。
  忽略掉路边那些热闹的繁体字招牌,以及人群中为数不少的老外,冯一平恍惚有自己目前在国内火车站附近转悠的感觉。
  所有的一切,真的都非常像,天南地北的货,南来北往的人,路边店里热情的电喇叭吆喝声,和国内火车站周边真没什么区别,热闹、嘈杂,看上去不太卫生,整体感觉,就一个字,“乱”。
  “我这是在美国吗?”布坎南笑。
  “当然,你肯定是,”冯一平说,“如假包换。”
  跟着他也问了一个问题,“我只是想问,这不是华尔街吗?”
  一路走来,他留意到,就这么一小块地方,他目前已经看到了富国银行、汇丰银行、美国银行、摩根大通等十多家银行,未免太夸张了些。
  不过,再想想以华人为主的亚裔,存款率高,他也就释然了。
  “新闻上报道说,因为华人集中在法拉盛这一代居住创业,这甚至带动了皇后区的就业和经济,最新的数据显示,法拉盛的就业人口增长了近5%,是全纽约市的8倍。”
  冯一平此时的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商店的门头上,这些名头都非常大气,前缀一般都是亚洲、东亚、南亚、新亚、新世界……等等。
  而且这些招牌挺有意思,比如眼前这家店,招牌上第一行,是为手机和座机充值,第二项,是全美和全中国的快递,第三项的那玩意,绝大多数人都猜不到,“特效蟑螂药。”
  这个国内都很少看到卖的好不好!而且一个店里怎么同时做这几样生意,压根没有关联的好吗?
  “布坎南,纽约有多少华人?”看这眼前这熙熙攘攘的人群,冯一平问。
  “应该接近70万。”
  “这么多?”冯一平有些惊讶,但同时,他感觉有好像抓住了些什么,“对了,多伦多人员分布呢?主要是哪些人,华人多吗,有多少?”
  “英裔和法裔最多,都占据了超过25的份额,其它欧裔占了超过一成的比例,亚裔、非裔和阿拉伯,约占了近一成,剩下的,都是混血。”看起来布坎南对这些数据非常清楚。
  “多伦多华人总数有多少?”
  “接近40万!”
  “我觉得,这是不是可以当一个突破口,”冯一平的那个想法清晰了些,“发挥我的优势,多做一些宣传,让我的这些同胞们,首先支持我们的网站,是不是可以?”
  布坎南站在那想了想,“至少,是值得努力的一个方向。”
  “但是,这需要我们制定完整的行动方案,前期的宣传,非常重要。”
  “宣传?刚刚不是有一家中文报纸希望给我做专访?问问,是哪家报纸。”
  “侨报。”很快,布坎南拿着手机说。
  看他的样子,好像有些不满意的意思,“怎么了,这份报纸是销售不好,还是没有在多伦多发行?”
  “我就知道侨报肯定第一家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它是一家左翼(亲共)的报纸,报道中国内地的新闻最多,你这个内地首富一露面,他们肯定会马上找上门来。”
  “只是,侨报在纽约的发行量排在第三位,但在多伦多,它的发行量,连第三位也不是。”
  “排第一的还是世界日报?”这家报纸,冯一平有影响,是美国华人看得最多的报纸。
  “是,世界日报在多伦多的发行量,同样也排在第一位,纽约和多伦多两地,中文报纸发行量第二的是,星岛日报。”
  “那你联系吧,我会好好配合这两家报纸,来做一个专访。”
  “忘了跟你说,”布坎南摇摇手机,“我们刚出来不久,世界日报和星岛日报,也找到了公司,希望给你做专访。”


第一百零七章 高待遇
  在海外,中文报纸其实很多,这是因为,各大中型城市,一般都有唐人街,中文报纸有生存的土壤。
  其次,是移民中本来就有不少“老报人”,其中不少人,可能原来就是《人民日报》、新华社或其他专业性大报的知名记者或编辑,有的还具有主任或博士的头衔。
  他们移民国外后,在找不到其他工作的情况下,只好重操旧业,靠办报为生。
  三,是改革开放这么些年之后,中国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贸关系,近几年发展较快,不少国家主流社会,意识到华人及其文化的价值,发现华人市场有无穷的潜力,纷纷通过广告和其它方式,向华人推销其业务或产品。
  受众为华人的中文报纸,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当然还有其它的方式,比如去年休斯敦火箭队选中姚明,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但是,有生存的土壤,也有市场需求,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行就很好做,恰恰相反,海外各地的中文报纸,财政状况都不容乐观。
  比如纽约,从出现第一份中文报纸到现在,先后有多达上百家中文报纸,后来因为经营的原因,有的坚持了几年,有的发行了三四期,因没有读者,就无声无息地停刊了,连一朵浪花都没激起来。
  因为再怎么说,在美国,中文报纸,只是少数族裔报纸,广告客户资源有限。
  总之,在海外的中文报纸,是创办很容易,但维持很难。
  目前纽约的华文报纸也不下10多种,但除了一些华文周报以及不定期出版的华文报纸,实际上每天出版的华文日报主要有4家,分别是《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明报》。
  在纽约的发行量,依次为9万份、5万份和4万5千份。
  另一份报纸,是回归后才到纽约发展的《明报》,日发行量在2万份左右。
  当然,这些报纸在北美,自然不止在纽约一地销售,在旧金山、洛杉矶、休斯敦、芝加哥、温哥华、多伦多等地,都有销售,这也是冯一平看重他们的原因。
  从这些中文报纸的一些改变上,其实也可以直观的得出一些结论。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包括人民日报的海外版,都是按港台那边的习惯,用繁体字,从右到左的竖排排版。
  6年前,人民日报海外版率先改版,改用简体字和从左到右的横排版,两年后,一向被认为亲中的侨报跟进,先是改成横排,让很多读者大为光火,之后前年底,它干脆也启用简体字,结果,成绩出来了,发行量大增20%。
  发行量,可以说是一家报纸的命脉,因为发行量大,才能得到广告客户的青睐。
  有了侨报的成功示范,星岛日报没怎么犹豫的就改成了更让大陆移民习惯的横排版,当然,它目前还是用繁体字。
  最后,有台资背景的世界日报,不顾一些读者的反对,也在今年春节后,改用横排排版,虽然目前依然用繁体字,但是和星岛一样,“不排除之后改用简体字。”
  经由这些报纸的改版,其实就可以非常直接的得出一些结论,虽然冯一平这个大陆首富的身家,现在跟港台那些成名多年的富豪还有差距,但是在其它方面,大陆的影响力,早就不可同日而语。
  文化习惯的改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自然是综合实力的增强。
  ……
  翌日上午十点,冯一平在纽约公司会议室,接受了包括明报在内的四家报纸的联合采访。
  这样的机会,这四家报纸都非常重视。
  冯一平的脱口秀首秀,是美国甚至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奥普拉脱口秀,他在美国接受报纸的第一次专访,按理说轮不到他们这四家头上,不说是美国影响力排名前三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来做,就冲冯一平这一阵子的这么多动作,至少得由华尔街日报来做。
  所以他们这一次,齐刷刷的派出了在纽约的总编辑,这样的采访,这样的待遇,冯一平可以说是第一人。
  四个总编,外加摄像和其它助理,加起来近二十人,以及一些设备器材,把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的。
  没有美眉,四个总编辑,一水的中老年爷们。
  “你好冯先生,很高兴得到这个机会。”世界日报的总编辑,抢先用一口台普跟他打招呼。
  “我也很荣幸能跟几位总编见面,老实说,我有些受宠若惊。”在这样的场合,冯一平总是很谦逊。
  “冯先生你完全当得起,”星岛日报的总编辑,是年纪最大的一位,“国内的年轻人,能在美国有这么大的成就,真是让我们欣慰又自豪的一件事。”
  “您过奖了,叫我一平就好。”
  老编辑还不放手,“卓远他,遇上了一个好机会。”
  “您认识包先生?”
  “呵呵,香港就那么一块弹丸之地,离港前,和他多有接触,”老先生笑着说,“本来以为他已经颐养天年,没曾想,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家享誉世界的期刊总编,真是叫人艳羡。”
  “之前联系的时候,他一直对冯先生多有推崇,现在一看,果不其然,”他拍着冯一平的手,对周围的人说,“短短几年,冯先生就成功的创办了一份世界级的期刊,真是让我们这些自诩为媒体人的家伙,相形见拙。”
  “您客气,前沿杂志的成功,起主要作用的是包总。”
  排在第三位的中年人抢上来握住冯一平的手,“和冯先生在其它方面的成就相比,他在媒体界的这些成就,也有些相形见拙,不值一提。”
  “你好冯先生,我是王鹤年,来自侨报。”
  这是最亲近国内的一家报纸,“很高兴认识你,王总编。”
  或许和创始人金大大有关系,明报的那位最儒雅,说的也最简洁,“很高兴认识你冯先生。”
  对明报,冯一平的观感有些复杂,对金大大,那自是极爱的,但是,因为明报针对的主要群体是知识分子,而香港的知识分子中,有不少是以世界公民自诩的,而这些世界公民,肯定是受西方的文化影响最大。
  所以,冯一平有时看到明报上的一些文章,感觉非常的理解无能。
  大部分内地老百姓支持的事情,他们却往往会按西方的观念来解读,按照西方宣传的“普世观念”来解读,所以不少时候,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往往和内地的主流意识大相径庭。
  打个简单的比方,我们觉得一加一等于二,但是他们标榜着以中立公正的立场,旁征博引,云山雾罩的分析一大通,最后非常专业冷静,不带一丝情感的得出一个结论:一加一的结果,其实可能是负数。
  看了那些文章之后,会感觉那些文章,和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的一些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该争议地区的归属问题上,我们不持立场,我们支持双方和平协商解决该争议。”
  但与此同时,已经通过其它管道,把他们“不持立场”的那一“争议地区”,明确纳入了美国的协防范围。
  就是看似非常公正客观中立,但实际上,不管是屁股还是脑袋,早就是偏得不能再偏,歪的不能再歪。
  当然,这样的文章,在明报里也不是多数,而且,金大大也说过,“报纸是老板的私器,不是公众的公器。”
  作为一家公司,报纸首先需要考虑的,也是给股东带来回报,有时就难免要迎合自己的用户。
  ……
  “那我就托大叫你一平咯,”星岛日报的老总编笑着说,“一平,纽约的两处中国城,你都去过吗?”
  “曼哈顿的,之前去过,昨天去了法拉盛,感觉非常亲切。”冯一平笑着说。
  “那你对唐人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冯一平想了想,“总体印象,我感觉是比国内还中国。”
  “哈哈哈。”大家都点头,不过,世界日报的总编觉得有些不对,这好像已经开始了采访,首先不是应该由他发问吗?
  “冯先生,我们很高兴的看到,你目前可以说是世界年轻人里最成功的代表,同为华人,我们很骄傲。”
  “那么,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持续提高,是不是会在很多领域,跟台港形成竞争?在未来,是不是会抢走原本很多属于台港地区年轻人的机会?”


第一百零八章 就这样把你征服
  这个问题的问的还真是!不过,冯一平也能理解,世界日报的老读者,就是那些人,他问的这个问题,应该是替那些人问的。
  “首先,从我个人而言,我向来不推崇类似你死我活之类的观点,我认为那是非常过时的观念,现在的这个世界,包容性极强,容得下你,容得下我,也容得下他。”
  “而且,如果把那些老观念延展一下,有时候,你的竞争对手全死了,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能活,活得很好,更大的可能是,下一个倒下的就是你。”
  “同时,如果你了解过我的经历,你会发现,我向来没做在一些已经非常热门成熟的领域发展,去抢比人的饭碗的事。”
  “即使我们进入了酒店和零售这样的传统行业,我们注重的,也是快捷酒店和便利店这些原本的从业者并不注重的业态。”
  “我们可以自豪的说,在我们大规模投入的带动下,国内不管是快捷酒店还是便利店,这两年整体发展的都很迅速。”
  “可以说,我们不但没有抢原本的那个蛋糕,还主动帮着把那个蛋糕做大了。”
  这些话,是冯一平随随便便的靠在椅子上,以跟下属开会安排工作一样的口吻说的。
  他是觉得,既然这个问题问的就不够端庄大气,那自己也没必要客客气气的。
  “呵呵,确实如此,一平你这也是在践行你的蓝海战略。”星岛日报的郑老主编笑着插了一句。
  “您过奖了。”冯一平说。
  “但事情就是这样,包括我们涉足传媒业,同样没有在香港本地跟大家争那个本来就不够分的蛋糕,我们瞄准的,是全球市场。”
  “虽然不敢居功,但不得不说,前沿杂志,抬升了香港整个传媒业的总体水平。”
  “抢别人饭碗的事,我们是不干的,也没必要,做那样事,肯定是投入高回报低。”
  “而且说实话,一些人护得紧紧的饭碗,我们还不一定看得上,世界范围内的贸易额,每年都在大幅增长,有的是机会。”
  “四位总编应该也清楚,现在和十年前比,多出了多少新行业,对吧!”
  “同样,我和我的公司,不会进入一些现在很热的行业,我们希望进入的,是十年后社会和公众很需要的行业,是十年后会很热的行业。”
  一直低着头做记录的世界日报总编抬起头,“言下之意,就是你和你的公司,能看清十年后的发展趋势?”
  “我们是有研究未来的走向,当然,我们不保证我们的看法是正确的,”其实当然是正确的,冯一平心说,“但是,我们定下来的方向,就是我们公司将来需要努力的方向,不管对错。”
  “我们不能保证自己的决策都是正确的,但是我们能保证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不会犯错误。”
  “再继续回到你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大家大可不必担心地区间的竞争,在未来,竞争是属于年轻人的,而不是局限于哪些地区。”
  “另外,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本来就有一些问题,什么叫属于自己的机会?”
  “几位应该同样清楚,在这个全球联动的时代,我们都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连大陆农民农作物的价格,都受到美国这边农作物收成的影响,何况其他的行业?”
  “我们更应该担心的,不是属于自己的机会和蛋糕被人抢走,而是自己的机会和蛋糕,所有的人都不屑一顾,那才是最糟糕的,那意味着你从事的行业,行将被淘汰。”
  “就比如报纸,如果我们感觉不到竞争,长时间没有新鲜血液进入这一行业,那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纸媒已经走到了尽头。”
  世界日报的总编辑,老脸有些微红,跟冯一平回答的相比,他的问题,确实太小家子气,不过,他还是认真的在做记录,至少冯一平把这个问题说得很透彻,那些持这样担心的人,应该会有个一个新的认识。
  “说得好,”星岛日报的郑老竖起一个大拇指,“一平,相比你在国内那样的条件下做出的成绩,你在国外的这些同龄人的成就,就远不能跟你比,对于他们,你有没有什么话要说?”
  他这个问题比较传统,一个成功人士,被问到最多的,可能就是类似的寄语。
  不过,以他的年纪来说,问这样关心下一代问题,倒也很合适。
  “我不认为我所做的事,就比国外的同胞中的同龄人成功,只要能够尽到一个男人的责任,上照顾好父母,中间让妻子幸福,下养育好孩子,我认为那就是成功的。”
  “如果真有什么话要说,那我想说的是,国内现在发展很快,机会很多,大家如果有时间,不妨回去走走看看,说不定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业。”
  “我没有问题,小王,轮到你了。”
  “一平,大家对你这么年轻就成为了内地首富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侨胞的王主编笑着问。
  “老实说,我也有点想不明白,从一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想的就只是在改善自己生活的同时,能顺带着让周围乡亲的日子也能好些起来。”
  “出于这个考虑,最开始我们走出农村,选的就是大家都能做的小生意。”
  “那时我的父母,推着自己改装的三轮车,把我们的一些出产,加工过后,比如把我老家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板栗,加工成糖炒板栗,在城里的大街小巷叫卖,之后,很快带动了十几家人一起做这个生意。”
  “后来赚了点钱,就租个铺面开面馆,同样是带着周围的人一起开,再之后,我们开便利店,让家里的其它出产有销售渠道的同时,也能解决老家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我居然就成了首富,我真的也挺迷糊的。”
  冯一平这样的表态,把会议室里的人都给逗乐了。
  虽然大家知道,他的成功,他的首富之路,自然不是这么稀里糊涂的,但是,一个谦逊的人,总是比一个个性张扬的人,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好感。
  那些摄影师们,拍摄的时候,更用心起来,这么好的小伙子,一定得怕好看一些。
  “呵呵,这么年轻就成为了内地首富,你有什么感想?”
  “这个,要说戴上首富这个帽子后,没有一点想法和感觉,那绝对是假的。”
  “老实说,在得知这个殊荣以后,可能是因为养气功夫不足,虽然一直在压制,但我还是很高兴,毕竟再怎么说,这也代表着大家对我的一种肯定。”
  “呵呵,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挺肤浅的。”
  “这不是肤浅,这是真实。”王主编说。
  “就是真实的我,其实挺肤浅?”冯一平开玩笑。
  “但是,这个事并没有影响我太多的时间,我很明白,这只是对我过去的一些肯定而已,戴着那个帽子沾沾自喜,自我陶醉,是很没有必要,也很不可取的事。”
  “当然,因为这事,一直高兴到现在的人不是没有,我爸妈应该就是其中之一,但他们的高兴,也不是因为这一件事,他们的高兴,跟之前我在学校时拿到了奖状后是一样的。”
  “父母为子女所有的成就高兴。”星岛的郑老主编又插了一句。
  “是的,”冯一平点头,“而且,戴上这顶帽子之后,我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在美国,除了工作上的支出,我个人每个月的消费,依然不超1000美元。”
  “这么少?”所有人都有些不相信。
  “真就这么少,”冯一平笑,“我不抽烟不喜喝酒,吃饭要么在公司食堂,要么在家里自己做,衣服也都很少添置,反正我们男装的款式,不太存在过时一说。”
  “并没有因为成了首富,各个方面都跟着上了几个档次。”
  “好吧,客观的说,这应该跟我没时间去花有关系,白天工作,晚上工作,可悲的是,我自己好像很适应和享受这种节奏。”
  “当然,我并不是守财奴,你们应该也看到了,最近这几个月,在工作上,我可是非常大手大脚。”
  “呵呵,我也没有任何问题。”王鹤年笑着说。
  最后的一个问题,是明报的总编辑提的,“你在中国和美国都呆过,你在中国和美国都有公司,那依你看,究竟是中国还是美国更适合你创业?”
  这问题,其实就是奥普拉那个究竟是美国好还是中国好的翻版。
  其内核,也都差不多。
  “我觉得,只要是正正规规的做生意,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适合你。”
  “有些人可能认为,国内在很多方面都不规范,一些公务人员的操守也一般,因此可以轻松的钻空子,轻松的擢取高额利润,那我想说,这样的事情,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发生,其次,嘉盛从来就没有这样想过。”
  “相反,为了让大家不会误会,到现在为止,嘉盛已经放弃了很多赚钱的机会,因为这些机会中,政府相关人士的态度非常重要。”
  “我们的原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