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3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都说冯你的眼光非常精准,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非常有必要现在就开始担心我未来的出路。”奥普拉凑趣。
  虽然从她的角度看,冯一平说的这些,不说天方夜谭吧,至少有些杞人忧天的意味。
  “以上说的这些,只是我们压力大的一个方面,我们压力的增大,还源于对成功的焦虑。”
  “虽然对成功这个概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但普遍来说,那应该是我们个人和团队的努力,在给社会和个人,带来有益的服务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能有不错的收货,这种收获,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当然,最直观的,就是物质上的成功。”
  “这个时代,我们见惯了成功的例子,所以很早就在焦虑,什么时候,我才能像那些人一样成功,什么时候,我才能过上像他们一样的日子?”
  “这种焦虑,甚至会让我们的年龄错位,高中时,担心将来能不能考上一个好大学,大学时,我们就在担心将来的工作问题,刚参加工作,就要担心将来结婚成家时的开销,比如,房子的问题。”
  “其实这不仅是房子的问题,房子关系到很多,比如子女的教育问题,但是,我们都知道现在物价上涨的速度,房子越来越贵,在很多地方,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是件越来越困难的事……所以,我们会更焦虑。”
  “刚成家,又要担心抚养下一代的问题,而一般这个时候,我们的父母,也都步入老年,于是,我们又要考虑父母的养老问题……”
  “总之,我觉得至少现在我在国内的那些同龄人,10多岁,就在担心20多岁时的事,20多岁的时候,又要操心30多岁时候的事……”
  “因为压力太大,有时候,我们甚至会希望回到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网络的时代。”
  奥普拉若有所思,“难怪中国发展得这么快,因为像你这个年龄段的人,是如此的渴望成功。”
  “是的,他们是如此的渴望成功,难免在有些时候,就会有些功利,不太会关注长远,其实也不好说是不会,应该说是因为现实所迫,所以不能吧。”
  “而现在的我,没有他们那么焦虑,可以比他们更从容,可以考虑得更远,这应该是我目前拥有的财富,带给我最大的好处。”
  “那么,烦恼呢?”奥普拉问。
  “烦恼也有很多,”冯一平说,“你刚才提到了很多数据,但有一项关键的数据你没有提起,那就是,我所有的公司,目前雇员人数已经达到20000人,所以,我现在很多时候,担忧的不再是我个人的成功,要更多的兼顾我的员工,他们的工作,可能就关系到一个家庭。”
  “也就是说,我要间接的对一万多个家庭负责,这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然,这是压力,也是动力。”
  “对,所以说,当个人拥有的财富到了一定地步以后,就是属于社会的,”奥普拉说,“总之,现在的你,已经拥有了让很多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我这么说,是不是又会增加他们的焦虑感?呵呵。”
  “虽然国情不同,但是,有一些情况,肯定是共通的,不管是在美国还是中国,一定会有很多和你年龄相仿的人,此时可能还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也就是离成功还很遥远,对焦虑的他们,你有什么话想说?”
  “和我一样年龄的人?那我想他们最不喜欢的,应该就是说教,对吧。”
  台下果然又不少人在赞同的笑。
  “如果大家不反对,我还是想给出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在这个年龄段,不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其实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确定和坚守,自己将来不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就是即便将来可能成不了拯救世界的超人,现在也不要选择成为可能会毁灭世界的坏蛋?”奥普拉举例。
  “是这个意思吧,与其去担心,去焦虑,不如踏踏实实的、一点点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只要能这样坚持下去,那我相信,我们未来一定会找到自己的路,一定会成功。”
  “说不定就在明天,当你拉开门的时候,发现一个梦寐以求的机会就呈现在面前——这是极有可能发生的事,有时候,你和成功之间,就一步之遥,在适当的时机拉开那扇门就可以。”
  安静了一会,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最后,我们聊聊你最近的这些行动,硬币之星和Redbox……”
  他们都没忘,冯一平上今天的节目,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来宣传的。


第九十八章 连带后果
  “这样的场景,让我都有些嫉妒。”看着冯一平被那些希望得到他亲笔签名的热情的观众围在中间,站在一旁的奥普拉对布坎南说。
  “谢谢你奥普拉女士,我预计这期节目播出后,NEXTDOOR的注册用户,会增加不少。”布坎南说。
  冯一平的那本书,读者多半是在职场有一定资历的人,NEXTDOOR网站最开始吸引的,也是那些关注家庭和个人安全的家长,这两个群体,年龄普遍较大。
  但布坎南相信,这一期节目播出后,喜欢冯一平的年轻人,会增加不少,这可是一个非常大,对公司来说,也非常关键的一个群体。
  NEXTDOOR的社交功能越来越多,而年轻人,才是最喜欢应用网上社交功能的群体。
  应该催催研发部门,把可以分享照片的功能,尽快上线,还需要针对性的推出一些年轻人喜欢的项目,他想。
  那边,时隔好久,又过了一把明星瘾的冯一平,在应一群热情的观众的要求合影,都是年轻人,自然不会用那种排成排的模式,而是勾肩搭背的围成一圈。
  同样非常年轻的冯一平,做这样的事,一点都不显得突兀,要是换成一个人到中年的中国首富来做这事,那画风肯定会有些不协调。
  “谢谢。”冯一平跟几个热情的男女观众拥抱,对被工作人员隔开的其它观众挥手,刚才的合影,是他和观众最后的互动。
  他倒是可以为到场的所有人签名,但是,人家栏目组要下班啊!
  奥普拉笑着迎过来,他们几乎同时说“谢谢!”
  然后,两个人都笑了。
  “希望以后你还能来我的节目做客。”
  “我也这样希望。”冯一平说。
  奥普拉后来还是放下了那些偏见和轻视,让脱口秀回归了正轨,所以冯一平现在对她也没什么太大意见。
  再说,他其实也能理解,对娱乐圈的人来说,这样一个享誉国际的脱口秀主持人,你指望她私下能像节目上表现的那样平易近人,那也不现实。
  “我其实更希望,有一天,你能把你的演播室,搬到我的公司做一期节目。”
  “我期待着那么一天。”奥普拉说。
  冯一平这话,其实又让她都少有些不舒服,她奥普拉女王,并不是谁都能迁就的,在一家公司的现场录制一期节目,不是不可以,前提是那家公司要有足够的实力。
  而以她的标准来看,现在冯一平名下的公司,还不具备这的实力。
  ……
  观众三三两两的退场,同时还在热烈的议论着今晚的所闻所见。
  不管从哪一个方面来说,他们这一趟都很值。
  在美国这些年轻人心中,冯一平最响的名头,不是知名学者,不是中国首富,而是一个青年创业偶像。
  而且和美国主流上的创业偶像——硅谷的那些偶像不一样,他一开始涉足,而且取得了成功的,并不是高科技行业。
  所以他的成功,对一般的青年人来说,更有借鉴意义。
  虽然哪怕美国有世界上最多,也最成功的高科技创业偶像,比如硅谷的那些;美国也有世界上最多最好的程序员,同样比如现在集中在硅谷的那些。
  但是,这些并不代表美国大多数的青年人,就是个编程天才或者高手,他们中更多的,都和冯一平一样,对编程都是一窍不通。
  所以,比如佩奇他们的成功,对这些美国青年人来说,激励意义,大于借鉴意义,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编写出那样足以改变或者支撑一个行业的程序来。
  同时,冯一平今天晚上的表现,也没有让他们失望,面对奥普拉不同以往的风格,以及一上场就开始的刁难,他应对得很好。
  这个好,有两方面,首先,他应对得很巧妙,很智慧,其次,他没有让对方太为难。
  这第二点,恰恰是很多青年人表面上唾弃,其实心里向往的能力,那就是——成熟。
  虽然在前期,和奥普拉以往的风格有些不一样——说实话,这样好像可看性更高,但总体来说,这期节目,和奥普拉所有的节目都一样,比较接地气。
  冯一平也没有在节目里大谈特谈什么创业理论和情怀这些空话,亦或者是环保和社会责任,这些并不是他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达尔富尔的人权问题,依然非常不乐观,非洲的野象,盗猎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是值得关注,但是,很快就要交房租了,又一期助学贷款要还,女朋友生日也快到了,得策划一个惊喜派对……这些问题对他们更迫切。
  所以,刚才冯一平像邻家大哥或者小弟一样,用很朴实的语言,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日常和创业中的一些心得体会,而这些,正是他们现在需要的。
  看了这期节目,他们不仅喜欢上了冯一平这个同龄人,同时对那些一向没有什么直观感受的中国年轻人,也有了一定的理解,甚至有了世界青年是一家的感觉。
  原来在地球的另一端,那里的年轻人,也面临着跟我们一样的烦恼和忧愁。
  是的,艺术无国界,而所有的艺术,要表达和抒发的,就是我们的情感,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大多数人的情感,其实也是趋同的。
  那些有幸得到了冯一平签名的人,都郑重的把他的签名珍藏起来,好像那几个他们并不太熟悉的汉字上,有一种力量一样。
  ……
  “冯,”自己公司的人,还有麦当劳的首席运营官查理都对他竖起大拇指,“太棒了!”
  “谢谢,可是我觉得,给我们宣传公司的时间还是太少。”
  那是最后才说的一个话题,而且是时间最短的一个环节。
  “呵呵冯,看来你说的是真的,估计你真没看过奥普拉秀,”查理说,“一般她的节目,一期四十多分钟,只有一半的时间,是对嘉宾的访谈,但这一期是全程对你的访谈。”
  “而且你要明白,我们合作的项目,虽然和娱乐沾边,但并不是一部大热的电影或者广受欢迎的剧集,能花几分钟的篇幅,对公司有一个介绍就很不错。”
  “再说,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宣传你,就是宣传我们的项目。”
  “这么说,还不错?”
  “非常不错!”
  “那我就放心了,想必坎塔卢波先生也会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
  ……
  “冯,你做好成为一个名人的准备了吗?”回酒店的车上,布坎南问。
  “我以为我早就是了。”
  “不不,以前的你虽然知名,但关注你的受众不同,这么说吧,以前的你,在一些专业领域非常知名。”
  “不过这次不一样,关注奥普拉脱口秀的人,阶层更广泛,各行各业的都有,有些人原本籍籍无名,上她的节目做了一次嘉宾,一下就被很多人熟知。”
  “而你原本就有基础,这也就意味着,这期节目播出后,你会成为一个社会各阶层都知道的名人。”
  “新闻会多一些?那也好,我希望能顺带给公司带来更多、更广泛的知名度。”
  “你说对不对啊阿曼达。”他逗着女儿。
  “冯,还有黄,我要说的就是这个问题,”布坎南觉得自己还是应该提醒一下,“如果你们并没有这样的意愿,那我们可能从现在开始,就得制定和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阿曼达的曝光率。”
  居然还会有这样的连带后果?这个是冯一平和黄静萍没想到的。
  “这个,她并不是公众人物,她的隐私权,不是应该得到保护吗?”冯一平看着睁着大眼睛,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的女儿说。
  他马上觉得自己的这话很蠢。
  美国人对隐私权看得很重是没错,但是,只要有利可图,肯定不乏以身试法的记者。
  “我们不能高估所有媒体从业者的素质,”布坎南说,“而且,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了,就是我们能起诉,能胜诉,造成的影响也已经无法挽回。”
  “啊。”黄静萍马上紧张起来,隐私权什么的,她不关心,只是遵循老家的朴素观念,她自然认为,以现在的条件,女儿如果被很多人知道,那并不是好事,比如,直接的就是,可能会对她的人身安全造成影响。
  应该说在保护子女隐私的这方面,美国人普遍比国内做得好。
  像比尔盖茨巴菲特这些人,公众顶天可能只知道他们有几个孩子,但他们是谁,长什么样?目前在干什么,真没几个人知道。
  就连默多克这样的媒体大亨,公众往往也是知道他有那些妻子,但并不清楚他有哪些孩子。
  当然,美国也有一些奇葩,比如川普,就到处各种卖力宣传和炫耀自己的那个连他也想要约会的大女儿。
  这可能跟美国的这些企业家,不愿意后代接班有一定关系——当然,他们的后代,还真不一定有接班的能力。
  反观国内的企业家,或者说华人企业家,在这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做法,他们还是希望子女能继承自己的事业。
  所以,很多成名的企业家,会用自己的影响力,扩大子女的知名度,为他们的接班铺路。
  就是子女没有接班的意愿,或者是因为各种原因的限制,比如公司或者公众不卖帐,他们的子女不能接班,他们同样会这么做,因为这样能为子女的创业,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
  从这一点上来说,川普的做法,倒和他们差不多。
  让自己的孩子接班这事,冯一平还真没想过,他不认为自己会那么幸运,阿曼达他们长大后,不太可能会是自己公司最合适的领导者。
  “那怎么办?”黄静萍摇着冯一平的手臂问。
  “放心吧,没事,交给欧文他们这些专业人士去处理就好。”冯一平安慰她。
  不过,他也听出了布坎南的另一重意思。
  他说的,可能不仅仅是阿曼达,同样包括黄静萍。
  美国是一个很矛盾的集合体,他们很开放,但同时他们又很保守。
  他们接受未婚生育,但是,和法国不一样,且不说做得如何,反正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又非常强调家庭责任感。
  冯一平在美国,现在虽然不是公众官员和娱乐明星,但也算公众人物,像他和黄静萍目前的这种状态,如果在法国,一点问题都没有,结不结婚都不是事,但是美国老百姓可能还真接受不了。
  如果被披露出去,还真有可能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公司。
  难道说,以后一家人出来,都要偷偷摸摸的?
  还有,那以后去看文森特,带他出去玩,难道也要偷偷摸摸的?
  想不到在美国这个自由的地方,竟然也这么不自由。
  ……
  “冯,默巴克,以后就拜托了。”坎塔卢波举着酒杯说。
  麦当劳总部园区的酒店里,现在正在举办一场小型的宴会,即是庆功,也是话别的意思。
  各项交接工作都已经完成,从即日起,Redbox,将正式从麦当劳划出来,交由硬币之星运营,面对这样的结果,宾主都非常高兴。
  “谢谢你的支持和信任,坎塔卢波先生,”默巴克说,“我们有信心按之前承诺的那样,把Redbox成功的运作和推广开。”
  “谢谢,”坎塔卢波跟他们轻轻的碰了一下杯,“冯,也欢迎你多来这交流。”
  “我会的,也欢迎你去硅谷,抱歉。”欧文拿着手机走过来,冯一平一看,这个电话得接,是马灵打来的。
  她可是很少主动给自己打电话。


第九十九章 愉快的会晤
  “平。”马灵轻轻的叫了一声,没再说话。
  “正在麦当劳总部参加庆功宴,你们还好吗?”冯一平明白她的意思,要是自己不方便接电话,她估计马上就挂了。
  “我们看到了,恭喜你,”马灵的声音大了起来,“给你打电话,是因为,约翰说他这两次收获不错。”
  原来是这么回事。
  难怪她难得的给自己打电话。
  对马灵来说,她现在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自己的爸爸能和冯一平改善关系。
  当然,像一般的岳父和女婿一样,她也知道不现实,但是,至少不要形同陌路,或者说是约翰能不那么敌视冯一平。
  为了文森特,约翰和冯一平的关系每改善哪怕一点,那都是非常可喜可贺的事情。
  “虽然他没有明说,但我能听出来,他有想表示感谢的意思。”马灵笑得很开心。
  美国的家庭,普遍都在股票上有投资,约翰这样的商人自然更是如此。
  马灵听从冯一平的意见,从上半年开始,把大部分的闲置资金,都购入了苹果的股票,现在看来,回报就很喜人。
  一次闲谈的时候,约翰得知了这个情况,然后上了心,应该是又一次细致的研究了冯一平有据可查的那些商业决策,之后,上次,在大众普遍不看好他收购硬币之星的时候,试探性的购入了一些硬币之星的股票。
  最后的结果是,他有些后悔自己的谨慎,冯一平的一系列运作,生生把硬币之星的股价,拉到了他溢价近40%的收购价。
  也就是不长的时间里,他小小的试水一次,收益超过三成!
  接下来他就有了信心,在这一次硬币之星和麦当劳公告合作意向之后,他毫不犹豫的购入了双方的股票,结果,果不其然,两边的股票都有上涨。
  虽然没有之前的那么高,但这两次试水,充分的说明了一件事,只要冯一平出手,那就是稳稳的高回报。
  至少从冯一平以前及现在的记录来看,他的每一次出手,不管是做什么,都确定无疑会成功。
  而就连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现在都有投资美国航空、德克斯特鞋业、所罗门兄弟公司、HK百货公司等等败笔,当然,他最知名的败笔,应该是他现在公司的名称的来源,伯克希尔·哈撒韦棉纺厂。
  所以,马灵这次电话里没有跟冯一平说的就是,约翰不但隐晦的表示了对“那个家伙”的欣赏和感谢,同样隐晦的问起了马灵的打算。
  约翰的那份心思,马灵自动屏蔽了,但是约翰称呼上的改变,不再叫冯一平为“那个中国小子”,就已经让马灵很高兴。
  “呵呵,看来我得多创造点类似的机会。”冯一平也很高兴。
  自己和约翰,都是对马灵和文森特至关重要的人,这个关系能改善,他自然也是乐见的。
  “我明天回到纽约,检查那边公司的运作,还要见一些商界和政界的人,你呢,这两天有什么安排?”
  “呵呵,我要看看文森特的意思。”马灵轻笑。
  ……
  美国的政治人物中,论有钱,真不算是川普,现任的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才是头一号。
  说起迈克尔·布隆伯格,可能国内知道他的人不多,但是,听说过彭博社的应该不少,因为在财经方面,连央视有时都引用彭博社的数据。
  而布隆伯格,其实就是彭博的另一个译音。
  这绝对是一个风云人物,1981年,他被股神巴菲特投资也失利的所罗门兄弟公司解雇,但得到1000万的遣散费,以这笔钱中的一部分为资本,他创办了彭博。
  这是一家为客户提供专业、全面的各项金融资讯,而且自带操作简单,但功能强大的分析工具的新闻终端。
  虽然一台终端每年收费高达2万美元,但他推出的这个终端,飞快的取代了原来那些操作、使用都非常复杂,大家戏称,“只有博士才会用”的类似系统——现在冯一平美国和国内的公司,也用了好几台。
  并且,彭博在金融数据领域的销售,很快超过了资讯巨头,路透社。
  在公司业务发展得蒸蒸日上的时候,在他步入古稀之年的时候,可能是觉得发展彭博社,赚钱神马的,已经没有太大挑战,于是,他决定参选纽约市长。
  恰逢911,纽约市那会的财政赤字,很快飙升到超过红线一大截,这样一个有华尔街背景,成功又有钱的老先生,最终得到了纽约市民的支持,而且创纪录的一连当选了三届!
  川普叫嚣的什么如果当选总统后,不要工资的表态,在布隆伯格面前,同样不值一提,12年的纽约市长生涯,此公不但每年只象征性的领取1美元薪水,在整个三届任期内,他个人还总共向纽约市捐款了6。5亿美元!
  不算这12年,他没在自己公司工作,少赚了多少钱,加上他竞选所花费的过亿美元,为了得到给纽约市民服务12年的机会,他个人至少投入了近8亿美元之巨!
  跟他一比,中东那些在车上贴黄金镶钻石,养狮子老虎做宠物的土豪,分分钟变山炮,有本事,你也自费当个世界大都市的市长玩上十几年?
  纽约,可以说是NEXTDOOR在美国东部的发源地,也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公司已经跟纽约市政府那么多部门合作,像市长这样大佬的关系,自然也要维护。
  以前,冯一平还是个学生,这些工作都由布坎南出面,现在他已经站到台前,于情于理,自然都要来拜拜码头。
  市长布隆伯格,比富豪布隆伯格要好见,特别是冯一平这样,在纽约市投资不少的人,到纽约当天,他就得到了和布隆伯格一起午餐的邀请。
  ……
  纽约上东区的Crown餐厅,冯一平见到了坐在长桌另一端的布隆伯格。
  这是一个头发花白,修剪得很短,看上去很精干,面相严厉,加上穿着一身黑西装,所以整体看来有些不怒自威的老爷子。
  此时在这个用餐的高峰期,他还是一手杵椅子扶手上,听一个人中年人的汇报。
  旁边一个人提醒了一下,他抬头看到冯一平一行人,脸上难得的露出一个笑容,“你好!”他用还算标准的中文给冯一平打招呼,先握手再拥抱。
  说起来,这也是一位对中国比较友好,对纽约的华人也比较重视的政治人物,在他的任期内,每年都会举行农历新年联欢会,他也很认真的配合纽约的中文电视台,用中文向华人祝贺新年快乐,这应该是商人转行做政治人物所带来的特色。
  不管怎么说,冯一平听到他用中文问好,对这位老爷子,还是很有一些好感。
  “很高兴见到你,布隆伯格市长。”
  “快请坐,”布隆伯格指了指他旁边的位子,“哈哈,早就听说了大洋彼岸有一位年轻的天才,今天能见到你,我也很荣幸。”
  他身边的那些核心团队,都稍稍有些吃惊,他们的上司布隆伯格老先生,可是很少有这么和蔼的时候。
  “布坎南,现在彻底喜欢上商业了吗,有没有考虑过重返国会山?”
  “确实有那样的想法。”布坎南说。
  “我相信,你这样的年轻人,将来一定会在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第一次见面,冯一平觉得布隆伯格和资料里描述的有些差别,挺和气的一老头啊!
  “你的那本书,我研究过好几遍,非常不错,市警察局现在都运用了你的理论,而且很有效果,你是在大学时出版的?非常了不起!”布隆伯格端起桌上的瓷茶壶,给冯一平倒了一杯茶。
  “谢谢,”冯一平没想到这位是以这个话题开头,“其实你也知道,那并不是我个人首创,我只不过是提出了一个概念,然后尽我的能力,把那个理论系统化了一下而已。”
  “说起来,市长先生创办彭博社,不也正是成功的运用了蓝海战略吗?”
  在见他之前,布坎南自然搜集了布隆伯格的不少资料供冯一平参考。
  他的彭博社,能以后进的身份,在当时由巨头把持的新闻界趟出一条成功的路子,正是蓝海战略的一次成功运用。
  冯一平都有点后悔,如果书出版之前,能知道会有今天,他一定会把这个例子也写进去。
  “呵呵。”布隆伯格又笑,被拍马屁这事,其实是人都会享受,关键是看由谁拍,怎么拍。
  “也是因为当时条件所限,被逼的,”他说,“和你说的一样,我也是个幸运儿,我看到一个机会,然后去做,然后就做成了。”
  看来他也多少了解过自己的一些资料,不然不会知道这个说法。
  总之,和布隆伯格的会晤,开始的时候,还是比较愉快。


第一百章 知情识趣
  “我们能想象得到这其中的艰辛。”布坎南说。
  这话也就他说合适,冯一平如果说,那就有点自夸的意思。
  “当然也不容易,毕竟那时的路透社,已经成立了100多年,从它手里抢市场,当然不容易,”布隆伯格说,“不过,我被所罗门赶出来的时候,已经39岁,我当时的感受,是绝不再成为雇员。”
  “所以认准一个方向后,就不顾一切的干了下去,说起来,冯还要比我幸运些,毕竟他开始创业的时候,年轻得过分,有更多可以选择的机会,关键是,有可以用来缓冲的时间。”
  “不,市长先生,其实我开始创业的时候,比你面临的境况还要艰难,”冯一平说,“以普通人的眼光看,在81年能有1000万美元的现金,本来就是极成功的结果,在加上你在所罗门任职时所积累的人脉,这些,都是你创业的优势。”
  “而我创业所走的那头几步,每一步都战战兢兢,那时的我,完全没有失败一次的机会和资格,只要其中一项失败,我估计今天就不会有这样跟你午餐的机会。”
  如果第一次投稿没中,如果家里的第一家面馆不成功……虽然仰仗着重生的优势,冯一平最后依然会成功,但是,绝不可能像现在这么顺。
  “所以事后想起来,才会觉得幸运。”布隆伯格说。
  “对,我也始终这么认为。”
  “不错吧。”看着冯一平在大量这家餐厅的壁炉和镶木的墙壁,他问。
  “很有特色。”冯一平点头。
  “我第一次进高级餐厅的事,一直记得很清楚,那是一家叫巴斯克海岸的法餐厅,看着桌子中央装饰着那么大的花篮,看着我面前摆放有序的银制餐具——那一套就比我家里全部的银器还要多……我当时表现得应该很木讷。”
  “你们应该能想象,一道菜上来,我总是等着别人先开始吃,然后跟着学。”
  “坐在我旁边的女士,应该只有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跟我交谈,问的还都是当时的我都没接触过的东西。”
  “你的欧洲度假别墅在哪里?”“你的游艇是在哪个国家注册的?”“你的私人飞机停在哪里?”
  “呵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