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2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听了这话,这些只懂经济的记者们忍不住怒了,我们这些人让猪染上病!这话怎么听怎么想,都像是骂人的,“你怎么说话的?”
“你给我让到一边去,”四叔挤进去,对东正说,“这些都是关心我们的人,你怎么这个态度?去把教授们制定的安全制度拿过来。”
“各位记者,他不会说话,很多道理我们其实也不懂,但省农大的教授给我们制定的条例就是这样,外人进人养猪场之前,需要进行两到三天的隔离消毒,各位都是有学问的人,肯定能明白这样的道理。”
四叔这样一贬一褒,无冕之王们感觉挺舒服,有人回忆了下,“我好像听说过,为了防疫,养猪场好像还真有这样的规定。”
“那你们怎么保证,这样存栏上千头的养猪场,不会彻底破坏这里的青山绿水?”一位记者问。
“怎么会破坏呢?”四叔很困惑。
“猪产生的垃圾,就是它们排泄的那些,怎么会不影响环境?”
“这个,怎么会影响环境?”四叔感觉自己的脑子有点不够用。
“猪拉的,哦,排泄的那些,对我们农民来说,都是上好的农家肥,我们这些猪是散养在那几座山上的,你看,那些山环境不好吗?比旁边的那些还绿吧,山坳里的那些田,里面种的全是红薯,用的就是猪肥,等熟了又挖出来喂猪。”
提问的记者也有点懵,对啊,这看上去好像真没问题。
一位同行轻轻的碰了他一下,“你看草原上那些牧民养殖的牛羊,只要控制好数量,会破坏草原的环境吗?”
该记者一下老脸红透了,自己这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城市周边的那些养猪场,是有可能污染环境,可是在山里养猪,那还真有可能让树更绿,草更深,环境变得更好。
“你们说得对,我们这些外人贸然去养猪场,是有可能给你们带来损失。”记者们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
……
这只是这些天里的一个小插曲,村里像东正这样,跟记者正面对峙的情况真没有。
但是,和镇里的居民一样,面对大批涌入的记者,村里人一开始是好奇,是兴奋,是热情,到现在,则都有点不习惯。
对于他们来说,在一个大城市来的记者面前,在摄像机面前回答一些他们的问题,或者在照相机面前摆出姿势拍照,这都是很新鲜的事,听说将来还有可能上电视或者是报纸,这是好事啊,大家都很配合。
不说能上电视,就是在能在报纸上被提一下名字,那也很光彩!
可是,后来记者越来越多,问的还都是雷同的问题,“家里几口人,原来干什么,收入多少,现在干什么,收入多少,在嘉盛工作,对工资满不满意,对嘉盛下属公司收购家里农产品的价格,满不满意,对村里的工作满不满意,冯一平成了首富,高不高兴……”
同样的问题,你要是前后回答上十几遍,那肯定会觉得烦,特别是有些人,一天就要回答五六遍,原来挺好奇的事,现在就真成了负累。
再说,他们都是普通村民,没有那么强的表现欲,吃饭的时候,习惯性的端着碗到门口,被几个镜头拍下来,熊孩子做了错事,习惯性的在他屁股上拍几巴掌,被几个镜头拍下来……
午饭后,几个做婆婆的拿着小板凳,在村口池塘边的大皂荚树底下做针线活,也聊聊和儿媳妇相处的二三事,又一群端着相机的记者围上来,“哎哟。”其中一位在这么多镜头前有些紧张,针没顶到顶针上,扎到了肉里……
村里的工厂自然是大家关注的重中之重,冯振昌一开始还挺享受,带着记者到办公室坐坐,回答他们的提问,还和他们一起穿上工作服,戴上口罩,到车间参观,跟他们讲解厂里的产品,还有从原材料开始的质量控制体系。
但到后来他发现,要是都这么接待,自己每天就没时间做事,就再也不见记者,只派了一姑娘一小伙负责接待,车间也不对记者开放,只允许他们在窗外拍照。
梅秋萍也一样,一开始,对找上门的记者,还按照农村的老规矩,远来是客,自己下厨做饭招待他们,也欢迎他们到家里拍摄。
后来发现,要都这样招待,得,日子别过了,还发现有些记者恨不得把他们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这一整天所有的事都拍下来,然后,记者都进不了家门。
总之,大家后来都有些不自在。
……
村民感觉不自在,那些记者们更不满意。
虽然他们这些媒体人都清楚,现在的嘉盛和冯一平不好惹,不好写无中生有的报道,但是,他们知道现在怎么样的新闻最吸引人眼球,负面的绝对正面的引人关注。
然后,采访到现在,从镇里到村里,遇到的所有人,对冯一平家都是非常正面的看法,这不是扯淡吗?
而且他们家的投资,并没有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反而促进环境变好,这合理吗?
拜托,我们不是英模报告团好不好!
老实说,整个五里坳,就没有眼红冯一平他们家的吗?自然是有。
但是,就是那些再小心眼的人,对冯一平和他们家,也真挑不出意见来。
现在的日子,跟以前的日子,有这么大的差别,直接间接的,都是因为他们家的投资。
如果冯一平只在五里坳镇做生意,只是五里坳镇的首富,那大家还可以自傲的说,他们家赚了那么多钱,整个镇都做了贡献,他们家赚的那些钱里,自己就贡献了不少。
但现在冯一平是全国首富,上百亿的钱,自然不可能是从五里坳赚的。
而且,他们家每年都在镇里大手笔的投资,直观上看,反倒大家都是从他们家那里领工资,从他们那赚钱。
当然,他们的工作,肯定也帮嘉盛,帮冯一平创造了利润,可是,什么时候能够赚回他们家在镇里投资的这么多亿?
这样的情况下,还说冯一平和他家不好,最不讲道理的人,都说不出这样亏心的话来。
对记者们来说,这就是最大的问题,这样一点负面的看法都没有的稿子,如果让读者相信?如何引来更多人的关注?
李志雄那篇广受质疑的报道,现在看起来,竟然是极可信的,那大家都来干嘛?跟风写一篇跟他那篇差不多的报道吗?这样雷同的报道,就是能发出来,哪还有多少人会看?
不管怎么样,李志雄的那篇报道炒热后,记者们一窝蜂的来了,四处采访后,又一窝蜂的走了。
来的时候,不少记者抱有很多想法,都想挖出一些大众喜闻乐见的材料,走的时候,不少记者则有些发愁,这样的情况,怎么才能做出一篇让领导或者主管满意的文章来呢?愁!
村部二楼,看着坐着最后一个记者的车翻过山岗,四叔松了一口气,“总算走了。”
镇里的怡佳酒店,前台的姑娘微笑着把发票递给那些记者,“再见,欢迎下次光临!”
她不知道,这些排队退房的记者中,很大一部分,至少现在,都没有再来这的想法,这样报道先进的事,有官媒做就好。
当然了,这事真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以后还是会一来再来。
第十三章 我加入
发现特斯拉的商标早就被冯一平注册,这事又一次打击到了马丁·艾伯哈德,至少,冯一平说他早就在关注这一领域的话,真不是随便说说。
原以为是自己发现了一片蓝海,结果那海里早就有人在,还不是做原始的渔业开发,而是正在搭建海上平台准备开采石油,这样无奈的发现,让他倍感受挫。
于是,该不该和冯一平合作,其实这会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他这两天想得最多的是,该怎么跟冯一平合作,以期在将来得到更大的收益。
就在他还在纠结的时候,一架达索猎鹰9,降落在诺曼·米内塔圣何塞机场,在接到好朋友斯特劳贝尔的电话后,埃隆·马斯克第二天就飞到了硅谷。
这是一个方头方脑,外表严肃,很壮实的家伙,不过,虽然正值盛年,但他的背看上去有些驼。
步出机舱门,马斯克看到斯特劳贝尔陪着一个年轻的东方人,站在一辆敞篷车前,那个年轻人正微笑着朝自己点头。
那笑,不像是一个成功商人应酬式的笑,很真诚,很纯净,不含任何杂质,看起来和加州的阳光一样温暖澄净。
马斯克没来由的就对这一次的会面抱有很大期待。
他也笑着几步跨下舷梯,“你好JB,”他先和很有共同语言的老友热情拥抱,不等斯特劳介绍,就向冯一平伸出手,“你一定是冯,很高兴认识你!”
“我也一样,马斯克先生!”这家伙的手劲好大。
“请叫我埃隆。”
“埃隆,欢迎你赶到硅谷,如果没有其它安排,要不你和JB,一起去我公司看看?”
“好哇,这一次除了见你,我没有任何其它安排,如果不是昨天公司有事需要处理,听了JB的介绍后,我昨天晚上就想来硅谷。”
“我很荣幸,但是你这样说,我压力很大,先说好,如果你发现我的一些看法,并不能让你满意,希望你不要迁怒JB。”冯一平开玩笑。
对马斯克,原来他并不是太了解,但重生后,因为一直惦记着特斯拉的缘故,他对马斯克了解很多,从性格上来说,这也是一个非常自我,脾气并不比乔布斯好多少的人。
表现在外,就是严肃,板着脸的时候多,笑模样的时候少,比如,此时面对冯一平的玩笑话,他很认真的说,“就你在学术和商业上的成就,就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探讨。”
按国内的话来说,冯一平马上给他打上了一个“说话耿直”的标签。
“公司的事怎么样?”斯特劳问。
“一起都刚开始,千头万绪。”
他在去年成立了SpaceX,为此投入了一亿美元,也就是去年出售PayPal给eBay,所带来的税后约1。8亿美元的收入,一下子就花掉了一大半。
对一个此前只在互联网领域有所建树的年轻人,进入这样一个物理学的世界,而且还是集中了世界上很多尖端技术的领域,世人普遍不看好,都认为他这样的决定,是极其的不可思议和不理智。
但面对这些非议,他反而提出自己公司的目标,是要把火箭发射费用,尽快降低到现在商业航天发射市场价格的1/10,而且提出在下一个世纪,会用自己公司研制的火箭向火星移民。
好吧,他总是会说一些大话,比如,关于电动汽车,他多次在不同场合说过,最迟在14年,自己的超级电池,就会支持特斯拉生产出平价的电动汽车。
然而,冯一平重生之前,他所承诺的平价电动汽车,依然不见踪影。
不过,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上也确实需要一股嚣张和不服输的劲,不然,外界无关的压力,就会把你压垮,他的这一点,冯一平也比较欣赏。
乐观是乐观,有信心是有信心,但是,压力怎么可能不大?这也是为什么马斯克一开始,就把自己公司将来的飞船,用神话中的“龙”来命名。
“埃隆,我相信你一定会成功。”冯一平说。
当然,在这样的家伙面前,他肯定不会直说一些没营养的恭维话,“我得说,这并不是一个开创性的行业,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而我绝对相信,你领导的商业公司,一定会比那些拿着国家拨款的机构更有效率,更有创新能力,世界上除了那些政府机构以外,第一个具备航天发射能力的个人,肯定就是你。”
“谢谢你,冯。”马斯克的道谢很真诚,哪怕是钢铁侠,其实也需要他人的鼓励和肯定。
冯一平并没有带他们参观自己的公司,直接把他们带到自己的办公室,吩咐秘书,“不要让任何人来打扰我们。”
只喝了一口咖啡,马斯克就有些迫不及待的问,“你正准备筹建一家电动公司,那你对要生产的电动车,是如何定位的?”
“综合现有的条件,再预估将来的发展,我认为,在短期内,比如从现在开始算起的十年内,纯电动汽车的生产成本,应该始终比较高昂,肯定不会有太大的降低。”
“而这样环保的高科技产品,更符合一些高收入人士的生活理念,所以,我筹划当中的纯电动汽车,至少一开始,不是针对那些对价格敏感的中产阶层,而是不在乎价格,更追求环保的生活理念,更希望使用最新科技的高收入人群。”
哪怕他原来对特斯拉的发展规划并不了解,琢磨这么长时间以后,产品的市场定位问题,他自然会有科学合理的规划。
马斯克点点头,接着又觉得自己这个问题好像有些多余,既然冯一平这样的人都已经计划成立公司,这样最基本的问题,怎么会没有答案。
“那么,你觉得,要解决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他继续问。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产品,一定要打消消费者的里程焦虑,这是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最大的区别。”
“最关键的就是电池技术。”马斯克同样赞同这一点。
“电池技术里,也应该包括充电技术。”冯一平补充了一句。
“对,这样很关键。”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时候,马斯克就设计过电动交通系统,不过,当时的电池技术,让他的想法看起来非常不现实。
“你预计最迟在什么时候,可以推出你的产品?”
“关于这方面,我并没有时间表,”冯一平双手一摊,“关于这家公司,我想像你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一样,一切都从头开始研究,先把基础打好。”
“尽可能多的采用我们自产的部件,而不是外购,尽可能的应用我们自己开发的专利,而不是沿用他人的技术,具体的说,从底盘到内饰到车身制造,我们一切都从零开始研究。”
马斯克对这一点不太赞同,“我听JB说,你作为股东的ACP公司,已经有了很成功的尝试,为什么不应用现有的平台和技术,在Tzero的基础上研发?这样不是能更快见到效益?”
“ACP在电动车技术方面,确实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老实说,我对Tzero并不满意,这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电动车,从平台到技术,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然,ACP现在的很多技术,我们可以借鉴,但是,我还是希望能够不将就,最好开发出我们自己一套来。”
“比如,Tzero现在用的是莲花的底盘,不但供应受限,当我们装上去很多锂电池以后,为了负载均衡,底盘必须重新调校,那还不如自己研发一款更合用的。”
“还有,Tzero依然配有减速系统,我希望,我们推出的电动车上,能用转换率高的电机,来替代这一系统,尽量少用传统汽车上的部件。”
“车体的设计,我也希望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应用更多的轻量化材料,比如铝,这反过来又会提升车辆的续航里程。”
说实话,对特斯拉在07年推出的那款Roadster跑车,冯一平非常不感冒,那其实是一款很妥协的产品,只是当时的特斯拉和马斯克,财务状况依然非常糟糕,急需一款产品来提升信心,吸引关注。
Roadster推出后,也真的非常不受欢迎,不少专业人士批评这是一款年度最差的科技产品,让马斯克和特斯拉不得不宣布,这款车,全球只限量销售2500台。
要是真的受欢迎,能为公司带来大量现金流和利润,唯一的产品还会搞限售?
“如果这样做,那投入的时间和资金,将会大幅提升。”斯特劳也是第一次听冯一平说他的规划。
“我们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好饭不怕晚,磨刀不误砍柴工。”
“埃隆,我认为,这样的安排,从长远来看,肯定是最科学的。”
“我也很认同第一原理。”
这个第一原理,就是马斯克后来在多个场合提到的第一原理,这条原理出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书中这么表述,“在每一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这个第一原理,大致相当于数学里面的公理。
马斯克就对这一原理非常推崇,而且广泛的把它应用到日常管理中,冯一平提到他非常认同的理念,他当然很高兴,脸上又露出了笑容。
“我们应该运用第一原理思维,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他说。
“对,我非常赞同,”冯一平说,“跟着别人做,这样能得到的最好结果,也只能是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这不是我对期望的电动车的设想,我期待生产出来的电动汽车,是一件划时代的产品,能够撬动,至少能够震动整个汽车行业,今儿改变这一行业的格局。”
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冯一平说过的最豪迈的话。
“所以,我也坚持用第一原理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也就是一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去看里面的本质,然后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看着冯一平在自己面前侃侃而谈第一原理的应用,马斯克有遇到知音的感觉,不过,他是一个很理智的人,不会感情用事,“具体来说呢?”
冯一平并不怪他这些问题听起来像是考校,这恰恰说明,他对与自己合作很感兴趣。
“打个简单的比方,电动车高昂的成本里,电池组始终会占很大一块,从目前来看,这些电池的市场价格,至少超过1000美元每千瓦时。”因为自己就生产锂电池,冯一平对这样数据,那是信手拈来。
“如果我们从第一原理角度思考,电池组到底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这些材料的市场价格是多少?你会发现,电池的组成,包括碳、镍、铝和一些聚合物,包括纳米级的聚合物,如果我们从金属交易所购买这些原材料,然后生产,你会发现,天啦,可能只需要不到120美元每千瓦时。”
“所以,如果按我这样的规划,前期投入的各项成本是会大幅提升,但最终来看,这其实是最划算的一种选择。”
“况且,关于电动汽车的制造,不说技术,在各种配件的选择上,我们想用现成的都没有机会,而我也不希望为了使用现成的配件,而生产出一款妥协的产品来,那还不如一切都自己从头来。”
马斯克听着冯一平这番细致的解说,眼睛越来越亮,这是一个天才,他想。
从本质上说,冯一平想造的电动汽车,和他现在正计划造的火箭,其实差不多,很多配件,是真的想用现成的都没有。
所以他对SpaceX的规划,其实也是一切从头开始,他希望最后是这样的:车间的这一端,运进钢材等大批原材料,最后,从另一端出来的,就是已经组装好的火箭。
……
咖啡喝了一杯又一杯,三个人谈得越来越投机,连天色渐暗,秘书悄悄的进来开灯,他们都没有留意到。
经过几个小时的解释,冯一平成功的让另两位接受了自己对电动汽车公司未来的规划,关于利用ACP现有的成果,利用莲花的底盘,尽快生产一台汽车事,他再也没有提起过。
进公司时还比较淡然的马斯克,眼睛越来越亮,脸上的表情也越来越生动,话也越来越多,和冯一平讨论到最后,他变得神采飞扬起来,就和他跟别人谈起自己的航天构想没什么两样。
最后,当冯一平的肚子第三次很不雅的叫响的时候,三人才意犹未尽的停下来,“对不起,我的消化能力很强。”冯一平笑。
“呵呵,因为冯你最年轻,”马斯克也笑,下一刻,他就握住冯一平的手,“我加入!”
斯特劳也一笑,同样伸出一只手搭上来,“我也加入!”
第十四章 重要规划
心情大好,胃口自然大开,之前进行的谈话,很费脑力,也就很消耗体力,所以,在餐厅里,还没等前菜上来,他们仨很快就把两框佐餐的小面包吃得干干净净。
好在这是高级餐厅,不然他们三人的做派,还真会让人多想,鉴于他们仨今天也没有穿什么高定的衣服,单纯从外表穿着上,也很难看出他们中的两位,其实是亿万富翁。
看马斯克的样子,好像要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能不能让我喘口气?刚才几个小时的长谈,我轻松吗?
而且,已经达成合作的意向,接下来就主要是一些很严肃的话题,比如投资份额,分工等,这样的话题,不好在餐桌上讨论。
“两位去过中国吗?”
“很遗憾,没有。”那两位都摇头,同时有点不好意思的样子。
“那,应该吃过中餐?”
“吃过吃过,我喜欢鱼香肉丝。”为了证明,斯特劳用很怪异的中文说出了一个菜名。
“我喜欢辣子鸡丁,还有麻婆豆腐。”马斯克好像是咬着牙齿,最后也用中文报出了两道菜名。
得亏他们说的这三样,就是老外最喜欢的那几样,不然,冯一平要猜出他们说的是什么,还真得费一番力气。
吃东西的喜好上,也能看出人的性格,看来从按毛爷爷的说法,不吃辣椒不革命,马斯克喜欢吃这两道菜,难怪做了这么多开创性的事。
“你们吃的快餐式的中餐,严格的说,只是本地化后的中式快餐,真不是中餐,我欢迎两位有时间,能去中国看看,中餐,真的跟中国文化一样博大精深。”
“而且不少的中餐流派,在几百上千年以前,就在强调天然,现在好莱坞明星引领的吃素潮,在我国,同样有上千年的传统。”
他这也不是瞎扯,虔诚笃信的佛教徒开始吃素,是自南朝时梁国的梁武帝时起,这样算,都近1500年。
要说比有传承和记载的历史,我们在世界上真没什么对手,来自南非的马斯克和地道的美国人斯特劳,听了冯一平的说法,自是大感惊诧,1500年前?
“真遗憾,我只到过澳洲,”马斯克说,“有时间,真的希望能去领略一番。”
他去澳洲的事,冯一平也知道,就是他和现任妻子贾斯汀度蜜月,顺道去看奥运会,然后,他就被合作伙伴解除了PayPal的职位。
“我也希望,你们能深入考察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高效的生产力。”冯一平说。
没办法,到他这个地步,好像很难正儿八经的闲聊,闲聊,也是为了说正事。
“十几亿人的市场,我们是应该重点关注。”马斯克说。
不用分辨,冯一平就知道他这样说,肯定是只是礼貌,这一点,从后来特斯拉的布局上就可以看出来。
在特斯拉推出S系跑车的时候,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那时的特斯拉同样只是嘴上说重视,何况是在世纪初的现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在我国,拥有实际购买力,拥有超过百万美元财富的家庭越来越多,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因此这几年中国的车市,非常繁荣。”
“我就说一组简单的数字,00年时,我国的汽车产销量,不过双双突破200万,但按我们汽车网的统计,到今年年底,这一数据绝对超过400万,接近500万,三年翻一番,考虑到其他因素,保守估计,到08年,我国举办奥运会的时候,这一数字应该非常接近1000万!”
果然,数字还是最有说服力的,之前,如果他们俩是敷衍,现在则真的是有几分重视。
“而且,因为关税等方面的原因,在我们国家,一些高端汽车的售价,你们可能想象不到,至少是国外同期售价的三倍以上,比如,奔驰入门的C级车,在我国的售价,如果折算成美元,在这,绝对可以买一辆低配的S级。”
这样的事,马斯克和斯特劳还真是第一次听到。
“2000年,我爸买了一辆别克世纪,成交价格如果按当时的汇率换算成美元,已经超过5万美元。”
“至于奔驰的S系,和宝马的7系,在中国的售价,如果换算成美元,都在20万美元以上,但是,这样的车,在中国很多地方,随处可见,所以,真不用担心中国消费者在汽车方面的消费能力。”
“5万多美元的别克,20多万美元的S系?”斯特劳感觉这听上去像天荒夜谭。
“这样的情况,看起来还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所以,我想从一开始,就把中国的市场当做一个重点来抓,最好,是我们能够在中国投产,这也是为什么我还希望两位也能去考察中国的工人素质和生产力。”
“如果在美国,我们一个月能生产1000辆整车,那么在中国,因为工人工资,在整体的生产成本更低的情况下,一个月至少能生产2000辆以上的整车。”
这是冯一平保守的估算。
特斯拉多年一直亏损,跟它每年有限的生产能力也有关系。
冯一平可不希望自己牵头的特斯拉,也陷入股价一直飙升,但实体一直亏损的怪圈。
特斯拉S刚推出来的时候,在国内是多么火热?如果当时能及时供应,并解决充电的问题,那特斯拉的发展,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所以,就是从个人利益角度考虑,冯一平一开始就决定,将来一定要在国内同步投产。
另外,他的这个决定,当然有其它因素,虽然不可能让特斯拉诞生在国内,但是,他还是希望,以自己为主的特斯拉,能够带动国内的电动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不至于像后来一样,大家都在嚷嚷着要在电动汽车领域弯道超车,其实在这一领域同样是在追赶。
“如果真的如你所说,那么这样的规划,是完全合理的。”
以低成本,获得高产能,这样的事,他们怎么能拒绝?
“听你这么一说,我希望能尽快去中国看看。”马斯克说。
“谢谢。”冯一平听了他的表态很欣慰,这是他早就有的规划,哪怕其它合伙人不同意,他依然一定要做马斯克现在原则上表示赞同,那再好不过。
“我先欢迎你。”冯一平举起酒杯笑着说。
因为后来被各种人代表了太多次,冯一平现在说话很注意这个问题,他并没有说什么“我代表热情好客的中国人民欢迎你”之类的话。
“冯,你现在在中国美国两边跑,两边都有很多工作,我现在也要把精力放在SpaceX上,那么,这个公司,将来由谁负责?”马斯克还是提出了这个问题。
“JB,你如果能够担任我们的CTO,我想这是我们的荣幸。”冯一平端起酒杯对斯特劳说。
原本对这个人,他是一无所知,这两天,他同样收集了他的不少资料,才知道,这位他本以为是酱油党的家伙,原来也是一个地道的牛人。
这个今年刚过而立之年的家伙,出生于美国的一个机械世家,他曾祖父那一代,在19世纪90年代,就成立了斯特劳贝尔机械公司,为美国的船舶业,生产出第一批内燃机。
受家族传承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