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2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背后也从来不说别人的闲话……
总之,这绝对是好闺蜜的黄金人选。
“看看,这不是歌里的小芳吗?”温红指着张彦说。
“那得改成两个辫子。”王金菊也笑着说,同时又有点羡慕,还是年轻好,这个姑娘的皮肤真好。
要说,张彦这人,怎么说呢,真称不上洋气。
娱乐圈里有些女明星也这样,穿着再好的高定,也被有些评论家批评为“村”,这些评论家可能不好直接说“土”吧。
其实,不能说她们长的不好看,只能说她们的气质,太传统,比起那些洋装,传统服饰,旗袍更契合她们的气质,或者干脆说是,花布袄。
好像那些一看起来,就符合我们传统观念中贤妻良母形象的女孩子,都这样。
我们传统观念中的贤妻良母,或者具备这个素质的女孩子,都是那种温润内敛,谦卑低调的人,和那种张扬性感的风格,真的不搭。
张彦就是这样一种人,说她像歌里唱的小芳,还真有几分道理。
“哎,你们觉得,张彦看起来,像不像一位明星,去年的那个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的那个。”胡珺婷突然说。
“是哎,还真有点像。”
虽然这话不是第一次听到,但张彦还是有点不好意思,说自己长得像明星,总是一种夸奖,刚好来了一个人,她马上笑着对胡珺婷说,“喏,那位肯定是来找他的小芳。”
那边,唐少康提着一个包笑着走过来,这样的事,这几个月已经不是第一次。
已经为人妇为人母的王金菊大叫,“唐班长,今天是什么,还是冰棍吗?都吃腻了。”
“我早猜到了,所以,今天的是冰糖莲子羹,冰镇过的,”他从包里拿出一个保温桶,还有几个杯子和勺子,“我妈炖的,大家尝尝。”
唐少康同学倒了一杯端在手里,却没有人过来接,王金菊坏笑着,“我倒要看你第一个给谁。”
这样的为难,自然难不倒在镇政府上班这么长时间的唐少康,他笑着递给张彦,“先给我们的小妹妹。”
哪知今天张彦不配合,夸张的在手上拍了一下,“蚊子,温红,你帮我看看。”
“哇,对呀好大的一个包,带清凉油了吗?”温红很配合。
唐少康递给王金菊,王金菊马上闪开,“我自己来。”
最后,这第一份,还是送到了胡珺婷手里,那两人,这一会脸都很红。
唐少康这么殷勤,也只换来陪四个女孩子坐一会的结果,他和胡珺婷,还处于那层窗户纸没被捅破的状态,所以,他们俩现在基本没什么互动,反倒是有些刻意的保持距离,不说话,也不看对方,跟另外的三位交流时,则都很自在坦然。
莲子羹喝完,太阳只在山头留下一小圈,不过,天边的云彩,却被染上了好看的红色。
暑气渐渐消退,张彦坐在不再发烫的河砂上,“在这呆这么久,突然有些喜欢上了这。”
“是啊,参加工作以后,还是第一次这么悠闲,有点像当初在学校的时候一样。”
“对啊对啊,学校的那条河,跟这条河不就是同一条河吗,夏天的时候,我们不也经常这样。”
现在想想当初上初中的日子,大家都觉得很美好。
“这还不简单,喜欢就留下来呗。”唐少康说。
这还真不行,大家的工作都在外面,像王金菊和胡珺婷,都已经在外面买了房子。
“好吧,现在你们不愿意,不过,我相信再过上几年,你们肯定会抢着回镇里,真的,”唐少康认真的说,“到那时,镇里的工作机会会比现在更多,那些大城市能提供的,镇里同样能提供,而且更好。”
但是,女孩子都把他这话做了别的解读,“珺婷,考虑下呗。”王金菊说。
“就是啊,镇里挺好的。”温红也说。
“咳咳,那个,”唐少康有些不好意思的清了清嗓子,“你们在镇里也呆不了几天,在你们回城以前,我想请大家吃餐饭,就在我家里,可以吗?”这一次,他总算是直接盯着胡珺婷说的。
第三百五十四章 大学的最后一次考试
“有这样一个同学,也好,也不好。”伟伦楼会议室里,一位教授看着那些明显有些紧张的学生说。
“其实也应该感到荣幸,等闲研究生答辩,也不会有这么热闹,不,一般的博士生答辩也不会有这么多人。”他的同伴说。
“观众这么多,你看看,还有外校的,那些准备得不充分,或者不当一回事的,怕是得再来一次。”教授看着满满一会议室的人说,不远处有几个人他俩认识,那明显是另一边的教授,今天居然也跑了过来。
今天是冯一平他们答辩的日子,说起来,这也是他最后的一次考试,只不过,本科生的答辩,经历过的都清楚,其实就是走程序,但凡你不是特别作死的,稍微认真一点,跟指导老师好好拉拉关系,一般都不会有问题。
你答辩的时候,指导老师一般都会在场,其它老师不看你的面子,也要看你老师的面子。
再说,教授们都清楚,以本科生的理论水平和功底,也不可能对一些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更别提新发现什么的。
所以,这最后的一场考试,其实经历过后都会觉得,虽然在台上免不了会有些紧张,其实,这场考试,真是的读书生涯里很轻松的一场考试。
而且,一般本科的答辩,观众也少,主要是和你同一个指导老师的同学,有些甚至除了答辩人自己和老师之外,没有一个观众。
研究生答辩才需要张贴答辩公告,对你课题有兴趣的人回来旁听,当然,研究生的答辩,那才多少要有些难度。
可是,看今天这样子,这些本科生答辩引来的观众,真的是创了个记录。
观众这么多,答辩老师自然不好太过放水,总之,冯一平的这些同学,估计是清华本科生答辩里难度最大的一批人。
“他们应该庆幸,国内目前还没有社会科学方面的院士,不然,今天怕也会过来凑热闹。”
这说话的两个老师好像没意识到,他们,不也是过来凑热闹的吗?
不过,今天这些将要答辩的同学,是得庆幸国内目前只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两院院士,要不然,呵呵。
之前这样的事有过,听说曾经有物理系的本科生答辩,恰巧碰上一位当天有闲也有兴致的院士,据说当场被他问哭了两位。
……
武馨阳现在就非常紧张,坐在冯一平旁边,现在还在拿着都已经可以脱稿复述的论文研究,当然,她这可能也是掩饰,因为现场观察冯一平的人太多。
“早知如此,我应该申请延迟答辩的。”她小声嘀咕着。
这姐们一向追求完美,自然不希望在学校的这最后一次考试,有个不太完美的结果。
要是答辩时旁观的人少,就是出了一些问题也没事,左右除了老师,不会有其它人知道,可是今天,这么多观众,还有外校的老师和同学,这要是出糗,那可出糗到了姥姥家。
第一位上去的是高珩,估计他也没预计到今天这局面,就好像老师本来说好开卷考的,结果倒好,考试的时候,监考老师比考生都多,教育局长都亲自来了。
所以,他陈述的时候有些磕巴,甚至一度紧张到对着PPT,也说不出要说的内容。
不过,他的论文看上去还是不错,他选的题目不大,当然也不小,《止损方法和操作策略》。
一位教授先安慰了他一句,“高珩同学,不要紧张,我的问题是,突变止损的基本面,如何判断?”
这个问题其实真不难,高珩在论文里就有阐述,可是,他现在太紧张,一时回答不出来,低头在电脑上翻着,就这样还找了好久没找到,于是憋出了一句,“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在我论文的第二十多页。”
“噗嗤。”会议室里有人没忍住笑。
高珩的脸色马上变成了猪肝色,脸色同样不好的,还有他的指导老师,冯一平看了一眼,那位教授虽然在低头看着论文,只偶尔看高珩一眼,他感觉,那教授好像希望自己的眼光是跟小李飞刀有一样的功效。
……
武馨阳是第三位,不得不说,美女在任何场合都有优势,而且她好像是那种人越多,就越兴奋的性子,前面两位同学干巴巴的称述,到她这里,就变得声情并茂,挥洒自如,颇有几分给大家上课的样子。
总算有一个表现出色,这下,不但是答辩老师,连同学们感觉脸上也有光彩。
她的论文,同样是关于证券方面的,《财务分析在证券投资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让这个目前表现最好的学生表现完美,几位答辩老师费心的设计了几个不会难到她的问题。
武同学当了几年团支书,口才、辩才本来就不错,对这几个难度不大的问题,应对得当,关键是,她人长得漂亮,仪态又好,再有前面的那两位绿叶一衬,真的可以说是,“完美!”
她也是目前第一个在掌声中走下台的答辩学生。
本来有些得意的她,看着门口一个匆匆提着公文包走进来的人,马上收起了笑容,低头庆幸,自己这运气真不错!如果下一位同学的论文,还是证券方面的,估计有得受的。
一本科生,在曾经的证监会主席面前,谈自己证券方面的论文,想想就有些销魂。
他的到来,还是在在场的人中间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毕竟这是一位高官大员。
他的到来,也让在场的人明白,接下来,怕就是会轮到冯一平答辩,部长大人可没有时间听其它同学结结巴巴的陈述和答辩上几十分钟。
果然,一番谦让过后,五十多岁的部长,还是让赵院长坐在中间,自己坐在一旁,然后,临时调整了答辩次序,下一个就是冯一平。
原本的第四位顿时感谢满天神佛,谢天谢地,相信冯一平答辩完,现场的观众就会散个干净,自己终于不用像接受审判一样站在台上。
……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是冯一平,经管院金融系99级学生,我的论文是在赵院长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院长表示深深的谢意,也衷心感谢各位老师参加我的答辩,当然,还要感谢今天到场的所有人。”
冯一平今天穿着白色的长袖衬衫和蓝色西裤,挺帅气,现在这样的场面他也能hold住,所以,给大家的第一印象不错。
当然了,有首富的头衔加持,他今天就是穿得很随便,大家对他的印象同样不会错。
此时他微微欠身说出这些话后,有些观众就开始自觉鼓掌。
“我的论文,主要是研究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抱歉,因为篇幅较长,加上时间的限制,我不能通篇陈述,但我已经准备了很多份,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可以自己来拿。”
冯一平的PPT一投影出来,底下马上小小的“哇”了一声。
他的PPT制作的水准,和前面的几位同学一比,那就是国际一流公司的网站,和沿海那些私营小厂网站的区别。
依然留在现场的高珩马上低声说,“这肯定不是他做的,肯定是他让手下的人做的。”
在场的经管院和清华的同学顿时对他怒目而视,一些老师也冷冷的扫了他几眼,这个家伙,怎么这么没有大局观念?
不管怎么说,在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说这样的话,那就是拆经管院的台,拆清华的台。
而旁边那些听到他这话的外校的同学和老师,现在看他也像看白痴一样,人家不是一般的学生,是内地首富,时间宝贵,这些工作让手下的人做,有什么不对?
看着旁边的同学都下意识的远离自己,今天一直表现糟糕的高珩恨不得掩面而逃。
冯一平简短陈述完自己的论文,除了几位看过他论文的老师,其它对所有人,都非常惊愕,因为冯一平的这篇论文,说起来和在场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但是他的一些观点,在现在的一些人看来,真有点不可思议。
一位老师首先发问,“冯一平同学,你在论文中提到,我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比如首都,将来会赶超国际一流大都市的水平,请问有什么依据。”
“这个问题,我在论文里已经有了详细陈述,我现在简单作答,详细的数据,大家可以查阅我的论文。”
这方面,是冯一平论述的重点,他这篇论文的意义,主要是想提醒那些还没注意到这些问题的人,能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能付诸行动。
当我们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可能无法改变这种趋势的时候,那最好就是适应,简单点说,就是趁房价还没高到承受不起的时候,抓紧买一套。
“首先,我们的首都,将来必然也是国际一流的大都市,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所以,首都的房价,自然会要符合它的身份,这一点,我想大家应该也没有疑议。具体的,我们可以参照首都富人区的房价变化趋势,就会对首都房价未来的趋势,就会有个大概的认识。”
首都最开始的富人区,是亚运村,当时是三四千一平米,现在,至少得四万一平米的才叫富人区。
“至于房价变高,还有一个客观条件,像首都这样的一线城市,会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比如我想今天在场的同学,不管老家是哪里,怕是都希望将来能在首都安家,对吧。加上首都原来居民的需求,刚需就会很大,但是,土地的供应始终有限,依据市场规律,凡是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自然会高。”
“再者,土地的所有者,地方政府,从主观上,也愿意土地能拍出高价,提高自己的财政收入……综上所述,未来国内像首都这样的一线城市,房价一路狂飙,将是几率非常大的一件事。”
如果是一般的同学现在提出这样的看法,怕是会让很多人嗤之以鼻,但是冯一平说的话,那效果自然不一样。
在场不但同学们在小声议论,那些旁听的老师,有些也在交头接耳,不过,同学们担心的是将来买不起房子,老师们想的是,冯一平好像说的有几分道理,那岂不是说,现在最好的投资,就是买房子?这个问题,真得好好研究研究。
部长大人不关心这事,对他们来说,房子,那哪是问题?他很严肃的发问,“你说房地产行业,将来有可能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枷锁,这又是基于什么理由?”
在这个场合,冯一平只把他当老师,而且,也和好几位部长打过交道,他并不是太怵。
“房地产市场,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市场化最高的一个市场,政府在这一领域,奉行不干预政策,也完全是缺位的,世界上很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廉租房和经适房的制度,作为市场的调剂,但目前在国内,这些手段都没听说过。”
“鉴于房地产市场对上下游产业的巨大拉动作用,比如,房地产市场将带动上游的水泥、钢铁等行业,也能带动装饰市场、家电等行业的发展,再加上卖地带来的巨大收入,会让一些地方政府,片面的强调房地产行业的支柱作用,从而延缓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们一些地方的经济和财政收入,将严重依赖房地产行业。”
“因为房价的飙升,必然会导致大量资金涌入这一领域,甚至不排除将来一些本来从事实业的企业,因为这一领域回报高,而重点发展这一块的业务。”
“但是,纵观发达国家的支柱行业,可以是汽车制造、可以是电子产业、可以是IT等高科技、可以是金融、甚至也可以是自然资源比如石油……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是以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
“从长期来看,房地产带动的基本都是资源消耗型企业,不能带动一些靠技术创新,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而。”
“而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还是得靠技术创新和升级,得靠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没有一个国家能单纯依靠房地产保持经济长期增长和繁荣的……所以,如果让它继续这样无序发展下去,那么将来,房地产市场,必将是国民经济的枷锁。”
部长大人显然还有话要问,但是这样的场合好像不太合适,即使冯一平的观点有问题,今天怎么也不能让冯一平下不来台,何况,冯一平说的,还真有几分道理,他看了居中的赵院长一眼,赵院长说,“好,冯一平同学,我们没有问题。”
“对不起,我还是想最后强调一点,可能的话,目前没有房子的同学,还是要真正重视起这个问题,不然很有可能,将来首都的一套房子,是我们巨大的负担。”
他走下台的时候,却意外的没有掌声,现场的听众,表情都有些凝重。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这篇论文,估计将会是经管院本科最受人关注的毕业论文之一。
冯一平担心的是,后来,会不会有人管自己叫“冯大炮?”
所以他决定,下一期的《前沿》杂志发表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以后,自己绝不在公开场合谈论类似的问题。
“一平同学,有时间我们能聊聊吗?”部长拎着公文包,夹着冯一平的那篇论文,也朝外面走。
“我很荣幸!”
他是真的很荣幸,能和管银行家的银行家,国内银行业的大佬一晤,自然不错!
第三百五十五章 奖励
省城,肖志杰家今天很热闹,他爸妈在,王昌宁和爸妈也在,张秋玲脖子上还带着固定器,靠坐在沙发上,和于连在聊天。
她也是刚从医院回到家里,她妈妈也刚回梁家河中学,张校长那样的家伙,几十年都有老婆照顾,现在可以说基本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省城的这两个月,张秋玲妈妈一直是心挂两头的。
“不错,我看你们两个这表现得都不错,你说是吧王大哥。”肖建平笑呵呵的说。
“我也觉得可以。”王昌宁爸爸还在看着儿子的答辩成绩。
这最后一次的考试,这两小子表现都不错,成绩都是良好。
他们两家对最后的一场考试都很关心,因为通过这场考试,那就意味着自家终于出了一个大学生!
所以他们不但难得的都回到省城,肖建平他们甚至提出要去现场观看,却被儿子他们毫不留情的拒绝。
“爸,答辩没你们想的那么难。”见爸妈他们那么高兴,肖志杰有点不好意思。
不像冯一平,他和王昌宁的答辩,非常正常——也就是走走过场。
而且他们比较幸运,答辩老师一水的男性,据说答辩现场的女老师也是一个不稳定因素,要是答辩的时候,好死不死刚好碰上她那个月的“那几天”,那有可能会比较麻烦。
“一平呢,肯定也不错吧。”王昌宁爸爸问。
王昌宁看了肖志杰一眼,“肯定是优秀。”他说。
“对,至少是优秀,”肖志杰说,“不管一平的论文怎么样,以一平现在的身份,清华肯定要给他一个好评,何况以一平的水平,一篇论文还算什么事?”
“总之,你们俩算是给自己争了气,给家里争了气。”肖建平手里拿着一根烟,却没有吸。
开店的这几年,不但赚了不少钱,也被迫改掉了原来烟不离手的习惯,去年还好,虽然没有全戒,但也只是偶尔到店外去吸一根,只是今年的非典,让他又捡起了这个坏毛病,现在生意逐渐恢复,他又得重新戒一次。
“那,爸,你说有什么奖励?”肖志杰笑着问。
他他们三人当中,冯一平和王昌宁两个的爸爸,都是比较老牌传统的那种人,和儿女的关系也比较传统,就肖志杰和他爸比较随便,经常开开玩笑什么的。
“奖励?还真有,”肖建平笑着说,“我们商量过,等你们工作都稳定下来,就给你们买辆车。”
“真的?”这下,肖志杰和王昌宁都非常高兴,他们俩,初中的时候就坐冯一平开的面包车,可以说很早就接触到了汽车,现在终于能有一辆,那感觉,和终于有了女朋友,是一样一样的。
“是真的,不过别高兴得太早,至少要等你们工作稳定了再说,不然难道家里给你们买了车,还要出钱帮你忙养车?”
等工作稳定下来呀,那不是至少得等在南方闯一阵子以后的事。
“爸,我突然不想去南方了,想就在省里找个工作。”肖志杰马上变卦。
先在省里让冯一平安排个工作,把车骗到手以后,再去南方,那该多爽?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打的什么算盘,”肖建平说,“等秋玲恢复了,你还是要去南方,秋玲呢,到时也回镇里住一阵,还有于连,跟一平说说,也安排回去培训一下,顺道都把驾照考到手。”
“是,我们都是这个意见,去南方,是你们自己提出来的,”王昌宁爸爸说,“这也好,你们两个,从高中以后,就走得比较顺,不晓得赚钱的苦楚,去南方闯一闯,吃些苦头也好。”
“玉不琢不成器,我们也不指望你们能像一平那样有出息,但也不能忘本,读了几年书,就不记得当初我们种地过日子的辛苦。”肖建平说。
“你们去南方,我们也不指望你们马上能闯出一些名堂出来,现在家里也不指着你们赚钱过日子,就一条,家里不指望你们,你们也别指望家里,就是没钱吃饭,也别跟我们张口,最多,要是手机欠费,家里帮你忙充一充。”
这是王昌宁爸爸说的。
王昌宁点头,肖志杰却有些不满,“叔,爸,你们也太小看我们俩了吧,村里原来那么多初中还没毕业的到那边都能混口饭吃,过年还能带些钱回家,我们好歹也是大学生?会连饭也吃不上?”
“他们做的事,你两愿意干?他们能把工资省下来,你们能省下来?”肖建平说儿子。
“我和昌宁一定能,”肖志杰讨好的给两位家长续茶,“那将来给我们买什么车?”
这问题,不但他俩关心,沙发上的张秋玲和于连,也伸长脖子听着。
“就知道你要问这个,面包车。”
听到这两个字,肖志杰顿时脸色一跨,想着开面包车去写字楼上班?肖志杰想想就觉得不好。
肖建平又慢悠悠的接上一句,“面包车呢,知道你们看不上,所以我和你王叔商量过,要么是捷达,要么是富康,到时你们自己选。”
“喔,谢谢老爸!”肖志杰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
张秋玲和于连也很高兴,这年月,有辆捷达或者富康,那就非常不错。
“还有,志杰还要在省城照顾秋玲几个月,昌宁,你是等着他一起出去,还是等非典过后,自己先出去。”
“看样子,再过个把月,这非典应该就没事,我们商量过,还是我先出去。”王昌宁说。
想着冯一平初中时就已经去南方闯荡,他们现在都已经是大学毕业,如果一个人还不敢去南方找工作,那也差得太远。
“那也好,估计等毕业典礼以后,一平也应该回来一趟,你们和他好好聊聊,虚心点,多请教请教。”
“冯大哥和秋萍他们俩也真是,这几个月首都那么紧张,他们还让一平一个人呆在那。”这是他们两位的妈妈少有的插了一句嘴。
“这些事你们又不懂,”肖建平说,“别说一平在首都那么多事,那么多公司和员工,就我们的这几家小店,要是非典一来,我们就跑回家,店里的那些伙计该怎么看我们?”
“我们听一平说过,她妈好像几次说要去首都陪他。”王昌宁说。
“一平比你们俩都有主意,他既然留在首都,肯定有他的道理,而且也不会有事,”王昌宁爸爸说,“也好在现在他真没什么事。”
……
清华科技园,冯一平难得的没有坐在办公桌后,而是坐在窗前的沙发边,端着一杯咖啡,看着窗外这会还能看到的蓝天白云发呆。
肖志杰他们说的没错,他的答辩成绩已经出来,果然是优秀。
从6岁那年上一年级起,到今年已经23岁,除去中间休学1年,他整整读了16年书,这一朝读到头了,摆脱了学生的身份,自由了,他一时还真有那么点不适应。
虽然毕业典礼还没举行,自己还没毕业,但从现在起,可以说自己是已经正式走上社会。
走上社会他自然是不怕的,只是,想着即将告别象牙塔,挥别白衣飘飘的大学时代,他真还有点不舍。
和其它那些向往走入社会的同学不一样,冯一平上辈子就已经在社会里打滚了十几年,因此,尤为珍惜他在学校的日子,虽然大学的生涯,其实已经不单纯,但相比以后走上社会后的日子,大学的这几年时光,依然值得怀念。
我们总是这样,往往总是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拥有的珍贵,想必这两天,那些平常再神经大条的同学,那些早就想着工作赚钱的同学,那些忙着到处面试笔试的同学,走在校园里的时候,多少也会有几分不舍吧。
哎,不是斯坦福那边其实还没有退学吗?
当然,此时有些感怀的冯同学,并不知道,自己的那篇论文已经流传开来,而且已经造成了一些影响。
“冯总,”吴倩敲门走进来,“央行那边,刚通知我们会面的时间。”
第三百五十六章 审慎的乐观
位于西长安街西侧的央行大楼,冯一平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因为在各种新闻里,这栋大楼他经常见到,但凡是降息或者是提准的时候,总会以这种大楼作为背景。
说是陌生,因为他从来没来过这。
从84年工行成立起,央行就剥离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专门行使一国央行的职能,是一正部级的职能单位,主要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国内金融稳定,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它不是不管钱,不过,它管的是国家的钱,就是俗称的“国库”,以前的冯一平一平头百姓,根本不可能和这地方有交集。
大楼外观也让不少人津津乐道,说这像是一侧放的金元宝,冯一平认真的看了看,真觉得并不是太像,倒是后来沿海一带各级政府修建的“官帽子”办公楼,倒有点像从这栋楼汲取了不少灵感,不过把弧形改成了矩形。
办公厅的一位闻姓副主任,专门在大堂迎接冯一平,因为在电视新闻里见过,所以他是认识冯一平的,看到冯一平从车上下来,居然好像是冒着大太阳打量大楼的外观,有些纳闷,难不成还要拍照一张,以纪念到此一游咩?
好在冯一平晓得轻重,专程来见领导的,不好做出这样的事来。
见他终于朝里走,闻主任迎出来几步,“冯总你好,我是办公厅的,请跟我走。”
“劳烦闻主任。”
这一路上,不但闻主任,行里的那些路过的年轻俊彦们,也都在打量冯一平,首富的名头,还是很有一些吸引力。
看穿着打扮,衬衫西裤公文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