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本来就是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基本内容。
  争取来五里坳的时候,郭国坚以为只能借嘉盛办工业园的这股风,抓一抓经济,为自己的履历添几分光彩,没想到,现在竟然能有机会连教育一起抓,他如何让能不开心?
  “郭县长,你还是去医院看看吧,上点药,我去叫司机备车。”黄承忠说。
  “不用,几步路而已,走过去就行,”郭国坚呲着牙放下裤腿,“还真有些疼,不过,”他咧嘴笑着说,“这疼得值!”
  有点趔趄的走在去镇医院的路上,郭国坚突然有点羡慕黄承忠,真是生了一个好女儿!可惜,自家的孩子,是在省里读书,不可能和冯一平有交集。
  当天晚上,郭国坚就赶回了省城,这样的大事,他必须跟老爸商量,最主要的是,没有老爸的帮忙,他想从市教育局拿到批文,没那么轻松。
  “这真是好事,”郭副主任拍了一下桌子,“这么一来,五里坳在你手上,可能会建起不止一家中等教育的学校。”
  至于新建全日制公办学校设立审批,做过副省长的郭主任很了解,“拿到批文,不是问题,你们市教育局的领导,我会打招呼,不过,下面部门该做的工作,你还是得先做,有两个材料比较重要,一个是可行性论证材料,一个是,新学校的建立,要符合本地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设置规划总要求。”
  “我知道,听说冯一平一家,和方市长关系很好,而方市长主管过好几年的教育系统,是不是可以让他们也帮着说说话?”
  “这是可以的,只是你要注意,”郭副主任嘱咐儿子,“这一千万,虽然是以冯一平爸妈的名义捐赠,其实出钱的,肯定还是冯一平,这个人,你我都接触过,年轻,稳重,有冲劲,眼光独到。”
  郭国坚点点头,冯一平确实表现得比年龄成熟很多。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小伙子,这一次,又是无偿的想为家乡做些事,所以,我要求你,眼光一定要放长远些,不能让好事变坏事,不能冷了他的心,具体说,就是账目一定要清楚,我们绝不伸手,也绝不让其他人伸手进来,前期的这些公关费用,一律由镇里负担。”
  “我知道,”郭国坚点点头,“他们一捐就捐一千万,只有这一次办得好,他们才可能会有后续的其它捐赠。”
  “对头,”郭副主任欣慰的看着儿子,“我现在想,一两年后,是不是不让你回市里,或者到省里,就让你在县里当县长或者县委书记,可能更好。”
  “就依托嘉盛集团,五里坳镇,将来在省内的经济强镇里,肯定会排在前列,要是发展得好,说不定能很快带动你们县,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几年之后,想起今晚的谈话,那是已经退休的郭主任,发现自己的当初想法,还真不够大胆,步子还真不够大。
  ……
  没能在大四办成去美国大学交换生的郑佳怡,对市长妈很有些意见,可是,她也不想想,她爸妈的眼睛又不瞎,哪能不知道她急着想去美国的原因?
  现在好,911这事一出,反对她今年出国的理由,又多了一条。
  为了让一肚子意见的女儿回家一趟,郑博赡在电话里跟她说了这个消息,“什么,他们家要捐款1000万帮着镇里建一所高中?这样的好事,方市长应该要支持啊?”
  “你妈当然支持,只是,下面不少人有意见,想知道详细的情况,要不你周末回家一趟?”郑博赡循循善诱的对女儿说。
  这样的事,让冯一平叫自己阿姨的方市长,当然是支持的。
  市教育局,也是举着双手双脚赞成,他们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市,每年分到教育口用来进行硬件建设的资金,少得可怜,普通高中的建设,确实严重滞后,现在有人出钱帮忙建,他们自是无上欢迎。
  当然了,他们就是有些想法,省里市里招呼打下来,他们不同意也得同意。
  只不过,就像小时候,一听到芝麻糊的叫声,就再也坐不住了一样,有些人,听到这个消息,同样也坐不住。
  比如,县一中去年刚上任的校长,胡选民。
  开始消息传到他耳朵里的时候,他并没有当真,捐一千万在下面的镇里新建高中,说胡话呢吧!
  但是,接下来,市、县两级的教育局里,都传出来了这个消息,他这才明白,这是真的!
  这怎么行?他马上找到了上级领导。
  县一中扩建的报告,都递交了太多次,现在既然有这样的机会,为什么不两好合一好,借这个机会,把县一中建设得更好呢?
  况且,县一中的所有机构,都是现成的,扩建县一中,绝对比新建一所高中要省事又有效率,“王局,要不这样好不好,这一千万,你就给我们批800万就行。”胡选民说。
  领导摇摇头。
  “那六百万,要不五百万也行?”
  500万其实就已经很多!
  一中之前的好几任领导,为了扩建,把腿都跑细了,申请的资金,从三百万,最后降到一百五十万,却依然没有结果,现在如果有个五百万,校长同志其实挺知足。
  领导依然摇摇头,“这钱不是财政拨款,我们做不了主,胡校长,捐赠的前提条件,就是这笔资金,只能用来在五里坳镇新建一所高中。”
  这其实也正是胡选民所担心的。
  作为县里唯一一所高中的校长,在县里,他的地位比较超然,这个局长,那个局长,见了他也都客客气气的,他有个什么事,那些人也都会很快帮着落实。
  要知道,那些家伙,对县医院的院长,也一向不假辞色,因为即使是生病了,他们可以去条件更好的市里,或者省里的医院去看,反正都报销费用。
  但学校不一样,县里的这些科级干部,还没那个能耐,把自己家成绩不太好的孩子,运作进市里或者省里的高中里去,最后还是要找他。
  要是五里坳镇建起了一所条件更好的高中,他这地位还怎么保持?
  所有,就是从他各人的角度看,这事也必须得阻止喽!哪怕不能把这笔钱用来扩建县一中,那最好也不能让他们再新建一所高中。
  至于因此,会直接剥夺一大部分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胡校长此时并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他只知道一点,县里只有一所高中,才对他最好。
  胡校长发动自己的关系网,想在审批手续上增加些障碍,然而,市里的主要领导同意这事,县里的主要领导也同意这事,他的这些小动作,真犹如螳臂当车,没起到一点作用。
  而且据教育局的朋友说,上面批示,这事要特事特办,按规定,这样的手续,原来要走几个月的流程才能批下来,现在估计年底前就能办妥。
  然后,他发现,自己没有抓住主要问题,这事,早就应该去找那个捐款人商量。


第一百三十一章 好事总多磨(下)
  确定了努力的方向,胡选民校长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让他感到非常遗憾的是,冯家的那个儿子,没有在自己的学校就读过。
  打听一番之后,他调阅了学校的往届学生名单,主要是找95年,从梁家河中学考入县一中的学生。
  在省城已经读大四的唐少康,接到一中校长客客气气的电话,有点摸不清头脑,“一平他爸妈要捐1000万建一所高中?”
  这事他还是第一次听说,不过,冯一平家的实力,作为一个五里坳镇的孩子,他是清楚的,谁能想得到,当初入学时,那个土里土气的家伙,现在就有如此大的成就呢?
  今年,他爸妈就跟他商量过工作的事,他爸妈的意思,是想托关系把他安排到镇政府,他一直有点不太情愿,镇里再怎么好,那也只是一个镇,哪里有大城市的多彩多姿?
  不过,作为镇里的孩子,对冯一平家的这个打算,他是举双手赞成的,如果当初镇里就有高中,自己不是会少辛苦很多?
  “校长,这事我还真帮不上什么忙,我和一平,在初中的时候,关系一般,而且就是我想帮着做工作也没办法,他现在人在美国斯坦福商学院,要做一年的交换生。”
  冯一平到美国做交换生的这事,镇里的人都知道。
  “真没办法?”和大多数人一样,胡选民也觉得,像冯一平这样一个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要比冯振昌这样已近花甲之年的人好说话。
  “这样吧校长,我告诉你两个电话,他们是96年考进学校的,和冯一平很要好。”虽然知道让校长去找肖志杰和王昌宁,也不会有什么用,但在公务员家庭长大的孩子,很擅于卖这样的好。
  接到一中打来的电话,肖志杰和王昌宁也说得很好听,“我们一定会跟一平好好说说。”
  “对,好好跟他说说,还用不了那么多,有个三五百万,我们就能把一中扩建好,我等你们回音啊!”
  回音来得很快,第二天一早,胡选民就接到两个学生的电话,“一平说,这是他爸妈的主意,他也没办法。”
  他们俩怎么可能同意胡校长的说法,让冯一平不要在镇上建高中?他们巴不得将来在镇上还建大学呢!
  不过,胡校长的意图,他们倒是原原本本的告诉了冯一平。
  “现在的孩子,真是一个比一个滑头。”胡选民校长悻悻的放下电话,看来,自己免不了要去冯家冲走一趟,去会一会冯振昌。
  一般来说,老师们的空余时间,还是挺多,特别是他这样走上领导岗位,并不带课的老师,还真挺闲的,这两年,特别是年初,报纸上关于嘉盛斥3亿巨资,在五里坳镇兴建工业园的事,胡选民当然知道。
  只不过,听说和亲眼看到,真是两码事。
  当车进入五里坳镇的时候,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局面,他忍不住让司机停了车。
  这是一个穷乡僻壤的深山里的小镇?
  一边是热闹的工地,一边是看上去就知道,建好没多久的工厂——现在还在搞绿化,通道两边,还堆积着一些材料,可是,工厂已经投产,在铁栏杆外,就听得到里面轰鸣的机器声。
  这一路上来,他们经过了两三个镇,和那些冷清,或者说是萧条的小镇不同,五里坳整个镇就像是一个大工地,四面都在搞建设。
  主街的两边,商店一家挨一家,其它镇里的商店,要么是百货店,要么是服装店,这里也不同,他略略的数了一下,这一路看到的各种小饭馆,已经有二十多家,还有十来家旅社宾馆。
  看着街上那些行色匆匆,但洋溢着一股子积极向上的精神气的年轻人,还有些脸色苍白,睡眼惺忪——肯定是刚下夜班,他觉得这些好像有些不真实。
  这里看起来,比县城还要热闹,还要有活力,还要有希望,还要有前途……自己仿佛置身于曾经随团去过的,南方那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小镇。
  “到镇政府停一停。”他吩咐司机。
  从镇政府出来的时候,他感觉这难度好像更大了一些。
  他看到了镇政府院子里的一张规划图,上面很明确,工业区、生活区、教育区、商务区,都各占一边。
  教育区里,不仅有这所规划中的高中,还有一所嘉盛的培训学校,一所幼儿园,还有一个县里都没有的少年宫。
  看了这些,他就知道,没必要和镇里的那些领导们谈,开玩笑,这样的政绩,他们会让步?
  不过,都走到了这,显然也不好半途而废,只是,当他见到冯振昌的时候,哪还会自持身份,客气礼貌得不得了,弯腰双手握住冯振昌的手,“冯总,冒昧登门,抱歉之至!”
  “哪里,胡校长你是贵客,快请坐。”
  接到儿子的电话,冯振昌也知道,县一中会有人来,虽然也知道他们的来意,不过,对老师,他始终很尊重,同样也客客气气的接待。
  “冯总真是了不起,”胡选民半是由衷,半是奉承的说,“一直听说您致富不忘桑梓,今天这一路走来,才知道这些话太虚,就五里坳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比南方的那些工商业发达的小镇差,而促成这一切,就是你们的投资。”
  “胡校长你过奖,我们做的还不多。”这话一说,那边电话又响了起来。
  就从胡选民进门到现在说这几句话的功夫,这已经是第三个电话,都是生意上的事,等他回来,胡选民干脆就直奔主题,“冯总,你事情多,时间宝贵,我也就不绕弯子,我这次来,其实为的就是你这次的大善举。”
  他把对领导说的那些理由,同样跟冯振昌说了一遍,历数扩建县一中的种种好处。
  这些明面上的理由,冯振昌反驳起来也很容易,“我们之所以起了这个心思,要捐建一所高中,就是因为县里只有一所高中,每年能接受的学生有限,非常不够。说起来不怕校长你笑话,上半年的中考,我有三个外甥参加,结果,一个都没达到一中的录取线,下半年,我小舅子把他们接到省城复读,按复读学校老师的意思,特别是我那个外甥女,努努力,都能考进重点高中。”
  “我们也知道一中规模太小,所以啊,我们这些年,一直在四处跑资金,希望扩建,冯总你放心,只要能按我们的规划扩建,一中每年录取的人数,会比现在翻一番。”
  “还有,你再有外甥或者子侄辈的,想到我县一中读书,你给我打个电话就成。”胡选民拍着胸脯说。
  只要能拿到钱,给他几个名额算什么。
  “事先我们就做了一些调查,结果是,在五里坳办一所高中,非常有必要,而且,我们已经和政府达成了协议,所以,很抱歉胡校长。”
  办公桌上的电话又响了起来,“不好意思,我接个电话。”
  胡选民跟着走过去,“冯总,要不你看这样成不成,你这次大手笔的捐这么多,能不能分一部分,比如……”
  冯振昌接起电话,“蔡磊,你说,要去西南,哦,那你去吧,我明天替你盯两天。”
  “不好意思,胡校长你继续。”
  胡选民原本是想说,让冯振昌把这次的捐款,分一半到县一中,不过,他现在的脸色很精彩,指着桌上玻璃下面压着的照片说,“这位,是你家公子?”
  “呵呵,对,他是我儿子。”
  胡选民觉得喉咙有些干。
  他听说过冯家的儿子挺厉害,可这只是厉害吗?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有很多时间关心国家大事的人,他认识很多领导,那个年轻人,跟总理合影,跟副主席合影,跟科技部长的合影,还有跟教育部长的合影。
  别说县长,就是市长,想这样和这些大领导们亲密接触,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吧!
  而且看情形,和教育部长的合影,还不止一次,因为有一张,一看就是在办公室拍的,另一张,好像是部长去视察的时候拍的。
  那自己的这些小算盘,还有什么用?
  他知道,自己的心思,冯振昌他们不可能看不出来,人家之所以还有耐心听他说这么多,那是礼貌。
  幸亏自己没做成什么,要不然,估计他们也就几个电话,自己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没什么,冯总您说的很对,我作为一个人民教师,感谢你对县里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他把刚才没说完的话,全咽进了肚子里,“只是,希望下一次,冯总您能考虑考虑我们一中。”
  这次就非常不容易,下一次啊,这个冯振昌心里还真没谱,而且,县里教育设施的建设,总不能让自己一家包圆吧!
  “一定一定。”他笑着说。
  ……
  月中,市县两级的领导,莅临五里坳,在他们和一大帮记者的见证下,冯振昌把一张一字开头,后面七个零的支票,递到郭国坚手中。
  台下的记者,用此起彼伏的闪光灯,记录下了这个本市最大一笔捐款的诞生。


第一百三十二章 闻风而至
  这一阵子当然占据报纸电视网络头条的,肯定是美英合伙欺负阿富汗。
  要说阿富汗,这真是一个命运多舛的国家。
  世界上有那么多伊斯兰国家,因为石油,而富得流油,但阿富汗,却是一个贫油国,本来经济基础就非常一般。
  而最近的几十年,又一直战乱不断。
  先跟当时世界的一极,苏联,从79年干到89年,苏联撤军后,又是长时间内战,到96年,塔利班取得政权,一直统治到现在,虽然比之前战争不断要稳定些,但他们实行的是极端宗教统治,大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哪知道,这样的日子也没过几年,现在又跟美国这个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杠了起来,又一次兵戎相见,真是,命苦得一塌糊涂!
  市红十字会办公室内,常务副会长杨洪勇抖着手里的报纸,笑着说,“这塔利班,原来不是挺牛吗,世界文化遗产,他也说炸就炸,还前前后后,用炮轰了一个多月才轰掉,原来也是一个草台班子,在美国人面前,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
  “可不是吗,我看啊,这塔利班怕是坚持不了一个月,就会把首都喀布尔拱手相让。”坐他对面的秘书长李军荣附和道。
  他把报纸翻到第二版,看了一会,马上说,“杨会长,快看第二版。”
  “哦,市内难道还有什么大事?”杨洪勇不慌不忙的呷了一口茶,慢条斯理的翻到第二版,一看大标题,“农民企业家捐资千万,支援家乡教育事业。”
  他马上朝下面看,这个千万,是虚指吗?
  都不用看文字,看照片就知道,那张大大的支票样板上,一后面七个零,就是一千万,再一看文字,连市长都出席了捐赠仪式,“你昨天没看市里的新闻?”
  “没有,老丈人还没出院,晚上在医院照顾他到10点钟。”
  杨会长自己也没看,昨天下班后,赴了一个局,先吃饭后打麻将,回家时已经是后半夜。
  两人现在一看这事,可惜啊,市里居然还有这么大手笔的企业家?怎么我们原来就没发现呢?
  看着李军荣的眼神,杨洪勇想了一下,“找机会接触一下是可以,但是,不好做什么,你没看市长都出席了吗?”
  “也是,”李军荣叹了口气,“可惜啊,我们今年的指标。”
  “是啊,要是早知道有这么一号人,哪怕能募捐到几十万,我们连明年都能轻松不少。”杨洪勇也消沉下来。
  在老百姓心里,国内的慈善机构,红会,各种基金会和慈善会,都是官方慈善机,其实,这三种业态,还是有区别的。
  只有红十字会是正宗的官方机构,工作人员都是公务员性质,还享受国家财政拨款支持,其它的基金会和慈善会,一般最多只是有官方背景而已。
  既然是官方机构,还享受财政拨款,现在对各级红会,上头自然有考核,这每年收到的捐资数目,就是最重要的考核内容。
  一两天内,这条新闻被更多的有心人知道,五里坳镇马上热闹起来,一个个来头都不小的慈善机构,纷至沓来,主要都一个问题,了解冯振昌的情况,打听他的住址和联系电话。
  郭国坚黄承忠他们原来还没在意,只不过,冯振昌就比较烦恼,这些天,经常接到各种募捐电话,甚至十好几拨人,直接找到冯家冲,到他办公室里,亮出各种不小的来头,当面募捐。
  没辙,在他们这样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这么大手笔的善心人士太少,他那一张大额支票,就像是一座闪闪亮的灯塔,引来了各路人马。
  正在开会的郭国坚,看到手机上显示的号码,对着大家把手朝下压了压,“你好冯总。”
  一听他的招呼,会议室里马上静下来,没一个人说话。
  “郭县长,这几天,打电话和跑到厂里来募捐的人太多,我真的是不堪其扰,而且,他们中的好多,都是在镇里问到的电话和地址。”
  “对不起冯总,这是我们的工作失误,我马上补救。”郭国坚连连道歉。
  “最近这几天,来镇政府打听冯总电话和住址的人多吗?”他问。
  “好像是不少。”有些人说。
  “糊涂,随便什么人问就说吗?让冯总现在,都不敢在办公室办公,你们回去都交待一下,再遇到类似问题,一律不回答,或者让他们直接来找我。”
  有一个资深的副省级老子做后盾,一般的慈善机构,郭国坚也不怕得罪。
  只是,这一般的机构,他能拦下来,有些机构,他也没办法,比如省红十字会。
  消息见报后三天,省红会负责筹资和财务的副会长刘锦,通知县市的红会和卫生局,她要去登门拜访冯振昌。
  杨洪勇还好,县里的红会会长和副会长,马上向县政府报告了这事,然后郭国坚也得知了这个消息。
  这一位,拦,自然是拦不住,没法子,郭国坚只好自己陪着她一起去。
  老实说,经过前些天的纷扰,见多了那些慈善机构的嘴脸,对现在一定要接待这样的人,冯振昌很反感,捐款做善事,没想到还带出这么多麻烦来,他真想打电话骂儿子一顿。
  刘锦副会长,原来在省卫生厅工作,身上有卫生系统的特质,特别讲究卫生,刘副会长,更是有些洁癖,跟冯振昌握手,也只是轻轻一碰,很标准的领导接见下属的范,看着那边忙得热火朝天的食品厂,不清不淡的说了一句,“食品这些,卫生很重要,一定要注意。”
  看着这个一身贵气又高傲的老女人,冯振昌有些腻歪,这些事,还用你说?还有,你是来视察的吗?
  不过,来了这么多官员,他也不好说什么,笑着把大家往会议室让,“各位领导请!”
  看着会议室的那些椅子,刘会长努力了半天,总算坐了下去,她也明白,要是眼下让秘书用纸巾擦一遍,冯振昌的脸上肯定不好看。
  两个小姑娘端着托盘给大家上茶,“呵呵,不是什么名贵的茶叶,就是我们茶叶厂自制的,不过,原料好,这是我们这海拔最高的山上茶园里的茶叶,没施化肥,没打农药,天然无污染,而且是手工炒制,大家尝尝。”冯振昌笑着说。
  这一次,看着这个一看就是重复使用,带着盖子的茶杯,刘会长说什么也不能将就,她的秘书就说了一句,“没准备矿泉水吗?”


第一百三十三章 三级政府抗议
  冯振昌端起的杯子,又放了下来,他笑着看了一眼小赵,吩咐站在一旁的小姑娘,“小王,去小卖部拿一件矿泉水来。”
  一时有些冷场,郭国坚看着那不以为意的刘会长和秘书,心里哂笑,她们俩,莫不是把这里当成了医院吧?
  冯振昌在有滋有味的品着自家最高档的新茶,不说话,刘会长带的那些随员,也没人大声说话,郭国坚一看,不行,冷场时间太长也不好,就笑着问,“这样的云雾茶,一年产量能有多少?”
  “总共也炒不了几十斤,”冯振昌说,“不过,这个茶场,我们现在准备扩建,想把那座山,修成梯田的样式。”
  刘会长咳了一声,“冯总,很感谢你对公益事业的支持,现在的社会,就是需要更多你这样有爱心和善心的人士。”
  “这是我应该做的。”冯振昌看也不看她,低头很认真的看着茶杯里的茶叶,在水里慢慢的舒展开来。
  “现在社会虽然进步很快,但是,需要帮助的人和事,同样非常多,不止是教育方面,所以,我们募集到的善款,始终非常不足,期待冯总你这样有觉悟的人,能继续伸出援手。另外,我希望冯总下次捐赠,能考虑到我们红会,毕竟我们是国内最大,最正规的慈善机构,小赵啊,跟冯总介绍一下我们现在推进的项目。”她吩咐自己的秘书。
  有行政级别的慈善机构就是这点不好,哪怕是募捐,领导也放不下架子,更别说低头,总有种高高在上,指导的意味。
  “冯总你好,”小赵自我感觉很良好的拿着一个文件夹走过去,“你看,这是我们目前在推进的十个项目,首先是农村大病医疗救助项目,你只要捐款10万,就可以冠名,总的捐款,将由我们统一安排,资助那些患大病重病的农民……最后,博爱送万家,是帮助在突发事件中,遭受重大损失的家庭,你只要捐款5万,就可以冠名。”
  找秘书一口气不停的说了近十分钟,“所以,所有的这十个项目,你只要捐款不到一百万,就可以全部冠名,还有,冯总你的公司,要不申请为我们的特别团体会员单位吧,只需要一次性缴纳会费一万元以上,要是想成为永久会员,只需一次性缴纳会费十万元以上,一般申请这些很难,不过,只要冯总你有这个意向,我们一定为你开绿灯。”
  冯振昌算是开了眼,原来国家还有这么多慈善项目?自己家老婆孩子当时生大病的时候,没有得到国家的帮忙,是不是当时这些项目还没有开始建设?
  可是,就说现在,附近这十里八乡的,好像依然没有一家受惠于这些慈善项目吧!
  他揉了揉额头,把小赵放在他面前的那个文件夹原封不动的推回去,“对不起,成为你们的会员,我们估计是不够格,这事我们就不想了,另外,我目前没有新的捐款计划。”
  小赵脸色一僵,打狗还得看主人呢嘛,刘会长都亲自登门,你怎么还这么不给面子?“冯总你说笑吧,相对你之前的大手笔,这些算得了什么?”
  “这样的事我不开玩笑,我是很想为社会多做些事,但那必须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之前的捐款,是我折腾这些年,所有的积蓄,我们也要发展,现在投资的项目这么多,是真没有余钱,所以,对不起,刘领导,各位领导,这次,怕是要让你们白跑一趟。”
  刘副会长的脸色很不好看,赵秘书强笑着说,“是啊,冯总的大手笔我们也见识过,现在这个镇,叫什么?”他看向郭国坚。
  郭国坚有些没好气的提醒他,“五里坳。”
  “对,五里坳镇里,全都是冯总你的工厂,总投资好几个亿,这一点点,对你来说,怎么会是问题?”
  郭国坚往椅子上一靠,这是什么水平的狗屁秘书?“我插一句啊,这些公司,并不是冯总个人的,都隶属于嘉盛集团,而嘉盛集团的控股方,是外资。”
  “谢谢郭县长,”冯振昌说,“七八年前,我和我们村的所有人,过得都很困难,所以,我知道,社会上,方方面面,需要帮助的地方很多,怕是把我持有的公司资产全部变卖,也帮不过来,因此,我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所以,各位领导,这次只能对不起,”他依然说得很坚决。
  “冯总,关心和支持公益事业,是每一位有良知的公民和企业家,都应该要做的事。”
  冯振昌油盐不进,刘会长只好自己出马,可是她这话说的,啧!
  “刘会长,”郭国坚见冯振昌的脸色慢慢有些不好看,接过话头,“放眼全省,像冯总这样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