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就说说你的一些体会。”
“那行,就我个人而言,比如我大学毕业,走上社会以后,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能在城市里买一套房子,再买一辆家用的车子,一年里,还有闲钱和时间,带着老婆孩子,在国内旅游一圈,隔个几年,还能去国外走一走,我觉得,这就算是成功。”
“我怎么觉得你这说的是美国的中产阶级?”女主持人笑着说。
“对,其实就是参照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来规划的,我想说,如果人人都能达到这个水平,那我们的国家,到时肯定已经是发达国家。”
“那关于创业,你有什么要和大家分享的,估计在坐的不少人,都想听听你在这方面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创业,首先,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要一开始就把目标定的太高,最好是有什么条件,就做什么样的生意,当然,更不能怕吃苦。
在这一点上,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温州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表率。
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他们一无资金,二无技术,就在路边摆个小摊子,哪怕是修鞋擦鞋呢?等赚了点钱,再租个店面卖鞋,生意再进一步,就建个工厂生产鞋,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发展。
我们家也是这样,那年收了板栗之后,我爸妈先是把家里的年猪买了,变现了几百块钱,然后带着自家,和在村里其它人家赊来的几百斤品相好的板栗,到了省城,卖糖炒板栗,顺带卖早餐。
当时想得很清楚,就是这个小生意做不成,或者不赚钱,家里也能承受得起。
他们每天晚上要忙到12点以后,才能把准备工作都做好,把板栗挑好洗好,把面和好,把豆浆磨好,早上5点又要起床,蒸上一些包子,把煮好的豆浆装袋,再匆匆吃几口饭就出门。
整个白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顶,都推着改装过的三轮车,在我们省城大学城那一块转悠,中午饭就是留下来的两个包子,等到晚上九点多,才赶到租住的地方……
就这样辛辛苦苦一年多,总算存了点钱,然后就租了个店面,开面馆,再存了些钱,就开了一家分店……就这样走到今天。”
女主持人见台下的情况好像又有点低沉,又急着转移话题,“现在的你,物质生活应该很丰富,你能不能跟大家谈谈,你对钱,是怎么看的?”
第四十三章 有钱的标准
“这个当然很简单,钱,当然是不能少的,大学以前,老师们经常对我们说,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要等书到用时方恨少,我想接一句,毕业之后,一定要努力工作赚钱,不要等钱到用时方恨少。”
“那按你的标准,什么样才能算是有钱?”
现场观众果然很关心这个话题,在有钱人的心目中,究竟怎样才能算是有钱呢?
“老实说,从小到大,这个标准其实也是一直在变的,现在,我还真得想想,不过,从广义上讲,我一个同学的观点,应该是大部分人的心声,他说,什么是有钱,简单,那就是有钱花,随便花!”
此处果然有掌声,不消说,这样的境界,真是大多数人向往和追求的。
“精辟,是啊,我也想有钱花,然后有一天能随便花,”主持人也拍着手,“那你现在呢,是什么标准?”
“我是一个吃货,一个不太有品的吃货,不管是路边摊还是苍蝇馆子,也不管荤素,热量高低,只要味道好,我都喜欢。那我就从一个吃货的角度来说说这个问题。吃货嘛,有时心血来潮,会特别馋一样东西,比如,我爸妈在省城开了一家面馆——我就不说名字,免得有打广告的嫌疑。”
主持人心说,你都这样提了一句,成功的激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还好意思说不打广告?
“我家面馆里,最贵的面,是五块钱一碗,但是,打比方啊,为了满足我一时的口腹之欲,为了吃那碗五块钱的面,我来回花二十块钱的打车费,也觉得无所谓,就是平均一个星期这样去一次,不是很心痛,也不会影响我正常的生活水平,那我认为,这样的日子就算是过得去。那如果我是今天想吃,就花二十块钱去一趟,明天又想吃,再花二十块钱去一趟,就是天天这样,也负担得起,不会影响到生活其它方面的开支,那这样的日子,就算是不错。再进一步,我现在,人在首都,录完节目,突然非常想吃一碗妈妈煮的面,一会就去机场买机票,飞回省城,然后从机场,直接打一辆出租车回到村里,而我妈妈也不会怪我浪费,那样的日子,应该就算得上是奢侈。”
那些还在学校的同学,这会多半还想着以后能不能像冯一平说的那样,过上类似最后那一种说法的奢侈日子,他们其实不知道,对好多人来说,冯一平认为的这种奢侈,真是非常小儿科。
比如,影帝梁先生,每当心情不咋个美丽的时候——比如,梁太太刘小姐,又被曝光在夜店和猛男嗨到飞起的时候,梁先生就会坐最近的航班,到伦敦喂鸽子。
而在场的那些上有老下有小的成年人,想着每月工资到手后,除掉两边父母的赡养费,孩子的教育费,交通费,剩下有数的生活费,一般还真舍不得花二十块钱的路费,去吃一碗五块的面。
至于最一种,拜托,那是过日子吗,那纯是有病瞎折腾。
“你的这个分档,真很别致。”主持人虽然最希望冯一平说一个具体数字出来,那样才算有钱,不过,从开始到现在,她也算明白了,眼前这个粉嫩青葱的家伙,不是盏省油的灯。
“最后,我们再来说一说你这书,我知道,你以前就写过一本很畅销的小说,但这一次,你写的,是一本商业管理方面的书籍,是什么促使你在大一的时候就想写一本这样的书?要知道,给你授课的不少教授,都没能出一本专业书籍。另外,在你写这本书的时候,你预计到了它受欢迎的程度吗?因为据我们所知,美国的不少报纸刊物,对你这本书的评价很高,更不用说世界上大多数的跨国企业,现在也都在谈论你的这本著作,对他们的工作,可能带来的益处。”
“如之前所说,我是很早就在思考该怎么做生意,怎么把生意做好,哪怕我在做这些思考的时候,上帝一直在发笑,我依然没有停止。
上大学以后,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我都做了不少新的安排,在做这些新安排的同时,自然对之前在做的事,以及在想的问题,都有一个总结,现在这本书中的很大篇幅,都是那时总结的结果。
刚好,去年底,我在香港办了一家杂志社,计划出版一本严肃的政经类刊物,定位比较高,针对的用户群,和今天欢迎我这本书的那些读者们,重合度比较高。
不过,当时因为是一本新办的刊物,所以组稿比较困难,我就假公济私,把我这本书放在上面连载,主要是希望能和大家讨论我这一点浅薄的认识,没想到,连载的这些,很受欢迎。
我的假公济私之举,反而为刊物吸引了更多的关注,好多订我们刊物的单位,就是为了看上面连载的那一部分,从第一期发行开始,就有不少个人和公司,给出版社打电话,问的却是和刊物无关的事,希望得到作者的电话,希望邀请我去跟他们讲一讲蓝海战略。
后来,因为那本刊物办得还算成功,不再需要我的连载为它招徕读者和广告用户,再加上一直有不少出版社都在联系,要出版那本书,你也知道,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嘛,当然是有虚荣心的,既然他们想出,那就出吧!
至于出版后的情形,老实说,真的出乎我的意料。”
“怎么感觉,你这出书,好像也是被逼的一样?”女主持人笑着说。
“有那么一点逼的成份在,但是和我被逼做的其它事一样,这件事的结果,让我也非常满意。”
“那你自己能不能概括一下,为什么你的这本书,会这么受欢迎?”
“商业发展到今天,商家提供的产品、服务以及解决方案,越来越同质化,而现行的一些被大家广泛运用的商业理论,也都诞生了好长一段时间。那些经营相同项目的公司,从产品到奉行的战略,都高度一致,为了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只有展开激烈的竞争,没办法,饼就只有那么大一块,你多咬一口,我就少吃一口。蓝海蓝略的主体思想,就是让大家发现,在他们所见到的这块饼之外,还有牛排,鼓励大家向那些牛排发起进攻。那我想,喜欢我这本书的,肯定都是喜欢吃牛排的。”
“难怪都说你提出的这种战略,是颠覆性的商业之道,就是我,也喜欢吃牛排。”主持人举起手总的书,面向观众,“而且我也看了,一平同学的这本书,不但有详细的理论,还有很多实例,相信能让不少困扰于公司和个人发展的读者,都吃到牛排。”
“其实,如果能让大家有一丝启发,我个人就很满足。”冯一平欠了欠身,对着镜头说。
“那关于之前一些报刊杂志上,对你这本书的批评,你怎么看?”
“我听说过,但我还没看相关的报道,我每天的时间都排得很紧,公司有的同事,看到有的文章后,很气愤,我还安慰他们,这很正常。这种性质的书籍,说的又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样的公理,不可能所有人都接受,可以理解。”
你忙,你还没看?听了这话,被冯一平组织的那些报道,被逼低调很多的成大师,以及躲到香港的瞿大师,无端吐出一口老血来。
“但是,我个人认为,我在书里,不仅阐明了什么是蓝海战略,还阐明了如何去开创、制定,以及执行符合自己公司的蓝海战略。我觉得对读者们,虽然不像有些报纸上评论的那样,‘遇到这本书,足以改变你的一生’,但它至少能给改变一些你的想法,为你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多好还是能有些帮助的。”
“好的,非常感谢一平同学,今天做客我们栏目,我们也期待你的这本书,能带给大家更多的帮助!”
“谢谢大家,谢谢主持人。”
“还没结束呢,最后一个问题,在总理接见你的时候,你为什么会提出来拥抱他一下?”
好吧,这个消息,在场的绝大部分人,还是头一次听说,马上引起了轰动。
“这个,你知道,总理他一直是我们学院的院长,但对我而言,他更是我的偶像,粉丝见到了偶像,提出拥抱的要求,可以理解吧!”
“我理解,更羡慕!”女主持人说。
等主持人她说完结幕词,冯一平一时却走不掉,现场的不少观众跑上台来——又以女性居多,拉着冯一平合影,其中一个女生,让冯一平在书上签名的同时,还问,“你方便把电话也写上吗?”
彪悍!
还有大叔大妈也上台来跟他合影,大叔会拍拍他的肩膀,“好好干!”
大妈们则是另一个角度,“孩子,你不容易!”
金翎和黄静萍身边,围着公司的人,大家都看着台上被围在中心的冯一平,不过,这会看他,和以前在公司看他,完全不一样,眼里都是佩服,谁想到,小老板开始的时候,竟然这么不容易呢?
“静萍,以前,真的那么困难吗?”金翎问。
冯一平说的那些,在城市长大的她,真的完全没想到。
“是的,我们那,现在还这样困难的家庭,依然不少,所以一平才执意在我们镇里投资那么多。”
黄静萍的眼睛,这会还是红红的,这些细节,她还是第一次有机会听冯一平说起这么多,真的有些心痛。
第四十四章 好评和异动
一进门,黄静萍就抱着冯一平,一句话不说,冯一平把她抱到沙发上坐下,揉着她的头发,“我这不是挺好的?”
黄静萍把整个脑袋都埋到冯一平胸前,都看不见脸,声音听起来也瓮声瓮气的,“不好!”
说话的时候,还扭了一下身子,以示强调。
冯一平把她的脸掰出来,她眼里还有水汽,“这些事这么平时都不跟我说?”
“拜托,你希望我这样的昂藏男儿,像个娘们儿一样,整天的跟你叽歪,小时候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吗?”
“你才娘们儿,你才叽歪呢。”不过她还是笑了。
“不过,你要是真心痛我,好不好答应我一个要求?”冯一平借机说。
黄静萍一看他嬉皮笑脸的,猜得出接下来他会提什么要求,腰一挺,想站起来,“我还有好多事要做,有衣服要熨,有被子要洗,烤箱要擦……”
冯一平哪会让她走,双手在她腰间轻轻一哈,她就软的像面条一样,连笑的力气都没有,动都动不了。
“我想……”冯一平凑到她耳边说了几句话,她耳朵马上红起来,摇头摆尾,手舞足蹈的说,“我没听到,我没听到。”
反正这个晚上,冯一平挺舒心!
……
第二天下午到公司处理文件的时候,整个公司的员工,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有亲切,有敬佩。
亲切,是因为老板原来也是苦孩子出身,不是天生的富人资本家,是自己人;敬佩是因为老板在那样的条件下奋起,居然有了今天这样的局面。
金翎给他送文件的时候,还拿着一个纸袋,没打开,冯一平闻到了非常熟悉的味道,“哪里买的?”
“上班路上看到有,顺手买的,有点凉,不过已经在微波炉里帮你热了一下,趁热吃。”
冯一平拿出一个带着甜香味的糖炒板栗,三两下剥干净,塞到嘴里,闭上眼睛体会,“嗯,虽然和家里的味道不一样,不过还是很美味。”
睁开眼睛,正准备再剥一个,看到金翎依然笑着看着自己,那笑容,那眼里的光芒,是慈祥吗?
不过见冯一平看过来,马上收了,“好吃就好!”
冯一平非常不习惯被人这样注视,“你没事吧!还是有事要我帮忙,所以贿赂我?”
“贿赂你?想吃就吃,不想吃还给我。”
“吃,当然想吃,”冯一平护住那袋子板栗,“你没事找我就好。”
他当然清楚金翎为什么这么做,看着她的背影,冯一平有些无良的想,“今后,是不是得多在她们面前提提小时候吃的那些苦?”
五天后,采访冯一平的那一期,在首都电视台正式播放,结果效果又是出奇的好!
不少首都的员工都反应,爸妈眼睛红了的同时,还总拿冯一平跟他们对比,“看看你们老板,年纪那么小,就懂得替家里分担,为家里着想,好好学着点!”
不只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喜欢这次采访,年轻人自己也喜欢,采访中的冯一平,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目标明确,性格坚毅,眼光卓越,从不犯错的完美形象,而是时不时的自嘲,说自己是一个胸无大志,也爱慕虚荣,被环境所逼,做了一些儿女应该要做的事的人,顶多就算是一草根成功的奋斗。
但反倒是这样有缺陷,和普罗大众一样不完美,很接地气的形象,更让大家觉得亲切,真实,不管是那些仇富的,还是嫉妒他才华的,看了这次访谈后,仇不起来,也嫉妒不起来。
还有不少原来对他一无所知的人,看了这次访谈后,对他路转粉。
校报的向晓芳,看了这期节目后,把已经写了两千多字的稿件揉做一团,丢进了垃圾桶。
不管胸大胸小,女孩子的心,一向大度不起来,自从采访冯一平的时候,被冯一平落了面子,她一直耿耿于怀。
之后想方设法的搜集冯一平的资料,月初还去看了那场演唱会,看到了不少学校老师和同学不知道的情况,她本来也写好了一篇文章,准备在校报上发表。
但是,她写好的文章,还没交上去,就被娱乐版的报道抢了先,这一次,好不容易又炮制出一篇文章,看了那期访谈,再也硬不起心肠来往校报和其它报社投稿。
总之,看了这期访谈的人,绝大多数,对冯一平的评价,都非常正面。
还有一点他没想到的是,前一阵子,那些想通过抹黑他和他的书,提高自己声望的那些所谓“专家学者”,后来在知名专家和企业家的内外夹击下,已经偃旗息鼓。
但在听到冯一平终于要露面接受采访以后,又像打了鸡血一样,都在摩拳擦掌,本来打算再搏一搏的,都希望这次能引来冯一平的反驳,但是他们看了采访以后,又关注了一下舆情,很自觉的没有冒天下之大不韪,再发文踩冯一平,继续乖乖的偃旗息鼓。
审时度势,冯一平现在是大家的心头好,这会抹黑他,那就是过街的老鼠,都不用冯一平反驳,大家的口水都能把他们淹死,再一人踩一脚,那别说提高知名度,连翻身都翻不了。
其它的水平一般,不作不死这个道理,这些人还是知道的。
除此之外,来自政府的消息说,国家行政学院,正在计划把《蓝海战略》纳入他们的课程当中!
还希望冯一平能去授课!
听到这个消息,冯一平还真的挺激动,一个作家的作品,能入选义务教育的教科书,那是对一个作家非常高的肯定。
而国家行政学院,和小初高这些提供应试教育,普及教育的学校不同,她是培训高中级公务员的新型学府,是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政策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为中央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开展公共行政等领域理论研究的重要机构。
直白点说,就是培训大官们的学校。
冯一平了解了一下,国家行政学院,培训在职国家公务员的主体班次,是以省部级国家公务员为对象的专题研究班,和以司局级国家公务员为对象的任职培训班、进修班,同时还举办部分优秀后备青年骨干培训班、国有大型企业集团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
一句话,在那里上课的,要么是将来的高官,更多的是现任的从厅级到部级的高官。
你说,对着一教室的连平时见一面都难的高官高管讲课,那会是怎么样的一种体会?
虽然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明星的事迹,也被写进了教科书中,甚至有一些歌星的作品,比如,到现在还没正式出道,但将来会是“亚洲歌唱界半边天”的周天王,后来有作品入选中学生教材,让各路粉丝激动不已,但请注意,他的作品,入选的是“读本教材”,并不是课本。
而冯一平的这本书,是要成为国家行政学院的教材的,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反正他现在就觉得挺美,有点小膨胀。
这一切,虽然都出乎冯一平的意料,但看上去,都算挺好的结果,但是,并不是所有事都这么如意。
升级成青年偶像,并有望成为高官授课老师的冯一平,哼着小曲,脚步轻快走到公司,金翎却对他说了一个不好的消息,“汽车网的首席科技馆祝求元说,已经确定了崔云凌在跟其它公司的人联系。”
祝求元,就是网易丁老板的那个校友,在上次刘丹丹反映了崔云凌那些不好的动态后,金翎找祝求元谈了一次,他也欣然接受了总部给他安排的额外任务。
第四十五章 让子弹飞一会
“还真有人也准备在这个时候烧钱?”冯一平不慌不忙的给自己泡了一杯茶,“有闲钱的当然有,但是除了我,谁有信心烧?”
“之前好像没有,但是看了你的访谈,兴许他们就有了信心。”
“为什么?在访谈上,我并没有说这方面的事情啊?”
“你是没有说,不过有心人肯定会分析,”金翎款款坐下,看着他说,“从高中开始自己创业到现在,你做的所有决策,都被证明是正确的,没有一次失误,就连你的杂志上的那些文章,它们的观点,大多数也都是正确的。”
这是祝求元反馈过来的意思,崔云凌这几天频繁外出会客,还几次跟他们提起,“别看冯总年纪轻,他拿定的主意,都很正,眼光比我们高出不是一点两点啊,我真的很佩服!”
“所以他们就相信我现在朝网站上投钱,也是非常正确,有远见的一次投资?”冯一平帮她把话说完。
“是啊,难道不对吗?”金翎略带探究的看着他,“其实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你做的决定,都没有失误,”她看了看门口,低声说,“包括那一次在股市上的操作。”
“其实并没有什么,怎么说呢,翔实的数据收集,对大局敏锐的洞察力,再加上可能真有的,那么一点点不靠谱的天赋吧。不然你以为会是什么原因?拜托,改革开放到现在,比我们成功的人多得是,主要还是托政策的福,托这个时代的福。”
“那这件事你准备怎么处理?我觉得就这样放任崔云凌,很不妥当。”金翎说。
“汽车网所有的高管,现在是全部用公司统一配置的电脑吗,不管是台式还是笔记本?”
金翎他们7月的美国之行,洪浩然听了冯一平的话,以非常优惠的价格,拿到了不少崭新的“二手货”回来。
“是的,”金翎明白他的意思,“那次之后,已经让祝经理把高管们的电脑‘维护’了一遍。”
“再给他配个专职秘书,用上些手段,搜集他接触的那些人,那些公司的背景,之后再看。”
“就这样?”金翎等了一会,见他并没有话要说,忍不住问道。
“就这样,放心吧,我有数。”
这一次,金翎出去的时候,还带着疑惑,冯一平也没跟她细说,他现在有了个新想法,不过只有个大概,但是,有一点,这次很多人看走了眼。
他烧钱的那个说法,并不是戏说,这个时候上汽车网站,是真的要烧钱的,而且时间还不会短,至少要到02年年底。
准确的说,国内的那些门户网站,直到03年非典期间,因为人和人的直接接触受限,通过网络和短信的联系日益增多,才终于走出低谷。
即使从现在到02年年底,也有两年多的时间,可以肯定,这两年多,收益肯定都是负的,而在现在,估计只有冯一平一个人看到了注册用户对一个网站的重要性——这也是他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时候进入的原因。
他现在提前多投入一些,把优质用户先拉过来,把基础夯实,后来的那些汽车网站,就只能喝喝清汤,了不起上面有浮几点油星子,里面有根把青菜。
呵呵,如果崔云凌以美好的前景和“钱景”,鼓动那些人现在进入这个行业,当他们怀着很快就有大把大把绿油油的美元进袋的美好愿望,面对的却实亏损了一个月又一个月,一个季度又一个季度,一年又一年这样残酷的现实,当看上去赢利无望,上市更是遥遥无期的时候,那些被他忽悠的家伙,会怎么做呢?
崔云凌同志,还能不能囫囵着离开?
哎呦,那画面太美,我不敢想。
所以啊,冯一平真的是一点都不担心,就让他先折腾一会,反正他现在折腾得越厉害,就是给自己挖的坑越大。
他现在折腾的这些,就是在准备两年内射向他自己的子弹,冯一平邪邪的笑了一下,“就让子弹先飞一会!”
他这里在放长线,钓大鱼,等人帮着自己挖大坑,没曾想,有些人,比之前的那些想踩着他上位的专家和教授更肆无忌惮。
随着那期访谈的播出,和蓝海战略中文版在各大书店正式上市,并且随之大卖,冯一平这个人,正被国内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从此,冯一平三个字,不再是个人名,而是个名人。
他还没高兴几天,然后,就有不少个人和单位,非常顺手的用起他名字和名气来,连招呼都不带打一声的。
冒出来的第一条假新闻,是西部的一家叫金伦电子的公司,满世界嚷嚷,“在公司股票即将上市的前夕,我公司已经聘请国内最年轻的商业管理专家和商业奇才,蓝海战略一书的作者,冯一平先生,为独立董事,同时接受聘请的,还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经济学专家毛教授,世界银行学院首席经济学家……相信在上述各位的协同努力下,本季度内,我们就将在沪市顺利上市。”
这牛皮吹的太像真的,以至于连公司的不少员工在内,他们还真的相信了,不过,他们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是颇有几分自豪的。
冯一平看到消息,真是哭笑不得,话说这家叫金伦电子的公司,你知道我家门朝哪边开吗?反正我是不知道你家门朝哪边开。
不过,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马上登报发一个严正声明?好像有点太沉不住气,大家说不定会以为你就专门等着这些事发生一样,没看另外的那几位被提到名字的专家,现在不是一点动静都没有吗?
而且这样,也相当于是给对方免费做宣传。
那样做才显得有底蕴。
可是,对这些大忽悠们说的话,冯一平是连标点符号都不相信的,有没有可能,除了自己之外,那几位专家都是虚构的呢?
律师的调查,很快印证了他的猜测,那位毛教授,确有其人,但所谓接受独董聘请的事,他一样不知情,至于另外一位世行学院的首席经济专家,是有这么个职位,但是连人名都对不上。
这下没什么犹豫的,马上有几封律师函发了出去,有给那家公司的,有给当地的工商和其它监管部门的。
随着类似的事越来越多,冯一平也渐渐的习惯起来,人有名气了嘛,这样的事就少不了,就是公司的法律顾问的工作多了一些,经常要发律师函。
当然,并没有起诉任何一家,犯不着,即便将来那些公司出了什么问题,有这些律师函留底,完全可以证明冯一平与那些烂事无关就好。
习惯了这些纷扰的冯一平,又在为下一件大事做准备,“包总,预支分红的工作,程序走完了吗?”
下个月,他又需要大笔的外汇,多多益善,而且这一次,依然不好让金融公司的李睿远操作,因此金融公司的资金也不好动用,算来算去,除了自己账上的,只有出版社账上还有近千万美金。
要是在国内,他打个借条就拿过来用也没事,反正公司是自己的,而且一个半月就会还上,可那是香港,他可不想因为自己用自己的钱,结果还被判挪用资金罪,于是,他召开了董事会,大股东冯一平,另一股东嘉盛投资——其实就都是他一个人,做出了一项决议,提前分红。
“财务部门正在处理,不过,按你的要求,月底前,肯定可以完成这项工作。”包卓远很开心,因为董事会除了决定提前分红,对他们管理层的奖金也有核算,很丰厚的说。
“辛苦包总!”
呵呵,虽然有些杂音,但一切都很顺利!
现在高兴的冯一平不知道的是,从明天开始,他又被动的卷入了另一件事当中。
第四十六章 80后和80后
金宝懒洋洋的躺在床上,手里捧着一本蓝海战略,宿舍的几个人,就他坚持看了下来,不过,终究没有小说有吸引力,看的时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