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九二之商业大亨-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篇报道一出,成大师成功的登上了头条,然而,就像冯一平不喜欢在娱乐版上头条一样,成大师自然也不愿意因为人品的问题上头条,因为人品问题,是他的七寸。
  以导师的身份,道貌岸然的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结果学员发现他原来就是一个满嘴谎言,人品非常恶劣的家伙,那谁还会上他的课?
  任成大师如何辩白,如何叫嚣起诉,纸终究包不住火,虽然现在的网络上,获取相关的信息不像后来那么方便,但内地和宝岛之间,往来的人很多,有心人一打听,就能得出这篇报道的真假来。
  很快,这位宣称不为自己,而要把毕生精力,致力于帮助十三亿国人,人人都成功、并且已经成功的让上他课程的人,三个月之内,赚到了100万、短时间就红遍大江南北的成大师,无可奈何的销声匿迹。
  至于另外一位想踩冯一平上位的“国学应用大师”,更没好到哪里去。
  同样,有几份报纸刊登的文章,详细的剖析了“大师”语焉不详,扑朔迷离的履历。
  年轻时到南方打拼,毫无建树,却被传销集团所吸引,他抽身之后,觉得这一行大有前途,前往东北发展自己的传销事业,后被警方通缉追捕,于是又逃到南方,隐匿几年,风声过去之后,改名换姓,通过一系列包装,就成了“国学应用大师”。
  这篇报道一出,瞿大师连站出来反驳都没有。
  两天后,他的培训机构,已经人去楼空,而瞿大师,这时已经身在香港,筹谋东山再起的同时,和那位成大师一样,一直想不清楚,怎么就会有人这样和自己过不去呢?
  他们是做梦也没把自己遭遇的这些事,和他们之前想踩着上位的,迄今为止,一言未发的那个大学生联系在一起。
  这两个人好收拾,但是那些专家们,冯一平则费了一些功夫。
  自己当然不会出面,那样正中他们下怀。
  原本他想着,是不是在学校里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为自己发声一次,碾压那些想出名的所谓“专家”一把,考虑再三之后,他放弃了这个方案。
  一是在外人看来,清华大学的教授发表反驳的文章,有护犊子的嫌疑;二来,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一般也不会主动参与这些论战,而冯一平也不想破坏自己在老师们心目中的好学生形象。
  最后,在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蓝海战略之前,上海一家研究所的一位有自己的财经专栏,又经常上电视的知名专家,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当然,让该专家发表这样的文章,冯一平也算小小的出了一点血,导致他那两天,情绪有点低落。
  不过,因为有报酬,这位专家详细的读了冯一平的那本书,并且参考了冯一平提供的一些思路,写出来的文章,很有说服力。
  他一一分析了蓝海战略的几个特色,最后得出蓝海战略的核心,就是创新,不点名的批评了那些危言耸听,甚至制造文字暴力的不知名专家的观点。
  那些不知名,但想出名的专家,好容易得到了反应,当然不会偃旗息鼓,正准备在报纸上扯上几个回合,这时,有场外选手入场帮忙,好几家国内知名公司的老总,在报纸上发表了推崇蓝海战略的文章。
  知名企业家的推崇,比知名专家的文章更有说服力,这等于是两面夹击,罗、马那一路的专家,等于被人左右开弓,脸被打得啪啪响。
  不但没有成功的刷一刷名气,圈内的名声,反而比之前还臭一些。
  这是哪位天使大姐派来帮我的呢?冯一平实在有些想不通。
  然后他接到了一个电话,商务印书馆打来的,原来这些场外选手,就是商务印书馆活动的结果。
  挂了电话,冯一平不由自主的赞了一句,“这才是好队友啊!”
  而且,背景深厚,资源丰富的商务印书馆,他们的动作不止如此,为了宣传这本书,他们已经为冯一平安排了一些列的电视采访,而第一家,就是首都电视台。


第四十章 台上笑,台下哭(上)
  话说这是冯一平同志,第一次上直辖市的电视节目,而且还是首都这样的直辖市,这可是上星卫视,比之前只在市内播出的市电视台,高出了好几个档次。
  老实说,对这一点,没有脱离低级趣味的冯同学,还是有点小开心,小窃喜,小满足。
  提前十天,冯一平就收到了采访提纲,真不少,一共十几个问题。
  其中的有些问题,他并不是太想谈,好在他现在,多少也有点份量,和电视台沟通几次之后,达成了一致,关于他和娱乐圈的那些事,轻轻带过,采访的重点,是他的个人经历,以及为什么会取得今天的成就。
  这是冯一平在公众面前,公开了自己所有的身份之后,第一次接受电视台的采访,对他个人,和对公司,都会带来不小的影响,因此他相当看重,这些天,投入了不少时间来准备。
  说是精心准备也不错,回答既要显得活泼风趣,又要符合他的年龄和身份,所以这事也不轻松,前前后后,算是死了不少脑细胞。
  ……
  这是冯一平第一次接受专业的化妆,但过程并不享受。
  连他认为不用怎么处理的短发,也花了不少时间鼓捣,还拔了好些野蛮生长的眉毛,脸上那些青春的小痘痘留下的痕迹,更是遮掩的非常到位,对着镜子,冯一平自己都看不出来。
  一个多小时后,终于结束,他对着镜子顾盼了几下,别说,效果真挺好,五官看上去更有立体感,他一边配合的比出剪刀手,让黄静萍和金翎拍照,一边对化妆师表示感谢,“虽然我底版不错,但你的水平更高,化得太好了,将来我结婚的时候,能再麻烦你一次吗?”
  化妆的小姑娘掩面而笑,“只要你到时给我发请柬,肯定没问题。”
  金翎小声跟黄静萍说,“他是一直这样吗,见到了姑娘,就要逗两句?”
  “真没有,刚开始的时候,他跟女孩子话挺少的,”黄静萍笑着说,“金姐,你帮我们俩拍几张合照。”
  ……
  半圆形的演播室里,坐了约莫两百多人,一部分,都是首都各高校的在校学生,他们学校当然也有,由金老师带着,班里也来了几个,一见他出场,居然像粉丝一样喊起来,冯一平认为,他们这肯定有向其它高校的小伙伴,炫耀的意思。
  这一次,他和主持人都是面向观众席而坐,中间连个挡脚茶几也没有,还真有几分不自在。
  一坐下来,他就问主持人,“我如果脱掉外套,会不会不礼貌?”
  精心装饰过的女主持人还拿着台本,笑着问,“怎么,很热?”
  “主要是紧张,我一紧张就出汗。”
  前排的几个人,特别是黄静萍和金翎,看他这一本正经的样子,都在低头笑。
  “没关系,我们对着装没有硬性要求,你就穿衬衫打领带,也很精神。”
  “谢谢!”冯一平装作拭了拭额头上的汗,脱掉了西装,然后,衬衫口袋上的“有佳便利”四个红字,还是有点醒目。
  没办法,这样打广告的好机会,他当然不能错过,他甚至都想穿着有佳的小马甲上来的。
  “一平同学,你现在可谓是身兼多职,学生,老板,作家,等等,你自己认为,目前最主要的身份是哪一个?”
  “当然是学生,我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学习各项专业知识。”
  “可是,我们也征询过你们系里的一些教授,他们评价说,你的这本书,”她把新鲜出版的中文版蓝海战略,拿起来晃了晃,“作为研究生毕业论文也是合格的,那你觉得还有必要在学校里继续学习吗?因为据我们了解,你的时间其实很紧张。”
  “完全有必要,”冯一平点点头,“这本书,并不能代表很多东西,我很清楚,虽然有自学,但是在很多专业知识上,我其实都还没有入门,我们学校有知识渊博的教授,我很珍惜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而且,真不是我矫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学习对我来说,真的是一种放松,我很喜欢在图书馆,在自习室里的感觉。”
  “看得出来,你是个老师喜欢的好学生,那你不会休学或者退学去忙你商业上的事情?”
  “肯定不会。”
  “那你对现在越来越多的休学或退学创业怎么看,我们知道,国外有不少这样很励志,也很成功的例子,你们学校也有。”这是主持人问出的第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也是下面的不少同学在想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好像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应该因人而异,和创业的项目也有关,比如盖茨,他当时的工作,别人替代不了,只能自己做。但有一点,我想是肯定的,休学或者退学创业,并不意味着不学习,相反,我认为要学的东西更多,而且要求更高,只不过没有学校里学的那么杂。我现在在学校学习的这些知识,对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所以就我个人而言,肯定会坚持下去。”冯一平这也算是一个讨巧的回答。
  “我们发现,你创业很早,高中的时候就在进行,但你发表小说的时间更早,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成功的在收获上,发表了你的第一篇小说,也就是去年被改编成电影上映的那篇小说,你怎么在那个年纪,就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来?而且,为什么当时就会想着向收获这样国内一流的刊物投稿?”
  “原因很简单,那篇小说里所写的故事,虽然经过了一些加工,但主要的情节,基本上都是我的亲身经历,而我个人,在那时候,也算是有一些写作功底。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爸爸不知道从哪里拿回来一本厚厚的书,是托尔斯泰的名著,《复活》。我们村里,当时除了我们这些上学孩子的课本,连带字的纸都不多,整个村里,电视更是只有两台,当然,是别人家的,只能晚上去蹭着看。所以,那本书,虽然当时读起来感觉非常晦涩,有些地方也不太能理解,好多字也不认识,但真是我难得的消遣,借着字典的帮助,在山上放牛的时候,在帮家里做家务的间隙,我前前后后,一共看了五遍以上。就和老话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一样,潜移默化的,自己也算吸收了一丢丢大师的经验。”
  “《复活》?你爸妈不觉得以你当时的年纪,看那样的书并不合适?”主持人问。
  对一个三观尚未成型的小学生来说,看那样的书,确实早了些。
  “怎么会?”冯一平笑着说,“在我们村里,不到处疯,有时间就拿着一本书在看的小孩子,不但爸妈高兴,其它的大人也喜欢,当时都夸我呢!”
  “这么说你从小就是一个乖孩子?”主持人笑。
  冯一平摸了摸头,“好像不是一直都是,虽然好多事不记得,或者是选择性的遗忘吧,但我听我妈妈说,小时候,我也曾经是一个连狗也嫌的家伙。”
  他的这副表情和话,让台下的人都笑了起来。
  “不过,随着慢慢长大,懂了点事,再加上成绩也不错,不少大人见面都夸,一平真是个好孩子乖孩子之类的,这样的话听多了,好像也没办法不乖?所以,我现在想想,后来变成乖孩子,应该是大人们教育的结果。”
  “呵呵,看来我以后有了孩子,也可以学学这一招。那你为什么会把这篇小说投递出去,而且直接投递到收获去?要知道,收获采稿的要求,要求很高。”
  “投递的原因和动机,很简单,就是为了钱,”冯一平说,“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因为我妈妈的病,以及家里新建房子,欠下了不少外债,从四年级开始,我的学杂费,总要等到学期结束的时候,才能陆陆续续的交完。
  比如秋天家里的一些经济林,板栗,桐子之类的卖了以后,能交一部分,如果运气还好,家里养的猪,没有得病,能顺利的养到年底,在年前杀了,卖一些,才能把剩下的交齐。
  而初一的学费,比小学的又上了一个档次,我记得很清楚,要45块,当时家里连5块也拿不出来,爸妈就准备了3块钱,是用来把米换成饭票,要交的柴火钱。
  所以,在那个暑假,我就一直想,能不能想办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帮家里,也帮帮自己。
  我就在山上边放牛砍柴,边琢磨,后来的一个晚上,在邻居家里看到一本故事会,猛然觉得向杂志投稿,是一个路子,也是我唯一的路子。
  刚好那会,砍柴时,不小心把脚戳了一个大洞,也没办法继续砍柴,在山上只能单纯放牛,所以有时间来想写点什么,那几万字,我写了一个多月。
  至于为什么向收获投稿,纯属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只知道这本刊物,要是明白它的地位,说不定我还真没有勇气去做这样的事。”
  冯一平在上面说的很顺畅,下面的观众里,有一些人,却已经红了眼睛,这里面,有些是和他小时候经历相似人,他说的这些,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另外一些,则是感情丰富的女性,比如黄静萍,比如金翎,包括方颍芝。
  黄静萍是大概知道冯一平之前的日子,但是,知道的并不是很详细,而金翎,更是第一次听说这些。
  一向自恋身世的方颍芝,这时觉得,原来自己的童年,和冯一平相比,要幸福的多。
  女主持人当然也一样,“那你真是个乖孩子,那么小,就知道想办法为家里分担。”
  “其实也没你说的那么好啦,”冯一平依然笑着说,“我写小说,其实也有一些自己的小心思。”


第四十一章 台上笑,台下哭(中)
  “读初中的时候,其实就不能称作小孩,而已经是男孩子,懂得偷偷的看女生,用我妈的话说,就是开始也懂得要讲点好看,用书面语来说,就是开始注意个人形象。所以,当时就想着,最好能在将来要同学三年的女生面前,留个好印象。具体的说,就是尽量穿得得体一点。但是,我当时只有两件体恤,其实都不是体恤,准确的说,是汗衫,一件洗的发黄,另一件上面,破了好几个小洞,虽然平常都是粗茶淡饭,但那正是抽条的时候,长的快,原来的裤子,很快就变成了类似女孩子穿的七分裤或者八分裤,凉鞋也没有一双,平时都是趿拉着爸妈穿破的解放鞋。当时自己想得挺美,心说如果这篇小说发表了,拿了稿费,我跟爸妈要求,买上两套衣服,再买上一双凉鞋,一双便宜的运动鞋,他们应该会同意的吧。”
  他本来以为这些话,会让下面的人笑起来,没想到,完全不是他要的那种结果,黄静萍正把头埋在金翎的肩膀上,两个肩膀抽抽的,而金翎,这时也在揉着眼睛。
  自己学校的那些同学,是做梦也想不到,现在这么风光的冯一平,早几年家里竟然如此困难,连金老师在内,大家都很沉默。
  其它高校的学生,原本对清华的这个出风头的家伙,多少有些意见,听冯一平这么一讲,现在谁还会计较那个?
  特别是现场的观众里,无论是依然在校的学生,还是已经走上社会,参加工作,那些和冯一平一样,出身农村的人,听了这些,更是唏嘘不已。
  他们这并不是怜悯或者同情,而是被冯一平的所作所为感动。
  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小小年纪,就懂得为家人着想,并且想方设法的,想为家里多出一份力,真是听话又懂事的乖孩子!
  冯一平觉得这情况好像不对,拜托,这又不是以把人搞哭为成功标准的《艺术人生》栏目,况且,艺术人生栏目,也是主持人想方设法把嘉宾整哭,你一个嘉宾,把主持人,和一半的观众给整哭,这算哪门子事?
  马上,他觉得,这责任在自己,自己的这发言的风格,怎么就和《星光大道》的那些选手一样一样的呢?
  虽然自己的这些经历,都是真实的,虽然之前的那些苦日子,当时他毫无怨言,现在想起来,更是连苦也不觉得,更不存在想用这些来博取大家的同情,但是,客观上,确实叫听的人高兴不起来。
  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同样还有主持人,有了之前的经验,她没有再就这个话题深入下去,马上转向,问起了一个采访提纲上没有的,能把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的话题,“说说你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卡通人物形象?葫芦娃?一休?阿童木?樱木花道?”
  这个好像还真没有。
  后来他家买电视,是在他读中专的时候,那会哪还会看卡通?至于这一次,也是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才买,同样不会看卡通。
  所以,后来听到别人谈日漫,什么灌篮高手,圣斗士之类的,包括唱葫芦娃的歌,他一概参与不进去。
  “所以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们是同龄人,但是你在家里看卡通的时候,我却在山上放牛砍柴。”冯一平笑着说。
  好吧,这句话总算让大家活跃了一点,黄静萍更是想起来,冯一平初中刚开学时候,写这句话带来的那一点波动,或许,从那个时候起,自己的心里,就有了他的影子,就默默的喜欢上了他?
  “真的一个都没有?”主持人感觉冯一平配合的不错,笑着问。
  “我想想啊,还真有,阿凡提算吗?我记得小时候看过一场露天电影,名字就是阿凡提。”
  “电影?那不是动画片,不过,确实有阿凡提的动画片,那也算吧。”
  见终于把大家情绪调动了起来,主持人又回到了正途,“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你不论是写小说,还是在学习的同时经商,都是想为家里出力?”
  “是的,说起来,从初中开始,我就在琢磨,什么生意能赚钱?而又有什么生意,是以我家的条件可以做的。
  接下来,当我们做起来以后,将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面临哪些竞争,问题该怎么处理,竞争该如何应对?
  等到把外债还清,积累了一些资金之后,我们要怎么进行升级,或者是用那些积蓄,可以做哪些回报更要好一点,更长久,更有前途的生意?
  之后,又再怎么升级?
  总之,这些问题,可以一直思考下去,我不但当时做了很多不成熟的思考和方案,也非常关注这方面的报道和相关书籍,从别人的事例中,吸取了很多养分,也做了不少笔记。
  可以说,我是十多岁就在琢磨这些事,所以,才会有现在这本书的面世。”冯一平没忘记今天来,主要是干什么的。
  “那也就是说,你是从小就立志经商?”
  “这个还真不是,”冯一平摇摇头,“九、十岁的时候,哪会想这么多?能专注与学习就不错,小学五、六年级,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虽然爸妈很努力,很勤劳,但家里的日子,还是很难过。但当时没有想去做什么,好像除了帮家里多做点家务,多帮着感谢农活,也没什么好做。等到上初中前后,才明确下来,并且有了不是很成熟的想法,在外公的支持下,孤注一掷的付诸了行动。”
  “就是写小说?”
  “对,小说写好,又面临一个很实际的问题,那时连买信纸和邮票,以及寄快递的钱,都没把握从爸妈那里拿到,只好去找外公。”
  “就是你立志当作家在前,后来才想着经商?”
  “哪敢立志当作家,那真是不得已的尝试,”冯一平笑着说,“所以,从本质上说,我应该是没什么志向的那种人吧,如果家里经济条件还过得去,我最多也许就是好好用功读书,争取考个大学,找份过得去的工作,然后娶个知冷知热的媳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过日子,在晚上的时候,一起看你主持的节目。”
  听了冯一平的这话,主持人这次由衷的笑了,微微一笑,真有几分倾城的颜色。
  不过,冯一平没怎么看进去,电视台的这些女主持人,好像不少都是一些人的禁脔,他可不想招惹。
  “也就是说,不理想的家庭经济条件,迫使你小小年纪,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不是迫使,是我主动的,没办法啊,既然沾不了别人的光,那我就只好做自己的太阳,不,争取做一家人的太阳。”
  这句话放在这里,由已经取得了不扫成就的冯一平说出来,真的挺大气,很励志,大家自发的鼓起掌来。
  “那么,你有没有埋怨过你爸妈?”
  这个问题,稍微有点尖锐,一般来说,小孩子嘛,再懂事,也总有个限度。
  “怎么会?在我们村,当时大家的日子,其实都差不多,只不过我家因为我妈妈的病,后来我又病,所以日子更难一些,但是,爸妈都非常勤劳,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我的疼爱,我怎么会埋怨他们?”冯一平不解的看着主持人。
  “就是村里你那些同龄人,有好看的新衣服穿,还有零花钱,可以买好吃好玩的,放假也不用总是帮家里干活,看到这些,你就真的一点意见都没有?”


第四十二章 台上笑,台下哭(下)
  “意见真没有,那时的风气也不一样,村里所有的人家,都教育孩子,衣服破点旧点没关系,缝好,穿着干净就行。这个风气一度走到了极端,我记得五年级下学期,就是亚运会后的那个春节,家里终于给买了件夹克衫,正月开学,我都不好意思穿在外面,而是在外面再套件旧衣服,而且,就我们班上,还有好些同学,当时都是这样做的。虽然平常过年的时候,看到有些人家的孩子,穿着新衣服,当时不是不羡慕,但也就羡慕一下而已,从来不会吵着跟家里要。甚至有几次,过年前,妈妈说,无论如何抽几块钱,帮我买件衣服,我都主动说不用,用来还债吧。”
  见台下的气氛又有点凝重,冯一平连忙补救,“你忘了?我可是乖孩子来的!”
  一句话,让不少人又露出笑来。
  “对,你是乖孩子,那你说说,你让父母最高兴事是什么?”
  “乖孩子,当然有很多,”冯一平继续自卖自夸,“呵呵,大家不要误解,我平时,其实都很谦虚。”
  “恩,不用解释,我们都相信,想到了你做的什么事,让父母最高兴吗?”
  “应该是我拿回家奖状的时候,”想了想,冯一平说,“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就往家里拿奖状,刚开始是优秀学生,后来就一直是三好生,头几次,家里还往墙上贴,后来就不贴了,连墙上的那些都不见了,我当时还以为爸妈对这些不在意。直到后来有一天,我在一个箱子底,发现了那一摞平平整整,用塑料纸小心包着的奖状,我才明白,他们是不想这些奖状,贴在墙上,烟熏火燎的,褪色了,或者是破了。”
  “呵呵,这些奖状,也是你乖孩子的佐证。”
  “其实,我现在想,这些奖状,对爸妈来说,不仅是意味着学校对我的认可,更好像是另外一种生活,对他们儿子一次又一次的肯定,也就是更好生活的希望吧!”
  “我能理解,简单说,就是跳出农门,考上大学,在城里找个好工作,对吧。”女主持人说。
  “对,还是你说得明白。”冯一平夸了一句。
  台下,黄静萍情绪好了些,不过,金翎听了他这话,又撇了撇嘴,见了漂亮姑娘,总是忍不住口花花。
  “那在你印象中,父母做的让你最难忘的事是什么?”
  “最难忘的事啊,现在想起来太多,真不知从何说起,我想想啊。”冯一平真的低头想了想。
  “最难忘的事,我想应该是,爸妈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教给了我关于尊严的一些事。”冯一平说。
  “尊严,怎么说?”主持人不太明白。
  “在一般的认知里,自己的尊严,应该是不可触碰的,谁触犯了,你就会跟他拼命。但是,爸妈让我觉得,个人的尊严,有时候并不重要,当你为了一些事,把自己的尊严主动放下的时候,好像才更有尊严。比如,爸妈为了我们家,为了我的学费,为了给我治病,放下尊严,低着头弯着腰去找人帮忙的时候,我反而觉得,那一刻的他们,是最强大的。”
  说到这的时候,冯一平想起小学的时候,也是因为肺结核,爸妈先是四处借钱,然后轮流背着自己,在乡卫生院和镇医院之间往返的情景,眼圈也有些红。
  所以,他也就没想到,自己的这一番话,在整哭现场观众的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现在,连现场的好多男同胞都红了眼睛。
  因为为了孩子,为了家庭,主动放下自己尊严的父母,当然是不知凡几,为人儿女的想一想,翻一翻自己记忆,总能找到这样的事情。
  冯一平是注意到了的,怎么回事?自己说的这些话,应该不是催泪弹啊,怎么总是这样的效果?“不好意思,让大家见笑了,其实现在来说,以前的那些日子,不管是苦是甜,现在想起来,其实都很温馨幸福。相信如果给大家一个选择,只要你愿意抛下今天物质丰富的生活,就能重温一遍年少时的时光,在坐的所有人,包括我,肯定都会毫不犹豫同意,大家说是吧?”
  回答他的,是一片掌声。
  哟,这么多人同意!冯一平也跟着鼓掌,他还瞎琢磨,我的这些话,会不会让台下的一些家伙,现在就开始写重生小说呢?
  漂亮的女主持人看了一眼台下,有些无奈,今天的这个采访,好像不是由她控制。
  不过,她们这样的大台,这样的明星栏目,采访之前,当然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从她们掌握的情况来看,冯一平说的这些事情,还都是真实的。
  绝不是他发挥作家的专长,编造出来,博取大家同情的故事。
  只是,他说的这些琐碎,但真实的事情,确实很打动人。
  “听了你的这些事,我和大家一样感动,也很佩服,不过,我想,换一种角度来说,年幼时的那些困难的日子,其实对你来说,也是一种财富,它锻造了你身上一些优秀的品质,从而让你今天能有这样的成就。同时,这也说明,只要我们努力,不管多困难的情况,都有希望改变。”
  女主持人不敢再就这个话题讨论下去,匆匆的做了总结,并转移到下一个大家应该很感兴趣的话题,“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地道的成功人士,你对成功,是怎么看的?另外,今天到场的,有不少和你一样的大学生,你有哪些经验,可以向他们传授?”
  “我这点微末的成绩,怎么称得上成功,又哪好意思对大家谈经验?”冯一平说了一句。
  他这真不是谦虚,只有后来的那些首富们,才有资格到处宣讲这些。
  当然,他这谦虚的话,让在场的观众,对他的好感度,又上升了一些。
  “那就说说你的一些体会。”
  “那行,就我个人而言,比如我大学毕业,走上社会以后,能有一个稳定的工作,能在城市里买一套房子,再买一辆家用的车子,一年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