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艺术家(七七)-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埃文·贝尔手中的剧本很简单,是泰迪·贝尔从电脑里打印出来的,随便用一个文件夹装订好。封面上写着“身份(Identity)”,这个单词再普遍不过了,缩写的话就是“ID”,就是身份识别码的意思,在生活中可是随处可见。
翻开剧本第一页,上面就写着:黑色场景,出现录音机磁带运转的画面,磁带上写着,“第六次会诊(6/8),病患:麦肯·瑞夫”。
画外音:当我走上楼时,看见一个原本不在那里的男人,今天他还是不在那里,我希望,我希望他离开了。(窗外传来打雷闪电的声音)
看到这个开头,埃文·贝尔就觉得一阵熟悉,这个剧本似曾相识。接着往下看,埃文·贝尔眉头越来越往中间靠拢,嘴角抿成一条直直的线,但是注视着剧本的双眼却绽放出越来越明亮的光彩。
这个剧本,埃文·贝尔的确认识,这部电影他还是和舍友一起在宿舍围在电脑旁看的。电影的英文原名的确是“身份(Identity)”,翻译过来的名字应该是“致命ID”,或者更直白一点“致命身份”,也有人译作“杀人游戏”。这部电影,堪称悬疑经典,也是心理学的著名电影。
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线索很简单,不过内涵却十分丰富。
一个漆黑的夜晚,在无边无际的沙漠荒原上,暴风雨来临,将四周的道路都封堵上了。前后一系列的意外,将十个此前相互完全不了解的目生人,围困在了沙漠中心一座破旧的旅馆之中。由于暴风雨,继道路之后,通讯也完全中断。这让十个陌生人,加上旅馆经理,一共十一个人,不得不在这里度过一个夜晚,等待暴风雨的停歇。
可是,随着夜越来越深,恐惧开始降临,十一个人正在一个接一个地被杀害。在死神面前,在暴风雨之中,在孤立无援的荒漠中央,每个人都陷入了互相怀疑的猜测之中。杀手就在这群人之中,那到底是谁呢?
从题材上来说,“致命身份”和“狙击电话亭”一样,是悬疑恐惧片。两部电影都是被局限在一个小地方,前者是孤单的旧旅馆,后者是狭小的电话亭;两部电影都有一个未知的凶手,两者的结局都出人意料。不过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主题、内容、推进方式都是两部完全截然不同的电影。
从主题上来说,“致命身份”和“死亡幻觉”一样,都有一个深刻的含义。两部电影都有些难懂,需要耗费脑筋去理解才行。当然,“死亡幻觉”如此深奥晦涩的电影,难度要大得多,含义也深刻得多。但“致命身份”在悬疑恐惧片的外衣之下,也探讨了心理学上的高深课题。
“致命身份”绝对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上一辈子埃文·贝尔就十分喜欢这部电影了,这一辈子因为大学里专业就是心理学,埃文·贝尔对这部电影就更是喜爱了。
“致命身份”这部电影其实本质就是人格分裂,讲述剧本开篇的那个名字“麦肯·瑞夫”的故事。
麦肯·瑞夫的母亲是一个妓女,小时候他备受母亲虐待,分裂出了多个人格:十一个不同的人格,其中包括了自私、邪恶、懦弱、勇敢、冷静、善良等等。在电影故事发生的四年前,麦肯·瑞夫在一间汽车旅馆里,被自己的邪恶人格控制,残忍地杀害了六个人。
麦肯·瑞夫的主治医生发现了一本他小时候的日记,证实了医生对于麦肯·瑞夫杀人是由于他有精神分裂造成的说法。医生坚信,只要能够找出这个主导杀人的邪恶人格,并且消灭他,麦肯·瑞夫就会恢复清醒,以后再也不会犯罪了。
于是,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了。十一个完全互相不认识的人在汽车旅馆里相聚了,这十一个人,刚好就是代表麦肯·瑞夫的十一个人格,其中就有一个是邪恶人格。这个邪恶人格开始消灭其他人格,从而避免自己的暴露。
期间,医生成功地和麦肯·瑞夫体内的善良人格对话上了,医生告诉善良人格真相,要他帮忙找到邪恶人格,并且消灭这个邪恶人格。
那么,邪恶人格到底是谁?最后有能否将邪恶人格消灭呢?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悬念了。
“致命身份”这部电影,如果按照剧本、电影发展看下去,观众绝对是看得云里雾里,只有到了结局部分,才能明白电影的内容:十一个人就是麦肯·瑞夫的十一个人格,将电影之前的所有疑点和悬念都解释明白,而邪恶人格也要到电影的最后才会揭晓。
即使埃文·贝尔上一辈子已经看过这部电影了,再次看手中的剧本,依旧感叹,这个叫迈克尔·科尼的编剧真的是一个天才,他的想法天马行空,将人格分裂以这种方式写出来,并拍摄成为电影,不得不说是让人惊艳的想法。
第236章 分工合作
心理学,埃文·贝尔在哈佛大学的主要专业之一。埃文·贝尔心理学的毕业论文,“人格分裂是否能够成为犯罪的判定标准”,其实就是受到“致命身份”这部电影的影响。
在“致命身份”这部电影之中,提出了人格分裂是可以治疗区分的,将不同的人格消灭,就可以让人格分裂得到控制。当然,人格分裂不可能像电影里那样,杀死一个就毁灭一个人格,现实中更多是通过心理辅导,将人格的特质融合到主人格之中。
所以,埃文·贝尔的论文,探讨的主题,就和“致命身份”一样,如果犯罪的邪恶人格被证实已经得到了改正,法律是否就可以判定该犯罪嫌疑人无罪。
上一辈子看到“致命身份”,埃文·贝尔是作为一名观众喜爱;这一辈子看到“致命身份”,埃文·贝尔完全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他十分希望和编剧迈克尔·科尼好好谈谈,这对于他的论文可是有巨大帮助的。
提起心理学,就不得不提“致命身份”这部电影的名字“身份(Identity)”了,上一辈子埃文·贝尔一直都没有弄清楚这个名字的意义,就算是在看完电影之后。但是学习了心理学之后,特别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相关书籍之后,一下就明白过来了。
根据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来说,每一个人的人格都包括三个部分,本我(Identity),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这部电影的名字,就是“本我”的意思。
简单来说,本我象征人类的一切欲望,它单纯地以追求快乐为原则,古语有云“食色,性也”,就是这个意思。刚刚出生的婴儿,几乎全部都是本我,单纯地要求吃喝拉撒,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以哭发出警告。
随着人的成长,本我层面会得到增加,除了基本的吃喝拉撒之外,会有更多的要求。比如男人对女人的欣赏,就是如此。但是,在这个时候,如果不对本我加以约束,世界就会陷入真正的混乱,比如想要吃饭却没钱了,所以去抢劫,这就是犯罪。这个时候,人格的另外两个部分就会开始发挥作用。
首先是自我,自我是受法律和规定约束的。例子同上,肚子饿了却没钱,本我会单纯地去吃霸王餐,甚至抢劫去满足口腹之欲,但是自我却会提出警告:这是违法的,从而制止违法行为。
其次是超我,超我是受到道德约束的。例子依旧,本我会选择满足“肚子饿了”的需求;自我会警告,吃霸王餐和抢劫是违法的;但是超我的立足点却不一样,自我是因为“违法”,害怕被惩罚而阻止行为,但超我却是提醒“不应该如此做”,因为是违法社会道德的。超我和自我的立足点是有区别的。
在“致命身份”之中,麦肯·瑞夫的十一个人格之中,就分裂为自我、本我和超我等多种形式,邪恶人格显然就是自我,而在一系列的斗争中,就是本我和超我在制止自我的过程。如果最终是本我和超我获得了胜利,麦肯·瑞夫就不会杀人了;反之,自我获得了胜利,那么本我和超我被泯灭之后,麦肯·瑞夫的邪恶人格就会成为主人格。
所以,仅仅是一个电影的名字,“身份(Identity)”,就蕴含了丰富的内涵。
如此出色的一个剧本,埃文·贝尔对其的喜爱甚至超过了之前任何一部作品,也许也有因为现在正在撰写的论文的关系吧。
埃文·贝尔看剧本前后居然花了一个多小时,他之后又翻回来推敲了一些细节,所以当他反应过来时,泰迪·贝尔和大卫·格林布拉特等人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四个人已经开始谈天了,气氛看起来很不错。
埃文·贝尔暂时把剧本放在了桌子上,这个不急在一时,反正不会长脚跑了,“怎么样?谈好了吗?”
泰迪·贝尔看了一下埃文·贝尔的动作,剧本放在桌面上,右手的食指在上面有节奏地敲着,心情很不错的样子,虽然不能确定结果,但至少目前看来埃文·贝尔对这个剧本也是很满意的,这让泰迪·贝尔松了一口气。
这是泰迪·贝尔成为经纪人之后,第二次筛选剧本,上一次的“改编剧本”算是疏忽了,那个角色虽然让埃文·贝尔获益良多,但现在想来,还是觉得很是荒谬。在挑选剧本上,泰迪·贝尔也逐渐找到了窍门。所幸,这一次看来很不错。
“谈好了。”回答的不是泰迪·贝尔,而是大卫·格林布拉特,无论是年龄、资历还是能力,他都比泰迪·贝尔这个半路出家的经纪人合格。“目前经纪人方面的资源还是集中在洛杉矶,所以我们打算在这里租用一间工作室,将十一经纪先在这里落脚。”
对于十一工作室应该如何发展,大卫·格林布拉特不知道,但对于十一经纪这个部门如何发展,大卫·格林布拉特却有着清晰的认识,“洛杉矶的十一经纪,应该在音乐、电影和设计三个领域不断拓展人脉,为之后的发展做好铺垫。”
人脉,这是十一工作室最缺乏的,所以埃文·贝尔在音乐和电影两方面一直是被动发展,十一设计更是毫无头绪。大卫·格林布拉特虽然人脉不错,但毕竟他经营独立唱片公司多年,主要人脉都集中在独立音乐这一块,而且也说不上多么广泛,不然当初“只是一个梦”在没有奥普拉脱口秀之前也不会那么艰难了。
所以,现在将十一经纪落户洛杉矶,也是因为大卫·格林布拉特要将许久不曾联络的人脉网再次建立起来,“当然,吸取有前途的新人和潜力经纪人,也是十一经纪的工作之一。不过刚才贝尔——我是指泰迪·贝尔。”大卫·格林布拉特说完之后才发现,这里有两个贝尔,不由加了一句解释,让大家都露出了微笑,“泰迪说了,目前工作室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员都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吸纳艺人和经纪人的步伐,倒是可以放慢一些,根据工作室的发展再改动计划。”
埃文·贝尔点了点头,“这个的确不急,就工作室现在的状态,有其他人加入也是耽误别人。”
埃文·贝尔想起了杰森·玛耶兹,这男巫加入十一工作室之后,日子很是悠闲,创作、表演、休假,尽情享受音乐的日子,倒有一些只羡鸳鸯不羡仙的惬意。当然,主要也是因为杰森·玛耶兹现在没有出单曲、出专辑的想法,不然以十一工作室现在的状态,帮他出张专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再说了,十一工作室也不是什么艺人都要的,十一工作室的风格就注定了相对来说散漫许多,也自由许多,并不适合大多数艺人。在这方面,埃文·贝尔坚持,宁缺毋滥。力图找一些类似杰森·玛耶兹这样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在工作室了探讨音乐,让梦想也可以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美好的一部分。
“格林布拉特和尚恩两个人会先留在洛杉矶这里,詹姆斯和我们一起回纽约。”泰迪·贝尔接话说到,这显然有些意外,按道理说三个人留在洛杉矶才是正常的,毕竟现在纽约没有事要做,就算要派去纽约,也是尚恩·梅耶尔这个熟人跟过去才对,不过泰迪·贝尔接着就解释到,“詹姆斯在设计行业认识一些人,包括不少工厂,比我之前调查的范围大了许多,可以帮凯瑟琳许多忙。”这就难怪了。
“那洛杉矶的办公室在哪里找?还是说就这间仓库好了?”埃文·贝尔随口问到,既然决定十一经纪在洛杉矶定下来,那就必然和十一设计一样,需要一个门面。不过十一经纪不同于十一设计,租用一间办公室就足够了。
“还是去其他的地段吧。这间仓库租期到了,主人家有其他用途。”大卫·格林布拉特回答到,这也是自由选择会在这几天结束的原因,仓库的主人要收房子了。
“北,你先回纽约吧,去帮帮凯瑟琳。”刚才在商谈的时候,泰迪·贝尔就已经做了决定,“十一经纪的事还需要收尾,除此之外,我们现在手头比较宽裕了,我也帮你看看录音室的事。”拥有一间专属自己的录音室,是每一位创作音乐人的梦想。几个月前,录音室的梦想还只是一个梦想而已,但进入2002年之后,几笔收入到账,埃文·贝尔瞬间就成为了“千万富翁”,打造一间录音室就不再是梦想了。
录音室,是专业领域的事。不过就算是埃文·贝尔,也算是门外汉,泰迪·贝尔直接去咨询专家就足够了,所以埃文·贝尔留下来也帮不上什么忙。
埃文·贝尔最近一直在忙,也没有想到录音室的事,此时猛然醒悟过来,自己已经有足够的资本打造一间录音室了,不由兴奋地握了握拳,但埃文·贝尔很快就想到了什么,眼底的兴奋还没有褪去,看着泰迪·贝尔指了指桌面上的剧本,“对了,这个编剧的联系方式给我,我想和他面对面谈谈,看看如何合作。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自己投资也成。”
“致命身份”,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剧本。
“所以,录音室的事你先去问问,等我和编剧谈过之后,再看。”如果要投资“致命身份”这部电影,那目前埃文·贝尔手头的一千多万,就算不上多了。悲催!
第237章 初涉制片
埃文·贝尔在曼哈顿格林威治村的一家蓝调酒吧里,见到了迈克尔·科尼:“致命身份”的编剧。
原本,埃文·贝尔还以为迈克尔·科尼应该在洛杉矶,毕竟天使之城可是好莱坞电影公司的聚集地,要找到投资者,洛杉矶应该是比纽约更合适的。但没有想到迈克尔·科尼此时就在纽约,埃文·贝尔也就顺水推舟先回来纽约,然后迫不及待地约见了这位构思巧妙的编剧。
迈克尔·科尼就是一个无害的中年男子模样,一颗油光发亮的大光头,加上古板的黑框眼镜,倍增亲切感。坐在埃文·贝尔的面前,他脸上一直挂着局促的笑容,显然不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
作为一名编剧,迈克尔·科尼名声并不显。在“致命身份”之前,他也就写过两个剧本,而在埃文·贝尔的记忆之中,迈克尔·科尼编剧生涯中最亮眼的作品就是这部“致命身份”了,无论是从构思、布局,还是从主题、深意,包括惊悚悬疑的塑造,都是迈克尔·科尼的巅峰之作。
所以,虽然不是初出茅庐的新人,但迈克尔·科尼信心还是不足,“致命身份”这个剧本他前后投了不下二十家公司,可惜都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应,这让他甚至产生了自我怀疑。
此时坐在对面的,也许不是大公司代表,也许不是顶级导演、制作人,但迈克尔·科尼却是认识他的,埃文·贝尔,去年一年横空出世,焦点中的焦点,音乐成绩让所有人侧目,电影成绩虽然仅有一部“死亡幻觉”,可迈克尔·科尼看过这部电影,却是心头大爱。
接到十一工作室的面谈通知时,迈克尔·科尼还专门去查询了一下这家公司。查询完之后,迈克尔·科尼知道,也许十一工作室不是最有实力的,但至少它的主旨“自由”,是他最需要的。没有一个编剧会喜欢不懂装懂、指手画脚的制片人。
“亲爱的科尼先生,很高兴见到你。”在这之前,埃文·贝尔一直都是卖方案的人,他需要做的就是把握手中的筹码,争取最大的利益。但今天,埃文·贝尔却是买方,如果有可能的话,他希望能够投资这部“致命身份”,让这部经典的惊悚悬疑片登上大屏幕:虽然埃文·贝尔知道终究是有其他公司会看中这个剧本的,他上一辈子就看到了成品,但如果能够让如此出色的电影从自己手中诞生,那绝对是一件幸福的事。
“对于剧本,我有一个疑惑之处,不知道你是否可以给我解答呢?”埃文·贝尔的话,让迈克尔·科尼出口的问候化作吐出的一口气。
这年轻人,和其他电影公司有点不一样。迈克尔·科尼心念转了转,“请说!”
埃文·贝尔将桌面上的剧本翻了开来,只翻了两下,就找到了目标,“科尼先生,在这里,这个被帕丽斯绑在床上的裸男也是麦肯·瑞夫的分裂人格之一,对吧?”埃文·贝尔在阅读剧本时,发现了一些和电影上映时有所不同的地方,这不是问题,重点在于,这些差异点让剧本出现了漏洞,所以埃文·贝尔见到编剧本人时,不由就好奇地提了出来,“按照剧本之后的叙述,在这里。”埃文·贝尔又在剧本上翻了翻,“这个裸男也是女明星卡洛琳的经纪人,他出现在旅馆的契机是什么?为了追逐任性离开片场的卡洛琳吗?那么,他就不应该是第一个死去的……”
埃文·贝尔所阐述的,是剧本最开始,因为各种意外,不同的人格们聚集到了沙漠旅馆。那么,剧本中描写这个经纪人的人格到达旅馆的方式,首先就出现了漏洞。每个人相聚到旅馆的原因都是环环相扣的,上一个人影响下一个人,结果一起到了旅馆。可是经纪人这个角色,却脱节了,和这“环环相扣”的意外脱节了,他只是单纯因为追逐麾下明星卡洛琳而到来,在接连的意外中并不占据篇幅。也许不是致命的漏洞,却对情节的连贯产生了影响。这对于注重情节推进流畅的惊悚悬疑片来说,是很严重的。
其次,剧本中人格消失的顺序,也是有一定规律的,简单来说,就是最软弱、最没有利用价值的率先死去,那么经纪人的人格先行牺牲就出现了逻辑上的漏洞,因为经纪人的人格不可能是最软弱最没有利用价值的。这从电影的流畅度上来说,没有任何影响,但是深入电影内涵之中探讨时,就是剧本撰写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漏洞了。
听着埃文·贝尔的话,迈克尔·科尼将神色中的谨慎、拘束都收了起来,因为他知道,眼前的少年是认真阅读过剧本,而且不仅仅是认真,还对剧本进行了深层剖析。能够遇到一个对剧本有如此深刻理解的演员,或者是制片人,对于编剧来说,绝对是求之不得的事。
迈克尔·科尼兴奋了。他迅速投入和埃文·贝尔的探讨之中,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分析过后,最终还是决定将经纪人的戏份删除,避免影响情节的流畅性。
埃文·贝尔之前看剧本的时候,就发现了,剧本中是有十二个人格的,而他上一辈子看电影时只有十一个角色,现在才终于明白了,原来经纪人这个角色的戏份最后是被删除了。
“贝尔先生,你愿意出演这个剧本艾德这个角色吗?”迈克尔·科尼激动之下,直接就问了出来。
不知不觉中,迈克尔·科尼发现,刚才的紧张拘束都消失不见了。虽然还没有谈到正题上,但迈克尔·科尼却知道,埃文·贝尔对于这个剧本绝对是十分喜爱的,他对剧本的研究丝毫不逊于自己。甚至在人格分裂的一些研究上,埃文·贝尔知识的深厚,还超出了迈克尔·科尼自己的想象。所以,脱口而出,迈克尔·科尼就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想法。
在这之前,迈克尔·科尼对于埃文·贝尔出演艾德这个角色,是没有任何想法的,他只是一个小编剧,只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制作人愿意拍摄“致命身份”,至于演员的部分,他还没有任何想法,因为剧本的投资都没有确定,现在就想演员的确是太早了。但今天,通过交谈,迈克尔·科尼发现,眼前的埃文·贝尔恰好就是艾德这个角色最适合的扮演者。
“致命身份”这部电影角色众多,戏份都差不了多少,但还是有主次之分的。艾德,就是十一个人格之中,最重要的角色,是主角。艾德这个人格,过去是警察,现在是女演员卡洛琳的司机。艾德代表了善良、正义感和责任心。这也是对电影情节推动起到重要作用的一个角色。
不过,艾德这个角色是个年轻的退役警察,又在司机的位置上呆了一段时间,所以他的年纪最年轻也是二十岁后半段了。这倒和“狙击电话亭”中的角色年纪相似,对于埃文·贝尔来说没有任何问题。迈克尔·科尼很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过看到埃文·贝尔眼中的老道,心中的疑虑也就被压下去了。
“科尼先生,如果你愿意让十一工作室来投资这部电影,我想我很乐意出演艾德这个角色。”埃文·贝尔微笑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你的意思是……”在见面之前,迈克尔·科尼就想到了这个可能性,有人愿意投资“致命身份”,这自然再好不过了。
“我是说,十一工作室希望能够投资‘致命身份’。”埃文·贝尔再次重复了刚才的话语,心中却还加上了一句:前提是电影的成本在十一工作室可接受的范围。不过作为买家,埃文·贝尔自然不会将底牌轻易亮出来,那就被动了。
“哇哦,这,这太好了。”迈克尔·科尼开心地笑了起来,就像邻居家亲切的大叔。但很快,迈克尔·科尼似乎就想起了什么,笑容收敛了一些,犹豫地问到,“不过,不过,贝尔先生,关于导演……”他似乎是在担心导演人选,惊悚电影,如果导演没有选择正确,那绝对是一个灾难。惊悚悬疑电影之中,导演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演员。
埃文·贝尔摆了摆手,“这个你放心,反正导演不会是我。”说完,埃文·贝尔哈哈大笑了起来,“我们会找一个合适的导演的。”
导演,埃文·贝尔自然没有这份功力,他现在水平导导MV还成,但是电影,他还有很长很长很长的路要走,他有这个自知之明。不过导演要选谁,埃文·贝尔心中已经有腹稿了。
“关于‘致命身份’,你有计算过成本吗?你心中的数字是多少?”在谈这个剧本的价钱之前,埃文·贝尔还是希望对成本有一个基本了解的,毕竟他是初次涉及制片,不懂的东西太多了。迈克尔·科尼作为编剧,对于成本肯定有想法的,了解对方的想法,也有利于埃文·贝尔展开之后的工作。
“这部电影涉及到的角色比较多,所以成本主要就集中在片酬上了,至于场景我们完全可以在摄影棚内搭建。”迈克尔·科尼对于成本,当然是有预估过的,虽然最后是要看制片,要看投资者意愿的,但他自己心中也是要有数才行,“就我的预估,成本应该是一千八百万到两千四百万之间。”
第238章 一个开始
一千八百万到两千四百万,囧。
埃文·贝尔差点就没有被自己的口水呛到。
不怪埃文·贝尔,这个数字实在是太过意外了。想想,撇开动画片“冰河世纪”不说,“死亡幻觉”成本四百五十万,“狙击电话亭”成本八百万,“白夜追凶”倒是高一些,逼近四千万左右,而“改编剧本”的成本也就是一千八百万。埃文·贝尔目前拍摄的四部电影,全部都是低成本电影,而“致命身份”这个剧本也就是独立电影,投资却奔两千万走了,的确是超出想象。
更重要的是,埃文·贝尔原本以为十一工作室现在有一千多万,也算是小有资产了,但听迈克尔·科尼如此一说,要投资电影,将十一工作室全部身家投下去也不够用。
一千八百万到两千四百万,这其中至少有一千万到一千五百万是演员的片酬,扣除片酬,成本在几百万上下。也就是说如果演员找得好,那么十一工作室完全有能力投资这部电影。此时此刻,埃文·贝尔才初步了解到,所谓物美价廉的演员是什么意思,所谓演员性价比在好莱坞有多么重要。
在美国,影响演员片酬的因素有许多,演员的片酬也分隔个档次。比如说,埃文·贝尔不久前拍摄“改编剧本”,虽然是配角,但片酬已经涨到了两百万美元。如此算来,埃文·贝尔也是新生代演员中发展不错的了。主要还是因为,埃文·贝尔目前就一部“死亡幻觉”上映,其他作品都没有上映,没有口碑没有票房没有奖项作为指标,片酬自然很难上涨。
影响演员片酬最大的两个因素:奖项和票房,就十分直观了。
奖项自然是指演技方面的认可,电影公司投资电影,选择演员的标准,有很多,也许是外貌,也许是气质,也许是和角色的符合度,但毋庸置疑地,演技肯定是其中一个。而奖项除了代表演技还代表知名度,一个奥斯卡小金人所带来的连锁效应是很多的。
票房则是电影公司必然会考量的。在这名演员身上投资一美元,可以为电影公司带来多大的效益,这就决定了这名演员在各个电影公司演员名单上的顺位。如果一名演员,无法为电影公司带来收益,那么是没有商人愿意将自己的钱打水漂的。相反,如果一名演员被证实拥有巨大的票房号召力,那么即使他的片酬再高,也会有无数电影公司挥舞着支票上前。
对于埃文·贝尔来说,他此时就意识到了,他需要物美价廉的演员,也就是投资不高,却能够获得高质量的表演,甚至是高质量的票房,这样的演员。
“致命身份”这部电影之中,主要演员就有十一位,在旅馆聚集的十一位陌生人,除此之外,还有麦肯·瑞夫,还有医生,还有法官,大大小小一共有二十个角色左右。不过有一点值得庆幸,大部分角色戏份都不重,显然在片酬上可以降低不少,如果找到性价比高的演员,那就再好不过了。
最主要的核心演员,一共有四个,三男一女。其中艾德这个角色,埃文·贝尔自己拿下了,这是一个好消息,他完全可以降低片酬出演:这笔费用,就等于是从自己的左口袋放到右口袋里,所以,降低片酬的重点在于,说服其他演员也不要狮子大开口。
至于另外两男一女的角色,埃文·贝尔已经开始头疼了。
埃文·贝尔想到了当初理查德·凯利的状况,独立电影筛选演员,不仅因为资金缺乏,可以提供选择的演员范围十分窄,而且还因为人脉的狭窄,导致他们只能通过美国演员工会去大海捞针。
重点是,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筹建剧组,搭建布景……要拍摄一部电影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即使埃文·贝尔不做导演,可以少操许多心,但从零开始筹备电影,这绝对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虽然想到这复杂的一切,埃文·贝尔就觉得自己的太阳穴开始抽痛起来,但心情还是十分愉悦积极的。毕竟,如果能够将“致命身份”拍摄出来,制作出一部让观众们惊艳的电影,那种成就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