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立志传-第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巴库英美等多家石油公司正陷入争斗战中,现在没有注意到西伯利亚的石油,甚至莫斯科当局也没太注意这个地方,他们拒绝了中51%、49%的股份合作,而且直接将西伯利亚荒地租借给了中国,中方真的开采石油还是种田,那是中方的事,政府先把保证金和租金收到手,如果中国胆敢加工大麻,政府正好找个理由把保证金全给没收。
4月底5月初,散漫的中国人开始了加大了对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油勘探。
中石化开始在俄招募大批工人,5月初中石化的总经理德普勒来到了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地区的官员应莫斯科方面要求帮助解决中方提出的问题,德普勒转了一圈后,立即前往莫斯科与列宁会面,西伯利亚的油田投资为1200万美元,这其中包括建立一个水利发电厂。
对于这个国际石油界新崛起的疯子没有人太注意他,大家甚至对此人感到有些厌恶。
大家都在巴库油田上明争暗斗,你却在西伯利亚这样搞,真是个恶心的家伙。
德普勒对于杨洪森把他从北非调到俄国十分不满,北非的石油那可是大有前途,他的拳脚还没有伸出来就被杨洪森调过来暂时主持西伯利亚的前期工作。
头上挂着上帝光环的艾斯克也来到这里。
德普勒很讨厌这家伙,因为艾斯克总是把自己和上帝联系在这里,好像他就是上帝在人间的代理人一般。感觉他这样的人不去当教皇就太屈才了。
艾斯克将他的工程队一起带到了西伯利亚,为了增强气运,他甚至将杨洪森送给他的招财猫也带来了。
“上帝与我们同在。”
在打井之前艾斯克郑重其事地开了瓶香槟酒欢庆了一番,仿佛他们已经置身在喷溅的油海之中。
接着他们开始了勘探性开采,
德普勒在莫斯科收到“上帝之手”的消息后,那颗心剧烈地跳动中,政府大楼内的俄国人一片欢呼之声,就连列宁也大呼一声“乌拉”。原来莫斯科手中只有一座巴库,现在俄国很可能将诞生第二个巴库。
列宁高兴之余询问德普勒此行的目的,德普勒很快就将原来的计划扔了,在那一瞬间他感到自己也被上帝附身后,他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大脑会转的这么的快。
而他来莫斯科的最初目的就是商讨租界地,因为那么一块沼泽地花那么多钱实在不值,作为全权负责人,他准备让列宁降低租金,如果列宁不同意,他打算缩小租界地,但是现在他发现租界地划的太小了。
“妈的,实在是太小了。”
契卡的情报比德普勒的电报来的快多了,根据情报消息,艾斯克探到一块大油田,打出的都是自喷井、油质极佳。
数个星期内中石化将进行大规模勘探性开采,对于这个油田具体情况也会浮出水面。
在一个星期内艾斯克又打出了数口油井,苏俄方面的专家保守估计新油田的储量约在80亿桶以上奇。сom书,至于油质对于这些长年与石油打交通的人来说一看便知,不过具体的还需要等待进一步报告。
德普勒极度兴奋,虽然这地方偏了一点,交通差了一点,但是这里有石油。
列宁要比杨洪森更进一步得到西伯利亚新油田的情况,而那些国际石油大亨们也都在很短的时间得到了关系西伯利亚新油田的消息。
中石化在美国的股票快速成长,那些个没把巴库油田啃一下大亨,把注意打到了中石化身上,但是杨洪森也不是好惹的主。
中国石油的主要市场在远东,除了满足本国的需求外,还向日本等国出口。
有些大亨想将这家亚洲第一大石油公司收下麾下,可是如果能那么容易办到话,美孚早就这么干了。英国试图让中国人就犯,在远东直接来场价格战,通过借“壳”进入俄国市场,这实在是太吸引人,深居幕后的洛克菲勒把打第一炮的位置让给了英国人。
有人开始兴冲冲地尝试收购这家公司,中石化的股份继续向上涨,面对收购杨洪森采用的是节节抵抗股价也随之增涨,中石化的股价已经完全脱离了其真实的价值,现在就算把中石化拆了也不值这个钱,在短短的二个星期之内,英国石油商就得到了中石化38。5%的股份,为此他们花去了数千万美元,将这个原来在3美元徘徊股票,一直拉到了36美元。美孚公司以平均每股11美元的价格获得了20%的股份,而根据华尔街的消息杨洪森手中持有的股份已经不到5%了,洛克菲勒以平均每股22美元将手中的20%股权全扔给英国人把。
英国怀疑美孚是不是放弃了远东市场。
美孚是不会放弃远东市场,只是他们放弃了中石化而己。
如果洛克菲勒是杨洪森的话,他会比后者做的更漂亮。
英国石油拆巨资收购中石化消息一发布,中石化股价小冲了一下后,振荡回落,接着它就开始了飞快的跳水,英国石油商连阻止的机会都没有。
因为从中国方面得到的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陕西、玉门因为事故需停产半年,苏俄准备接手西伯利亚油田,原本英国远东石油公司还以为他们手中至少还拥有北非油田,结果发现那不过是个空壳。这些商人在苏俄手下吃了暗亏后,他们又在杨洪森手中栽了大跟头。
他们花了这么多钱发现自己完全被人给耍了,他们到手的公司现正分文不值。
被气昏的商人们叫嚣着要对中国发动战争。
英国石油商开始与中国政府谈判,当然主要还是政府协议,因为他们的投资实在是太大了,如果他们什么都没有得到,那么他们身后的投资者是不会放过他们的。
“现在你们知道错在什么地方上了吗?”
“我们不明白,李德尔斯先生。”
“那么你们就继续迷糊吧,但仁慈、善良的我决定以每股5美元的价格,将你们手中的废纸收回。”
“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不,这是完全可能的。”
机构操纵股市并不可怕,如果国家加入进来,而且还是两个国家加入的话,那就十分可怕了,而且这两个国家此时都有大国的潜质。
“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不应该打中石化的注意,就按5美元的价格吧。”
“你们真会开玩笑,那是上个星期的价格,3美元,在没有变成废纸前,我愿意接受。”
“开玩笑,就算那些固定资产也不值这个价。”
“说到这些固定资产,我更要提醒你们了,中国现在的社会治安很不好,你们可要小心,说不定你们出门就会遭到绑架。”
“李德尔斯,你这是在威胁我们呢?”
“威胁,比起你们收购前发布的那个价格战,这根本不算是威胁。”李德尔斯欣赏着他们的脸部的表情,十分绅士地谈然道,“你们不了解布尔什维克所以你们才会如此乐观的认为1920年之前他们就会被赶下台,现在你们犯的同样的错误,那就是你们不了解中国,更不了中石化意味着什么,你们完全被金钱遮住了眼睛,如果我们对你们展开反收购,……。”
“就你们公司?”英国有些不屑
“看来你们的工作完全的并不充分,杨先生他可以无限制的调动中央银行的资金,而且华尔街方面应该十分愿意提供帮助,……。”
李德尔斯只是想告诉眼前的这些人,杨洪森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可以变现的国家资源,而这些资源可以帮助他在短时间内筹集到足够的资金。
英国石油集团的老板们突然宣布放弃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的收购,如果真的再这么不惜一切的斗下去,未来会是什么样的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只是想通过迂回战术得到俄国的石油,而不是再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而双方都明白什么是适可而止,结果最后倒霉总是那些小鱼小虾。
第八章
德普勒在莫斯科也听说英国石油商对中石华发动的收购战,英国石油商在几乎胜券在握之机突然宣布停止收购实在令人费解。因为与这个老板他接触的不多,他对杨洪森也不甚了解。不过他和那些英国人犯了同样的错误,那就是喜欢用西方的思维去考虑东方的事情,而且在他们的眼中中国人是很容易上当受骗或受到恐吓的那群。
英美烟草公司曾经在中国横行一时,可是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政策性”调整,结果在中国惨败,几乎一夜之间把远东的市场给全丢光了。花旗银行在华已近百年,他们同样不懂得什么“政策性”调整,结果他们被摩根大通给替换。
“政策性”调整的可怕在于他能让拥有100%市场占有率的企业,一夜之间失去整个市场。
美孚当年在短时间内将其它公司踢出中国,靠的就是“政策性”调整,所以美孚打一枪就走。
不管什么样的跨国企业要想在中国站住脚,首先就要与杨洪森保持合作关系,恶意行为最终得到的是恶意的报复。
德普勒极度兴奋地回到北京向杨洪森汇报了他的莫斯科之行的成果,可杨洪森却询问大量关于哈默在俄的近况。德普勒多次听列宁提到过哈默这个年青人,不过很可惜,在俄期间他们一直没有机会与其见面。
杨洪森从德普勒那里也得到了很多消息,俄国正在大力推行“新经济政策”,而他沿途发现俄国的经济形式并不乐观,这其中的一个因素是大量的军费开支,这里主要指的西线波兰战场。
俄波之间大的战事结束,但是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地区战争还在继续。
战争的结果对杨洪森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坐收渔利。
在国内因为这场收购的风暴并没有停止,随着英国石油商放弃对中石化的收购案,中石化在国内展开了大规模的吞并行动,从开采、提炼、制桶、销售各环节展开。中石化还在美国西海岸进行大规模收购活动,他们拆资150万美元,收购了数家炼油、开采企业,组建了独立的子公司“东方石油公司”。
美国的石油大亨们并未重视这家“东方石油公司”,“东方石油公司”下有五个油井,但是目前这些井不要说出油了,连水都没有出过。至于那些炼油厂,如果不是杨洪森花高价收购的话,用不了几天就破产了。“东方石油公司”资产貌似很大,而员工只有20人,如果炼油厂无法获得原油,而采油公司又无法开采到石油的话,在双重的亏损下,这家“东方石油公司”将会很快从半停产中重新回到破产进行时。
这个中国暴发户有钱,爱怎么乱花就怎么花吧。
6月,艾斯克受命回美招集人马打井,对于这位“上帝之手”美国的娱乐界狠狠地把他调侃了一翻。
德普勒已经不需要他艾斯克了的运气了,现在那片地区随便打打都是自喷井。
德普勒让艾斯克走人的深层次原因来自于艾斯克对其统治地位的威胁,对于笃信基督的俄罗斯百姓来说,他的那套“上帝之手”的说法很有市场,而那些敬畏神明的中国人更是如此,不把这个蛊惑人心的神棍踢出俄罗斯,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在俄事业,因为他们早已被内务部的那帮人给盯上了。
回到美国的艾斯克继续着他那不败的神话,在那五口废井中,他打出了二口油井,一口天燃气。
“东方石油公司”公司得救了。
这标志着杨洪森在美国的石油事业开始步入正规。
日本方面对于杨洪森石油领域取得一个接一个的胜利感到震惊,一些人开始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以解决日本能源的需求问题。日本没有石油,对石油的需要完全依赖进口,而日本海军是用油大户。
中国对日本的原油出口日渐增涨,日本对中国的原油更加依赖,一些有实之士认为,日本需要拓宽渠道。东南亚是英荷的地盘,中、南洲是美国的后花园,至于中国、苏俄都相对较封闭。北非意大利属地已知的油田全在中国人的控制之下,波斯这里是英国的地盘,……,想要拓宽渠道谈和容易。
在日本不管海、陆有多么深的矛盾,但是对于吞并中国的想法却是一致的,关键是怎么吞并,陆军比较直接,海军策略显得过于四平八稳,中国国力的增强日本上下有目共睹,而日本的经济完全处于中国的经济阴影下,日本7%的经济增长率,来自与“经济协作体系”的初步确立。日本的工业原料在中国基本都能得到满,其工业产品有六成销往中国,一旦中日敌对,经济协作体系的崩溃,日本的经济必受重创。
海军反对与中国全面开战,因为陆军完全靠不住。
日本陆军部与海军部每次都会为那点预算争吵不休。
海军将美国视为敌手,陆军将中国视为敌手,征服太平洋与征服中国同样有难度。
中国军事工业在美国的扶持下发展极为迅速,他们从无到有,虽然他们的步枪比日本的还要粗、还要烂,但是他仍然在造。中国还建立起了炮兵工厂,先进的诸如飞机、坦克也都能少量生产。
中国的钢铁业突飞猛进,其冶金技术的提高更是得益于美国的技术援助。
悲观的日本经济学者认为,用不了几年中国的钢铁产量将会彻底超过日本。
中国的造船业过去因为多种原因发展缓慢,但是最近两年来,中国开始为美国、英国、意大利建造万吨级商船,其造船技术远非前清可比,而对于日本海军而言来自中国最大的威胁是潜艇。也许是因为水面舰只无法与帝国海军相抗衡,故中国海军将发展方向确定在水下,中国上海、马尾造船厂都具备了生产潜艇的条件。
日本希望美国不要将那些关键性技术转让给中国,但是美国只能被迫性的向中国输入技术。
比如冶金技术中国在美国得不到,但是中国可以通过俄国、德国、意大利等国获取。
马尾造船厂的总顾问来自苏俄政府、中国钢铁集团的总顾问来自奥地利、中国兵器集团的总顾团来自德国,诸如等等。美国政府在技术转让单方设置障碍,不但会引起国内工商界的不满,也会引起中方的不满。对于一些相对过时的技术,美国政府都会无偿转让,对于一些较为先进的技术则有条件的转让,对于先进的技术则采取保留性或根本不转让。不过,对于一些新生的行业,如化学、医药、电子均不存在技术壁垒之说。
美国与日本的关系还没有好到要对中国采取联合扼制。
美国国内支持中国的议员很多,某些议员认为应大力支持中国,甚至可以鼓动中国越过三八线解放整个朝鲜,迫使日本战略性回收,减轻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与日本竞争压力。
中国虽然有200万陆军,对美国却根本构不成威胁,因为他们之间相隔太平洋,而中国又缺乏强大的海军,相反日本在太平洋的威胁却是个现实的问题,为了对付日本的挑衅,美国被迫加入海军竞赛,造一艘战舰要花很多纳税人的钱,而维护一艘战舰要花更多纳税人的钱。
第九章
“援助中国10个轻装美械师,比造一艘无畏级战列舰更能有效地扼制日本的野心。”
美国国会很多议员对这些岛国的猴子没有好感,美国海军更是如此。
“没有什么比听说中国人可以自行建造万吨级商船更让人心情愉快的事情了。”
美国海军致力至与中国海军的长期交流,中国弟子学习成绩越好,就越能帮助美国海军分担压力。中国能建造万吨级商船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是它会引发出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现象。
日本不得不向美国做出妥协,缓解日、美之间恶意的海军军备竞赛。
可是美国不能停下来,因为他后面还有英国。
美国海军已经动摇了英国海军的霸主地位。英、美不见得会发生战争,但潜在的压力还是存在的。与美国相比英国战船虽然数量优势明显,但多数都是在战前建造,英国需要更多、更先进的战舰把那些老家伙给替换掉,现适应新形式下的海上需要。
日、英联盟体系下的“战列舰”总数完全超过美国,虽然中、美也是联盟关系,但中国海军明显不够份量,华盛顿方面正在谋求通过政治对话来解决美、英、日之间的矛盾。
相对于美、日之间的紧张,中、日关系自战后关系逐步缓和。
中、日两国的平民百姓都被这种虚假的和平所迷惑,百姓们需要的并不是战争,而是美好的生活。
日本上层给百姓所描绘的美好生活是通过剥夺他人的财富得到的。
杨洪森从北京来到上海,参加了远东第五届运动会的闭幕式。1917年、1919年两届运动办因为中、日两国的军事冲突,被迫停办,
1920年菲律宾体育协会会长来华就恢复远东运动会与中、日双方商谈,在布朗的斡旋下取得了成功。中国方面承揽了第五届远东运动,朝鲜作为独立的国家参加盛会,而布朗进一步邀请泰国加入,使得远东奥林匹克委员会由原来三席,增加了五席。
第五届的主办地设在上海,比赛项目也有所增加田径、游泳、篮球、排球、足球、棒球、拳击、射击、自行车等十数项。
在第七届安特卫普奥运会中,中国代表首次参赛便在射击项目中取得了两块金牌的成绩,至于其它的项目全军覆没,而被杨洪森寄予厚望的中国足球队,在十六分之一的比赛中三比二险胜英国后在八分之一又遇到了强敌法国,法国依靠二粒入球把中国队送回了家。
日本代表团在本届运动会上夺得了两枚银牌,事后日本对中国射击奖牌提出了异议,因为代表中国参赛的射击队成员全是现役军人。
作为重办后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杨洪森要求按照奥运会的规格举办。
原杨洪森名下的中天国际公司开发的“国际华城”别墅群借着运动会更名为“亚运村”。赞助本次运动会的都是两江财团下的企业。本次运动会推出的吉祥物是一只五彩大公鸡。
运动会期间,关于运动会各种小商品琳琅满目。
最有意思的还是本次运动会的点火仪式,点火由中、朝、日运动员同时射箭引火。开幕式前还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表演活动。在国际奥委会的会歌下,五国代表纷纷进场。虽然规模不能与奥运会相会,不过参加的国际奥运会代表对此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日本知道中国正在谋划承办1926年运动会,第五届远东运动会不过中方的预演。
到6月整个运动会接进尾声,该出来的奖牌都出来了。闭幕式的节目是由精武会馆的二千余人上表演的团体武术。
坐在杨洪森一边的法国人马维松啧啧称奇。
对于中国举办24年奥运会,马维松虽然说将全力支持,但他私下却表示这此事非常不乐观。国际奥委会现在的影响远远没有后世那么强大,政府每年的拨款又十分有限,费用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到多数欧洲国家的参赛热情,而杨洪森并又不打算举办一届亏本的奥运会。
远东运动会办的非常的成功,马维松继续在国府体育官员的陪同进行中国进行考察。
国际华城大批的别墅被卖出,所剩不多的也都被出租。
经过核算,本届运动会取得了近40万元的盈余,当然,对于法国租界来说得到好处更多。杨洪森可不在乎这一点小钱,他看的更远,目标更大。
杨洪森在上海的行踪可以用诡秘来形容,进入租界后他开始与美国人在法租界的频繁接触,英国人想知道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
对面座的并不是美国政府的官员,他是美国石油和银行界的“中间人”哈里·辛克莱,随行的还有国会议员阿奇博尔德·罗斯福,他们从莫斯科顺路来到中国专程就是为了会见杨洪森,这个手中握着钥匙的人。各国目前都在谋求获得开发和控制俄国大油田的权益,但英国的想法太不切合实际。不久前英国人刚刚得罪了杨洪森,对辛克莱来说这是一个好机会,在辛克莱原定的行程中与杨洪森会面仍还是为了巴库问题,但是在伦敦与苏俄代表列奥尼德·克拉辛会面时,后者不小心泄露了关于西伯利亚油田的情况。
辛克莱就如同闻到鱼腥的猫,英国的教训让辛克莱在华行动十分谨慎,他首先与李德尔斯进行了会面,后者曾在摩根财团任职,这让他对西伯利亚油田的情况有了更清楚的了解。英国的味口很大他们不但要巴库的开采权,也想要西伯利亚的开采权,壳牌石油公司的远东负责人曾就合作事宜与两江财团进行商谈,结果被彻底拒绝了。
美国方面要求辛克莱去见杨洪森谈定此事。
杨洪森吃不下西伯利亚油田是肯定的,关键是他能出让多少利益。另外,他们希望获得萨哈林岛的石油开采权。
“你们说的是库页岛吧,那里不在我们商讨的范围。”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就萨,……,库页岛进行商讨。”
“很简单你们是商人,不是军人,而我既是商人又是军人,当然如果你能满足我的一个条件,你们可以随便可采。”
“请说。”
“如果中日开战,石油不会落入日本手中。”
“这个没有问题。”阿奇博尔德痛快的回答道。
“这样一个问题,你回答所用的时间没到三秒,说明你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的问题,你们以为我为什么见你们,请您考虑好了再回答我的问题。”
阿奇博尔德抬起手摸了一下额头。
杨洪森冷冷地笑道,“你不需要感到羞愧,因为我们谈的是生意。”
辛克莱也是见过大事面的人,什么样的人他没有见过,但是坐在杨洪森面前的时候,非常的不自在,“他一边看着你的眼睛,然后一边用符号记录着,……”
“老板,外面有人盯着我们怎么办?”
“这里是租界,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不要让工董局的为难就是了。”杨洪森挥挥手让退了走去,他继续半依椅子上道,“让我们谈谈西伯利亚的事情吧。”
这次的谈判不管哪一方面都不满意,双方的谈判不到二个小时,杨洪森坐车先行离去,辛克莱与阿奇博尔德坐随后离开大厦。英国设在租界的工业间谍将监视的情况报告给了董事会。
壳牌石油公司开始就此事跟进,他们正式从幕后走出来与中石化就苏俄石油开采进行商谈。比起巴库油田多家竞争局面,西伯利亚油田少有竞争对手。
第十章
关于英、美之间因为石油引发的恩怨由来以久,1920年4月,在意大利的圣雷莫召开了协约国最高理事会部长会议上英国首相劳埃德·乔治和法国总理亚历山大·米勒兰达成了圣雷莫协议,英国人让出了在美索不达米亚25%的石油开采份额,而法国则同意,在新的国际联盟保护下,美索不达米亚由英国托管。
英国给法国的份额是从德国人那里抢来的,这些份额曾经是德意志银行在以前的土耳其石油公司中的25%的股份,是凡尔赛和会战利品的一部分。
对剩下的广袤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75%石油的开采权,通过盎格鲁-波斯石油公司和皇家荷兰壳牌公司,仍然牢牢控制在英国政府手中。而法国政府成立了新的国家支持的公司——法兰西石油公司(CFP)。
亨利·德特丁爵士,是领导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英国人,担任过帝国石油政策委员会的主任,英国政府所属英国-波斯石油公司的领导人,同时也是英国秘密情报机构信赖的间谍。
英国承诺法国可以拥有毗邻法属叙利亚的一部分石油开采权,作为交换,英国牢牢控制了摩苏尔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未开发的巨量石油储备。
毫无疑问,英国的国家石油霸权地位在战后得到了极大地加强。
1921年4月21日,美国国务院代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正式发表声明,强烈要求参与中东的石油开采,英国外交大臣柯曾勋爵给英国驻华盛顿大使发了一封简短而又粗暴的回信,声称在英国控制下的中东不允许任何美国公司进行石油开采。
而圣雷莫协议点燃了英美之间对世界石油控制的激烈争夺战。
惊慌不安的美国石油集团和银行集团担心,英国正一步一步地取得全球石油的垄断权,不惜牺牲美国的利益。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用铁腕控制住了荷兰东印度、波斯、美索不达米亚和战后中东大部分地区的巨量石油开采权。
在中、南美洲,美、英的石油公司展开激烈的交手。
俄国诱人有石油不过是他们全球石油争夺战的其中一个战场之一。
英国政府使尽浑身解数,利用各种公开的或秘密的手段,试图推翻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最终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为此,英国政府不得不改变策略,试图介入英国看来更为务实由列宁制定的苏俄新经济政策中。
这次美孚很着急,因为西伯利亚的油田储量比相像中的要丰富的多。
在不能保证绝对获得巴库油田开采权的情况下,西伯利亚油田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美孚这边希望拥着西伯利亚油田50%的股权,杨洪森虽然还拥有管理权,但是50%的份额实在是太多了。踢开美孚杨洪森其实也能开发西伯利亚,因为总投资并不是一次性到位,可问题是杨洪森拥有的只是开采特许权。
杨洪森虽然是来自中国的石油界后起之秀,可是其在远东却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中国已开发的油田有江苏、延长、玉门三座,勘探显示其有着丰富的储量,但是由于中国本身的运输和技术等原因,再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产量并不高。这使得本国石油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40%,另外60%则需要进口,其中美孚占了50%、壳牌占10%。
壳牌公司之所以被挤出中国,并不是因其价格过高,而是其价格过低。
国际石油价格为1。05美元/桶,壳牌为了对付中石化与标准石油的联手将价格降到了0。95美元。杨洪森则直接将石油价值拔到了2美元/桶,最高时达到了2。65美元/桶,当壳牌也上调至2。65美元/桶时,杨洪森这边以运输成本减少为由,将每桶油价优惠到1。95美元。壳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最终落败,而中国石油价格此后继续维持着2。1美元/桶的高油价。
杨洪森与美孚也不完全是亲密无间地的合作关系,在中国市场上的利润分配上就存在分歧。
美国的石油都是由杨洪森旗下的公司做代理,他们得到的价格为1。05元/桶,但杨洪森销售标价为2。1元/桶,如此高的利润想不出现分歧都难。
在中国石油开发上面杨洪森也有分歧,杨洪森拒绝美孚进入延长和玉门,原因是美孚大规模开采将最终导致前者设定的高油价体系的崩溃。
美孚痛恨中国的高油价政策。
中国主张与美孚合作开发西伯利亚油田,并愿意出让30%的股权,但是美孚的兴趣被杨洪森的开出的800万美元价格给吓跑了。所以,他们宁可追逐各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的巴库,也不愿接手刚刚起步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油田只要有足够的启动资金发展将是很快的,杨洪森一点时间都不愿意浪费。
杨洪森邀请哈默加入东方石油公司,此时哈默对石油不慎了解,不过处于杨洪森的邀请,他购买了东方石油公司20%的股份。
对于西伯利亚石油股权杨洪森在新成立的西伯利亚石油公司中进行分配,中石化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