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立志传-第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政府对此仍不满意,因为当事人霞飞将军没有做任何道歉的表示,就匆匆离开了中国。
中、法矛盾加剧,法属印度支那形势更加恶化。
“一切早有预谋,这是中国人的阴谋,我是一个受害者。”霞飞将领面对法国记者采访苦恼的说道。
对于自己说出的话事后的确有些后悔,他将中国形容成猪,把那些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全给拖进去了。
法国政府的某些官员认为“霞飞将军作为当事人,应亲自向中国人表示道歉以示诚心。法国政府没有理由因为某位外交人员的不当言论而承担各方的舆论压力。”
霞飞的固执是难以想象的,他拒绝向中国乃至中国人民道歉。因为每当他想起那位中国总理的那张丑陋嘴脸时心理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羞辱感。
高卢的雄鸡宁可被斩了脖子也不低头。
这老家伙的固执正中杨洪森下怀,这让其迅速占领了舆论至高点。
中国政府不顾法国政府一再抗议,继续向北越自治政府出售武器,甚至派遣军事干部,帮助越南自治政府训练部队,北越的举动让法国殖民地当局异常的不安。
顺化的朝廷很多人都倾向与河内自治政府合作,实现越南的全面独立。
西贡殖民地当局已经决定将现在的皇帝废黜,将留学法国的太子请回来。
皇室在民众中的影响还是十分巨大的,正因为如此,河内自治政府才积极寻找与顺化朝廷的合作。
潘佩珠其本人倾向于君主立宪,杨洪森希望越南国民党能独立建国。
顺化朝廷皇帝阮福昶虽然没有多大作为,但是事关他的皇位,法国人要将他从坐了半辈子椅子上赶下来有些不甘,那些忠于阮福昶的大臣们决心拼上一把,他们甚至已经准备好了向中国政府称藩的表。在实际操作中阮福昶并没有自己出面,而且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大臣们出面,这样一来,就算事情败漏之后,他仍然可做个太平的太上皇。
皇帝阮福昶虽然在民众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是他在统治期间,仍对内残酷压榨,为修皇陵几番加税,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流亡的百姓纷纷逃亡河内。
法国准备利用新人,新政策,衬托出新的景象,用皇帝的号召力来扼制北方的力量。由于霞飞的大嘴,法国政府不得不向法属印度支那增派部队。
东盟轮置主席国荷兰要求中、法双方保持克制,同时希望美、英介入。
越南皇帝阮福昶被法国外籍兵团强行带至西贡,这引起了越南民众的不满,虽然他们的皇帝昏庸无能,不能带领他们赶走侵略者,但是他仍是皇帝,是国民的象征。
在法国军队的保护下,皇太子在西贡接受了加冕成为了新的越南皇帝,新的皇帝阮福晪继位降低赋税,大赦越南,法国顾问们提出了执政的改革措施,这让这些彷徨的贵族又看到了希望。新皇帝阮福晪的代表呼吁北方河内自治政府接他的领导,停止武力对抗。
北越方面主要还是看中国的态度,如果中国政府决心全力帮助他们统一越南,那些他们将直接拒绝阮顺化的政治呼吁。
为了使中国政府接受顺化的政治呼吁,顺化的代表本人更是出访中国来缓和中、法矛盾。美、英政府也适时介入,而霞飞将领的秘书向外电发表了一份由霞飞将领本人签字的道歉书。北越河内自治政府接受政治呼吁,中国政府表示尊重自治政府的决定。
法属印度支那上空的乌云正在消散,但是双方根本性的冲突并没有得到解决。为了妥善解决越南的问题,中国、法国、河内、顺化四方代表在上海民展开会谈。
第三十五章
英、法的精力被大大地牵制在了远东,可这并没有给苏俄在西线的失败带来什么转机。苏军损失正进一步扩大,向西突进红军遭到了惨重的打击,波兰军队在毕苏斯基指挥下屡屡重创苏军。
当波兰决定见好就收,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时,英、法有点不乐意了,他们认为波兰军队应当进行反击,配合乌兰克方面军对苏俄红军展开打击。
华沙的战败导致了莫斯科在西面兵力空虚。
毕苏斯基虽然很想恢复波兰王国旧日的河山,而且他很有信心在英、法的支援再次夺取基辅,但是夺取基辅又能怎么样。其不断地催促英、法提供更多的援助。
毕苏斯基对反击的兴趣远远比不上对补给品的兴趣,因为德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人拒绝把援助波兰的军需品装上火车,导致波军的后勤十分紧张。
他在基辅的失败源于近千公里的补给线,俄国糟糕的交通让毕苏斯基不愿再冒第二次险。
波兰军队与苏维红军相比,优势就在于波军士气高昂,当然这种高昂的士气仅限于本土作战。
控制着战场主动权的毕苏斯基清晰地认识到了波兰军队的不足之处,为此,他开始正努力寻求通过谈判为波兰获得最大的利益。
莫斯科正在考虑着华沙的和平建议,但华沙方面的胃口太大了,他们开口就要去了白俄罗斯、乌克兰的大片领土。党内人士反对签订协议。他们的身边还有无数的革命群众,武器足以武装几个师,只要南边的战事一结束,他们就可以对波军展开反击,而且冬季就要到来,天气将为莫斯科创造出数月的战争间歇,他们只是暂时的失利。
苏维埃最高领袖列宁不得不考虑西边的损失,华沙战役的二个月时间内,俄国军队被俘、阵亡约20万人,损失大炮400余门,机枪2000余挺,以及大量的弹药。
南线弗兰格尔军队趁红军西线新败,在南线频频发动攻势。
红军在华沙打了败仗,但是波军在一定的时间内很难组织起新的攻势,他们已经被弄的民穷财尽,可是现在的苏维埃也好不到那里去。
列宁准备与波兰签订停战协议,用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土地换取西线边境的安宁,将西边的部队撤回来,将南线、北线白匪消灭掉。
割让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土地与归还中国西北、远东领土不同。
单从人口而言,乌克兰拥有着4000万人口,白俄罗斯拥有着2000万人口,协议中波兰要去了一半的土地和人口,而归还中国政府的土地人口加起来也就一百来万。土地上的各种设施的约定也不同,中国人通过赎买逐步收回,而波兰直接就抢去了。再者,波兰作为英、法帝国主义的走狗,实在靠不住。
当初将144万国土归还中国就已经争吵不休,这次反对签协议的更甚。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用鲜血解放的,我们决不放弃。”
列宁的压力很大,而在前线立足未稳的苏军节节败退,红军对波兰的反击,被波兰军队顽抗地阻挡了。有些将领向列宁建议诱敌深入,拉长敌人的补给线,把莫斯科方面的“预备队”投入进去。
那些“预备队”都是刚刚入伍的工人、农民、学生,他们拥有无比和革命热情,却没有应有军事素养。“预备队”投入能否抵挡住还是个问题,至于那个所谓诱敌深入的方略,部队在后撤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溃退或叛变,乌克兰、白俄罗斯深陷在战争中的百姓必将受二遍苦,二遍罪,而这将严重打击苏维埃在工工农群众的威望。
列宁利于个人在党内的威望和权利,以辞职相威胁要求通过该协议。
波兰的一系列反击终于结束了,即便现在的苏军不堪一击,毕苏斯基也必须考虑他那脆弱的补给线。
以法国名将魏刚的军事代表团向毕苏斯基提供了数个反击的方案,毕苏斯基对此完全没有兴趣,如果法国承诺的援助和补给能够到位的话,或许他还会指挥部队向前推进十几公里,但是光凭魏刚的一口漂亮的法语是说服不了毕苏斯基的。
波兰与苏俄在10月份终于就协议达成了初步共识,英、法对此无能为力,虽然他们想把毕苏斯基给搞掉,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此人不管是在军中还是在波兰民族中,其声望都是无人能及。
直至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约定: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毕苏茨基要求获得寇松线(凡尔赛会议确认其为俄国—波兰边界)东部的领土。
毕苏茨基想在波、苏建立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缓冲国。波兰在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下停战,彻底抛弃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白俄罗斯人民共和国政府,使得他们必须单独面对强大的苏俄红军。
乌克兰军队在彼得留拉指挥下虽然继续与苏俄红军作战,但势弱力孤终被红军击败,其残余部队撤过兹布鲁奇河,被波兰军队缴械。
白俄罗斯军队下场同乌克兰军队。
在中国杨洪森将粮仓里压箱底的货都给卖了出去,心情好爽!
今年俄国粮食再次歉收,而美国的粮食再次大丰收。
“真不知道今天俄国又要饿死多少人?”
“战争这东西真的太……”
杨洪森看着这些人渣,当初让他们入股时一毛不拔,现在个个都列宁的支持者。
得知波苏停战的消息后,杨洪森将注意力移到了新疆。远东地区原有苏俄居民约60万人,按照国府移民建镇的方针,关内近百万百姓来到了海参崴、伯力这些远东城市,再加入军队的进驻,顺利完成了接受工作。新疆方面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土地还没有实际接受。这一地区仍盘踞着白匪,而杨增新的行动极为谨慎。驻守南疆的部队兵力过少,而民兵武器又不怎么可靠。杨洪森拟定向新疆移民,同时增派边防军,对于杨增新的处理,杨洪森想将其调回,准备换一个更有魄力的年轻干部。
杨增新在新疆实行的是“无为而治”,整顿吏治,提高财政方面颇有成效,但在社会经济文化上的建设方面则毫无建树,整个新疆境内缺乏新的现代化的建设和发展。
新疆不但有石油,还有丰富的煤,其畜牧业发达,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新疆还是我国重要棉花产区。这里有着数不尽的“粮仓”、“肉库”、“油盆”、“煤海”。
发展新疆的经济,改变当地的交通环境,这也是国防建设的需要。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争,杨增新的那一点人是不管用的,而杨洪森最担心的就是苏联入侵。
杨增新在新疆深受人民爱戴,而且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很有一套,但是此人主张“小国寡民,无为而治”,与当地的国民党干部处的不好。
杨增新拒绝土地改革,拒绝实行义务教育,拒绝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杨增新做事向来独断专行,一家之言。南京政府所设立的行政公署完全就是一个摆设。
以樊耀南为首这些受到西式教育的人对杨增新作法颇为不满,但是明面还能过的去,随着杨增新与中央迪化行政公署主任王多章搞毛了。
后者准备将杨增新统治北疆的真实情况写成材料送到南京,提交国会弹骇杨增新。但是杨增新先下手为强,把王多章等人抓了起来。
樊耀南等人认为这样将会导致新疆地方政府与中央的对立,因为担心事态扩大,樊耀南便私下与南疆喀什方面取得联络,通过喀什向国内进行了汇报。
杨洪森这才有了将杨增新调回来的想法。杨增新发现国内的割据势力被杨洪森一个个消灭,放眼天下他已经成为了下一个目标。
第三十六章
杨增新一直认为自己并不在中央政府打击的范围内,他一直认为在杨洪森的关照下,他这个新疆王至少还可以干上十年。其实他一直都在杨洪森的打击的目标行列之内。只是因为他占了地理上的优势,才轮到现在。王多章事件只不过是杨洪森铲除他的借口。
杨洪森试探在国会提出的派兵进入新疆的议案遭到了驳回,所以他正在考虑别的办法,绕过国会向新疆增兵。
新疆公署主任王多章被解职回南京,返回内地的途中行至哈密,在哈密王的帮助下解除了杨增新护送卫队的武装。
国府派兵进入新疆时,在哈密驻防有一个团,将哈密王给保护了起来。哈密王原来的部队,被编为仪仗队,哈密王接受了国府的建议,放弃了军事、外交权,接受国府直接领导。
哈密成为了中央进入迪化的前进基地。杨增新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这支驻扎在哈密的中央军,只是他将新疆地方部队团的编制与中央团的编制等同化。
中央驻哈驻军兵力将近3000人,拥有卡车85辆,主要担负着省城迪华至兰州的交通运输。驻军在哈密老城还创办了枪修所、火柴厂、皮革厂、被服厂,杨增新从来未将这些部队看作战争部队,而是作为生产部队。
国府在哈密除部署主力团外,另编有数个农垦师,平时从事农业生产,战时作为民兵武装,配合中央军作战,王多章到达哈密后开始对扩大民兵武装。
杨增新的派出去的卫队几个星期不回,这让他渐渐生疑,从他在哈密的眼线提供的情报来看,王多章正在为武力驱逐他做准备,并且拉起了一支由汉、回、维组成的近万人的部队。
根据来自阿克苏方面的报告,喀什方面的中央军没有新的动向。
杨增新进一步关注着哈密方面的动静,王多章在哈密没有折腾多久就离开了,扩建起来民兵武器,作为集训结束,又重新打回了各所属农垦师。
杨洪森的来电十分亲密,显然出王多章在哈密的行动纯属个人行为,中央对新疆的政策不会动摇。
这份电报并未让杨增新更安心,反而更害怕了。
中央进入新疆后,他在专制统治引来了各民族的不满。南京派至新疆的干部,都是从基层爬上为**积极份子,接受过西学,普遍拥有着中学文化程度。他们将内地的那一套带到新疆,为杨增新独裁下的百姓吹来了一股新风。杨增新并不喜欢这些新东西,因为它会纯朴的新疆人的思想变的复杂,他们就会产生一些不应该有的想法,这不利用新疆的稳定。
“总理,来自新疆方面的电报。”
杨增新仍然在推脱人力不足,不愿派兵进占伊犁、塔城以西的土地。而他的理由是这些地区,目前居住的都是老毛子,没有中国人,而且白匪实力强大,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块飞地,搞不好还会引来白匪对新疆内地的入侵。
“杨增新怕什么,现在南京政府就这么无能吗?”
杨洪森远实际没有看上去的那么恼火。
杨增新的电文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地方上有地方上的困难,可是杨洪森一心要搞掉杨增新。
“我们应当向新疆再派遣2至3个陆军师。”
“那么杨增新会怎么看呢?”
“个人利益应退居于国家利益之后,我认为杨增新不能有效的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关系。”
“对于新疆的稳定,杨增新还是做出很多的贡献的。”
“对于守土他是有功的,但是由于保守而使的南京政府无法收回对巴尔喀什湖44万平方公里土地权益,那么必将成为将国家的罪人。”
杨洪森要不惜一切代价收回国土,那可是44万平方公里,可不是85平方米三室一厅。
南京方面给迪化的杨增新发出的措词严利的电文,要求其迅速向西,收得失地。
不管是白俄还是红俄,在杨增新看来都老毛子,老毛子可没有一个好东西。让他与红俄合作打白俄,他才不掺合此事。
他采用步步为营的策略,行动极为迟缓。
由于他对俄国人采用一视同仁的态度,造成了很多准备投降中国人的白俄干脆继续当起了土匪,反正这地区暂时没有管,他们就是大王。
迪化省主席礼堂内杨增新对着出征的将士训话,新疆各界人员均参加了会议。
主席台的杨增新还是那样一幅外人看来千年不变的冷酷表情。
就在他准备讲话的时候,两名下级军官突然窜了出来,对着台上的杨增新连开数枪。主席台上一片大乱,两名刺客并没有逃跑,而是双双饮弹自杀。
杨增新遇刺,省府迪府顿时陷入无政府状态。由于两名刺客自杀,杨氏遇刺变得极为诡异,坊间有着各种各样的流传。
省府立即向南京发去电报,孙中山震惊。国府紧急任免樊耀南代新疆省长一职,接着调王多章回新疆担任主席。
杨增新手下的军官认为此事是中央所为,樊耀南等人与南洋合谋,杨派军官联合卢来发动叛乱,将樊耀南等新疆高级官员给杀了,接着与阿尔泰、塔城、阿克苏方面联系,准备共同抵制中央政府。
樊耀南一死,整个事件就被定性成了严重的叛乱。
杨洪森以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的名义,绕过国会直接调动军队向新疆增派武装力量。
迪华的一些军人指责杨增新遇刺乃是南京政府所为,南京方面求新疆军人保持克制,停止叛乱,维护当时的治安和经济稳定,等待中央派员对整个事件进行调查。
阿尔泰、塔城、阿克苏的地方官员自守门户,使得叛乱仅限制于迪化一线。
维吾尔上层贵族对于可能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斗争敬而远之,不过以哈密王等人为首的王宫却紧紧的跟在南京政府身后,哈密王政治呼吁给南京政府以及杨洪森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军人首领在占领迪化后要求南京政府对他们进行委任。
杨洪森利用中央宣传工具,将杨增新的遇刺,描述成北疆内部某些心怀不轨之徒的叛乱。
南京政府拒绝了迪化军人的要求。
为了阻止中央军进入迪化,他们在奇台与哈密的中央军进行了激战。这支地方部队在中央军的武器相差甚远,大量的骑兵在机关枪的交叉火力下永远的留在那片戈壁滩,奇台一役没有任何悬念,缺乏统一领导和组织叛军根本无法战胜中央军,即便他们取得奇台局部的胜利,也无法抵抗后续进入新疆的数万大军。
奇台一役加速了迪化叛军的瓦解,士兵们不再听从上官的指挥,他们开始在城市内大肆抢掠,事件已经变成了一场真正的叛乱。不过随着中央军大举进入新疆,形势这个时候越来越明朗。
杨增新遇刺、樊耀南遇害,杨增新集团的大小官员全都眼巴巴地看着伊犁镇守使。
新疆百姓流传着“文有樊耀南,武有杨飞霞”。此两人在,则新疆天下太平。
杨飞霞对于杨增新和中央的矛盾不是不知,只是他宁可守在伊犁也不掺合。现在他必须表明态度,在电报中他愿意接受中央领导,同时呼吁叛军向中央军投降,争取宽大处理。杨飞霞的通过促使迪化叛军迅速瓦解。而在这个时候迪化城内的另一伙正在密谋夺取新疆的这座省城。
第十七章 知更了
======================================================
当迪化处于无政府状态的时候,原沙俄驻新疆领使吉布罗夫与流落到中国的哥萨克军官联合了起来。这些保皇派一直幻想着复国。他们从来不承认中国与莫斯科方面签订的协议,而活动在巴尔喀什以东的土地上白匪与他们有着密切的联系。
俄军在迪化周边地区约有近万人,其中多为哥萨克骑兵。
迪化城是对于吉布罗夫来说一座不设防的城市。
这些白俄有着一个完整的计划,他们决定夺取迪化,接着与巴尔喀什湖地区的白军连成一片,在中亚建立一个新的临时政府。
军官挥舞着马刀,哥萨克骑士们聚集在军官的身边,他们攻击警察局,夺取省城弹药库,驱逐中国士兵,驱使中国百姓修建工事。在杨增新的办公室内吉布罗夫与发动起义的革命者们用中国的老白干庆祝着胜利,他们丝毫没有感到大难临头。
白俄趁乱袭取迪化消息传至南京后,中国外交部召开记者会,谴责白俄在中国新疆地区的分裂活动,同时宣布将对白俄实施报复性打击。在总理府,杨洪森秘密签署了33号作战命令。
国人对白俄偷占中国领土感到异常愤怒,国会要求陆军部立即行动起来,打击侵略者。
从哈密突入到迪化的中国军队数量上远不如吉布罗夫哥萨武装,但是他们装备精良,出城的白俄遭到打击后干脆就缩在城中。
中国军队一到,塔城、伊犁、阿尔泰方面的中国军政长官们在收到南京的命令后对区域内的俄国人进行严密监视。
哈密方面民兵被武装了起来,士兵自备马匹,政府提供武器、粮饷,向迪化方面支援。
南疆的那些伊斯兰复国分子好像看到希望,不过他们希望很快就把喀什的城头给挂满了。南疆开始对白俄复国分子和伊斯兰复国分子进行搜捕。
“那些气势汹汹中国士兵突然闯进领使馆,将我国的客人不分男女地带到院中执行枪毙,它们中间有的还是孩子,……”英国驻喀什的领使在给上海方面的电报中将简述在南疆经历的可怕一幕。
只要被怀疑是间谍,不管是你是那国人都会如露水一般在戈壁蒸发掉。
英国驻疆领使李德告诫工作人员不要乱跑,如果需要采购什么,可以让中国人办理,或者与当地的中国军队接触,所有地活动全部停止。
英国方面驻疆领使馆遇袭一事与中国外交部交涉,中国外交官员当场赔礼道歉,同时希望当地英国机构与中国政府配合,不要作出与身份不符事。
“领使先生,自杨省长遇刺后新疆的形势十分混乱,那里什么事都可能发事,叛军是一群残无人道,毫无人性的家伙,……。”
谁是政府军,谁是叛军,那还不是中央政府的一张嘴,他们这些外人怎么说的清。
南疆的白俄还没有闹起来就怕了,他们知道了中国一种法就是连坐,就是一个被犯法,一家人都要受罚。民国政府虽然废除了连坐,但在新疆仍在继续延用着。
白俄士兵们怕了,尤其拖家带口来到了中国的白俄军官。
面包、黄油、茶叶那都是好东西,可是这些只会给那些说真话的人,说假话的人也能得到东西,中国人称之为“脆花生”
站在这些俄国人面前的是一个身穿黑色制服的中国军官,在开枪之前他看起来很和善。
“先生们我一向提倡合作,因为这样我们彼此都能获得所需要的东西,达到双赢。”
身边的俄国人将军官的话转达给上千站在哪里同胞。
“将军,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在什么地方,是否与白军合作,……”
“闭嘴,如果不是你懂得中文的话,他会把你留给荒野上的土狼。告诉他们,什么都不说,全部枪毙”
俄国翻译看着身后架好的两挺重机枪,走上前,激动地面对着那些同胞。
“快把你们知道都说出来,否则他们就会杀光我们,不想死的就说出来,别拖累大家。”
他们的哭喊声并没有引来中国人同情,有些想逃跑当前就被击毙。翻译一脸呆滞的看着躺在地上的男男女女,那个中国军官简直就是恶魔,他没有信守承诺,他们把所知的都说的,可他仍然将他的同胞全杀光了。
“面包、黄油、茶叶对于死人是不需要的。”
在南疆被屠杀的俄国人超过2万人,这种杀戮完全没有理由,只是一种单纯的报复。
如果不是白军对中国进行报复,英国甚至不知道中国人将大批的化学武器运到这里,战场上哥萨克和他们的战马在痛苦的嘶叫着直接死去。
中国军官将此称之为,“必要的武力威慑。”
“先生们,东方的战争有着东方的规则,我要说的是这里没有绅士,我们所对付的是一群极度凶残的匪帮,从我们先辈们身上,我们了解到对于这样的敌人,我们要比他们更加凶残。”这就是杨洪森33号作战令的中心思想。
吉布罗夫从迪化的英国领事馆得到消息,英、法不会为他提供任何支援,如果他们退出迪化,接着中国人的建议,他们将得到所需要的。如果想回国打击红军,将会得到军火、粮饷,而英、法政府将根据情况提供其它援助。可是现在这种情况他们什么也别想得到。另外,中国数万大军正在由河西走廊进入新疆。
随同进疆的还有一批科学家,中国现在有战事的地方只有新疆,他们需要对新的化学武器进行测试。
古布罗夫没有想到中国人对他们会动用化学武器。
“不用怀疑,你们不过是他们的实验室的老鼠,他们很快就会来了。”
即使是再英勇的哥萨克当听说化学武器是也会害怕。古布罗夫想用迪华城中的中国人进行谈判,中国拒绝了,当然在内地的报道中却是恰恰相反。
真实的情况往往都隐藏在虚假文字下面,中央新闻宣传机构对“白军”进行彻底的丑化。这场战斗完全是一片倒地。中央日报对“白军”在迪化屠杀中国百姓展开报道,大量逃难者讲述着那可怕的经历。孙中山必须平息国民的愤怒。
国会的一些议会希望通过一项特别法案,将那些逃入中国的俄国人遣送回国。
那些俄国人当然知道回国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孙中山决心加大与苏俄合作实现俄国内战的早日结束。
俄国大使契夫科代表苏维埃政府与孙中山在南京签订了一份只在加强两国边境安全的军事合作协议,以共同对付边境地区越来越猖獗的白军。
中国可以帮助白军,甚至允许他们暂避中国境内,但是他们如果闹事的话那就是敌人,而敌人的敌人则是朋友。
南京方面对占领迪化发出了最后的通电,要求吉布罗夫于×月×日×时向给予答应。
这种通电并不是为了给吉布罗夫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而是因为中国军队要经过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到迪化城下需要时间。中央军先头部队就算乘坐汽车也需要数天的时间才通到达,而更多的部队只能甩腿,没办法这就是中国交通的现状,所以对杨洪森来说修一条通往新疆的铁路实在是太重要了。
吉布罗夫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但吉布罗夫并不打算放弃迪化城,他希望白军从伊犁和塔城方向打过来,但是他的这种想法太意想情愿,因为中亚山头林立的白军中将多如牛毛,他们凭什么听吉布罗夫的指挥。
第三十八章 知更了了
第十八章
吉布罗夫凭什么让那么多中将听他指挥,他最大的依靠就是英、法以及俄国资本家的支持,他所能得到的直接支持是来自于迪华的俄国商人,其它的势力的许诺如同镜花水月一般。
英、法的支持是需要条件的,即接受中国的主张,吉布罗夫仍然考虑中,反正他还有时间。
他有时间,但是他的手下却厌烦了。
这些哥萨克中最早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进主中国的,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生活三年,虽然紧紧巴巴,但还算是太平,不少人还在中国成家立业,他们占领迪化时,吉布罗夫会宣称将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他们会很快与中亚的白军汇合。直实的情况是,他们困守在迪化城内,绑架了几万中国人,他们成为了国际社会唾弃的对象,中国人民的敌人。
吉布罗夫曾经打算过放弃迪华,但是那些俄国商人们却要为自己考虑。
他们的消息比一般的哥萨克要灵通的多,在南疆中国人大肆捕杀俄国侨民,吉布罗夫有人有枪,中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