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立志传-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招待会结束后总统新闻办公室接着召开了公开会,通过新闻媒体敦促中孙中山和平解决争端。
上海李厚基接到总统手谕后乖乖地将黄金荣礼送回了法租界。
李厚基查抄了很多烟土,他不愿交还,自己又卖不出去,再次加上这次行动声势浩大,把国际租毒委员会的人都引来了,在他们的监督下烟土和烟枪被当众销毁,李厚基一下子成为国内知名的禁毒英雄,国内外报刊大肆报道。至于李厚基收缴的毒资,袁世凯极不情愿的派人把钱部分退回。
李厚基这次把两江的青帮都给得罪了,尤其在上海租界那边,没有青帮的协助,别说抓人了,能活着出来就不错了。
黄金荣回到上海滩时人虽然瘦了一圈,但却精神头却不减。
回来后他不住吹嘘着如何与李厚基斗智斗勇,最后逼迫他吐了1500余万元。
别这钱看起来多,可是大伙分分也就没有多少了。这次很多同袍都损失惨重,李厚基的那一把火把多少老板烧的是倾家荡产,黄金荣也是损失惨重。
上海的烟价一下子翻了几倍,京、津地区受上海影响烟土猛涨。
正当黄金荣一筹莫展的时候,张勋从苏北走私了一批烟土到了上海,全国敢顶风种鸦片,除了张大鞭子再无他人,一船烟土运到上海,回来的是一船枪炮弹药,整箱的银元,张勋一下就尝了种烟土的好,尤其是烟土正在暴涨之时他算是赚大方了。
上海方面的烟贩子严守秘密,但是大家都清楚这东西来自苏北,张勋把部队的装一换,那是实力猛增,袁世凯不得不任命其为江苏省长,驻守徐州。
张勋的发家致富史,让一大批人眼红起来,尤其是那些边远山区,心怀野心的家伙们。
就连袁世凯也仿佛找到了解决国家财政的良药,当然身为大总统不能公开的发表言论号召大家去种烟田。
“我们要时刻找好“禁烟”工作,经济能不能搞上去,那就要且“禁烟”工作硬不硬。”
鉴于热河、察尔哈、绥远地区汉民入蒙垦荒种烟田这一严重的事件,袁世凯责令成立了中华民国“禁烟”委会员。
“不但要查,而且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
对于张勋种烟的问题,袁世凯没有办法,谁让他手中的枪,他最多也就表明批评他两句,让他知道错就行了。张勋可不想与袁世凯撕破脸,名义上接受了并保证不再种烟,但是事后他开始了苏北二期“烟田”拓垦。
第二十章
中华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刮起了一股子歪风邪气。
人人都知道“要想富,种烟土”。收割工人一下就成为最热门的行当。
军阀们私下都较起了劲,全国本来逐渐下降的烟土面积,此时一亩、十亩、百亩增涨起来。
代表中国先进思想的杨洪森漂亮的干了一大票后,毫不犹豫的把浙江和福建最后几块烟田给铲了,就连原来设在安庆开发区内的药厂都停了,全都搬到苏北和珠江三角洲去了。
杨洪森在这场“烟土风暴”中到底得了多少好处没有人知道。
在福建马尾老将萨镇冰正乐呵呵地打理着行囊,准备前往美国考察。杨洪森向美国造船厂发出了订购二艘标准排水量8000吨巡洋舰的要约,美国方面对这笔合同很重视,萨镇冰决定亲赴美国监督造舰。
北洋政府初期袁世凯就向海军部承诺造舰,海军部兴奋向袁世凯递交了一份预算上亿的造舰计划书,后来因为一系列的战事最后搁置,不要说添置新舰,就连前清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订购的炮舰、驱逐舰均因无法付清尾款导致合同不能履行。
如果这两艘军舰能最终到位的话,中国海军必将提升一个档次。
8000吨,那可是“镇”、“定”一个级别的大船,这几乎让萨镇冰失眠,可是他最担心的是杨洪森订了以后,没有钱付账,到最后海军上下只能空欢喜一场。
萨镇冰在赶赴美国之前天天找杜汉平,白天、晚上、中午,他决心搭上这张老脸,也要想办法从杨洪森手中把钱挤出来,就算挤不出二艘,一艘也成。
“我说总司令,你盯着我有什么用,难不成我能给你挤出钱,要不你自己打电报询问委员长吧。”
;;;;;;
“我说萨总司令,我们委员长最讲信义,委员长说购舰,就一定购舰,您就放心地去美国吧。”
;;;;;;
“唉哟,你怎么又来了,不是我烦你,是我工作忙啊!”
;;;;;;
“萨总司令,这是委员长的来电,这下你总信了吧,委员长从来都是说一不二。”
;;;;;;
一趟又一趟穷跑,萨镇冰还是有些担心,这天下大势谁能说个准,也许明年的这个时候,杨洪森能当上总统,但也有可能t他一起在美国看着造好的军舰干瞪眼。
不管怀着怎样心情,萨镇冰从现役军官中选了15人,从马尾船政学堂又选了23人,编成考察团前往美国,这38位中国海军官兵,将到美国海军实习一年,作为新船的指挥官。
这种交流让日本人极为不满,很显然杨洪森与美国人走的太近了,对于日本人的抱怨杨洪森根本无视,因为这种烦人的事情自然先由袁世凯顶着,谁让他是中华民国大总统。
杨洪森订购军舰的事,通过萨镇冰那张嘴在海军部早已传开,8000吨的新式巡洋舰,两舰如果能到位的话,第1、2舰队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当袁世凯准备将第3舰队部分舰只调回北方的时候,发现那些舰长们都在香港长期考察,一个也联系不上,袁世凯有些后悔当初的决定,不过杨洪森对海军的大量投资,造成了其减少了对陆军方面的投入,这样一来原来的谋划又是成功的。可是,袁世凯实在不甘心海军为其控制,有了这支海军杨洪森完全可以划江而制长期割据。袁世凯表面承认了杨洪森的割据,但是他的骨子里时刻都准备着将这一割据消灭掉。
1914年杨洪森上报中央的军费开支已高达4500万元,其中陆军投入2300万元,海军投入2200万元。北洋政府受此影响军费开支也同样高达3500万元,其中3000多万元用于陆军建议。
不管是北洋3500万元,还是杨洪森的4500万元,泡沫太多了
杨洪森甚至将未来的花销也记下去了。以海军为例,总价值1648万元的购舰款,按合同约定分20个月偿清。陆军所需枪械弹药,也都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
北洋政府的军政开销实际也没有那么大,只是中间过程耗损严重。
这种恶性竞争导致北洋的经济恶性,当各省将军打报告请款之时,袁世凯不得不重新审视对南政策。
杨度再次南下代表袁世凯与杨洪森签订了《南北谅解备忘录附属条款》,袁世凯通过这一附属条款承认了杨洪森的地位,袁世凯承担在1915年6月底前将苏南、上海的地盘逐步交由杨洪森。
北洋的将领对袁世凯的这一决定多有不满。
不过,此时袁世凯在北洋的绝对地领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随着《南北谅解备忘录》及《附属条款》签订,苏南、上海的北洋军开始北调或者开赴湖南。北洋在这一地区的驻军由原来10万人降至3万余人。
袁世凯友好的举动,换来了杨洪森的支持,双方缔结了一个近似于盟友的关系。
由于孙中山拒不接受中央政府的和平呼吁,持续进行暗杀、破坏,袁世凯在国会宣布解散中华革命党、国民党,撤除两党在国会内的议员,当然就算把他们全赶出去依然无法获得国会多数议席,所以他开始对进步党下手,这些进步党的议员们早已被袁世凯修理的没有脾气了,通过一系列的运作,袁世凯将国会多数议席控制在了手中。
接着他通过国会正式任免他为中华民国世袭终身制大总统,后来一想总统都当到这分上了,还要国会干什么,解散了吧,国会没有了。
共和、临时约法此时都成了一种形式。
借着杨洪森这个假想的强大敌人,袁世凯让蔡锷对北洋进行整编,只是这个军事整编进行的很不顺利,反对的人很多,其中段祺瑞就是一个。
段祺瑞反对由南人主持整编,袁世凯不信任蔡锷,但却仍要用他,北洋陆军暮气已深,再不求变、求新,南方这个假想的敌人就会成为真的敌人了,而且袁世凯要通过整编,削弱段祺瑞、冯国璋在军队中的影响,让他的儿子上位。
此时,袁世凯对国事有一些力不从心,足疾以及其它老年病一直困挠着他,而他的精力大大的不如以前了。再加上,段祺瑞、冯国璋针对他的软对抗,自解散国会身边没有帮手,一个干着二人的活。
袁克定带的新1师到是有谋有样,但是他心里清楚,那是因为蔡锷这样人在那里看着。
他的那种因自卑而产生的优越感让他无法与军队的老人和睦相处,他身边那套年轻的班子更多是一群迎风拍马之徒,袁世凯一个也看不上眼。在整编问题上,袁世凯原本的意思是想让袁克定借着这次机会,恩威并施把北洋的将领拢到身边,但在实际操作过程引起了北洋将领极大的不满,这些将领把所有的不满全撒在了蔡锷头上。
蔡锷在政治上不反对袁世凯上台,甚至不反对袁世凯搞独裁,而他的底线是帝制,中国不能走清朝的老路这就是他的底线,再者说老袁都那么一大把年纪了,他搞独裁还能搞几年,他那个儿子就算继承他的位置,没有人支持人,最后还不是被赶下台的份。他乖巧地与袁世凯的周旋着,在袁世凯解散国会,宣布独裁后,他是第一出来支持的。袁世凯让他重整北洋陆军,他也是积极行动,老袁把小袁调去“协助”,他也是紧紧的团结在小袁的身边。
袁克定对蔡锷很满意,而整编北洋关键就坏在他对蔡锷太满意了,而蔡锷让袁克定唯一可以挑剔的地方就是出身。
小蔡同志不但苦干而且实干,他总吃的比人少,干的比人多,实在是军人的楷模,国人的典范。
小袁是越看越喜欢,尤其是在军事领域,小蔡一顿神侃,就能让小袁找不到北。小蔡那可是大名鼎鼎“日本留学士官三杰”,当年蒋方震第一,他就是第二,军事造诣极深,尤其在北京与蒋方震这厮混在一起后理论水平越加精深。侃小袁,那还不是来一个侃一个。
第二十一章
蔡锷是一个好老师,历史上他教出了一大批头上角的狰狞之辈。
在教导袁克定时,他不以老师,而以下属自居,这让习惯于高高在上的袁克定极爽。
为了提高小袁同志的军事兴趣,常常拿南北战争期间,皖军与北洋军的几次战例做切入点,分析战局以及应对之策,尤其对南昌、南京两场转折型的城市巷战做了点评。
袁克定从蔡锷学到皮毛转身面对老段、老冯这等元勋时,把蔡锷的点评施展在了他们的身上,而且那种高高在上,不可一视的态度,段祺瑞、冯国璋哪里能忍下这口恶气,打了一辈子仗,为北洋,为袁家流血、流汗,结果在这么多人的面被狠狠地奚落了一番。第二天,这两位大辈子从来没有协调一致的对手,同时宣布辞职,而且还是同一理由——“突染病疾”。
袁太子在北洋大搞陆军整编,最后与蒋太子在上海“打老虎”结果相同,不了了之。
蔡锷是一个聪明人,所以他自己主动向袁世凯打了一份辞职报告。
“本人自知能力有限,未能完成总统重托,实在没有颜面在总长的位置坐下去了,希望总统允我辞职。”
老袁顺水推舟让蔡锷下课,并且让袁克定到段祺瑞、冯国璋赔罪,自己又主动上门请段祺瑞出任陆军总长,
段祺瑞一早就把老袁给看穿了,老袁打算把这个天下让给儿子,他儿子与自己又不上路,而自己这辈子坐到陆军总长也就算到头了,再向上撑死了也不过是内阁总理,与其到时候当一个摆设,那还不如急流涌退。
“总统,我真有病,冯国璋的病其实是心病,陆军总长非冯国璋不能担任。”
袁世凯看段祺瑞坚决装病到底,也不好强求,只好去让冯国璋去当这个陆军总长。
冯国璋没有段祺瑞那么多鬼点子,所以袁世凯的七哄八骗之下,其信誓旦旦的保证明天就去当陆军总长,冯国璋坐到陆军总长的位置后,就好比案台上的关公,四方鬼神都全安静了,效果如此之好,让袁世凯为之一叹。虽然他给自己安了一个世袭终身制总统,但是那这个儿子能不能保证这个位置是个很严重地问题,北洋内部派系林立,外面更有一大群虎豹豺狼,袁世凯是忧心忡忡。但是,事情却在1914年6月29日发生了转变。
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身亡,当然这只是个引子。
接下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将出兵支持塞尔维亚。德国向俄国、法国宣战,奥匈帝国向俄国、法国宣战,德国借道入侵中立国比利时,英国向德国宣战,奥匈帝国向英国宣战。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之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意大利、土耳其全都会卷入这一场耗时四年,战场将遍及欧洲本土以及世界各地对立的殖民地大战之中。
整个世界的轰动了,上海的外国人为了庆祝战争爆发,英、法侨民举行了盛大的派对,而租界内的德国和奥匈侨民也聚在一起,祝愿祖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奥匈帝国的大公刺杀,这不仅仅是是一个政治事件,而是还是一个重大的经济事件。
这个世界一如既往地疯狂着。
整个欧洲都陷入到了战火之中,可是股票却在大涨特涨,就连上证的股指都在不停地往上窜。
欧洲打仗关中国人什么事,你在那穷涨个什么劲。
面对这场“突出其来”的战争,最开心的就是杨洪森了,一战打了近五个年头,杨洪森要抓紧时间敛财啊。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他决心在日本人勒索之前解决山东问题,但是他不是总统,事情不由他说的算。所以他打算鼓动袁世凯向德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不过在杨洪森所知的历史上,中国参战那还在老袁死之后。根据杨洪森得到的情报,山东的德国部队不过5000人,他们的大炮主要防备来自海上的进攻。
因为战争爆发赫尔维茨等顾问团成员向杨洪森请辞,准备到山东保卫青岛。
德国在山东虽说只有5000人,但是以现在中国军队的素质,真的打起来10、20万大军根本啃不动青岛,所以杨洪森找赫尔维茨进行了长谈。
“亲爱的顾问,这次请你来的目的是为了青岛。这里将成为亚洲的第一战场。”杨洪森指了指地图。
“是的,我们正准备夺赴这个战场。”
“你们能守住这个要点吗?”
“为了德意志的荣耀我们将作战到底。”
杨洪森对他的慷慨陈词深表怀疑,据他所知山东的战事,主要是日本与德国之间的较量,虽然德国人打败了,但是却给日本人十余倍的杀伤。
“面对10万日军,你们能坚守多长时间?”
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军人所表现出来的惊人战斗欲望和武士道精神,让西方列强为之侧目,日本在亚洲的霸权得到了广泛的承认。日本与英国结有同盟,按照同盟义务日本向德国宣战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日本如果加入战事,山东的德国根本是有败无胜。
“红—橙联盟”所构成的庞大舰队绝对不是德国东方舰队能与之抗衡的。
“10万日军?或许一个月……”这是赫尔维茨乐观的想法,其它的军官却十分悲观的人认为一个星期都守不住。
“即使这场注定要失败,我宁可战死在杀场,也绝不在后方偷生。”赫尔维茨表现的极为激动。
杨洪森挥手道,“不要说战死杀场这中话,”说着在地图勾勒出几条红色,“如果是这样,你们能坚守住几天。”
赫尔维茨指证道,“恕我直言,参战国从中立国领土发起进攻,这是违反战争规则的。”
杨洪森挥动着手中的笔,“西方的战争规则不适用于东方,你还没有考虑另一个问题,如果中国参战呢?”
赫尔维茨敏感的查觉到杨洪森并不是想把顾问团挽留下来,而是另有目的,“委会长先生,你是想说中国将会参战吗?”
杨洪森微微一笑,“不,我认为我们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
“和平的方式?”赫尔维茨微微一笑,“看来我已经完全明白您的意思了。”
杨洪森严肃的说道,“赫尔维茨你并没有明白我的意思,等您到了山东后,希望你能将和平的解决方式转达给青岛的德国将军们。”
赫尔维茨不明白,现在所发生的事与他根本没有任何,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当然,现在与杨洪森没有关系,但是很快就要与杨洪森有关了。8月1日,袁世凯收到了杨洪森的来电,杨洪森表达在北京见面,就国内、外各大事件进行磋商的意愿,也就是说杨洪森要主动来北京。
袁世凯犹豫了一下没有立即答复,因为他不明白杨洪森此举的动机,就算是他的谋士也搞不清杨洪森北上的意图。
这份电报是经由美国领使之手转送而来,袁世凯怀疑这是不是美国人的意思,但是美国方面表示,他们不过是向总统传达一个友好的信号。
可这却把袁世凯给难住了,让杨洪森来北京当然行,只是他来了之后怎么办。
8月3日,袁世凯以商谈国事为名,以总统和私人身份,邀请杨洪森来京会面。
在中国,这比第一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有轰动效应,所有的人都盯向了合肥。
当天,杨洪森致电袁世凯,表示接受邀请,并声言8月10日抵达北京。
一时南北各大报纸都在争相报道此事,杨洪森是南方最具有影响力的革命家,这次南、北会面,引起了各方媒体的高度关注。
第二十二章
中华革命党无法团结国民党,又无法得到社会人民党的支持,上海暴动失败,广东驱龙流产,在袁世凯一在打压下,孙中山不得不离开中国,再次踏上了日本的土地。
袁世凯解散国会后,孙中山等待时机准备杀回国内。总结最近的失败,他认为自己操之过急,没有与杨洪森取得联系,以至于无法配合导致失败,当然有一部分同志将原因归结为杨洪森无耻地背叛革命。
陈其美在会上对杨洪森进行了坚决的维护。
“这次的起义的失败怎么归结为某一人,起义前准备不足,思虑不周,而某些同志更是动机不纯。”
“英士,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说我是叛徒不成。”
“你们的动机本身就不纯,同盟会时期,玉琨出力最大,数次起义所需军械粮饷他皆顶力相助,辛亥革命之时领导安徽大起义屡破清军,斩敌数万,后又协助友军夺取南京。袁贼窃国,先生一言,他便在安徽举旗响应,救南京,战江西,凭借一己之力网狂澜,逼袁下野,当初,玉琨极力主张北上河南、陕西彻底打垮北洋,是谁在那里鼓动先生坐失良机。先生去安庆,你们是拼命阻止,先生要改组合并,你们又从中作梗,为什么,是他不信仰三民主义,还是他不革命,我看你们才不革命,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如你们这般精于内斗,三民主义何时光照大地。”陈其美发了一大通火之后愤然离去。
国民党内部分派系,中华革命党内部也分派系,孙中山都知道,只是为了团结同志,他努力回避这些问题,但是,陈其美谈到了,他满肚苦水也是不吐不快。
陈其美其实早就不想跟这帮子人厮混了,一点前途都没有,早知道就还不如应下杨洪森的邀请到浙江当省长去。
现在北洋三杰各奔东西,黄兴到美国疗养去了,还在那边搞了一个“欧洲事务研究会”;宋教仁在香港和东南亚两地飞,创办了“南洋华人促进会”,而孙中山正领导着他的中华革命党。国内的国民党人正处在无领导,无组织,无经费的,“三无”状态,有门路的都自建××会所,也有一部分人应杨洪森之邀加入了地方政府参议员,更多的人在历史的舞台上消失了。
孙中山则以私人身份致电杨洪森让他不要去北京,但是杨洪森没有就去不去做回电,只是邀孙中山回国商讨党政要事,同时请孙中山不要怀疑他革命的决心。
对于杨洪森北上,英、美表现欢迎,并且祝愿此次南、北会谈取得成功。
蒋方震很高兴杨洪森能来北京,蔡锷很担心杨洪森此行是来易去难。
杨洪森在离开时对各省的工作做了安排。8月4日其从合肥一路北上至淮南,听取了淮南煤矿工作会议后,乘坐火车至蚌埠。8月6日杨洪森到达徐州,在徐州杨洪森停留了二天,杨洪森与江苏省长张勋亲切会谈,张勋将杨洪森留于张公馆。8月9日自徐州出发进入山东,8月10月杨洪森的专列到了天津。
杨洪森每一站,当地的官员都一一致电北京,在杨洪森未到天津时,袁世凯先期派“太子”袁克定,随同英、美国代表到天津。袁克定与杨洪森这是第一次会面。
现在的杨洪森已蓄出了一头短发,其还给自己整了个仁丹胡子。只见他身着北洋上将军装,腰上跨着把日式指挥刀。
袁克定不住地打量着那把日式军刀,这把刀与蔡锷处的那把好像有一点像。
像?蔡锷那把刀早就杨洪森调了包,这把刀就是蔡锷的。
袁克定这才想起来杨洪森好像是留日士官生。
进了车厢袁克定才发现杨洪森这次还不是一个人来,他携夫人杨红玉以及长女杨雅芬、次女杨雅诗来京。
袁世凯在北京站举行了隆重欢迎仪式,袁世凯将自己的专用的金漆朱轮双马车,供杨洪森使用。为隆重其事,更是组织的数万群众。
北京站内欢迎牌坊耸立,军警如林,政府各部总长、议员、工商界、学界、报界、外宾都来迎接,由于杨洪森在南北名气实在太大了,加之如今的国内外环境,此次、南北两量级人物的会见被赋予了更加深远的意义,京津市民早就想看看这位让北洋大军闻风丧胆的南军名将。
杨洪森与太子袁克定出现时,车站爆发出一片欢呼之声,杨洪森一脸微笑地与来此迎接的各界人士亲切握手,期间频频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
杨洪森乘袁世凯的双马车由正阳门入城,进中华门。沿途军警林立,军警背后便是人山人海。
在袁克定等政府官员的陪同下,杨洪森一行来到袁公馆。这是袁世凯特别地安排,为接待杨洪森来京,筹划甚久。
袁世凯想按照当孙中山的规格,将他安置总统府,但是考虑杨洪森本人的身份,以及携家眷来京,干脆就把杨洪森放进袁公馆,这也方便他随时召见杨洪森甚至密谈,再则,杨洪森来访带有一种私人性质,所以请他住在府邸最合适不过了。
“此番是一次私人性质受邀来访,只在加深双方的联系。”
针对记者的问题杨洪森闭口不谈,军事纠纷、政治分歧,以及最近发生了上海刺杀事件,最后负责人员以时间已到,结束这场小型的招待会。
北洋将领也特别关注杨洪森这次来访,有些将领建议把杨洪森一家抓起来,然后向社会人民党发生进攻,扫平四省。但是,袁世凯的幕僚极力反对这样做,北洋文武系统争吵之时,袁世凯在哪里品着茶。
第一家庭的府邸本就戒备森严,再加上此次杨洪森来访,军警比以往多出了一倍。
袁府一些晚辈早早在外等候。随着袁克定进了袁府,建筑、陈设富丽堂皇非他的狗窝可比。
袁克定指着大厅道,“去年,家父和我便是在此遇刺。”
杨洪森一脸惊讶,“不想刺客如此胆大亡为该杀。”
袁克定也不理会杨洪森的调侃,引他进大厅。他对杨洪森并无好感,而且他父子二人差点死于此人之后,至今那个凶徒还在他的庇护之下,而且还在社会人民党内担任要职。
袁世凯端坐在太师椅上,身着一身北洋军装,这是杨洪森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这样一位历史伟人,现实中的袁世凯远没有照片中那样神采奕奕,看着看着杨洪森的狐狸尾巴就显露了出来。
袁世凯也同样打量眼前的青年上将,在中国三十岁就能当将军没什么稀奇,只要辖有一地,再领个七、八千号兄弟,当个少将并非难事,更何况杨洪森辖有四省的大地主。
“杨玉琨,比照片上的多了几点英气,真是少年英雄。”
“可袁总统却没有照片上的神采,看来是久病缠身,老英雄迟暮矣。”
袁克定听在耳里就好像被针扎了一下。袁世凯大笑起来,“好一个老英雄迟暮,不用这么客气了,随便找位置坐吧。克定,让厨子准备一下,我要和玉琨喝上几杯。”
袁克定发现老爷子今天兴趣很高,竟然要喝上两杯,他看着杨洪森嘴角浅笑,感觉将有什么大事发生。
第二十三章
杨洪森这个人给袁世凯的感觉是神秘,他的那双眼睛仿佛能看出一切,人们喜欢称他为革命家,南方的革命者甚至把他与孙中山并列起来,但是他能看出来,这是人如同青年时代的自己,比他更成熟也比他更加稚嫩。
“我最知道是什么让你突然决定来到北京见我,要知道这让我惊奇,同时让我很疑惑,你难道一点没有颠簸过后果吗?”
“后果,未来不会比现在更糟糕,地球当开你、我永远会转,未来毫无意义,我们应该抓紧时代考虑现在。”
晚饭结束后,他们不知边际的聊了近二十分钟,就在袁克定准备找借口出去的时候,他们终于进入正题了。
“让我们都直接点吧,说说你来意吧。”
杨洪森的来意,绝对不是单纯的什么公心,日本抢山东直至二十年代才收回来,当然这是杨洪森北来的一个重要的动力,但不是全部动力。德皇威廉一世绝对没有想到战争一打就是四年,所以在山东问题上,德国在山东问题上准备来个“金蝉脱壳”,这是德皇的“先欧后亚”的战略所决定的。德国驻华领使马尔参向袁总统提了建议,就是将青岛归还给中国,中国对德国对青岛投资给予补偿,同时希望为德国选择一个适宜的港口,在袁世凯来看来这简直就算是捡了一个大便宜,这个方案相对于中国政府以前所签订的协议实在是太优厚,袁世凯为此派人与德国接触,可是对胶洲早有野心的日本绝对不允许这种幕后交易损害大日本的利益。结果袁世凯收到了一份日本驻华公使的警告信,袁世凯胆怯了,可就这在这个时候,杨洪森来了,他的目的就是把日本的事给搅黄,将山东置于中国或者美国的控制之下,当然这中间最关键的就是让袁世凯参加一战。
与帝国主义列强打了大辈子交道的袁世凯,对这些列强透着骨子里的畏惧,帝国主义的厮打对他来说是没有关系,既便这个战场在中国也没有必要掺合进去,再者一战才刚刚开始,战局不明,在同盟、协约在这两阵营的选择上,无法确定时最好中立。杨洪森想要说服袁世凯加入英、法协约阵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杨洪森在北上这时,会先与张勋接触,可是张勋此人并不比袁世凯更可靠。
“加入协约国,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