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炮火1906-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是**军能够攻下武汉三镇,那么**声势必定大涨,南京随之宣布起义,巩固南方局势的同时,号召全国各省效仿。若是南方响应者众,不妨合力北伐。南京这边以徐州为前进基地,北攻山东;而武汉那边则兵进信阳,图谋河南。一旦山东与河南攻克,则清廷再无外围护翼,决战之势可成。只怕,北洋军还不一定敢死战。**形势如此,谁肯为清廷出死力?”
还有一句话李安生没说,那便是到时候东北挥师入关,只怕会将清廷最后一点希望给葬送。
这是李安生的王牌,更何况,他还没有把握说服吴禄贞与蓝天蔚等豪雄完全依附于他。
这各方豪雄太多了些,根基未必不如他深厚,比如孙中山、黄兴等人,以及武昌首义那帮人,还有吴禄贞等新军大佬,还有袁世凯这等枭雄。
黄兴为李安生的战略构想而激动不已,这个明确的目标相当可行,关键就是要看武昌那边如何。
“汉阳兵工厂当可为武昌起义军所用,这边则有江南制造局,若是军械银饷不够,南京这边也能调拨些。”
李安生索性慷慨一些,让黄兴多谢底气,这也是在帮黄兴,到时能够凭借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赢得**军的尊敬。
黄兴掌控武昌大局,对于他的计划很是关键。
当夜,黄兴与宋教仁便由船只送去武汉,而船上也装满了军械,有三千余支上海造步枪,还有十挺重机枪,子弹六百箱,银饷三十万元。
李安生花费这么多,自然是有他的用意,那就是武昌那边到时候互不服气,山头太多,黄兴最好也要有自己的嫡系武装。
黄兴是个实干家,必定会做的很漂亮,不像孙中山,给再多的银子都是白搭。
主要是黄兴这个人承情,今日的慷慨,他日必有回报。
十月二日,李安生撇开了朝廷,将林虎请到了徐州,立即宣布组建新军第十二镇,在两淮积极征募兵丁,聘请军官。
朝廷为之哗然,这实际上与公然反叛没有多大区别,各方都屏住了呼吸,想要看朝廷如何处置此事。
李安生那边电报满天飞,各方都致电询问,到底发生了何事。
这些日子,李安生一直与吴禄贞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两人的交情虽然并不十分深厚,但也是能够互相信任的,故而,吴禄贞向他坦承准备兵谏,希望能够联合蓝天蔚等人,知会他一声,想要让他在东北新军中的嫡系大力支持。
吴禄贞可不想因为发动兵谏与李安生闹了生分,毕竟李安生在东北新军上头没少花心思。
这让李安生很头痛,在吴禄贞与锡良之间来回犹疑。
他与锡良的关系跟程德全一样,很是相得,可是,锡良却是不赞成动刀兵的。
为此,他极力的说服吴禄贞,在北方紧握军权,伺机而动。
吉林新军第二十三镇的统制是孟恩远,虽然李安生安插了许多的军官,但是仍然无法全面掌控这支军队,到时东北要发动,要自立,必须要拿下孟恩远,以及一干旧军。
林虎之前一直掌握着李安生赖以起家的秘密武力,几支特战部队都跟随南下,随时准备支援南边的战斗——尽管可能发生的战事并不会激烈到哪里,这是为了帮助李安生夺取两江大权做准备。
程德全毕竟宽厚,不知兵,有林虎坐镇徐州,徐绍桢坐镇南京,他也能放心的北上东北,那里才是他的根基之地。
朝廷对于李安生的自作主张很是头痛,要是严惩李安生,说不定会有什么不可预料之事发生,载沣与奕劻一连几日都是在碰头磋商,不得要领。
唯今之计,只能给予申饬,勒令停止这等悖逆之事,却没有实质性的措施出来。
其实,从武昌那边来的消息,让奕劻等人很是担忧。
有**党人准备发动起义,就在汉口发动。
原来,是武汉**党中坚孙武在汉口租界宝善里试验炸弹,爆炸负伤,被俄警入屋搜查,**文告、名册、弹药、印信、旗帜、符号悉被搜出。许多**党人被捕,更有三人被杀,武汉因之宣布特别戒严。
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李安生在江苏自说自话,武汉这边**党人也开始闹腾起来,真是多事之秋。
而武汉的**党人纷纷走散,彼此消息不通,一时之间倒是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由于武汉新军内秘密参加**组织的干部很多,自湖广总督瑞澂对**党人大加整肃后,人心惶惶,极为不稳,流言传闻,草木皆兵。
到了十月十日,李安生终于得到了确凿的消息,武昌爆发了起义。
原来,整个武汉的新军已接近爆炸的程度,随时可能擦枪走火,结果,历史的惯性并没有任何的蝴蝶能够影响,这天晚上,那个后世知之甚详的桥段发生呢个了。
工程第八营副班长金兆龙和兵士程定国正在擦枪装弹,工程营后队第二排排长陶启胜忽然跑到金、程二人面前大声叱责说:“你们想造反吗?”金反唇说:“老子造反你要怎样?”陶大怒说:“你敢犯上,这还了得,来人把他们抓了。”于是二人互相扭作一团,程定国乃自陶背后用枪托向陶头上狠狠敲击一下,立时头破血流,程再向陶射了一枪,这一枪就是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的第一声枪声。
首义部队不过三百人,不知是谁出了主意,夺下楚望台。
楚望山与蛇山、凤凰山一样,是拱卫武昌城的“三山”之一,地势险要,具有极重要的军事意义,而楚望台,则是新军军械库所在。
这里目前存有124门大炮、5。9万支步枪,楚望台是武昌首义军发难后必须占领的第一个目标,李安生早就埋下了暗桩,武昌枪声响起时,特工们便突袭了楚望台,使得首义部队未发一弹就加以占领。
这时首义部队没有主心骨,于是大家推举工程营左队队官吴兆麟为起义的**总指挥,各路起义军集结于此,楚望台一时成了起义军的大本营。
起义军在此补充弹药后,发动了向湖广总督署、张彪的第八镇司令部的进攻。
工程第八营在武昌城内首义后,响应的仅炮队第八标,测绘学堂学生及步队廿九标一排,城外辎重工程两队,合计不过2000余人。
实际上要是湖广总督瑞澂和第八镇统制张彪能沉着应对,调动军队积极镇压,说不定起义还会被镇压下去。
但是,他们两人此刻却先后逃跑了,谁知道谁是**党,谁不是**党,一个都不能相信,先逃得自己的性命要紧,于是,两名大员争先恐后的逃跑了,狼狈鼠窜,丝毫不顾任何的后果。
**军在十月十一日天明时已占领武昌全城,以白布为旗,遍插城上,武昌就此落到了**党人的手上。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二十二章 坐看风云起
第三百二十二章 坐看风云起
黄兴与宋教仁、居正等人刚刚坐船到了汉口,就听到了激烈的枪声,不由大为振奋与紧张,必定是起义开始了。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起义忽然提前,但是从汉口码头上得到的消息,说是湖广总督瑞澂和第八镇统制张彪都逃跑了,武昌已经在**党人的控制之下。
这个消息瞬间让黄兴与宋教仁欢呼雀跃,激动之余,迅速的向武昌赶去。
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
吴兆麟提议由第21混成协统领黎元洪担任都督,立宪派一致拥戴,部分**党人也因为黄兴、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害,孙武被炸伤,蒋翊武被迫逃跑,没有更好的人选表示同意。
不过,黎元洪本人却推三阻四,似乎有些不大情愿。
半夜的时候,黎元洪实际上是被**军从家中强逼着去的楚望台。
到了楚望台,黎元洪也并不十分热络,而是质问瑞澂、张彪没有抓获,如何应对接下来的时局,又问**军恃何为援?钱粮有多少?
这个时候钱粮方面现存官钱局铜币局粮币局和藩库的银币合共有三千万,立刻可以取用,实际上**军还是不缺钱的,黎元洪不过是找借口罢了。
当听到**军已经留了后路,那就是焦达峰准备在湖南起义之后,黎元洪才叹着气认命,冒出了一句“我只有这条命,给你们玩掉罢”
故而,让黎元洪出任都督,实际上许多人还是很有顾虑的。
正在互相扯皮间,耽搁了不少时辰,这时有人拟就都督安民布告请黎元洪签署,黎元洪犹豫未决,其亲信王安澜也拉着他的衣服反复示意不要就任都督。
这时守卫的兵丁举枪威胁,黎这才低叹了一口气,准备答应。
不过,从外头传来消息,说是黄兴与宋教仁等人抵达了武昌。
顿时堂上一片的欢腾,终于有了主心骨到来,黄兴与宋教仁等人抵达的消息,仿佛给了他们十万兵还不止的底气。
黎元洪倒是没有想到,自己还能躲过一劫,本来打算勉为其难就任都督的,结果黄兴来了。
既然黄兴来了,那万万没有他的事情,于是,他趁此机会偷偷的溜走拉倒,倒也没有人为难他,黄兴来了,那么还要他黎元洪干嘛?
黄兴的威望的确是高,一到武昌,**军人基本就都认他为领袖,更加豪情万丈。
这不是对黄兴的神化,而是黄兴多年的实干精神影响所致。
在黄兴的组织下,武昌**军迅速成立谋略处。在谋略处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公布军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用黄帝纪元,宣统三年改为黄帝纪元4609年。
军政府建立参谋部、军务部、政事部、外交部。以谘议局大楼为办公地,以十八星旗为军旗。谋略处以军政府名义发布《布告全国电》,《通告各省文》等文告通电全国。
10月12日,**党人第二十一混成协第四十二标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赵承武等在汉阳发动起义,光复汉阳;随后赵承武率起义军攻占汉口。
至此,武汉三镇全部掌握在**军手中。
武昌起义的消息于十月十二日下午一时传到了北京,清廷举朝顿时骇得手足无措,奕劻与载沣等人都是吓得失去了分寸。
好不容易定了定神,反复商讨了一阵,也得不出什么要领,还是善耆出了主意,尽快镇压。
再不镇压,以雷霆速度扑灭叛乱,只怕会引起其他地方的动乱,牵一发而懂全身,说不定会全国火起,难以挽救。
于是,第二天朝廷立即派陆军大臣荫昌统率近畿陆军两镇南下征讨,并令海军提督萨镇冰率领海军即日增援。
此时此刻,能够救朝廷的,就只有北洋军、东北新军以及江苏新军。
东北新军没有相隔甚远,冒然调入关,影响太大,万一入关的新军忽然间造反,反而有大局崩溃的危机。
更何况,东北新军为李安生、袁世凯与锡良三方影响,并不能够集中力量。
而北洋军与江苏新军都是可靠的,朝廷也在为着北洋军与江苏新军之间摇摆,也就是说,到底是依靠袁世凯,还是李安生来平定叛乱。
无论袁世凯与李安生,都是枭雄之辈,不是那么好打发。
袁世凯虎狼之资,这是人尽皆知的,载沣肯定不愿意启用他,但是,众人更加倾向的李安生,同样让他们顾虑重重。
李安生在东北新军中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又将江苏两镇新军抓在手中,跟程德全以及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之间也关系密切,形成了又一个政治集团。
李安生是否会是另一个袁世凯?
焦头烂额的奕劻与载沣等人眼前一片昏暗,天不佑护大清,天灭大清。
不过,当务之急还是急调北洋军南下,毕竟北洋军大部驻扎在直隶等地,值得信任,而李安生能不能掌控江苏新军是个问题。
载沣除了让锡良整军备武,除了监控东北新军的异动,挑选信得过的部队,准备入关勤王。
载洵也再次的南下,希望能够与李安生、程德全接洽,这个时候,两江地面可乱不得,一乱,这天下可就大乱了。
作为亲王,载洵一年之内三下江苏,实属罕见,也可见清廷已经是急昏了头了。
而此时,黄兴也积极派人联络李安生,催促李安生尽快发动,如此,**声势将会瞬间高涨,席卷全国,此时全国已经到处出现不稳的迹象。
李安生知道,此时正是**力量无比高涨的时期,要是他立即发动,固然会震动北方,北洋军敢不敢南下,还是个问题。
清廷固然很快就会倒台,但是,袁世凯是个什么态度,就很难摸透了。
这几天,袁世凯的电报一封接一封,两人虽然有些默契,但是到了这个关头,也很难说能不能互相信任。
李安生的宗旨是江苏新军暂时观望,不镇压两江的**力量,也不宣布加入**。
袁世凯知道李安生一言九鼎,但还是不敢大意,派了袁克定南下,希望能够说服李安生,支持他上台。
这个时候,老袁很能够摸的清形势,那就是,如今朝廷必须要依赖北洋军,而北洋军正好是他最大的砝码。
要是李安生站在他这边,无论是剿灭**军,或是倒过来威逼清廷,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他当然不会为清廷尽忠,自然是要实现心中的抱负。
可是,清廷倒台,他袁世凯必定不是最大的受益者,受益者将是**党人。
他袁世凯作为旧官僚,谁知道**党人要建立的政权能不能容他?
他固然是看不起**党的军事力量的,可是,他是个政治家,知道一旦清廷倒台,建立新政府,玩的就是政治,军事只能说是后盾,并非万能。
他最大的依仗是李安生,要是李安生选择坚定的支持他,那么,他或许能够对**党人软硬兼施,执掌大权。
所以,关键还是李安生的态度。
**党、载洵与袁克定,争相恐后的到苏州来,想要说服李安生支持他们,忽然间,李安生自己都没有发现,他成了个香饽饽。
清廷就像一棵大树,虽然根底枯死,但是枝繁叶茂,势力还是庞大的,守旧力量也不是一下子能够清楚掉。
全国上下虽然一派**气氛,但是真正对**党人感冒的,可并不是特别多。
李安生固然也想趁机自己上台执政,将这部分力量都聚拢到他的身边,但是,袁世凯必定不会让他如愿。
北洋六镇固然不难对付,但是,袁世凯很有可能会继承,聚拢一大部分清廷的遗产,这是根基浅薄的李安生无法比拟的。
一场内乱不是李安生所希望看到的,故而,他选择了迂回侧击。
老袁只要不露出太多的野心,那么就不妨在老袁与**党人之中左右逢源。
而老袁也狡猾的很,此刻他便在河南老家开始了左右逢源。
被派南下作战的冯国璋专门秘密的赶来向老袁请示,下一步如何行动。
老袁给冯国璋六个字的锦囊妙计,是:“慢慢走,等等看”。
北洋军打仗或许有一套,但是,这个时候局势扑朔迷离,不是武力能够彻底解决的,北洋军也不想跟**党人拼命,便宜了别人。
冯国璋过来探访老上司,也是代表着所有北洋系力量的意见,关键时刻,北洋系该何去何从。
是镇压**,为清廷尽忠,还是退一步自保?
老袁的这六个字,立即影响了荫昌率领的北洋陆军,他们果然以极迟缓的行动准备出发作战,老袁的意思很明显,是想要观看局势发展,同时,他们本身的观望就是一种压迫,逼着清廷给点好处出来。
荫昌一看苗头不对,也就留在北京没有动身,他哪里是能够指挥的动北洋军那帮骄兵悍将的。
无奈之下,武昌起义过去五日,清廷起用已罢黜两年余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
袁世凯的再起是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保荐的,摄政王载沣虽然不欢喜老袁,可是要打仗必须倚靠北洋军,北洋军则全是老袁一手训练,所以不得不用老袁。
但是,袁世凯却并不买账,这不是在坑爹嘛,给个湖广总督就打发了他?他可不是叫花子,还要忍受清廷的继续防备。
防贼都没有防的这么严,这哪里是要重用他袁世凯的样子?
从这道命令上看,袁世凯不仅是湖广总督,同时兼办剿抚事宜,照这道命令,等于是荫昌的副手,老袁当然很没趣,于是以“足疾未痊”的理由,推辞了这个湖广总督的任命。
袁世凯将这封电报当做是个笑话,转发给了李安生,也是在炫耀一下,他老袁也是有脾气的。
袁世凯本来并没有足疾,可是当年摄政王载沣放逐他的时候,硬说他有足疾,勒令请假养疴,如今他正好用足疾来回敬。意思是:“我明明无病,你叫我养病,如今事急来求我,我也只好给你一个因病不能复起的回敬。”
奕劻与载沣等人左右无法,只能硬着头皮逼着荫昌南下,南下之后,北洋军全部停留在信阳和孝感之间,兵车阻塞不通。
眼看着武昌**军声势越来越浩大,荫昌的号令完全不行,只落得在孝感满头大汗,跳着脚骂人。
奕劻见到北洋军这番作态,知道是老袁在搞鬼,可又毫无办法,于是派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于十月二十一日微服前往河南彰德洹上村拜访他的把兄弟,这两个老狐狸如此这般一番,徐世昌就折返北京,装出一副又丧气又生气的样子对奕劻和满朝亲贵说:“真是不知好歹,他竟提出条件,他说:要我干未尝不可,可是必需得听我意见。我看还是叫荫督帅快赴前线去吧,没有袁世凯不见得就不能打仗。”
奕劻问徐世昌是些什么条件,徐世昌支支吾吾说出了袁的六个条件:
(一)明年召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开放党禁;(四)宽容**党;(五)授以指挥前方军事的全权;(六)保证粮糈的充分供给。
其实武昌起义后全国的形势岌岌可危,奕劻等人已经完全明了局势的严重,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只好用软功来缓和**力量的膨胀,不敢用高压的流血手段来镇压。
因此在派徐世昌到河南去见袁世凯的同一天,下了一道上谕给各省督抚转谕军民:“从乱者不咎既往,倘搜获名册,亦当立予销毁。”
这个命令一出,连李安生都看不下去,这明摆着是自欺欺人,看样子清廷还真是要立即倒台,还让奕劻等一干昏庸之人掌权,再来十个李安生都是无用。
袁世凯的用意是利用**党对付清廷,再留着清廷对付**党,自己有北洋军为本钱,坐收渔人之利。
袁世凯不得不这么做,出于对李安生的防范,他必须要借着这个机会,利用提出的条件把清廷的军事和政治大权都拿过来,要是连这点都无法满足他,那么他乐得自在,笑看风云。
袁克定到了苏州之后,载洵已经早到了,毕竟他的行踪是要保密的,不像人家,专程赶来。
载洵自然是希望能够说动李安生,从而影响程德全,将江苏新军调往江西等地驻防,并且准备进军武汉。
李安生答应的很爽快,江苏新军第十二镇立即调往江西各地驻防,除了九江、南昌与湖口重地,他还准备命令新军掌控萍乡煤矿,中华钢铁公司的一期项目已经完成大半,一号炉已经投用,这个时候可不能断了供应。
另外,李安生已经拍了电报给林虎,让他立即派一个协的兵力,前往安徽的马鞍山等地布防,占据安徽作为险要的地区。
林虎手下的兵力都是嫡系,是东北过来的老兄弟以及南洋来的雇佣军,自然信得过。
如此一来,只要程德全坐镇南京,在江苏的根基不失,那么绝对能够弹压安徽与江西两地,尽可能的将两江地面掌握在手中。
袁世凯准备渔人得利,他也不是善男信女,不愿意为**党人做嫁衣,还是自己实惠的好。
至于黄兴与宋教仁频发电报,他的回复是,立即敦促全国各省纷纷举义呼应,他也在与袁世凯协商,希望能够逼迫清廷自己下台,最好不要动刀兵。
黄兴除了整军备武,利用武汉三镇富足的资金来加强**军的力量,也在准备积极促进湖南**起义。
对于李安生的说辞,他半信半疑,但是,武昌起义的成功,已经让**力量迅速壮大,一时半会,清廷是奈何不得他们的,李安生所说也能接受。
不过汪精卫这个说客也上门来,想要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前来说服李安生,立即发动。
而李安生却直接给了汪精卫一个闭门羹,开玩笑,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来见他的,他早先跟黄兴与宋教仁就说过,他只认得两人,不认得其他人。
江苏新军朝着九江进发,顿时使得局势开始进一步混乱起来。
载洵胆子不大,他要是胆子大,就直接提出到九江去督师劳军,看看李安生是不是真的要打武汉。
他自以为李安生所说的需要严加监控江苏局势,一时半会还无法攻击武汉,也是深信不疑。
于是载洵拍拍屁股北上了,只要江苏新军摆出姿态西进,那么对于袁世凯也是个警醒,老袁,你不肯卖命,还有别人呢。
他哪里知道,他前脚走,袁克定可是后脚就到。
结拜兄弟来了,李安生自然要热情招待,而且,他也不介意让人知道袁克定的行踪。
这个时候,袁世凯不想太早露出他的底牌——李安生在暗中与他呼应,可李安生为了自身利益考虑,还是要明面示人。
第二卷 黄金之路 第三百二十三章 两江独立
第三百二十三章 两江独立
江苏新军进驻安徽安庆与江西湖口马当要塞,引起了**党人的极度警觉,不过程德全与李安生顺带着将安庆也纳入防卫的行为,也激起了清廷的疑忌,这是在抢夺地盘吗?
不过,江苏新军在接收九江防务的时候,却爆发了一场未曾预料到的战事。
当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入九江后,同盟会员林森、蒋群、吴照轩、张鲁У热怂拇Ρ甲撸罘搅担呋鞯男戮迨昶鹨濉
而10月22日,湖南忽然爆发**起义,迅速的席卷了整个湖南,与武汉相呼应,**声势为之一壮。
10月22日夜,突闻湖南已响应武昌起义,新军五十三标教练官黄子卿各方奔走,并商得标统马毓宝赞同,联合五十五标一营管带范绍先、二营管带何振达及炮台守将徐世法等共同举事。
不过,江苏新军第十二镇由蒋方震亲自率领,接收了南昌以及马当要塞的防务消息传来,让九江新军无所适从。
10月23日夜,九江新军中的激进派认为江苏新军是来干涉**的,因为他们奉了清廷的命令来接管九江,准备在九江屯兵,作为进攻武汉的前进基地。
于是,他们决定发动起义,占据九江,以据江苏新军。
前来接收的蒋方震哪里想到九江新军会对江苏新军将士开枪,而且直接视为仇寇,郑重考虑之下,选择了镇压。
只用了半天的功夫,江苏新军就攻破了九江防线,击溃了**军,占据了九江。
蒋方震还是选择相信李安生,他是亲眼见到李安生在江苏的吏治改革以及铁血治军的,又很清楚程李系的根基在江苏已经深厚无比,也更愿意相信李安生所说,中国不能乱。
**党人纷纷指责李安生对九江新军起义的镇压,居正等人更是跳出来指责李安生,将李安生之前与黄兴等人的协定公布出来。
可笑的是,清廷是万万不会相信一个已经镇压新军起义的人,会跟**党人有什么约定的。
宋教仁立即起程,准备赶往苏州,问一问李安生,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他看来,李安生绝对不会做这种镇压起义的事来,根本就不符合李安生的利益。
李安生很是赞许蒋方震的果断,后世谁说蒋方震只能做个好参谋的?不会带兵?九江这种要地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好。
黄兴虽然心中满腹疑虑,李安生迟迟不肯发动,为了振作因为九江“失守”带来的**形势的挫折,他听从了手下们的建议,向汉口发起全面进攻。
十月二十五日,**军在汉口发动攻势,进展到三道桥。
本来因为九江新军起义被镇压而松了一口气的清廷再次的惊慌失措起来,不得不向袁世凯更让一大步,次日解除了荫昌的督帅职务,派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冯国璋的第一军和段祺瑞的第二军(这时第二军分布在武胜关一带,为后援部队),以及水陆各军。
不过这个时候,山西却爆发了**起义,十月二十八日,山西同盟会会员姚维藩(任新军参谋),煽动军队起义响应**。次日晨新军蜂拥入城,陆钟琦全家被杀,推举新军标统阎锡山为军政府都督。
近在咫尺的山西也爆发**了,这让清廷如坐针毡,拼命督促袁世凯赶紧让北洋军平定武汉**军。
袁世凯迟迟没有得到李安生的回应,到底如何应对此刻的局面,李安生不发话,只顾抢地盘,也让他感到很棘手。
而此刻湖南也出现了异常,十一月一日,起义军中的野心家们煽动了一部分士兵进攻都督府,湖南都督焦达峰亲自跑出来想向变兵说话,竟被乱兵开枪打死。副都督同盟会员陈作新骑马到北门外和丰洋火厂弹压乱兵,在城外古吊桥关帝庙附近,也被乱兵杀死。
而湖南都督一职乃由湖南咨议局选举参议院议长前任咨议局议长谭延辏Ъ倘危庖馕蹲藕系恼淙肓吮就烈靶募抑郑费雨'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投机者,野心家,而全国上下,这样的野心家未免太多,同盟会等**党派之中,尤其的多。
**军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也让黄兴等人感到无比的愤懑,但是却无可奈何,只能集中精力,准备对付北洋军。
不过,十一月三日,程德全在李安生的反复劝说下,宣布两江易帜。
徐绍桢提新军第九镇部分兵力进入安徽,一路闯入合肥等要地,接收旧军防务,坚决击溃了拦截力量,宣布出任安徽军政府都督。
而程德全也任命蒋方震为江西都督,任命李平书为江苏都督,张士衡为上海都督,而林虎为江北都督。
当时在南京的,有制衡程德全的江宁将军铁良,他们所恃的武力,是江南提督兼钦差江防大臣张勋的部队。
不过,让张勋他们感到绝望的是,他们的部队居然没有挡住新军第九镇部分兵力、第十二镇部分兵力以及从上海过来的兵力第一波的进攻,南京城在短短的一天之内就告攻陷。
铁良跳江自杀被救起,张勋则带着残兵一路逃亡江北,林虎也不为难两人,等于是一路礼送出境。
之前上海的光复也很是轻松,这个中国独一无二的重地,只是在李平书带着商团武装以及江南造船厂护卫力量上街巡逻了几趟,就宣告易帜,上海正式光复。
同一天,云南宣布独立。当时云南是国防地区,所以驻军比一般的省区为多,有新军第十九镇一镇,统制是钟麟,下辖卅七协协统蔡锷,卅八协协统曲同丰,总参议是靳云鹏。
云南总督李经羲对蔡锷最为赏识,蔡乃推荐士官同学罗佩金为七十四标标统,唐继尧和雷飙为管带,于是云南新军将领中多是留日士官学生。
李经羲因闻各地**军起,恐滇军新军响应,遂于十一月二日晨操时,突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