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宦海[科举]-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好在这是在乡下,因着想留女儿在家里多做两年活,所以乡下的姑娘成亲都要比城里晚一些。
    其实从去年开始,家里已经陆续有媒人上门说亲,但因着李氏跟卫氏总是觉得不满意,所以拖到了现在。
    以李氏的想法,最好是寻一个对顾云浩、顾云涛两兄弟科考读书有助力的人家。
    而卫氏也想找一个四角俱全的。
    对于卫氏来说,未来的女婿能帮助儿子最好,但即使不能为顾云浩读书出力,也最好是根基丰厚一点,当然人品也得靠得住才行。
    当然卫氏这样的考量,一部分是为了女儿大妞,更多的还是为着儿子顾云浩。
    她心里清楚这个宝贝儿子是个重情义的,也正因为知道,所以在挑选女婿的时候更加谨慎,生怕结了不靠谱的亲家,到时候惹些祸事,沾染上顾云浩。
    就因着婆媳俩这样挑挑拣拣,看谁都不满意,顾大妞的年纪也就拖大了。
    当然,期间顾云浩也劝说过卫氏,只要人品好,大妞心里愿意也就是了。
    卫氏虽然也是一一答应,但左看右看,还是觉得都不合适。
    “大姐心里是怎么想的?”
    顾云浩想了想,问道。
    看着二妞欲言又止的样子,顾云浩心里不由一叹。
    在这个时代,女子在很多事情上都没有自己拿主意的机会。
    就说大妞、二妞她们,从小就乖巧懂事,不仅不能跟男子一样读书,还得从五六岁就开始干活。
    到最后,连自己的终身大事,都没有什么发言权,全靠家里长辈做主决定。
    顾家这几个女儿相对而言还算是境遇好的,甚至还有些人家,生了女儿要么卖给别人当童养媳,要么家里一困难就卖给人牙子的。
    顾云浩心里清楚,他二姐明显是想要帮帮大姐的。
    恐怕是因为身为女子,在家里说话也没人在意,所以才跟他说起这事罢了。
    “自孙婆子那次带人来以后,大姐就心里难受的紧,近来对什么都懒懒地不在意了。”二妞有些担心地说道:“我看她那样子,竟像是怕了嫁人一般。”
    说到这里,二妞又顿了顿,叹息道:“要是一直这么下去,可怎么是好啊,加上说的大娘那边的亲戚,也不知道究竟是个什么情况。”
    闻言,顾云浩也知道了情由。
    大妞恐怕是因着婚事而伤了自尊心了。
    “二姐,你先别急,我晚上问问娘再说,你也私下多跟大姐聊聊,看她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想了想,顾云浩说道:“若是大姐真的死了心不愿意嫁人,那我就养着她一辈子!”
    “说的什么傻话,可别让娘听到这话。”
    听了顾云浩的话,二妞不禁有些感动,眼圈微红地笑道。
    她知道弟弟说的是真心话。
    这么些年来,她能感受到顾云浩对她们的关心和珍视,所以二妞相信,如果她们之中真有谁不愿意出嫁,弟弟顾云浩真的会养她们一世。
    也正因为相信,二妞才觉得幸运。
    特别是看着村里旁人家的女儿,二妞更是满足,既是因为能生长在顾家,更是因着有一个爱护她们姐妹的弟弟。
    ********
    顾云浩跟顾云涛休假的日子不同,虽然只有小孙子回家来,李氏的欢喜程度却丝毫不减。
    晚上还特意吩咐加了两个菜。
    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围在一起吃饭,李氏跟卫氏则是不停地往顾云浩碗里夹菜。
    “不过一个月的功夫,咱们幺娃子这就又瘦了。”
    李氏忍不住心疼道:“读书本来就费心神,说了多少次叫你别省钱,吃好一点,就是不听话,非得让奶奶心疼。”
    “奶,没有的事,学里饭堂的伙食挺好的,我这是长高了抽条呢。”顾云浩有些哭笑不得,忙解释道。
    顾明良看着孙子的言谈举止,也是怎么看怎么满意。
    果然读书人就是不一样。
    不过相较李氏而言,顾明良就藏得住心思的多,虽然心里对孙子喜欢的紧,但面上还是一脸严肃的问顾云浩学业。
    见他爷问,顾云浩自然一一回答了。
    顾明良虽然听不太懂,但也不多说,只状似了然地点点头,又重复着已经说过多次的叮嘱。
    “恩,你是个有成算的,可要好生用功。”
    “我晓得了,爷爷。”
    见顾云浩应下,顾明良也不由微微一笑,又跟着李氏一样往他碗里夹菜。
    一家子吃过了晚饭,又闲谈了会,便回各自的院子。
    顾云浩就趁这个功夫,找到卫氏说起大妞的事情。
    “娘,论理我不该多问,只是大姐的亲事,您到底是个什么打算?”
    想了想,顾云浩直言道。
    卫氏没想到儿子会这样直接跟她说起这事,不由一怔,道:“怎么?谁跟你说了什么?”
    “没有的事,我只是担心大姐。”顾云浩道。
    “许是大妞的缘分没到吧。”
    卫氏也是叹了口气,开始给儿子说起近来的事情。
    十六岁快十七岁的姑娘了,还没说定人家,卫氏心里也着急的很。
    但总归是没有合适的,就连先前方氏说的那个人家,也不太好。
    那家人虽然家私根基不错,但那儿子却是个不事生产的,虽然不至于惹事,但总归不是良配。
    “娘,要不索性再等两年,到时候我若下场考上了秀才,大姐哪里愁找不到好人家?”
    想了想,顾云浩干脆建议道。
    “不行!”
    哪知话才出口,卫氏就立马摇头否定掉。
    “你是好心,但若那时候说亲,上门提亲的大多都是看着你的名头来的,万一看走了眼,结下了亲,到头来给你惹事怎么办?”
    卫氏先是想到儿子,而后又想到大妞,继续说道:“再则,过两年大妞都快十九了,年纪也太大,不行。”
    当然,还有一项是,顾云浩未必在两年后就真的能考中秀才。
    只是李氏心疼和相信儿子,顾云浩则是自己有决心,因而两母子都没想过考不上这事儿罢了。
    “娘,要不还是都说给大姐知道,看看她是什么意思吧?若是大姐觉得谁好,咱们再细细打探打探吧。”顾云浩提议道。
    想到大妞的年纪,卫氏也不再坚持,便点头答应了顾云浩的话。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大家的收藏和评论,谢谢小天使kyonyon 的地雷,谢谢~
 
第29章 第29章:选择

    虽然算不上家资丰厚,但顾家的日子也算是过得不错。
    加上家里人口简单,还有二十亩良田,房子又全是新盖的,这在乡下已经算是不错的人家了。
    更不用说顾家大房的顾长荣还在县衙当差,虽然算不上什么大人物,但也算是说的上两句话,就这一点便让人不敢小觑。
    孙子辈一共只顾云浩、顾云涛两个男丁,还都在城里念书,看着好似前途也不错的样子。
    因着这些,其实找人向顾家说和的还真是不少。
    有的就是跟大妞年纪不合适,也开始试探着想提及二妞。
    甚至还有人话里话外的打探顾云涛的事情。
    毕竟二妞跟顾云涛也都是十五岁了,一般也到了说亲的年纪。
    不过方氏认为顾云涛是男子,又想着等儿子中了秀才后再寻摸一门好亲事,倒也丝毫不松口提顾云涛的婚事。
    卫氏也是觉得二妞还可以再仔细寻摸,因而最着急的还是大妞的婚事。
    顾云浩从卫氏那里打听了现在上门说和的三户人家,细细思量一番,也觉得有些美中不足。
    一个叫做贾贵,年纪倒是跟大妞相仿,今年刚满十八岁。家里住在临川县城里,说是家里开了三间铺子,很有一些家财。
    这贾贵乃是家里独子,好似已经开始在铺子里帮忙,据称这贾贵人长得倒也是斯斯文文,看着还不错的样子。
    不过顾云浩却是觉得有些犹疑起来。
    毕竟他们家虽然在村里称得上小康,但放在县城里,那绝对是不够看的。
    这贾家虽然是个商户,但家底丰厚,应该很好说亲才是,哪里至于上赶着他们家?
    心里存了疑惑,顾云浩就准备等过两日回私塾后,让楚毅跟胡宇凡帮忙打听打听,毕竟楚、胡二人路子广一些,多少能打听到些风声。
    第二户人家姓洪,跟族里顾明琮的大儿媳洪氏是一个洪家,因而特意请了洪氏来说和。
    这洪家就住在青坪村附近的一个村子,虽然也是农户,但家里有田地两百亩,在这乡下,也算得上是个小地主了。
    因着家里田地多,所以洪家大多田地都租给佃户,自家只种了三十亩水田,但大多也都是请短工耕作。
    洪家也是只有一个儿子,名为洪志远。
    但这个名字显然是不贴切的,这洪志远偏生没有什么大志向,且又生性老实憨厚,一心只守着家里的田地。
    虽然看着家境还算不错,但说透了,若是大妞嫁给他,也基本就是跟他一起守着田地过一辈子,没有什么可以期待的未来。
    最后一家是童家,看着倒还是不错。
    童家跟他们顾家一样,都是农户出身,家里也有些田地。
    这位童家的后生名叫童俊礼,今年十七,也在临川城里念书,说是学识还不错。
    只是这童家乃是寡妇带大儿子,好似那童老太太是个厉害人物,又对童俊礼娇惯的很。
    不过这都是传言,顾云浩决定还是细细地打探之后再说。
    三天的休假一过,顾云浩回到私塾,就立马托了楚毅跟胡宇凡此事。
    胡宇凡家里是临川有名的富户,楚毅也是个家世不寻常的,不过几日的功夫,就将那贾家的情况探了个清楚。
    “云浩,我看那小子不是个好东西。”
    说起贾贵,胡宇凡不由嫌弃地撇了撇嘴,道:“仗着家里有两个小钱,成天不学好,还跟着人逛花楼。”
    听了这话,顾云浩也是连连摇头。
    这样的人,即使有万贯家财,他都不愿将姐姐嫁过去。
    至于童家跟洪家,因着住在乡下,一时间倒还没打探出什么。
    顾云浩私下又想了想,洪家那边最好还是再去先生顾明琮家里问问洪氏,毕竟都是顾家人,若是有什么不妥之处,洪氏也不至于就遮掩过去。
    再抽空去洪家那村里探听一下,应该也就知道个七七八八了。
    至于童俊礼……
    顾云浩还是打算这段时间,看看能不能在他们私塾里问问。
    几个私塾之间虽然互相竞争,但学子们私下也经常办些文会诗社,一来二去的,还是能知道些消息。
    费了些功夫,顾云浩也对那童俊礼了解了不少。
    要说学识嘛,那童俊礼也算不上多有学识,但是个心有大志的这倒不假。
    再则就是因为连续两次下场,都没考过县试,整个人消沉了不少,但好似脾性还是不错的。
    知道了这些,顾云浩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要以他看来,自己的姐姐当然是最好的,这几人都配不上他姐。
    又等到了休假日,顾云浩回到家就将知晓的情况告诉了大妞。
    “姐,看不中就算了,不必勉强自己,万事有我呢。”
    顾云浩很怕他姐随便找个人嫁了。
    “小浩,你放心,姐姐心里有数。”大妞微微一笑,感动地道。
    大妞思量了两天,就找了卫氏,母女两说了许久的私房话,最后定下了洪家。
    知道了大妞的决定,顾云浩还是有些诧异。
    毕竟这些年来,以他的观察,其实大妞心里还是很向往读书人家的。
    顾云浩原本以为大妞会选择童家。
    “小浩,说到底,我还是怕的。”
    大妞私下跟顾云浩解释道:“虽然你教我认识了那么多字,但我到底没有认真读过什么书,就算嫁了,但若是两口子之间没什么话说,也没什么意思。”
    说到这里,大妞顿了顿,继续道:“你别担心,就算嫁了人,若是真过得不好,我也不会委屈自己的。”
    顾云浩见她心思已定,也不再多说什么,只言道:“姐,嫁过去可别小瞧自己,就算别人家里不稀罕你,我稀罕!有什么事我给你撑腰。”
    见他一脸认真的样子,顾大妞心里一暖,随即拿手指点了点他的额头。
    “你才多大,就操心这些,姐这边没事,好生念你的书。”
    ……
    顾大妞的婚事就算是定了下来。
    洪家也算是厚道,两家私下一通过了气,立马就请了媒人上门提亲,行事之间也给足了顾家面子。
    因着家里就洪志远那么一个儿子,洪家置办聘礼也很大方,还拿出了十五两银子的聘金。
    就是因着这十五两银子,可把李氏给犹豫坏了。
    若这事放在村里旁的人家,自然就是把银子给留下自己家里用,最多给女儿陪嫁些衣柜、桌椅、被子等物就是了。
    李氏想着大妞这些年来乖巧听话,也觉得这样留下聘金银子有些说不过去,但这银子足足有十五两,李氏又有些舍不得。
    最后是由顾云浩出面劝说了一番,李氏才下定决心,将那十五两聘金全部交给大妞带去婆家。
    自从大妞定亲之后,顾长光就更加忙了。
    不仅要干田里的农活,稍微一得空,就在家里拾掇着给大妞打陪嫁。
    用顾长光的话来说,自己打的家具不仅耐用实在,还省钱。
    因而大妞陪嫁的木盆、床、柜子等都是顾长光自己做的。
    想着几年前大娘方氏提到的压箱银,顾云浩便找卫氏商议,从当初分得的六十两谢礼中,拿出三十两银子给大妞压箱。
    虽然这几年念书花销比在族学大了,但顾云浩一直都在抄书赚钱,家里也有收入,因而当初那六十两还一直存着没用。
    “不行,那六十两是你得来的,到时候还得给你娶媳妇用。”
    听了顾云浩说要动那笔银子,卫氏立马摇头否定道。
    “娘,我用钱的时候还早呢,再则来说,咱们家里也会越来越好,大姐出嫁可就这一次,多给点压箱银子,洪家才不敢小瞧大姐。”顾云浩劝道。
    经过顾云浩一阵软磨硬泡,卫氏总算是松口了。
    不过也只答应了给十两,另外到时候二妞、三妞每人也给十两,剩余的三十两还是要给顾云浩存着。
    这样一算,加上洪家送来的十五两聘金,拢共凑了二十五两银子给大妞当压箱银。
    这才乡下是非常少见的。
    毕竟在村子里,嫁女儿给置办嫁妆就算顶心疼女儿的人家了。
    对于寻常农家而言,根本没有压箱银这一说,有的家境好些的,也不过是给个一两二两意思一下。
    再加上置办的家具和陪嫁,顾大妞的嫁妆在整个青坪村,也称得上的独一份了。
    因此,村里的那些年轻女孩们,也很是羡慕了许久。
    大妞自然更是又惊喜又感动。
    “小浩,谢谢你。”
    大妞是个聪明的,一想就知道是弟弟顾云浩在背后出了力。
    “可要好生对待自己。”顾云浩一想到大妞即将出嫁,也是万分不舍,总怕他姐今后受委屈。
    因着大妞要出嫁了,顾明良觉得三个孙女的名字还是有些不雅,遂乘着这个机会,又分别给大妞她们三个取了蔓、芝、蓝三个字。
    大妞正式改名顾蔓,二妞也改了叫顾芝,三妞则是顾蓝。
    虽然没来得及上族谱,但也先这么叫着,等过年开祠堂再统一写上族谱。
    婚事定在翻年后的二月间,在一阵吹吹打打中,顾蔓热热闹闹的出嫁了。
    三朝回门的时候,看着顾蔓一脸红润,眉眼间尽是欣然之色,看来是过得不错的样子。
    顾云浩这才松了口气,放下心来。
    作者有话要说:  明天就要入V了,一直以来,谢谢各位小天使们的陪伴和关注,感慨很多,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谢谢大家,我会继续加油,回报大家。
 
第30章 第30章:县试

    顾蔓出嫁之后; 顾云浩全部心思都放到了学业上; 甚至比先前更用功了几分。
    不为其他; 只是他心里越发觉得急迫起来。
    若是他能早些考中秀才,那是不是顾蔓就能说个更好一些的人家?
    每每想到这里,顾云浩就更是坚定了要发奋读书尽快下场的决心。
    虽然大姐已经出嫁; 但二姐的年纪也不小了。
    从小到大,他跟顾芝的感情最为要好,自然不想他二姐今后嫁得不如意。
    再则来说,不仅是为了给家里的三个姐姐撑腰; 就是为了他今后的前程,顾云浩也没有丝毫退路可走。
    本朝的县试乃是三年两考,隔年一次; 为了方便集中应晋府试; 各县的县试都是差不多同时举行。
    一般在县试开考前的一段时间; 县里就会贴出公告榜文,告知全县学子县试的相关事宜。
    因县试大多是在二月间,所以这年顾云浩刚过完十四岁的生日,临川县就贴出了榜文,定在二月二十四进行县试。
    所谓县试,乃是由本地知县主持,并亲自阅卷。
    因着考虑到参考学子众多; 知县分身乏术; 县里的教谕和训导; 也会参与其中; 作为监试官,并参与阅卷。
    在有的县里,知县还可以让自己信任的刑名师爷襄助县试事宜。
    当然,县试的一切事情,都还是以知县大人心意来决定。
    除了决定学子县试取与不取之外,知县还可自主决定县试一共分为几场。
    以本朝来说,县试大多是考三场或四场,但有的县也会考五场。
    第一场最为重要,被称为正场,若是考得好了,就会直接被取中,等待参加四月份的府试。
    当然,第一场取的人数是比较少的。
    这也属正常,毕竟一场考试虽然能看出些功底,但为着谨慎而言,知县一般都会再看看后面的考试。
    虽然第一场取得人数少,但知晓关键的学子们都不敢小瞧。
    因为这一场考试下来,知县大人看了众考生的卷子之后,取与不取,心里就有了个大概,只是会根据后面的考试稍微调整罢了。
    这其实就相当于是第一印象了,若是第一场的卷子知县看着心里满意,第二场又没什么失误,基本就能取中了。
    所有一般来说,第二场取中的是最多的。
    后面的第三场、第四场则相当于是捡漏,是为了看看有没有什么沧海遗珠之类的作用了。
    虽然一场取中对于知县来说会担些风险,但朝廷的规矩在那里,各地知县们即使再谨慎,也不能不取,只是减少取中的名额罢了。
    所以只要是正场取中的,那基本都是文章写得很合知县心意,且有一定实力功底的学子。
    民间俗称的案首,在县试这个层面,实际就是正场取中的第一名。
    虽然县案首这个名头没什么看得见的实惠,但内里还是很有作用的。
    首先是代表了知县的欣赏和认可,能在知县面前留下个印象,以后在县里说话办事都方便许多。
    更重要的是,一般府试的时候,知府若是没有特别的不满,都会给属地的知县们一点面子,将各县的案首取中。
    这也就是意味着,如果考中了县案首,府试基本上也就能考中了。
    县试的第二场也叫初复,第三场称次复,第四场为再复。
    每场考试都只考一天,隔三天一考。
    每一场考完后的第二天,县里的就会放榜,公布当场考试取中的学子姓名。
    若是取中了,就不必参加后面的考试,没取中的就会一直考下去,直到最后一场。
    临川县的知县姓胡,据说年纪不过三十多岁。
    这位胡知县乃是两榜进士出身,行事沉稳老练,想来是属于对仕途还颇有雄心的那一类人。
    不知是出于什么缘故,胡知县到了临川县后,每次县试都是决定只考三场。
    但就是只考三场,这其中的工作量也不小。
    要知道他们淮安府一带,虽然不及苏杭的鼎盛文风,但却人口众多。人口基数大,参加考试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临川县又临近府城,不论是人口还是文风,都要比其他县强些,故而每次县试参考的都有一两千人。
    所以临川的学子们在科考一途上,都走的很艰难。
    每次县试,取中的人数都是有限的,大多都是在四十人到六十人之间,因而录取比例还是比较低的。
    这还仅仅只是科考路上的第一关。
    就是因为知晓这些,这么些年来,顾云浩从来不敢懈怠,更是不敢小瞧科考,只有尽全力苦学。
    县试的事宜都是由县衙的礼房负责准备张罗。
    因着临川县试规模大,参考人数众多,所以县衙各房都抽了人手到礼房帮忙。
    而且,因为考试期间阅卷量过大,又诸事繁多,一旦开考后,县衙就会封印,基本上除了重大事件,知县一概不问诉讼等事。
    自榜文发布之后到开考的前十日,所有准备参考的考生都要前去县署礼房报名,且报名的时候还需一并请了禀生作保才可。
    顾云浩他们私塾此次有五个内舍学生要参加县试,因而县衙的榜文一张贴出来,几人就商议着一起找禀生作保之事。
    县里的禀生不多,基本上作保都是要收作保费用的。
    打听了一番,基本上都是相熟的学子一起找同一个禀生作保,到时候一起去报名,禀生往来方便些,收费就会稍稍便宜一点。
    但也便宜不到哪里去,怎么也要四五两银子。
    好在梁成业有一相熟的禀生,因看着梁成业的面子,每人只收了他们二两银子的保费。
    这次县试,顾云涛也参加了,只是跟顾云浩不是同一个禀生作保,就没有一起报名罢了。
    家里两兄弟都考这次县试,顾家众人更是紧张的很。
    顾明良一听说要花钱找人作保,二话不说就让李氏拿了银子给顾云浩跟顾云涛两人。
    顾云浩原本想着这两年他抄书赚了十来两银子,就不必从家里拿钱,但奈何顾明良执意要给,说要一碗水端平,顾云浩也不好再坚持。
    二月五日这天,天气微微有些寒意,顾云浩、楚毅等人跟着为他们作保的禀生一起到县署报名。
    这位禀生叫吴成,年纪将近四十,想来是为人作保惯了,带着顾云浩几人熟门熟路的就到了县署,又在衙役的引领下到了礼房。
    刚至礼房大门口,一礼房的杂役见着吴成身上代表身份的生员衫,当下就不敢怠慢,忙笑着引他们入内。
    “请略坐等片刻,几个录房都有学子在报名,只等他们一出来,就可进去了。”那杂役解释了两句,便请几人先坐。
    又等了一会,才轮到顾云浩几人。
    临川县试因为参考人数众多,所以一共备了六个录房,每个录房由一名书吏负责,外加几人帮忙打下手。
    进了录房,先是由杂役分别询问填写顾云浩几人的姓名、籍贯、年龄和三代履历,待填写完毕,再由吴成签字作保,才一并交给本房负责的书吏验看。
    那书吏验看过后,又询问了几人一番,确定其三代之中无人从事娼、优、皂、隶以及贱民之列,方才让那杂役带着几人去领取考牌。
    杂役记录下他们的相貌特征,又贴在考牌背后,待签字盖印之后,方才交给几人。
    如此一番下来,整个报名的流程才算走完。
    几人辞了吴成,又到文房铺子买了考试需用的笔墨等物,一起回了私塾。
    县试的考点就设在县学旁边的考棚。
    因着他们私塾离县学不远,顾云浩就决定考试这几天还是住在塾里。
    为此,李氏可是一直忧心的很。
    又是担心他吃不好,又怕他赴考的路上出现什么变故,还提议让顾长光到县城的客栈住下,来回接送顾云浩考试。
    但最后耐不住顾云浩坚持,也只得作罢。
    顾云涛所在的私塾离县学要远一些,自然就要住客栈了。
    由于各地考生都到县里考试,客栈生意大好,特别是靠近考点的几家客栈,早早就客满了。
    好在顾长荣托人想了办法,好容易才在县学旁边的如意楼留下了一个房间。
    顾长荣担心儿子,加上这几天衙门没什么事,索性告了假跟着顾云涛在如意楼住着,当起了专职陪考。
    当然这些事情此时已经无法引起顾云浩的注意了。
    现在他的全副心神都在温书上。
    与他一起选择住在私塾的还有李文旭跟楚毅两人,因而三人经常在一处温书。
    梁成业也会每日指点他们几句,但并不会多说,因为到了这个时候,只有学生们自己才清楚自己的学业情况,自己温书才是最有效果的,老师说多了反而影响学生的心境。
    师娘陈氏也很是关心几人,自县试报名之后,他们的饭食茶点一应都是由陈氏打点,虽然称不上珍馐美味,但也比饭堂的伙食好多了,几人自是感激不已。
    ******
    备考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半个月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到了考试这一天,三更的梆子刚响了一声,顾云浩三人便穿衣起床。
    洗脸刷牙之后,感觉整个人清醒不少,顾云浩就开始检查自己的考篮和要带的东西。
    考篮是早早就准备好的,因为防止考生夹带,本朝考生一律都只能用考篮,不管是笔墨纸砚还是随身携带的食物清水,都全部放在考篮里面。
    检查了没有什么漏掉的东西,顾云浩又理了理衣裳。
    这时楚毅跟李文旭二人也准备妥当,三人一起到了前厅。
    梁成业此时也是早早地等在了那里。
    三人先是跟着梁成业一起拜过了孔子像,又跟着梁成业一起到偏厅吃早饭。
    早饭自然也是陈氏提前吩咐备下的。
    有馒头、包子、红豆稻米粥,外加两种小菜和鸡蛋。
    因着要考试,所以稻米粥煮的比较稠。
    只是三人为了避免在考场上三急不便,还是主要吃的馒头跟鸡蛋,稻米粥只稍微喝了一两口便罢。
    一时间吃过了早饭,梁成业亲自送他们出了私塾,看着顾云浩三人提着灯笼走出了巷口。
    他们私塾离考棚很近,不过一刻钟左右的路程。
    因着离考棚近,一路过去,随行同路的人也越来越多,人流车马来往不断。
    虽然往常此时都仍是一片夜色笼罩,但今天却不尽然。
    不论是马车还是行人,都或挂或提着灯笼,在众多灯火的映照下,哪里还分得清是什么时辰。
    到了考场,更是一副车水马龙的景象。
    参考的考生、陪着家里子弟考试的长辈、前来跟着伺候主子的仆人,密密麻麻地都聚集在此。
    更有许多马车来来回回。
    好在有衙役在当中往来巡视和指引众人,才不至于乱了套。
    顾云浩三人一到考场,就在衙役的指示下灭了灯笼。
    “参加考试的考生去前面排队。”那衙役径直说了一声,就让他们赶紧往里走。
    三人也不多作停留,忙按着衙役的指引到前面入口处排队。
    此次他们县里一共有两千一百多名考生参加县试,因着人数众多,考场一共分了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