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宦海[科举]-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书案上早已放了一摞的书。
    “云浩,你过来。”
    见着顾云浩,梁秀才坐在椅子上唤他。
    “先生。”
    顾云浩走了进去。
    “我知你家中情状难以买齐需用之书,但治学不可无书,这一套四书是塾里存本,许你借阅以作进学之用。”
    指了指书案上的书,梁秀才接着道:“至于《四书章句集注》也是治四书不可少的,但老夫也只有两套,你现在应学《大学》,就先且把这《大学章句》拿去,待后面理解通透了,再来我这里换《论语集注》。”
    闻言,顾云浩看着那案上摆放整齐的书籍,心里不由升起阵阵暖意。
    没想到先生连这都替他想好了……
    “谢先生。”
    顾云浩真心地感谢道。
    “好生用功就是。”
    梁秀才点点头,又道:“只是尔读圣贤之书,习圣人之礼,不可有不敬纸字、不敬圣人之举,塾里的书都已传阅许久,你诸多学兄也曾用过,今后也将传与旁人,尔万不可轻易损坏。”
    “学生明白。”
    顾云浩神色一正,认真地应道。
    随即,梁秀才又教训了一番,便让他先领了书回去寝舍安置,待到明日正式开始上课。
    怀里抱着新从梁秀才处领来的一整套四书和《大学章句》,顾云浩跟着那位老仆人一路往寝舍走去。
    许是看着他年岁小,那老仆人心有不忍,欲帮忙提书箱,却被顾云浩拒绝了。
    “谢老伯好意,只是书纸文墨,乃是读书之根本,若是连书箱都需人帮忙拿,晚辈是再也没脸进学了。”
    听了这话,那老仆人也不再坚持,只是眼中也透出几分欣赏之色。
    “家里公子小姐都唤我徐伯,顾小公子也可如此称呼。”
    “那自然是好,只是徐伯,你也别如此叫我‘小公子’,我哪里是什么公子,还是唤我名字云浩吧。”
    顾云浩嘿嘿一笑,说道。
    “也好。”徐伯点头笑道。
    一路上,徐伯就开始给顾云浩介绍塾里的情况。
    “咱们这个院子是个三进的,第一进稍微大一些,内里又分前厅和后院,讲堂在前厅,寝舍和饭堂则是在后院。第二进是老爷的居室和书房,第三进则住的是家里内眷,以后可千万别乱钻啊。”
    细细地听着,顾云浩时不时点头应下。
    就这么一路的功夫,他对私塾里的情况也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首先是梁秀才本名梁成业,当初少年得志,不过十八岁就考过了院试,成为一名秀才。
    但而后因着家里出了变故,很是消沉了一段时间,虽然后面勉强恢复了,但也错过了应试最佳的时间,加上两次乡试落榜,心灰意冷之后,只在这临川县开了个私塾,教导一些颇有资质的学生。
    梁成业办私塾时,是仿着县学的模式,将学生分为内舍跟外舍。
    外舍皆是收的蒙童,而内舍则是主要是习四书、治五经为根本,偶尔兼有诗文、策论等。
    顾云浩暗暗揣度,若是以前世的话来说,外舍其实就相当于学前教育,而内舍则是针对科举的专题学习了。
    一路将顾云浩引到寝舍,徐伯便自行离去。
    学里外舍一共有十五个学生,内舍加上顾云浩一共仅八人,寝舍也是内外舍分开来住的。
    只是因着房间稍少,故而都是四人一间。
    顾云浩住的屋子已经住下了三人,他算是最后一个。
    由于酉时已过,塾里下午的课已经结束,所以同屋的几个人都在。
    见着顾云浩进来,三人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看着他。
    “在下顾云浩,新到塾里读书,各位同窗,幸会。”
    顾云浩淡然一笑,自我介绍道。
    “这般年纪,来内舍?”
    先说话的是一个十二三岁的清秀少年,这少年衣着虽然不显,但浑身自有一种文雅之气,腰间还挂着一块青玉配饰,看着显然是个家境良好的。
    “惭愧,惭愧。”见他发问,顾云浩也不欲多作解释,只谦虚道。
    “想来先生将你编入内舍,自是有其缘由,不愿多说也便罢了。”那少年却也不甚在意,只是爽然一笑,说道:“在下楚毅,幸会。”
    这时却又听闻一个笑声响起:“哈哈哈,你只管叫他‘厨子’就是了。”
    楚毅,厨子?
    顾云浩微微有些不解,循声看去,却是那名身形稍胖的少年正指着楚毅发笑。
    这少年也是十二三岁,但浑身的锦缎,整个装扮看着很有一副地主家儿子的感觉。
    “在下胡宇凡,幸会啊。”
    见胡宇凡对自己拱手,顾云浩也得放下怀里的书,拱手回礼。
    “他尽胡乱说话,定是他家里人嫌他烦,才给他取了这个名字,‘胡语烦’!喂,顾云浩,你年纪还小,以后可别跟着他学坏了。”
    楚毅显然是不满先前胡宇凡的话,找到机会就刺他两句。
    “那也比你强,咱们内舍谁不知道你想当厨子,所以精于‘厨艺’。”
    楚毅的话自然是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引来了胡宇凡一句冷冷地嘲讽。
    胡语烦?厨艺?
    顾云浩这下算明白了,也不由暗暗吐槽,这俩人看着出身挺不错的,家里怎么会取这么个名字……
    “在下李文旭,幸会。”
    一直在安静坐在旁边的布衣少年起身,不冷不淡地说了一句,就不再多言,只专心看着手里的书。
    顾云浩也不在意,只是淡然一笑。
    寝舍并不很大,一共摆了四个小床,每个床旁边都配有一张小桌和一个凳子。
    桌子设计的很巧,里面还做了隔层,且这隔层做的大,又用木板封住,桌面是可以掀开的,因而大家都是把桌面掀开,在桌子的隔层里放些书籍和纸墨等物,然后平时又盖上桌面,这样既不占地方,又不怕弄损书纸。
    顾云浩看着临着窗口有一个小床空着,就知那是他的床位,便走过去先把书箱放好,又在楚毅的提醒下,打开了那个小书桌,看着里面没有灰尘和杂物,便将新领到的书放好。
    又是将自己的小床和随身带来的衣物整理了一番,顾云浩方才坐下稍作歇息。
    “等会就要开饭了,你是去饭堂呢还是去外面?”
    想来是有点饿了,胡宇凡摸了摸肚子,说道:“塾里的饭菜味道实在不咋地,不如趁着现在时间还早,我们出去逛逛吧。”
    “你自己去吧,我晚上还要去温会书。”楚毅不感兴趣地道。
    “顾云浩,你说呢?”胡宇凡不甘愿地又问。
    顾云浩也是摇头道:“我还是去饭堂吧。”
    最后胡宇凡还是随着大流一起乖乖到饭堂吃饭。
    私塾饭堂每天供应学子三餐,每个月的伙食费是两百文,每天平均是七文钱,称不上顶便宜,但也绝对是不贵的,而且又方便干净。
    反正顾云浩是非常满意的。
    交了两百文钱,顾云浩接过了膳夫递来的晚饭,就被楚毅拉着坐到了一处。
    其实饭堂的饭食还是很不错的。有一个肉包子,一个白面馒头,外加一碗粥和一碟酱菜。
    这其实已经比寻常农家孩子吃的东西好上许多了,顾云浩更是不会挑拣。
    更何况他还已经交了一个月的膳食费。
    知道家里的情况,顾云浩自然舍不得浪费钱。
    一时间四人吃毕了晚饭,楚毅三人就说要去讲堂温习日间学的功课。
    顾云浩因着回寝舍也没什么事,又急着想看梁成业借与他的《大学章句》,便带着书跟他们一并去了讲堂。
    到了讲堂之时,堂里已经掌了灯,还有两名学生早早的就坐在堂里温书。
    “云浩,这里没人坐。”
    指着一张书案,胡宇凡对顾云浩道。
    谢过之后,顾云浩就坐到那张书案之后,开始翻开那本《大学章句》,一面看书,一面对着自己所背的内容,开始一字一句的思量。
    一时间整个讲堂都静悄悄的,只有翻书声和磨墨的声音传入耳来。
    泛黄的书页上,有好几种不同笔迹的标注,像是先前用书的学兄们写下的注解和心得。
    顾云浩如获至宝,细细揣摩一番,果然觉得好理解了许多,一时间竟是看入了神。
    直至快到亥正时分,楚毅说讲堂即将熄灯,四人方才收拾了书案,拿上自己的书笔纸墨,往寝舍走。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小天使们的支持
 
第26章 第26章:学业

    私塾的格局分布很好,第一进是典型的前堂后室格局,前堂正厅并不很大,里面挂着孔子像,每逢初一或是科考前夕,梁成业都会带着学生在这里拜圣。
    正厅的左右两侧厢房被改成了讲堂,内舍跟外舍分设两边。
    左侧回廊处有一个小房间是梁成业的小书房,也是平时休憩之所。
    私塾的学生都是不敢小瞧这个小书房。
    若是谁不好生读书,就会被请到这里来私下说教。
    许多学生读书遇到不解或疑惑之处,也大多是到这里找梁成业解惑。
    私塾的时间安排跟青坪族学差不多。
    每天早上辰初一刻便要吃了早饭,到讲堂开始早学,到辰正时分,也就是前世的八点左右,梁成业会先到外舍讲学,过一个时辰后,再到内舍讲学。
    午间学生们能休息一个时辰,下午梁成业分别再给两舍讲学半个时辰,酉正时分也就算散学了,其余时间,学子们都能自由安排。
    晚上讲堂会掌灯,大多学生晚上都会去温书或是练字。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老百姓对读书科考有着一种近乎着魔的推崇,耳濡目染之下,学童们对读书一事,也是极为认真。
    不过也难怪,士农工商,对于寻常百姓和寒门子弟而言,只有读书是进入更高阶层,改变命运的机会。
    顾云浩不由暗暗感叹。
    人也只有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才会激发最大的潜力。
    就拿他自己来说,自从穿越到这个时代后,就想尽办法的找机会念书,开蒙之后这么些年,也是丝毫不敢放松。
    若是在前世有这样用功,高考时又何愁考不上首府的名校?
    “云浩,走啊,饭堂吃饭去。”
    肩膀被人一拍,转眼看去,就是楚毅的一张笑脸。
    在塾里读书的这一段时间,几个同窗慢慢也熟络了不少。
    内舍之中,学问最好的当属楚毅,其次就是李文旭,而顾云浩进学最晚,四书也可算是从头开始学,自然是比不上他们的。
    不过好在他记忆力不错,又肯刻苦,经过这段时间,也跟上了大家的进度。
    一起到饭堂吃过了晚饭,顾云浩想着自己纸张不多,就出了私塾,准备去文房铺子买上一些。
    出了街,往左侧一拐,再前行数步,就是临川县城的主街了。
    因着附近住的读书人多,街上很是有些文房铺子。
    顾云浩抬步走到寻常去的那家文房铺子,一进店门,就见伙计热情的招呼道:“顾公子来了,今天又是买纸么?”
    虽然他这“顾公子”的称呼听得有些让人不自在,顾云浩先前也提过,但那伙计仍是坚持,说店里掌柜的吩咐,不可不敬读书人。
    想了想也算正常,毕竟这类文房铺子,做得就是读书人的生意。
    因而顾云浩也就不刻意去纠结这个称呼的问题。
    见着伙计相问,顾云浩微微颔首,随即就在伙计的指引下进了店内。
    “顾公子,还是竹纸两刀么?”掌柜客气地问道。
    “正是,有劳了。”
    “顾公子客气。”掌柜笑着应承下来,就吩咐伙计前去取纸,又整理好了之后,才双手递了过来。
    接过后见没有什么问题,付了钱,顾云浩便拿着新买的纸往一面往回走,一面感叹。
    还是用纸太费了……
    他用得是最便宜的纸,每刀也要一百文,因着经常来,好容易磨着掌柜给便宜了点,算他两刀一百九十文,但这个花销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谁让他用纸费呢?
    因为习的是欧体字,后面又知晓了欧体字易形似,难得□□,顾云浩更是每日苦练不敢懈怠。
    尽管每次练字时候都是正面写了又写背面,丝毫不浪费,但一个月也要用掉一刀纸。
    看来还是得想个什么法子才行。
    思忖一番,也没什么头绪,顾云浩无奈地摇摇头。
    这条街上还有两家书肆,每次出来,顾云浩都会到书肆看看有什么新书,虽然没钱买下来,但好在他记忆不错,看几遍也能记着许多。
    顾云浩走进书肆,见掌柜此时并不忙,也没什么客人需要招呼,便问抄书的事。
    那掌柜到也客气,看过了顾云浩的字后,便说道:“顾公子若是有空,且可以抄一些《三字经》或是《千字文》,这类书我们店里倒是一直需要的。”
    顾云浩点了点头。
    这都是学童开蒙时候要学的书,自然买的人多些。
    “至于抄书费嘛,《三字经》每本一百文,《千字文》则是一百二十文,只是顾公子得记住了,书页里可是不能有墨点,笔迹得工整,字体大小也得一致才行。”掌柜笑呵呵地说道。
    “成,没问题。”
    见顾云浩答应下来,掌柜又是取出了一刀纸交予他,客气地道:“这纸乃是我们书肆专门买来制书的,还烦请顾公子留下两百文押金才好。”
    看了看纸页,确实是不错的好纸,顾云浩点头道:“应当的。”
    言罢,掏了两百文钱交予掌柜,便拿着纸张回了私塾。
    此时天色已经渐晚,塾里讲堂也开始掌灯。
    顾云浩回了趟寝舍,便也拿着书籍纸墨去了讲堂温书。
    先是低声通读几遍梁成业白日所教的内容,再对着文章的意思开始默背,因着他记忆力不错,一般也能背下来。
    待能通篇背诵之后,顾云浩就拿出《四书章句集注》,开始对着文章自己琢磨理解,遇到不太明了的地方,就先且标注一下,等到隔日再去向梁成业请教。
    最后,则又是看书籍上原有的一些注解,当然这些注解都是先前不同的学兄留下的,因着水平有高有低,因此看起来的话,有时只觉豁然开朗,有时又是让人不明就里。
    不过顾云浩也不在意,反正全部看完也费不了多少时间。
    待温习了当天的功课之后,顾云浩就拿出自己买来那竹纸,开始练字。
    练字写的自然就是明日即将要学的内容,这样不仅练了字,也算提前预习了。
    练字过后,顾云浩从自己的竹筒里倒了杯水。
    略微喝了点水,稍事休整一下,活动活动脖颈和手腕,复又坐下。
    自书页里取出抄书用的纸,小心翼翼地铺成好,用镇石压住纸边,顾云浩就抄书。
    因为《千字文》的抄书费要多二十文,故而他自然是写的《千字文》。
    这纸果然要比寻常用的强上不少!
    刚一铺开纸面,顾云浩就觉着这纸不错,现在一运笔,更是觉得甚为流畅,墨迹凝而不散,完全不似寻常便宜纸那样涩笔晕墨。
    越是觉得纸张难得,顾云浩就越发珍视不已,神情也更为专注。
    因着《千字文》他已经倒背如流,故也不用翻书,直接运笔默写就是。
    写着写着,更是将练字的笔法融入其中,到也起了练字的作用。
    直到快熄灯了,顾云浩方才收拾东西回寝舍。
    因着写字快,又很少出现错漏,顾云浩抄书的速度也是比旁人快上不少,不过三五日的功夫,就抄好了一本《千字文》,因为错漏少,还余下不少纸张。
    待到休息时分,顾云浩便抽空拿去交给书肆,得了一百二十文的抄书费后,也不着急取回押金,只又拿了一刀纸回来准备继续抄书。
    毕竟这也不是很费事。
    顾云浩都是晚上温书之后再抄书的,二则也是在抄书时候,也索性就当是在练字,因而很注意运笔的笔法和字体的气韵,到也不耽误读书和练字的时间。
    有了抄书这一收入,顾云浩心里也不由松了口气。
    先前因为念书买纸墨花销大,他终归是有些心疼家人辛苦。
    但现在每隔几天就有一百来文的收入,虽然不算很多,但是也足够买纸墨文房等物,加上每次抄书剩下的纸张,他自然就不必再为练字费纸而烦心。
    虽然在前世看电视剧和小说里面,一些穿越者写话本,研制香皂、化妆品、玻璃等物,顾云浩也只能表示羡慕。
    他前世虽然是个理科生不假,但除了专业课外,也很少关注这些玻璃、口红什么的到底是该怎么做,在现在这个时代,那就更是没有那个心思和条件去做那些了。
    至于写话本嘛,其实顾云浩先前也有想到过。
    毕竟前世看了那么多网络小说,若是按着写个一两本,不说大红大紫,但也多少能有些收入。
    但后面知道了这对声名有损,也就不敢再想,毕竟他还要参加科考,万一因着写话本,影响了大事,那可就是得不偿失了。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大家的收藏和评论
 
第27章 第27章:回家

    时光飞逝,转瞬即过。
    不知不觉,顾云浩跟着梁成业读书已经有三年了,三年的时光,使他从一个稚嫩的孩童,开始长成为一个已经能初见几分风采的偏偏少年郎。
    许是因为读书的缘故,而今的顾云浩虽依然是一身青布的学子衫,但举手投足之间,已带了几分有匪君子的味道。
    他早已学完了四书,又通读了五经,只是也遇到一点不尽如人意的事情。
    因着治经需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中择一作为本经,若从个人兴趣而言,顾云浩还是想以《春秋》作为本经,但梁成业却是主治《礼记》,这倒是很让他苦恼了一番。
    若是想科考取士,则必治经。
    一般而言,都是先生以何为本经,那么学生也自然以此为本经。
    这样不仅秉承了师徒一脉相承的意思,更是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大多读书人穷其一身,也未必能将一经完全研磨通透,而兼治两经的更是少之又少。
    梁成业虽然学问不错,但总归也只通《礼记》一经,故而若是顾云浩以《春秋》为本经,梁成业只怕教不了他多少。
    思虑了许久,顾云浩还是不知该如何抉择,却是不想被梁成业看出了一些苗头。
    这日,将顾云浩叫到跟前,梁成业没好气地教训道:“老夫原本以为你是个天资不错的,哪晓得不过只是个读死书的酸腐之人,且你这样短志,实在不配做老夫的弟子。”
    “难不成你竟没有信心,能在这几年内就考过院试,进为生员?”
    说到这里,梁成业更是不悦地摇了摇头,一副恨其不争的样子。
    “学生自然想过下场之事,只是这主经……”顾云浩还是觉得有些头疼。
    他到现在还没决定主经呢,又何谈科考?
    “自找烦恼的庸才!”
    话还没说完,就被梁成业打断道:“我知你想以《春秋》为主经,待取中生员之后,再另找先生研习又有何妨?难道是你没那本事通晓两经?”
    这话的意思是……
    是要他先主治《礼记》,等过两年考上了秀才,再另找先生跟着研读《春秋》?
    兼治两经啊……
    顾云浩万万没想到梁成业居然对他有如此高的期望,当下也觉得心潮涌动。
    他真的能做到么?
    细细思量一番,顾云浩就做了决定,要按着梁成业说的办。
    若是让他因着个人兴趣,一时又找不到先生能教他治《春秋》,科考一途就难上加难,这是绝对不可以的,毕竟科考是他唯一的出路。
    但若就此放弃自己的想法,顾云浩又觉得心有不甘。
    梁成业所言,也算是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当然,兼治两经自然要比主治一经难上许多,也就意味着他今后要更加努力才行。
    不过好在顾云浩本就坚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而也倒没有什么畏难之心。
    “多谢先生指点,学生明白了。”
    淡淡一笑,顾云浩对着梁成业一礼,拜谢道。
    *****
    想通了主经之事后,顾云浩只觉整个人也轻松不少,当下就回到寝舍收拾书箱,第二天一大早就回青坪村去了。
    他们私塾每个月休假三天,这倒是与顾云涛他们私塾有些不同。
    背着书箱走到临川县城的西城门口,顾云浩额上已经有些汗,便放下书箱开始歇息,也顺便拿着从书箱里拿出竹筒喝了口水。
    因着青坪村和附近的几个村子都在临川县的西方,因而大多数都是从西城门进程。
    一些农家汉子来城里打短工,也都是在西城口聚集,等着城里有人需要用劳力了,就会到城门口找些人去做工。
    因着牛车不能进城,乡下赶牛车挣钱的也都是将牛车赶在城门口,在这里下人装货。
    青坪村的吴家就是如此,每到农闲时候,都会拉上牛车到西城门口,来回接送村子里进城的人。
    牛车的收费并不算贵,一个小孩坐车回村要两文钱,大人要三文,货物则需要另外付钱。
    “云浩啊,今天学里散学了?这是要准备回村吧。”赶牛车的吴老头一见着顾云浩,就笑眯眯地问道。
    “吴爷爷好,今天还是要麻烦你了。”
    见着有人相问,顾云浩自然温和有礼地回道。
    “哪里来的麻烦不麻烦的话。“吴老头故作埋怨说了一句,又接着道:“只是要稍微再等一下,还有货没到嘞。”
    “应当的。”
    虽然要花两文钱,但顾云浩觉得还是很值得。
    毕竟青坪村离县城要走两个多时辰,一趟走回去,腿都会酸一两天。
    坐在牛车上,顾云浩抱着自己的书箱,看着沿路的草木,觉得很有一种恬然之意。
    今天除了顾云浩外,也没有什么旁的坐车的人,牛车上堆满了各色杂货,吴老头也坐在车沿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跟顾云浩说话。
    “也不知道你们读书人的脑子是怎么长的,居然能看那么厚的书。”吴老头笑呵呵地道。
    “吴爷爷,你家小孙子也快念书了吧?”
    听着顾云浩提到家里的小孙子,吴老头更是来了兴致,道:“倒是要快五岁了,只是被他奶给怪坏了,皮实的很,又是个记吃不记打的,每天都要挨他老子一顿打。”
    说到这里,吴老头就忍不住感叹:“若是有你跟云涛这样争气就好咯……”
    村里少有人家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因而顾云浩跟顾云涛一直被村里大人看作“有出息”的孩子一类,但凡说起他们家,村里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有两个读书郎。
    虽然有些不好意思被人这样夸赞,但也知道这里面的事情难以说清楚,顾云浩只得谦虚几句,就岔开了话题。
    回到青坪村,已经快将近酉时。
    顾云浩下车后,拿了两文钱强塞给吴老头,又道了声谢,便背着自己的书箱往家里走。
    夏至刚过,因又下过了两场雨,村子里皆是一片葱郁,走在沿河的小路上,听着河水哗哗作响,看着田里长势喜人的庄稼和蔬菜瓜果。
    顾云浩深吸了一口气,不由生出回家真好的感叹。
    还未进院子,家里的黄狗就叫了两声,跑到他的身侧摇尾巴。
    “弟弟回来了。”
    二妞在院子里剥豆子,见着顾云浩,一脸惊喜地道。
    “二姐。”
    “怎么今天回来的要晚些?”
    二妞一面问,一面就要往灶房去了,嘴里还说道:“饿了吧?锅里给你扣了吃的,先垫下肚子。”
    顾云浩放下书箱,又舀了清水洗脸,那种黏腻腻的感觉一下子就没了,整个人也舒爽了不少。
    这时,二妞就端了一碗玉米面粥,拿了一个馒头出来。
    顾云浩确实有些饿了,边啃着馒头,就跟二妞说话。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大家的收藏和评论
 
第28章 第28章:大妞婚事

    顾家的房子是三年前新盖的砖瓦房。
    虽然是原地修起来的,但在原来的屋基上又扩展了不少,整个房子的主体分为三大部分,正中自然还是一个大院子,正面除了堂屋,两侧还分别有两间正房。
    主院修的很开阔,院子两角还有两个小房间,而灶房则是修在东侧,西侧是放农具的棚子。
    院中坝子很大,且面上全部铺了一层石板,看上去很有气势。
    用顾明良的话来说,院坝必须要大,以后顾云浩跟顾云涛两兄弟考上秀才了,也好有个宽敞的地方摆席面。
    虽然这话说得让人哭笑不得,但全家人也是同意了。
    毕竟不仅是考秀才摆席,就是他们两兄弟成亲,也要用呢。
    主院东西两侧分别开了个月亮拱门,从月亮门进去,就又分别是两个侧院,这便是顾家大房跟二房的院子了,顾长荣一房住的东院,顾长光一房则住的西院。
    “你不知道,这些天家里可热闹了。”
    二妞一面看着顾云浩吃东西,一面拿手指了指东院的方向,说道。
    “怎么?”顾云浩喝了两口粥,把碗放好,问道。
    “是为着大姐的婚事。”
    二妞神色间稍微有些犹豫。
    虽然她平时说话行事爽利惯了,但毕竟也是十四五岁的姑娘家,开口说到这个话题,多少有点不好意思。
    不过想着跟顾云浩是亲姐弟,又因涉及大妞,所以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小浩,你不知道,原本村里的孙婆子隔三岔五的就来咱们家一遭,虽然说了几个人家,但娘跟奶总是觉得不满意。”
    二妞叹息一声,继续说道:“前些天那孙婆子更是离谱,居然带了人到咱们家里来,说是要看大姐,把大姐气的哭了好一通,最后大娘说起她娘家有一个远亲,跟大姐年纪倒是合适,现在也不知娘跟奶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孙婆子是他们附近几个村里有名的媒婆。
    听到二妞说孙婆子带人到家里来,顾云浩也是一脸不悦。
    虽然当朝民风开放,且乡下农家也是特别讲究那些男女之防,但也没有直接把人领到女方家里来相看的道理。
    这自来都是抬头嫁女,低头娶亲。
    即使提亲说媒,内里是看两家的意愿,但明面上都该给够女方面子,这样明晃晃的把人带到家里来相看,就摆明了是在挑拣人。
    大妞一个女儿家,脸皮本来就薄,自然是受不住这委屈的。
    在这个时代,女子成婚的年纪一般都是十五岁到十八岁之间。
    因着婚前还要准备准备,比如合八字、准备聘礼诸多事情,所以从定亲到成婚一般还要等上个一年半载。所以大多数人家都是女儿一满十四岁就开始议亲。
    顾大妞今年已经十六了,等再过几个月就十七,这个年纪议亲,其实已经有些晚了。
    但好在这是在乡下,因着想留女儿在家里多做两年活,所以乡下的姑娘成亲都要比城里晚一些。
    其实从去年开始,家里已经陆续有媒人上门说亲,但因着李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