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宦海[科举]-第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他也是新政一派官员,若是不受处置就这么下派的话,只怕那些勋贵们心有不甘,而杜允文也仍然能在新政一事上作文章。
    “无碍,此事我自有主意。”
    孙惟德却是摆了摆手,直接说道:“再则,你下派之事,我已经在今日朝会之后,禀奏了皇上,他亦是点头应允了。”
    闻言,顾云浩却是有些不解起来。
    他实在是没有想到,他面圣的次数并不多,更谈不上什么简在帝心,元化皇帝居然会同意师祖所言……
 
第195章 第195章:临行三策(一更)

    八月底; 华朝官员出现了一次大的调整。
    首先是都察院左都御史段学补缺工部尚书之位,并入阁成为新上任的段阁老。
    其次; 乃是齐地总督范继岳被调回了京城; 接掌户部; 与段学一起入阁; 成为新一任的户部尚书。
    至于备受关注的湘省巡抚之位,却是由原户部左侍郎钱卓然提任。
    此外,都察院佥都御史陈云华补缺户部右侍郎之位; 礼部左侍郎赵海调任户部左侍郎; 洛省提学梁杰林提任工部右侍郎……
    官文一出; 满朝皆是议论纷纷。
    在这场官位争夺之中; 杜允文没有占多大的便宜。
    一共三个正二品之位,都察院的段学自是不必说的; 乃是孙惟德的人。
    而范继岳却是元化帝一手提拔。
    要知道齐地原本乃是元化帝为齐王之时的封地; 只是先前为皇子之时,并未就藩罢了。
    只是这齐地总督范继岳; 却是当初萧穆言自己选定的; 故而算得上是元化帝所信任之人。
    这样一来; 两部尚书,却是被孙惟德跟元化帝的人所补缺。
    而杜允文左相一派; 则是钱卓然捞了个湘省巡抚。
    只是虽然一省巡抚跟六部尚书一样; 乃是正二品的官职; 但却是地方官员; 且还没有入阁; 这里面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至于正三品的官职,孙惟德手下的陈云华补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户部右侍郎之位,左侍郎赵海却是礼部尚书袁振的人。
    补缺工部侍郎的,也并非是杜允文的人,反而是陶明哲副相一派的梁杰林。
    这些重要职位尚且如此,更别论再次一些的低阶官职了。
    只是在所有的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几个正二品、正三品官职之时,顾云浩却是注意到了,邸报署负责人也在这次一并任命了。
    这个接掌邸报署的官员不是旁人,正是他先前向元化帝举荐的余鑫。
    余鑫本为探花,乃是翰林院正七品的编修,这次一跃而上,成为从五品的邸报署学士,实在是可喜可贺。
    看着邸报署没有落入杜允文的手中,顾云浩心中更是松了口气。
    除了余鑫接掌邸报署之外,顾云浩的任命也在这一次的官员变动中确定了下来。
    齐地安庆府同知一职。
    对于这个任命,顾云浩却是有些没有想到的。
    要知道齐地乃是元化帝曾经的封地,在此为政的官员,大多都乃是元化帝的心腹,算得上是帝党们比较安全的去处。
    只是他顾云浩虽然力主新政,但在政治立场上,却还是紧跟在师祖孙惟德身后,在元化帝跟前实际没有什么存在感,更别论什么心腹之说了。
    虽然自前几次面圣,顾云浩心知元化帝对新政仍有期望,但也不至于为了新政,便这样想尽办法的回护他才是。
    毕竟新政细则,他之前已经拟定好了,此事也并不是非他顾云浩不可。
    而且,这一府同知,乃是正五品的官职,顾云浩眼下乃是从五品的御史,这样下派,实际等于还提了半级。
    不过官文已出,即便是有再多的疑惑,也只得压在心里。
    随着官员任用的官文一出,吏部便开始忙碌了起来,赶着给这些新任的官员们办理文书和准备官服。
    顾云浩虽然提了半级,但在这一次任命的官员之中,并不起眼,因而他的文书跟官服还得要登上好些日子。
    趁着这个空隙,顾云浩便吩咐了赵妍准备好一切要带上的行李等物。
    九月中旬,顾云浩任命的文书总算是办妥了。
    去吏部领回了自己的文书和官服,顾云浩心知在京中的日子越来越少,故而每每忙完了手头的事情,便总爱往右相府跑。
    一则是为了跟在师祖身边多学点为官之道,二则也是想着此去齐地,说不准便要待上好些年,想要抓紧时间多陪陪孙惟德。
    因着吏部下令,要求下派官员务必在九月中旬到任,顾云浩决定了于九月初启程。
    在临行前日,顾云浩一家收拾好了东西,整装待发,却是突然有一小黄门前来,说是宫内传召。
    闻言,顾云浩连忙穿上官服,随着那人入宫。
    他没有想到元化帝会在这个时候突然召见他,一路走,一路都是在想着到底所为何事。
    及至紫极殿,顾云浩恭敬地叩首行礼:“微臣顾云浩叩见陛下。”
    “起来吧。”
    元化帝说了一声,便示意许斌等一众宫人们退下,一时间,整个屋内就只他们君臣二人。
    “此去齐地,顾卿作何想法?”元化帝率先出言,却是直接问道。
    “实乃惶恐至极,陛下隆恩,臣铭感于心,终身不忘。”
    顾云浩不知他到底是何意思,只得颇为官方的回道。
    “朕曾经说过,你我君臣,应当是最为心意相通才是,景源又何必过于拘谨。”
    元化帝好似心情不错,笑着说道:“今次召你前来,实则乃有一事,与爱卿商议。”
    “陛下此言,微臣万不敢当。为人臣者,自当为主上分忧。”
    心知帝王喜怒不同寻常,即便现在看那元化帝是笑盈盈的,但顾云浩仍然是丝毫不敢大意,更不敢将元化帝说的话当真,遂谨慎地道:“陛下有何吩咐,臣自当竭力而为。”
    见着顾云浩如此,元化帝只是眉尖一挑,不露喜怒地道:“顾卿以为,当下朝局如何?朕又该当如何?”
    听了这话,顾云浩更是心里一跳,只觉整个人都有些喘不过气来。
    他是怎么也没想到,元化帝在这个时候传召他进宫,却是为了问他朝局之事。
    要知道,他虽然两世为人,但入朝不久,即便是有些手段心机,也是跟朝中的那些大佬们没得比。
    元化帝身为帝王,自小受到熏陶,其手段绝对不是他顾云浩可比。
    眼下这元化帝却是以此来问他?
    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也正是因着这个缘故,顾云浩听闻元化帝这样问,心中更是警惕不已。
    “陛下仁厚,兼有贤臣相辅,必成千古帝业。”
    不晓得元化帝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顾云浩也是不敢多言,只得简单地回了一句。
    “哦?那景源以为,这贤臣到底是谁?是杜允文还是陶明哲,亦是你那位师祖孙惟德?”
    闻言,元化帝心中一闷,却是不怒反笑:“原来在景源的眼中,那些个目无君上的人竟然也算是贤臣?”
    “微臣不敢!”
    这话说得有些重了,顾云浩当下便急忙叩首请罪,而后又免不了为孙惟德开脱一句:“右相大人虽有恩与微臣,但所谓内举不避亲,臣当真以为,右相大人乃是一忠君之人。”
    “哼。”
    元化帝未置可否地哼了一声,却是又道:“别扯那没用的,你只说说,如今的局势,又该当如何。”
    见着元化帝这般,顾云浩心中一动。
    难道这个年轻帝王是真的想要听一听他对朝局的看法?
    思忖了片刻,顾云浩还是咬了咬牙,说道:“微臣以为,眼下左相与右相相争,正乃是个好机会。”
    这话其实也是合了萧穆言的心意,当下他便来了兴致,忍不住划过一丝淡笑,点了点头道:“说下去。”
    见着元化帝似乎没有什么不悦的样子,顾云浩心神大振,继续说道:“为长远计,陛下当行三事。”
    “恩?哪三事?”
    顾云浩恭敬地回道:“其一,逐步调任军中将领,从而掌控军权。其二,时刻关注邸报,从而掌控民意。其三,竭力召回藩王,限制地方割据。”
    这三件事,实际亦是萧穆言近来烦扰之事,眼下乍然听闻有人亦是这么说,他也开始对顾云浩高看了一分。
    看来这个顾云浩虽然年轻,还真是个可用之人。
    元化帝心中暗暗点头,面上却是不显,又直接说道:“卿之所言亦是朕之所愿,只是邸报之事倒还好说,只是这军队里,大多都是勋贵子弟,且将领们常年练兵,早已尽得手下兵士之心,即便是朕派遣了新的将军前去,怕是也不能尽收军心。”
    “陛下何不逐步调任?若是先行在几路军中互换将领,军中也必然不会再似之前那般牢不可破,届时陛下再派了信得过之人前去接掌,岂非是要容易的多?”顾云浩建议道。
    这虽然只是一个大概的建议,但元化帝本是个极为擅长谋算之人,当下便加之以细节思量了一番,也是觉得有些可行性。
    “爱卿此计甚秒,若是谋划得当,说不定三五年内,便能将我华朝大部分军队收归于朕的手中。”
    因着这个提议解决了军队之事,元化帝毫不吝啬地赞了一声,而后却是又说起第三件事:“只是藩王那边,怕是不会那么容易,特别是平王跟蜀王,既然已经放虎归山,这二人又岂会再轻易入京?”
    闻言,顾云浩也是神情一默。
    这话说的不错。
    平王跟蜀王又不傻,就藩之后,怎么可能再回到京中自投罗网。
    要知道,就连之前太上皇顺德帝殡天,元化帝一连发好些个诏令,传召两王回京奔丧,这两人都是没有回来的。
    “陛下,不若再过些年,待时局平稳,诸王心定之后,再想个由头召回京来?”
    想了想,顾云浩还是觉得藩王在外,对于帝位乃是一大威胁,遂试着说道。
    “由头倒是好找,只是一般的由头,只怕是不行的。”
    元化帝也是颇为无奈。
    眼下顺德帝已经入葬,奔丧这个理由已经是用不得了。
    而他萧穆言又是自幼丧母,自他的母后去世之后,顺德帝又一直没有再立皇后,元化一朝没有太后,自然也不能借着什么太后病危或是寿诞的借口了。
    顾云浩心中早已有了打算,思量再三,还是壮着胆子说了出来:“若是重修皇陵,为先帝后妃归置墓穴,太妃们可会想要回京看看今后魂归之地?”
    此言一出,元化帝当下眼前一亮。
    这一计确实是有些剑走偏锋了……
 
第196章 第196章:七年(二更)

    时光如水; 转瞬即逝。
    齐地安庆府。
    顾云浩在府衙处理了一上午的政务,只觉脖子有些发酸。
    “东翁; 吃盏茶吧。”见着顾云浩似有倦意,赵启放下手中的公文,倒了杯茶递了过去。
    “多谢。”
    顾云浩含笑接过那茶碗,吃了口茶,却又问道:“博彦,今天的邸报可到了?”
    “还未曾,我去问问看。”闻言,赵启忙站起身来; 往外而去。
    看着赵启离开的背影; 顾云浩放下手中的茶碗; 不由感叹时光之快; 一转眼; 他都已经出京七年了。
    这七年; 他一直都在齐地的安庆府任职。
    只是却还是从正五品的同知; 成为现在正四品的知府。
    这个擢升速度并不算慢; 但也绝对称不得快,属于寻常官员的升迁范围之内。
    距离京城千里之遥,虽然挂念着朝中的局势,挂念着师祖孙惟德的安危,但却是只能从邸报上知晓京内朝局之事。
    因着之前改良邸报; 一共将邸报分为两个版本; 一个版本是面向寻常百姓; 一个是发往各地官衙仅供官员们阅看。
    在余鑫的掌控之下,邸报经过这七年的发展,邸报的影响力更是今非昔比。
    那一个面向百姓发刊的版本赫然已经成为操控舆论,掌控民心的利器,而发刊至官员手中的版本,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官场的风向。
    三年前,顾云浩去信给余鑫,让其建言元化帝,将邸报利益化。
    获准之后,余鑫大刀阔斧的进一步改良了邸报,不仅丰富了刊载内容,更是分出多个板块。
    除了内供官员们的邸报之外,那些面向百姓的邸报如今已经针对不同的人群又单独专设了两个板块。
    针对商人,设定一版,专门刊载各地贸易及朝中商贸税册等事。
    针对读书人,则是着重于文坛儒林,及各地科考等事宜。
    此外,邸报得了元化帝的获准之后,在全国各州府增设报业行,正式开始大量发刊,实行收费制。
    除了之前以公告的行事在各地衙门张贴之外,各地报业行加大刊印数量,开始单份出售。
    当然,这是针对于那些有钱的富人来说,毕竟一天花个十来文钱,足不出户就能尽知天下事,他们也是比较乐意的。
    因着邸报盈利化,朝中便在税入跟官田之外,又多了一份收入。
    虽然不是很多,但一年上百万两的银子,也足以令元化帝颇为诧异了。
    为此,元化帝特意嘉赏余鑫,正式给邸报署定级。
    在这之后,邸报署完全从翰林院分离出来,成为一个崭新的正五品机构。
    余鑫的官职也自从五品正式擢升为正五品,手下更是配备了不少官员,专司邸报之事。
    远在安庆的顾云浩在得到消息之后,也是很为这个学弟而高兴。
    七年的时光,曾经跟在他跟季航身后‘学兄’‘学兄’喊的余鑫,也已经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官员了。
    眼下邸报的影响力着实不小,不仅是官员们每日必看之外,就是那些稍微有些关心时局的百姓读书人们,也是时刻通过邸报在关注着朝中的动态。
    除了邸报之外,自顾云浩离京之后,元化帝通过利用左相杜允文跟右相孙惟德缠斗,开始一步一步收拢军心。
    将顾云浩临行前的三策细细思量了一番,元化帝直接令兵部初拟了统军之策,亲自为军中将领们制定了考核擢升机制。
    最后,元化五年,朝廷正式下令,凡军中将领,亦是同文官一样,由兵部主持对其三年一考核,凡考核合格者,便能予以擢升。
    此策一出,朝中武将皆是欢喜万分。
    要知道武将晋升,大多是要靠着在战场上拼来。
    但现在华朝并无战事,这也就等于这些武将们在这些年来几乎没有擢升的希望。
    也正是因着这个缘故,军队方面的将领们方才独统一军数年,渐渐地将华朝的军队养成了自己的部队。
    也正是因着这个缘故,勋贵们方才能影响到军心。
    元化帝如今不言新政,又制定出武将们晋升的机制,给了勋贵和武将们一个上升的空间,那些勋贵和武将集团自然是没有反驳的道理。
    要知道华朝立国已经有好些年了,勋贵们养尊处优久了,勋贵子弟也很少有成器的,平日不惹事就罢了,哪里会再愿意上战场去拼杀,现在此令一出,令其能在京中全无危险的便得到擢升,又有谁人不拥戴这一政令呢。
    随着元化五年这一治军之策颁发之后,华朝军中上下并无什么反驳之声,次年,元化帝正式令兵部依着新策行事,开始对华朝军中大小将领进行考核。
    只是这一次,元化帝却好似并不着急一般,仅仅是考核将领这一事,兵部就前前后后拖拖踏踏的花了大半年。
    知道元化六年的年底,方才拿出结果上奏元化帝。
    天知道在这一年里,军中的将领和勋贵们简直是恨死兵部了。
    要知道现在武将出了考核机制,若是顺利的话,三年便可擢升一级,这样一来,对武将们而言,每一年那都是极为重要的。
    毕竟早些上了一级,也好再等三年又能更进一步。
    但兵部偏偏是拖拖拉拉,元化帝好似也并不是很上心,这可急坏了武将们。
    即便是心里着急,武将们也是不敢去埋怨元化帝,因此,兵部瞬间变成了众矢之的,每天都有武将和勋贵们上门,明里暗里埋怨兵部行事拖沓。
    面对这个情况,兵部尚书何奇骅只觉有苦难言。
    这哪里是他们兵部的缘故,分明是陛下那边不上心,甚至还私下示意让他行事从缓。
    只是何奇骅乃是元化帝一手提任之人,算是个铁杆的帝党,自然不会做出出卖君主之事,遂虽然受着众多武将跟勋贵们的嘲讽和埋怨,他也是佯装不知,埋头受了,并未多言一句。
    元化六年年底,在吊足了勋贵跟武将们胃口之后,元化帝总算是下令兵部,按着考评结果,开始为符合擢升条件的武将们拟定官职。
    此事完全甩开了吏部,直接交由兵部负责。
    一时间,武将跟勋贵们皆是欢喜不已,纷纷开始盯着兵部。
    兵部也因着元化帝此令一下,瞬间成为了朝中炙手可热的部门,全然不似之前给军队搞后勤时那么毫无存在感。
    然而这个时候,兵部尚书何奇骅更是头疼不已。
    每个符合条件的将领都想要得到一个好位置,只是武将们不同文官,行事大多较为粗犷。
    有的直接抬上银子就往他家送的,有直来直去直接问的,更有那些勋贵世家们仗着根深叶茂出言威胁。
    面对这样的情状,何奇骅哭笑不得,最后总算是赶在年前,拟定了擢升任职方案。
    武将们从日日盯着兵部,开始变成了时时仰头等着元化帝准奏盖印。
    但偏生又赶上了过年,元化帝又将此事压下了。
    心中闷闷的过了个年,武将跟勋贵们也只得盼着元化七年年初,元化帝能尽早定夺此事。
    果然,在众人的期盼中,元化帝七年二月,元化帝正式盖印,准兵部所奏按例擢升武将之事。
    在元化帝盖印之后,兵部行事极快,数日之内,便办好了所有的文书和官服。
    只是这一次的擢升,却并非都是在原军中任职,也是有不少将领被提拔到了别的军中,多得是这一支军队的统帅擢升一级,转而负责统率另一支军队。
    但这些高级将领的任职,却是都有一个特点。
    那便是新统领军队的规模要远远大于之前所统之军。
    虽然不能在原军中得到擢升,让武将跟勋贵们有些不悦,但眼见着能提升一级官阶,新统领的军队又较之前的规模大,即便是有些不满,在思量一番之后,却都还是接受了这一次的任职。
    元化七年六月底,所有将领们全数按着新定的职位到位了。
    不仅是在京中的元化帝松了口气,就是远在安庆府的顾云浩,也只觉得心中的那块大石头方才落地。
    武将集团经过这一次的任职调整,军士们面对着新任的将领,再也不会似之前那般死忠效命,兵与将之间将会出现空隙,须得好一段时间方才能重新整合在一起。
    趁着这个机会,元化帝便能利用自己安插进去的将领们慢慢的收拢军心,从而架空各军统帅。
    夺军之策,基本已经成功了!
    眼下已经乃是元化十一年。
    之前临行前的三计,如今夺军之策、控民之计都已成了,只剩下藩王……
    顾云浩皱了皱眉,只有再拿下藩王们,元化帝方才能真正的坐稳帝位,只有元化帝的帝位稳固,方才有新政的可能,季家也才有翻案的机会。
    “东翁,邸报到了。”
    这时,却见赵启手中拿了一份为拆封的纸卷进来。
    顾云浩接过那纸卷,拆开一看,不由双目含笑,神情愉悦。
    “什么事值得东翁这般高兴?”赵启笑着问道。
    “你看看。”
    顾云浩将那邸报递了过去。
    赵启笑着接了过来,打开一看,当下却是见着邸报上书:元化十一年六月,陛下祭天祭祖,夜得先皇托愿,定于年底重修皇陵。
    顾云浩抬步出了书房,看着外面蔚蓝的天空,只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
    等了七年,总算是等到了……
 
第197章 第197章:重返雍京(三更)

    元化十一年年底; 皇陵大修,平王跟蜀王陪同两位太妃回京。
    见着两位皇兄,元化帝亦是欢喜不已; 当下大宴群臣。
    而后不过隔了几日; 便有御史以不孝之罪弹劾两王; 言及先帝殡天之时; 两人拒不回京奔丧,是为无君无父之人。
    此言一出,朝中更是又不少文武官员附议。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元化帝与朝臣们对峙一番,最后还是抵不住文臣们的言锋辞利,下令拘禁齐王跟蜀王于京中; 送至皇陵为先皇顺德帝守陵。
    平王跟蜀王落入了瓮中; 两王世子年岁都不大; 无力掌控大局; 朝臣们都是心知肚明,经此之后,藩王势力迟早将会被元化帝所掌控。
    如今的元化帝; 早已并非当初刚刚即位那般势单力孤; 眼下已经控制了两大藩王,又通过邸报操控着民心; 更是借由统军之策一步一步掌控了军队。
    现在的元化帝; 已经是一个城府极深; 又手握大局的帝王。
    元化十二年初; 一道圣旨下到齐地安庆府,顾云浩直接连升两级,从正四品的安庆知府,摇身一变,成为了正三品的户部左侍郎。
    顾云浩没想到元化帝动作这么快,心中疑惑不已。
    早在离京之时,他便猜想到元化帝仍是有意新政,但是却没想到,刚刚才掌控了朝局之后,元化帝就这样急招他回京。
    户部,正是新政的核心所在。
    不过眼下已经并非当初可比,即便是元化帝行事急切了些,但此事亦是大有可为,并不会再受到勋贵武将们的辖制。
    看着手中调任回京的圣旨,顾云浩心中那团火亦是在此刻被点燃了。
    八年,他终于是等到了!
    元化十二年五月,时隔近八年,顾云浩又再次回到了雍京。
    及至京城,顾云浩回了趟家,还未来得及收拾行李,便匆匆换上官服进宫。
    元化帝老了……
    见到元化帝的第一眼,顾云浩便生出这样的感慨。
    心绪复杂地叩首行礼道:“微臣顾云浩,叩见吾皇万岁。”
    “起身。”
    元化帝的声音不仅成熟了不少,更是没有之前的清冷,反而是带着几分低沉的温和之意。
    站起身来,顾云浩看着眼前的元化帝,突然之间却是有种物是人非之感。
    眼前这个面容沉稳,目色深邃,甚至带着些许白发的帝王,跟他印象中的萧穆言好似判若两人。
    到底是怎样的八年,居然能将原本锐气的少年天子,琢磨成这样一个心思深沉的帝王。
    “景源,八年,咱们又可以开始新政了。”
    良久,元化帝端起茶碗,淡淡一笑,轻飘飘地说道。
    不知为何,听闻了这句话,顾云浩却是瞬间鼻头一酸,竟是有种想哭的冲动。
    果然正是如他所料,元化帝是真的想要推行新政,即便是八年前他们失败了,也是想要尽快掌控局势,重新开始。
    即便这个帝王是一个冷情又玩弄权术,一心只为帝位之人,他仍是感念能得如此明主。
    不论元化帝这般力主新政的目的是否真的是为了百姓,但在新政这一事上,元化帝确实是最与他心思相通之人。
    “陛下,微臣有愧。”
    顾云浩眼中的情绪似乎有些收不住,当下眼眶便红了,竟是有些哽咽地道:“京中形势凶险,臣却是偏安于齐地,未能替陛下尽忠,实在是心中不安至极。”
    他其实并不是一个性情外露之人。
    即便是方才那一瞬间为元化帝新政之心所感动,但早已回过神来,以最快的速度收拾了自己的情绪。
    现下这般姿态,无非是做给元化帝看罢了。
    八年,成长的又何止是元化帝。
    在安庆为官,虽然不似京中这样步步算计,但也绝对不会清净到哪里去。
    居官场这么多年,顾云浩本就是个聪明人,加之先后跟随在江程云跟孙惟德身边,而后又在齐地官场混迹多年,早不复当初的稚嫩,行事更为内敛稳健了许多。
    “此次召卿回京,想必你也是心里有数。”
    元化帝并不去在意顾云浩所言是真是假,只直接说正事道:“朕不与你废话,只给你半年的时间,尽快掌控户部,以八年前田册为底案,全面核查全国田地,年底,朕便要以新税制收税。”
    闻言,顾云浩心里一惊。
    半年!
    当初季铭主持新政,可是提前准备了一年,直到第二年的春天,方才开始实行新税制。
    而现在,元化帝却是只给他半年的时间。
    “陛下,时间会否有些紧了?”
    想了想,顾云浩还是咬了咬牙问道。
    虽然他也是想尽快推行新政,但有的时间不可操之过急。
    要知道新政牵连甚广,一环扣着一环,只有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方才能真的取得预想的效果。
    这般紧急行事,指不定就会有什么疏漏。
    “若是寻常而为,朕又何必特意召你回京!”
    哪晓得元化帝听闻此话之后,却是面色一冷,声音中也带着几分怒意,道:“只半年的时间,你自去安排,不必束手束脚,朕只在年底看结果,此事不必再言。”
    见着话已经说到了这里,顾云浩虽然满腹疑惑,但却也不敢再多说一句,只拱手领命道:“微臣遵旨。”
    “退下吧。”
    “微臣告退。”
    遣退了顾云浩,元化帝那只原本端着茶碗的手就开始有些发抖起来。
    目色一凛,元化帝手上一用劲,端着茶碗的手指头也被挤压的有些发白,但手却不似方才那般抖了。
    将茶碗送至嘴边,正欲吃茶,却是只觉喉咙一痒,瞬间便随之咳了出来。
    重咳了两声,元化帝顺了顺气,而后看着手中茶碗里的那一抹红色,面色如冰。
    闭了闭眼,只见他端起茶碗,将茶水尽数倒在一旁的花盆里,随手将那茶碗一扔,继续埋头批阅奏折。
    ……
    自宫里出来,顾云浩便又去了一趟右相府。
    见着孙惟德,他却是直直地跪了下去,心中升起一丝暖意,道:“弟子给师祖磕头。”
    “快起来,总算是回来了,老夫还想着,若你还不回来,就来年想办法将你调任回来呢。”
    孙惟德眼下已经年近七十,声音面容苍老了不少。
    或许是与杜允文左相一党缠斗了这么多年,整个人的身上也带着些许疲惫之意。
    “让师祖挂心了,是弟子的不是。”
    顾云浩一面起身,一面笑着说道。
    “回来就好,眼下局势虽然复杂,但比起八年前,要好上许多,你现在回京正是时候。”
    孙惟德说到这里,却是又问:“可进宫见过皇上了?”
    “方才从宫里出来。”
    一面拿着几上的茶壶为孙惟德斟茶,顾云浩说道:“只是陛下令弟子在半年之内掌控户部,于年底开始行新税制,此事时间太紧,皇上这样急切,可是京中有什么变故?”
    闻言,孙惟德摇了摇头,道:“老夫未曾听闻,眼下皇上已经将华朝尽握手中,应当不至于有什么变故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