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宦海[科举]-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年纪上倒是差不多是该治四书了。”季老爷摸了摸胡须,点了点头,又道:“不过先生又怎会不太教呢?难道这先生还未进学?”
    其实季老爷说的进学是官话,与寻常乡里村名所说的“进学”不同。
    因着不懂,在村里人看来,只要到学堂念书了,那就是“进学”,意思跟进入学堂有些类似。
    但季老爷所说的进学明显不是这个意思,一般真正的所言的进学,是进入官学学习。
    这都是要考上了秀才才行,所以严格的来说,就算是考过了府试的童生,只要没考过院试,那一律都称还未进学。
    当然,顾家人包括胡德全都是不懂这些。
    但是顾明良懂得察言观色,见季老爷疑惑顾明琮是否进学,就猜到了人家说的跟平时他们以为的不一样。
    也不好乱语,顾明良索性就不纠结进学的事情,直接道:“先生是个老童生。”
    “原是还未进学,这也难怪。”季老爷叹息道:“老兄弟,恕我直言,既然孩子年岁大了,又开了蒙,也该好生跟着个先生学学经义才是,否则科考上怕是要比旁人迟了不少。”
    一听说科考上的事情,顾明良就肃然起敬,神色更是认真了不少。
    “季老爷的意思是?难道在这族学里很难考上秀才?”
    季老爷也没有掩藏,直接说了出来道:“一般学童四岁开始启蒙,待八岁就开始治四书,十岁到十一岁开始治五经,若是天资不错,十三四岁即可下场。”
    这些是顾家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当下全家人包括胡德全都听住了。
    顾明良更是激动不已,就连说话也有些颤抖:“意思是十三四岁就能到秀才了?”
    这他是万万没有想到的,因着往常见到过的秀才公,大多都是二三十多岁,甚至还有像五六十岁都还没考上老童生。
    他原本以为孙子聪明,能尽量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考个秀才,现在才知道,原来也有可能在十多岁就考上,他又怎么能不心动呢。
    “若是天资不错,又自身用功些,应该是可以的。”季老爷含笑说道。
    他说的并不是假话,虽然对于这些农家来说,十多岁出头考秀才是从未听说过,但对于有家底的诗书人家而言,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只是,也得须得有先生指点才是。”
    见着顾明良一脸的兴奋,季老爷有些不忍地道。
    他自然知晓,对于一个农户人家而言,找个好先生跟着念书的花费是非常大的一笔开销。
    因知道这段时间农忙,季老爷略坐了一会,就再次道了谢,起身告辞。
    送走了季老爷跟胡德全,顾家人也是一脸欢喜。
    毕竟人家那位季老爷一看就是个不简单的人,还说话行事那样客气,丝毫没有臭架子,大家跟着听了一番他说话,不仅觉得获益颇多,心情也还不错。
    “爷爷,看看那匣子里是什么?”
    待人一走,三妞就眼珠儿一转,一脸兴奋地瞅着季老爷送来的那个匣子。
    “没听人家说是黄白之物嘛,多半就是些银子咯,这都不懂,幺娃子教你的字都忘了吧?”二妞笑着点了点三妞的额头。
    顾明良不管两个孙女打口头官司,在众人目光中打开了那个匣子。
    众人看清了之后,都是倒吸一口凉气,随即一脸的欢喜。
    果然是银子!
    李氏接过匣子数了数,居然有整整一百两……
    这可是不一笔小钱,顾家人兴奋之后,就有些不安起来。
    “爹,你说收人家这么重的谢礼,该不会不好吧?”卫氏有些犹疑地问道。
    顾明良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想了想,叹口气说道:“对于那些有讲究的人家,银钱不算什么,就怕跟不相干的人沾染上,人家这是不想欠咱们家人情呢。”
    闻言,众人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他们本来也没想过要巴结谁,现在见顾明良这样说,自然也是不觉得有什么。
 
第22章 第22章:一百两

    一百两银子,对于顾家人来说,简直是一笔想都不敢想的收入。
    因着这个事,一家人这一整天都喜笑颜开的。
    平时管家的李氏更是谨慎的很,就是在田里干活的时候,总是隔一会就下意识地摸一摸挂在腰间的钥匙。
    不仅感觉家里的门没锁好,期间还叫二妞回家里看了看。
    即使后来二妞回家看了,说门户没有问题,锁的很严实,李氏还是有些不放心,时不时往家的方向瞅上一眼。
    “你这简直是穷人发财等于受罪。”
    顾明良不由有些好笑道。
    “阿奶,你就放宽心吧,不说家里还有三妞在,就说咱们虽在田里,但离家又不远,没事的。”大妞也是笑着劝道。
    “奶,你得习惯了才行,享福的日子还在后头嘞。”二妞笑道:“幺娃子念书念得好,大娃子也到城里读书了,等家里出了秀才,那你可又得怎么办?”
    二妞说的这话很是讨喜,众人眼里都带着了几分憧憬。
    供养两个读书郎实在是不容易,可不就是希望能考个秀才,走出一条出路么。
    顾云浩下午回来,就感觉家里的气氛有些不同寻常。
    刚吃毕晚饭,爷爷顾明良就一面抽着旱烟,一面叫李氏把东西拿出来。
    “今天家里来了个季老爷,说是前两日你救了他家孙女,人家给你送来了一百两银子的谢礼。”顾明良对着顾云浩解释道。
    言毕,就见李氏捧了个小匣子出来,放到平时吃饭的圆桌上。
    顾明良打开了匣子,里面装的全是银锭,每个银锭都是十两的模子,一共刚好十个。
    又扫了一眼众人,顾明良说道:“我想着,这钱还是应该给幺娃子,不该算公中的收入。”
    说这话的时候,顾明良的目光落在了方氏的身上。
    很显然,这是担心大房有什么想法。
    听到说是要把这一百两都给二房,方氏心里羡慕极了,但这是因着顾云浩才得来的意外之财,也不好说什么。
    加上顾长荣私下跟她说了许多,方氏也知道顾云浩学问现在比儿子顾云涛好,说不定家里后面得靠着二房,虽是羡慕,但也明白不该因此坏了家里人的情分,不然说不定以后得不偿失。
    “都听爹的。”
    想了想,方氏只轻声说了一句。
    反正他们大房有顾长荣在衙门当差,顾云涛念书和考试又都有公中出钱,倒也不是很缺钱。
    听了方氏的话,顾明良点点头,表示满意。
    这对二房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一百两可不是个小数目,上好的良田,也至少能添置十亩,就是在县城,这钱也足够买个宅子了。
    “爹,这……”顾长光显然没有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虽是惊喜能有这样大一笔钱,但心里也是觉得有些说不过去。
    毕竟家里的规矩在那里,除了二十亩田每年的收入和顾长荣当差挣来的公食银要归公中,两房另外收入的也要一半交给公中,剩余一半才能自己存着当私房。
    “爷爷,家规不可废,还是该按着规矩才是。”顾云浩一脸认真地道:“照我来说,还是五十两给阿奶收着吧,另外的五十两就给我娘收着,到时候考试用。”
    “不行,科考念书的钱公中来出,这是先前说好了的。”顾明良摇了摇头,说道:“你这样说是好心,只是这样的话,反倒让家里人生份了。”
    顾云浩转念一想,觉得他爷说得也有道理。
    经过一家人的商议,总算是决定了这钱的分配。
    首先是分做了两份,其中六十两归二房的私产,用顾明良和李氏的话来讲,留着到时候给顾云浩娶媳妇。
    剩余的四十两,归了公中,让李氏收着,准备翻了年给家里重新盖房子用。
    “等过两天老大回来,先让他到城里打听打听行情,遇到有价格合适的砖瓦可以先买着。”
    李氏笑眯眯地说道。
    他们家现在的房子是泥瓦房,虽然占地面积大,修的也很宽敞,但总归也还是有些年头了,乃是当年顾明良的父亲修的。
    顾家人很爱惜东西,房顶上的瓦每年都翻,墙体看着有哪里不对劲,也是立马就修补好,虽然现在还能住人,但好歹也经过了四十多年的时间,看起来也确实是有些不太好。
    “要盖就盖大房子,等到时候云涛、云浩娶媳妇有了重孙,也才住得下。”
    顾明良想的更是长远,甚至连以后重孙的屋子都要规划上。
    不过他这么想倒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盖房子是大事,而且这次是准备修的砖瓦房,只要修好了,可是能管好些年,自然得一次性弄好。
    若是后面家里人口多了不够住,再重新盖房子,那可就不划算了。
    “爷爷,四十两银子不晓得够不啊?”
    能盖新房子自然好,但顾云浩还是有些担心。
    “应该也差不多,到时候木头和院子里铺的石板都是现成的,不必再花钱买,只是砖瓦跟匠人的工钱是大头。”
    顾明良想了想,吸了口旱烟,继续说道:“就是不够的话,那也应该差不了多少,到时候家里再拿点银子出来就是了。”
    说到这里,顾明良又侧头问李氏:“家里现在还有多少钱?”
    “一百一十三两。”
    李氏一脸的笑意,很显然她是对自己的持家能力感到得意。
    毕竟在这样的收入之下,能攒了这么多钱,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
    “这么多啊……”
    众人也是没想到家里居然还能存了这么多钱,都是一阵诧异,随后不住称赞。
    “娘,你真能干,家里就这么点收入,还有大娃子跟幺娃子两个读书,居然还能存下这么多钱。”
    卫氏带头夸道。
    “可别到处去说,免得招了人眼。”李氏连忙嘱咐众人,“都是一点点从牙缝里抠出来的,旁人只看到咱们攒了钱,又哪里会管别的。这些年家里过得什么日子,只有咱们自家人知道。”
    众人自然是连连点头答应。
    “先存五十两放好,到时候留着给俩孩子考试用,剩余的加上刚得的四十两,就放在一处,等房子盖好了,看看能不能添置几亩地。”
    顾明良就对着这些钱的用处做了一个大概的安排。
    “爹,我想看明年是不是能让云浩去城里的学堂念书。”
    一直沉默地顾长光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天那季老爷也说了,要想考秀才,还是得要找个得力的先生才行,不过只是要比大娃子早去城里念一年,还是按着先前说的,束脩什么我们自己出。”
    说到这里,顾长光想到刚得了六十两银子,心里也有点底气。
    担心家里人不同意,又加了一句:“若是家里艰难,这一年的饭食和纸墨钱,我们也可以自己出。”
    “这是什么话,当初说好了,等孩子到了年纪,就去城里念书,公中给管饭食纸墨。”
    众人还未发话,李氏先是不悦道:“只是云浩现在年纪还小,一个人去城里,我倒是有些不放心。”
    “奶奶,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没事的。”顾云浩忙到李氏跟前,拍拍胸脯说道:“况且爹也说了,是翻年后再去,那时候我都已经满九岁,能照顾好自己。”
    其实去城里读书这件事,他私下已经跟顾长光跟卫氏提过。
    毕竟以他现在的进度,在族学里混着,也没什么可学的东西。
    就是顾明琮,私底下也偶尔提过,让他再想办法到城里求学。
    现在见他爹顾长光说出来了,自然是顺杆子往上爬,不愿浪费了这个机会。
 
第23章 第23章:志向

    顾云浩去城里念书的事,最终还是没有当即决定下来。
    不过顾明良自从听到了那位季老爷说过的话之后,只要一想到孙子很可能十几岁就考上秀才,就心动不已。
    为了不耽误顾云浩的学业,最后一家人经过商议,还是决定过两天得空了,由顾明良亲自去顾明琮家里问问。
    若是顾明琮果真也认为是时候让顾云浩出去念书的话,那么就翻了年就送顾云浩去城里读书。
    听到这个决定后,顾云浩也放下心来。
    先生顾明琮早在今年年初,就曾提议让他再找个师父学四书五经,现在他爷爷去问,肯定也是这话。
    那么这样一来,多半等新年一过,他就能到私塾去。
    一想到这里,顾云浩就忍不住的期待。
    毕竟这个时代读书科考是一件费钱又费神的事情,现在家里稍微有些积蓄,勉强能供他念书,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一般而言,一个农家子能去跟着秀才读书,那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但顾云浩明白,能去城里读书,有个好的先生从旁指点,也就意味着他在科考上更有可能考中。
    而且能提前一年,也就意味着进度更快一些,那样说不定能早点考上秀才,也就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考举人。
    虽然他的记忆力比旁人强上许多,但同时,他也很担心这个天赋只是暂时性或是阶段性的,因而更想抓紧时间先考上秀才再说。
    过了几天,顾明良果然用个竹篮子提了二十个鸡蛋,就往顾明琮家里去了。
    也不知道两人到底说了什么,只是顾明良回来的时候满脸的笑意是藏都藏不住。
    “幺娃子,你可是要好生念书,爷爷还等着享你的福呢。”
    一回到家里,顾明良就忍不住把顾云浩叫到身边来叮嘱了一番。
    不过明眼人都知道,肯定是顾明琮称赞了顾云浩。
    经过那次去了顾明琮家里后,顾明良明显更关心孙子的学业,每天都要问上好几次,而且人也精神气十足,就是走路都带着风。
    虽然顾云浩答的他都听不懂,但也不妨碍他欢喜。
    李氏有些看不下去,私下也跟他说道:“不就是夸了你孙子,至于么?说不定人家也是说得场面话,这你也当真?”
    听闻李氏的话,顾明良摇头晃脑地说着从城里捡来的官话:“非也……”
    话才出口,就被李氏打断道:“说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又不是读书人,还捡了人家的话来说,好生说话不成么?”
    当下顾明良也是尴尬地咳了一声,继续说道:“明琮大哥不是个爱说场面话的人,特别是在做学问上,更不会说假话,他说咱们家云浩有天资,那就是有天资。而且,他还说……”
    “说什么?”
    顾明良哈哈一笑,道:“说咱们云浩要是好生念下去,考秀才是没什么问题,说不定运气好还能中个举人嘞。”
    说到这里,顾明良就觉得美滋滋的,神情也颇为自得。
    “那也是孙子聪明努力,你得意什么。”
    李氏看着他的样子,不由好笑道:“那这是要让幺娃子去城里念书了?”
    “自然是要的,明琮大哥也说了最好在城里找个好先生。”顾明良点点头道。
    自从家里决定翻了年让顾云浩去私塾念书之后,顾长光跟卫氏,甚至包括顾明良、李氏,都开始踌躇起来。
    按着他们的想法来说,当然是找先生学问最好的学馆。
    但是众人对这里面的事情完全不懂,县城一共有好些个学馆,他们哪里晓得哪个先生学问好。
    “要不就让云浩跟云涛一起,跟着何秀才读书?”
    见大家都没有决断,方氏提议道。
    “要翻了年以后呢,也不着急,等到时候再说吧。”卫氏笑呵呵地道。
    她私心想着,不论去哪个学馆,都应该是再抽空去探听探听才是。
    顾长光近来有空就往城里跑,一方面是给酒楼送鸡鸭蛋,一方面则是为了顺便打听城里学堂的事情。
    经由一番功夫,总算是弄清楚了。
    现在县城里开私塾的秀才一共有五个,但这五个秀才收学生也各有各的要求。
    有的因为私塾里没有学舍,因而只收城里的学童。
    有的虽然是有教无类,但也完全不考虑学童的资质,给钱就收。
    这样又剔除了不合适的,倒是还有两个先生比较适合顾云浩。
    有一梁秀才,年纪已经半百,也在县城开了多年的私塾,每年县试,他塾里的学生都有考中的,束脩也不很贵,每年只要二两银子。
    另一个就是何秀才,也就是顾云涛现在的夫子,这位何秀才倒是很不得了,年纪只不是三十多岁,说是学问很好,虽然开私塾没有几年,但上一科府试的案首,就是出自他的私塾。只是束脩要贵一点,要三两银子一年。
    经过一番商议,顾云浩又去问了顾明琮的意见,最后决定还是去梁秀才的私塾。
    毕竟人家教书多年,虽然没有很出彩的学生,但也是每年都有考中的。
    而且顾云浩私心以为,年纪大一点的先生,总归是要沉稳可靠一些。
    待决定了之后,顾长光特地跑了趟集市,买了一坛子酒,一挂肉,和两尾鱼,带着顾云浩上门去给顾明琮道谢。
    早先已经知道顾云浩的事,顾明琮也并未推辞,收下了东西。
    “你的学业根基不错,但若是想要考秀才的话,还是得要好生努力个三五年。”顾明琮看着顾云浩,一脸严肃地道:“我知你天资非凡,但切不可因此自得。”
    “若是除了秀才,你还想更进一步,中举人考进士,那就非是仅天资就可。”顾明琮叹息道:“天下英才何其多,天资比你强的更是如过江之鲫,尔仅苦学一途可行。”
    闻言,顾云浩整了整衣衫,上前去恭敬地对着顾明琮行了一个学子礼。
    “多谢先生教导,只是学生既然已投身科考,若是不能于京都参加会试,见识天下文人士子风采,总归是心有不甘。”
    听了这话,顾明琮不由眼前一亮,站起身来,拍了拍顾云浩的肩膀,道:“好!有志气,不愧是我顾家的儿郎!”
 
第24章 第24章:拜师

    正月刚完,寒风未过。
    卫氏一大早就起来忙活。
    今天是顾云浩准备去县城拜师的日子,一家人都格外重视。
    将顾云浩要换洗的衣裳看了又看,确定没有什么疏漏,卫氏稍微松了口气,又拿出一个小布袋。
    “这里面有五百文钱,你先拿着,在外面念书,可别苦了自己。”
    言罢,卫氏就把那小布袋系好,又放到顾云浩的书箱底层。
    “娘,饭煮得了,让弟弟吃了饭早些出发吧,爹那边也收拾妥当了。”
    二妞笑呵呵地进来说道。
    “走,吃饭去。”卫氏一脸温和地给顾云浩理了理衣裳,点头道。
    今天的早饭要比往常好些,是稻米粥跟馒头,二妞更是给顾云浩做了一碗鸡蛋面,上面还洒了点嫩绿的葱花。
    在一家人的殷切嘱咐之下,顾云浩吃过了早饭,背上了前些日子顾长光为他做得书箱,跟众人告辞。
    奶奶李氏看着他瘦瘦的身形,不仅有些心酸。
    “去了学里,一定要保重好身子,该吃的吃,别舍不得花钱。”
    “知道了,奶。”
    二妞则是装了好几个馒头,拿过来交给他,说道:“这里这几个馒头,拿着路上饿了吃。”
    一般而言,家里很少做这么多白面馒头,但由于今天是个例外,又加上心疼孙子,李氏没有念叨,反而很赞二妞想得周到。
    “二妞说得不错,吴家的牛借出去了,又没有牛车可坐,到县城要走两个多时辰嘞,还背这么多东西,可是要累着人了。”
    顾长光接过馒头,就背起了装满东西的背篼,催促道:“时辰不早了,还得早些走,不然晌午前都赶不到县城。”
    “急什么,路上累了就多休息,实在不行下午到,明天一早去拜先生也是一样的,别累着我的乖孙。”听着催促,李氏不留情面的对着二儿子说教。
    在一家人的关注中,顾云浩背着书箱,顾长光背着背篼,父子两个往县城方向去了。
    青坪村在临川县城的西边,不算远,但也并不很近,来回有两个时辰的路程。
    在平时农闲的时候,倒是也会有往来的牛车,但总的来说,牛车比走路也快不了多少,除非是有紧急的事情,或是行礼太多,寻常大家都还是选择走路,毕竟也能省几文钱。
    顾长光心疼儿子,又想着早些到城里拜访梁秀才,原本准备坐牛车的,但不凑巧的是赶牛车的吴家这些天都不做生意,父子俩也只能走路了。
    父子俩一路走走停停,到县城的时候已经过了午时。
    匆匆找了个面摊吃了碗面,整理了一番,就问着往梁秀才的私塾去了。
    梁秀才的私塾在临川城的东部,因着这里住了许多读书人,除了梁秀才外,还有另外几个私塾,所以书肆、文宝铺子、茶楼等开了许多,称得上是临川县城里的繁华地段。
    “到了。”
    走到一个青瓦白墙的院子前面,父子两人止住了脚步。
    这院子远离正街,很有几分闹中取静的意思。
    “爹,你先歇一会。”
    言毕,顾云浩就上前叩门。
    没过一会,就见一个门子出来,顾云浩说清来意之后,那门子上下打量了他一眼,道了声“先等着”,就自进去通报。
    隔了一会,那门子复又出来,引了两人进去。
    这宅子占地颇广,修的也很气派,院子里种了些花草,一路到了前厅,门子只让顾云浩两人先坐。
    顾长光哪里见过这个阵仗,当下心里就开始打鼓,欲问那门子几句,又不知道怎么开口。
    就在这时,一个年纪稍大一点的仆人出来,他先是端了两杯茶给父子俩,而后就笑着对顾云浩道:“想必这位小公子就是来拜师的吧?请且先到那边。”
    言罢,那老仆人就引着顾云浩到了一旁的书案上,给了顾云浩纸墨,便让他写下自己的姓名、籍贯、开蒙年龄以及学业情况。
    顾云浩一一写下之后,老仆人就拿着那张纸出去。
    又过了将近半个时辰,那老仆人一脸笑意地出来,请了顾云浩进去。
    及至一处院落,很是清雅古朴,院中不仅几排竹子,还有一株梅花,修整的很有几分风骨。
    顾云浩暗暗猜测这应该就是梁秀才的院子了。
    果然那右侧的厢房里传来一个声音道:“人到了就进来吧。”
    仆人把顾云浩引至门口,就只示意顾云浩自己进屋。
    抬脚进了屋子,只见一个看着五十来岁的老者正拿着他刚写得那张纸在看。
    这人一身长衫,须发花白,方正的脸上带着几分严肃之色。
    “见过夫子。”顾云浩上前行礼道。
    梁秀才微微颔首,捋了捋胡须,开始问道:“你的根基不错,只是这般年纪就读完了《幼学琼林》、《声律启蒙》跟《千家诗》,学的过快,可曾全部读透了?”
    “不敢隐瞒夫子,学生虽然已经能背下来,但许多地方还有不通之处,望今后夫子能为学生解惑。”顾云浩正色道。
    “四书之中,你言已经背过了《大学》,可读过《大学章句》?”
    “回夫子,未曾。”
    闻言,梁秀才眉头一紧,但见着顾云浩的装束,也知道他家里条件有限,便不多说,又问了几个关于《千字文》和《幼学琼林》的内容。
    顾云浩自然是一一回答了。
    梁秀才满意地点点头,又拿着顾云浩写得那张纸,皱眉道:“怎么你平时习的是《皇甫诞碑》跟《虞恭公碑》?”
    见他一脸的无奈之色,顾云浩心里一紧。
    “敢问夫子,可是有什么不妥么?”
    梁秀才摇了摇头,道:“倒不是有什么不妥,只是欧体字虽然入门较快,但笔画变化多样,难以写好,往后若想有自己的风骨,不仅需要苦练,还要有悟性才可。”
    说到这里,梁秀才又是微微一叹:“一般而言,初习字最好是临《多宝塔碑》跟《颜勤礼碑》,虽然入手难上一些,但对今后习字,是大有裨益的。”
    “原是如此,多谢夫子指点。”顾云浩诚心拜谢道。
    “不过看你这字,虽然未得精髓,但还算尚可入目,只是既然练了欧字,就须得更加用功,每日研习,不可懈怠才是。”梁秀才看了看,放下了那张纸,一脸认真的叮嘱顾云浩。
    “是,遵夫子教导,学生不敢懒惫。”
    见顾云浩不过九岁,但行为有度,梁秀才不免起了爱才之心,遂又问:“你不过才这般年纪,怎地就开始学《大学》了?你蒙师讲学这般快?”
    闻言,顾云浩也是有些没想到。
    难道他的学业进度,在县城也算快的么?
    这一点顾云浩却是想错了。
    要知道一些根基好点的人家,四岁开蒙,八岁开始治经的比比皆是。
    梁秀才之所以诧异,并非是他进学过快,而是因为没想到一个农家子,又无名师指点,居然有这样的进度罢了。
    “不敢隐瞒夫子,学生背书确实稍微强些。”顾云浩斟酌地道:“因着这个缘故,才是如此。”
    “难怪你书都背得,却不甚通透其义。”梁秀才恍然大悟地点点头,随即脸上带着几许兴奋,“没想到我今日竟有缘收一个如此天资的弟子。”
    听了这话,顾云浩也是一脸欣喜,忙上前恭敬地行了一个学子礼:“学生见过先生。”
    摆了摆手,示意他不必如此,梁秀才就又思忖起来。
    “既已经开始读《大学》,那就还是进内舍吧,只是你《千字文》跟《幼学琼林》还需另下功夫,若是有何不解之处,尽管来问我就是。万不可直接抛开,须知蒙学乃是治学的根基,不可轻视。”
    想了想,梁秀才最后拍板决定道。
    “尽听先生安排,学生谨遵教谕。”
    当下决定之后,梁秀才就带着顾云浩出了厢房,一前一后回到了前厅。
    看着正着急地坐立不安的顾长光,顾云浩唤了一声:“爹”。
    顾长光见着儿子,着急的情绪淡了不少,又见着身着生员衫的梁秀才,倒是有些拘谨起来。
    见状,顾云浩忙上前解释,说梁秀才已经答应收他入学的事情。
    顾长光自然是喜不自胜,一个劲的感谢梁秀才。
    梁秀才微笑着跟顾长光说了几句,就带着顾云浩去行拜师礼。
    一路到了前院讲堂的正厅,梁秀才先是带着顾云浩拜过了孔子像,顾云浩则又再向梁秀才三叩首,随后是开笔礼。
    顾云浩再奉上束脩和芹菜、莲子、红豆、枣子、桂圆、肉条拜师六礼。
    而后一仆人又拿来了一份芹菜和葱,由梁秀才亲自赠予顾云浩。芹菜意味着勤奋好学,葱则与聪同音。
    如此下来,拜师礼才算结束。
    梁秀才又嘱咐了顾云浩几句,又说了让他过一会前去领书。
    这里顾云浩则是又送顾长光离开。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小天使的收藏和评论。谢谢璞玉曦华的地雷,谢谢。
 
第25章 第25章:同窗

    顾云浩跟随着仆人到了梁秀才的书房,只见梁秀才早已等在那里。
    他的书房摆设很是简单,只一书架,一案一椅,外加几盆兰草。
    那书案上早已放了一摞的书。
    “云浩,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