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宦海[科举]-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前顾云浩遣了赵启去翰林院,却是被季航拦在了门外,并未见着季航本人就回来了。
“万事皆好,保重自身。”
这是季航让赵启带回来的八个字。
虽然是这样说,但顾云浩心中却是有个不好的预感。
只怕季家那边情况也不太妙,若是不然季航不至于这般避讳。
自太上皇病危之事后不久,季航便一直不肯与顾云浩和余鑫见面。
顾云浩肯定,季家眼下虽然困于危局,但不至于季航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了,因而,季航不见他们,只有一个原因,那便是季航自己的决定。
思己及人,顾云浩瞬间便猜到了季航的用意。
看来季家是真的危险了,不然季航也不会这般避着他们,其实他这么做,就是为了到最后的时刻,不至于牵连到顾云浩二人罢了。
季航已经在做最坏的打算,他这样的行径,其实与顾云浩让余鑫搬离顾家乃是同样的道理。
眼下见着余鑫相问,顾云浩只得压下心中复杂的情绪,面色冷静地道:“没事的,你季学兄那边前两日还托人给我带话,说是家中事忙,方才没时间跟我们相聚,至于季家,有季阁老在,应当能全身而退。”
在余鑫眼中,顾云浩顾学兄最是个严谨的人,他们同窗的那些时日,也是从未说过谎话,现在见着他都说季航那边无事,余鑫自然是深信不疑,当下便松了口气。
“若是如此,那我便是放心了。”
或许是心中压着的大石头放下,余鑫的声音顿时就轻快了两分,当下便道:“学兄放心,我现在就去找人随便打点打点那边的房子,明儿搬过去。”
他现在是明白了学兄的苦心,心中又是感动又是担忧。
不过未免学兄的计划落空,不论是为了保存力量重开陵江书院,还是为今后的陵江书院的同窗们铺道,他都要在这场风波中安然无恙。
即便他最为推崇的学兄已经深陷其中,他也只得远远地看着。
余鑫只觉得这样的滋味很不好受。
原来想要与自己的知己好友,和自己敬佩的学兄一起同甘共苦都这般艰难。
闻言,顾云浩站起身来,走上前去,拍了拍余鑫的肩膀。
这个学弟如今还是一个心思单纯之人,有些事情、有些危局,实在没必要让他晓得太多。
季航那边……
“小鑫……”
张了张嘴,顾云浩只觉心中的千言万语,最后却是化成了一声长长的叹息。
第180章 第180章:风向变了
余鑫搬出去了。
季航那边的处境,顾云浩终究还是没有告诉余鑫。
毕竟那位学弟是个实心肠的人; 若是一旦得知季航那边的处境; 那小子多半是要坚持掺合进来的。
要知道眼下新政一派处于颓势; 杜允文等人步步紧逼,就连元化帝似乎都在开始退让。
此时不仅季铭处境危险,就连顾云浩的右相师祖孙惟德都是无计可施; 更何论他们这些初入官场的小卒。
若是余鑫真的因一时义气卷入其中,最后只可能是多一个炮灰。
这显然不是顾云浩跟季航所愿意见到的。
要知道陵江书院虽然在越省名声极望,但前些年所培育的学生要么无心仕途; 只一心做学问,要么就是虽然入朝,但官阶不高,难以与当初权势滔天的徐景对抗。
即便是眼下徐景倒了; 重开陵江书院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毕竟当初查封书院,乃是礼部下的令; 且又涉及当初顺德一朝夺嫡之事,不仅是平王跟蜀王牵扯其中; 副相陶明哲跟左相杜允文也都脱不了干系。
非是到礼部侍郎的位置; 又有谁人敢去再翻这个前案。
而且; 对于顾云浩等人来说,陵江书院乃是他们就读的时候被查封的,因此; 即便是要重开书院; 他们也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
如今陵江书院查封的那一届学生; 仅仅只他们三人高中,其中他跟季航已经被守旧派们盯上了,只剩下一个余鑫,是怎么都得要保住的。
要知道余鑫乃是探花出身,入朝之时又没有打上任何一党的标签,面对如今朝中的局势,余鑫这样的人物,方才更能有发展的空间。
若是余鑫就此掺合进如今这个风波之中,那么不论是他刻意指点他殿试,还是季航近来的疏离,都变得没有丝毫意义了。
不错,在顾云浩看来,自从太上皇病重之后,季航便开始刻意的疏离他们。
作为多年的知己好友,顾云浩自然是明白他的心思。
无非就是眼下季家情况不妙,季航不愿让人抓着把柄,从而构陷顾云浩跟余鑫罢了。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顾云浩方才立即让余鑫搬离了顾家。
毕竟在他看来,或许过两天之后,他顾云浩也将如季家一般成为这场风波的中心人物。
虽然对于这场变故心有准备,但顾云浩还是没有想到,这变故却来得这般快。
元化四年五月初五,太上皇顺德帝病重,汤药无效,最后不治而亡,享年六十三岁。
在太上皇龙御归天的前一日,孙惟德也是听闻了太上皇病危的消息,便当机立断,让吏部邓仕建发出调令,正式将顾云浩从户部调任到都察院任职。
要知道从五品官员的调动任用,是由吏部主理,并不需要一一告知内阁跟皇帝。
但是顾云浩乃是户部官员,此事确实需得户部尚书季铭点头才可。
顾云浩深知季铭是巴不得将他留在户部,从而借着他将孙惟德拉下水。
不过今次却是这般轻易的放他离开,可见其中师祖孙惟德定然是出了不少力。
五月初五,顾云浩刚到都察院报道,正在副都御使陈云华的公务室听从领导谈话,却是乍然听闻大明宫的方向响起了沉闷的钟声。
听闻这个钟声,顾云浩只觉心中一闷,一声一声似乎都是敲在了他的心口之上。
九九八十一声钟声响毕,整个都察院顿时响起震天的哭声。
这时,却又听闻雍京城东门方向接着又开始响起了钟声。
大明宫的钟声,非重要时候不会轻易响起。
历来皇后、太后薨逝,则响钟七七四十九声,祭天祭祖,响钟八八六十四声,若是响钟八十一声,则是帝王归天的规制。
元化帝乃是少年君王,身体一向康健,自然是无碍的,那么现在殡天的便只能是太上皇顺德帝了。
太上皇真的殡天了……
顾云浩一面随着众人面对着皇宫的方向跪下,一面心绪翻腾。
耳边是都察院官员们震天的哭声,但顾云浩却觉得这个世界此刻安静极了。
他脑海中一直回荡着一个声音‘太上皇真的殡天了’……
在眼前这个紧张的局势之下,太上皇却这般突然殡天,这实在不是一个好消息。
若是没了太上皇的压制,元化帝真的能对抗的了杜允文跟那些世家大族们么……
想到这里,顾云浩的眼中尽是痛苦之色。
新政……完了……
这时,他只觉心里一闷,随即喉咙似有什么堵了起来,那种滋味真的让人难受的紧。
“陛下……”
在都察院这些官员们的哭丧之中,顾云浩眼前一晕,随即胃里一阵翻腾,随之便只觉喉咙一腥,一口鲜血却是就这么咳了出来。
他费尽心思筹谋的新政,便要这样败了……
在倒下之前,顾云浩脑海中便只剩下了这一个念头——活着。
***
一如顾云浩跟孙惟德所料,太上皇顺德帝的殡天,确实是让原本就已经极其复杂的朝廷更是变得风起云涌。
随着顺德帝的殡天,右相孙惟德又恢复了前两年那般的姿态,再也不复前些日子的强势,竟然是有意蛰伏的样子。
左相杜允文仍是不遗余力的针对季铭,只是杜允文等守旧派的主战场已经渐渐开始从工部转向了户部。
一时间,户部不少官员都受到了弹劾和清洗。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吏部尚书邓仕建开始蛰伏,安心做一直埋头的鸵鸟。
礼部尚书袁振也因着乃是新朝起来的官员,也是更加小心谨慎了。
如今,不仅是杜允文等一众勋贵世家们强势起来,直接拿着户部开刀,不断剪掉季铭的羽翼。
最值得一提的是,自元化一朝来一直蛰伏的副相陶明哲,也突然高调了起来,甚至与作相杜允文合力,一起围堵季铭等新政派官员。
要知道陶明哲可是掌管了刑部跟大理寺。
但凡是杜允文左相一党弹劾的官员,基本经由刑部跟大理寺一核查,那都是多少有些问题的。
在如此的审查结果之下,再由勋贵们跟武将集团进言相逼,元化帝也多少是有些顶不住压力了。
就这样,只不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户部的官员便被处置了十多人。
朝中已经变天了……
如今,雍京城内的大小官员们无不风声鹤唳,生怕因着新政一事牵连到自己,纷纷明里暗里与新政划清界限。
这一个月的时间,知道朝中风声和消息的,已经不局限于雍京这些京官了。
朝中局势大变的消息,似同那初夏的风,迅速的吹向了华朝各地。
如今左相当权,勋贵们压制住了新政派官员!
这个消息为整个官场所知晓后,原本税改的大好局面瞬间开始慢慢的翻盘。
首先是各地的世家们又开始威迫地方官员在税赋上做手脚,其次各地的官员们也开始观望起来,一时间也不敢得罪那些世家大族,竟然也对世家们重新更改田策税收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自顺德帝殡天之后,顾云浩便令巴九去了邻省的乡下查探情况。
听闻巴九带回来的消息,顾云浩一面觉得在预料之中,一面又觉得难以接受。
努力了那么久的税改,就这样化为纸上谈兵的虚无了……
都察院乃是在孙惟德的麾下,他如今调任到都察院,可以说称得上是比较安全的。
但是因着孙惟德的蛰伏,都察院近来也很少参与朝中官员的弹劾跟核查之事,基本都是由大理寺跟刑部在负责。
顾云浩等一众都察院官员都相对而言算得上是比较清闲的了。
“大人,咱们真的要这样看着么?刑部跟大理寺那些人现在尾巴都要翘上天了,原本陛下是下令三司会审,可那两家压根都不把咱们这边的话当回事。”
眼看着刑部跟大理寺这样摆到台面上来相助杜允文,一同对付户部的官员,都察院的御史们也有些坐不住了,当下便有人向着陈云华建言要打压打压刑部跟大理寺。
“不可,此乃右相大人的吩咐,咱们只需遵从便好。”
陈云华却是摇了摇头,说道:“再则你且看看,每每左相等人弹劾官员,陛下下令三司会审,那可都是让刑部那边主持,难道还没看出什么端倪么?你要记着,今时不同往日,即便是刑部那边一手遮天,咱们都察院也只能看着!”
陈云华说这话的时候,跟前并没有几个人在,刚巧顾云浩便是其中之一。
这个时候,顾云浩自然是对陈云华叹服不已。
不愧是师祖手下的得力之人,果真是看得通透极了。
不错,近来杜允文左相一党弹劾了不少官员,其中有八人,元化帝都是下令了三司会审,且全部都下令由刑部主持三司会审之事。
眼下陶明哲分明是已经跟杜允文勾连到了一起。
杜允文这边弹劾官员,元化帝却是在那边下令由刑部主持三司会审。
要知道刑部跟大理寺那可都是陶明哲的人。
让刑部主持三司会审,那跟直接给那些被弹劾的官员定罪有什么区别?
因而,顾云浩也是猜测,只怕早在杜允文弹劾之时,元化帝便是已经舍弃了这些官员,因而索性直接交由陶明哲去定罪就是了。
顾云浩想到杜允文身后的那些勋贵大族们,不由也是头皮一麻。
看来,军中那边只怕面临的压力不小。
只是不知道军中到底是有多大的动静,才能让元化帝如此退让。
不错,退让!
元化帝现在确实是在向杜允文退让,为此甚至不惜舍弃那些在户部任职的新政派官员。
看着眼前的行事,顾云浩更是赞叹孙惟德的算无遗漏。
还真是如师祖所说的那样。
若是勋贵们齐了心,军中那边的压力一下来,元化帝真的是扛不住的,如此,还真的是会放弃文臣这边的局势……
思及至此,顾云浩心中一颗心慢慢地往下沉,整个人也从开始的焦虑痛惜,慢慢变得平静淡漠起来。
就这样,随着杜允文的步步紧逼,勋贵们也联合起来,通过军中的威望和印象开始逐步向元化帝施压。
户部的官员接连受到弹劾,又纷纷被刑部跟大理寺查出问题,一时间几乎每一天都有户部的官员被革职或是贬官。
就连顾云浩的老上司,闽省清吏司的郎中陆安宁,也是被弹劾了,最后以受贿五千余两的罪行,被革取了户部郎中一职,贬为合阳县丞。
随着户部的官员接二连三的被弹劾,季铭一党的有些人也渐渐有些坐不住了。
就是户部的一些官员之间,也开始纷纷向杜允文左相一派投诚,并且甚至有人转身成为左相一派的马前卒,直接奏言弹劾曾经的同仁。
五月底,朝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第181章 第181章:羽翼
户部右侍郎唐守忠被大理寺弹劾了!
这日朝会; 大理寺上表弹劾户部右侍郎唐守忠贪污; 并列出唐守忠于广汇票号的大量资产。
此奏本一上; 满朝顿时便议论纷纷。
要知道唐守忠可是户部的右侍郎,是季铭的左膀右臂; 亦是新政派中的中坚力量。
之前杜允文等人拉下马的虽然大多都是户部跟工部的官员,但也总归只是一些低阶官员; 不至于让新政派伤筋动骨。
但是唐守忠却是不同。
唐守忠原本就是季铭一派的铁杆; 后面季铭主政户部之后; 便对户部的官员进行了一次大清理; 不仅是将王守和一手提拔起来的两位侍郎拉下马; 更是将钱卓然跟唐守忠推了上去。
可以说; 唐守忠之所以能够调任户部右侍郎之位,其实就是季铭一手提拔扶植; 是为了推行新税制。
自新税制在户部一推行; 唐守忠便是新政派中的主要人物。
但是现在杜允文等人将矛头指向了唐守忠,可见守旧派们对新政派官员的清洗已经不再局限于低阶官员了。
这不仅是在向季铭挑衅; 更是触及了元化帝的底线。
若是真的这次保不住唐守忠,那么接下来倒下的说不得就是季铭跟钱卓然,如此一来; 新政派便算是完了。
季铭显然也是明白这个道理,故此,自大理寺出言弹劾唐守忠开始; 季铭等新政派官员纷纷出言反驳。
但杜允文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
当两方相持不下的时候; 朝中武将也开始纷纷出列; 向元化帝进言要严明法度。
面对左相一党、勋贵世家以及武将们的步步紧逼,元化帝总归是顶不住了,沉默了半响,还是下令三司会审,只是不同于以往让刑部主理,此次却是让顾云浩他们都察院主持审核此案。
人所周知,都察院是被右相孙惟德牢牢掌控在手里,元化帝如此安排,无非是想要将唐守忠一案交由到孙惟德手上,以此为唐守忠取得一线生机。
当然,在顾云浩等一众都察院官员的眼里,元化帝此番动作,其实倒更像是要将右相给拉下水,从而分担杜允文等人带来的压力。
这件事显然是有些出乎众人的预料,但对于季铭等人来说,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唐守忠一案牵扯的东西太多,都察院这边在接到此案之后,却是有些不敢妄动了。
对此,都察院几位头头也是亲自去拜谒了右相孙惟德,求得孙惟德示下该如何行事。
但是让众人都预想不到的是,右相孙惟德却是在这个时候下令都察院,对待唐守忠此案一切就实而论,既不刻意陷害,也不存心包庇。
接下来,都察院对待唐守忠一案的态度便如对待其他案子一般,竟然并无什么特殊之处。
对此,朝中不少人都开始疑惑了起来。
这位右相大人到底是什么心思?
要知道眼下局势紧张,左相跟季铭斗得厉害,唐守忠一案牵扯太广,且大理寺跟刑部又都是陶明哲跟杜允文的人,自然是要借此拿下唐守忠的。
偏偏在这个时候,右相孙惟德又是如此的态度……
因着都察院这一番行事,朝中不少官员开始揣测,觉得孙惟德是有意倒向季铭一方,从而相助季铭对抗杜允文。
但这只是面上的情况,稍微懂点门道的人却都不会如此看。
顾云浩知晓了师祖的决定之后,不由眼神一默。
师祖果真是打算作壁上观了。
毕竟在朝为官,特别是坐到唐守忠那样的位置,都干净不到哪里去。
那唐守忠乃是正三品的大佬,本就有权有势,加上任职的部门先是工部,后是户部,那可都是油水衙门,这么多年混迹于官场,手中又掌握着那般的权势,唐守忠即便再是个谨慎之人,手上也肯定是没有那么干净的。
如今孙惟德下令都察院就实而论,说不得唐守忠有的事情便是瞒不住的了。
而且,即便是唐守忠所犯之事相比而言算不得什么严重,但只要抓着一丝把柄,杜允文跟陶明哲等人便是绝对不会放过的这个机会,势必要借此大做文章,将唐守忠拉下马。
唐守忠这次,绝对是凶多吉少!
不仅是顾云浩明白这个道理,杜允文、陶明哲、季铭等人更是心知肚明。
一时间,季铭更是心急不已。
而杜允文等人却是如之前一般,丝毫不去触及孙惟德及右相一派的官员,只专心对付季铭。
“师祖,季阁老那边真的是无计可施了么?”对于唐守忠一案,顾云浩也是私下问过孙惟德。
闻言,孙惟德却是叹息一声,沉吟道:“其实如今杜允文步步紧逼,并非乃是季铭的无能,实际是皇上帝位不稳,故而不得不退让的结果。”
“看来,此事的关键不在于季铭,而是在于皇上。”
顾云浩也是点了点头,叹息道:“如今杜允文联合众多世家,通过军中的力量向皇上施压,皇上手中仅仅只掌控着京中的五万禁军,又如何能与之抗衡。”
经过这一次的风波,顾云浩越发将朝局看得明白了。
原本进展良好的新政会突然变成现在这个局面,其实归根到底,不过是因为元化帝的帝位不稳,手中的兵力不足罢了。
之前他将主要目光都是放在了文臣内阁这一方面,却是忽略了最为重要的的东西——军权。
不错,作为君王的元化帝,手中只有薛海麾下的五万禁军是绝对效忠于他的,其余的华朝几十万军队,却是不一定听命于他。
看来,只有元化帝帝位稳固,手握军政大权,方才能真的确保新政得以顺利实施。
“师祖,此案您老人家是不准备掺和了么?”
想了想,顾云浩还是问道。
闻言,孙惟德长叹一声,沉默了半响,最后说道:“且让陈云华他们拖着,看看陛下那边是什么个情况再说吧。”
不错,顾云浩进入都察院之后,便被分派到了副都御史陈云华手下。
只是唐守忠一案,陈云华却是没有让顾云浩涉入进来。
毕竟顾云浩身份特殊,一则是右相门下弟子,二则又是新政的第一个倡导者,若是让顾云浩涉入唐守忠一案,说不得便会有人拿他来作文章。
在唐守忠一案上,孙惟德面上公允处事,但实际上还是稍稍有些向杜允文等人那一方倾斜。
对此,季铭等一众新政派官员纷纷对孙惟德这位右相暗恨不已,甚至有那些沉不住气的开始对孙惟德有些怨怼之辞。
在这样风波不断的朝局之中,几乎每天都有新的动静。
随着杜允文跟陶明哲的步步紧逼,又过了半个多月,季铭一党似乎是真的有些抵挡不住了。
这时,却又是出现了一个令人诧异的说法在朝中传播开来。
当初新政的实施细则,居然是元化恩科状元、右相孙惟德门下得意弟子——顾云浩所拟定!
甚至新政的细则所含括的并非仅仅是税赋改制一项,更是将兵事、教育、边防、商贸等诸多事宜都包含在内。
这个消息来的突然,几乎一两日的功夫,朝中大小官员都听说了此事。
一时间,顾云浩又成为了众人瞩目的中心。
毕竟他乃是右相门下弟子,甚至当初右相还为他亲自主持过冠礼,是孙惟德摆明了要力保之人。
而且,这位顾云浩还是元化二年恩科的魁首,当初殿试,他以一篇提倡新政的文章受到元化帝的看重,点位当科状元,成为华朝立朝一来第一位‘三元及第’之人。
当初既然他都能在殿试的文章中提出新政,那么显然是心中早已思量此事,若是由他制定出新政细则,倒也是极为有可能的。
在一番推敲之后,众人都是认可了这个传言的真实性。
而且更是有人对顾云浩入朝之后的经历进行了分析。
先是以从六品修撰进入翰林院,编修顺德一朝的历史,主要负责《南巡起居录》,而后突然被调任到户部的闵省清吏司。
一年的时间,便自从六品一跃成为了从五品的员外郎,这样的擢升速度,简直是让人难以置信。
而且朝中众人更是关注的是,这位顾云浩调任的地方乃是闵省清吏司。
徐景之案才过去不久,不少人都还记得,徐景之所以被处以绞刑,主要就是因为他在闵地犯了事。
当初户部全面清理全国田地,而徐景那边最先是因着在闵地所为被都察院弹劾,方才由元化帝下令三司会审。
而都察院是右相所分管,顾云浩又是在闵省清吏司,且这顾云浩还是右相孙惟德门下最为看重的弟子……
将这些事情联系到一起,好似有一个答案在缓缓浮出水面。
朝中的官员们对此诧异不已。
难道当初礼部徐景之事并非是他们所看到的那般简单?难道当初徐景一案并非是季铭季阁老主张严惩方才闹得那般大的动静?这一切居然是右相一派在背后操控的结果……
不论如何,顾云浩这一次是彻底被暴到了明处,顿时成为风波的中心。
看着顾云浩与新政细则之事公之于众之后,户部跟工部的官员们纷纷都是松了口气。
守旧派们记恨新政的官员,自然是也不会放过顾云浩。
毕竟乃是顾云浩制定的新政细则,他可是一个最铁杆的新政派。
但是顾云浩乃是右相要保的人,如今顾云浩被牵扯了进来,那么右相一党也别想在此事上撇干净。
有了右相分散杜允文等人带来的压力,对季铭等一众新政官员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杜允文等人却似乎是忘记了顾云浩这个人,仍是将矛头对准了季铭所掌控的户部跟工部,甚至手段更是狠辣果决了不少。
顿时间,整个户部跟工部的官员皆是人人自危,季铭一党的新政官员一个接着一个落马。
六月下旬,户部右侍郎唐守忠一案还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但朝中又出了新的事故。
湘省数十名百姓一同进京敲登闻鼓告御状。
这些百姓所告之人并非旁人,正是身为正二品封疆大吏的湘省巡抚——梁如海。
梁如海乃是季铭门下的得意弟子。
此事一出,季铭更是首尾难顾。
那厢唐守忠还在接受三司会审,这边杜允文等人便开始算计梁如海。
要知道一般敲登闻鼓告御状,那都是有极大的冤情,皇帝都是必须要亲自过问才可。
这些百姓似乎态度很是坚决,即便是知晓了告御状要受一百鞭杖,也是坚持要面圣述冤。
顾云浩也没想到杜允文等人会来这一手对付梁如海,心中顿时一片冰凉。
如此以百姓之名逼迫元化帝,这梁如海多半是要凶多吉少了……
第182章 第182章:(已替换)告御状
湘省数十名百姓齐齐进京敲登闻鼓告御状; 状告湘省巡抚梁如海纵容家仆强占民田,致使这数百户百姓流离失所。
其实对于一省巡抚这样层面上的官员而言; 湘省数十名百姓齐齐进京敲登闻鼓告御状; 状告湘省巡抚梁如海纵容家仆强占民田; 致使数百户百姓流离失所。
其实对于一省巡抚这样层面上的官员而言; 这并不算一个很大的案子。
要知道在这样一个时代之下; 所谓民不与官争,官员之于老百姓,那是有着绝对的特权。
更何况梁如海乃是湘省巡抚; 是正二品大员; 若是放在前世来看,那可是正部级的高官。
如此官员本就难有两个干净之人; 家里仆人狗仗人势; 欺压老百姓更是早就司空见惯的了。
只是此事在这个敏感的时期爆出来; 即便是寻常之事也变得极为不寻常。
梁如海可是季铭的得意门生。
季铭一党最重要的几个人物分别为钱卓然、唐守忠跟梁如海。
眼下唐守忠正在接受三司会审; 这边梁如海也陷入了旋涡之中,这对季铭而言,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杜允文这一手,顾云浩也是觉得心中叹服。
这个左相动起手来还真是又快又狠。
不错; 在顾云浩看来; 梁如海被那湘省的数十名百姓参告之事并非偶然,更多的可能是被杜允文跟陶明哲所设计。
须知; 湘省虽然离京算不得远; 但上京一趟也还是需要十多天的时间。
这些百姓这般齐心的放下家中的活计; 这么相约进京告御状,本就是一件不太正常之事。
而且,梁如海能升任到湘省巡抚的位置,自然也不是一个蠢人。
在这样的档口,朝中风云突变,季铭一党官员步履维艰,梁如海自然是会小心行事,生怕被人抓住了把柄。
自然,那些告御状的湘省百姓所言未必是假话,但应该不至于到了必须上京告御状的地步。
而且,说起这些湘省百姓告御状时所言之事,分明是应当首先状告梁如海的那位狗仗人势的家仆,其次才能论梁如海的包庇之罪。
很显然,在这样形势危急的时候,梁如海只怕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也不会傻到用自己的乌纱帽为代价去包庇一个仆人。
故此,若是梁如海真的知晓此事,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必然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安抚这些百姓,从而息事宁人,免得节外生枝被人抓住了把柄。
但若是梁如海不知此事,那些湘省百姓若是在湘省境内击鼓鸣冤,梁如海也能得到消息。
毕竟朝中这段时间以来的变故早就为华朝官场所知晓,湘省那边的官员自然也是听说过了季铭跟梁如海眼下的处境,若是此刻湘省境内有百姓状告梁如海或是梁家仆人,一般的湘省官员那都不敢轻举妄动,多半会向巡抚衙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