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宦海[科举]-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即便是对死谏之事厌恶至极,但萧穆言好歹身为一国之君,掩藏情绪那是君王的基本功。
再加上萧穆言如此君主,显然不是一个心胸狭隘之人,又怎么会因着这一件事震怒这么久?
不过是借题发挥,以此事佯装震怒,随即发落一些平日想要处置的官员罢了。
至于那些被发落的官员; 只要细细留意的话; 却是能看出一些什么迹象来。
顾云浩虽然并未在权力中心; 不知内里之事; 但也留意到了一事。
元化帝近来处置的官员,大多乃是礼部或兵部之人。
礼部跟兵部……
作为草拟新政之策的顾云浩; 自然是晓得新政除了税改之后; 下一步将行何事。
因而; 看着元化帝如今此题发挥; 对礼部跟兵部进行清洗,顾云浩心中自然是明白萧穆言的目的。
这是要为税改之后的兵事跟官学改革做准备呢!
由于原本就有税改的基本方略,户部的人动作极快,不过三日的功夫便将税改细则拟定好了。
在呈交元化帝御览之后,只稍作了修改。
三月中旬,由户部拟定税改细则,外加翰林院拟写诏书之后,加盖天子之宝,正式发出布告,昭示华朝上下。
税赋改制在众人的关注之下,正式开始!
季铭作为户部尚书,又是今次新政税改的总裁,自然是众人瞩目,其权势更甚,甚至有力压三位宰相的势头。
此外,季航主理的改良版邸报亦是同步刊文,为新政税改之事摇旗呐喊。
要知道如今的邸报与曾经不同,在顾云浩的建议下,季航将邸报分作两个版本。
一个与先前一样,乃是供各地官员参阅。而另一版却是面向寻常百姓,不仅语言上通俗易懂,且言辞中更是带着几分煽动引导之意。
一如先前郭槐死谏之事,为免朝野内外不晓得内情,妄议元化帝。在税改诏令颁发全国之后,季航更是通过邸报发声,细述郭槐阻挠税改的种种,而后又刊一文,明言税改对于百姓之利。
在季航看来,毕竟那郭槐是被诛灭九族了的,未免百姓非议,以致有碍元化帝名声,还是应当将此事明示天下才是。
如今的邸报已经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仅是那些认字的百姓时时关注邸报,就是那些不识字的,也爱让人读给他们听。
郭槐死谏而被株连九族之事,原本这些百姓们大多都是不知情的,只有一些稍有门道的人略知一二。
然而此事若是广为人知的话,是极为容易被人曲解的。
毕竟华朝立朝数十年,还未有过哪位帝王如此诛谁九族,也从未有过在太和殿死谏撞柱子之事。
而且,这事怎么看,那位死谏的五品官员都像是受屈的弱势一方。
不过,随着户部税改细则的颁发,季航在于邸报之上言及郭槐阻挠税改之事,另外再加以引导,整个华朝上下的百姓都不住拍手称好。
开玩笑!好不容易皇帝老子想要为他们老百姓做件事,施行税改减轻他们这些百姓的负担。
那什么寺里的五品小官居然还敢阻挠,甚至就算是死也不让他们这些老百姓受益。
这简直是损人不利己嘛!
还好皇帝老子没有被他忽悠了去,若是真的不施行税改,那百姓们可不是被那郭槐给坑惨了。
这种人就是该死!皇帝老子做得好!
在看了邸报之后,百姓们不仅厌恶郭槐的行径,也颇为心疼他们的皇上。
多好的皇上啊,这么为百姓着想,偏偏怎么有郭槐这样的臣子,简直是搅屎棍嘛!
原本元化帝处置郭槐,本质上来说是为了他的帝王之威,现在了解到百姓的言论,心中亦是颇为意外。
看来这个邸报还真是有些用处……
简直是个控制舆论,引导民众思想的利器。
直到这个时候,元化帝方才算是真的看到邸报的作用,当下又是想起了翰林院那个名为顾云浩的修撰。
顾云浩自然是不晓得元化帝心中所想。
只是在新政开始之后不久,他便接到吏部的调令。
不错,顾云浩升官了。
户部员外郎,从五品官职。
他原本为翰林院修撰,乃是从六品官职,现在一跃两级,直接升任从五品的员外郎,算是圣恩浩荡了。
不过,这些是正如他意。
毕竟新政之事是他所愿,如今户部税改,他自然也是想要参与其中,为新政出谋划策。
如今调任户部,又升了官,他哪里有不高兴的。
翰林院内,顾云浩将公务室内的资料整理清楚,而后一一交予赵启收存好。
“大人。”
虽然相处时间并不久,但赵启作为顾云浩麾下的院侍,平日里两人相处的也颇为愉快,当下见顾云浩离开,也还是有些面带憾色:“在下一早便知大人心志高远,今次得偿所愿,盼大人今后平步青云。”
作为顾云浩身边的下属,赵启自然晓得这位状元郎一心想着新政之事。
即便此事并非他一个小小院侍能说得上话的,但赵启也是心中明了。这新政一事,实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若真能顺利实施,今后他们华朝上下必当有一番新气象。
因而,对于敢在殿试时提出新政的顾云浩,赵启一直是心存敬意的。
“多谢。我定当竭尽全力。”顾云浩知晓赵启说的乃是新政之事,便一脸诚挚地应下。
“在下只愿今后能有一日,可伴大人左右,为百姓做点事。”
闻言,顾云浩目色微动。
没想到他如今也有人投诚了。
不过经过这段时间的共事,顾云浩也算颇为了解这个赵启,亦是觉得此人学识品性都不错,是一个难得的好帮手。
“好,若真有那一日,我必当邀你。”
顾云浩点了点头,含笑说道。
*****
待翰林院那边的工作交接完毕,顾云浩不敢耽搁,直接就去了户部报道。
户部原本就是公务比较琐碎的部门,如今因着税改之事,更是忙了不少,再加上季铭催的紧,官员们平时当值办差,那都跟打仗似得。
“下官顾云浩,见过侍郎大人。”
待到户部报道之时,部里侍从却是将他领到了左侍郎钱卓然处。
户部的两位侍郎虽然平起平坐,但平时还是有分工的。
钱卓然管理户部的内政、人事,以及全国田地、军需、俸禄和国库开支等事宜,而右侍郎唐守忠则是分管户籍、关税、税赋等税入之事。
虽然顾云浩现今乃是从五品的员外郎,看着前途似锦,但户部官员众多,除了季铭这个尚书之外,还另有侍郎、郎中等数名。
从五品的官阶,在户部而言,其实也算不得多高。
季铭身为两朝阁老,在主政户部的同时,又还是工部尚书,自然是没有时间和功夫去处理这些小事的。
因而,户部的一应内务,皆是有钱卓然全权负责。
“恩,不必如此客气。”
对于顾云浩的到来,钱卓然自然是比较满意的。毕竟顾云浩乃是第一个提出新政的人,而且又年纪轻轻,眼下户部正是用人之时,多了这样一个员外郎,绝对是件好事。
钱卓然想了想,又道:“眼下户部事多,各地都在清理人口,丈量田地,其中闽地那边事多一些,你且去闽地清吏司吧。”
闽地?
听闻钱卓然的指派,顾云浩眯了眯眼,不动神色地应道:“是,一切都听左侍郎大人安排。”
按着本朝官制,户部铺开的摊子不小,首先户部的‘一把手’乃是户部尚书,其次便是为正三品的左右两位侍郎。在此之后,全国各地每一个省,对应户部都会单设一个清吏司,另外还有照磨所、印钞局、广积库等十多个下属部门。
值得一提的是,户部对应而设的各省清吏司,都有正五品郎中一名、从五品员外郎一名、正六品主事两名以及从九品的司务数名。
他们华朝共有二十三省,因而户部设有二十三个地方清吏司,并配齐了相应的官员,其中正五品的郎中为各司的负责人。
而从五品的员外郎则襄助郎中,共同主理一司事务,可以算是各司的‘二把手’了。
顾云浩刚刚调任户部员外郎,自然是要入一省清吏司的,然而他却没想到居然会将他派去闽地清吏司。
毕竟闽地的世家大族众多,就连钱卓然他们钱家,也是在闽地的。
更重要的是……徐景,徐景乃是闽省人。
他先前被元化帝传召,曾借着论及税改之事时,说起徐景在闽省的势力,甚至连徐景的八闽粮庄都提到明面上了。
第149章 第149章:闽省清吏司
顾云浩知道现在税改开始; 户部上下都在忙着这事,而各省清吏司的第一件要务,便是重新清点丈量各省田地。
而现在却是这般巧; 钱卓然让他去闽省清吏司?
不过即便是如此安排,他亦是不惧的。
而且; 说不定还可以借此机会; 有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里钱卓然看着顾云浩并无什么不满之色,眼中亦是微微带笑; 吃了口茶,继续又道:“如今户部人手紧缺,就是原本的侍从也都分派到了各司; 倒是不能再给你指派侍从; 只得待过些时日; 新招了一些可靠的; 再派给你吧。”
与端茶递水的杂役不同,六部的这些侍从们虽然并非是有正式编制的官员,但都是读书人出身,平日里的工作也是襄助部中官员处理政务的。
往直接点了说; 这户部的侍从跟翰林院的职能差不多,其实就相当与这些官员的秘书。
顾云浩眼下官阶虽然算不上高,但好歹也是一司里面的‘二把手’,自然是应当配有侍从的。
不过见钱卓然说人手不够; 他自然也不会多言。
毕竟眼下户部正在全力开始税改; 在这个关键时刻; 即便是侍从,也还是需得要用信得过的人才是。
更何况他还被分到情况复杂的闽省清吏司,自然更是要小心才好。
“下官明白。”顾云浩点头道。
不过钱卓然此刻又是眼珠一转,随即说道:“闽省清吏司那边确实要需得注意一些,不若这样,你那边若是有信得过之人,也可招进来,从此跟着你便是了。”
身为在朝多年的户部左侍郎,老家又在闽地,钱卓然自然晓得各省中闽地情况最是复杂。
如今部中侍从不够,招几个读书人进来倒是小事,怕就怕从中出个什么问题,那岂非是他这个专管内务的侍郎的责任?
倒还不如让这顾云浩自己物色人选,即便真的出了什么事,也是他顾云浩识人不清,怨不得旁人。
顾云浩自然也猜到了钱卓然的心思,当下思忖了片刻,便道:“下官曾在翰林院有一侍从,品性不错,待下官问过他,看此人是否有意来户部吧?”
说到这里,顾云浩又顿了顿,继续道:“若是那人不愿,还是要劳烦侍郎大人。”
“恩,你且去吧。”
钱卓然达到目的,含笑应下,便遣了顾云浩自去闽省清吏司报道。
寻常来说,各省清吏司一般都是仅三名司务,但或许因着闽省情况复杂,自新政开始之后,钱卓然又为闽省清吏司这边加派了两人过来。
户部的官员较多,一般只有正六品主事以上的官员才有自己的侍从,因而他们闽省清吏司这边,其实除了九名官员之外,还另有三名侍从。
当然,由于顾云浩新到任,他的侍从还未选定,因而再过两天,他们司里还会再添一人。
如此十二三个人的部门,虽然算不上多大,但也绝对是不小了。
户部的格局划分的极为规整,前面乃是部中尚书、两位侍郎的公务室,以及各下属部门。而后衙,方才是各省清吏司所在。
顾云浩在司务的指引下到了闽省清吏司的公务室。
因着户部的部门和官员众多,公务室也比寻常部门要紧上一些,他们闽省清吏司一共九名官员,外加三名侍从,一共才三间公务室。
其中作为司里‘一把手’的郎中陆安宁自然是独用一间,员外郎跟两位主事三人共用一件,剩余一间较大的公务室则是五名司务跟侍从使用。
此时,郎中陆安宁正在查阅闽省的田地登记册子。
陆安宁今年不过四十多岁,然华发早生,加上近来事忙,整个人显得比实际年纪要苍老许多。
只见他一脸凝重地放下原来的田地登记簿,眉头仍是未见一丝舒展。
端起茶碗吃客口茶,陆安宁不由伸出手指捏了捏自己的眉心。
闽省那边瞒报土地很严重啊……
“陆郎中,左侍郎大人吩咐下官引了顾云浩顾大人来了。”那司务敲了敲门,在得了陆安宁的允准之后,便进屋说道。
顾云浩?
听到这个名字,陆安宁神色微动:“请进来。”
顾云浩踏入房门,上前拱了拱手道:“下官顾云浩,见过陆郎中。”
闻言,陆安宁放下手里的茶碗,笑道:“早便听闻顾大人之名,今日幸得左侍郎大人体恤,派了顾大人前来相助,若不然咱们这闽省清吏司怕是要落后于人了。”
户部二十三省清吏司都属于平级单位,因而即使大家平日里私下相处的不错,但在工作上还是有一个竞争关系。
陆安宁现在才四十多岁,在官途之中,正是属于年富力强的时候,自然对自己的仕途还有追求。
因而由他主管的闽省清吏司,一直以来,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想要走在其余各司的前头。
这也乃是人之常情,顾云浩并不反感陆安宁的这种思想,听闻他此言,便笑道:“大人过誉,既然下官为闽省清吏司的官员,自然一切听从大人吩咐。”
见着顾云浩态度不卑不亢,言辞颇为诚挚,又丝毫不见年轻人的自满傲气,陆安宁对这位新来的助手也比较满意。
“好。”
陆安宁打发了那名指引顾云浩的司务,又问:“前些时日听闻说是现在人手紧,你的侍从可指派了?”
“未曾。”
顾云浩摇了摇头,说道:“左侍郎大人说让下官可自己寻摸一个。”
“可有合适的人选?”陆安宁又问。
“倒是有一个,乃是下官在翰林院的院侍从,只是不晓得他愿意与否。”
顾云浩所说的人自然是赵启。
他在离开翰林院的时候,赵启已经向他投诚了。
眼下户部这边缺人,顾云浩的第一反应,便是准备将赵启聘任到户部。
只是赵启乃是读书人,读书人一般都向往翰林院,也是不知赵启愿意不愿意。
听闻顾云浩此言,陆安宁便只笑笑,说道:“如此甚好,翰林院的院侍想来是错不了的。”
言罢,陆安宁就起身携着顾云浩到去介绍给司里众人认识。
他们司里的两位正六品主事分别为杨光跟李辉。
两人都年纪不大,都还未到四十。
至于户部的司务,那都只是从九品的官职,基本都并非两榜进士出身,而是由举人补的差,或是荫封得的官职。
本朝优待士人,规定只要官居正四品以上,都可以为家中取得秀才功名的读书人,求一个荫封的官身。
“见过顾大人。”
顾云浩乃是从五品的员外郎,是他们司里的‘二把手’,因此,大家见着他,都还是比较客气。
“不必多礼。”顾云浩笑着点头道。
介绍完毕之后,陆安宁又嘱咐杨光道:“杨主事,今后闽省一带田地丈量之事,便由顾大人主理,你必当全力协助才好。”
“是,下官明白,自当竭尽全力。”杨光拱手一礼,应了下来。
但顾云浩听到陆安宁的话,却是目色一闪。
如今户部全力推行税改,目前还是在初期阶段,主要的任务是清理丈量全国田地,其次便是再次统计全国的人口。
因而,每一省的清吏司现在的工作都是分为这两大块。
他才一到任,这陆安宁便将清理田地这一事推了过来……
看来,闽省的情况只怕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艰难许多。
这很明显是将难题推给了顾云浩,陆安宁对自己的决定好似也有些不好意思,在吩咐完杨光之后,又含笑向顾云浩解释道:“闽省的人口瞒报较为严重,也需得注意才可,如此咱们两人各负责一项,再有杨主事协助你,整体上咱们司也能进展的快些。”
闻言,顾云浩心中不由暗笑。
这陆安宁倒是打的好算盘,说起来是他们两人一人负责一项,但他自己却挑了轻松又不得罪人的人口清理之事。
却是将内里牵扯较多的田地之事交给他负责?
虽然心里知晓陆安宁的小心思,但顾云浩也并未多言,只点了点头应下。
没办法,谁让陆安宁是正五品的郎中,而他是从五品的员外郎呢?
所谓官大半级压死人,整个闽省清吏司为陆安宁负责,陆安宁如此安排,表面上又说得过去,他也不能毫无由头的撂挑子说不干。
见着顾云浩还算颇为识趣懂规矩,陆安宁不由也松了口气。
他是知晓这位新科状元郎顾云浩的身份背景。
不过一个农家子出身,然而去拜了淮安知府江程云为师,从此攀附上了右相孙惟德,成为右相门下的得意弟子。
可真是好运气啊!
陆安宁先前便知晓这位顾云浩会被派到他们司,先前还在担心这位顾状元会借着右相的权势,在司里搅风搅雨,不服自己的安排。
但现在看来,好似这顾云浩年纪轻轻,却是比较懂官场规矩,不是个仗势张扬之人。
即便指派了艰难的差事,不论他心底如何思量,但面上却是不见丝毫不悦。
如此人物,难怪能让右相大人那般看重……
第150章 第150章:幕僚
在户部熟悉了两日,顾云浩便书信一封; 让巴九送去了翰林院; 交予赵启。
虽然赵启只是一个院侍; 在翰林院并不起眼,但顾云浩还是有些心虚。
毕竟他也是从翰林院出来的; 现在进了户部没两天; 就这么反过头去让翰林院的院侍到户部跟随自己,总归是觉得有些怪怪的。
挖墙脚什么的,还真不是他的特长。
这日,户部散职之后,顾云浩并未急着回家; 反而牵着马在朱雀街慢行。
到了明月楼,将马交予伙计牵至后院,顾云浩则独自上楼。
“顾大人。”
及至二楼的雅室; 就见赵启早已等候在此。
“快坐。”顾云浩点了点头,抬步进入雅室,临窗坐下; 便又招呼赵启。
两人坐定之后; 原本侍立在一旁的巴九退了出去。
“不知大人今日邀赵某来这明月楼; 可是有何吩咐?”赵启率先开口问。
顾云浩思忖了片刻; 还是直接了当地道:“现下我在户部那边尚缺一个帮手; 不知你可有意?”
闻言; 赵启不禁愣住了。
“大人; 在下斗胆问一句。”
想了想; 赵启问道:“如今税改,户部权势更甚,想要入户部的读书人数不胜数,不知大人为何看上了在下?”
赵启这话其实是一句实话。
因着税改之事,户部在六部中的声望极高,就是元化帝也明显更为看重户部一些。
而且现今户部尚书季铭主持新政,历来主持新政之人都必得是大权在握的。
季铭现在已经主政两部,又是两朝阁老,只怕随着新政税改的继续推进,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位季阁老便会内阁拜相。
税改之后,户部的所有官员自然都成了有功之人,更进一步是必然的。
而作为户部的侍从,也是参与了税改的,若是能在部里表现的不错,即便见不到季铭这位大佬,但要是放低要求,取得某些五品郎中的赏识,倒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
要知道税改之后,那些户部的正五品郎中,基本都会官升一级,今后前途无量,能攀扯上点关系,对部里那些侍从读书人们绝对是件好事,说不定还有助于今后的科考。
当然,假使能入了钱卓然跟唐守忠这两位侍郎的眼,那更是意外之喜了。
因此,从目前来看,户部的侍从绝对是各个衙门里前途最为光明的,许多读书人想要历练或是攀关系,都会选择户部。
“你这话虽是不错,但如今户部水深,税改之事不容有失,即便招人入部,也是要看品性。”
看着赵启,顾云浩嘴角一扬,眼中带着几分笑意,说道:“而我,相信你。”
听到这话,赵启目色微动,胸口的起伏也明显了些。
他显然是有些没有想到的。
这位在儒林士子中颇有声望的年轻状元郎,居然会真的看重他这么一个还未中举的秀才……
在这个时候,赵启也不得不承认,顾云浩这话,确实让他很有满足感。
“大人,在下敢问一句,你当初殿试的文章,到底乃是为何?”
赵启问出了自己心中压着已久的疑惑。
作为本朝最年轻的状元郎,又华朝数年来第一个‘三元及第’,顾云浩会试、殿试的文章,赵启全都拜读过了。
在一面感叹顾云浩的文采之时,赵启也更是为之喝彩。
特别是殿试一文中言及的新政之事,让人只觉心神大振。
然而在敬佩之后,赵启心中还是存有疑惑。
殿试‘不以规矩’那一策论,不知这位状元郎是为了迎合元化帝心思,还是借着殿试将自己的政见上达天听?
“两者皆有。”
顾云浩毫不掩饰,然而却还是有些没有想到赵启会如此在意此事,转而问道:“只是何来如此一问?”
这时,赵启却直直地站起身来,对着顾云浩恭敬一礼,道:“在下虽是不才,无法在举业上更进一步,然也盼着能以微薄之力为我华朝百姓做些事,大人殿试一文振聋发聩,在下愿追随左右,为大人所驱使。”
顾云浩话已经说到这个地步,赵启已然全部明白了。
为何殿试乃至被点中状元之后,这位原本风光无限的状元郎,会被翰林院陈凯元指派去修撰《南巡起居录》,又为何在户部风波渐起的时候,右相孙惟德会那般大张旗鼓的为他举办冠礼。
原来自殿试一文之后,这位看似前程似锦的‘三元及第’的状元郎,实际一直处于危局之中,为一众世家大族所憎恶。
然而在这样的危机之中,顾云浩还是从未改变初衷,直到他入宫面圣之后,元化帝方才下令改良邸报,开始税赋改制。
虽然这一切并未放到明面上来,但赵启在翰林院跟随顾云浩了一段时日,几经推敲,便猜到了这位状元郎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在弄清楚这些之后,赵启心中满满的叹服。
虽然眼前这位少年比他还小上许多岁,但这一丝也不影响他对这位少年的敬意。
但顾云浩却是不晓得赵启心中所想,见着他突然如此郑重,也还是有些诧异:“博彦,这乃是何意?”
赵启,字博彦。
“在下愿随大人去户部,然却并非为户部之人,只盼今后亦能随大人左右。”赵启说道。
这时,顾云浩也明白过来了。
感情这赵启是要追随自己,身为他门下的幕僚,而并非乃是户部的侍从而已。
这个顾云浩倒是知道的。
本朝官员,基本都爱养些门客幕僚,然而却并非每一个官员都会如此。
第一种养幕僚的,乃要么是官阶较高的官员,或是为政一方的官员,比如他的老师江程云,还有他们越省的提学李霖越,门下都养了些幕僚。
对于这些为政一方的官员来说,幕僚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是帮助他们处理政务。
毕竟在这个时代,集权比较严重,许多事情并非一个人能忙得过来的,因此便需要幕僚或是师爷来帮忙处理。
第二种就是家里特别有钱有势的,这个就如前世看的小说《红楼梦》里面的贾政,那贾政不过跟顾云浩一样,乃是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官阶不高,也不需为政一方,但门下还是养了不少清客幕僚。
对这一种情况来说,幕僚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装点门面,以及偶尔半点闲事。
很显然,顾云浩跟这两种情况都是搭不上勾的。
一则他官阶不高,只是从五品,手头也没多少忙不完的政务。二则他乃是农家苦孩子出身,好不容易中了状元,但也没什么积蓄,家里也才算刚刚脱贫奔小康,自然是没有条件养幕僚的。
需知养幕僚,那并非是给些银子生活费那般简单。
而是幕僚的住所、家中亲族,都需得一肩挑的负担起来。
“博彦,此事只怕……”
然而顾云浩话还没说完,便被赵启打断道:“在下家中虽并不富贵,但自给有余,并不需要大人关照日常之事。”
说到这里,赵启又顿了顿,继续说道:“当然,若有一日,大人高升了,再论及此事亦可。”
这其实就是眼下不预备给顾云浩增加负担,只待日后有条件了,他们再如寻常官员跟幕僚那般相处。
赵启都已经将话说到这个地步,顾云浩也自然不会再多言其他,忙起身携着他坐下,道:“博彦如此相待,我顾某何德何能,今后若能如博彦所言,某必不忘君。”
这话明显是已经同意了。
赵启畅然起身,正式的行礼道:“赵博彦见过东翁。”
“咱们此番之后,虽是宾主,然我亦是希望莫要如此客套。”
顾云浩还是有些不习惯赵启如此客气恭敬,便道:“听闻博彦方才所言,亦是有心于新政之事,如此志同道合,又何必来言宾主,咱们只论知己才好。”
听闻此话,赵启又是感动又是震惊。
他乃是读书人,虽然有些才学,但终究还只是个秀才而已。
然东翁顾云浩却乃是‘三元及第’的年轻状元郎,又是新政之策的第一个倡导者,还是右相孙惟德门下得意弟子,如此人物,他是从未想过能与自己引为知己的。
“多谢东翁抬爱,在下明白了。”
赵启并非是个故作姿态之人,见着顾云浩如此相待,心中感念之余,也不多言其他,只重重地点头应下。
“博彦,以你的才学,应当早已中举才是。”
顾云浩想了想,还是说出心里的疑惑:“只是为何却似对科考并不上心一般?”
赵启并非一介庸人,学识颇佳,即便未必能取中进士,但考上举人还是有可能的,而且这赵启年纪又不大。
但是在翰林院相处的那一段时间里,顾云浩只觉这赵启好似对科考并不上心,因而对此事一直存着疑惑。
“东翁不知,前些年,在下家中祖父为人诬告,虽是使了银子并未判重刑,然却还是羁押了半年。”
赵启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虽然本朝改制,若并未为官,又非犯重罪,不会因此剥夺功名,但此生亦是无法参加科考的。”
原来是这么回事……
似察觉到了赵启眼中的落寞之色,顾云浩将手边的茶碗移至他的面前。
“博彦,往事已过,咱们只待来日。”
第15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