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宦海[科举]-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右相孙惟德,虽然是顾云浩的师祖,但总归是隔了一层,加之自元化帝即位以来,右相行事愈发小心避让,似有退下来的意思。
    因此,季航私心想着,若真是好友顾云浩出了事,右相不一定会倾力相帮。
    顾云浩知晓季航是在为自己担忧,当下却是眉尖一扬,说道:“不必了,圣上乃是心怀广博的明君,怎会圣意反复,咱们只管静待着就是了。眼下着急的不该是咱们。”
    听了这话,季航先是一怔,随即看向好友。
    只见顾云浩面色不变,但眼中却尽是兴奋之色。
    “云浩,你的意思是……”
    “新政之事,陛下必然是真的放在心上了。”
    说到这里,顾云浩看向季航,微笑说道:“说不定再过不久,陛下应当就会作出决断。”
    沉默了一上午,此刻面对知己好友,顾云浩终于是掩不住心底的那股兴奋,当下便说了出来。
    天知道在听闻陈凯元对他的安排之后,他心里有多么的高兴。
    听闻好友如此说,季航亦是欢喜不已,多年来他都很是信任顾云浩的判断,但还是觉得有些不解,遂疑惑道:“若真是如此,那自然是件好事,只是你又如何得知……”
    “正因为陛下圣心之故,方才有人坐不住,干涉翰林院派差,若不是陛下有新政之心,我不过一个才入朝的进士,何至于会被人如此放在眼里。”
    说到这里,顾云浩伸出手指点了点书案,眼中尽是笑意。
 
第134章 第134章:户部事端

    入翰林院当值以后; 顾云浩的生活一下子也忙碌了不少。
    虽然差事并不算很多,但他还是颇为上心。
    只是修撰《南巡起居实录》这事就安排了他一人,因此这里面的进度就需要他自己把握。
    为此,顾云浩先是将所有资料翻查了一番,而后又对顺德帝两次南巡的时间进行了比照; 方才发现其实这项任务也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轻松。
    虽然先前已经有人撰写了一部分; 但却差漏较多; 需要很花一些功夫去整理完善。
    算了下时间,顾云浩先是将整个撰史任务制定了一个时间进度表,将所有的事情都进行细化再具体安排时间。
    当然; 在这个进度单里面; 顾云浩是将赵启纳入进来了的。
    经过这些日子的相处,顾云浩越发觉得这个名叫赵启的院侍是一个可用之人。
    赵启虽然只取得了个秀才的功名; 但其学问文章却是极好的,又写了一手漂亮的好字。
    在顾云浩看来,赵启并非是池中之物; 学问更是应该极有机会中举的。
    只是不晓得为何; 赵启却是对科考之事好似并不怎么上心的样子。
    这一点倒是让顾云浩颇为意外,毕竟天下的读书人; 大多都是想要在科考一途上走的更远一些。
    这位赵启年纪又不大,不过三十五岁,可谓是正值盛年; 怎会如此看淡举业?
    为此; 顾云浩也曾试探地问过两句; 不过赵启不愿多言,他自然也不会勉强,只压下心中的疑惑罢了。
    但是在公事上,赵启绝对是个很不错的助手。
    有了他的相助,顾云浩只觉得轻松不少,进度也较他预想的要快上一些。
    五月就在这样的紧张和忙碌之中过去了,在这一个月的时间内,顾云浩极快地适应了翰林院的环境,对于撰写《南巡起居实录》一事也算是胸有成竹,心里亦是觉得轻松了不少。
    只是在这一个月里,朝中出奇的平静,平静得甚至让人心生忧虑。
    “夫君,那宅子是在北城,故而价钱要贵上一些,但是院子还挺宽敞的。”
    这日,顾云浩休沐,赵妍便要拉着他去看房子。
    自顾云浩被点中状元之后,他们便商量着要在雍京城买一处宅子。
    京城居不易,像他们这些寒门子弟若是想买个差不多的居所,其实大多都还是比较艰难的。
    不过好在他考中的是状元,元化帝又颇为贴心的赐下了一百金,有了这一笔钱,自然也是能买个不错的房子的。
    即便是手头有些银子,但听闻赵妍说看的房子是在北城,顾云浩仍是觉得有些不确定起来。
    毕竟北城可是大明宫的,京中各大衙门也都聚集在北城,就是他们翰林院,所处的位置也是在北城的。
    北城更可谓是寸土寸金,不仅住着那些世家大族,京中更是有一半以上的官员都住在这里,因着这个缘故,北城被称为权贵的聚集地。
    “咱们的银子够么?”
    想了想,顾云浩还是决定先问问价钱。
    “七百两银子,是一个二进的院子,周围环境也不错……”
    见着顾云浩相问,赵妍便笑着介绍那处宅院的情况。
    听完值周,顾云浩亦是觉得赵妍的眼光不错。
    那宅子原本住的乃是都察院的一个官员,只因前些日子被外放了,所以决定卖掉京中的院子。
    不得不说,这个价格确实是比较公道的。
    虽然在西城,同样的二进小院只需三四百两就可买到手,但北城却是不一样的,贵上一倍也正常。
    见着赵妍说起来好似颇为喜欢的样子,顾云浩也决定先去看看。
    他们现在手头还有一千五百多两,即便买了那处宅子,又花点钱添置家具,应该还有些结余。
    而且他现在已经授官,是有俸禄的,日子应该还是能过得下去。
    略微一思索,顾云浩便点头应下。
    夫妻两人带上巴九,一路去了北城,看了房子,都还是比较满意,当下便付了定金买下来。
    自然后面的事情是不用顾云浩多操心的,赵妍带着巴九和碧翠,又是找人打扫,又是添置家具,不过半月便拾掇好了。
    寻了一个吉日,众人收拾好行李,租了辆马车,来回跑了几趟,便搬了家。
    搬到新家之后,赵妍虽然又买了几个下人,但院子却大了许多,因而住的也还是很宽敞。
    对于顾云浩而言,也是松了口气。
    总算是给妻子儿女了一个稳定的居所。
    他还是保留着传统国人的思想,就认为身为男人,最基本的便是要给妻儿提供一个安稳的生活,而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住所,这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
    当然,对于他自己而言,最明显的实惠便是,每天上下班变得方便多了。
    现在只需要两刻钟的时间,他便能从家里步行到翰林院,这已经算是非常近了。
    只是他却也并没有将太多的心思放在乔迁新居的事情上,毕竟五月过去之后,朝中的局势就变得有些不同寻常。
    最大的事,便是是六月初,户部尚书王守和告老辞官。
    王守和今年刚巧六十岁,虽然不年轻了,但在尚书和内阁大臣这个层面来说,其实也并不算年老。
    但却是这位还不年迈的王阁老,在前些日子以身体不佳,年岁渐老的理由,向元化帝递交了奏折请求辞官归乡。
    此事一出,满朝诧异。
    毕竟眼下内阁形势微妙,左相杜允文跟副相陶明哲都曾牵扯进夺嫡之争,眼下新帝即位,说不准什么时候内阁的相位就会出现变动。
    而王阁老的年纪在阁臣中并不算大,又入阁多年,若是左相跟副相倒了,他是极有机会上位的。
    因此,在元化帝即位之后,甚至有一部分人开始向王阁老靠拢。
    要知道这位王阁老可是与右相孙惟德政见不合,假使左相跟副相倒了,元化帝为了制衡右相孙惟德,十有八九便会提拔这位与孙惟德素有不睦的王阁老。
    只是却不想在这个众人都看好王阁老的时候,他居然突然提出要告老还乡……
    而更令人诧异的是,在王阁老请辞的奏折呈上去之后,元化帝却是准了!
    这样一来,众人更是有些看不透此事了。
    有的人思虑过后,认定是元化帝有意抬举右相孙惟德,想要先行剪除左相跟副相的羽翼。
    而有的人却是认为元化帝此举,乃是为了稳住左相跟副相。
    只是,这些都并不是这些官员们最为关注的。
    此事一出,朝中官员们,特别是户部官员们最为在意的,那便是户部尚书一职会由何人担任。
    要知道户部那可是油水衙门,而户部尚书一职,更是重要非常,不仅在六部尚书中颇有地位,更是能入内阁的。
    因而,近段时间以来,官员们大多是将注意力放在这件事上。
    户部的一众官员更是较往常忙碌了不少。
    不为其他,不过是忙着打听是何人将接管户部,打听到了眉目之后,又想着办法的去传说中的新尚书跟前刷好感度。
    只是这一次却不同以往,这些官员们打听了许久,却终究还是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当然,这乃是户部的事,与顾云浩关系不大。
    只是在这一天,顾云浩正收拾了书案,却见一个小厮前来传话。
    “顾大人,右相大人遣了小的来传话,说是让您晚点去一趟相府。”那小厮恭敬地说道。
    闻言,顾云浩点了点头应下:“知道了,你且去回禀右相大人,我这边一散职就过去。”
    “是。”那小厮应了一声,便被赵启引了出去。
    这里顾云浩却是陷入了沉思。
    王阁老素来与师祖政见不合,现在辞官归乡,外面又有传闻说元化帝此举是为了抬举师祖,但顾云浩心里却不那么认为。
    即便元化帝因着曾经夺嫡之事,对左相跟副相心存疑虑,但也未必就会真的信任师祖这个右相。
    而且,师祖已经是身为右相,可谓位极人臣。元化帝身为帝王,不制衡打压其权势便是极大的宽容,又哪里会那么大的心反而去抬举呢?
    因此,王阁老此次辞官,对于师祖这个右相而言,其实并非是一件好事。
    毕竟师祖与王阁老不睦,这已经是满朝皆知的事,现在王阁老辞官,左相跟副相处境尴尬,那么他这个右相没了人制衡,也不知道元化帝心底是如何想的。
    想到这里,顾云浩也生出了几分担忧。
    他不过是一个新任的翰林罢了,有些层面的事情,是他完全接触和了解不到的。
    一切只得等散职后见过师祖再说了。
    思及至此,顾云浩不由抚了抚额。
    户部啊,那可不是一般的地方,管着整个华朝的银钱赋税。
    这王阁老年纪又不大,说不定几年之后便会更进一步身居相位,怎么会突然辞官……
    难道是……
    这时,顾云浩突然想起一事,随即更是目色一凛,眉头也跟着蹙了蹙。
    越想越是觉得心思明朗,只恨不得立马散职,得以去孙府寻师祖问个清楚。
 
第135章 第135章:尚书人选

    右相府; 孙惟德的书房竹香居内。
    “师祖,户部那边如此大的动静,可是圣上对新政之事有了决断?”
    虽然极力克制,但顾云浩还是忍不住出言问道。
    要知道历来的变革新政; 那都是首先从税赋入手的。
    他殿试的文章; 亦是首先提到的便是改革税制。
    而户部管理着整个华朝的赋税钱银,若真是元化帝要新政变革; 那么换一个更为贴心的户部尚书; 便是情理中事。
    毕竟王阁老虽然颇有才干,但行政之风却是比较谨慎图稳。
    若是要新政的话; 守旧派的王守和显然是不太可能成为元化帝的改革大将的; 那么让他继续留任户部尚书的职位; 就对新政是有害无益的。
    如此逼退王守和辞官归乡,再选派合适的人手主政户部。
    这样一来; 后面改革税制之事便会顺利许多; 新政之路方才能继续走下去。
    顾云浩想到这一可能; 更是心绪翻腾; 怎么也压不住心底的那股激动之意。
    天知道他是多么期待着新政这一件事。
    “圣上如此行事; 自然是有其打算。”
    孙惟德也不掩饰,直接说道:“王守和这样一退下来; 朝中自然是有人坐不住的,户部尚书之位虽是人人关注; 但你亦是需要更加谨慎才可; 说到底; 此事还是你挑的头。”
    知晓师祖是为了他好,顾云浩忙应了下来:“是,弟子明白。”
    顾云浩心下自然是明白他当前的处境。
    不仅是孙惟德多次提醒,就是翰林院分派差事来看,顾云浩就知道元化帝有新政的意思,也正因为此事的起因乃是他殿试的那一文章,故此元化帝新政之心越甚,他顾云浩就越是容易惹起一些人的厌恶。
    这里面自然是有那些眼红嫉妒的,但更多的却是目前制度下的利益既得者们。
    自来新政都会损及一些人的利益,而他殿试文章说提到的税制改革,虽然减轻了贫苦百姓的负担,但却将‘刀口’对着了那些世家大族们。
    这些世家大族们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或是在朝为官,又或是影响力颇大。
    因而,在被点中状元之后,顾云浩更是谨慎万分,也几次三番的提醒家里人要好生约束族人,生怕被人抓到了什么把柄。
    要知道,新政之事乃是他提出来的,而且元化帝殿试之事也曾说过,要他好生思虑其中之事,说不定到时候改革开始,他也会被元化帝另行派差。
    而且无论到时候新政是由何人主持,他——顾云浩都将自动被划为新政派的一员。
    这样一来,自然是容易为人所忌恨,不过好在淮安那边有堂兄顾云涛看着,加上顾长荣跟顾明良,族里应当不会发生什么事。只需他自己多加小心便是了。
    虽然新政之事颇为艰难,但他也绝对不是因噎废食之人。
    眼下猜想元化帝是在为新政做准备,顾云浩心中亦是觉得热血沸腾。
    “陛下踢走王守和,户部那边的左右两位侍郎,可都不是简单的人物,只怕寻常人弹压不住,也不知道这对今后之事是福是祸。”
    见着顾云浩应下,孙惟德端起茶碗,呷了口茶,长长一叹道。
    听了这话,顾云浩目色一紧,道:“师祖,难道陛下无意让户部两位侍郎继任尚书之位?”
    要知道对于新政而言,首先便是要改革税制,而户部在这里面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户部尚书之位又尤为重要,若是继任的户部尚书弹压不住户部众人,只怕改革税制之事会难上许多。
    王守和辞官之后,户部的两位侍郎自然都是有些坐不住的。
    毕竟两位侍郎都在户部任职多年,眼下谁又不想更进一步呢?
    只是户部在六部之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一般而言,户部尚书这个位置,很少有直接从侍郎提拔上来的情况的。
    毕竟侍郎只是正三品官职,即便是得皇帝其中晋了半级,为从二品侍郎,但尚书一职却是正二品,且还能入内阁。
    而且,六部的尚书一职,除非是得了皇帝的信任,从而特例提拔。否则,那都是从各省巡抚里面选任的。
    眼下元化帝即位不久,很显然是没有特别信任的人选,因此户部尚书这一职位,不仅京中的官员瞅着,就是各省的巡抚们,也都是巴望着能选任入京。
    顾云浩对此也很是关心,毕竟他新政之基便是税制改革,只怕到时候阻力不小,能有一个强势又颇负才干的户部尚书,自然会事半功倍。
    “眼下户部情况复杂,朝中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那两位侍郎行事之风受王守和影响不小,只怕不是圣上心中的理想人选。”孙惟德沉吟道。
    听了这话,顾云浩愈发肯定,看来元化帝果真是想提拔一个行事果敢之人主政户部。
    不知为何,他此刻却是突然想起了徐景。
    徐景在礼部为官多年,素来有行事果决和处事老辣的名声,若是元化帝想起了他……
    想到这里,顾云浩不由眉头一皱,心中突然涌起一股烦闷之意。
    “师祖,礼部徐景会不会……”
    思虑片刻,总觉得心中那股腻烦压不下去,顾云浩索性直接问道。
    “徐景?”
    听到弟子突然提起此人,孙惟德也有些诧异,说道:“我记得这徐景乃是杜允文的女婿。怎么会提起此人?”
    “弟子乃越省陵江书院的学生,当年徐景下令查封书院,弟子及一众同窗都想设法重开书院,为避阻碍,故此自然不愿徐景权柄过大。”顾云浩没有多言其中之事,只简单地说了两句道。
    闻言,孙惟德自然知晓这个弟子还有未尽之言,只是这乃是弟子的目标,他现在能够相帮,但也没想过要出手相助。
    毕竟他是当朝右相,下令重开一家书院实在是小到不能再小之事,即便此事牵扯了徐景跟杜允文,但却还是不至于让孙惟德放在眼里。
    只是他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追求,此事虽然对他而言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却是顾云浩的目标,因此他不会多管。
    有的事情可以给予这个弟子帮助,但有的事情必须得要自己去做才行。
    “徐景行事过于张狂,作一马前卒尚可,但若是主政户部,主持税制改革之事,却是不行的。”
    孙惟德颇为客观地点评道:“加之杜允文与他先前跟茂国公府牵扯不清,亦是与一众功勋世家有些来往,自然是不适合继任户部,陛下不会不考虑这些的。”
    听了孙惟德这话,顾云浩也是忍不住一拍脑门。
    他怎么就忘了这一茬了。
    要知道税制改革首先就是损及的这些世家大族们的利益,一如那些功勋世家们,大多都是经营多年,兼并土地不少,杜允文跟徐景那左相一派因着当初的平王之故,早就跟那些功勋士族们勾连不清,现在即便是新帝登基,但左相一派显然也是不会拥护新政的。
    元化帝心中本就记着当初夺嫡之事,现在考虑到杜允文一派跟那些守旧大族们的关系,又怎么会提拔徐景担任户部尚书呢?
    看来他果然还是太嫩了,一遇到徐景的事,便容易失去冷静。
    还是师祖看的通透。
    “弟子一时想岔了,多谢师祖提点,只是也不知何人能主政户部……”知道了徐景不会因着新政之事起复,顾云浩松了口气,但想到户部之事,却还是叹息一声。
    作为第一个提及新政之人,他自然最是期盼着此事,因而即便知道户部之事容不得他多想,却也忍不住多关注几分。
    “此事嘛……想必圣上心中已有人选了。”
    闻言,孙惟德却只是捻须一笑,轻飘飘地说了一句,而后又道:“老夫今日叫了你来,是问你一事。”
    “但请师祖明言。”顾云浩忙收回了心思,恭敬地道。
    “好似你今年刚巧二十,可在家乡行过冠礼?”
    孙惟德问道。
    听了这话,顾云浩微微一怔,他万没想到师祖如此急着找自己前来,却是说冠礼一事。
    本朝男子年满二十岁,便要举行冠礼,由宗族长辈或是师长主持加冠并赐字。
    但具体来说,这却是那些世家大族方才真的讲究这个,一般寻常百姓之家,是不太重视此事的。
    甚至对于贫苦些的人家,饭都尚且吃不饱,大字都不认识两个,哪里还有心思说什么冠礼。
    就是一些寻常人家的读书人,到了二十岁,一般就是由师长赐个字就罢了,也是很少正式去行冠礼的。
    顾云浩显然是属于后者,他从未将什么冠礼之事放在心上,照理说他应当是由恩师江程云赐字的,只是上次回到淮安,江程云未曾提及此事,他也没有记起来。
    眼下听到孙惟德说起,顾云浩一时也摸不着头脑,只老实回答道:“弟子出身贫寒之家,并未讲究这个,因而也没行什么冠礼。”
    “你老师可曾赐下表字?”孙惟德继续问道。
    “未曾。”
    听了顾云浩的回答,孙惟德没好气地一哼,说道:“你那老师最是奸猾,果然又在这事上算计着我。”
 
第136章 第136章:冠礼

    听见师祖如此吐槽; 顾云浩脖子一缩,索性什么也不言语。
    毕竟这么久以来; 他跟师祖亦是有情分在的; 而老师更是他所尊敬的人。
    此种情况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师祖对老师那可不是一般的好,即便话里话外都是抱怨和不满; 但实际却最是护短的。
    孙惟德身为右相,一向处事谨慎稳重; 即便在当初夺嫡之争的时候; 都能远远地避开,不让人抓着任何把柄,被那些阁老相辅们称为‘老狐狸’。
    只是这样一个久经官场的政治家; 却也只有在面对自己弟子们的时候; 方才会暂时流露出一些真性情。
    顾云浩了解师祖; 也乐于见着他这般。
    这样的孙惟德,不再是当朝权相; 而是他的师祖; 一个年过六旬; 又爱护门下弟子的老人而已。
    “怎么,说到你那木头老师; 你就不敢吭声了?”
    埋怨了江程云几句; 孙惟德又想起立在身旁顾云浩; 当下也没了先前的耐心; 直接说道。
    “老师他……”
    顾云浩没想到师祖会突然说这样一句; 当下也是愣了下,想了想,支吾两声,最后只得又垂首道:“反正一切都是弟子的错,还望师祖莫要怪我老师。”
    他也一时想不到老师没有赐字有什么不妥,但见师祖如此说,也不敢辩解多问,只乖乖地应承下错误。
    反正都是因着给他赐字的由头,他认错肯定是应该的。
    “哼,确实都是你闯的祸事。”
    没想到孙惟德听了顾云浩的话,不仅没有反驳,反而却是直接点了点头,说道:“若不是你有那新政的心思,作出那样的文章,又引得陛下动了真,哪里会有这么多麻烦事。”
    敢情还是因为新政之事……
    闻言,顾云浩心里暗叹,只是却还是有些不甚明了。
    即便他提出新政引起轩然大波,但是这个跟老师有没有给他赐字有何关系?
    心中虽然疑惑,但顾云浩此时也是不好多问。
    要知道,师祖他老人家还生着气呢……
    而且新政之事原本就是他引出来的,若真是与新政有关,他确实是脱不了干系。
    “师祖……”
    看着孙惟德花白的发须,顾云浩心中一酸。
    虽然他想着要自己承担后果,但现在却仍然是牵累着恩师和师祖为他操心。
    即便这一切并非他的本意,而且他亦是不想在此事上牵累旁人,但他跟江程云的师徒关系是改变不了的,跟孙惟德牵连也是掩饰不住的。
    他提倡新政之事,必然会得罪不少人,因着这件事,顾云浩也曾想过是否要假意疏远老师跟师祖,以免他们被牵累到。
    但此事一出,孙惟德就找过他,言语之中虽然有说他冲动,但更多的却是回护之意,而且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顾云浩也渐渐感觉了出来。
    这个身为右相的师祖孙惟德,其实从内心来说,是颇为支持新政一事的。只不过师祖在朝多年,门生故吏太多,在朝中较有权势,需得权衡的事情太多,不能随心行事,故而没有明言罢了。
    至于老师江程云,顾云浩与他师徒多年,可以说顾云浩有如今的理想和抱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受了江程云这位老师的影响。
    顾云浩心里明白,他现在所做的事情,他提出的新政,其实亦是老师的理想和期待。
    不过虽然清楚师祖跟老师的心思,但顾云浩仍是觉得有些内疚和自责。
    还是他太过式微,总提示让师祖跟老师为他担心了。
    好似感觉到顾云浩的情绪,孙惟德声音柔和了两分,说道:“罢了,看过段时间给你办个冠礼,到时候老夫为你赐字吧。”
    此言一出,顾云浩心中一震,随即就是满满的感动。
    他此刻方才明白,为何他早在回到淮安的时候就年满二十岁,然而老师却从未提及给他赐字的事情。
    原来早在他被点中状元,殿试文章传出来的时候,江程云就已经猜到了他那篇文章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故而老师便并不给他赐字。
    为的却是能够让他回京之后,得以让师祖孙惟德亲自赐字。
    毕竟虽然他顾云浩乃是孙惟德门下弟子,而且师祖又对他很是回护,但这些却是外人所不知情的,因此老师江程云是想借着由孙惟德赐字这件事,让朝中众人知晓罢了。
    这其实也就是让师祖出面保住他的意思。
    要知道孙惟德可是当朝右相,本就地位不同寻常,现在左相杜允文跟副相陶明哲自新帝即位之后,都开始蛰伏,低调了许多,如此孙惟德在朝中的影响力就更甚以往。
    若是孙惟德出面表露一下对顾云浩的回护和看重,旁人即便不满他提出的新政之事,也是会多思量思量,不敢轻举妄动。
    想到这里,顾云浩更是心里一软,只觉五味翻腾。
    老师这么多年来,总是在处处为自己打算。
    难怪师祖说老师在在算计他……
    而师祖明知道老师江程云的意图,却还是……
    思及至此,顾云浩只觉得鼻头也有些酸了,当下便立起身来,随即诚挚地向孙惟德拜了下去:“弟子谢过师祖。”
    他总归是说不出那些煽情的话,因此其余的话也并没有多说,毕竟有的话放在心里时刻记着就好。
    孙惟德自是晓得顾云浩的性情,见着他情绪似有波动,当下也不在提及此事,只道:“到时你若是有好友同僚,都可一并邀了来,既然要行冠礼,还是热闹些的好。”
    说到这里,孙惟德顿了顿,又想起一事,说道:“你在京中没有宅子,之前听你说准备买个住所,现在可妥当了?若是没有合适的地方,老夫在东城还有一处别苑……”
    闻言,顾云浩忙解释道:“师祖,弟子前些日子刚买了一个小院,虽然并不宽敞,但应当还是可以待客。”
    毕竟他已经在朝为官,若非逼不得已,一般还是不好借他人的院子待客。
    很显然,孙惟德亦是有这种感觉,一听了这话,当下便笑着点了点头:“既然你有了住所,那这几日就好生准备准备,只是此事还是需得力量而行,不必太过铺张讲究,到时不失礼与人就是了。”
    顾云浩乃是寒门出身,虽然身边有些银子,但刚买了房子,手头上余钱就几百两罢了,此事虽然会邀请一些同僚观礼,但他却是从未想过要什么排场。
    知晓师祖是为了他好,怕他打肿脸充胖子浪费银钱,顾云浩忙连声应下。
    两人又言语了一会,顾云浩见着天色晚了,便起身告辞。
    ****
    顾云浩的冠礼定在了六月二十三日,这日顾家那两进的小院可谓是热闹非凡。
    不仅是顾云浩翰林院的同僚前来观礼,更有朝中一众官员前来,甚至连副相陶明哲都不请自来。
    左相杜允文是没有前来的,但他的女婿——礼部左侍郎徐景,却是到场了的。
    这是自陵江书院那次见面之后,顾云浩第二次这样近的见到徐景。
    “徐大人。”
    听见巴九通报,顾云浩出门相迎。
    徐景显然不记得当年在陵江书院见面之事,见着顾云浩相迎,当下却是打量了他几眼,含笑说道:“早就听闻右相门下有一得意弟子,不仅才识不凡,更是行事颇有君子之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