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宦海[科举]-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若是那道策论乃是圣上之意,那么咱们做臣子的,亦当为圣上选出合意之才。”
    言罢,庞宇便将自己手上的那一份试卷递给了苏启,笑着继续说道:“苏学士请看,这个考生这一题策论做的极好,可谓是字字铿锵,句句有力,以在下所见,不仅可堪经魁,便是会元,也不在话下。”
    苏启细细对比两份试卷的策论,亦是觉得庞宇所说的那一份要强上不少。
    只是现下取士,亦是主要看四书五经,苏启还是有些徘徊。
    “要不咱们将两份卷子,都荐上去,待袁侍郎自行决断?”苏启犹豫地道。
    闻言,庞宇却是摇了摇头,说道:“不过是两份试卷罢了,若是咱们连名次都拿不出来,岂不是让人看低了咱们这一房的官员?如此不好。”
    “再则来说,只有咱们定出了名次,这房首经魁之人,袁大人自然是要更重视一些,能得主考看重,方才有望得取会元。”
    听了庞宇的话,苏启也是点了点头:“是我一时糊涂,多亏庞大人提醒。”
    见苏启也赞同自己的观点,庞宇便也不再遮掩,直言道:“若那道策论果真是陛下的意思,以在下料想,袁侍郎阅卷之时亦会颇为看重,因而咱们春秋一房说不定今次能出一位会元。”
    “当下士子们本就少治《春秋》,自右相之后,更是少有主治《春秋》的举子在会试中有出类拔萃的成绩,若是今次能出一位春秋一经的会元,想必天下士子亦会多看重《春秋》两分。”
    可以说,庞宇这话简直是说到了苏启的心坎里去了。
    现下主治《春秋》的读书人是越来越少,便是在翰林院,也不过只寥寥数人。
    而且这还是因着有右相孙惟德的影响力在,众多士子推崇右相,也跟着选治《春秋》。
    但自右相之下,治春秋的朝中大员却并不多。
    而同治《春秋》的江程云等人,却在儒生士子之中名声不显。
    若是现在能出一个以《春秋》为本经的会元,或是状元,那么必然会影响一些读书人对《春秋》一经的感观。
    苏启虽然乃是官员,但在翰林院待了多年,从骨子里仍是一个文人。
    自古文人最是重传承、重道统。
    这么多年来,他亦是为春秋一经摇旗呐喊多年,自然也极为盼往他们春秋一经能被世人所重视。
    而眼下,就连会试阅卷,其它四经都有两房,仅他们春秋却只一房阅卷。
    显而易见,《春秋》一经的影响力正在慢慢减弱。
    不仅是在士子儒生之中,更在朝中也是如此。
    “还是庞兄高瞻远瞩,非在下所能及也。”
    知晓了庞宇的所思所想之后,苏启甘心拜服道。
    两人相视一笑,彼此不言,提笔在荐卷名册上,落笔写下了他们这一房考卷的最后两个名次。
 
第116章 第116章:会元

    二月二十八日; 会试放榜。
    这天一大早; 顾云浩等人便吃过了早饭; 在家里等候消息。
    “浩哥; 我有些坐不住,不如我还是去贡院看看吧。”
    不过等了一会,巴九便有些坐立不安起来,建议道。
    “这会又没有马车; 咱们这里去贡院太远了,你这来回跑着,不仅累不说,说不定还不如咱们在家里等消息来得快呢。”
    顾云浩将女儿顾澜抱在怀里,一面笑着劝巴九; 一面逗弄顾澜的小脸:“澜儿,你说说; 爹爹这话可说的对不对?”
    顾澜不过才满四个月不久; 哪里听得懂他说这些; 当下也不搭理这个糊涂爹,只舞着小手去抓他头上垂下来的方巾。
    “夫君; 你也真是的; 澜儿才多大; 你说这些她哪里听得懂。”
    赵妍无奈地瞥了一眼丈夫; 将怀里的顾远舟交由碧翠抱着; 自己则去顾云浩怀里接过顾澜来抱着; 说道:“澜儿还是让我抱着吧; 这孩子先前身子弱,现在倒是个顽皮的,等会让她把你头发抓乱了。”
    她对自己丈夫是极有信心的。
    因此还是觉得要保持丈夫的形象,免得待会有报录的人来了,让人看了笑话。
    “你现在去了贡院做什么,待会报喜人来了,你还要放鞭炮呢。”
    碧翠亦是笑着说道。
    看着众人如此,顾云浩心中感叹。
    即便他自觉这一科考的不错,但也并未多言会试之事啊。
    怎么好似所有人都对他信心满满的样子……
    难道自己这些天表现的那般明显么?
    “巴九,你若是坐不住,就先去把换了的散钱装到盘子里,待会报喜人来了,说不得街坊四邻也要道贺,咱们还是要撒些喜钱的。”
    见着巴九如此坐立不安,赵妍干脆给他找点了点事做,笑着吩咐道。
    “好,我这就去弄。”巴九自然是笑呵呵的应下,就去找了个大铜盘子,将换好的散钱拆开放好。
    因着他们家才添了两个孩子,本就是大喜,故而赵妍这次很是大方。
    不仅备下了十多个专门打赏报喜人的封红,还让巴九去换了五两银子的散钱,准备到时候在门口撒些喜钱,以此让大家都沾沾喜气。
    会试放榜,是自辰时开始。
    届时不仅会在贡院门口贴榜,更是会有报录人分批次到这些新科取中的贡士居所报喜。
    一般而言,报录都是依着从后向前的顺序。
    自华朝立国之后,对科考进行了改制。
    为了显示最士子的优待和尊重,科考报喜人亦是有一定的规制的。
    比如乡试,乃是会以报喜人的人数和报喜的排场,来区分士子所中的名次。
    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除了让考在前面的士子们更风光之外,就是更能让老百姓们跟着看热闹了。
    会试放榜,报录一共分三班。
    最末一班,为两人一组,共有五十组,分别给排在一百名之后的贡士们报喜。
    第二班,为四人一组,亦是有五十组,配有锣鼓跟唢呐,负责一路敲敲打打的给第四名到底一百名的贡士们报录。
    最首位的一班,乃是十人一组,只三组,则分别给会试排在前三的士子们报喜。
    只要得中会试前三,那可谓是极尽风光。
    这十人一组的报喜人会自贡院出发,一路吹吹打打,在老百姓的簇拥之下,走到高中的那位士子居所之处,为其送上喜报。
    顾云浩这次自觉考的不错,估摸着不会落到一百名以后,之前便让赵妍准备好四个封红。
    但是赵妍却还是悄悄准备了十个。
    在她眼中,自己的丈夫便是最优秀的,得中前三亦是极有可能。
    众人在期盼之中等了将近一个时辰,却还是没见有半点动静。
    要知道贡院离他们的居所虽然不算近,但是一个时辰的时间,也足够报喜人过来了。
    “说不得是浩哥的名次在前头,后面报录的人太慢了,所以还没到咱们浩哥这里来呢。”
    巴九想了想,还是觉得他浩哥必然高中,所以干脆开始埋怨报录人的工作效率。
    “正是这话,我也听说这报喜是先报后面的,最后才报前面的,说不得姑爷考的是顶靠前的,这才还没轮到咱们这里。”
    碧翠也是颇为赞同巴九的话,当下便也是点头说道。
    “夫君,你不会真中个会元吧?”赵妍亦是歪了歪头,一脸笑意地看过来。
    这群人怎么对自己这样谜一般的信任……
    顾云浩无奈了。
    虽然他也认为,比起紧张的等待,这样自在又信心十足的状态要好上许多,但是这……这是不是也太淡定了?
    再次回想了一下近来这几天自己的表现。
    他除了准备殿试,好似也没干别的啊。
    怎么就给了这些人谜之信心了呢?
    不过,这样被家人信耐的感觉,倒是还不错……
    顾云浩见着众人的神色,不由弯了弯嘴角,先是都弄了一下赵妍怀里的女儿顾澜,而后双目直直地看着赵妍。
    “放心,定会中的。”
    如墨的眸子尽是自信的光芒,顾云浩轻声对着妻子说了一句。
    他话音刚落不久,便只闻隐隐传来锣鼓之声。
    “好像是外面有动静了。”
    巴九当下便‘嗖’的一下立起身来,一脸惊喜地道:“浩哥,我出去看看。”
    闻言,哪晓得顾云浩还没来得及开口,却听闻碧翠直接开怼巴九:“你去看什么看,还不好生准备着,待会我跟夫人都要抱着小公子跟小小姐,肯定是腾不开手的,姑爷那边还得要你跟着跑腿呢。”
    听了这话,巴九一拍脑门,亦是笑着点头:“还是碧翠你想的周到,我倒是一时欢喜的忘了这么许多。”
    见巴九认错,碧翠俏脸一红,但还是强撑着嘴硬两句,道:“跟着姑爷这么多年,也该见过世面了,这般急三火四的,你丢人没事,可别带累了旁人看轻咱们夫人跟姑爷。”
    “嘿嘿,你说得对。”
    巴九挠了挠脑袋,也有些不好意思地道:“浩哥这次中了,咱们就是书香人家,是该要端着些,免得让人看轻了。”
    “呸,谁说书香人家就是要端着的?”碧翠反驳道。
    “那咱们不端着?你说该咋弄吧。”
    ……
    看着两人斗嘴,顾云浩与赵妍对视一眼,皆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上京之后,这样的戏码可谓是经常在他们这个小院里上演。
    开始的时候,巴九跟碧翠两人那是互相看不顺眼。
    碧翠开始一心只有赵妍,生怕顾云浩这个新姑爷对自家姑娘不好,时时刻刻都是为着赵妍着想,其余也不爱多管多顾。
    而巴九也是个直性子,他被顾家买来多年,又一直跟在顾云浩身边。
    跟顾云浩的关系虽然说是主仆,但实际也算能堪比兄弟了。
    这些年来,巴九跟着顾云浩读书认字,亦是学到了不少东西,顾云浩亦是没有亏待过他。
    慢慢地,巴九也是真的将自己当成了顾家的一份子。而对于顾云浩,巴九更是又感恩又钦佩。
    因而即便顾云浩成亲了,家中多了一个女主人,巴九心中还是以他浩哥为先。
    为着这个缘故,最开始的时候,巴九和碧翠可没少拌嘴。
    但是渐渐地,随着在京城这段时间的相处,不仅赵妍跟顾云浩的感情越来越好。
    巴九跟碧翠的心思也慢慢发生了改变。
    不仅是碧翠知晓了姑爷乃是真的心疼她家姑娘,就是巴九亦是承认赵妍这个女主人配得上他浩哥。
    因此,两人都是在心里为自己主子长松了口气。
    但是放下心来之后,这两人虽然不似先前那般多的心思,平日里还是吵嘴吵的厉害。
    虽然顾云浩对于这男女感情之事不太懂,但赵妍却是个极为聪明之人。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赵妍自然也是留意到了巴九跟碧翠的转变,亦是乐见其成。
    毕竟这两人都是自己跟夫君信得过的,而且两人都是心性正直之人,模样人品都颇为相配。
    只是这事她并不会多插手,只看两人自己的意思和态度罢了。
    此刻,见着碧翠跟巴九又在斗嘴,赵妍不由抿嘴一笑。
    这时,外面的锣鼓之声已经近了。
    听那声音,分明是冲着他们的方向来的。
    赵妍忙叫巴九打开了院门,等着报喜人过来。
    不一会,便见十名穿着红色外裳的报喜人一路吹吹打打,在百姓的簇拥下而来。
    看着这个排场,赵妍亦是一脸惊喜地看向丈夫顾云浩。
    难道真被她说中了?
    “到了,到了,正是这里。”
    快到院门口之时,就听闻附近看热闹的百姓对那队报喜人说道。
    及至院门之前,领头的报喜人核对了一下地址,又整理了下衣裳,一脸笑意的走上前来,恭敬地行了个礼,问道:“敢问这里可是越省顾云浩顾老爷的府上?”
    闻言,巴九自然连连应道:“不错,正是,正是顾府。”
    “兄弟们,快吹打得卖力一些,咱们也好跟顾老爷讨喜啊。”
    那报喜人向身后一吆喝,便见随性的锣鼓唢呐之声更胜先前。
    一行人进了院子,报喜人向着顾云浩恭敬一礼,随即高声报喜道:“恭贺越省淮安顾云浩老爷,得中元化二年会试榜首会元!”
    居然真的是中了会元!
 
第117章 第117章:宫门

    会试结束之后; 随之而来的便是殿试。
    本朝殿试的时间乃在三月间; 但是具体时间一般也并不固定。
    毕竟殿试的时候,皇帝是要出席的; 所以一般都是由礼部初步拟定了方案和时间,再紧着皇帝的安排来定。
    待会试放榜之后; 顾家小院里众人都沉浸在喜悦的气氛之中。
    顾云浩先是去了趟孙府; 向师祖孙惟德报了喜; 而后又找了去一家镖局; 花了几两银子,托这些镖师们前往淮安之时; 顺道将他跟赵妍的书信带回去。
    在庆贺了一番之后,接下来的日子里,顾云浩便开始准备殿试之事。
    一般而言,殿试的时候大多不会再问四书五经,而是只考策问。
    而且; 参与殿试的贡士,那都是通过了会试的了。
    基本上来说; 他们这些即将参加殿试的士子; 那都是稳稳的能挂上金榜的。
    只是这里面可能名次再略有起伏罢了。
    因而; 其实殿试对于这些贡士而言; 压力并不是很大。
    只是读书人都讲究个脸面; 即便取中了贡士; 亦是想在殿试之时作出好文章; 借此希望有机会; 能引起皇帝的注意,对自己今后的仕途有所帮助罢了。
    再则来说,那些名次挂在一百名左右的贡士们,更是紧张不已。
    毕竟在开考之前,就已经公布了,说今年的恩科二甲进士只取八十人。
    故此,那些会试成绩在这边缘的贡士们,都是生怕自己掉到了三甲的同进士里面。
    这样的担心,对于顾云浩而言,自然是不存在的。
    他会试乃是榜首会元,即便是殿试发挥失常,也不至于会掉到同进士里。
    可以说,他现在是一个稳稳的进士之位,是跑不掉的了。
    但既然他已经取中了会元,那么自然也不会就此放松自己。
    毕竟从心底来说,顾云浩亦是想要在殿试之时取得一个好的名次。
    他亦是一个即将步入官场读书人,自然也不能免俗。
    因着殿试只考策问,这些日子他在家练题之时,都是练的策问题。
    “云浩,咱们这位圣上乃是一个胸有抱负的,也最是欣赏务实之人,厌恶那些歌功颂德之辞,殿试之时,你可一定要谨记。”
    在会试放榜之后,季航也曾来与他一聚,言谈中说起过当今陛下的喜恶。
    季航曾经乃是今上的伴读,对今上的性格自然是要了解些。
    这般向他直言,其实也算是在提点了。
    顾云浩心知这乃是好友的一番好意,当下亦是感念不已。
    季航此次会试的成绩也不错,排在了第七的位置。
    因着两人都将参加殿试,故而也都是各自在家准备。
    今科是新帝即位后的第一科取士,满朝上下都极为关注,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会试放榜之后的第三天,礼部就发出布告,告知各新取贡士,于三月初八,参考殿试。
    这个时间其实还算是有点紧的。
    毕竟他们这些新科贡士们都未进过宫,也不懂什么宫廷礼仪,所以,即便是三月初八开考,实际留给他们准备的时间却没有那么多。
    早在三月初六之时,礼部便会集中对这些贡士们开始统一指点。
    比如从哪里进场,从哪里退出,殿试之时需注意的事项等等,都将一一告知。
    而且,在三月初五之时,礼部将先行对这些贡士们进行复试。
    复试的地点亦是在宫中,为太初殿。
    复试亦是跟殿试一样,只考策问,也会阅卷。
    只是却并不会排名和通报名次。
    一般而言,贡士们很少有复试被刷下去的,基本上都能通过。
    在顾云浩看来,复试从本质上来说,倒是有点像殿试之前的模拟考。
    因着这个时间安排,考生们准备的时间久更少了,这样一来,那些重经义,而轻策问的贡士们心里就有些暗暗叫苦。
    不过顾云浩策问亦是绝佳,倒并不觉得新帝定下的时间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顾云浩自然是通过了复试的。
    接下来,便是等待真正的殿试了。
    三月初八,殿试开考。
    殿试当日,这些新科的贡士们,亦是要一大早就到宫门口等候。
    其实殿试只考策文,题量不大,考生也少,入场之时费不了多少时间。
    但是耐不住这殿试的规矩多啊,所以考生们都只得早早便前来等候。
    顾家租住的这个小院离皇宫有点远,为了方便起见,巴九还是租了一辆马车。
    顾云浩寅时出门,及至宫门口,只见早已有不少同科的贡士在此等候了。
    如今虽然还未过殿试,但大家基本都算是已经高中了,所以心情都颇为放松,亦有不少考生在互相攀谈。
    “云浩。”
    顾云浩一下马车,便见着季航在向他招手。
    嘱咐了巴九两句,顾云浩让他回去,便笑吟吟地步入那群士子之中。
    “这位便是咱们今科的会元顾兄吧?果真是少年英才。”
    见着他走近,当下便有一些士子拱手行礼问道。
    “在下却乃越省顾云浩,只是兄台谬赞,却是愧不敢当。”
    见状,顾云浩自然笑着还礼,忙谦虚道:“诸位同年皆是才学过人,气度非凡,在下不过乃是侥幸尔。”
    他虽然很少出门,但作为今科会元,自然是备受这些士子们关注的。
    在会试一放榜之后,他的情况便早就传遍了整个儒林。
    十四岁取中榜首秀才,十八岁得中越省解元,十九岁参加顺德三十年会试,却因旁的缘故只考了一场,待到今年的恩科,却是一举得中会元。
    这才只有二十岁啊……
    而且听闻还是淮安知府江程云的弟子。
    江程云是何人,这些士子们可能了解不多,但江程云的老师右相孙惟德,那可是当朝有名的权相。
    拜在孙惟德这样一个师祖的门下,又这般年轻,那可真算是前途无量啊。
    最有意思的是,这位顾云浩虽然缺考了顺德三十年的会试,但之前已经取中了越省的解元,今次又得中会元。
    现在新帝即位,谁知道新帝会不会为了一个好名头,便直接点了这个顾云浩为状元。
    毕竟这乃是新帝即位后的第一次取士,若是出了一个‘三元及第’,也算是一个好兆头、好开端不是?
    因此种种,顾云浩在这些士子之中,也算是极为出名了。
    即便是未曾见过面,但方才季航那一声,亦是有不少贡士将他认了出来。
    会试放榜之时,他们这些贡士的闱墨都是张贴出来了的。
    顾云浩这个会元的文章,自然是众人关注的焦点。
    这些得中的贡士们,亦是看过顾云浩的文章,虽然俗话说武无第二,文无第一,但好的文章,大家都能看得出来。
    而且这些考中的贡士们,也都是心里欢喜,不会有那么强的嫉妒酸意,因此对顾云浩这个会元,众人基本上也都还算是颇为服气的。
    “顾兄主治《春秋》,今次取得如此成绩,也算是我们《春秋》一经的光彩。”
    当下,一个主治春秋的贡士颇为诚挚地笑道。
    当下士子大多以《诗经》、《礼记》为本经,治《春秋》之人越来越少,因而主治《春秋》的士子们,时而常有一种被人忽视之感,现下顾云浩得中会元,对他们治《春秋》的读书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
    顾云浩虽然心里也很想增强《春秋》一经的影响力,但眼下显然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时候。
    毕竟他已经考中了会元,如此直接的在众多贡士面前,单单言及《春秋》,说不得会引起其他四经考生的不悦。
    而且,顾云浩私心觉得,还是应当低调才好。
    毕竟马上就要殿试了,说不定现在嘚瑟,后面分分钟就会被打脸。
    “以在下所见,五经皆有所长,咱们大家都是苦读了多年,都乃是为着博闻广识,有时候也不必分得过于清楚。”
    说到这里,顾云浩顿了一顿,继续笑道:“再则来说,而今咱们经科考入仕,都只为不负所学。报效家国,承天子之意,应百姓所愿,只此方才是我辈读书人应当有的宏愿,又何必再多论主治是哪一经呢?”
    言及至此,看了一下四周,只见众人皆是一脸赞同地点头,顾云浩决定再加一把火。
    只见他先是恭敬地向着宫门内一礼,随即转身对着众人说道:“承蒙圣人恩典,得开今年恩科,咱们诸人方才得以取中贡士,与诸位同年共为新朝首科贡士,在下欣喜不已,以在下所见,咱们今后自当互敬互助,共同效忠陛下,方才不负陛下恩典,方才承得起‘新朝首科’这个名头。”
 
第118章 第118章:殿试

    其实取中了元化帝即位后的第一科贡士; 这些考生们都是兴奋不已。
    毕竟大家都知道; 新帝才刚即位; 正是需要用人之时。
    他们这一科,乃是新帝亲自选拔,自然更容易得到元化帝的看重。
    而今顾云浩更是将‘新朝首科’这个名头提出来,当下众人自然是心潮澎湃。
    试问又有谁人不指望着得入皇帝之眼; 从此平步青云呢?
    “顾兄所言不错; 咱们这一科考的实属不易; 诸位同年自然是要守望相助; 莫要让旁人给小瞧了去才是。”
    顾云浩话才一出口; 便有士子应和道。
    看着众人志气高昂的样子,顾云浩嘴角一扬,轻轻笑了笑。
    看来解决内部矛盾的最好办法; 便是给大家一个共同的目标。
    都是从县试、府试、院试、乡试; 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大家自然都不是蠢人。
    同一科的考生们,即便考试之前,互相都不认识,但只要一旦考中了; 那便是同科同年。
    特别是到了会试这个层面。
    只要一考中贡士; 那这些士子们都将入朝为官。
    官场复杂多变; 最是重人脉; 若非有什么大的缘由; 同一科的进士们; 那都是互相会给几分薄面的。
    今后要在宦海中漂浮几十年,说不定哪一日就用得上这些同年们。
    要知道,更是有些同科进士们,在多年的官场相处之中,甚至引为知己好友的呢。
    就算是为着今后的仕途着想,众人也都会好生处理这个同科之间的关系,互相礼让三分。
    当下众人便也撂开了主经的话题,或是直接谈论起今科的殿试,或是闲聊家乡趣闻。
    “卯时到,诸位贡士入宫门。”
    没过一会,便见宫门打开,宫门口的守卫一脸严肃地分立两旁,一个小黄门跑宫门,高声唱和道。
    闻言,顾云浩等人忙止住说话,开始分列两行,开始等待搜检。
    不错,进宫参加殿试,亦是要搜检的。
    只是这里搜检的主要目的,一则乃是为了防止考生夹带,而则却是出于安全考虑。
    毕竟这些考生都是要入宫面见天子的,为了保障皇帝的安全,自然是要谨慎检查检查。
    不过他们这些士子好歹也算是取中了贡士,今后都乃是当朝官员,因而为了不落这些未来大臣们的脸面,搜检之时,还是准备了专门的房间。
    一共二百多号人,搜检完毕之时,天已经开始亮了。
    进入宫门之后,除了引路的黄门之外,还另有八名礼部官员和一对侍卫随行。
    礼部官员自然是为了引导贡士们入殿考试,而宫内的侍卫,则是为了保障皇宫的安全。
    殿试的地点乃是太极殿。
    太极殿位于太和殿之东,为太和殿的东侧殿。
    而太和殿乃是整个皇宫的正中,为各代帝王大朝会之时的正殿。
    先前顾云浩他们复试所在的太初殿,跟现下殿试的太极殿,便分别是太和殿的西侧殿和东侧殿。
    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顾云浩等人步入太极殿,各自按序找到自己的座位,整个过程中,未有一名贡士多言其他。
    毕竟殿试的座次是按着会试的排名来的,加上先前复试也算是演练过,大家都可以说的上是熟车熟路。
    顾云浩为会元,考座自然是在第一排的正中。
    径直走到自己的座位之前,顾云浩双腿一曲,跪坐下去。
    殿试就是这么坑爹,考生们是不能坐着应试的,得需要全程跪坐。
    但好在华朝优待士子,给每个考位之上,都有专设一个坐垫。
    虽然这座垫比较单薄,考生们跪坐久了,还是会伤及膝盖腿脚,但也总比没有强。
    要知道在前朝之时,殿试的考生们,那可都是直接跪坐在这殿内的地砖之上呢。
    好在殿试时间短,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顾云浩心志坚毅,这自然对他来说不算个事。
    坐定之后,他便开始看考座上放着的笔墨砚台。
    殿试之时,考生是不允许自带考篮的,一切应考的诸物,都由礼部提前准备好放在考座上。
    细细看了看,见着没有什么问题,便也放下心来。
    待到辰正时分,只听闻殿外似有不少脚步之声,顾云浩猜想应当是元化帝的銮驾到了,便忙直了直身子。
    果然,不过片刻,那脚步声越来越近。
    殿内众人忙俯身下拜。
    “参加陛下。”
    在殿内众人的参拜声中,元化帝步入了大殿。
    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之中,顾云浩自然也是附身下拜,不敢抬首。
    但见一抹明黄的袍角自眼前过去,就听闻元化帝年轻的声音响起:“诸卿起身。”
    闻言,顾云浩等人直起身来,都转过身子端端的跪坐在考案之后。
    “袁卿,开始吧。”
    抬目看了看殿内诸人,元化帝满意地点了点头,侧头吩咐垂立一旁的礼部右侍郎袁振。
    “是。”
    袁振恭敬地应了一声,随即上前道:“圣上有令,元化二年殿试开考。”
    随着这一声令下,礼部的众官员开始发卷。
    拿到卷子之后,顾云浩打开一看,果然是仅有一道题。
    ‘不以规矩’。
    看着这个题目,顾云浩却是有些忍不住想要骂娘。
    一般而言,殿试的制策题目,大多是偏向时务的。
    也就是说乃是会选择一两个当下的时政,向他们这些士子问策。
    因着殿试的考题,乃是由皇帝亲自出的,故而一般问策的题目,多是皇帝行政的一个方向。
    考生们可以根据出题皇帝平素的施政方略,借此估计皇帝的喜好,写出一篇颇为讨巧的文章。
    而眼下这个题目,却是让人有些看不懂了。
    元化帝新即位,施政方略本就还不明,现在又出了这么一道考题,实在是让人觉得捉摸不透。
    要知道,殿试是考策论了,而这个考题实在是……
    若是放在平时的乡试或是会试之中,这个考题必然乃是四书题才是。
    ‘不以规矩’,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